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流程转折得有点生硬,但是不影响观看。
可能本来就因为老一辈的历史故事就富有戏剧性,这真的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被历史的潮流推着走,可能就是改变一生的决定。
这里面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阿丘那集,因为他的外公外婆和姨妈都不是大人物,他们只是被历史裹挟着,他们的命运也是被历史决定的,从他们身上我们以小见大,当年那批华人为寻求出路下南洋,日子过得很苦,他们只是被历史抛弃了,而他们只是想好好活着。
祖先崇拜,追根溯源,最后标题很符合,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很多情感就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冰片儿。
不去想我是谁了,不去想这对社会什么用,是政治经济的什么形态表现了,那些真的都不重要了。
在电视上放大来看,当年那就是让我们皮连着肉掉着泪的,有伤痛,抚平他。
一切波澜落幕之后,我们作为受害者施暴者谋反者甚至是陌生者的骨肉,在上一代人的手心手背下长大了,去学习历史。
如果放在一条时间轴上,距离我们几十年几百年的过往在我们的课本里连一句话都没有,就好像我们什么都没有。
寻根,寻过往,最直接的就是再去迎接那些熟悉的而素未谋面的疼痛,流泪,当我们触及【再也不回来】【最后一面】【不知道在哪里了】这样的字眼,那随之而来的不舍含着今世的温度,然后我们回首我们仰天,我们长叹。
现在的历史老师讲过一句话【在座的诸位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啊】当时仅仅觉得有道理,现在想起来,后面的抽筋扒皮连着丝儿的苦难是我们这一代只隔着十几年却完全无法想象的。
我们根本什么都不用做就纵情消费着社会资源,我们每天都挺着胸膛在走路,我们每天都有睡觉的权利,有讲话的权利,哇,多好。
当然,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曲折,我们在和平年代中,人们相互却越来越复杂,当一切慢慢落入正常轨道之后,道路往往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偏移。
易中天推开两湖书院的正门那一刻,我们仿佛都看到一个眉眼和易中天很像的穿着长褂背着两个蓝麻布包袱的年轻男人意气风发的推开这扇大门,不管周围事物变迁了多少,我们总能在血缘的指引下找到,某年某月的那个人,他不是朋友,不是长辈,甚至没办法和威严的祖先联系在一起,但你很关注他,你很想了解他的一切,亲人,我家里的人,大抵就是这样的没由来的联系吧。
以至于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岭南人士大量南下远洋,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在最基层里谋生,那时候,管这样的人叫【猪仔华工】,我很心酸的,那时候中国才多少人,战争打的人们受不了了,抱个包袱就远远地离开了飘荡着这家香那家闹的土地,年纪很小,还很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战争在现在再去谴责,再去追究,对于个人来讲还有多少意义呢?
带着伤从战火中走下来,满目疮痍,还追究什么呢。
易中天的明朝祖辈易先,阿丘的外公陈斌,它们都与战争有关,都算是无辜的人,包括后来易中天的曾祖父住处营田,也是战争的无辜牺牲。
外交官吴建民先生谈过战争,说这个是冲突的最有利解决方式,一打仗,谁输谁赢,都搞定了。
而我们被迫去面对的是,在战争中夹缝求生的大多数民众不可避免的遭受灾难。
总体看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而放大到每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旧资料上看到【两个华人被绑,砍毙】【华人男子被抓枪毙,其华妇则被重伤】。。
大大小小发生了几百件,而电视前的你除了掩面低泣,还能怎么办呢。
一对夫妻过着很艰难的生活,在两个尖锐势力的敌对下丧生后,女儿又深陷惨痛中,经历了二十年的残害,被压迫的透不过气,一个人在这双亲魂散的异乡,才11岁,什么是她活着的念想呢?
而当时,马来西亚3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多少个在不安中惶惶的受害女孩呢?
全世界,到目前为止,七十亿鱼龙混杂中,又有多少个承受着苦难的生命每夜每夜的抑郁,怀里揣着几十年前的家庭照片,该有多少啊。。
深夜月眠,人影灯曳,欲言暂止。
易中天:其实看了晓松奇谈和观复嘟嘟就觉得,一个人有文化,多少都跟家族有文化有关系,历史的洪流呀…像圆桌派看窦文涛,再成功有才,也似乎比望族出身少了一点厚重感…一个名人背后的家族史为什么好看,因为名人的先人也非等闲之辈…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阿丘:相比起来,阿丘的家族史就普通很多呀…不过倒是看到了很多广东的历史。
不过话说回来,总被说不像广东人,或许我的祖上,根本就不是广东呢。
阿丘母上家族的故事,平凡但动人。
陈冲:两个字,做作。
做作的事情不想多说。
比起祖辈医生世家什么鬼影星简直是辣鸡啊。
曾宝仪:曾宝仪阿公真可谓是真实的两岸隔离史了,真的去了就是几十年才能回来。
真的是一个大时代。
1992年,曾宝仪阿公第一次得以回乡,父母兄长都已不在,只见到了曾宝仪的四阿公,他的亲弟弟。
谁能理解那种一去不复返的痛,那被历史割断的亲情。
到2014年曾宝仪探访,四阿公也已经走了三年了。
马未都:哈哈所以是压轴吗!
就是看观复嘟嘟看马霸霸安利的。
马爷的家族史倒没有太多波澜。
不过得益于他父亲离家出走上北京当兵,改变了他们家的一生。
要是还是留在山东村子,也不会有今天的马未都。
就像马霸霸说的,我们的先辈不知道我们,但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祖辈。
历史的洪流里,每一段个人的历史都那么精彩,又没那么精彩,就是一个个平凡至极的故事,构成大中华的百年历史。
家族史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
大概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回坐在客厅里聊起来,爷爷讲了讲祖上迁徙的故事。
说是明末迁到江西,家里有个众犬不争食,把吃的留给一只残犬的故事,传出去之后获皇帝封“义门”称号。
这一支在清末迁到湘阴一带,等等。
不太具体,听上去大都像野史传说,但我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到家族有历史是一件特别酷的事。
上大二时,长辈们和湘阴老家的亲戚整理了一次家族族谱。
族谱看起来气派得很,从汉朝河南睢阳的“颍川陈氏”这个当时的名门望族开始追溯,颇有几个历史名人。
然而翻开第一页,祖训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毛主席语录神似……哥哥是个历史爱好者,族谱里面的几个人物他在史书里面也查了查……怎么说呢,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有四代祖先,姓名分别是陈黎、陈民、陈百、陈姓。
名字连起来看就是“黎民百姓”。
也就是说,这一段很有可能是佚失的。
有可能在战乱年代,作为平民百姓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些事情,经过了4代,高祖是谁早已不记得,更遑论记录祖先支系的流变。
他判断族谱里这种生拉硬拽的地方并不少。
不过我倒是多了一个跟人吹牛皮的谈资。
关注家族史,哪怕有本被修饰过的族谱的人太少了。
随便摆摆“祖上”的事,话语场就可以掌控住……族谱是明面上最传统,最正式的家族史形式。
对于一般人来说更有感触,更亲切的其实应该是口述史。
初高中学历史开始就会问长辈,某个年代里,家里是什么样的,家人有些什么样的际遇,想看看跟书里面描述的有多少吻合。
我印象中的答案大都语焉不详。
即使是civil revolution,作为工人农民之家,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
外公这头讲到的唯一一件特别的事:他的叔叔当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全家人都以为应该是死了。
后来开放台湾开放对大陆探亲,有个台湾来的人到外公的厂子里问“xxx(外公名字)是不是住在这”,外公听了连忙摆手,说没有没有。
这是唯一一次收到有可能来自于他的联络信息。
自那之后就再无音信。
外公说,我哪知道那是谁,那能怪得我么。
但我私心猜测,他的小叔叔被抓走时,他年岁太小感情不深。
此时家中和小叔叔至亲的人都已过世,在刚解冻的社会,这样一个台湾来的人,并不足以给他接纳的动力。
片子里,易中天寻根过程中发现很多信息没有和长辈交流过,调查员说“说明挖的不深“,易中天说“也许是不敢讲”。
我觉得很有道理。
姥姥(外公母亲)去世之后,全家上下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叫得出那位小叔叔的名字。
要再查也无迹可寻了。
当然,大家均忙于生计,对此也难提兴趣。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族史确实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
离生活有点远,家庭往往缺乏讲述故事的能力,缺乏信息查证的能力,缺乏稳定的传承,或许还有代际间的心结造成的沟通障碍。
但是但凡能够努力追溯一点,对心灵的滋养,对后辈的教育,都是获益无穷的。
这个过程本身,是我们与长辈之间获得谅解的钥匙,也是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钥匙。
啊,还是要吐槽一下片子的编排,很多地方看着还是太刻意。
调查员都像先贤似的。
S1. 易中天1. 什么是悲剧,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在善的冲突这样的一种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向前走。
2. 明朝军队也曾在越南的国土上烧杀抢虐,无恶不作,甚至还焚书坑籍,破坏了越南的文明。
多数的我们知道自己的受害者,却不知道自己也曾是别人的灾难。
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句话我们听过太多次,通过这一期节目,我有了那种仿佛触摸到历史之墙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
历史是一棵大树,远观可见其盛绿繁茂,近观才知,其盛绿繁茂,乃枝之繁茂,叶之盛绿所赐。
曾经我看到的只是一棵参天大树,今天我看到的,是这棵大树的一根树干伸展出来的一棵枝丫,从枝杈到叶芽,根筋脉络,印刻其中,你听到的,你看到的,不单单是一幕幕家族史,更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义的执着,对忠的献身。
这些,就是我们的根基所在。
S2 马未都1. 马爷会对那一颗被日军投放在韩国济州岛海域然后随着洋流漂泊到父亲老家的海滩,然后将七十多位乡亲炸死的水雷作何感想?
那颗水雷炸死了父亲的弟弟,父亲一气之下投笔从戎加入了抗日的队伍,辗转千里最后在北京落脚,最后有了儿子马未都。
我想他大概会感叹,人的一生,是多少个这样的偶然的结果。
2. 儿子与父亲总是相像的:马爷的父亲在刚刚有了体面的教师工作后因为咽不下弟弟平白无故被炸死这件事负气出走投军打仗,马爷在进了出版社谋得一个编辑的工作后也辞职下海写起了剧本拍起了电视剧,在那时的电视剧蓝海中挣得盆满钵满,这时他又对古玩起了兴趣,做起了那时被看做是“不务正业”的收古玩的行当,后来古玩大热,一夜之间马爷再次暴富,这时他没有选择将自己苦心多年收藏来的那些古玩变卖出售,而是开了一家叫做“观复”的博物馆,取名“观复”,来源于老子《道德经》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思是: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追溯本源,马爷和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大概是留存在血脉中的不安分与闯荡的本能。
3. 历史总会在宏大的节点将个人与世界相连。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举国震动。
这一年,易中天的曾祖父将他的第二个儿子送到了两江学堂读书,后来这个孩子加入了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的队伍,成为了日本帝国陆军学堂的一名留学生,后来成为了易中天的二爷爷,他在抗战期间为保护家族血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易家血脉得以留存,生生不息。
马爷的外高祖在1895年也受到了甲午海战的波及:政府将全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抵御外敌入侵的行动中,外高祖的家乡遭受黄河决口导致的水灾泛滥,朝廷坐视不管,外高祖崔家世代经营的盐场损失严重,从此家道中落,几年后举家北迁前往北京谋生,这才有了马爷的父亲和母亲在北京相遇相爱最后结婚生下马爷的故事。
马爷说的很对:看似偶然的家族历史,构成了整个民族的必然。
S3 阿丘1.你望着那位有点驼背,两眼无神的老太太,你只觉得她老态龙钟,活力全无,全然意识不到她的身上曾承受过多少生活的重担:11岁的时候把自己卖给别人当佣人,只为凑够弟弟妹妹回家的路费,17岁时无法承受主人家对自己的无端责骂与精神打击,不堪抑郁症的折磨选择自杀,被抢救回来之后送往福利机构生活,以为生活刚有了一点转机却又被卑劣的福利院院长霸占,开始了为他们家做女佣的暗无天日的日子,天知道你在那里又受了多少不堪的罪。
27岁时,终于被爱情所拯救,在新的家庭里养儿育女,相夫教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用历史的沉浮来解释个人的际遇,在这里反而显得太过轻佻,你只能望着她的眼睛,明白大概此生都无法报答她用无数牺牲带来的今天的你的这份恩情。
2. 海外华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身体把一个个国家托举起来,身上却带着这个国家给他们带来的伤痕。
1.“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
”——易中天2.“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是一家人。
”——阿丘堂兄边看边记,未完待续。
竟然还要满140字才能发布…太不科学了吧TT默默凑字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部寻根的纪录片,在他们知根明谱的过程中,慢慢被挖掘出来的,是中国从二战到改革开放那段敏感时期、那些被历史涓涓细流冲刷至成为沧海一粟的哀与愁。
想起夏达在《子不语》的后记中说:“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的的确确,当我在教科书上学到这些,它们全只是字;当爷爷笑着指我弟说“我见到日本人的时候就像他那么小”、当奶奶叹道:“那时候要养活几个孩子,真的很辛苦”的时候,当妈妈说曾祖父曾经因为国民党的身份而连续几夜被人袭击的时候,整个历史就突然变得立体了,鲜活的图像滚滚涌来冲击着我那颗幼稚傲慢的头脑,让我对历史总不时产生新的认识。
片中最为凸显的是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之情,任谁走在人生边上都常有缺憾。
我最为喜欢的,是陈冲和曾宝仪这两期。
易中天和阿丘都表现得略急功近利,寻根旅途中都被祖辈是白是黑的身份左右着情绪,有点让片子的原意脱轨,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而陈冲后期表现出来的是包容、接受和理解,调侃间为已过世的老人增色;曾宝仪善于言谈,性情温和,让人看着舒服。
缺陷是主角旁白不够接近现实,过于扭捏生硬,观众代入感情时听到会有违和感。
而且每个帮助探寻历史的人开场白都太雷同:“你看,XX,这里面呢,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
”佩服张昌绍的资料在节目播出后百科将其补充完整 。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为什么我们要探访过去,《客从何处来》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初衷。
哲学上有个一直解不开的命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那里去”,这个节目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
我是谁?
“我”可能是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爱人的伴侣,朋友的朋友,但这些都是社会给予我们的相对附属关系,这都不是我,在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曾幻想过未来是什么样子,就像Doris Day在歌里唱的:“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但长大后发现,世界太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风尘滚滚里能体面尊严的活着已经不易,那“将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早已成了前尘往事的一段旧梦一并“Que Sera, Sera”。
不自知自觉,终于使我们成为附属品,可以痛哭流涕,也能欢笑释怀,可以活着,可以死去,而《客从何处来》只是一个路标,一个自我觉醒的提示。
我从哪里来?
这就是《客从何处来》想要追寻的问题。
我从哪里来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父辈,“血脉相承”是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在从前通信不发达的时候,身在异乡的亲人之间鸿雁传书,“xx吾儿”,谆谆教诲,凭借血脉把家训德善亲仁依嫡传承。
家书是一种很浪漫的絮语。
《潜伏》里有一句台词,生离死别时余对翠平说:“我们的故事需要有人听,特别是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再讲给他们的孩子们听。
”这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告白。
如果连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先人曾经在哪片土地耕耘、流汗、欢笑、成长,知道这些,那么在这个蝇营狗苟的世界上,才可能怀着骨血里的尊严,不那么轻易地陷入泥淖。
我要到那里去?
第一期中,易中天说:“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忙,个人忙个人的事情,现在醒过来,人都不在了。
”这本是追寻历史的困难性。
现在人们都在忙,但说不清忙什么,“我要到哪里去”也不可知。
学术上来说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知道它的发展史,那么叩问“客从何处来”恰好就是知道我的去向的钥匙,可能过于诗意,过于浪漫,但现在的一切都太快了,回头身后已百年,这种探寻却是一种真正的实用主义,不知死,焉知生,不知过往,哪知前路,怀着过去的人,往往知道将要走向哪里。
《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溯源,寻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且想要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回答我是谁。
岁月变迁,有些事情不愿再提,有些事情不愿问起,这时候需要一个契机,也需要勇气,才能去找寻这些被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
看了第一季,主人公分别是易中天、阿丘、陈冲、曾宝仪、马未都。
易中天的祖辈是声名显赫的家族,家谱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甚至更久,明成祖朱棣委派的交趾郡守,就是易中天的祖先易先。
易中天探索的主要谜团是在日军偷袭湘阴时,易中天大爷爷所属的这一支却在偷袭当晚出逃免于灾祸,经过多方史料的调查,证实易中天的二爷爷易甲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曾被张之洞选派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后成为新军将领,在祸端来临的那一晚,准确判断了日军可能会偷袭的意图(驻扎本地的国军团部接到农民报告说日军登陆,却并不相信日军有能力且有意图偷袭此地),更为戏剧性的是偷袭部队的指挥官是岗村宁次,是易甲鹇的师弟。
陈冲记忆中的外公沉默寡言、生性温厚,但事实上,年轻的时候,中学时候是雄辩队的成员,参加过多次辩论,是校园风云人物。
刚走出校园,就毅然决然前往战场,成为”学生兵“,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很难和那样一个温厚的形象联系起来。
曾宝仪的那部分最为动人,也最真情实感。
曾宝仪的外公1949年离开大陆,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放后才回淮安老家探亲,那时候他的父母、长兄都已经去世,曾宝仪在探寻的过程看到了外公第一次回乡探亲时候为父母修建的墓碑,想到他的外公当年乘坐南下的火车,后来转海路前往台湾的时候,可能也和很多人同在船上的人一样,想着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是不是会在心里记者念着妈妈对不起。
想起白先勇先生写的《台北人》,他们都住在台北,他们是台北人,他们又不是台北人,他们是失去了根的游子。
两岸相隔,多少人家庭离散,数年未能相见甚至一辈子再也未见。
脑海里想起的是法老的那首《亲密爱人》,“愿把信件托付给那悠悠长江上翱翔的鱼鹰”,爱情、亲情,都因为那一道浅浅的海峡而感伤、悲怆。
在追寻的过程中,故事中的这些老一辈人,将勤劳、善良、温和、坚韧、质朴这些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对苦难的强大的忍耐力,正是这些品质一直支撑着民族、家族、每个人不断前行。
这部纪录片在第二季的中断戛然而止,已过数年至今未曾复播,想来也有缘由。
一是既是追寻历史,难免涉及到一些历史阶段的评价,很难公正周全;二是追寻的名人家史,倘若也是名门望族,想必难免会有“王侯将相,确有种乎”的想法,例如易中天的外公是左宗棠的小舅子,易中天的曾祖父是郭嵩涛的好友。
但我相信,追寻是有意义的,对于一些名门望族的后人而言,追寻是沿着先祖给出的引导,一步一步追寻他们的脚步,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在于,以前车马太慢、通信阻隔,远游后难以归家,现如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有契机的时候也可以多问问父辈他们过去的故事,帮他们记录传递下去。
这部纪录片也正常让我读懂了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易中天 马未都 曾宝仪 阿丘都看了,周六一上午没干别的,停不下来。
每个人的家族都在历史片段中有深度的参与,感谢央视发掘了这么棒的题材,寻根的故事虽然是国外引进,但是家族情怀在中华文化圈非常深厚,而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的家庭,在近二百年又承受了太多的割裂和尘土。
马未都 父亲一脉抗日脉络 和当时一个进步青年的献身精神,比太多抗战电影来的更加真实;母亲一脉祖辈晚清基层官员的士绅的民生情怀。
易中天 的大家庭的起起伏伏。
曾宝仪 外公心里的一湾海峡和灯带三年自己没见过面未婚夫的姑娘。
阿丘外公 外婆下南阳的苦难人生,和大女儿的担当并独自一人在异乡曲折人生。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大历史碾过的痕迹。
非常有趣,每一个家庭,不论显赫一时还是默默无名,它们的命运都和整个历史的走向息息相关。宏观地看,人的一生真是完全被历史的进程左右着,很难不被卷入。阿丘那集是看了之后最感动的,“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多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如蝼蚁般的一生就这样掩埋在历史的洪流中,再也无人问起。
怎么说呢 不在我的欣赏范围之内 总觉得那些资料是刻意编出来的
总有些矫揉造作不明由来的虚假感动,对不起,看睡了。
不该把这么尬的易中天放第一个
趁着国庆长假 从头看了一遍
纪录片拍得像不像纪录片,要看角色们是不是把镜头当回事,太在意镜头,人就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比如易中天,刻意强调“这个我真不知道”,比如那位帮易中天找资料的年轻博士,满脸标准刻意的微笑,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形象和语气,既不如马爷云淡风轻,也不如阿宝真情流露。导演煽情手段较LOW,给三分。
在现今这么一个亲情寡淡的年代,这种纪录片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更多的都是名人富贵命(细查易中天族谱,那也是牛逼的很,起码书香望族),难免让人感觉“富贵有命,将相有种”。易中天和陈冲那几集,摆拍的很刻意,按剧本的痕迹太重,反不如阿丘曾宝仪亲情流露来的自然,真情人性最动人。8.5
一开始很怀疑真人秀+纪录片的形式是否真能做出什么,越看到后来越发觉,至少它真的触碰到个人、家族和民族、国家的深刻关联,让我看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意义。不过,如果能再淡化寻根之旅中人为安排的成分,让主人公更有寻根的主观能动性,感觉会更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曾宝仪这集是我觉得最成功的。
听说比《舌尖》好看,追了易中天、曾宝仪、阿丘三集,不喜欢,一个好题材浪费了,脚本平庸,视点单一,僵硬寡淡,央视一贯的煽情过犹不及。都是人文摆拍,为什么外国人可以拍得那么自然?都是华人拍华人,我知道为什么喜欢《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为什么喜欢《海上传奇》了。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真人秀有文化
易中天家族故事最引人入胜。曾宝仪家族故事感人至深
每一个家都是一个国的历史缩影。
后期煽情得有点假,但节目立意特别好。阿丘的第4集感触很多,大量历史照片的资料很有带入感,最后一封信直戳泪点。
还行
应该是世上最最最做作的电视节目吧
笑问客从何处来
时间线不是特别喜欢
看看嘉宾的成绩和他们的家族历史,不得不感慨“富贵有根,聪明有种”。
易中天一上来的一集就应该叫《战长沙》!陈冲的部分有点吵,其它的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