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我只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印象极其深刻。
这次《小行星城》又再次体验到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幕式舞台剧+戏中戏的结构,充满对称性和戏剧感的镜头移动,如糖果色一般的高饱和滤镜,从舞台切换到幕后时会变到方形画幅的黑白画面,华丽目眩的台词,整体无序、荒诞、琐碎的剧情。
极具艺术感,但又云里雾里。
整个故事就仿佛第二幕的幕间,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编剧对演员们说的那样,他希望演员们无意识地进入梦境一般地即兴表演,故事不需要考虑逻辑,行事动机不需要纠结,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并不知道,就这样演下去就好,颇有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寓意感。
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肯定觉得自己看这电影纯粹浪费时间。
尽管本片的卡司阵容可谓是大牌云集,在商业和话题度上有着天然的基础,但全片抛弃叙事性后的古怪和荒诞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使其注定小众。
其对于“生活中的变故不可预知,所以无需尝试去理解,只要继续下去就好”的主题也确实过于缥缈。
对于那个演到一半实在忍不住跑到后场去问导演这个角色为什么要这么演的演员来说,得到一个颇具禅意的哲理答案或许确实充满启发。
但对于看这场舞台剧的观众来说,唯有感到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无法从这场表演得到任何反馈。
电影本身就如同电影里这场戏剧一样,本就是编剧和导演的一场实验性质的行为艺术,观众并没有被纳入考虑的范畴。
「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小行星城》的视频版影评,这里为文字版脚本」
别担心,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没有剧透。
主要分享一下看前功课,内容大多来自戛纳首映后的主创采访。
后半部分内容和已经看了的朋友,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看感受。
Part 1 看前功课首先,我是「放低期待」走进电影院的。
因为戛纳首映后的媒体口碑实在不怎么样。
我鼓起勇气点开的海外评价都说非常一般。
所以我就抱着再怎么样,也要到大银幕去看一下的心理,买了首周四晚上的首场电影票。
多伦多市区就两家电影院在放,第一天晚上还是满场的,韦斯·安德森铁粉不少。
坐在我旁边的外国小哥,一个人来看电影,差点把自己笑抽了,越笑越夸张那种。
可能是我把期待放的太低,结果出乎意料的好看!
尤其是和很多人一起看,现场的感觉还是挺欢乐的。
所以,我想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看前「放低期待」可能有惊喜!
其次,就是戛纳映后的记者会里,有提到这部电影的故事将会是一个「三幕剧」+「戏中戏」的结构。
相信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同学,肯定不会陌生。
不同的画面比例,黑白和彩色画面的切换,用来分割不同的层次的叙事,已经是韦斯·安德森的惯用手法了。
所以我们看前只要做好心理准备,故事的叙事结构是三幕剧+戏中戏,电影的「嵌套叙事」会不停的在:故事的讲述者、戏剧舞台的台前幕后,以及正在上演的戏剧故事本身之间,来回切换。
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实际观感比《法兰斯特派》要轻松一些,信息量没有那么大,很多剧情我们都似曾相识,相信大家看过就知道为什么了!
最后,就是「尽情享受」眼前的画面。
之所以,前面建议大家「放下期待」,并且提前了解故事的架构和叙事模式,就是想让大家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放下心理包袱,不用被看似复杂的戏中戏所困扰,不用纠结剧情的逻辑和故事隐喻。
这部电影汇集了众多明星卡司。
像斯嘉丽·约翰逊(这次终于不是给狗配音了)玛格特·罗比,汤姆·汉克斯和布莱恩·科兰斯顿,伊桑·霍克和乌玛·瑟曼的女儿玛雅·霍克都算是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新面孔。
更有我们熟悉的韦斯·安德森御用班底。
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詹森·舒瓦兹曼 Jason Schwartzman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等等,以及更多的亚裔和有色裔阵容。
光是看这群大明星和老戏骨,像念诗一样朗诵韦斯·安德森极其押韵又华丽的台词,就非常享受了。
由于节奏紧凑,人物众多,每个演员的能分到镜头和戏份不多,实在是看不够。
以及电影只有少量背景和奇怪的鸟有部分有电脑特效。
我们目之所及的电影场景和道具,都是像舞台剧一样,人工搭建的。
每一个背景板,每一个道具,都是精心设计和制作的,韦斯·安德森就喜欢干这个!
所以要说整部电影是眼睛极大的愉悦,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层次分明的黑白,高饱和度的糖果色,稳定的对称构图。
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西部小镇,可可爱爱的路边咖啡馆,复古加油站和汽车旅馆,从火车,到自动贩卖机,每一个场景里的小道具,仔细看,可能都是彩蛋。
也许是怕大家看腻了糖果色的高饱和度,中间穿插的黑白场景,减轻了视觉疲劳的问题。
大家只需要跟着人物,去经历那些意想不到的剧情,体验像过山车一样的情绪起伏就好了,不用太过纠结故事本身。
在我看来,这部《小行星城》就没有一个逻辑主线,也没有一个吊人胃口的悬疑点或者麦格芬(MacGuffin)。
而是由一连串随机事件组成的。
观看体验比想象中轻松,还是挺有亲近感的。
观看过程中并不会觉得无聊,电影院的观众们非常享受地看完了 104 分钟的日常琐碎。
好了,看前功课部分就分享这么多了,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能尽情地去享受这部韦斯·安德森新片。
————————剧透线—————————Part 2 看后感悟相信看完的朋友们,也许会想,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演员,熟悉的故事架构,《小行星城》是不是没有突破呀!
这也是戛纳首映后,很多外媒影评人的第一感受。
本来特别期待看到一个全新的故事和世界,结果只是借外星人回应了疫情隔离的故事。
似乎还讲了点「人生大道理」,什么人生可能本来就没有意义,每个人都想刷存在感,就算不明白,也要继续把故事演下去,没有睡去就不会醒来,等等等等。
整体看下来,我确实也觉得,韦斯·安德森就是把自己喜欢东西,一股脑儿地都堆砌在一起了。
首先,就是典型的「天才少年+家庭悲剧」。
这次故事里不仅男主角一家人的儿子,是个内向害羞的科学怪才,还聚集了五个这样的奇葩。
他们一起玩背名字游戏的时候,有种五个 Sheldon 在一起的即视感。
学生们一起搞电台,搞反抗组织,也是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常态了。
在《犬之岛》和《法兰斯特派》里有出现过。
其次,就是家庭悲剧的内核。
母亲三周前刚刚去世,父亲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孩子们。
一下子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自带悲情底色。
纵观韦斯·安德森自己的成长背景,喜欢文学和戏剧的怪咖,父母的离婚,他一直在用电影去重复消解生活困境。
例如以父母分居为背景的《天才一族》,父亲葬礼后的三兄弟如何《穿越大吉岭》等等。
时间仿佛在韦斯·安德森那里是停滞的,在他的心理永远住着一个天才少年和一个悲伤的男人,还有一个无奈的老者——通常是比尔·默瑞,不过这次是汤姆·汉克斯。
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有一辆小火车,满载着他的人物和古怪想法,穿梭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中。
他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十几岁的暑假,美国军队就是童子军的放大版,间谍在各个场景里负责搞笑。
《小行星城》西部的核爆实验,仿佛在为 7 月即将上映的《奥本海默》做预告。
在爱上电影之前,韦斯·安德森先爱上了戏剧。
就像《青春年少》里那样,他把青春都花在学校戏剧社的排演上了。
在舞台上被演员们包围是他最喜欢的事情。
他的电影镜头和人物表演,也一直都很有「戏剧感」,这也是他独特的作者风格。
这部《小行星城》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在戏剧舞台上发生的,所以镜头的推拉摇移就更加夸张,也不是导演估计炫技,而是受到戏剧舞台本身的限制,拍摄的电影人只能这样去运镜。
人物的趣味性,也来自「扮演」的感觉。
比如西部牛仔就真的像是从西部片里走出来的,斯嘉丽·约翰逊的角色是一位戏剧演员饰演的演员。
在戏里戏外经历着失败的婚姻和家暴,也是一个有着悲剧底色的人物。
不过整部电影,导演都没有给我们悲伤的机会,韦斯·安德森可能会让我们难过一秒,下一秒就会用诙谐幽默的台词消解掉这个气氛,回归到日常的琐碎中去。
总而言之,这确实是一部,韦斯·安德森得,不能再韦斯·安德森的「治愈系」电影。
最后,就是「回应疫情」。
这部电影确实韦斯·安德森是在疫情期间撰写并拍摄完成的。
作为导演,对当下最好的回应,可能就是拍成电影记录下来。
所以,韦斯·安德森让电影里的角色,也经历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隔离。
经历了认知的颠覆,反抗的斗争,以及重新回归日常的循环。
这期间,戏里戏外充满悲欢离合,有人去世,有人陷入热恋。
好事坏事一起发生,最终一场疯狂之后,一切都回归日常。
尘归尘,土归土,男主角一家人也终于埋葬了母亲的骨灰。
把悲剧化为喜剧,再转化为日常。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其实从来不讲什么人生大道理。
例如寻找自由的《犬之岛》和回归本性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次的《小行星城》众人合唱「如果不曾睡去,你就不会醒来的时候」我还是挺震惊的,因为通常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会这样处理台词。
他一般是这样讲道理的——男演员从台前走到幕后,对导演抱怨还是不明白这部戏,导演给了他一个嘴巴说,没关系不明白接着演下去就好。
所以,总结下来,这部《小行星城》玩了外星人梗,回应了每个人经历的「隔离期」,以及我们逐渐回归琐碎的日常。
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和历史隐喻,只是让我们做好随时被颠覆认知的准备,毕竟外星人、AI技术变革和下一个奇异点。
哪一个先来我还真不知道。
每个人都背负着悲伤和无奈,虽然不明白眼前发生的事情,但重要的是演好自己的角色,继续走完余下的人生。
尽情欣赏路边的风景,抱紧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就够了。
这就是我看完《小行星城》24小时后感受,也许韦斯·安德森就是单纯地想治愈我们吧!
欢迎分享你的观看感受!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
2023年6月25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DVD套装收藏《四月三周两天》导演蒙吉新片R.M.N《悲情三角》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极度空间》|看清「消费社会」的底层逻辑,双12你剁手了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卖弄玄虚”“流于表面”“越来越韦斯安德森,越来越不韦斯安德森”哈哈哈哈,其实这部倒没有不加克制的精致,反而像他第一部《瓶装火箭》沙漠与阴凉很配怅然若失、孤独的感觉。
孤独的两人在窗与窗之间相遇,他失去了妻子,用煎饼档烫手,她念着悲伤的台词,躺在浴室里自杀,they both r in grief。
学校里没人陪他们玩高难度背人名游戏的天才怪胎们相遇在沙漠小镇,他们只能爱上彼此。
没人关心的三流作家写出名垂千古的广播剧,然后车祸死去。
“她是个不错的喜剧演员”,其实她演的念的台词都是最悲伤的东西。
寡姐被女儿看到偷情并承认后,准备自杀,花掉的眼妆,散落的药丸将军宣布封禁继续,人们暴乱狂欢那个镜头,在混乱中也保持着对称“如果你不能入睡那你也永远不会醒来”,入睡-梦/诗歌/电影,醒来-现实,如果不能把电影看进去,那对现实也不会真的理解或愿意去试着理解“我不是把它演成一个外星人,我是把它演成一个隐喻,我不会固定它的意思”像是在说这个片子内容的散乱,但那不是男主或导演同意的,他们要为这出戏找出一个理解,“i still dont understand this play”,混子演员的回答是"just keep on telling the story",我没法为角色的伤心,破碎设定一个唯一答案,这个答案曾经被你填成是站在楼对面,窗对面的那个你深爱的人,可他离开了。
关于人的事(不同于cosmos wilderness)最难的就在于此:你需要在唯一答案破碎之后继续活下去(just keep on telling the story)再找不能唯一的答案。
也许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继续演这出戏,继续过生活。
男主离开片场之后跟外星人扮演者、混子演员、前妻演员的三段戏可以理解为对这个故事的剖析,在片场之外=在电影之外男主走出片场,在楼梯碰见自己妻子的演员(楼梯对面与传窗户对面呼应),这段像是一个电影元叙事版的奥德修斯下到冥府见到母亲。
这段元叙事挺好的,像是作者用造物的力量打破人物的命运为笔下的角色再提供一段告别外星人,核弹这种元素对于很现代性的库布里克来说恰到好处,但对韦斯安德森来说融合放进电影里就很有意思了不是说是广播剧吗,那怎么还有拍出来的画面“这不是我被人打了,这是眼妆”应该是演员在戏里的出戏。
"i still dont understand the play"act n.幕
韦斯·安德森的美学大胆又华丽,马卡龙色的小行星城令人神往,稳定平移的镜头呈现出一张张似夏日舒爽的壁纸。
电影用伪戏剧的形式推动叙事,至于讲了什么故事,几乎没怎么看懂。
人物对话无厘头且尴尬无聊,众星云集的后果就是全部沦为工具人,看不出什么鲜明个性,没有万里挑一之感,唯有表演痕迹与古怪节奏,仿佛大家都被各自带了节奏。
黑白与彩色拍摄相间,但依然看不明白在讲什么。
黑白部分不知是戏里还是戏外,有旁白也有演员,还有诡异的发布会,穿插在彩色正片的叙事中,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格格不入。
我记得看《犬之岛》《狐狸爸爸》的时候韦斯·安德森的导演风格还不是这样的,精致的画面与好玩的故事相结合,这才是我印象中的韦斯·安德森,而《小行星城》仿佛是撇弃观众的一部自嗨艺术品。
小行星城 (2023)6.8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韦斯·安德森 / 詹森·舒瓦兹曼 斯嘉丽·约翰逊
尽管《小行星城》在豆瓣上一致差评我还是决定去观看一下,因为我确实很喜欢《法兰西特派》。
不少评论认为自《法兰西特派》开始韦斯安德森就开始陷入形式主义的桎梏,但我恰恰被这部作品其中关于报纸这种文学载体的影视化呈现与对于艺术形式的多角度思考所吸引,不论是其中颇有巧思的文本设计还是平面道具设计以及舞台调度的规划,给我的整体观感像是踱步于一位艺术家的个展。
一部本应以叙事为导向的电影变格为以参观体验为导向的展览,这种艺术形式的切换在不同观众的眼中确实会存在分化,有人会赞叹与艺术上的形式美,也会有人批评其中刻意的形式主义。
但是我上述关于《法兰西特派》的观点,在这一部作品中却并不那么适用。
因为虽然说《法兰西特派》已经在艺术形式上比较刻意为之,但是它的场景主体与它的叙事传达是一致的。
相反地,《小行星城》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独特滤镜下的高饱和天空与沙漠。
但是在我眼中这个沙漠过于“精致”了,精致到观众难以感受到它固有的炎热属性与沙漠应有的旷野感,仅凭影片中的台词“It's so hot” 和鲜有的几声蚊子嗡嗡声显然不够。
我一度很喜欢导演的拍摄美学,但是他此前的作品场景主要是室内或者自然光不强烈的建筑周边,因此这一部非常精致的沙漠甚至有些弱化场景原有的效果,参考荒漠处理的代表作《黄金三镖客》对比尤为强烈。
我也看到相关文章表示布景上的不真实感正是导演暗示戏里戏外的差异,导演本人说,「我们有一个剧本,要演一个虚假的故事,一个在1950年代,虚构的沙漠城镇的故事」。
但是以我粗浅的认知,这种处理手法让我对于剧中人物有疏离感,对舞台和真实世界的切换有隔离感,也许对于这个主题我还是更习惯《雨中曲》这种主流叙事风格。
“电影中的舞台布景是为了表现舞台的虚拟感”,也许导演是站在更高的艺术高度进行探讨,但显然这种逻辑自洽的理论观众是很难买账的。
此外,剧中大部分人物的相关展开都是非常寡淡的。
这也许可以理解为这是导演通过去主题化展现每个个体的平淡生活以传达存在主义思想,但多数人物在影片中的“存在”实在太平淡且重复了,缺少了人物群像应有的个体亮点。
并且,如果说是高屋建瓴式的人物群像,那么为什么又在不少角色间穿插情愫交叠,让人物的展开缺乏新意?
总的来说《小行星城》的主题太过于晦涩,通过著名演员的堆积让它看起来像是成熟且专业的商业片,却又在讨论比多数文艺片与纪录片更加缥缈的议题。
我依然认为是值得因为其艺术风格和较为诙谐的台词与故事发展去电影院体验的,但是整部电影的感受就像一颗精致的水晶球,在精致的布置外部有一层难以逾越的隔阂。
应该是目前看过安德森最好的片子,如果我想拍电影,应该拍这样的电影(比如说让摄像机里只有正脸和侧脸)。
调度和台词的安排太让人惊喜了,超出我的想象力——音乐性非常好。
像在看几十年前的大师之作,做足了形式感。
很好奇他的剧本上是怎么写的,在现场是怎么调度的。
所有莫名其妙的线索也都收回来了。
故事的主题和绵长的、科学术语性的文本风格让我想到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他的中西部老家。
服化道都选择了强烈的usaMCM风格,大量的早期杂志插图(那种受限于印刷成本的媚俗配色和方便画家操作的刻板站位)、西部明信片版画、哈德逊河派、无聊的复古未来主义(考虑剧情,我猜测他指向的是上世纪的美国地摊科幻杂志)、也有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但看他的电影每一部都总有那么些时刻觉得导演是法国人。。。。。
无比清洁的图像风格。
只是滤镜太难看。
图像相比以前的作品更加突出。
音乐做了相应的简化,并且拉得距离遥远(时间和空间),以抵消密集的台词和充实的画面。
结构设计上的瑕疵在我看来有几处可以说道说道,但懒得写了。
把那些生涩的地方磨平(比如过于塑料感的影棚沙漠),会是了不起的作品。
世界级问题和鸡毛蒜皮的日常之间的张力的对比再拉大一点会好看。
「我想创作一场戏,所有角色都被温柔而隐秘地带入一生中最梦幻最深沉的沉睡状态。
」「原因是他们共同经历了一场令人困惑且眼花缭乱的天体之谜。
一场睡着的戏,一场睡觉的戏。
」然后想起阿彼察邦的采访。
emmm如果拍的梦的感觉更浓重一点就好了。
我最喜欢最后演员在剧院里装睡那场即兴剧另外建议他下一部选面部对称性高一点的演员。
and:期待好莱坞有更多印度裔演员and:看的版本字幕做的很精致and:美术指导应该找蔡国强和斯塔伦海格,音乐就找jhon adams,用road movie那张专的风格and:导演好像很中意那个大鹰钩鼻的侧脸美国人的思维里,枪械果然是用来预防来自军警的骚扰的工具啊去年我也有关于作家、小说、导演、电影、舞台、画家、图像、照片之间的嵌套结构的创作设想,只是陷入对形式的热情中之后故事写不下去就放弃了。
看到他能做成还挺开心的。
幸好写影评与创作无关。
模仿韦斯安德森生成影像、“韦氏美学”四个字反复被提起、可复制的滤镜、配乐,高度的重复逐渐变成了一种审美疲劳……最近感觉韦斯安德森已经进入下一个level了
从上一部法兰西特派就能感觉到,韦斯安德森一方面在延续自己的美学,推向极致每一个镜头都很“刻意”,这种“刻意”放在电影里来看并不突兀,反而可以不断回放解析;另一方面,在故事的呈现上,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形式剥离出美学的层面,电影的叙事呈现了一场“戏中戏”,观众和演员一起在戏剧中不断跳进跳出韦斯安德森也在逐渐在文本上寻找自己的风格,偏离“讲故事”的任务,更像不注重叙事的文学作品从《小行星城》上就体现在语速很快、专业术语连篇You can’t wake up,if you don’t fall asleep.外界荒诞,内心混乱剧里剧外,这都是我们的生存现状“为什么不问问外星人关于宇宙的奥秘之类的呢?
”“难道在宇宙的荒野太不应该存在某种答案吗”男主角离开拍摄现场,撕下道具胡子,带着自身或是角色自身的自我怀疑,想要知道the meaning of life“我还是不知道怎么演”“不重要,继续演就行了”继续演,继续带着一头雾水演下去继续在迷雾中走下去继续在梦中睡去早晚有一天会醒来的
《小行星城》无疑是韦斯·安德森对电影媒介再一次的“自我指涉”,三幕剧结构的戏中戏被韦斯·安德森由惯用的平移镜头进行了扁平化处理,其中堆砌的、韦斯·安德森式的色彩、元素和人物(《月升王国》中古灵精怪的孩童、《天才一族》中天才但孤独的青少年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那些沉郁的成年人)——被限定在扁平的对称画面中。
而在“形式”的狂欢之下,《小行星城》似乎缺失了底层的“内容”:冷战的背景、反乌托邦的环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第三类接触的疑云被全部嵌套进与世隔绝的沙漠小城,却没有安排与之匹配的故事情节。
碎片化的故事情节沦为了“形式”的附庸,这样无主题、无中心的叙事逻辑让“形式”也变得无趣。
甚至在炽热的阳光下,那一个个剧场演员仿佛只是被戏剧导演和作者催眠的表演机器,他们失去了自身充沛的情感,机械地说着被编排的台词、做着被编排地动作,直到在失去色彩的剧场外醒来,却并没有逃出剧场外被设计成同样扁平的对称画面。
所有这些无感情的“内容”,穿过戏中戏的第四面墙,又经由银幕到达观众的眼睛——或许观众的眼睛可以看到韦斯·安德森精心制作的“形式”,可无感情的“内容”再也无法抵达观众的内心。
7.5. 对称构图,糖果色系,舞台剧式的超现实置景,deadpan humour,早熟的孩子,孩子气的大人。
除此之外,是什么定义了韦斯安德斯电影的特质呢?
他使用camera pan作为他的冷笑话抖包袱的方式,或是缓缓转向一个visual punch line,或是快速的在连珠炮般甩出荒诞对话的两方间pan来pan去制造那种喜剧的节奏感,一如科恩兄弟剪辑对话正反打的方式。
镜头移动在这里就像脱口秀演员delivery的节奏感,或者搞笑漫画家画分镜的方式。
韦斯的电影里没有圆滑的人,没有人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每个人互动起来都带着一点可爱的尴尬,但也仅仅止于此了:他们并不会如真实世界的人一样跳脱出这一层,在意识里反刍这份尴尬,为了自己的尴尬而羞愧,进而变得更加尴尬。
少了这层超我的规训,他的人物尴尬的反而自然不做作,古怪而可爱。
这种无处不在的尴尬有点类似兰斯莫斯宇宙的角色,但来的远为童趣和温暖。
当他的角色对话的时候,即使他们面对着彼此,也有一种游离而悬浮的东西,让他们对话更近乎于独白,或者某种告解。
韦斯的角色,不管胸中暗流涌动也好,一潭死水也好,他们能表现在表面上的情感都被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波段里,游移,克制,与其说是冷漠,倒不如说是放空,即使是最亲密的人,行为上的表现也只会止于一个敷衍了事的尴尬拥抱,这种poker face也构成了他几乎全部冷笑话的来源。
他们往往处于荒诞的境遇,做荒诞的事,但并不自知,不像那些讽刺喜剧里就坡下驴装疯卖傻的角色,他们荒诞的十分真诚,而在荒诞中不自知也正是荒诞的全部意义。
妈妈的骨灰盒上的园型盖子上写着Ashes(1 of 3),像是小时候那些一部片子要分三个碟装的VCD盒子,就算放到地狱笑话吧高低也得是个置顶帖子。
取陨石做存档的社畜外星人眼神小心翼翼的,让人想起Bowie的歌词,“There's a starman waiting in the sky/ He'd like to come and meet us/ But he thinks he'd blow our minds…”TS艾略特说:“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我怀疑这也是人们应对外星人的方式,如果有一天外星人真的降临的话,也不会是外星人狂热的吹哨者们设想的那种整体的,剧烈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形态的转变,而大概更会像本片一样,成为男主和斯嘉丽边发呆边对话时半心半意的谈资。
毕竟,外星人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最后引用一句云淡风轻的写存在不可承受之轻的quote:"What's the point of committing suicide when there's nothing left to escape?""Maybe that was the problem all along."
形而下。
这是我看过的韦斯安德森电影中最漂亮的也是最糟糕的,看得我满头问号,看得我昏昏欲睡,看得我胡思乱想。
安德森的电影以其独有的形式而闻名于世,甚至这种风格都可以冠以安德森之名,这部电影更是将形式主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融入戏剧舞台设计和大量“文学性”对白,各种华丽的精心设计的重重外壳包裹下的是一个荒诞的空洞的小故事。
任何叙事都需要核心,任何故事中的人物都需要动机,缺乏核心的故事是脱离内容的形式,这不是先锋的实验而是孤独地走向虚无。
确实没有上一部惊艳,你可以说韦斯·安德森一直在重复自己,但他的想象力不会枯竭,也绝不会让你无聊,那个外星人很有意思。以及是我多想了吗?大家困在“小行星城”是在影射过去lockdown的时间吗?
这就是那种喜欢的人喜欢的不行,不喜欢的人怎么也不能明白为啥有人会喜欢的片子
没想到会给韦斯安德森打两星,但这部已经在自说自话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和片中所说的不指望观众看懂如出一辙。但亦不见表达,只有巨星们走马灯般高速念着台词,宛如提线木偶。虽然是死忠粉也不能再这么惯着了,能不能下一部好好讲一个故事?
我靠,竟然不花里胡哨,韦斯安德森终于不魔怔了。(建议下次找点没名气的演员,搞得像什么建国大业)
天书一样的台词,木偶一样的表演,不迷人很烦人
《法兰西特派》则让场景走向平面设计(动画意义上的平面),由韦斯控制画面的排版,故事之间缺乏联系,叙事的跳转仿佛杂志翻篇。到了《小行星城》,尽管回到了熟悉的天才小大人与落寞大小孩,然而故事和人物都更加独立封闭,陈列感更强了(对比《穿越大吉岭》里的车厢横移镜头就是“联通”的)。这部以戏剧为底的影片,让韦斯更自由地在“玩具屋”里摆弄他的演员,就连故事也变成了成块的积木,他不在乎搭建什么,他只顾堆叠在一起。于是片中人物与观众一起发问:我还是看不懂这部剧。我们不能说韦斯丧失了童心,我们只能说他有些找不到想法了——或者他想传达就算没有想法也要继续讲故事,即便如此,以此总结人生也未免苍白。或许对于观众而言最大的叙事驱力是理清戏中戏的结构与剧场的构造吧,我们被要求和韦斯一起玩,就这样他彻底走向了塔蒂的反面。
……满怀期待,但是这一部不单没故事,连调色都飞了,很多镜头人的眼白都绿了……
wes anderson一部一步成为了自己的官方作品数据库和AI生成程序。如同横跨矫饰至死小行星城影棚的笔直公路,视觉程式、美学组件和文本模型全都一览无余地平板而僵死,冰冷而机械。原来抽空了奇思妙想和真情实感,散尽了滤镜和光环以后的创作瘠土可以除了自以为是的机智诙谐和无度膨胀的自命不凡以外空无一物。这确实是一个「很wes anderson」的立体书或图像集,可如果连使平面恋物化作影像魔法的原核驱力也丧失了,恣肆堆叠明星阵容、粉彩配色、公式置景但徒具形式无力纵深的尾大不掉迟早会反噬导演树立的风格体系和阐释理论。而纵容默许着作者一意孤行持续制造逐渐背离时代诉求和观众呼吁的电影产品的行业诸方,没有哪一环节能在娱乐巨头挥霍巨资流水生产垃圾剧本与此同时坐视编剧罢工仍岿然不动的病入膏肓影视生态面前免责。
感觉很像是一坨美丽的废物,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太困了不想思考其中的隐喻。我只能想到疫情,这够 trauma 了吗?
雖然好過上一部,但他仍在自己創造的黑洞裡越跌越深。
WA这极端形式主义连精英们都不爱看了。
感觉是对一切的解构。是对结构形式,打破第四面墙,作家与角色的解构;是对深刻情感,悲伤或失落,执着或超脱的解构。色彩鲜艳的游乐场上演着荒诞不经毫没正经的剧情,没有什么是严肃的有意义的值得停留的。另外很反感又把斯佳丽的身体当奇观展示,自知或不自知地物化女性。
#76th CANNES Agnès Varda Theatre. 从第二十分钟开始睡着,如果不是瓦尔达厅下午这么热,害我和女朋友边上的西班牙大叔每十分钟醒来看五分钟,我会评为本届戛纳观众团最佳睡眠大奖
我已经不再喜欢韦斯·安德森《犬之岛》之后的电影了,好像AI生成的电影,真的很难坚持看下去了。与他前面的作品相比,现在是明显的呆滞和机械,并不是说过去有多好,而是现在失了魂(不再重视角色和情感)。他现在只会提出一个主题,开销更大、明星更多,甚至都没什么故事线,有的只是据场景选取的构图和运动轨迹。角色们单调的声音和铁石心肠的对话,就像一个个木偶。空有个漂亮包装,却没深度。《小行星城》有意向1960年代的美剧《阴阳魔界》致敬,创造了一种多层次叙述,让观众有在幕后看的感觉,但只会更让人迷惑不解。
场景还是熟悉的韦斯安德森荧幕美学,但难以跟上的琐碎对白和无趣的情节设定把观影热情一遍又一遍浇灭,作品不是为讨好观众而生,但重复堆砌出的主题,和互不联系的人造金句也让观众很难感觉不被忽视
我只能认为,这部电影至少让我更了解old white ppl的笑点
我现在买得起小时候想玩的所有的玩具,然后买一个豪华实木柜子把玩具都展示出来,差不多就是韦斯安德森现在在干的事情?
06.18 Palace 剧本吃屎了一样 难看到第十分钟开始我就在玩男的手男的抠我裤子上的洞 最好看的部分是散场的时候因为坐在最后一排抬头就看见光束里的灰尘
@Cannes2023
我就說嘛,怎麼會有布達佩斯的感覺,一看導演果然是,確實像友鄰們說的那樣,眼熟的星太多了,就像建國大業一樣,其實我最不喜歡看這種。不過色調確實算得上是眼睛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