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
回首处,家山还远,高堂难奉!
一缕忠魂行去缓,十万百姓沿江送。
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
芦沟血,宛平痛。
肥水烈,临沂勇!
凭军魂赤胆,阻敌狂纵。
身后几回燃战火,碑前数度梅花冷。
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
—— 源自网络诗人“秋江月影”《满江红.张自忠》六点四十分的电影,下班时还被工作耽搁了小会儿。
不顾身体不适、一阵狂奔,终于赶在影片刚刚开始时坐到了位子上。
中信新南国影城,好歹在美国大片《敢死队》放的如火如荼之际,给此片分出了一杯羹。
尽管诺大的放映厅,只有寥寥十几位观众,但至少还有人,至少,还有我。
我不认为自己是文青,更不太会写影评。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是个外行。
对我来说,题材好,演的到位,就是好电影。
在我的眼里,这部片拍的不比《集结号》差,可主体不同,就如此区别。
宣传甚少,很多人,或许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这部电影的存在,而我是偶然在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中获取的信息。
没想到,才刚上映,甚至很多影院压根儿就没放映过,就要下片了。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
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日机不分日夜狂投烧夷弹,城内大火蔽天。
时任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师长的余程万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
余师长此时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
这是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孙当即泪如雨下。
影片即以此为背景讲述这段常德保卫战的血泪和悲壮。
在漆黑的影院,热泪盈眶,却没有流下来,不住的忧思在心中荡漾。
在回家的路上,一边给朋友们发短信,一边继续怅惘着:我们这个民族,总归是有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劣根性”吧?
南岳衡山忠烈祠,是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国民政府在大陆建造的惟一一处纪念抗战烈士的大型陵园。
南岳风景天下闻名,一年四季,观光游客熙攘不绝,但和其他大小庙宇络绎不绝的香火相比,忠烈祠无疑是寂寞的,绝大多数游客根本不知道“忠烈祠”在衡山的存在。
据说,今天的南岳忠烈祠周围,有郑作民、孙明瑾、彭士量等将军个人墓葬12座,74军、60师(曾葬2128人)、140师(曾葬916人)等公墓7座。
1966年那一场浩劫,所有将士的坟墓都被掘开……身为一个湖南人、衡阳人,我很惭愧,我也是在杨锦麟先生最近的一次讲座上才知道这座忠烈祠在家乡的存在。
但,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什么?
南京大屠杀,人类或许没有任何一次惨案能比它更残暴血腥了。
那是一只野兽之师,他们的牙缝里塞满了三十万无辜中国百姓的血骨碎肉。
令人尤为悲愤的是,至今,仍没有哪一届日本政府为此做过正式的忏悔和道歉。
而这些日子,我总是在想:我们啊,往往一方面对日本的不承认历史、他们的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愤懑不已,另一方面却始终不正视我们自己的历史,或者有选择性的遗忘了我们这个民族自己该有的“靖国神社”。
当党派纷争、“阶级”斗争凌驾于民族利益之上时,我们这个曾经挨过打的民族又怎么有足够的底气去怨恨那个狠狠扇过我们的敌人呢?
而如若被打的人都已经忘记了挨打,打人的还会记得打过人吗?
每每思及此处,便总觉哀从中来,无法断绝。
我亦知,纷纭众生,心神各异,我无法也不能掌控他人思想。
但我总希望能有多一些、再多一些人记住或者愿意记住那些曾经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不亡和复兴献出过生命的有名的无名的忠烈们,不管他们是属于哪些派别,抑或没有派别。
为他们燃一柱心香,也为自己的灵魂留一丝庄严。
这样的人不绝,我就觉得这个民族总还有向上的希望。
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2003年12月8日。
“常德会战60周年公祭”在常德抗日烈士公墓举行。
祭文念到一半,风雪突至。
近80岁的顾华江从贵州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公墓,扑地大哭。
当周围的常德市民知道他是参加“常德保卫战”的57师抗战老兵,纷纷抓住他的手不放。
后来,顾在公祭大会上颤声问:“常德人民,你们好吗?”台下两千多个声音齐答:“你好!”据说,当时台上坐着的一大排政府官员,在这样惊天动地的问答声中,全都哭了……在回家的车上,收到家乡在常德的表姐夫发来的短信:……这一段历史值得纪念,这些英烈值得怀念!
有空要去瞻仰瞻仰!
是啊,我寻思着,有空回衡,就再也不能错过南岳那一趟拜祭。
或许,去南岳大庙求财求缘求富贵的香火永远都将旺过前往忠烈祠拜祭瞻仰的人迹,但我仍然愿意相信:青山有幸埋忠骨,英灵永垂铸民魂。
以及,那个源自网络便始终回荡在心底的句子,振聋发聩、经久不衰: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听,青山共鸣、有士齐呜:国为重,国为重……英名共,英名共……
“连长没了排长上,排长没了班长上…现在这里由我指挥……”二虎这段在巷战后站在一地战友尸骸上的嘶吼,看得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整部戏我感动了三次(我是一个不轻易被电影打动的人),是那种小人物为了国家民族舍生忘死的英勇,是那些至今已为很多国人忘记了的抗战英烈深深地感动了我。
好久没看到过拍得这样好的国产片,好久没看到过拍得这么认真的战争片,虽然没有宏伟广阔的大场面,但能以每一个细腻的局部场面撑起一场会战的激烈,导演的功力确实值得好好地赞上一下。
整个画面拍得相当好,战争场面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手提摄影的拍摄手法让战争场面逼真而震撼,尤其是敌我厮杀场景,爆头断肢颇为血腥,限制级的场景让战争的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在现场看到好多家长带着小孩子来看,我真有点替他们担心。
)声音效果也是国产片里弄得比较好的,环绕声场的包围感很强,各种枪械和爆炸的响声相当准确到位,让人有身处战场的感觉。
(当然有些开枪的声音处理得是相对夸张了一点,但这已经很不错了,起码我觉得值得期待蓝光碟的发行)具体的剧情和细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正面和反面的人物都刻画得比较成功,没有面谱化,尤其是吕良伟的表演我觉得相当到位,把一个文武兼备的将军演绎得颇具形色(形态和神色,当然整部片给他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离形神俱佳还差一点吧)。
而日军士兵和几个将领的描写也相当真实,看得出是精锐,这样更能衬托出这一仗打得多不容易。
要说遗憾,还是有不少的,不过这些都是小BUG而已,未能掩盖住整部戏的成功,唯一要提醒想去看或者即将去看的,最好之前能多多少少找些有关资料了解一下常德会战的背景,因为片里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没有作任何交代,如果不是对历史有兴趣的对于片中两军在军事上的调动和部署可能会有点迷糊。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看这部片是没有使用我手头上的赠券和会员卡,而是买了全价80元的票。
今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就这一部主旋律的片,竟然在整个广州找不到几家在上的,有的甚至公布了排期又临时改成放其他的,一问竟然说这个谁会看啊,星期六日更不会有了,想看过几天再来吧……好不容易找到这家有在黄金时段放的影院,所以我决定购买全价票,仅以微薄之力向67年前以血肉之躯抗击3万之众日军而壮烈殉国的八千虎贲致敬!
向写出这一纪实文学的作者周明致敬!
向拍出这样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电影的导演沈东致敬!
向在如今市场商业大烂片横行氛围下仍坚持播放主旋律影片的电影院致敬!
流水账 剧情衔接太生硬了 战场 战地医院 指挥部 仿佛是三个平行世界 1.日军从围城到攻破城墙 到巷战 战场上打的热火朝天 后方完全没看出任何紧张感 该回家的回家 该洞房的洞房 仿佛是TP回了重庆都1943年了 日军攻破了城,会干点什么心里完全没点数?
全程每个人都从容不迫地演着自己的戏,没有人投降 没有人绝望 连个害怕的人都没有 唯一一个断手断脚的人连个疼都不会喊 伟光正地要养老娘 日军都攻进城里,男主要上了,姐姐就只会轻飘飘地说一句“小心点” 2.人物形象完全没有该坐镇指挥的师长完全没看出来作用在哪 全程就干两件事 读电报 数人数 最后稀里糊涂跑路 援军迟迟不来 一句“战略性安排”就打发走了 拜托 这不仅是任务完不成 性命都得丢了 没看出一点点愤怒或紧张男主乍一看着墨最多 但看完电影对男主的唯一印象就是枪打得准的少民小伙子 日军的形象也是淡的像水 结尾之前干过最坏的两件事:牵走一头牛 在城墙毒死八个士兵 除此之外就是两个日本军官争论用毒气体现不出皇军的威严?
完全不懂这两个军官的思维逻辑 全篇一直强调日军打不动了 但伤亡镜头基本都是国军的 到底是怎么就打不动了3.人物的行为逻辑混乱 常德外面明明既有国军也有日军 这两个日本人凭什么说自己被困在常德就要完蛋了?
一开始这个调虎离山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攻城中指挥官被打死了 其他人第一反应不是愤怒不是恐惧而是什么感情都没有,赶紧搞葬礼 城内的人也很识相,同一天晚上搞婚礼 这是来打仗的还是来春游的?
日军还没攻进城士兵就说没水只能喝尿了 然后这些个人就继续撑了至少三四天?
中间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缺水缺粮的迹象 影片全程常德城里一个普通市民都没有 最后是谁给求的情?
总之感觉是一部一味服务统战 把TG的伟光正形象强行加在国军头上的片子 把军服一换, “上峰”“兄弟”这几个关键词一改,毫无违和感
这部战争题材影片深度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常德保卫战的历史,反映出战士们英勇无畏,坚决守护住常德城的决心与毅力。
面对凶残的日军多面包围常德城、援军难来支援的困境,由余程万领导的军队誓死抵抗,用血肉之躯坚守住了常德这一座孤城,战士们倒下了一批又顶上去一批,展现出了强大的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与强烈的的爱国情怀。
影片当中有很多地方都充满了泪点,尤其是余程万慰问战士们,准备与士兵握手,却发现那名士兵左右手都被敌人打残,却仍坚守阵地的情节,让观众们无比动容。
今天去万达看了喋血古城,本以为会如之前网上的各地反映一样,上座率低迷,还好不算太悲惨,我觉得很欣慰,尤其是看到如我年纪一般的年轻人(尽管只是少数)没有选择那些热门大片,而与我一样关注几乎没有宣传的本片,我挺开心的,但愿他们不是仅仅冲安以轩来的。
对电影做个小节吧,作为大陆首部(我印象中是)完全反映国军正面战场抗战的电影,我觉得不能苛求过多,因为它本身就是个突破,尽管我觉得内容还不够丰满,结局略显仓促。。。。
可能是我太投入其中,不觉时间流过。
以前我对中国抗战的认识全都通过苍白的文字描写,尽管带来过心情的激昂,但远不如今天从电影中感受得那般真切,也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牺牲的300多万国军,那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配得上中国人的称号。
散场后,无意间看到电影海报上的一行字:在彻底遗忘之前,让我们记住那些牺牲。
我的心中瞬间升起一股悲哀,不想细讲。
另外强烈建议筹拍张灵甫师长的电影,他的抗日功勋不亚于虎贲的誓守常德,作为我心中军人的模范,也算有点私心了。
呵呵
谁说好,讲国民党抗日而且几乎全军覆没就是好电影?
那也要看导演和编剧的水平如何!
这部片的导演和编剧都很水,还不如《遍地狼烟》(这部戏台词不靠谱)的剧情靠谱。
挂第一主演的吕良伟演的“虎贲”将军余程万怎么在戏里没多大作用呢?
那当配角好不好,把袁文康扶正,而且到最后他居然没死,最高将领都没死,其余人的牺牲在我看来就很傻逼。
“常德会战”在抗战中到底有多重要抑或余程万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我没时间多研究,但这片的导演和编剧实在是太菜了,害得我看到袁文康和安以轩的激情戏那嘎达实在没抗住,骂出了声。
国内的导演,对于如何驾驭战争题材的电影,始终还是有明显的弱点。
是拍成主旋律还是去剖析战争中的人性,导演们一直在纠结。
当然,他们也没有办法不纠结,光腚局的老头老太们在看着呢。
看到余程万和横山勇面对同一片天空时的思考那一段,真的好想让导演展现他们如何去布局去斗智斗勇;看到鬼子入城以后,又好想看看中国的军人们如何去组织巷战;看到最后的时刻,好想看看最后的83个人是如何定下来为瓦全而不为玉碎,而不是摆着pose去冲锋。
可惜,这些都没有看到,始终觉得意犹未尽,老蒋手下的帮派之间的扯皮也是说得不痛不痒。
看到国军的头盔时,除了青天白日的徽章,俨然就是刘德华在演赵云时的穿越。
我真的不信当年是那样设计的,道具组为了省钱也不能这么随便吧。
把常德保卫战说成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绝对的言过其实。
无论是战争的规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力而言,常德之战都无法和斯大林格勒对比。
只是15年的抗战史中,这样的顽强与血腥并不多见,难能可贵。
尽管才过去60多年,有多少历史被我们遗忘了,还有多少历史要经过很多很多年以后才能回复它本身的面貌,还有多少真相永远都不会被人知道。
“虎贲”一词,来源于《书经》中的《牧誓上》篇: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
在常德保卫战过去67年以后的2010年,一个叫沈东的导演用一部名叫《喋血孤城》的电影试图讲述外号为“虎贲”的国军57师当年是如何象老虎一样奔向来势汹汹的狼群的。
尽管影片的制作商业气息明显,仍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影院观看的。
国内被称为战争片的电影本就是乏善可陈,而这一部描写的还是国军正面战场。
对抗战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常德会战中,守城的57师将士是如何以八千虎贲之躯对抗日本三万狡狼之众的。
即使是在销烟过后六十年的“常德会战”六十周年公祭大会上,亲历当年那场战事的中国老兵与外国记者回首往事时仍禁不住泪湿衣襟。
所有这一切,不但让人对影片充满期待,更让人对历史肃然起敬。
常德会战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外围争夺——城垣血战——城内巷战——守军突围——收复常德。
对外围战中的三个战场着力描写了何伏山坚守战,这也是全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国内的战争片中,很少可见如此震憾的战争场景,大量近距离短镜头的使用,交织着枪炮呼啸的弹道和激烈的爆炸音效,几近让人如同亲临战场,且对炮弹击中时的效果处理也极为出色。
日本军在攻坚不成之后出动战机对国军阵地一番狂轰乱炸,炮火到处,泥肉横飞,象我这种平时看多了文艺片的人此时真是心惊胆颤,凝神屏息。
在徐家湖,河伏山和德山相继失守后,常德已经成为一座前无去路,后无援军的孤城。
守城的57师将士接到的命令是“与城共存亡”,这一纸命令也成就了虎贲将士们接下来十天悲壮凄绝的守城苦战。
影片在这一节的表现基本上是中规中矩,大概是由于导演擅长的外围作战在这无用武之地,对轻武器作战基本上就是短兵相接,倒毙无数。
即使是日本出动敢死队这一细节,似乎也未起到为剧情推波助澜的作用,倒是日本军官之间的几次对话值得回味。
日军对常德城四面门户均有进攻,尤以东西二门的战斗最为激烈,守军的反抗和日军的伤亡均大大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想,炮兵轰完步兵冲,敢死队上完毒气上。
固守西门的国军亦伤亡惨重,只剩几百勇士与日军顽强抵抗。
事实上,整个57师此时都已是人员剧减,守西门中连勤杂兵等都抡起家伙跳入工事与敌奋战,师长也亲上前线喊话督战。
日军攻城不成,转而攻心,大量派发传单招降57师守军。
武士道和黄埔精神的对抗不但在枪杆子上,也在笔杆子上。
师长对日军招降传单的批注之语至今仍为在世的幸存老兵所记得,不知道为什么影片对这个细节只是一带而过,点到即止。
至日军攻入城中,两军陷入巷战,战争场面仍是可圈可点。
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反而是连长在生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仍可以脱身回家洞房花烛,不知道是导演的情怀过于浪漫,还是当时的守军自城破后已失偏制,各自为战。
无论如何,作为连长即使不用为新一轮的战斗进行战略布防,自然也是要坚守阵地的。
其实日军攻入城后城中境况应该是至为悲惨的,城中的房屋与人员是断断不能逃过日本人的烧杀行径的,这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片中仍是主打近距离的战斗场面,双方进行一屋一隅的激烈争夺,虽然守军占有熟悉地形的优势,无奈已是弹尽粮绝,筋倦力疲。
不能否认的是,陷入巷战之后,日军的火力优势及优秀的单兵作战能力完全占尽上风。
守军在几轮战斗过后,还能继续战斗的士兵不过几百人,连师长余程万都要拿着机枪参加战斗,此时的常德城已然塌了一半,战士们用最后一口气硬撑着的另一半也已是风雨飘摇。
守军面临两个选择:违反“与城共存亡”的命令突围或坚守命令直至被全歼。
影片在空城祭过后,我以为会上演最后一出压轴好戏,但此时的画面逐渐转为黑白,继而转为字幕(观众席有人大声惊呼:啊!
没了?!
)。
对于57师师长的突围,素来颇具争议,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影片就此打住?
作为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战争片,虽然这部影片远远称不上完美,但却足以令人记住它。
导演基本上秉承“把战争还给战场”的原则,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战场,干净利落于。
正如看这部电影时电影院终于“把电影院还给电影”一样,没有广告,没有预告,干净利落得令人惊讶。
影片对战争的背景的交代并不多,甚至连对白都是可以省的就省。
看得出来,导演就是想在战场上做好文章,这方面可以说他是完全成功的,至少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为里面的战斗场面和武器效果称道。
更难宁可贵的是,这部商业电影,且是八一电影厂导演拍出来的电影已然能冲出国产战争片的潜规则,士兵们不用再喊冲啊,万岁之类的文人或官人想当然的口号,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战时敌我双方的真实状况。
尤其是对日军军官形象的描绘,我认为是片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角色,日本人的武士道和军国主义通过两个军官的矛盾冲突和一言一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影片的大部分篇辐都已经落在两军对垒的武器火拼上,在对整个会战的叙事上明显不够丰满,更谈不上表现主要人物在战争状态下的心理与命运发展。
对这场会战的主角57师师长余程万,本是抱着有好戏看的心态去的,但却在关键时刻嘎然而止。
吕良伟饰演的余程万很是伟岸,但在心理戏上也只能说是流于表面,而且也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
按说,这部电影的结构绝不复杂,时空发展也并不错乱,基本上就是一个单线发展中间夹杂票房需要的儿女情长。
但导演似乎是缺乏,或者是不想把故事讲述成一个有宏大结构且气势恢宏的战争片,暂且独乐于一方战场的硝烟。
也许是因为自己看多了国外的一些战争片,我所想到的讲述常德会战的影片应该是一个纯爷们的片子,要表现国恨家仇不一定要借助有点不着边际的儿女情长(即使借助这个,也不要弄得这么肉麻撒),作为存在着的人的命运与尊严永远是战争中最能打动人的元素。
既然拍这个电影的时机已成熟,技术也不再是障碍,为什么不往更高层次走呢?
况且,常德会战绝对是值得我们的导演去大展拳脚的一段光荣之史。
常德会战距今已67年,当年幸存的83名老兵相信大多数都已不在人世。
身负荣辱于一身的余师长没有倒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是不是身为将军的他一世的遗憾,一生的悲哀?
无论如何,在抗战胜利六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有这样的一部影片去缅怀,去纪念,去致敬。
只希望不用太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真实的抗战电影,这样,当英雄们的音容如战场上的硝烟那样渐退渐远的时候,我们还能够用这种真切的方式去表达对先烈们的一点点尊重。
1937年7月7号,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十天之后,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表达全民抗日的决心。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在这之后的八年里,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等22次大会战,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总共死伤322万多人,其中将领级军官阵亡253人,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校尉级军官阵亡1万7000余人。
在那天地变色的年代,有人做了他们应该做的,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事迹却不被承认,无人知晓。
还好,至少现在可以提了。
反映这些历史的影视作品本来就不算很多,而且大部分还被弄成了抗日神剧,恶心观众的同时也亵渎了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基本上还算真实还原了史实的电影作品喋血孤城
故事背景是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进行的常德会战其中的常德保卫战。
该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影片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国民党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
湖湘常德,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却在那个年代因为地处军防要冲,成为中日两军必争之地,1943年10月,日军分由沙市、岳阳渡过长江和湘江合围常德。
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代号“虎贲”)奉命守城。
手握上峰“与城共存亡”的密令,师长余程万(吕良伟饰)心知这是一场无路可退的战斗。
百姓全部撤离的常德无异于一座“孤城”,“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
” 这是余程万下达的的死命令,日军万万没有想到这座久攻不破的死城中,最后只剩下了不过百余名士兵。
坚守?
杀身成仁的律令不近人情,撤退?
必将背负苟且偷生的骂名。
两难抉择下,余程万手书绝笔,披挂整齐,率众突围…
历史上虎贲师长余程万率部8000守卫抵挡日军116师团30000精兵长达12天之久,部下仅剩五六十人弹尽粮绝后率部突围。
次日即带增援部队32团反攻常德,当日收复。
战后,蒋介石闻知常德失守,以违抗军令罪,下令将其送交军法处审判,后由孙连仲、王耀武等出面求情才得以释放。
但是他率部死战12天弹尽粮绝方才抗命突围确实千真万确,影片在这点上完全还原了史实。
常德保卫战,八年抗战中国军遭遇的最惨烈一役,守城8000将士仅生还80人,余程万却险些因此被送上断头台。
瑕瑜之间光荣生辉,历史将会记住“虎贲”的功勋!
著名作家张恨水曾经著有一本现代战史小说《虎贲万岁》,写的就是这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一战。
影片豆瓣评分7.3,在国产战争片里已经算很高的了,就影片本身的素质来说,我觉得略高了,但是影片还是走出了很多国产战争片的窠臼,至少,开始直面当年日军的强大,影片中日本兵不再是智商低下,短胳膊短腿的弱智,也不再是一味嗜杀的恶魔,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国军各方面素质都远不如他们,一直以来的战损比都远高于日军,基本上是几个人换日军一个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恰恰反映出虎贲出色的战斗力和顽强的作战精神,他们的誓死抵抗让日军损失惨重,迟迟达不到作战目的,最后甚至使用了化学武器还是未能破城,常德,这个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小城,成了横亘在日军面前的一道天堑。
这些,影片中都很好的展现了出来,虽然由于预算问题战斗场面不尽人意,但至少比抗日神剧可看性高太多了,而且没有胡编乱造。
影片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人物刻画和演员表演上,吕良伟饰演的余程万英气十足,一脸严肃,但是过于脸谱化,张恨水小说里那个有血有肉的余师长始终也未曾在他身上见到,袁文康、安以轩这一对儿就有点儿煽情过火,比较别扭,唯一的亮点倒是谢孟伟饰演的民兵二虎,这个形象更真实,角色有成长性,看着更舒服一些。
我倒是觉得片中扮演日军指挥官的演员演的非常好,和以前的同类型角色差别很大,算是有点惊喜。
影片在各大视频网站上都有,有时间的话找来看看吧,张恨水先生的《虎贲万岁》小说,也值得收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翻出这部八年前上映,票房惨淡的旧作推荐给大家,并不是因为影片有多优秀,而是因为有些事情,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有权知道,不应该被选择性的遗忘,至少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常德会战的概念,仅仅就是书本上那冷冰冰的几个字,而在这几个字背后,是无数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是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段段不能被忘却的纪念。
用一个今天看到的故事作为结尾:抗战期间,有个叫迈克的美国战地记者,有天他在战场上看到一个中国的娃娃兵,便走过去与他聊天。
迈克:你多大了?
中国士兵:16岁了。
迈克:你觉得这场战争能胜利吗?
中国士兵:我们一定会胜利。
迈克:那么战争胜利了,你想干什么呢?
中国士兵:那时候,我已经死了。
山河泣血的年代,每一个牺牲都应该有一座纪念碑。
电影《喋血孤城》里的一幕:师长余程万探视伤兵,和士兵们一一握手致意,当他走到一名士兵面前,习惯性地伸出右手,这名士兵也伸出右臂,被白色绷带缠绕的右臂,手已经没了,这时,将军脱下自己左手上的手套,然后伸向士兵的左手方向,士兵微微伸出左臂,同样是白色绷带缠绕的手臂,他失去了双手,这时,将军把自己的右手抬高到太阳穴的位置,行军礼,没有一句对白。
这一刻,我热泪盈眶,为电影里的热血男儿,他们是这个民族曾经最坚强的脊梁。
影片里剧情的发生地---常德,是我美丽的故乡。
我要推荐这部影片的理由,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一点,更为重要的理由是这是难得一见的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战的电影。
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十分严重的国家,政治是一切的中心,所以,艺术只能被阉割,成为他们的宣传工具,历史和虚构的故事一样,可以被他们肆意更改,只要他们乐意。
想一想你学过的历史教科书吧,关于国民党正面抗战的部分,基本都是这样: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沦陷,轻松一笔的带过我们的先辈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
想一想你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吧,《地道战》、《地雷战》和《小兵张嘎》等等电影里,敌人张牙舞爪,只差没把坏人二字写在脸上了,而我们的游击队员聪明勇敢,把当时世界上军事一流的日本皇军耍的团团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最终战胜了敌人。
这几年,情况有一些好转,像《太行山上》之类的电影里,我们终于能看到国军战士敢于充当八路的配角了。
我不知道拍这些电影的人是不是在怀疑咱老百姓的智商,反正我今天是在怀疑他们的智商和人格。
当然,他们可以说这是时代所需。
他们骂民国政府的软弱无能,嘲讽法西斯日本皇军的低能弱智,无非想证明他们的*党多么英明伟大,是中国的救世主,所以,他们还可以厚颜无耻的不断重复他们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你不要觉得奇怪,这个国家的不幸,正是因为有人不敢正视我们的历史。
《喋血孤城》的剧情以1943底的常德会战为背景,以战事的发展为线索将剧情一一展开,当时守护这一地区的国军第74军第57师9000余名士兵(电影说是只有8000多名士兵),被日军三万多主力部队包围,在失去了德山和涂家湖两个战略要地后,退回到常德城内,在敌众我寡、援军被阻和补给不足的情况,依然坚守城池,日军在攻城之战中久攻不下的情况下,使用了毒气战,才进入了城内,之后,日军又遇到了顽强的巷战。
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战争的场面越来越惨烈。
最后,在绝境中,电影塑造出了一个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影片里的战争场面比较多,做到了尽最大可能的反映战争的残酷无情的一面。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正是过多的战争场面弱化了对重要人物的刻画,这应该是电影的最大的败笔。
吕良伟饰演的师长余程万,将一位中国将军的风骨和气概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一开始就在敌军的台词里为这位人物设计了文武双全的形象,之后,却很少用细致的手笔去刻画这位我认为本片中最重要人物,从影片的开始到结束,影片从未从大局上清晰地去反映将军对不同战事时期的应对对策,更不要说将这些对策串联在一起,来反映在敌我悬殊之大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决策者对战事的运筹与指挥的心路历程。
战争片里,如果只是一味叙说战争的话,只会让人感受到战争之中生命之脆弱,从而失去希望。
战争中的爱情,虽然同样美好,但大多却是十分的伤感。
在本片里,安以轩和袁文康的表演给影片本身增色不少,他们饰演的一对战地情人的爱情故事,给无情的战争带来了一份美丽的憧憬。
新郎肩负着一名军人的使命,在关键的时刻,依然选择了抛下了刚刚新婚的新娘,舍身取义,与敌人同归于尽。
当新娘拒绝帮助,只身将已经死去的新郎拖上阁楼的二楼,然后平静的躺在新郎的身边。
这是这场爱情戏里最动人的时刻,也是最伤感的时刻。
电影可能永远也无法还原战争最真实最残酷一面,但是电影能够浓缩一场战争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这些精华的部分是人性的和富有意义的,这可能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或者更多。
我读过的一本书《父亲的战场》,书的封面上,是滇西反攻战役中一群士兵,他们伸出大拇指,示意“顶好”,正中间,一个略显稚嫩的娃娃兵,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仿佛他们并不是身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书中,作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个男人,千万别轻易说爱。
一旦说了,就要有为爱而死的勇气。
无论爱的是你的祖国,还是女人。
”。
没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就难以表达这种爱,即使说了,也不会有这种爱的意义。
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并不是一种主义,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感,那些有过亲身经历的先辈们,他们中许许多多的人,都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憨厚朴实,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过他们敢于拿出生命去保卫国土,比起用言语去表达这种爱、比起心中流淌着这样的情感更为真实实际,正是他们的奋不顾身,为了不要做亡国奴,为了不要给后辈们留下做亡国奴的耻辱,他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撒下过热血,我想这就是忠诚之爱吧!
就叙事模式、立意、人物描画 属于80年代的片子
这一星是想给当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你们把片拍成这样,对不起人啊
真实客观的国军故事,三星半
无意间看了这部没怎么宣传炒作过的讲国军抗日的电影。几个关键点都用了默片的方式,如余程万慰问断臂战士、婉清宝华交杯解衣、婉清找回宝华尸体,没有台词也足够震撼。喜欢电影的立场,无论皇军国军,在战场上,都只是被无情利用的牺牲者。“友军观望不前”mark这句台词。
国军开始抗战了,日军正常了,共军观望不前了
远不如《血战台儿庄》。主要缺点,1-再度重演国产军事片“女人登场,必定脑残”的定律;2-冯连长最后太“董存瑞”;3-最后的关键战役居然被一笔带过。当然也有优点,对日军的刻画客观但不“陆川”。本片虽然谈不上精品,但至少好过诸多恶心又科幻的国产军事片。
堪与金陵十三钗平齐,可见导演虽烂,还未及张导之败坏。
不错!
这么粗糙的战争片还有这么多人叫好 好在哪
最根本的东西,中国男儿的顽强,无畏,忠勇展示不足
6.7/10 八千国军覆没不过嘴上说说,硝烟前线好似只剩壕沟破巷二三,新婚夫妇更是红烛红装互脱衣衫,任你历史老师吹得天花乱坠,这电影就是越看越不对,连长慢镜飞天,友军观望不前。
结局有点粗糙,不伦不类的……
软绵绵乱糟糟的煽情殇。
虽然并不完美,但电影还是很值得肯定的,尤其是能拍这题材真不容易。挺喜欢吕良伟。
我堂堂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拍得杂乱无序,还不如纪录片震撼人心,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串改史实的战争英雄片仍能迸发一腔热血。
抗战影视的正确叙事思路,就是,真实.
抗日战争(没仔细看)
感觉九十分钟的片子还不如最后出的几行字幕信息量大,但是总体还说得过去,对大日本皇军的塑造比对国军的强。
哇塞,看大家都打这么高的分,真给面子啊。我这场观众也较少,应该打满分来鼓励一下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不过说实话,片子剧情单薄了点,整体较一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