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是亲情。
奶奶操着山东/河南口音,很明显是当初随蒋来台湾的大陆人,片中没说爷爷的事,但是只有一种种可能,爷爷也是大陆人,奶奶是有钱人家的太太,因为她在很大年纪时还抽烟,打扮自己。
来台时可能爸爸还没出生,因为爸爸给奶奶写的信是台式书写格式。
想想一个年轻的女人跟着丈夫远离家人,5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真的很不容易。
片中没说爷爷去世时爸爸的年龄。
但愿不是很小,要不命运对奶奶太不公了。
在阿达很小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去世了。
她害怕儿媳妇抛弃他们,一直阻碍对儿媳妇有意思的男人。
不要说奶奶自私,她是怕阿达的未来。
阿达在阁楼里看到爸爸去世时的文件,他问奶奶有没有关于爸爸的照片,奶奶说没有,她听到阿达的抽泣,故意把他支开,自己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生病去医院看病,得知阿达出了车祸,留了眼泪,说自己的病好了。
她是太紧张阿达了,怕他有什么闪失。
奶奶用来给阿达买摩托的钱被骗了,她一个人跟踪骗子,结果被带到警察局。
她想儿子,扑在儿子怀里失声哭起来。
妈妈也很伟大,有很多男人对她钟情,但是她对拒绝了,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抚养儿子,照顾年迈的婆婆。
阿达要辍学养儿子,妈妈,奶奶在经过艰难的平静后,同意了阿达想法。
她们认为既然是阿达的想法,就应该帮他完成。
最后,奶奶的葬礼结束后,阿达看到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奶奶冲他挥手,我的泪一下就止不住了。
有时候,我们理解不了家人对我们的的默默的爱。
只有等到他们离开我们,才知道她们对我们浓浓的爱。
子欲孝,而亲不待。
这也许是世上最痛心的事。
电影频道刚看完,这部一年多前看过的,给了五星的电影。
一开始对片名很陌生,越看,记得了所有情节。
依旧真挚,依旧想给五星。
哭得不行不行的。
不断倒叙的结构,或插入倒叙的手法,以及奶奶妈妈儿子眼中不同惦记着的爸爸,这些都好喜欢。
是导演的真实自述,会代入感强很多。
同样要走上电影路的我,会有很大感触。
用自己喜欢的电影语言,记录自己的家庭。
加上刚刚听到麦导演患上绝症的消息。
颇为感触。
好吧,人生的自白,应该及时做下来。
我想说这部电影真的很棒。
果断给五星!
先作评论:影片叙事结构很好地与主题相契,因为是回忆思念纪念亲爱的奶奶,所以采用倒叙。
虽然倒叙手法也常能在其它电影文学作品里看到,但往往故弄玄虚,用于设置悬念。
用在这里,感觉很自然,也很精妙。
电影前面大概3/4都是在倒叙,一个小事件接着一个小事件,而且是层层嵌套。
有人觉得这里结构紊乱,其实细想下,我们平时回忆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
从一件事某点又想到另一件事,想了一会儿就忘了自己怎么会想到这么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
不过整整3/4时间都在层层嵌套的小回忆中,而且没有很清晰的线索脉络,虽然作者每一次都会加入信纸上的旁白来过渡,但依旧感觉脑力无法承受,因为的确,如果没有看到后面就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
后来,我觉得有一个比喻很恰当,前面3/4,我们只看到导演在一颗一颗穿珍珠,我们只看到一颗一颗美丽的珍珠,猜到大概也有根丝线,只是因为丝线是透明的,若隐若现,看得不是很清楚;最后1/4时间,导演把手一抖,线一拉,我们就看到了整串珍珠项链,因此我们也得以看到那根线。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日本动画短片——《回忆积木小屋》(荣获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关于爱情亲情,也是回忆性质的倒叙。
不过动画片可以表达的方式毕竟更丰富。
然后,我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些小细节。
1:14时,对立体电影的另类诠释,很幽默,也很有想象力。
有谁想过电影里的人直接从里面跑出来呢?
1:18时,电影中海报上的头像用艺术的方式涂鸦成阿達爸爸的头像。
就是在原有油画头像上涂抹后就成了阿達爸爸的头像。
给人一种很新鲜好玩的感觉,也很艺术的感觉。
1:43时,当阿達说他女朋友怀孕了,问妈妈和奶奶,他可不可以当爸爸。
最后全家陷入了沉默。
而每个人身边都坐着一个爸爸,阿達身边坐着两个爸爸。
全片没有为了特效而特效。
没有卖弄特效。
而是恰到好处的那么一点就够了。
而且,很精致,天衣无缝,完全不像“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通天塔那么做作,一看从画面上就知道是电脑特效了。
我想,每个人伤心难过时,肯定都会有个“他”或“她”在身边陪伴、支撑自己。
这大概就是影片想要表达的吧。
现在很多影片都打着3D大片好莱坞特效的噱头招摇过市,好像多砸点钱多搞些花哨的特效才能有东西宣传,才能有个票房保障。
纯粹的商业思维!
此刻,特效,因为影片表达的需要,而作为一项技术服务于影片。
我还很喜欢影片中的很多特写镜头。
例如,奶奶被骗后生气地样子,阿達为奶奶抹乳液的时候,阿達在小阁楼偷吃蛋捲的时候。
影片基调是温情脉脉,还夹杂着很多小幽默,和小感动。
画面也很美。
我想这位导了这么多偶像剧的导演之所以没有选帅哥美女的脸蛋来撑画面的美感(男女主角反而是一些群众演员和跑龙套的好看,有木有),大概是考虑到希望拍一个朴实的片子,更平凡更接地气。
尽管如此,影片也拍得很美。
例如,阿達童年时水漫家中的画面。
还有很多画面都会给人一种小清新的感觉。
亲爱的奶奶一直默默地坚强地保护着阿達,直到有一天,阿達深深地懂得,也开始学会承担。
亲爱的奶奶永远在阿達的生命中。
也許,我們從未好好體味過親人對我們那種細碎而深深的愛。
每一幕都可以來個特寫。
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
是我近期看过的最好看的一片了!
我一般不会轻易给五星的啊!!!
可能好久没有遇到好片了吧
首先谢谢“豆瓣观影club”,给了电影票看这部电影,最后还见到了导演。
首先说下电影结束后的导演见面会,其中导演说的几点:1.这部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是根据导演自己的亲生经历编写的,据导演说有70%的内容,除了电影里使女朋友怀孕的情节是导演自己想的。
2.这部电影中饰演奶奶的老人是張岫雲,台湾豫剧大师,说着一口河南话。
感觉很亲切。
3.电影里饰演死去的爸爸是张世,电影里也常常出现,电影要表达的是家中每个人想象的父亲的形象。
4.电影里有一场是在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家中发了大水,这也要表达一种悲伤之情。
这部电影在叙述上感觉是有些凌乱,不过还都能看的明白。
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带着点悲伤,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电影的最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也没有什么突然的悲伤,生活就是如此。
一代又一代的。
电影的最后,奶奶去世后,妈妈似乎也变成了奶奶。
很奇怪,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导演的思念似乎太过悲伤了。
不过谢谢导演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拍了这部真诚的作品。
隔代的感情,家人之间的关心、责备,甚至是对对方犯错的迁怒以及真正内心的心疼和自责表现的很到位。
影片中爸爸的角色的缺失(包括后来奶奶也去了【阴国深造】),用虚假的影像代替,从所对应的角色的角度来表现,真实有立体感。
叙述方式插叙,过渡平滑,不冲突,非常真切。
童年的无知,少年的叛逆,青年的迷茫,成年的担当。
最后妈妈成了奶奶,仍选择住在老家,她用自己的方式去怀念奶奶。
影片的确有的地方是强加上自己的感情(自我),但作为一个回忆录,应该是可以原谅的吧。
这部电影不是所有人看了都能感动的.是一部小众电影.跟着老人一起长大的可能会更有感触..果断5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电影中奶奶的一举一动就像是重复着小时候的情景., 张岫云大师的表演真的是精湛无比.跟着父母长大的可能不能感受到老人的爱.他们会为了你的一个小小的心愿.暗地里去满足你.人越活越小.确实是这样.老人就和孩子一样.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就开心.也很容易就悲伤.往各位珍惜身边的亲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今天是元旦假期第一天,若是在小时候,奶奶早就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回来呀,爷爷在一旁催电话费很贵的少说几句,然后备好各种自家私房菜。
我一天天长大,门框上画的身高逐渐升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不再升高。
每一次回老家,都是他们的节日。
如今他们已经不在,我也几乎不再回老家,只是偶尔去凭吊,老屋久未住人日益破败,但我好像还能看到光影里儿时自己嬉戏的身影。
小时候,我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
几岁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了,没有纸和笔,爷爷就在墙上刷了面黑漆给我买了粉笔画画。
小时候农村里还没什么零食可买,爷爷就每天给我用热开水冲一杯白砂糖,那是记忆里最美味的饮料了,不过爷爷只给我一杯,因为喝多了会长蛀牙,小镇上还没牙医呢。
无数个夜晚,不足一米高的我提这个灯笼走在没有路灯的泥路上去爷爷奶奶家,那时候似乎什么都不怕;无数个早晨,手无缚鸡之力的我蹲在田埂上看奶奶挖蚯蚓回家喂鸡鸭,那时候似乎时间永远用不完。
无数个午后,十万个为什么的我跟爷爷看电视剧听他讲故事,那时候似乎对所有都充满了有趣的好奇。
期末考试考了第一名,奶奶高兴得逢人就说 我孙子考了第一,说完笑开了花。
后来我考去县城读中学,进了重点班,一下子到了班上下游。
奶奶问怎么突然成绩变差了,不是每天都在看书写作业吗。
高三那年暑假,像往常一样,在爷爷奶奶家生活。
奶奶吃很大一碗饭,我说 奶奶你怎么吃这么多呀,奶奶说 多吃饭才有力气劳动呀。
开学回县城没多久,给奶奶打电话听到她老是咳嗽。
农村没有医院,就当是感冒了。
后来越来越严重,去县城检查,已经肺癌晚期了。
我去看她,瘦了,没力气了。
我握了一下她的手,忍不住甩开赶紧回头躲去隔壁泪流。
对墙问,奶奶怎么成这个样子了,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临走时,奶奶对妈妈说,要好好把我孙子带大啊。
几个月后,我看到冰馆里的奶奶,像睡着了一样,哭到休克。
好像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过分悲痛的时候就会哭到缺氧休克。
回学校之后,我没去上课,把高考要考的的教材全部搬出来一个人坐在校园角落的石凳上,忘了有多少天,再次月考的时候文科考了全县第一,从那时起到高考没次的全县第一。
因为我不想考不上大学让奶奶失望,但我的基础真的比班上同学差太多了。
上大学之后离家更远了,只有过年才回老家。
我比较晚熟,大学才青春期的感觉,叛逆,初恋。
研究生最后一个寒假,刚过完年我就想走,说乡下太无聊了。
爷爷说 再住几天吧,我跟妈妈说 走。
爷爷一个人回房间坐在床上哭。
毕业后去深圳工作很忙,经常忙到零点下班,很少给家里电话了,突然有天爸爸打来电话 说爷爷病危了。
当飞机离开宝安机场的时候,爷爷已经离开人间了。
再也没有人给我泡白糖水了,再也没有人为我刷小黑板了,再也没有人给我讲三国水浒了。
如果奶奶能活到我工作之后,我一定要带她出去旅游,我要带她住最好的酒店吃最好的美食,她连长沙都没有去过。
如果我知道爷爷那年会去世,我一定答应他多住几天,想我住多久就住多久。
可惜没有如果啊。
最痛,莫过于长辈老去的速度太快,而我们成熟的速度太慢。
2017,我要回家。
本来是豆瓣的那个活动中奖得的票,可惜因为没有找到地方耽误了也就没去成,刚刚在网上看了一遍,下面说说自己的感想。
亲爱的奶奶,很倔强的奶奶,平凡的奶奶,电影没有什么起承转合,平平淡淡的叙述着,从小时候到成家立业和奶奶的交集,一些小事的拼凑,整部电影也就完成了。
首先,抱着哭完一盒纸巾的想法坐在电脑前,认认真真的等着落泪,可整部电影下来只有片尾奶奶去世后只有稍稍一点点的感动,却不至于落泪,可见这并不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那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第一要说的是电影的结构,倒叙加插叙吧算是,(全是个人观点,勿喷)总觉得结构乱乱的,不知道要表达些什么,导演是在竭力的回忆和奶奶之间的情节,可频频出现的父亲又是一条线索,可这条线索我觉得应该做一些处理可能会更好一些,而且我觉得父亲是否出现值得商榷,这到底是回忆奶奶的事情还是回忆父亲的事情,既然是奶奶,那是不是应该可以看到父亲多一些的应该是奶奶而不是孙子。
总觉得这是一部导演要献给奶奶的礼物的一部片子,所以从这个出发点看这部片子其实也挺好的。
第二个应该是小事琐事太多,如果能集中地讲一两件两三件动人的事情整个电影就会更加温暖,更加打动人。
每次遇上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忍不住,泪点低,老人什么的总是没有什么抵抗力,总的来说电影的画面色彩还是很喜欢的,演员也都很好,三星。
从小,爷爷奶奶带大,带着去幼儿园,去青少年宫,去练琴,去上小学,去外面玩,去练自行车。
想想奶奶回到乡下,那已经是六年级的事了,2010年。
现在的我,只有寒暑假会去奶奶家住,而且时间越住越短了。
以前曾是不愿去的,毕竟去那儿只能做作业,看那么几个台的电视。
直到这个暑假,只过去了一个礼拜,觉得爷爷奶奶是老了,白发 ,加上伛偻的背。
他们看见唯一的孙子回去,笑的总是比谁都开心,他们会去菜场买吃的,平时都永远不会去的,吃着自己种的农副产品,就这样了。
只有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才去菜场还有就是,我去住的时候他们总是希望我多住一天 再住一天但是说好了什么时候走 总是什么时候走的要上大学了 以后的寒暑假 会不会来的更少呢我总是因意见不合跟爷爷奶奶发脾气 这又何故呢?
当时cctv6 放了这部电影 我只看了最后五分钟“再回去看到奶奶才发现奶奶已经老了所有的回忆都变得很片段”主人公阿达说以后再见奶奶 总是记得 他一看见自己 就在门口用力的挥手 很用力 也很吃力我的爷爷奶奶 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每次听说我要来 爷爷总是至少提早半小时去路口等 无论严寒酷暑 我们让他不用来 他总是笑笑 额头皱纹又深了几许每次我走的时候 总是那句话 好好学习哦这很奇怪 这句话从爷爷奶奶的嘴里说出来 总是显得很庄重 很苍凉 每次车子远去 两人站在路口 看着 就那样站着 看着 突然觉得很泪目 世事无常多看一眼 就是一眼 多说一句 就是一句这对于远去的我 和留下的爷爷奶奶 都是一样的时间 当你觉得它太快 它总是更快转眼就已经十八岁了 爷爷奶奶也是老了十八岁了 我们的时间还有多少 我希望是永远 天下的奶奶都是一样的 孩子也是在他们的眼里 我们永远是孩子 永远要他们保护 所以他们要啰嗦 要替你遮风霜他们会省下自己的买菜钱 他们从没自己添置过新家具 他们嫌急诊太贵 从来只排门诊 但他们愿意把所有的钱 所有的家当都给你 亲手交到你手上 以及他们所有的爱 所有的关心而你会说:你胡扯什么啊他们会包很大很大的红包 给你就像电影里一样 “自己有棺材本的钱就够了”剩下的物质享受 甚至必需品 他们都可以不要 他们这代人 终其一生都在为别人付出 对自己 他们只需要那“棺材本” 他们只希望 一家人常能多聚聚 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们 想抱抱曾孙子 曾孙女 那 就是他们最美好的愿望 也是近乎唯一的愿望他们只希望孩子们能过上好日子 很朴实的 没有什么大的理想 他们也不希望我去当科学家 他们总说 国家对这些人 太不好 我现在 真的 可以理解 他们这些最朴素的普通百姓的 全天下爷爷奶奶的愿望电影里 奶奶坐在摩托车上 只愿意抓后座 不愿抱着孙子 “抓不住” 她说年轻人是抓不住的 他们也不会一直孩子下去 他们终将负起家庭的责任 这一刻 是我们真正长大了的一刻 也是奶奶真正老了的时候整部电影 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我们长大了 奶奶老了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正在发生的故事电影刚六分钟的时候奶奶出现在阿达身后“慢慢写,不要急”我的耳中也响起了同样的声音持续到电影结束 想起了一幕幕但真的 都变的 很片段 于是 听着原声 说一些不是影评的影评
年夜饭。
有一回是一回。
希望我们所有人 多爱一些我们的爷爷奶奶趁他们还健在因为我们 也终将成为他们
2013年5月1日写当看到“亲爱的奶奶”五个字时,我的心已经知道将会以怎样的频率跳动,每次给奶奶发短信,开头总是这五个字,而奶奶也总会以“亲爱的孙女”回复我。
长这么大,我从来不知道有爷爷是什么感觉,我也不知道没有奶奶会是什么感觉,但随着一年年过去,我似乎慢慢地知道这一天会越来越近。
我不敢想象,不愿接受。
亲爱的奶奶,你的故事我不知该如何讲起,许多次我都在心里暗暗地想,将来我要把你的一生写成书,就算印着自己收藏都行,因为你的一生有太多太多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人生造就了今天的你,给出了今天的我。
每个奶奶的心中都有秘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习惯在各自心中藏着秘密,不轻易跟对方诉说。
或许从我长大的时候开始吧。
我从来不知道奶奶究竟在背后里流过多少眼泪,可她永远是那样光鲜亮丽地、仪态万千地给每个人带来美好的感觉。
电影中的奶奶因为早年失去儿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她“沉重”地活着,最后轻飘飘地离开。
从影片一开始,我的泪就如线一般地掉落,打湿了胸前整片衣襟,我哭到感觉自己肿了眼,迷了视线,碎了心,直到影片结束,我的泪也干了。
奶奶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存够了棺材本,所以总想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可她们不允许孩子说一个“死”字,好像她们是一只脚跨在棺材里的人,而孩子们还有很美好的人生长路要走。
什么时候,能再给奶奶染一次发,很久很久没这样做了,而我的头发也是让奶奶剪了好几年,不曾进过理发店。
这些回忆存着,却怕着,怕有一天会成为心里永远的痛。
3.5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Cannes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