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故乡异客

故乡异客,来访者,Love Found Love Lost,He Used To Be A Child

主演:叶麒圣,慈婉彤,陈帮会,章关飞 ,尧十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贵州方言年份:2021

《故乡异客》剧照

故乡异客 剧照 NO.1故乡异客 剧照 NO.2故乡异客 剧照 NO.3故乡异客 剧照 NO.4故乡异客 剧照 NO.5故乡异客 剧照 NO.6故乡异客 剧照 NO.13故乡异客 剧照 NO.14故乡异客 剧照 NO.15故乡异客 剧照 NO.16故乡异客 剧照 NO.17故乡异客 剧照 NO.18故乡异客 剧照 NO.19故乡异客 剧照 NO.20

《故乡异客》剧情介绍

故乡异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三十而倒”的兴贵,不仅工作、情感不顺,现在连健康也失去了。身体逐渐康复,他的感知力也在慢慢回归。在回顾往事的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外婆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多年来感受到的有很大的不同。记忆的落差,促使兴贵开始重新审视过往,他渐渐学会接纳,他在发现爱,也在失去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好戏一出人类资金迪多小子快进人生摩登岳父家庭时间茂山日记最高通缉犯能量唤醒火遮眼秋天之前东北爱情故事97分钟破梦游戏樱Trick101次抢婚梦境生死劫姥姥的饺子馆共和国血脉盲人阿清幸存的孩子牙狼:黄金风暴翔矿山人家生于70年代情色漫画老师灵能百分百REIGEN永无止境寂静之地2恐惧医院前方错爱请掉头

《故乡异客》长篇影评

 1 ) 男主很帅,贵州很美,但导演不行

(本文有剧透)230514《故乡异客》北京首映,特意从广州飞回北京看的电影,看完本来想给三星,但听完映后导演的采访,感觉得扣两颗星。

先说值得打三颗星的部分,首先片子的结构有点意思,虽然不是什么很厉害的创意,但至少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提升一些观影体验,真真假假的男女主视角,北京贵州两地的故事。

外婆的演技非常好(或者说不是演技,完全是真情自然流露),导演镜头下的贵州山水非常非常美,叶麒圣的脸在大荧幕上真好看……男主简直是当下社会男性巨婴的缩影,在家靠外婆北漂靠女友,自私自恋又自大,有些男的真的很喜欢把找个班上说成闯荡社会搞事业……更遑论男主甚至连工作都没有,一边写着虚无缥缈不知何时被录用的剧本一边心安理得被女友养,即使这样还能精神出轨一下子。

真的得是叶麒圣的脸(和身材),才可以逻辑自洽。

导演把这些拍出来并没有什么问题,电影塑造人物并不一定要伟光正或是一定要讨人喜欢,构建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带来一些警示教育意义也是极好的(比如就警示了我不能因为男主是叶麒圣就大费周章特意改签机票来看)。

接着说为什么听完映后导演的采访我觉得得扣两颗星。

导演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半自传体(尽管宣传有提到),但导演回答观众提问时类似什么这部片子是文艺片所以不需要迎合商业市场你们观众可能更喜欢商业片自己只想把这部片子献给外婆至于市场爱买账不买账大不了回去拍广告赚钱的说法,属实是惊到我了……怎么着不想拍百亿票房的商业电影是您不想呗?

这也很好解释了导演为什么会塑造出这样令人厌恶的男主,以及为什么觉得男主因为失去爱而成长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太油腻自恋了,真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人的成长是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付出,而不是因为吃了个之前不吃的鱼头就要给你贴一朵小红花夸夸你长大了?

写到这里觉得还是打三星吧,毕竟观众没有导演那么幼稚……叶麒圣和外婆的精彩表演以及美丽的贵州各值得一颗星。

“生命在于劳动”,也希望导演能够多多从外婆身上学一些质朴的道理,而不是带着傲慢来审视观众。

 2 ) Love Found Love Lost

故乡异客 很难得在电影院线看到的文艺片,公映版听说比起初剪版有很多删减,但是整个电影的表达非常完整,节奏也很舒服。

不同的剧情段落基本是以城市为界限来划分的,从贵州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贵州。

最强烈的观后感就是很真实。

一是每位演员不管是不是有科班背景,大家都贡献了自己最真诚的表演(尤其是外婆,很自然),也和人物本身的设定非常吻合。

二是服化道很真实,老家房屋的样式与布置(一眼看到我童年偶像孙大圣的画报贴在墙上)、吊在梁上的玉米、会在节日来串门的舞龙队伍、牵着牛在院子里走过的小孩、还有土坟,和我爷爷家村子简直是一模一样。

北京的房子就是本世纪初老房子的样子(墙上贴了男主喜欢的电影海报)。

男女主在小树林吵架的时候,背后有个奶奶和小狗一直认真看着的样子也好真实。

三是剧本好真实,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导演本人经历艺术化加工了一下。

喜欢的几个点:1.女性角色从外婆到母亲到晓洁,都是很包容的像水一样的人(晓洁甚至有点过于像一个妈妈了),很温柔但同时又很有韧劲。

2.电影的一些对比细节,比如晓洁和兴贵在老家对外婆提出相同问题得到的答复、经历的相似事件都完全是反的,晓洁看到的明显是更理想化更符合真善美这种普世价值的东西,兴贵看到的是属于自己人、家里人才会展现的更真实的东西。

(看到这里我本来以为这就是电影名字的意思,故乡是兴贵的故乡,晓洁是那个闯入的异客,但是剧情走到晓洁和兴贵重逢那里我又有点不确定我的理解是不是对的了。

)3.还喜欢有些转场,比如,晓洁拿着兴贵的平板电脑踏进房间看见了一个孩子(是小时候的兴贵还是她将来的孩子?

),她和孩子向右离开画面后,成年的兴贵又从右边走出来,拿起一个钢琴玩具,开始自己这段故事。

再就是结尾外婆没有顺着鸡鸣按时醒来,但画面左下角的鸡窝里已经孵出了小鸡,死生之间,生生不息,都很有味道。

4. 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很像上帝视角,我甚至觉得观众就像村里或者楼道里的一个雕塑,看着这些人在这个地方来来去去,上演重复的故事,很好玩。

虽然路演时导演和男主演叶麒圣都觉得李兴贵是个不讨好的渣男,也看到有些人评价不喜欢男主人设所以不喜欢电影本身,我觉得有点奇怪。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同一个人也会因为生活经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而呈现出复杂的各种面貌。

电影要讲述让大家信服的故事,就需要真实的人物,从以前的片子看,大家也不喜欢黄世仁、容嬷嬷和安嘉和啊,但谁又能说这几个角色不是成功的艺术形象呢?

李兴贵性格有缺陷,不是完美的男性角色,并不代表这个人物没有角色魅力,我觉得他的角色魅力来源就是:他像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普通人。

再说了,如果观众都因为不喜欢不完美人设的角色而跑去吐槽导演和主演,那接下去是不是电影和电视剧里就只能有正能量人设了,这样就太虚伪太单调,没意思透了。

喜欢看完美人物形象的观众可以去看春晚和爽文,把文艺片留给喜欢的人来评价,各取所需嘛。

对我来说,李兴贵就是个真实的很有说服力的角色。

他和不同女性的关系很有意思,对外婆的亲密,对母亲的怨愤,对晓洁的冷漠与依赖,对前女友的藕断丝连,我觉得他就是在这些女人中间去寻觅他理想中的、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完美母爱,包括他喜欢躺在自己母亲和晓洁的怀里这种细节,都印证了他对女友的情感需求就是一个无限包容的母亲,所以他才不愿意去回应晓洁对他的情感需求。

反过来看,女主晓洁又何尝不是企图在兴贵身上获得自己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过的,名为“在乎我的感受”的一种尊重呢。

这种扭曲的情感关系似乎对应上了电影的英文名,love found,love lost。

兴贵的求而不得形成了他渣男的外壳和别扭的人设,晓洁的求而不得让她在浴室爆发,终于提出了分手。

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兴贵似乎慢慢意识到真实的世界和他消极的认知不一样,他好像从自己的壳里走出来了,慢慢释怀,从依赖别人的“巨婴”突然成长为了一个愿意担负起责任的“成年人”(But,这段情节有可能是虚假的)。

当然,生活中的这种人大家会很反感很讨厌,但从艺术呈现上来说,我觉得兴贵是成功了的。

我有点疑惑的一个点是:电影在贵州部分的某段剧情应该就是兴贵所谓的、正在写的关于“一个怀孕的女人从北京来老家找她男朋友”的剧本剧情,我觉得是晓洁单独在老家的这段,但是后面兴贵和晓洁突然因为晓洁怀孕消弭了所有的矛盾,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看起来也不像是真实的。

很希望导演帮助解答一下哪段是那个剧本,还是都是剧本。

最后想说的就是,希望李导不要放弃继续拍文艺电影,《故乡异客》能在一部电影的时长中,讲好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胜过市面上大部分的作品了。

也希望叶麒圣和慈婉彤多拍拍电影,能扛住电影镜头的演员就很难得。

加油!

 3 ) 有缺陷,但足够真诚。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其实是他的真诚,从最开头的时候就有体现,这是一部深刻挖掘自身的本传记片。

里面很多的细节毫无疑问证明了其大量的真实经历(导演在映后也说了自己一些生病的经历),包括里面出现的野草莓、八部半等作品也辅助佐证了导演的意图。

里面对男主“巨婴”的描写我认为是成功的,也是大胆的。

关于兴贵的家庭、兴贵与晓洁以及兴贵的疾病,一种强烈的、残忍的自我剖析。

这种情感以电影的方式记录下来,可贵,且也许可称之为中国电影的一种幸运。

真诚与切身的体验永远是创作好电影最强的源动力。

片子遗憾的地方,我觉得一是创作目的的不明确。

我看完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前半段是自己的半自传,后半段是为外婆(因为外婆的演员在拍摄完之后去世了)。

这事儿映后也问了导演,首先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想拍自传电影,但制作过程及结束后因为一些原因又想把电影献给离世的外婆。

我就问在剧作角度上,这个明显偏离创作初衷的元素(且明显影响剧作)会让你觉得这部影片的质量下降了吗?

导演回答得很快,具体的回答我已经忘了,大概是说就是想献给她,以及自己。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是我当时并没有想到的一种回答这个其实有些尖锐的问题的答案。

倒也让这个“遗憾”变成了某种避免遗憾的方式。

另一个就是晓洁的处理,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的。

揭露其消失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或者说再利用一下。

简单的消失,我觉得效果并不像导演想的那样“明白”。

虽然已经有个后段现实生活与兴贵剧本故事的重合,但不够,或者说这么处理并不是太有意义吧,相对其他部分来说,这里是我觉得最没诚意的,最像是调动了之前的电影学习生涯里某节课或者与同学的讨论里学到的一种处理方式,懒惰。

况且这种处理本身已经是相当滥俗且无聊了。

关于贯彻全篇的固定长镜头,我认为是成功的,它没有引起我的反感。

虽然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常常被用来过度炫技的、非常“电影学”的技法,但这部影片确实适合,导演完成得也很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外婆那个演员年龄大了,没有办法拍摄多次。

也刚好了。

虽然在观看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某些“诗意”的时刻,这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因为他足够真诚,足矣。

 4 ) 时空上久久的离别将故乡真正赐予我

比想象中要好。

风格蛮沉静,没像很多处女作文艺片那样过分跳脱或者孤芳自赏。

时间复诵回环,记忆好像也在流动,除了亲人和故乡的山水,其实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真实的。

情节上稍显俗套刻意,靠争吵、分手来推进情节,但是最后归于故乡和幻想的贵州部分还是很漂亮的。

导演有点冷幽默的真诚加分,很喜欢关于晴天丧事阴天喜事的解释,也喜欢剧组对人物心理的尊重。

叶哥贡献了很好的表演,其实有那么一刻我特别想接过话筒跟他说说话,我想问他,你和故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你最理解兴贵的哪部分,又最讨厌他的哪部分?

还想跟他说,你也对自己好一点好不好,没有人教过你也没关系的,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

但是在我即将要举手的那一刻,我看到他笑了。

黑色的鸭舌帽挡住小半张脸,很浅、很短暂的一笑,我一瞬间就不想说任何话了。

想给你世界上最最自由的、配得上你痛苦的祝福:无论你想要的是什么,我都会祝你得偿所愿。

 5 ) 观后感:

不仅是导演的惊人首作,更是外婆的绝唱!

一,成为故乡的异客已成现代人的宿命,在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横冲直撞,满身伤痕,此时,故乡是最好的去处。

因为这是单纯,明净,能让人浮躁的心回归宁静,回到本身,兴贵回乡解决了人生的烦恼,即是如此。

只是这样的故乡越来越少了。

二,外婆就是一个把人生活得通透的长者智者形象。

砍坟前的竹子,告诉晓洁是公公托梦说竹子挡了回家的路,并说自己还想念公公,而公公此时在天上,这些意味着人生中难以放下的某些执念,执着;告诉兴贵却说是竹子挡了光线,人死了,就在土里,这是活明白了,活通透了。

当兴贵问外婆还恨不恨他父亲时,外婆很淡然地说,不恨了,人都死了。

这是放下了执念。

正是外婆简单质朴却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让兴贵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认识。

三,记忆可以出现混乱,但爱不会。

兴贵对继父的记忆与外婆的讲述不一致,而兴贵选择了相信外婆,这样一位善良质朴又充满智慧的外婆不由人不相信。

外婆对自己幼年经历的两次讲述内容不完全一致,态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时空交错的迷幻之中,又分明能看到外婆对苦难的释然,对人生的感恩,对家人的爱。

就像外婆说的,如果她父亲在身边,她怎么会乞讨?

四,就表演而言,外婆完全不像是初次触电的人,几无表演痕迹,实在惊讶。

 6 ) 摇摆一生

今天和家里领导看了北影节的《故乡异客》……插句,抢票真的太惨烈了,想看的哈利波特、教父、攻壳机动队、宇宙探索编辑部都没抢到……全靠微博大V安利,认识了一些非主流影片,幸哉。

回到这部电影,领导的观后感很直白,搞不懂,差评!

我看完的第一反应也的确是有点看不明白。

影片的男女主分别从事编剧、表演,情节也可基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段是以女主为视角,讲她为了寻找男主,在男主贵州老家的所见所闻;中段是男女主北漂的生活,主要讲了他们之间因为事业不顺而产生的种种矛盾,进而导致分手,最后男主离开回家;后段以男主为视角,在老家的所见所闻(与前段女主看到听到的相反),并等到寻他的女主,二者和好如初。

但影片最后却是在开满花的山坡上,画面从男主抱着女主,渐变成男主独自拿着写剧本的平板,而他最亲的婆婆,也在午睡以后,并未像前后段中叙述一样,听到鸡鸣按时起床。

影片结束以后,我自己对叙事结构,先后有两个看法,后来看了一些影评和对导演的采访,初步,形成了应该说得过去的第三个看法。

第一次,简单认为,影片分为两个阶段,前中段是现实,后段是男主一直编写的剧本,幻想中的生活;第二次,结合影片最后婆婆去世的画面,初以为男主与女主分手之后,不辞而别就是为了回家处理婆婆的丧事,而在前段和后段中与婆婆相处的画面其实都是虚幻,想到人生如梦,那时我眼角可是一顿湿润;第三次,晚上跑步时突然想到导演兼编剧创作的初衷是为了纪念他的婆婆,所以第二次理解可能最后的画面与前面三段剧情的结合过于紧密,正确的理解是,女主从未到贵州寻男主,前段是男主在北京时创作的剧情,中段是现实,衔接前后的过渡,后段是男主回到老家之后,重新意识到之前对家乡的理解有偏差,进而重新创作的故事,里面与前段情节一致,却出现了相反的表述并新增了一个剧本的美好结局。

我不知道,电影后段是不是因为男主重新认识了家乡之后,对自己之前在北京的种种,以及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但不管怎样,都如电影最后的画面揭示的那样,我们当中大多数可能其实都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摇摆一生。

 7 ) 爱的故事温暖 观影需要琢磨

观影中比较迷惑,兴贵的截瘫是如何康复到能正常走路爬山跑跑跳跳的,也在猜兴贵为何截瘫。

兴贵从截瘫到康复来的太快,十分迷惑,以至于错误的认为影片出现时间轴错误。

到结尾字幕才恍然大悟,影片是按时间顺序叙事。

前段后段对称的叙事很是亮点。

影片着重讲述了外婆年轻时的悲惨经历,让熟悉民国历史的我感受到深深的共情。

民国时贵州外婆艰难的逆境,正是外婆能够坦然豁达乐观生活的缘由。

是在离婚难以启齿的时代里外婆支持妈妈离开渣男的原因。

外婆也是情商极高的人,同一件事能够在不同人面前完美讲述。

为作者与外婆的情感打动。

同样感谢女友对男主爱的不离不弃。

外婆对老辈人经历的不同介绍很是细心。

温暖的一家人。

 8 ) 人生就是一趟不断接纳与和解的旅程

因为最近连续加班和出差,已经很久没有进过电影院了。

有些电影你一看就大致明白,所以没有激起去电影院观看的内在冲动。

毕竟,这本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看完一部电影,产生一些共鸣,引发一些思考,相比所谓的爆米花电影来说,可能更加抚慰人心吧。

昨晚在电影院看完的《故乡异客》,就是这样一部非常走心和真诚的电影。

而真诚,在这个当今浮躁和快餐的时代,显得多么宝贵。

整个的观影体验和身体反应说明,自己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之前没有任何的代入因素,也刻意没有去看网上的评论,所以当灯光暗去,电影开始,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景。

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没有任何的分心,很舒服的感觉。

导演没有刻意安排很多激烈冲突的戏份,更多是以平实的视角在描述,反而更多了一份生活的质感和宝贵的初心,让人有种看纪录片的感觉。

而在观影之后,有幸和导演、出品人等创作团队进行了2个小时的交流,更多地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更加体现出这个电影的可贵和不易。

对于导演李崧鸣来说,这是他完成的第一部长片,而且也刚刚在北京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特别提及影片”奖。

某种程度上,这个片子有点类似贾樟柯电影的气质,虽然故事和人物都发生在贵州。

如同余华所言,他写完一本书之后,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命运就要交给读者去探索和品味。

一部电影也是这样,导演说其实他也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拍了一部当时那个阶段想拍的电影。

如果观众看进去了,有很多共鸣,甚至会引发很多回忆,那其实可能都是源于观众自己的经历。

电影就是一面镜子,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也许那些长期被伪装隐藏着的内心,通过光影和故事的表达,再次重现,于是便有了具备十足冲击力的情感力量。

这大概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有人说,一千个人会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针对同一部电影,大家的经历不同、立场不同、性别差异不同等等,都会产出不同的结果和感受。

而一部电影最难得的是它的丰富性和可探讨性,这无疑给了它更长、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我自己而言,这部电影更多讲述了男主角兴贵不断接纳自己以及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在处于大病之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再加上闯荡北京的不易、晓洁工作的不顺心、电卡没费只能点起蜡烛的捉襟见肘,都成为他们两个人情感关系的枷锁和负担,他需要的是信心和别人的接纳。

当他日渐康复,回到故乡,在和外婆的朝夕相处间,渐渐恢复了元气。

整个人的状态也从非常态转到了常态,于是他开始了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他与过去和解,接纳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与现在和解,接纳了作为继父的姨爹,接纳了生活的困顿,甚至接纳了前女友和老公的破镜重圆;他与未来和解,接纳了生活的不完美,接纳了可能的命运安排,对茹晓洁说我会无条件的支持你。

于此同时,晓洁也完成了自己的和解,因为怀孕了,所以她与兴贵和解了,然后也不再纠结于工作的不顺和对领导的不满,选择生完孩子之后再辞职,与工作也和解了。

而和解的另外一层含义,其实是成熟。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酝酿,我们终于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实际上,在观影过程中,我更喜欢妈妈和外婆的角色,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种中国女性的付出与豁达、乐观与坚强。

尤其外婆,太可爱了,包括学打太极那段。

因为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她淡定又平和。

她在对兴贵和晓洁讲述的故事中,内容甚至完全相反,不好分辨孰真孰假,也许导演正是想要这样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记忆也许并不真实,我们的感觉可能也很片面,而生活本来就是真真假假融合在一起的,这大概也是国人的智慧和狡黠吧。

和导演聊天之后感觉,这部片子更像他的自传体记录,甚至其中的妈妈和外婆,就是他自己的妈妈和外婆来扮演的。

虽然是素人演员,但是表演没有任何痕迹,也许她们都是在表达自己了,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最厉害的演技,就是别人看不出你在表演。

更为神奇的是,导演自己讲述了一个电影背后的故事,外婆本来已经进了ICU,情况很严重了,但是听说外孙要拍电影,如同回光返照一般神奇恢复,然后整整陪伴了56天的拍摄时光,贡献了近几年大荧幕上最经典和可爱的外婆形象。

而在电影拍完两个月之后,突然之间,老人家戛然离世,仿佛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放心无憾而去。

如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小鸡破壳而出,开始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而外婆静静躺在床上,即使中午公鸡的打鸣声,也再无法把她唤醒。

这也是一种传承和生命的传递吧。

电影的台词也很棒,甚至可以说精妙(比如北京干什么都在抢,房子要抢、车位要抢,连生病都要抢;再比如生命在于劳动),配乐也是非常到位。

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的话,《故乡异客》无疑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经过认真用心打磨之后的成熟作品。

看完电影,然后又和导演聊完之后。

其实还是蛮有感触的,过去的几年,自己也是在不断接纳和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还是蛮痛苦,但过来之后就是一路通途。

一个人只有真正与自己和解,那才是最强大和无畏的时刻。

在那一刻,我们终于认清了自己的优势,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也实现从“我”到“无我”的跨越或升华。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看懂这个电影或者产生共鸣,是需要一些阅历和基础的。

所以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其实都是一种关注和鼓励。

如同罗翔在《十三邀》和许知远聊天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别人对你的表扬名不副实,但是你接受了而且很开心,那为啥别人批评你,你为什么就深信了呢。

归家路上,大雨倾盆,听着薛汀哲的最新钢琴曲《雪落夏至》,感觉特别应景。

就像影片最后给到大家的希望一样,经过大雨(或生活)的洗礼,我们认真和过去告别,然后好好准备,去迎接明天的万里晴空。

 9 ) 现实的湿冷里,幸好我们还有故乡

很感动。

赶着今年北京下了立秋以来最大的雨,来看《故乡异客》。

在现实的湿冷里,馋着大荧幕里外婆冒着热气的火锅。

最喜欢那句外婆倔强地扛起锄头,说的那句“生命不是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劳动”。

电影的关键词在我看来是“接纳”二字。

故乡接纳异客,亲密关系的相互接纳,自我的接纳。

山林里舞动的红龙伴着锣镲游在墨色的乡村,一家人围坐磕着幸福蛋的交响,还有鸡再也没有叫醒的外婆....都是回不去的记忆

 10 ) 爱的温度

520看的,很适合,就像它的英文名字love lost,love found。

很适合在520来看这部亲情片。

因为不光是爱情,更是亲情。

里面的爱情也变成亲情了,成为了一家人,就是亲人。

很乡土的电影,生活在农村、小山村的人会更有故乡旧梦的感觉吧,而我也住过乡村,也觉得很熟悉的画面;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山上的农田和简朴的宅院。

水库打鱼,围炉吃鱼也是日常的镜头,看完电影看到一个贵州鱼火锅的店,就想到了剧中的食物。

影片现代与农村交织,有浓浓的乡俗气息。

导演把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家族之爱放入了电影中。

电影一开口的火车场景和水库中的摆渡汽艇就把回乡的画面生动地揭开了,其实我很喜欢这种动荡的行路片。

在路上,两边风景转瞬即逝,人物肖像清晰生动。

剧情我觉得挺写实的,很多场景都是蛮真实的呈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吧。

从一开始就觉得感动、也一直在默默地流泪。

文艺片就是这个调调的。

之前2016年吧,看本片监制杨超的《长江图》,当时也很喜欢,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文艺片看过蛮多的,这部平心而论,和爱豆叶麒圣无关,也是部好片子。

当然叶麒圣主演更要看了,也是我看的原因,支持爱豆的大电影。

觉得他很喜欢这部,用心地争取角色,耐心地演,路演一天一地卖力宣传。

这部电影也值得去付出,值得我们去看。

这电影超出了我的预期。

第一部主演的电影有这个水平是很不错的起步,前途无量。

叶麒圣演得自然简单,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到后来有爱又温暖的大男孩。

为了影片扮丑几天不洗头,为艺术献身,有全身赤裸扎针灸的镜头,很敬业。

本人比电影里可帅多了,更别说音乐剧舞台上惊艳的扮相了。

女主他女朋友也好美,不需雕琢的自然美。

而他妈妈,二爸,婆婆纯本色出演,更加真实了。

去年大火的文艺片《隐入尘烟》的男主不就是庄稼汉本色出演,也是导演的亲戚。

这回的妈妈和外婆就是导演的亲妈妈和外婆。

2016年的《长江图》的主演秦昊和辛芷蕾,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虽说秦昊是文艺片男一号,但是很多人都认识。

文艺片毕竟很小众,影院也没几个人。

当时看那么好看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影院里也没几个人。

可现在秦昊已经凭热剧和演技家喻户晓了。

这是520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看一部爱的电影。

看完之后,自己也觉得有些豁达和释然,很多场景也是似曾相识。

女人也像兴贵女朋友晓洁一样也需要对方明白和抚慰自己的感受,可男人往往就和男主兴贵一样像长不大的孩子,不会感同身受地安慰你,而是很客观理智地讲道理,这些冷漠的话语让你觉得更加难过。

他们不善于言语安慰,往往还脾气暴躁又喜欢不辞而别,让女主独自揣摩和承受。

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兴贵父母的离婚也是他耿耿于怀的伤痛,总是在成年后不断提起。

他恨爸爸没有争取抚养权,但他也因为他没有在最后一个父亲节给爸爸发父亲节的短信而心怀愧疚,他在爸爸过世后很多年仍然记得爸爸的忌日,记得去每年去纪念。

他不是不爱,而是很爱。

他恨的是父母没有好好去努力去争取给他完整的家。

但最后他也慢慢在心里和父母和解,给予他们关心和挂念。

人们的记忆中的往事都会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式来诠释。

每个人的说的往事是不同的,缺爱的兴贵,和二爸争夺母爱的兴贵,是可怜而又真实的,他是很渴望父母的爱的,因为缺失了,所以在意。

虽然母亲也是以她自己的方式去爱护他,可兴贵觉得还不够。

影片中,场景变换,剧情交织,婆婆对着兴贵和晓洁所叙述的每一个相同的故事却有很多的不同,也许婆婆和兴贵说的才是真实残酷的人生,而无论是对未来的孙媳妇还是在兴贵的剧本里都是粉饰过的人生。

真实的人生只有对最亲的人才能坦然相告吧。

到影片最后,大家都默默地达成了和解,亲情甚于一切,兴贵接纳了母亲和二爸。

晓洁也接纳了兴贵的这副长不大不体贴的样子,回来找他,也明白人生不易,也许虽然兴贵平时不顾及他的感受,但是坚持工作下去才是人生的必须的难题。

也许不要期望别人来理解和安抚自己的感受,才会获得平静。

而兴贵也接受了新的家庭,五个人,婆婆,妈妈,二爸,兴贵和女朋友,是一家人。

五个鸡蛋上的每个人名字,简单又温暖。

影片最后,中午的鸡再也没有叫醒婆婆,人生因为无常才更加珍贵。

影片刚开始看到妈妈用自己的额头对着兴贵额头看看他有没有发烧,原来到了山村才发现这个动作是婆婆对妈妈做的动作。

到了最后,兴贵也对女朋友晓洁做了额头试温的动作,这个爱的语言一代一代传下去了,感受到了暖暖的温度。

贵州是很多文艺片的拍摄地,《地球最后的夜晚》,《路边野餐》,《送我上青云》,还有最近也很火的《无名之辈》,还有纪录片电影《四个春天》很多都是贵州当地话作为影片语言,很乡土很小众也很有味道。

细节很多,不一一呈现,反正5.24路演还会再看一次。

叶麒圣加油,《故乡异客》加油。

《故乡异客》短评

外婆最佳,不接受反驳!

6分钟前
  • 小猪猪
  • 力荐

其实还行,玩结构的片子。

11分钟前
  • 雪夜枫鳞
  • 还行

生活在继续中午的鸡依旧打鸣而外婆已不再了

14分钟前
  • 小姚的吉姆餐厅
  • 推荐

城乡二元、新旧代际更替、有意味的剧作结构、大量的单镜头内部调度,影片中最动人的是女性角色们。故乡是神话、是梦境、是爱恨交织的那一片土。

19分钟前
  • stephen握瑜生
  • 推荐

花钱坐牢。见面会比电影还精彩。但所有演员演技确实都是在的。 外婆🥹🥹🥹

22分钟前
  • Qianx
  • 较差

2021.7.30.西宁奥斯卡影城

25分钟前
  • 斗篷客
  • 还行

导演母亲说:“看完影片,悲喜交加,鲜活的面容永远的留在电影里,开心永远能在电影看到外婆鲜活的面容。”巨婴的思考、成长,始于爱,始于接纳,三代女性一点点给予爱,使得巨婴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巨婴是一个设定上就带有偏见、痛感的人,并对他进行包容性的批判,也许不算批判。这部电影像一个镜子,某些场景会触及到观众过往的记忆。——cuc点映

29分钟前
  • 壹忻
  • 力荐

《故乡异客》一星,给尧十三和他的二孃,其余啥都不是。要不是顶着first系出来的,有点好奇,要不是带了串佛珠,算是盘珠折算功德,真的分分钟骂娘。导演说:巨婴行为,渣男情绪,止于看到,就挺好,好屁,我为什么要看到一个没有探究缘由没有反思的喃喃自恋,你给我看堆砌出来膈应人的垃圾,意义在哪里。。

33分钟前
  • 出雲上宴
  • 很差

全程地铁老人看手机,一分都是给老公的,最后一场的姐妹说出了我的心声

36分钟前
  • 咔皮巴啦
  • 很差

用doi制造化解矛盾的手法非常露怯 导演调度功力非常差 流动的情感被阻碍的痕迹非常明显以至于难以代入 令人惊喜的部分反而是表演吧

38分钟前
  • 三文鱼yu
  • 较差

有趣,继前些年一众电影”哭爹“,这已经是今年不知道第多少部”找娘“的了……匠气重了点,导演主体奇妙地在对自己的坦诚与辩护之间反复横跳还挺有意思的,虽然未必算上乘之作,但可想的东西还不少

40分钟前
  • 浅斟低唱
  • 还行

# 3.0

43分钟前
  • taobill
  • 还行

看起来蛮舒服的一部电影。

48分钟前
  • 由来一梦
  • 推荐

有新意的技法掩盖不了剧本的平庸与单薄,而这种单薄背后,是导演以艺术为业、而缺乏足够生命体验与人文素养的单向度人生。偶尔的影像闪光点,最终敌不过全场的如坐针毡。同为年轻导演,跟《脐带》在剧本厚度和美学视野上的差距,实在太过明显。

49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较差

理智8.5,情感想给10。爱的罗生门,真的很动人。男主确实显得低龄幼稚,但是特别真实。贵州这个地方总有种慵懒的灵韵,有着难以名状的地域氛围。依然是自反,模糊生活和电影的界限。三代女性不同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导演30岁后生了一场13个月的大病,促使他产生拍电影的念头。片中母亲和外婆的演员都是导演自己的母亲和外婆,两人的表演也异常惊艳,外婆在电影杀青2个月后就去世了,片尾出现被框的名字时真的泪目。关于真相,导演在映后QA给出了“双缝干涉实验”式“薛定谔的猫”的回答,真相已不重要。不同的人问,不同的答案。或许都是真的,或许都是假的。相比于真假,片中浸润的浓郁情感和强烈真实性则更可贵,而对贵州山村那种奇观式的复现也很有味道。

53分钟前
  • 西水
  • 力荐

两段虚实记忆的对比印象深刻,特别是葬礼对比婚礼,从台湾回乡的老人差一天没有见到未婚妻最后一眼这里。没想到最后会落脚到姥姥,到出字幕时才回过味来突然泣不成声…导演说预感到了姥姥快不行了,于是有了这部自传性质的记录,拍完两个月后姥姥就去世了。真是珍贵的记录,想必导演所说的“用拍片来进行自我治疗”也包括了留住姥姥这部分吧。

55分钟前
  • 刀下
  • 力荐

典型的作者式的自我沉溺,外婆那一句吐槽很准,“生命在于劳动”。

58分钟前
  • 57
  • 较差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得到和失去 随着时间流逝 从乡村到城市 再回去 其实都不一样了

1小时前
  • 推荐

家庭的失衡,情感的崩析,都抵不过头额的温暖。

1小时前
  • 大伯儿~
  • 力荐

还蛮喜欢的。

1小时前
  • 猜猜谁来吃晚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