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713890827339.html 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追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无比坚定地把我的微信个性签名写成“为往圣继绝学”。
可是一刻钟后,我又于心不安,觉得实在无此大能。
可是最后,我还是坚定地写下了。
我想,这就是《西南联大》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大概是联大给我的最初印象,因为我确实对自己考入北大的能力心存怀疑。
可是看完之后,我却仿佛觉得那些先生们离我近了些,他们广博的知识很多我都没有学过,但仅仅是他们的行为,就值得我们这一代去崇拜去景仰。
只有在 华罗庚家书中所言“猪马同圈,我与之同作息”,陈寅恪眼疾不能治愈却仍坚持着严谨治学,金岳霖先生抱着几百万字的翻译稿躲避战火,失去后又毫不犹豫重新开始。
不仅仅老师们,学生们也都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他们的宿舍30个人一间,还遍处臭虫与苍蝇,可是看看他们日后的成就就知道他们对学习的热忱。
看到这里,因为学校宿舍7人间总有抱怨的我心中一愧。
他们,这一代人,确实从黑夜中寻找到了光明。
让人动容的还有那些至今矍铄的受采访的老人们,一看才知道原来闻一多的孙子也已经花甲有余。
记录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的学生,说起那次演讲仍然字字惊心,巫宁坤先生讲起那些抗战的故事声音几度哽咽,许渊冲先生无不骄傲地说道从军纪念碑上的名单,杨振宁回忆起恩师就是一阵动容……还有音乐,因为时间原因,有些部分我仅仅只是听,但是光听,就足以把我从四下喧嚣的繁华大道拉到火的洗礼之下的联大。
各种配乐,实在是恰到好处。
特意留意了片尾的音乐总监,果然是台湾著名大提琴家范宗沛。
其中也不乏这些大家们苦中作乐之事,甚至偶然还能吃到一些“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狗粮”:闻一多先生给还没到达云南的妻子写信,“因为茶比烟难戒,所以我先戒茶。
但倘若你来,烟也是可以戒的。
”吴大猷在工作之余就是照顾卧病在床的阮冠世毫无怨言且相爱甚笃。
还有停留了很久的一些小画面也让我充满了情怀。
例如一张哈尔滨的照片,街角建筑物頗像年初时我去哈尔滨下榻的宾馆,好像找到了某种联系。
闻先生久立巷口那个逆光的背影让我失声痛哭。
金岳霖先生的译稿仿佛随着芦苇萧萧纷散四方…我思考了很久,思考我到底能不能耐得住这份寂寞,吃得下这份苦头,熬的下这份辛酸,去为个人的热爱,先人的遗产奉献青春,乃至生命。
这很难,我知道。
某种程度上,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我们没法像当初那样同仇敌忾。
借用袁筱一教授的在《文字传奇》中的一句话:只有绝对能够暂时阻隔二元对立的胁迫。
但,这不应该成为借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沦陷,此时中国三所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决定合并迁至昆明,当时的昆明也因为西南联大的存在,屡次经过思想的碰撞和磨合后成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城市。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在西南联大的群贤中,看到了有气节的中国知识分子缩影,他们平日在知识和生活方面恪守着“君子讷于言,敏于行。
”的优良传统,他们具有崇高的思想,拳拳的爱国之心,卓越的进取之心融化在血液里。
你会看到正直的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自告奋勇与人民站在同一个立场,这种卓越的体现也注定了他们承担了一名精神领袖的条件。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个灿若星河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他们都是在知识领地里颇有成就的大师,如钱穆、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和费孝通等人,他们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学问研究,他们身上更难得可贵的是永不妥协的勇敢和同黑暗斗争到底的坚毅。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座存在八年的学校——西南联大,它却是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三个教育史上的高峰。
时代向前,吾辈向上,这些以柔弱的身躯顶住炮火连天屹立于天地之间,以他们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他们最珍贵的三观“良心”、“良知”和“道义”融化在血脉里,薪火相传,愿时代的洪流不要冲击一个人所具备生存的独立和正当性、任何人无法攻破正义性事业和人际交往的兼收并蓄。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是群星璀璨的光华时代,火红芳华,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
「图在心中」
未被国人熟知时西南联大即是我心乌托邦。
每个爱史人都不会忽略的时代和名字。
无数大师同心同德培养了奠定今日天朝大局的大才,堪称民国版鬼谷门。
我们最后的巨匠时代,为什么这么肯定?
因为现在的zz已经是热战为主,人为辅;民国仍是人为主的热兵器时代,「人」是成就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因素。
物质精神此消彼长,风云激荡引深思,产生的荷尔蒙肾上腺素是激出无限可能无限潜能的原动力。
大争之世,英雄有用武之地,竞争激烈激发潜能,才有群星璀璨。
所谓「乱世英雄」是也。
但和平也是文化繁荣的土壤,二战后各国都意识到了。
目前世界主流仍是和平,这个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
随着我们的崛起,某国超级大国的地位被撼动,将来必然打破这种一家独大的状态,制衡西方,牢牢牵制第三世界。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某国明里暗里的挑衅。
我对外交家真是敬佩的五体投地。
放眼百年后天朝,必然是第二个超级大国,我们崇尚儒释道,温和的国家是不会主动挑起zz的。
两相制衡,太极推手,想打仗不可能。
所以无论是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还是世界进程纵观全局,都可以推测出今后世界范围内再不可能有热兵器第三次世界大z了。
没有热兵器的个体绽放,就无法被世人认知,不被认知就无从交流,无交流无碰撞,何来思想花火?
全世界都不可能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
我们追忆往昔,更珍视和平。
当下时代浮躁,纯粹的精神追求被视为另类被嘲笑。
我觉得他们才可笑。
西南联大,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
彼时昆明,我心灵的乌托邦。
(虽然和平是文化繁荣的土壤,但没有包容开放的思想,文明也只是解除蒙昧的武器,不会开出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花朵。
也仅徒有大国之名,而无大国包容之魂,便永远不会再现盛唐风采。
)
校训:『刚毅坚卓』0.预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八载弦歌壮古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一种老师叫做『先生』有一种教育叫做『通识』有一种研究叫做『无畏』有一种故乡叫做『云南』有一种情怀叫做『天下』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有一种精神叫做『刚毅坚卓』千秋耻 终当雪中华兴 须人杰《五集纪录片 西南联大》1.《八音合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西南联大》我的童年教育,可以说主要是记忆工作。
——蒋梦麟《西潮》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 严修 《南开中学堂》镜子箴言不慌不忙不喜不忧。
人称之为“寡言君子”——《徐若陶自述》梅先生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自述》严式家馆——南开中学堂——天津南开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代际之间的转化:第一代办大学:进士,状元(旧知识分子)第二代领导者:到过西方留学过的北大首任校长——严复蔡元培第三代领导者:领导者的代际转化,充分的世界化,充分的现代化T——清华——梅贻琦(年纪最小) P——北大——蒋梦麟(大3岁)——让N——南开——张伯苓(大13岁)——退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三常委(感谢豆友@Makk_指出错误,已更正)百度百科:抗战前在三校肄业的学生,入联大继续就读者,保留原校学籍与学号,在原学号前分别冠以英文字母“P”(北大)、 “T”(清华)、“N”(南开)”, 毕业时分别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
在联大入学者,学号前冠以“A”。
(记录片中是L)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我的表你戴着(天津话)= 你就代表我了——张伯苓先生答道:“再炸 再修”——张伯苓唐梅 宋柏 元杉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2.《刚毅坚卓》观晚霞,至美。
——吴宓从长沙到昆明长途跋涉的第一步,使他走向了殉道之路。
——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 。
....回来在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
——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
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
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
——华罗庚自述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校训3.《大学之大》中国各处的宁静,都终结于1937年的炮火。
——旁白L——联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
——杨苡 翻译家 就这样,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旁白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
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
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汪曾祺《人间草木》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汪曾祺一条大路通云南,去时容易转时难。
去时阳鹊未下蛋,转时阳鹊叫满山。
——闻一多录下的贵州安顺民歌前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经人推荐,受聘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旁白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汪曾祺《人间草木》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富强,要民主。
——彭珮云 西南联大社会系学生中华兴 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未央歌》歌名来源Make the most everyday.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4.《火的洗礼》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的毛病,其所以明知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感情,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西南联大教授 金岳霖《论道》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西南联大教授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西南联大教授 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轰炸是火的洗礼,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般,已经从火里再生了。
——西南联大教授 朱自清《论轰炸》5.《嘉荫长留》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
苟能国难平息,生活安定。
在此亦可乐不思蜀也矣。
——吴宓日记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黄钰生自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独自办学——昆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
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遇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伟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
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老照片:百年树人——End
注:如有一份资料多次引用,仅记录一次。
EP01 八音合奏蒋梦麟《西潮》张伯苓自述徐若陶自述韩咏华自述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南开大学教授黄钰生自述西南联大教务长查良钊自述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师友杂忆》蒋梦麟致信胡适梅贻琦日记西南联大教授郑天挺自述西南联大教授毛子水自述EP02 刚毅坚卓吴宓日记北京大学教授吴大猷《回忆》清华大学教授任之恭《一个华裔科学家的回忆录》北京大学秘书长郑天挺《滇行记》北京大学教授罗常培《七七事变后的北大残局》陈流求 陈美延《先父陈寅恪失明的过程》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自述西南联大教授白英(英)《闻一多印象记》EP03 大学之大沈从文《边城》汪曾祺《受戒》鹿桥《未央歌》汪曾祺《老味道》汪曾祺《人间草木》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汪曾祺《泡茶馆》杨振宁《邓稼先》EP04 火的洗礼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论道》西南联大教授陈岱孙《回忆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疏散》穆旦(查良铮)《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西南联大学生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穆旦(查良铮)《从空虚到充实》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谈谈我的书》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国史新论》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云南三村》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自述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山水人物》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西南联大学生姜广正《在大普吉的日子》穆旦(查良铮)《阻滞的路》穆旦(查良铮)《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学生田曰灵《回忆西南联大化学系》西南联大学生王宪钊《我在西南联大学气象》西南联大学生钱能欣《西南三千五百里》西南联大教授柳无忌《烽火中讲学双城记》许渊冲日记梅贻琦自述穆旦(查良铮)《慰劳信集》《罗友伦先生访问记录》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书信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国史大纲》西南联大学生何兆武《上学记》西南联大学生姚渠芳《怀念在台湾的钱穆老师》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论轰炸》西南联大学生李循棠自述西南联大学生卢少忱自述西南联大学生王伯惠自述穆旦(查良铮)《森林之魅》EP05 嘉荫长留龙绳武自述胡淑贞自述西南联大教授冯至《昆明往事》汪曾祺《米线和饵块》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自述西南联大学生孙愚自述西南联大学生刘缘子自述汪曾祺自述楚图南评述陶云逵自述边疆人文研究室(南开大学)邢公畹自述西南联大教授冯文潜自述边疆人文研究室高华年自述西南联大教授曾昭抡评述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献给永远的西南联大。
看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最近在复习有关西南联大战后诗人群这个章节,为了多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就找个纪录片来看。
看完之后,对很多背景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对一些作家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记得老师曾点名让我读穆旦的诗歌,我记不得是《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还是《森林之魅》了,我当时读完就觉得这首诗阴森森的,有点恐怖,很特别,完全读不懂。
当时老师介绍作者和赏析作品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啦,这次通过记录片,了解了穆旦的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再看这两首诗大概可以理解其中写的内容了。
还有汪曾祺的作品,闻一多的作品,都可以可以理解一些了。
就我自身来说,这个纪录片还是帮助我了解一些当时的背景的,同时也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记得大一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如果有一个机会,你们愿意回到民国吗?
”有的人回答愿意,有的人回答不愿意,不愿意是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不知道会生到什么样的人家,万一生在穷苦人家,不是被饿死就是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所以不愿意。
我当时是没想这些,回答了愿意,这与我在高中看过的一本关于民国文人佚事的杂志有关,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民国时期虽然动荡,但是青年勇敢无畏,文人也都博闻多识,如果有机会回到民国,一定要见识一下教科书中的人和事。
但是随着阅读相关的书,观看相关的影视,我觉得还是不要回去啦。
虽然那个时代有很多让我们崇敬和怀念的人和事,但那个时代绝对不是个好时代。
那是民族存亡之秋的动荡年代,物质需求都很难满足,像我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想来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联大只是当时的一角,但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艰苦,战争残酷。
越是艰苦,越是困难,往往也越容易激发人的斗志,联大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刚毅坚卓”的校训不是一句口号。
五集的纪录片有点意犹未尽,但从中也了解到很多,学习到很多,片中提到的书籍和书信,有空要找来读一读,觉得都很有趣。
著名教师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713890827339.html 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小的时候看电视就在想为什么有的人冲锋陷阵有的人却在后方安稳的看书,看到废寝忘食。
现在来看他们的手里捧的不是书,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唯有保留文明的火种,方能燃起希望之光!
学者之铁肩,担负民族国家的中兴之责。
最后一个特写镜头是一群孩子的笑脸,我顿热泪盈眶,这或许就是先辈们的众望所归吧。
悠悠中华巷,如今衣冠已堂堂!
毕竟是央视出品,所以纪录片更偏向于讴歌赞美,有部分偏颇失实的地方。令人惊艳的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除了大量的口述采访和文献影像资料之外,纪录片运用了大量当事人自己的回忆录中的口吻配上精致考究的动态素描和配乐,将观众带回那个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的时代。尤其是开篇所选择的时间节点,颇有点《万历十五年》的感觉……
看重走,想“看到”没去过的湘黔滇线,看了西南联大,陷入了主旋律纪录片的记忆中,主旋律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用音乐和磁性旁白打动观众,然而内容从第三集开始急转而下变成了拼贴。前两集还是调动了我许多记忆,《也许》真的很好听。
本来是个美好的时代,但是厌恶这种矫揉造作的叙事方式
内容很好但剪辑、顺序安排太乱了,浪费了收集到的这么多采访材料和这样好的题材。人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下反而会留下一些最美好的回忆,大师云集的大学,创造大师的时代。
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有些方面避重就轻了(“为国而死”的、死法符合主旋律的花了大篇幅,而一些被国家害死的提都没敢提),看到陈梦家和赵萝蕤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照片,很难过。没上过特别优秀的大学,不好讨论大学,但对现在的大学生并不失望,自古时势造英雄,现在的比如岳姑娘和沈姑娘,多棒呀,还有更多像她们一样的人呢。
内容是好的,但是拍的并不太好,拼凑的感觉太重,关于西南联大资料太多,如何取舍呈现的确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还有很多重要的人重要的事这个纪录片未有提及,而单就此片所呈现的来看,又欠了些条理,没有整体感
还行吧
真浪漫啊,人类的星光。
作为纪录片,不太合格,绕来绕去,大部分是人的文章作为讲述,没有主线叙事虽然很喜欢这段历史
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
2集弃。空泛而不知所云,宣扬的点也根本都不在该事件本值得歌颂的点上。
叙事散,没重点,配音平,没感情,评分虚高。
就很一般,拍的好肤浅,
第一集是精髓,后面就有点被意识形态绑架了,不过也好,让键盘侠们看看民国的理工科大师有多了不起!没有他们,49后的理工科基础是谁打造的?后面的学生是谁教的?无师自通么?民国并不是重文轻理。
与其说是西南联大史,不如说史西南联大抗战史。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无处不在。最感兴趣的西南联大的学术、教育却很少提及。
听着大师们的名字就很激动了,良心纪录片
国难之际,教书育人,对未来心怀希望!!!
读书有用~于危难时救国,于太平时育人,于每一刻利己~“技多不压身”,待到用时方恨少~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真的做的很差。。。。单纯当补充知识了,连个时间线都要自己理,逻辑混乱,毫无深度,情感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