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桐岛要退部》8.0①发现两部电影或迥异或相似,倒也生搬硬套能说出点关联,偷懒的想法冒出来,就干脆凑一块写了。
《冰》是74分钟的一镜到底,绵延好几周、转换多个场景的时与空,都被一个镜头串到了一起。
《听》从不同视角观察同一时空的相同事件,是错综复杂的一张网。
在观看《冰》时,观众是全程的参与者,始终保持在中二热血的亢奋中。
而在观看《听》时,我们更多是冷静的旁观者,只在结局的阳台上,小小地中二一会。
《冰》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一场早已被取消的演出,而《听》里面所有兜兜转转,都是为了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人。
他们讲的都是,疼痛的青春。
②《冰》是一部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那么,如何测试你与这部电影的相性呢?
打开音乐软件搜索日本乐队「MOROHA」,听上一会儿,要是没有翻着白眼赶紧关掉,反而津津有味的话,说不定,你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③常见的青春片总有少年升学或是转校生忽然到来,于是旧秩序失衡,各种纷争。
《听》反其道而行之,金字塔顶端的风云人物忽然说要离开,所有人于是主动或被动地被打扰,陷入无所适从。
一边是充分可信的微妙细节,一边是《等待戈多》似的荒谬主题,还真是,有意思的剧作。
20190409
说起影史上一镜到底的电影,除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外,很多影迷第一时间想到的经典之作应该是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短短100分钟内,穿越俄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实打实地仅仅是用一个镜头调度出来的,相当厉害。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但纵观百年光影,像《俄罗斯方舟》这么出名的“一镜到底”其实并不多,毕竟很少有导演能够一次就拍成功,而假如要反复NG重拍,所耗费的精力与财力都无可估量。
也正因此,某些不像索科洛夫那么“较真”的导演,也会尝试用组接的方式“伪造”所谓的一镜到底。
比如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鸟人》,看似一镜到底,其实中间有16个剪辑点;再比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其实是十个镜头组成的;还有贝拉·塔尔的《麦克白》,是由两个镜头构成。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鸟人》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夺魂索》当然,近些年也不乏敢于挑战“一镜到底”的勇士,会偶尔站出来。
比如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席佩尔,就曾在2015年拍了部一镜到底长达138分钟的《维多利亚》,拍了三次才成功。
比如日本导演三谷幸喜的《大空港2013》,则以100分钟的一镜到底牵引出整个机场的人生百态。
塞巴斯蒂安·席佩尔《维多利亚》
三谷幸喜《大空港2013》当然,可能很多人还会提到毕赣导演《路边野餐》中的42分钟长镜头,或者《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长达1小时的长镜头。
但因为这两部都并非一镜到底,在此就不展开了。
而今天我们要深聊的这部电影,来自非常年轻的日本新生代导演松居大悟。
这部新近出炉的日影《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最初吸引我的便是“74分钟一镜到底”这个技术性噱头。
有颜又有才的松居大悟导演放进影史序列看,74分钟一镜到底可能并不算什么;影片真正闪光之处,还在于那些排演时刻迸发的灵魂火花,虽为日式中二热血,也难免让我想念约翰·卡萨维茨的临场魔力。
而影片中某句歌词也令我一直记忆犹新:“看不到我的未来,我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未来平庸到让人反胃。
”
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前阵子,北京温度骤降还下了雨。
在这样的天气里跑去电影资料馆看《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倒也很衬这个题目。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满怀期待进了场。
之前,看本片导演松居大悟编剧并执导的《Byplayers》颇感惊艳,也有所耳闻导演前作《安昙春子下落不明》因为较为大胆创新的手法、而收到褒贬不一的各种评价。
《安昙春子下落不明》而今年这部《冰与雨声》则是以74分钟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和打破虚实界限的华丽青春群像主题深深吸引住了我。
悄悄观察影厅其他观众,我猜或许大家也都是如此吧?
资料馆的大厅都没有坐得很满,而观众大多数也很年轻,大家几乎表现得像是来见一个朋友一般。
松居大悟的才气也确实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导演自己在映后的对谈中所言,《冰与雨声》并不太能够被定义为到底是怎么样的电影,而是处在某种“中间状态”,因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电影与戏剧,甚至观众与银幕的诸多边界;然而,也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才有了自己的迷人之处,也即成为导演本人想要探求的某种真实。
影片《冰与雨声》展现了热爱戏剧的少年少女为了一次演出努力练习、却在最后被告知演出取消,因而奋起反抗的故事。
在这些年轻人的生活里,戏剧是一件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随时都能进入故事,随时都能进入表演状态。
导演通过画幅的改变,暗示我们什么是在电影中的现实里发生的事,什么是在电影中的戏剧里发生的事。
而我们年轻的主人公们就在戏剧和现实中肆意穿梭,串联起既是现实又是戏剧的双重剧情,推动两个不同故事共同发展。
此外,还有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的主人公对着镜头喃喃自语的画面,既是展现内心独白,又像是和观众对话。
整部电影的氛围相当自由却不至于令人费解,仿佛是一次对自己中学时代的回忆,相当轻快。
事实上对我来说,在观影过程中能感受到的是三重时空的同时存在。
所谓三重时空,一重是我本人所处的现实,一重是电影中主人公们所处的时空,一重是电影中的戏剧时空;三重时空交相呼应,形成奇妙的观影体验。
在画幅伸展缩放之间,电影中的少年少女直视镜头喃喃自语之时,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就被淡化了。
由此更进一步,甚至观众和银幕的边界也是被淡化的。
假如当天在电影资料馆坐得足够靠前,那么在电影的最后那个场景中——镜头对准站在舞台上的少年少女们,前景是空无一人的座位,简直会产生此刻就坐在空旷的下北泽小剧场中的错觉,正看着舞台上的这群年轻人——多么微妙的感受!
电影作品中不缺少一镜到底的经典先例,而在这74分钟之中,导演却很好地利用长镜头发挥了电影的特质,在镜头的停滞和字幕的提示之间完成时空转换。
长镜头跟随演员,在演出开始前的狭小公寓中来回游走,或旋转,或停留,以此展现演出开始前不同时段主人公们不同的行为与相异的心境。
或者说可以这么理解,在演出最终开始之前,主人公们的日常就是不停地重复排练戏剧的各个部分,在每个时间节点导演截取的只是一种“横截面”,但这种“横截面”却能因其相似性而互相连接,然后再用这个长镜头的“容器”将其装载。
不得不说,还是挺有想法的。
而《冰与雨声》中的戏剧特质,除了主人公们突然地进入表演状态之外,也展现于担当配乐的MOROHA中。
这个只有两个人的音乐组合,包括了负责说唱部分的Afro和负责吉他的UK,在《冰与雨声》中担任了类似于戏剧中“歌队”的角色。
自戏剧诞生以来,歌队就在其中担任着叙事和抒情的双重功能,比如提示情节、暗示命运。
《冰与雨声》中的MOROHA也是如此,用他们一贯以来那种宣泄似的歌声告白主人公们内心理想受挫的愤懑和不知去向何方的迷茫。
从片头开始,导演让MOROHA时不时于电影中出现甚至可以与主人公互动,运用他们的歌声在影片情绪浓烈之处加以渲染,Afro的诉说也与主人公们抗争的心境相得益彰。
电影中加入诸多具有戏剧特质的重要元素,同时又不舍弃电影调度本身在时空转接上的优势,因此在整部《冰与雨声》之中,电影和戏剧的边界也是不甚分明的。
因此,在这两个层面上,《冰与雨声》所展现的就是那一种“中间状态”——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也模糊了电影与戏剧。
然而,电影的感情却是再分明不过了,那种似曾相识的少年心气。
因为戏剧是唯一的寄托,所以失去了戏剧就不知道再有什么可以热爱的了,所以不甘心呀,不甘心向往的远方就这么被剥夺了,所以冒着被赶出去、被斥责甚至承担可怕后果的危险,也要溜进剧场,所以就算台下观众席空无一人也要开始表演,因为失去这个就一无所有了。
松居大悟导演在映后说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些孩子是真的因为原定的戏剧表演取消了,才会有这部电影作为替代——而松居大悟本人也在电影中“真实地”扮演了戏剧导演的角色。
而在真正的现实中,这些演员也正是怀着对戏剧和表演的热爱才会聚到一起——差不多都是高中生的样子,没有事务所甚至没有正式表演的经历,其中一位还是从大阪来到东京下北泽,甚至做好了要是不成功就坐夜班巴士回去的打算。
也难怪这部电影中的感情会如此真实——这也是虚实之间的又一次互相映衬啊。
电影的背景所在地下北泽,是东京新兴的流行文化区域,也以诸多剧场著称。
不少著名演员就是在此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首次登台亮相,也是许多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寄托梦想的地方。
忍不住会想在《冰与雨声》背后的下北泽,还会有多少类似的年轻人,怀着相同的少年心气,在此奋力一搏呢?
从电影中的青春群像到电影背后,最终又回到电影中,这正是《冰与雨声》构造的“中间状态”的迷人之处。
不过直到映后,我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意会错了《冰与雨声》的含义。
用松居大悟导演的话说,雨声就好像剧场里的掌声,而“冰”事实上应该被翻译为“冰淇淋”,是把他带回到现实中的事物。
将这两种物件并置,正如电影和电影之外的同构,作为题目真是太好了。
能在影院体会到这种模糊诸多边界的“中间状态”,也真是太好了。
本文原标题:被模糊的边界与真实的少年心气——《冰与雨声》及其展现的“中间状态”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
青春和励志题材的电影,二选一,你选哪一个?
不了吧,我选择睡觉。
老实讲,近年来这两个题材的电影确实让我踩了不少雷。
如果一部电影敢把青春和励志加在一块,要想拍得不难看,其难度不亚于用新闻联播的稿子做剧本拍武侠片吧。
可万没想到,这部青春励志片《冰淇淋与雨声》却把我看感动了。
除去电影故事本身,更让人惊喜的是它的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
《冰淇淋与雨声》海报2017年3月,日本小镇,一出舞台剧即将上演,但这场舞台剧终止了。
故事的结局赫然写在了电影开头。
演出前一个月。
被选中参演舞台剧的六位学生演员第一次相聚排练,这场舞台剧的导演是松居大悟,他也正是这部电影《冰淇淋与雨声》的导演。
不仅如此,片中所有角色的名字都是演员的真实姓名。
导演松居大悟舞台剧讲述六个朋友中有人要搬离小镇,其余人极力挽留,借以追述痛苦的回忆和青春时期的挣扎,改编自话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早餐之前》。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六位演员出演这出舞台剧的过程。
电影以舞台剧排练开场,导演一声令下,排练开始。
这个时候注意看电影画幅的改变,画面的上下方迅速出现两块黑色幕遮,画幅由正常的16:9转变为宽幅的2.35:1。
第一段的排练结束后,导演喊了一声“停”,画幅又再次变回2.35:1。
这种转变像是事先制定好的游戏规则,用以区别舞台剧与现实,提醒观众别混淆了。
在画幅上做文章的电影不在少数,比如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选用了4:3和圆形画幅;贾樟柯在《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分别用了4:3和16:9两种画幅,区别九十年代和现在。
我不是潘金莲 (2016)6.72016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冯小刚 / 范冰冰 郭涛不过,画幅变化玩得最有诗意,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多兰的《妈咪》。
男主用手扒开屏幕,画幅由4:3缓缓变为16:9,也暗合着剧情里新生活的开始。
这是一个天才镜头。
《妈咪》
妈咪 (2014)8.22014 / 加拿大 / 剧情 家庭 / 泽维尔·多兰 / 安娜·多尔瓦尔 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除了打通舞台剧和现实的结界,电影偶尔还会打破第四堵墙,让演员冲着镜头外说话,让人分不清这是在排练还是在自我拷问。
打破第四堵墙舞台剧的剧情外延至现实,影响着演员的生活。
除画幅的改变,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亮点。
一是在同一时空下表现时间的流逝,二是通过乐队的演唱作为主人公的内心旁白。
演员森田低头看剧本,再抬头时,身后的场景已然置换一新,时间也往后流逝了一周。
这有点像舞台剧的转场。
这种将时间铺开在时间轴上瞬时跳跃的做法,最典型的例子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
张曼玉与梁朝伟在饭馆用餐,镜头在横移后,注意看张曼玉已经换了一身旗袍,说明这不是二人的第一次约会,但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就像这还是之前的那顿饭。
《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 (2000)8.82000 /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王家卫 / 张曼玉 梁朝伟《冰淇淋与雨声》的音乐制作是由日本乐队MOROHA完成的,他们出现在镜头内,将人物内心的想法具象化,用歌唱的形式表现,代替了传统的画外音旁白。
日本乐队MOROHA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大胆创新,二是为了保持连贯性,因为这部74分钟的电影只有一个镜头。
是的,74分钟的长镜头,一镜到底。
这也是电影又一亮点。
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每个演员的状态都被调动了起来,都把这出舞台剧当作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梦想,彼此间也结下深厚友谊。
有人错过了末班车无法回家,所有人就留下来陪他一起办了个party。
在停电的夜晚,所有人便席地而坐,围着烛光开玩笑,聊梦想,就像顾城的《波兰来客》里写的那样,“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旁白在唱着:“我们真的很幸福了,有大大的梦想,有能谈论梦想的朋友,虽然没有女朋友,但酒真好喝。
改变这错综复杂的世界,掀起革命,推翻黑暗。
”
然而,就在演出一周前,所有人却被告知,演出被迫取消了。
因为预售的情况非常不理想,主办方不做亏本买卖,终止了这场演出。
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沮丧和哀怨写满了每个人的脸,也有愤怒,也有不甘,但冷静下来后细想,更多的还是无奈,对现状的无奈,对自己无力的无奈。
为这出舞台剧倾尽所有的女主角森田看着一个个离去的同伴,内心的想法是:在有限的岁月里,我想要尽情地享受这被赋予的生命。
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并实现,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为现实,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只要有梦想人生就能熠熠生辉。
于是,即使在被告知无法上台演出的情况下,森田仍然对留下的伙伴们说,来,一起来排练吧。
距离之前定好的演出时间还剩2天,森田召回了所有人。
就像青春校园版的复仇者联盟,他们又聚到一块儿了。
“既然剧院不让我们演出了,那怎么办?
只好硬闯了”。
演出当天,大家在完成最后一次排练后,撬开了剧院后门的锁,溜进了剧院。
这个时候乐队的旁白是:拜托大家了,请听一听。
但实际情况是,台下空无一人。
演出前一分钟,画幅再次出现轻微变化,仔细看,上下两块黑色幕遮正在慢慢消失,在那一刻,舞台剧和现实融为一体。
对于这些被选中的孩子来说,这出舞台剧,就是他们当下全部的人生。
“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现实,但很有意思”。
哪怕台下空无一人,这场演出,也要微笑着演完。
负责旁白的乐队声嘶力竭地唱着:“饮下亿万滴眼泪,幻化成决心的话语将其吐出,经历亿万场风雨,亿万朵花凋零散尽。
即使如此,也拼上一生一次的生命,绘出生命的色彩。
时间会湮灭一切,但这份热情可以被保存,一看到就可以回想起这份热情,可以回想起那处风景,可以不让任何人发现,可以出演这场舞台剧,可以燃烧这个剧院,还可以把烧毁的剧院修复如初。
”
这是属于所有演员们的少年心气。
登上舞台,这是梦想的实现;没有观众,这也是梦想的破碎。
但无论如何,这份努力过的热情不会消失,在日后回想起,还是会露出笑容。
对于这些演员来说,他们最光荣的时刻,就是现在了。
至此,电影结束。
不同于一般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直到最后才出现—《冰淇淋与雨声》。
冰淇淋与雨声,这都是美好但容易速朽的东西,一如短暂而绚烂的青春。
即使这些终将被时间带走,但冰淇淋留下的清凉,雨后留下的彩虹,青春过后留下的美好回忆,都将被铭记。
用导演松居大悟自己的话说:“雨声就好像剧场里的掌声,而冰淇淋则是把演员拉回现实的物品。
”将这两种物件并置用作片名,正如舞台剧和现实、电影和生活的同构。
日本这一类热血中二的青春励志电影对观影君很有杀伤力,类似的还有电视剧《火花》,电影《垫底辣妹》、《五个扑水少年》、《唇上之歌》。
《五个扑水少年》海报
五个扑水的少年 (2001)8.32001 / 日本 / 喜剧 运动 / 矢口史靖 / 妻夫木聪 玉木宏虽说是青春励志电影,但不会无由来地打鸡血,也没有故作感伤,对成功也没有病态的渴求,没有冠冕堂皇的说辞,有的只是一股傻劲,和青春时期不服输的愣。
你能从中,看到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青春正好,与命运的这局棋,我是先手,且会全力以赴,不让半子。
哪怕最后被杀到片甲不留,也绝不会中途主动投子认负。
微信公众号:陪你观影(ID:peiniguanying)
假如你辛苦排练很久的节目最后被取消,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你会怎么办?
会不会依旧想要完成表演,即使观众席空无一人?
shatsu向两个人问了这个问题,回答说毫无意义的,是我妈妈。
而青春期的妹妹却说,这不是很棒吗?
仅仅从这两个回答里,就能稍微感受到青春的态度吧。
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今年最特别的青春片,它有着很好听的片名:《冰淇淋与雨声》。
故事发生在2017年3月,小镇里即将上演一出舞台剧。
出演的是通过试镜选出的6名少年少女们,但在开演前一周,这场舞台剧被迫中止了。
他们即将登上舞台的梦想就此失去......以初次排练为开始,电影全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月内发生的青春群像物语。
最特别之一:华丽的形式全片74分钟一镜到底,没有cut、没有剪辑,光这一点就是最大的噱头。
一镜到底,需要导演对镜头的调度流程和演员走位精心设计,拍摄前要经过多次彩排、练习,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对演员的演技也是严格的考验。
错一点就要从头再来,如果多次NG,不止精力在燃烧、经费也在燃烧啊。
敢挑战一镜到底的导演,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勇士。
《冰淇淋与雨声》(下面简称冰雨hhhhhhh)的导演松居大悟却否认了这是炫技,而是一种“只能这样拍才行”的执念。
电影要拍的是被中止的舞台剧,而舞台剧从拉开帷幕到结束之间是不会停止的,还有比一镜到底更合适的拍法吗?
技术性的东西普通观众可能不太敏感(shatsu看了十几分钟才觉得有点不对劲),真正让它特别的,是观感。
将舞台剧的台词和真实对话无缝衔接,用画幅的宽度改变提醒观众:哪些是戏、哪些是真。
一开始,我们还能从剧中排练的指示明确划清界限,随着剧情发展,一个击掌、一个抬头演员就能在入戏和出戏之间跳转,观众也渐渐搞不清“戏中戏”里的现实与虚构。
不仅是迷失在虚实之中,一个长镜头展示一个月时间的流逝,字幕的提示、演员情绪的转换,连时间的概念也一并模糊起来。
本片的音乐制作更是将电影的复杂程度加上一层,直接由RAP组合MOROHA在镜头里、在演员们的旁边现场献唱,有时甚至会有眼神互动,宛如LIVE现场。
就像戏剧中的歌队(一般是合唱团),通过唱词给剧中的场面增加动力,为剧情设定整体情绪,仿佛在提醒观众:这是一场戏。
这一点,正是导演松居大悟的本意。
身兼电影导演与戏剧导演的松居大悟想要拍的,是一部介于舞台剧与电影分界线上的作品。
最特别之二:这个导演很热血作为“冰雨”的导演和编剧,1985年出生的松居大悟给电影带上了属于他个人最大的标签“年轻”。
制作这部电影的契机很苦涩,和剧中人物一样,现实生活中松居负责的某部舞台剧被中止了。
他将感受到的不甘心、难过和气氛诉说给了MOROHA的成员Afro。
听完这些抱怨后,Afro问他:“你现在的心情,过了半年、开始新的工作之后就会忘记了。
这样真的好吗?
”如果不为现在的心情做些什么,以后一定会后悔。
仿佛如雷灌顶一般,松居决定立刻以”舞台剧被中止“为主题制作一部电影。
“冰雨”中,松居大悟也本色出演了舞台剧导演这一角色。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大家被负责人告知因为惨淡的预售情况,舞台剧被迫中止的消息后,一个一个失望的离开练习室。
女主角拉住了导演,哭着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导演只是不耐烦地表示自己也没办法,转过头就走了。
这里的松居导演,或许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没办法为自己作品争取机会,只好选择妥协的“大人”。
他是戏剧届、电影界的希望之星,也是没有那么多人脉资本的新人,远称不上有话语权。
三十几岁的年纪又必须考虑到现实,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
所以他将反抗的重任交给六位主人公,给不甘心的自己一个交代,创造出最后的《冰淇淋与雨声》。
最特别之三:目光如炬的少年少女选角阶段仅仅只花了四五天就募集到了约400人,最后8名青少年脱颖而出。
甄选条件不看演艺经历,只相信眼睛里的光束。
电影中他们都用本名出演角色,又用本名出演戏中戏的角色,人戏不分,最大程度在镜头里展现自我。
饰演女主角好友的田中怜子完全没有演戏的经验,因为一腔热情,从大阪坐车来到东京参加甄选。
为梦想背井离乡的经历激发了电影主题曲「遠郷タワー」的创作,也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
在所有角色当中,女主角的戏份最重,几乎没有离开镜头的机会,可以说观众就是从她的视角进入电影的。
你可能会不记得其他人的名字,但一定忘不了女主角森田想。
她没有特别漂亮的脸孔,却有作为主演的压倒性魅力,从头到尾保持充沛的情感。
排练时与导演对演技的理解产生矛盾后,森田想走到窗边叹气的侧脸,有种苍井优的感觉。
这是电影中为排练精疲力尽的森田想。
她独自练习台词,然后出其不意地直视镜头、直视屏幕前的观众,带着冷笑。
这是舞台剧中漠视人生的森田想。
和伙伴们一起闯进剧场被抓个正着的时候,她带着哭腔大说出舞台剧里的台词:“我们都是个性不一的小宇宙啊”这是电影中的森田想,还是舞台剧中的森田想,又或者是同样渴求一个机会的、现实生活中的森田想?
这群少年少女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为这部电影注入了青春最鲜活的力量。
无法停止的青春电影临近尾声,舞台上的六个人站成一排,观众席空无一人。
那一刻他们是什么心情?
作为观众的我们又是什么心情?
松居导演说,世上绝对存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感情。
“冰雨”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让青春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于是见证一切的你哭了。
像MOROHA唱出的歌词一样:时间啊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失恋、屈辱、后悔 全都会在时间中得到解决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憎恨、疼痛、苦楚甚至连有过的梦想、嫉妒过的对象、无法转交的思绪时间都会一一解决 将它化为乌有这样就好了 这样就放下了但是我 果然还是不想这样 还是不愿这样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我的因为再坏再不堪也是我的一部分人为什么无法忘怀青春的记忆,无法忘记年少时燃烧生命一般的热情,因为那才是最初原原本本的自己。
没有人永远十八岁,但永远有人十八岁。
--首发自公众号 shatsu东京时间
电影结尾时,所有演员站在舞台前,面向观众,就像正式的春节联欢晚会结尾,那样告别。
如果你坐得足够靠前,画面中的前排座椅,会无缝衔接到现实中资料馆的座椅。
这种惬意突破次元壁与视角的时刻,实在是经典的电影高潮时刻。
但是,却被导演打断,画面中的演员结束谢幕,互相庆祝,脱离了戏中状态。
镜头也摇晃起来,介于一种废镜头与花絮间的状态。
或许这就是导演铺垫整场的“我对纯粹的电影和话剧不感兴趣,我关心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戏剧在谢幕后结束,电影在cut后告一段落。
但是不暗下来的废镜头画面却依然直播着演员们的生活,心愿得偿,获得认可,拥抱庆祝。
话剧结束后依然是表演,电影结束后依然有记录。
这种中间状态,需要发挥导演浪漫的人生观来寻找:吃着冰淇淋,便是你的电影高潮,听着雨声,就是你得到的掌声
《冰淇淋与雨声》8.0《听说桐岛要退部》8.0①发现两部电影或迥异或相似,倒也生搬硬套能说出点关联,偷懒的想法冒出来,就干脆凑一块写了。
《冰》是74分钟的一镜到底,绵延好几周、转换多个场景的时与空,都被一个镜头串到了一起。
《听》从不同视角观察同一时空的相同事件,是错综复杂的一张网。
在观看《冰》时,观众是全程的参与者,始终保持在中二热血的亢奋中。
而在观看《听》时,我们更多是冷静的旁观者,只在结局的阳台上,小小地中二一会。
《冰》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一场早已被取消的演出,而《听》里面所有兜兜转转,都是为了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人。
他们讲的都是,疼痛的青春。
②《冰》是一部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那么,如何测试你与这部电影的相性呢?
打开音乐软件搜索日本乐队「MOROHA」,听上一会儿,要是没有翻着白眼赶紧关掉,反而津津有味的话,说不定,你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③常见的青春片总有少年升学或是转校生忽然到来,于是旧秩序失衡,各种纷争。
《听》反其道而行之,金字塔顶端的风云人物忽然说要离开,所有人于是主动或被动地被打扰,陷入无所适从。
一边是充分可信的微妙细节,一边是《等待戈多》似的荒谬主题,还真是,有意思的剧作。
20190409
虽然电影节还没有结束,但这部电影却是遇到的一份惊喜,很可能是最大的惊喜。
观影过程也同样精彩,坐我旁边的小哥哥开场不到十分钟愤而离席,另一侧的友人早已被镜头晃晕,而我,沉浸在这个中二气息浓厚的美妙梦境里热泪盈眶。
在短暂的71分钟的时间里,所感受到的艺术体验确丰富多彩。
像是在看一部关于舞台剧演出的电影,又像是看一部关于话剧排练的纪录片,再或者像是看一部影像化全景式的舞台剧表演。
这重重的梦境交织在一起,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带来了实验性极强的迷人色彩。
电影 当然,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电影,手中的电影票可以坚实的证明这重身份。
“戏中戏”的设计也极其巧妙,将话剧的内容和排练中的演员交织在一起,通过不同画幅的转换,编织了一出情绪饱满连贯的戏中戏。
梦想啊失落啊,故乡啊逃离啊,所有悸动得的偏执的属于青春的姿态,这里都有。
纪录片 当女主角打破第四堵墙面对镜头说话的时候,当男主角怔怔地直视着前方与我的目光相触的时候,一种纪实的质感铺面而来,仿佛是一群舞台剧演员在排练过程中的种种情绪,被我在银幕上观看者捕捉着。
在加上晃动的一镜到底的设计,这种真实粗粝的质感越发强烈
舞台剧 这是一部将舞台剧的电影,但为什么不能说是一部舞台剧呢,一部“影像化全景式的舞台剧”。
这个蹩脚的名字是我胡诌的,但在这部电影中似乎看到了一种更广阔的的戏剧可能。
现在的我们有“大型情景舞台剧”,有“浸入式戏剧”,那是不是也有一种可能,能够坐在剧场里,看一出中心舞台与剧场外实景(影像拍摄)相交的戏剧呢,打破剧场和置景对戏剧的限制,用把戏剧带入更广阔的维度。
就在结尾,银幕上六位主角在谢幕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感觉自己置身于剧场当中,刚刚看完一场情绪饱满的话剧表演。
从这样新奇的体验中,期待着未来的更多可能。
另外: 非常值得一提是MOROHA的音乐,虽然不甚了解,却意外的很受感染。
这种歇斯底里地呐喊和青春的气息非常契合。
也正由于这种中插的音乐,更加强化了影片带了的舞台剧质感,仿佛在看一场孟京辉式的先锋戏剧,
现实 查询影片资料的时候发现,现实中的演员名字正式影片中所用的名字,同时也像影片中戏剧导演所说的“要在排练的舞台剧中用你们真是的名字”。
这重重的交互,暗含着艺术与现实的互文的关系,更加令人着迷。
电影、纪录片、舞台剧、现实,四重梦境共同营造了一场美妙的艺术体验。
在这样一趟电影旅程中,艺术的壁垒和隔膜被打破,引导着我们去探索无限的新的可能。
00:00:30-00:01:00【歌手】时间能解决一切无论是失恋 屈辱或是后悔都能靠时间结局所以我只是吃饭 洗澡 呼吸 睡觉仅此而已然而为什么我为什么你还是拼命想要抓住这份稍纵即逝的情感为什么 为什么00:11:50-00:13:44「正式演出2周前」【歌手】乾杯生日快乐时间过的真快啊 今年我们29岁了说起来之前的聚会 气氛超热烈有人醒过来 发现自己半裸着睡着了很好笑吧但我们真的很幸福了有大大的梦想 有能谈论梦想的朋友虽然没有女朋友 但酒真好喝也不错 也不错我虽然这么想但还是有一件 不算大的事我一定要跟你说聚会结束后回家的路上 突然袭来的空虚感那到底是什么呢那感觉太糟了吧胸口太疼了吧对不起无所谓吧但 我想说的是对不起 朋友 我要出发了居酒屋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意义你其实也发现了吧还有不得不去实现的梦现实艰难 黑暗 或痛苦但仍比幻想更耀眼认真起来不得了总是比我更认真的你了不起甩掉汗水 擦干眼泪高耸的建筑 樱花凋谢喝光啤酒 时光飞逝在这个小镇上迎接的第六个春天今年一定要怎样 明年一定要怎样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而活都是今天的错不 都是现在的错这么想的人不会有明天从无际的黑暗中 看见光明的未来改变这错综复杂的世界掀起革命 推翻黑暗00:27:50-00:30:15「正式演出1周前」【歌手】2015年的富士摇滚音乐节 是我没能触碰的大舞台说着“我一定会上的”向学校和兼职请了假这都成了最后的耻辱都怪你实力不足为什么 为什么辜负努力我相信了你 却只怪自己太天真我咽下了“懂的人能懂就好了”这句话喉咙唱不出这句话藉口温柔地拍打着肩膀但未来的麻烦它全都不管在鲜红燃烧着的热情的烈焰中落下的一滴后悔的泪水是水 还是油接下来就告诉你们答案留下一句“真的很感谢”我们从此会变得更强曾经是职业棒球卡 现在是工作时间卡曾经追逐梦想 现在被现实追赶闪闪发光的面碗越堆越高职场中的伦理道德比任何都真实不足十平的房间 一支牙刷电饭煲中吃了三天的米饭已经发黄 不堪入口没有积蓄 这样的生活即便如此 在纱窗之外 夕阳依旧耀眼意外的没有停水 虽然会停电但只要有精神在有限的岁月里我想要尽情的享受这被赋予的生命这不是电影或者电视剧所以无法确定走上红毯制作费只有笔和A4纸………….那样的声音 我想听到更多更多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并实现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成现实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只要有梦想人生就能熠熠生辉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并实现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成现实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只要有梦想人生就能熠熠生辉00:36:30-00:38:50「正式演出1周前」【歌手】请不要因为失落而原谅自己和只会哭闹的自己作斗争很无耻这只是为乐说服自己而做的样子吧分析弱点 做出总结 理应比昨天更进一步为什么 是错觉不如说是恰恰相反我一步都没有向前 原地踏步只有时间在流逝绝对不行只有一条非大山羡代莫属 哆啦A梦但我比别人提早变身周五七点在工作抽屉里摆着各种文件好像也没有时光机我不会再和你见面了曾和高中生进行过对歌青涩的气息如此耀眼使我不得不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看着这样的自己觉得很悲伤结束之后尽情买醉趁势说了好多大话听好了 所谓现场演唱会天真的高中生 没有一丝乌云你散发的前辈气场使我感到一丝寒冷差点儿感冒饿了一个人瑟瑟发抖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从零钱里面掏出秘密武器“小手电”用来驱散不安“大手电”用来应付生活哪里不对 我大概是喝醉了就算明天死掉也无妨的十几岁的年轻人惧怕明天 惧怕未来所以才要跳进去 现在立刻喂 你觉得什么才算勇敢喂 你觉得谁更强大00:50:35-00:38:50「正式演出1日前」【歌手】以前 开班会选班委的时候毛遂自荐的我 输给了朋友举荐的人气对手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向我投来的无数道嘲笑的眼光如果当年用那种眼神看过我的同班同学中现在有人在看这部电影的话请你务必保持那个眼神00:53:40-00:54:34「正式演出当天」【女主】我们 可是拥有个性的小宇宙啊(什么意思啊)但我认为这不是真的(你指什么)别的生命也有自己的个性啊狗有个性 羊有个性就连植物也有个性只是它们没说出来罢了然后有一天 出现了不一样个性的生物它们凝视着能认知时间 艺术 宇宙 科学 语言 数学等一切的具有智慧的人类的知觉感觉到自己难以置信般的渺小00:53:40-ending「正式演出」【女主】所有的音乐都是垃圾所有的艺术都是垃圾所有的演出都是垃圾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垃圾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垃圾所有的电影也都是垃圾吃的东西也都是垃圾跟什么都没有联系也没有留恋街道四处堆满了垃圾虽然大家在失去的最后一课仍旧渴求希望但这是不存在的十年过后一切化为乌有大家都想听到神的话语但这也不存在大家都像在黑暗中拥有一束希望之光这也不存在【歌手】吸进亿万句叹息 幻化成希望的语句将其吐出饮下亿万滴眼泪 幻化成决心的话语将其吐出历经亿万场风雨 亿万朵花凋零散尽即便如此 也拼上一生一次的生命 绘出生命的色彩吸进亿万句叹息 饮下亿万滴眼泪历经亿万场风雨 亿万朵花凋零散尽即便如此 也拼上一生一次的生命 在心中绽放的花朵 名为火花只要活着 喊出话语拼上性命 绘出生命的色彩【女主】就算说要绘出生命 却什么也画不出来拼上性命做出来的东西 但什么也改变不了后来者会让先者被渐渐忘却时间会湮灭一切但是这份热情可以被保存一看到就可以回想起这份热情可以回想起那处风景可以不被任何人发现可以出演这场舞台剧可以燃烧这个剧场可以把烧毁的剧场修复如初无论做什么 都不会带来任何改变只是徒增恐惧希望为零时间啊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失恋 屈辱 后悔 全都会在时间中得到解决以前也是这样过来的憎恨 疼痛 苦楚甚至连有过的梦想 及度过的对象 无法转交的思绪【歌手】时间都会一一解决将之化为乌有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就放下了这样应该就好了 但是我还是不想这样还是不愿这样 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我的因为再坏 再不堪 也是我的一部分还给我 还给我让时间带走一切你甘心吗还给我 还给我都还给我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尽兴的电影了。
74分钟一镜到底。
不用在意故事细节,但完全能融进演员们的情绪里。
电影演员、电影中的舞台剧演员、电影中舞台剧的角色都是演员本名,现实和剧情的界限模糊但立体。
台词又燃又丧,MOROHA的拉普真的很搭作品。
(拉普喊得越大声观者哭得也能更大声(褒义「时间会解决一切,将之化为乌有。
但是我还是不想这样,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属于我的。
因为再坏,再不堪,也是我的一部分。
还给我!
还给我!
让时间带走一切你甘心吗?
」「“太好了。
真的太好了。
”得让自己强大到能说出这样的话。
」(把艺术视为梦想的人,为了目标拼命的人,真是太浪漫了。
(松居导演拍拍热血挺好的,「安昙春子下落不明」那种有点无病呻吟的意义不明……(后悔经过下北泽的本多剧场门口无数次都没有进去过(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宇宙(果然,年轻真好啊(因为字数超了几个就直接放影评了……(快毕业啦,但是没毕业之前,我还是觉得能追梦的话,真好。
松居大悟_冰淇淋与雨声_20176.7情绪上真是没什么说服力,青春题材经常这样。
时间提示、画幅切换、镜内蒙太奇、配乐旁白的入场共同作用出一个戏里戏外时间空间边界不明的叙事概念,可以说非常新鲜,可这些在前十几分钟吓到了我的一切形式都在后来逐渐疲软。
某种程度上它从头到尾都带来了快感,这是场面调度的功劳,尤其是吉他念白组固定频率的出现,有张有弛,爆发和沉寂分布得很平衡。
有些电影会很像音乐,这部就是其中之一。
它未必是那些听完之后让你怔在原地很久的音乐(当然有这种音乐),而是在过程中会前摇后摆的那些(当然也有这种)。
剧情的设计呢,跟不上这种出色的节奏。
虚浮的台词听得我面红耳赤,和重新看高中时日记的感受类似——我倒不会反感这种对着空气挥拳般的尴尬,也理解少女少年不分虚实地疼痛。
这群年轻人对于差不多的梦想有各异和持续变化的态度,热情啊,偏执啊,绝望啊,释然啊,空虚啊,或表达自己的无法理解或接受,最后又可以抱着明知不可达成也要做的觉悟。
主创在电影开始的会议上说了,青春期疼痛嘛,待会儿要是疼麻烦你就“哎哟”一声,全面而具体可不够精准,情绪转变的动机和表现形式都十分潦草。
倘若每个角色都要如地铁上的醉汉一样吐露心声,谁愿意听呢?
她们抱怨了,“所有人都无聊,包括你,大多数时间也无聊”,我对本片也有相同的困惑,哪怕到剧场后鼓点更加密集,天旋地转,也只加剧了我的困惑。
既然这个小镇没劲,为什么不去别的镇呢?
我就是这么问我自己的。
“我们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宇宙。”艺术是垃圾,电影是垃圾,演剧是垃圾,这城市充斥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垃圾。可能十年过去,一切不复存在。然而年轻人们依然要在活着的当下思索自身的价值,于创作中表达青春的狂热与冷静,追求混乱中的有序,调和黑暗里的光明。《从宫本到你》之后又在这部电影中听到《革命前夜》,moroha的歌词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了,出现的另外几首也是句句戳心T_T。松居大悟依然在以他独特的方式呈现年轻人们的感情与生存困境。意外地非常能get森田想这个姑娘,00后也在默默崛起了呀~
画幅变化堪比《门徒》的字幕卡,又是一位以谋杀电影丰富性为趣的导演,其实其本身不就是一场剧吗,为何要做区分?即使撇开热衷于明确边界的创作意识不谈,《冰淇淋与雨声》与《玛德琳的玛德琳》依然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其戏中演员有着极其猛烈的表达欲,但戏外演员却被长镜头压榨成了完成表演的工具,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辅助完成长镜,而不是协同导演完成表达,无法全情投入本能的improvision终究是生硬的//用被镜头扼杀自由度的个体完成自由的戏内外互文表达?
一镜到底不新鲜 除了转场有点妙 那个呱燥的演员是什么东西!
1.同一个名字,即是演员的名字/艺名,也是饰演的角色的名字,还是角色在舞台剧中的名字,从名字着手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2.一镜到底,时间悄然无息走过。画幅变化,仿若人的面具摘下与戴上;3.如同影片里面的舞台剧一样,这是一部不需要在意故事,它就是在表现、宣泄着青春情绪与想法的作品;4.片名真美,都是我喜欢的事物!
应该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为舞台剧戏中戏,否则一旦戏中戏那部分写得不好,和沉浸感强的长镜头一搭配就更加暴露弱点。
酱 勒
《幻乐之城》日本版,一镜到底,助眠用。
takeru是和mabo演hellowork的那个男孩,长大了还挺帅的
3.1
途中不断想起柳町光男的《谁是加缪》,两者都在用文本入侵现实,达到模糊演绎-真实的界限,或者说是让演绎-真实互相映射齐头并行,当然后者使用了更多实验元素,模糊的手段更加含蓄和审慎所以回味感甚强。而《冰》则实现地更加粗暴,包括一镜到底、时间提示和上下黑条,当然这一切粗糙在这部戏的情景中确实合适,那种年轻阶段表达欲爆棚到不停在被现实无形的他者“凝视”而表现出过激情绪化行为,与被台下有形的观众“观看”自觉生动的角色表演间摇摆不定,以至于人戏不分如入魔怔的癫狂,通过此种形式加上Moroha的音乐传递地相当准确。当然了无论如何青春只是一场无人观看的自我陶醉,结尾如是说。
每一秒钟都尴尬,白眼68次,耳朵被强暴23遍,但最后还是有0.15丝感动。
00后演技炸裂!导演用了电影的手法圆了他现实生活中没有完成的舞台剧 撒点青春 浇点热血 一盘长镜头大餐齐活儿了!佩服摄影师 74分钟扛着机器忙前忙后 肯定很减肥😝
形式其实不难接受,伪长镜头算半个优点,想用遮罩开合区分现实和虚拟,但又刻意模糊两者的区别,这没有把假的东西变真,却让真的部分容易怀疑是假,再加上略中二的青春疼痛情绪本就没那么有趣,效果就是十分钟后你在视听上没有别的花样后,我的注意力就没办法集中到剧情上,更别说要有代入感了。
#1st 岛展# 第十一部:绝对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将一镜到底玩到极致,充分探索了空间与时间的可能性,不认为是炫技,反而觉得该手法才是展现这个故事最好的形式。另外,利用画幅的变化不停地在戏内戏外跳进跳出,既把舞台剧本身的故事揭开一角,也展现了角色排演时焦灼的状态,确有想法,只是在“现实与虚构”的区隔交融这一点上,稍稍流于表面,角色也有沦为工具人的嫌疑。对于爱电影也爱舞台剧的观众(我)而言,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两种艺术间的壁垒,换来的感受是相当奇妙的。最后一个段落众人登台诉说心声的部分,几乎道出了创作者的真实艰难:吸进亿万句叹息,幻化成希望的语句将其吐出;饮下亿万滴眼泪,幻化成决心的话语将其吐出;历经亿万场风雨,亿万多花凋零散尽……而导演以这样一部颇具实验性质的作品来对抗现实,其画外的讽刺不言而明
原来是日剧Byplayers的导演拍的,同一个脑洞。对空间的运用和想象是在剧场的范畴内,惊喜度一般,跟剧场的纪录片差不太多。此上再匹配真实事件,对我来说(电影和戏剧的边界并没有变的模糊,似乎类似于摄影中的私摄影)暂称为私记录吧。但里面的真实感,(我已经过了中二期了吗)这种中二和热血完全touch不到我哎!可能有新的地方是,真实感代表的一镜到底竟然能做出如此不真实的感觉吗。。。
分分钟想掐死那个不嘶吼就不会唱歌的歌手,以及不嚷嚷就不会演戏的演员们!(70分钟啊这是看了个啥。
这个确实和里维特的《out》很像了.....
想法和调度都好厉害;出现了很多MOROHA演唱的片段和故事交错,也算是把故事化作舞台的一个暗示吧;但是真的令我反思过去会被这种题材感动的自己是不是有点中二……
dbq没看完。好像是看到摄影机不能停里面有人提到这部才过来的。再次给自己树立底线,无论如何,先保证【可看】再说其他的。
松居大悟纯粹拿来炫技的《冰淇淋与雨声》实际上是对《樱之园》毫无超越的模仿。我们在年轻电影人的作品里往往首先看到技术带来的新鲜感,而不是“电影”自身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