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一个电影导演必须抱着奉献毕生的想法后再开始做电影导演——作为处女作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这样的评价是一种侮辱——你得抱着改变世界的想法拍电影即便最后什么也没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我太执着于细节,我应该回归于质朴中去——我想要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搞创作的时候为什么脸上要挂着笑容,我创造越投入的时光越暴躁——无论你怎样隐藏,电影都会反映真正的自我,所以我要画真实的东西,我必须这样坚信——特别喜欢父子互动的那一幕,通过制片人指导儿子——他能画出静态的动——没有灵魂的画作是无意义的——你要赋予人物生命
他对电影的极致追求,令人感动,想再重温一遍他的作品。
1、我做好了在它完成前就死去的准备,我宁愿这样死,也不想死的时候无所事事。
死在你所追求的东西上。
2、等我画了100张左右,我就知道是否该继续了3、不过活着就是为了制作电影4、我想从每天看到的日常风景中,发掘出不平凡的一面。
5、我没法一直待在写字台前闷头搞创作,我的灵感大多来自与工作无关的地方。
6、创作就像在大脑中垂下一根钓鱼线。
7、关于这部新电影,宫崎骏给工作室写下几句话:我们要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没有梦想的现实主义者多如牛毛,这种人最糟糕了,我不希望我们的团队变成那样。
8、宫崎骏对儿子吾郎首部电影的评价:“作为处女作来说拍的不错”是一种侮辱,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
9、荒川问:制作电影一定需要时间独处吗?
宫崎骏:我怎么知道,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脾气不好,可这就是我,我想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这样会不容于社会,所以我才会在脸上挂上笑容。
我创作的越投入,就越暴躁。
10、他像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沸腾,他的脑中总会涌现出,稀奇古怪,甚至有些疯狂的点子。
11、宫崎骏的内心世界一直藏着一个愿望,我想带给别人欢乐,这是我的动力,因为,能够带给人快乐是我存在的意义,我需要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12、导演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你必须要不断地鞭策自己,直到把自己逼到极限,然后看看自己创造了什么,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13、宫崎骏对儿子吾郎:我不是有意干涉,只是想让他好好利用我的智慧。
14、我拼了老命也要完成分镜头,这是必须的。
15、细节,细节就是全部,细节是最重要的。
宫崎骏,是享誉世界的日本著名动画导演,他创作的《千与千寻》、《风之谷》、《天空之城》等多部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影响力。
2014年11月8日,宫崎骏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继黑泽明于1990年荣膺该奖项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导演。
日本NHK电视台从2006年开始,历经十年跟踪拍摄记录宫崎骏及其领导的吉卜力动画团队,镜头记录下独家、真实的宫崎骏导演幕后生活,制作出4集纪录片《宫崎骏:十载同行》。
该片记录了宫崎骏制作《悬崖上的金鱼姬》、《起风了》等作品幕后的艰难创作过程:时而受阻的创作灵感,时而跌入低潮的抑郁情绪,时而遭遇身体机能退化产生的体力不支,再加上完美主义者对工作的过分严苛要求,宫崎骏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之路上举步维艰。
然而,这部纪录片最让我深受感动的部分,是宫崎骏与儿子宫崎吾朗之间如父如师如友如敌的关系。
宫崎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儿子宫崎吾郎出生时,他还是一位尚未成名的年轻漫画师。
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教吾郎画画,对动画的热爱和对工作近乎狂热的投入,感染了小吾郎,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也要成为父亲一样优秀的动画师。
可是倔强的吾郎有着超强的自尊心,他不愿意站在成功父亲的阴影之中,以父之名地去做事,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
但是,作为宫崎骏的儿子,如果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动画导演,就必须承受巨大的压力:人们只会看见宫崎骏的儿子,却看不见一位名叫宫崎吾朗的动画导演。
吾郎在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三楼有自己的动画团队,他作为导演,承担着完成一部能够公映的影片的重任。
然而,宫崎骏却始终担心儿子做不好,时不时就上去查看吾郎的工作成果,每次都是否定否定再否定,这严重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互相拒绝沟通,吾郎甚至搬离了父亲的地盘。
在参与吾郎首部电影试映会时,作为父亲的宫崎骏出席看片会,结果不到一小时就离开现场,全程不发一言。
作为老练的动画导演,宫崎骏知道以儿子目前的水准,他的作品将无法与观众见面。
宫崎骏想帮助儿子,而受伤的吾郎无法放下自己的骄傲接受父亲的指导,他们的沟通每次都不欢而散。
宫崎骏烦恼不已,他心疼吾郎的努力,又为他不得要领、缺乏灵魂的创作感到羞愧。
宫崎骏在回忆中想起:从前他因为想让年幼的儿子快乐而走上了动画导演之路,今天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有儿子的一份功劳。
现在儿子遇到了困难,作为父亲,他必须坚定地支持他。
宫崎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拜托一直很欣赏吾郎的老朋友铃木敏夫,也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社长、与他合作十几年的老搭档,去劝导吾郎,让他暂时放一个长假寻找灵感。
当吾郎放假回来后,收到了一幅父亲亲自绘制的原画。
宫崎骏试图用这幅画,告诉儿子”什么是生命力”以及“如何赋予角色生命力”。
这次父亲没有当面严厉地传教授道,而是用了这样一种迂回又温和的方式。
吾郎看着这幅充满生命力的画,突然解开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
他突然明白为什么父亲可以获得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只有在动画中,才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将所有的心血,都赋予了动画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处场景、每一个动作,每一根线条。
”
这幅画在安静地叩问吾郎:你真的下定决心要做吗?
“如果决心要做,就要用生命去做。
”吾郎谅解了父亲对他的严苛,放下了自己的骄傲和自尊心,坚定地投入到工作中。
而他的态度改变,的确让他创作的角色起死回生,从毫无生气的阴郁与呆滞,转变为富有生机的明朗与积极。
得知儿子的巨大改变,宫崎骏很欣慰,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那么轻易认怂。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东京也受到灾难波及,吉卜力工作室决定暂停工作躲避余震。
宫崎骏听闻这个消息大发雷霆,他坚持反对停工,希望大家克服困难,坚持按照原计划工作,使得儿子的导演作品能够如期上映。
他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坚定是:”这是他的选择,无论有多少困难,也必须坚持下去。
“在发布会上,吾郎第一次与父亲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继续工作。
吾郎的电影如期上映了。
完全不同于父亲作品的画风,带着更多青春的气息,让宫崎骏在观看的过程中悄然落泪。
宫崎吾郎的电影大受好评。
内心满意却表面倔强的宫崎骏,依然不肯松口夸赞儿子,让别人传话给吾郎:告诉他,”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
“一生骄傲、不肯服老的父亲,向儿子发起了挑战,他知道儿子需要这种形式的激励,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吾郎也毫不示弱,在得知父亲下的战书后,也以同样的方式,对身体逐渐衰退的父亲用了激将法:告诉他,”哦,是吗?
可别死了啊!
“
吾郎深知此时父亲面对的最大敌人,是不多的时间和衰败的身体,他想激励好斗的父亲找回年轻时的劲头,激发出身体最大的潜能,去完成他的下一个电影项目:《起风了》。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一个难解之题。
爱与恨,永远微妙地纠缠其中,变化莫测。
然而,宫崎骏与宫崎吾郎这对父子兵之间的相爱相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智慧教育”模板。
--影识集:一切只关于电影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众号:yingshiji-movie
上年纪了,看纪录片开始泪目。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大佬的创作,不仅需要异常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故事)、大道至简却又细节满满的画功(没有一笔是多余的),还需要塑造人物时,通过细腻的细节动作来塑造人物性格。
既有坚决不能停工的意志和坚持力,也有给大家买面包吃的亲和力。
有这样的领导会让人觉得安心。
(另外看见宫崎骏创作也爱抖腿 瞬间安慰好多)宫崎骏将对妈妈的情感隐藏在自己的动画角色中。
“吾郎用来填补父亲缺位空虚的,就是父亲的动画。
”宫崎骏是为了让儿子开心才成为了动画师,但是却因为成为了动画师而丧失了对儿子的陪伴。
两位都是老傲娇了,在看完吾郎导演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后:宫崎骏:“告诉他 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欣慰地笑)宫崎吾郎:“是吗?
可别死了啊”老爷子笑起来好像龙猫啊!!!
致敬大师——Hayao Miyazaki
我花了人民币一百二十元大洋买下了联合文学2021年的宫崎骏特刊--《宫崎骏的真实》。
打开一看,才发现,上当了,这本专辑里真正有价值的是那篇《宫崎骏的真实》,而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是把《宫崎骏:十载同行》这部纪录片里的内容,做了一定程度得披露,摘抄了许多很励志的宫崎骏金句,这瞬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感谢互联网---想看还真就看到了。
昨天晚上花了两个小时,看了两集,非常生气---所以,这篇评论就是一个认为被骗的内容消费者的投诉。
其实,我一开始对纪录片里是用英文得说明非常不解。
后面,更不解的是,85岁的宫崎骏老爷爷居然说出了一些奇怪的励志话语:这些语句,既像日本人说得话,更像Steve Jobs说得话;再后来我看到铃木敏夫对着镜头解释这部纪录片的起源时 ,我才恍然大悟,这其实是一部给宫崎骏造神用的宣传片,主要目标观众是西方观众和粉丝。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导演除了拍片子,那种为了宣传电影而做的拍片纪录片开始流行起来了。
具有商业敏感性的铃木敏夫一定是感受到了这股潮流,所以,才亲自导演了这样一部伪纪录片。
说它是“伪”,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整个纪录片的故事线是精心设计得,主要体现了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天才的焦虑和为难之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天才还是可以克服得--所以,这才是天才啊。
2.不断出现的金句警句,已经有小朋友总结出十大宫崎骏金句了,网络上大家可以看;这些话语,在价值观层面,还是非常贴合现在观众想要听见的内容---很像事先准备好的台词;什么“拍电影就是要有改变世界的决心”啊,“我就是电影的奴隶”啊.......--这太像写下日记的蒋介石,知道观众会记录下那些话语而精心准备得了。
3.演员宫崎骏VS真实宫崎骏,纪录片中有好几处宫崎骏揉眼睛的镜头,因为之前内容的烘托,体现出宫崎骏对母亲的思念---这其实并不合理啊,就算当年宫崎骏母亲去世,他都没有当众哭泣过,怎么会反而在暮年制作动画电影的时候脆弱起来呢?
而且,根据宫崎骏自己的描述,对他有巨大影响得,不仅仅是他的母亲,更有万籁鸣兄弟拍得《白蛇传》里白蛇娘子和他自己的太太这些受中国动画影响而走上动画之路的内容在他早年的报道里曾经频频出现,但是在这部纪录片里却没有。
显然,在这样一部讨好西方观众的,给宫崎骏造神的纪录片里,不能有中国的出现。
所以,这里面的宫崎骏不是真实的宫崎骏,更多是被拱上神坛的演员宫崎骏。
为啥是两颗星呢?
多的一颗星,是这部假惺惺的纪录片里,还是不经意地留下了宫崎骏制作动画的秘密,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有些表达,还是看出了宫崎骏与其他动画大师不一样的创作理念,这倒是他一以贯之的内容:1.他不是从写故事开始准备拍动画电影,而是从一个个画面开始的;他的动画电影本质往往就是一幅画,他的画面不是为故事服务得,而是反过来,是故事在发掘画面的可能性。
让观众眼睛看见的,永远比情节更饱满。
2.他认为创造性的画面比逻辑性的故事情节更重要,这解释了他所创造的动画电影里有些无法说明的神秘感,与理性思维的逻辑无关,与感性的画面感动相通;3.情节可以没有逻辑,动作却要真实;4.想象力,想象力,想象力;当然,没有人真的能够了解真实的宫崎骏是怎么样得,每个观众其实也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既然宫崎骏说得,作品是自己真实面目的体现,那么关注他的作品本身,享受电影,会不会比这样矫饰的伪记录片要好得多呢?
我依然是宫崎骏的粉丝,吉卜力的粉丝,我依然会去买正价的吉卜力周边,但是我不喜欢忽悠我的伪纪录片。
是为记。
1·《起风了》制作期间。
宫崎骏参观了一家麻风病院(?
)那里的病人过着集体生活。
宫崎骏的妈妈从他小的时候起就一直卧床。
包括患了肺结核的菜穗子。
和到了晚年还在煎熬的制作一部部动漫。
我的人生目标已经从,想取得一些成功变成了想让自己过得更充实。
2,宫崎骏与妈妈的关系,宫崎骏与儿子的关系。
残缺而微妙,如果没有完整而完美的关系,会是一生的心结。
但并非不能带着这些生活,而且世界上没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部纪录片标记了想看很久因为没有片源,最近终于找到很兴奋,花了一个周末一口气看完。
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了鲜活的宫崎骏,他全情的投入生活,会开可爱的甲壳虫、会每天早上跟屋子里的“精灵”打招呼,会设置“每日陷阱”去采集故事和使用新技术去观察生活里的人和日常;在这里也会看到他对动画的热爱而产生的严苛,会为了一个细节和镜头而冥思苦想,也会因此跟工作人员放狠话;你能感受到他对于母亲的爱恋与对儿子的期许;更能感受到他的大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国民苦难的关心-会坚持完成动画籍此去安慰核泄漏影响的人们,会赶赴地震灾区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人们重振信心;正是这样一个复杂而拥有博大爱的宫崎骏才创造出了一个温暖的动画世界。
年少时候读不懂很多细节,看完这个纪录片产生了再一次重看的冲动。
荒川无疑也是个好导演,当老爷爷暴躁时候他像隐身人,躲在远处悄悄的拍摄,虽然只有很远的背景但却精准的传达了情绪。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老爷爷。
纪录片从他与自己他与动画、他与儿子、他与母亲和他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维度展现出了他为何如此制作动画- -真诚地创作;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不怕麻烦因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麻烦。
有这样一个“骗子”导演。
他无数次食言,但观众非但不讨厌他,反而次次充满欣喜。
曾7次宣布“退休”,又7次重新复出。
他的每次回归,都能带来让世界为之震撼的新作品。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说的就是“导演界的最大骗子”宫崎骏。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他——宫崎骏:十载同行10 Years with Hayao Miyazaki导演:Kaku Arakawa主演:宫崎骏首播:2019-02-24(日本)集数:4单集片长:49分钟
这是由日本NHK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纪录片,前段时间刚刚上线。
截至目前,在豆瓣评分9.2。
关于宫崎骏的纪录片与事迹,相信大家都看过和听过不少。
这部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自2006年就开始跟踪拍摄宫崎骏,一共历时10年制作完成。
可以说,这是关于宫崎骏最详细和全面的一部纪录片。
年轻时的宫崎骏最开始跟拍此片是2006年,当时正值《悬崖上的金鱼姬》的创作期。
每天一大早,宫崎骏都会来到工作室,和空气打招呼。
因为在他的心中,每个屋子里都存在像“灰尘精灵”一样的未知生灵。
对于动画创作这件事,宫崎骏也有自己的一系列方法。
一是他没法闷在工作台前画稿。
在他看来,灵感多来自于工作无关的地方。
凡是生活半径三米内的地方,都可能成为构成他笔下故事的基础。
比如,龙猫中最经典的巴士站台,其原型就是他家附近的一个破败公交车站。
宫崎骏的另一个创作方法,是从原画开始进行构思。
对于大多数动画电影而言,其创作都是从剧本开始,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他看来,只有离开剧本的约束,才能激发出最大的创作自由,突破想象力的边界。
的确,纵观宫崎骏以往的作品,都以想象力奇崛的设定和细节丰富的画面惊艳世界。
但在此背后,是他一遍又一遍对设定图和视觉效果的打磨。
你可能想象不到,光是一张概念图的创作,就耗时近一个月。
期间他画了无数张,又一次次否定自己、亲手撕掉。
有时候觉得很满意了,但第二天来到工作室一看,又觉得在细节上仍然存在瑕疵。
当创作确实遇到瓶颈时,他也有自己的小秘诀——听好朋友久石让创作的电影主题曲,并从中汲取灵感。
对于创作本身,他始终秉承一个信念:既要有忠于自己的诚心,又要有改变世界的决心如果创作时没有忠于内心 ,以后就会后悔。
同样,如果没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就一定不能做出好电影。
纵观宫崎骏的创作生涯,可以发现他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他1941年在东京出生,家里排行老二。
因为小时候消化不好,医生说他不能活过20岁。
在班上,他总是跑步最慢的那个,这让他深感自卑。
直到与动画结缘,宫崎骏才找到了生命的慰藉,以及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我存在的意义。
”
大学毕业后,宫崎骏进入了一家动画工作室,从此走上动画师的道路。
他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大的天赋,成为了工作室的风云人物。
38岁那年,他导演了自己的动画电影处女作《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
这部动画以耳目一新的创作风格,在动画界名声大噪,获得无数好评。
遗憾的是,它虽然口碑过硬,但是却不上座,票房大败。
宫崎骏开始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期,请他执导电影的邀约也越来越少。
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宫崎骏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著名的动画制作人、吉卜力社长铃木敏夫。
铃木敏夫对宫崎骏十分赏识,并对其给予重新创作动画电影的机会。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宫崎骏创作出了最经典代表作之一的《风之谷》。
这部动画电影在当时的日本火极一时。
不仅好评如潮,也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收入。
也正因为《风之谷》的出现,宫崎骏真正一炮而红,成为日本最受关注的动画电影人之一。
而此时的宫崎骏,已经43岁了。
若论宫崎骏的一生中,给予他创作影响最大的人。
除了慧眼识珠的铃木敏夫之外,还有宫崎骏的母亲,以及长子宫崎吾朗。
在宫崎骏6岁时,其母亲就突发疾病,无药可医,只能常年卧病在床。
这让年幼的宫崎骏感到无助,甚至自责。
他有时候还会设想,要是自己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好了。
在宫崎骏的作品中,致敬母亲的角色也经常可见。
比如《天空之城》里的空中海盗朵拉,《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的辰婆婆,以及《龙猫》中病重的母亲等等。
这些角色虽然年龄和性格不一,但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宫崎骏母亲身上的某种特质。
《哈尔的移动城堡》
《龙猫》另一个对宫崎骏影响颇深的人,是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朗。
他26岁时就和妻子生下了这个孩子,并对其疼爱有加。
宫崎骏曾表示,自己走上动画创作这条职业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和与儿子幼时的相处有关系。
但是,另一个矛盾的现实却是——当宫崎骏真正火了之后,却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创作,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反而变得极少。
在长时间的聚少离多相处下,这对父子也形成了一种默契:互不影响对方的工作,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很少。
受宫崎骏影响,宫崎吾朗也走上了动画电影创作的道路。
但对于儿子的选择,宫崎骏其实并不赞成。
他甚至在镜头面前直言:“我认为他应该放弃,他真的不是那块料。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毒舌父亲了。
虽然看起来十分严厉,但宫崎骏私底下却非常关心儿子的创作。
当宫崎吾朗创作《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时,因为分镜和设定问题受到不少质疑。
宫崎骏看完之后,并没有说半个字。
但是第二天,他直接托人送去一副概念图,是他帮宫崎吾朗重新设计之后的效果。
这解决了宫崎吾朗最大的问题,也令其茅塞顿开,终于能顺畅的进行下来的创作工作。
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表现不俗,宫崎骏对儿子的默默关心和帮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至今天,宫崎骏仍然在进行动画电影的创作。
他的下一部作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目前也正在制作中。
今年已经79岁的他,体力已经大不如前。
由于握力只有年轻时的一半,他只能用更软的笔来画稿。
身体功能的衰退,让他的效率也大大降低,每天的工作量只能达到从前的五分之一。
但即便如此,他仍在在动画电影这条路上,坚定地践行者自己的信条与梦想。
有人说,童话和动画是现实世界的救赎。
的确,我们在宫崎骏创造的一个个动画世界里,感受到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会的勇敢与爱。
哪怕有一天,现实给了你一张苦涩坚毅的脸。
请永远不要忘记,在宫崎骏的动画世界里,你收获的那颗纯粹和童真的心。
向这位伟大的动画大师诚挚致敬,也期待老爷子新作上映的那一天,能够早日来临。
*本文作者:张不才
前两集事实上就是《崖上的波妞》幕后纪录片,一些对创作过程的思考、宫崎骏对做电影这件事的信念,都让人非常感动。
在纠结电影开头究竟是用波妞还是宗介的场景时,他说出了在他创作生涯中很关键的一个理念:
用小男孩的日常生活作为开场更加易懂,用波妞开头虽然神奇有趣,但容易令人不解。
宫崎骏在这两者之间显然更偏爱有趣的东西,而他坚信“制作给孩子的电影”不用那么遵守深入浅出的叙事逻辑。
这或许也解释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一部分令人感到疑惑的情节设置,即使看不懂那些跳跃的时空勾连,也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无聊”是无法忍受的大忌,宫崎骏已经做出了他的取舍。
让人很惊奇的是他的创作方式,没有完整的剧本,电影所有的剧情和设定都是围绕他的概念图展开,这就像画画不打草图,胸无成竹却下笔,从一个又一个局部开始完善整幅画面。
因此在《崖上的波妞》分镜脚本进入尾声,画到辰婆婆与宗介相遇的时候,宫崎骏竟然还在为婆婆会干什么而绞尽脑汁。
剧本是跟随分镜一同生长的,任何一个画面或表情,都可能激发对人物、剧情新的理解和畅想,不断分枝、不断蔓延,就像《龙猫》里的大树,长到无边无际。
这是一种创造力至上、创造力驱动的创作方式,他不接受任何既定框架对电影其他可能性的扼杀,但可以想见这也是一种相当冒险的创作方式,他经常没有灵感,反复修改,因为任何一种新的想法都需要不断尝试,又或者因为灵感爆发,饼越摊越大。
比如《魔女宅急便》从60分钟的特别影片越画越长,最后延长到一百多分钟,《红猪》从45分钟延长到90分钟,《千与千寻》差点被他做成3个小时。
这是这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工作模式的副作用——一切都极其不稳定,他把那种感觉形容为“漂流”,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在电影的水流中漂到何方。
不断被新东西吸引、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导致电影制作进度经常远远落后,因此节奏问题是宫崎骏电影里不算少见的弊病。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男主进入塔中世界的前情,电影近半才开始真正的主线剧情,这种结构会让观众感到困惑和割裂,这或许是宫崎骏创作模式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方式必然会导致巨大的压力,因为他需要不断地逼迫自己,从脑海里掏出电影的种子,与此同时,电影未真正创造完成之前,结局随时可能改变,无论是项目进度、员工统筹,都是未知数,而80多岁的宫崎骏依旧拥有这样一颗强大的心脏,在市场、时间、身体的压力之下依然沉迷于细节的刻画和探索岔路,你不能不佩服他这种押上全部的勇气。
这当然也多亏了铃木敏夫对宫崎骏精确的把控,总能在他脱缰的时候想办法把项目拉回正轨。
《崖上的波妞》第一张定稿原画是波妞站在潮头的画面(完稿的前一个晚上他在自己家里循环《女武士》),这个场景的含金量相当于《龙猫》中那辆巴士横空出世的片段。
那种磅礴的想象力对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的震慑无与伦比,创作者会对自己笔下的东西有一种清晰敏锐的直觉,“这就是影片最核心的画面。
”他画出这幅画的时候,露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的笑容,你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创作者完成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时感到的那种由衷的喜悦和兴奋。
《崖上的波妞》是宫崎骏动画新风格的一种尝试,因为《奥菲莉亚》对细节和光影的刻画已经登峰造极,宫崎骏说“我的画跟他们比简直不能看。
”因此他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无法在细节上超越,那就在简易的视觉效果上开辟新道路。
《崖上的波妞》尝试了更圆润、更简便的线条,舍弃了对光线的雕琢,完全由手绘的方式创作。
他是一个喜欢不断突破、不断尝试新东西的导演。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是,“想要当电影导演,必须准备好将毕生心血倾注其中。
”他的信念感超级强,六十多岁还能够说出“要做一个有梦想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话,并且逼迫自己在每一部作品里讲述真诚的东西。
宫崎骏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和蔼文雅的老头(会背着老婆偷偷吃照烧牛肉),但其实本质上有一个孤注一掷的疯狂灵魂。
我很喜欢纪录片里能展现他创作具体过程的那些部分,他如何一根线条一根线条地寻找一个拥抱中“用力”的感觉,他如何解释水鱼迸溅的模样,他甚至要认真担忧波妞能否真的在人类世界生活得很好,发现这一点真的太有意思,你会认识到,原来电影里那段给妈妈和婴儿送汤的桥段,是出于导演这样子天真又柔软的想象。
观察这颗大脑如何创造那些画面令人感动和惊奇,因为你仿佛能触碰到他内心一些最真诚的东西。
宫崎骏对母亲的感情成为他电影里重大的灵感来源,你会发现他作品中的母亲角色常常一种背离传统母职角色的特殊气质,固执、大胆、凶悍、勇敢,《天空之城》中的海盗婆婆、《幽灵公主》中的女村长、《千与千寻》的汤婆婆、《哈尔》中的苏菲、《波妞》中的里纱和辰婆婆,包括《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的火美、鹤子婆婆,他们身上有一种传统意义上男孩的特质,这是宫崎骏母亲的一种形象投射,在生病前,她曾是一个好动的人,具备着一种坚强的性格。
这种坚强的性格甚至贯穿了宫崎骏作品中所有女性角色的灵魂。
是不是很像火美我永远都会记住他在久石让的音乐中抹眼泪的片段。
“接我的人还没有来趁这段时间稍微散个步我想再度起舞化为一阵清风”他说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而在屏幕前抹眼泪的我想到的是,发出“死了就看不到落日了”那样的感叹的老人,如今已经83岁了,他还有多久的时间可以这样散步和起舞了呢?
如果没记错的话,看的第一部宫崎骏动画是《龙猫》,当时看完只觉得龙猫很可爱,两姐妹的相处跟我和我妹很像,但没觉得这个电影有多惊艳,导演有多厉害。
后来陆陆续续看了宫崎骏导演的所有电影,同时也看了很多其他日本动画导演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才慢慢品出宫崎骏的特别。
原来并不是每部电影都会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会让人觉得有趣、可爱、美好、温暖、感动。
也不是所有的动画,人物表情都那么生动传神,肢体动作都那么协调自然,画风都那么精致舒服。
更不是所有的电影,剧情都能吸引你看完。
日本动画产业很发达,人才辈出。
热爱动画,有天赋、想象力,并且勤奋努力的人不再少数,但只有宫崎骏站在塔尖,世界瞩目。
为什么是他?
看完宫崎骏的纪录片,找到了答案。
他的电影来源于他的生活,映射的是他的内心,就像他在纪录片里说的:“无论你怎么隐藏,电影都会反应真正的自我。
”他想通过电影给观众带去快乐,他想通过电影改变世界。
他热爱画画,热爱电影,热爱生活,他能把洞察到的生活小细节精准转化为动画场景,他会反复思考电影人物的行为模式,让人物贴近生活,有个性和说服力。
最重要的是他能坚持这份热爱。
天赋、想象力、热情都会在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中消耗殆尽,宫崎骏的口头禅是麻烦死了,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他说他是电影的奴隶,他愿意为电影死而后已。
下图宫崎骏创作波妞的初衷,好温暖的想法,感动。
下图他担心波妞在人类世界的生活,就像波妞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人一样。
持之以恒。
第一集最感动的大概是去搬椅子的时候 小女孩对他说“谢谢您画出哈尔的移动城堡” 他揉揉她的头 啊那瞬间我也好想哭 谢谢您画了这么多美好的作品:D
一共四集,讲了波妞的诞生、与儿子吾朗的慢慢打开心扉的相处、吾朗再次担导演理解了父亲当动画师的坚定决心,宫崎骏导演完《起风了》退休。通过很多的细节认识到宫崎骏的性格,吉卜力工作室真的是我梦中的工作场所,很感谢他们为我们创了一场又一场的美梦,对比新海诚,宫崎骏真的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与想象力的极限。
影20379:想象力是奇幻动画片的根基,情感丰富画作细节是大师的自我要求,年老依旧在突破自己,努力在消除没有灵感的烦恼,镜头较多的还是挠头,吸烟,亲自画分镜,愤怒弃稿,修改等。对母亲的思念融入作品中,对儿子作品的否定与背后支持与鞭策直至后来的一致战线终于缓解了冷淡与孤傲。
无论千与千寻之后的吉卜力动画是否魅力依旧,无论对宫崎骏的评价如何,NHK的这一系列跟拍纪录片都似乎别具意义。宫さん能接受这样的跟拍是一种真诚,好像在说,如果我的作品没能表达我内在的真实,那这里至少是我外在的真实;导演和摄影师荒川さん则是另一种执着于专业的真诚,即使宫崎骏发脾气说不想被拍时,他的镜头虽然调转但拍摄依然没有停下来,以至于铃木敏夫会佩服他既对被拍摄者有理解与体贴,同时也执念于自己的工作;更意外的是,NHK会在官网播出,配以包括中文在内的多语言字幕,一种开放的趋势围墙终归是挡不住的。/在看过米莱斯的奥菲莉亚之后,宫崎骏受到震撼,希望能在否定自己之前的画风里寻求突破;对恰到好处的线条的苛求。/保田道世和大田朱美,对应了米瑟斯提到的两种典型的女性人生道路的选择。
没出啥新鲜事,就看老爷子萌萌哒了
“烦死了”“好难”当然能治病,治的是看的人相同心境,担心自己跨不过去这道门槛的害怕,我想,看到别的文火烧身的人活了下来,自己也一定可以的这种心境算不算变态,还是说这其实是常态。
比较印象深刻的是衰老、死亡对于宫崎骏的困扰,以及身为创作者对更完美的作品的无尽追逐。这确实极度残酷,在习惯了创作能力持续走上坡路,恐怕连停滞都很难接受,而如果不可避免还要接受创作力的衰退,该多么心痛。看到宫崎骏说如今的工作效率只有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不知道那将会是多么难以言说的无力感受。另外宫崎骏也有很多坏脾气,某些时刻非常情绪化,果然大师都是需要哄的,作为他工作室的成员,他的儿子,都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也有自身的局限,有时活脱脱一个固执的倔老头。除此之外,他笑起来居然有些狡黠,他穿着五指袜,热爱抖腿,他也不小心任画稿滑落浸湿在涮笔桶上,他可太生动了。
都是逼出来的啊
前两集,主要讲《崖上的波妞》背后创作故事,第二集中穿插一段宫崎骏成长经历。第三集,他儿子《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创作背后的事。第四集,主要讲《起风了》幕后创作过程。片中多次出现穿拖鞋抖腿的镜头
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
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明了:《宫崎骏:十年一梦》其实是之前NHK拍摄的「宫崎骏」相关纪录片精剪成的纪录剧集,前两集源自《聚焦宫崎骏与“波妞”300天亲密接触》,第三集出自《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父与子300天的战争》,第四集则是《起风了:1000日的创作记录》。—— 本想在《千与千寻》国内上映之际找看有无其幕后制作花絮/纪录片观影,却在豆瓣发现这部新的纪录剧集,经豆友提醒在B站找到在线时,没想到就看到了《千与千寻诞生的秘密——创作全程记录》,真是因福得福的双重惊喜呀! -9593
他说,我是电影的奴隶。
老爷子在创作上真的永无止境
原创内容过低,由之前NHK跟踪拍摄的三部纪录片《聚焦宫崎骏与“波妞”300天亲密接触》、《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父与子300天的战争》与《起风了:1000日的创作记录》(铃木敏夫为了宣传而做的合作)拼凑而成,新鲜素材近无,一个很单薄的科普向作品,与如今风行的解读电影剧情无疑,同样喜欢加解读内心式的语句。而且因为是不同创作者拍摄的原片,所以分裂之处比比皆是,比如荒川格在后两集的彻底消失。唯一成脉络的反倒是和宫崎吾朗的感情,第一集算作了一个小的铺垫,第三集展开讲述父子感情,将两个纪录片做了延续融合。一个特殊场景加两人矛盾吐露心声,使宫崎骏作为父亲失败的一面展现在了银幕之上。同样应当还有动画内母亲的影响,荒川格当时拍摄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可后面两部的创作者就完全不顾家庭影响,而这次编辑时也就完全不管。
老爷子是人生榜样
非常不好看,合集剪輯成品,所以沒有邏輯主線,拍攝對象大部分時間都沒興趣和鏡頭好好說話,宮崎駿的「人格魅力」也沒觸到我的點,只覺得他是個自我中心的老頭
小女孩:“谢谢您创作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宫崎骏:“不客气…😊”
紧凑而细节铺满的镜头里,是作为动画电影大师级人物的宫崎骏以近乎苛刻的水准来面对自己的每一件艺术作品的精益求精。在短暂的近200分钟的剪辑素材里,宫崎骏的形象就像那一张张推倒又重来的分镜图,充满了极限的想象力、洞察力与体悟力。这样高标准的对于自我和团队的要求,自然也体现在了他对下一辈——自己的儿子吾朗的期望里。也许很难理解这样严格的父亲,但是对于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的我来说,宫崎骏毫无私心地践行了一个动画电影从业者的自我牺牲与自我苛责。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完美主义的期许,我们才能在大荧幕上看到那么多鲜活生动的动画形象。
荒川一人能拍的如此真实,自然,流畅让我真的很敬佩。但同时我也觉得导演自身的刻板印象痕迹太过明显,并没有把宫崎骏的才华和立体性很好的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