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论9.4陈涛 / 2017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摘取自 《电影导论》第一章 导演 一、“隐藏”的作者 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是2002年出品的电影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res Older)的十五部短片之一。
这部电影合集是由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邀请十五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拍摄而成的,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十五部短片的时长皆为十分钟,并且都以“时间”为影片主题。
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中国导演,陈凯歌在《百花深处》中讲述了一个“疯子”搬家的故事:老北京居民冯(疯)先生请人搬家,但当搬家的汽车穿过残垣断壁,停靠在一片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观众能看到的只是一棵孤单地伫立在那里的老槐树——冯先生所谓的位于“百花胡同”深处的“家”其实根本不存在。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这片被拆迁的废墟上上演了。
但随着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铛儿”,并与他手中的“铃儿”结合在一起时,充满古朴记忆的清脆铃铛声便在空中回响。
这时工人们也迷惑了,开始怀疑冯先生的“疯”与其住处的“虚”(图1)。
演员冯远征以具有传统戏曲、相声色彩的动作(如兰花指、小碎步)和语言(如高腔调、京片子)的表演方式,塑造了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老北京式的堂吉诃德形象。
从主题上来说,这一“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直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随处可见的拆迁现象,表达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空间拆迁给北京的城与人带来的影响和创伤,以及所引发的对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隔离与破坏。
影片以“空间”变化来表现“时间”流逝,两个永恒的主题在短片中实现了精彩的碰撞与融合。
图1 《百花深处》(陈凯歌,2002)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影片中“隐藏”的一个角色。
从视角来看,整部电影大部分的镜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镜头,但借由摄影机,观众分明看到了被砸碎的花瓶等第一人称的主观镜头。
而从声音来说,观众也能听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鱼缸中的水声和游鱼扑打声等画外音。
这些音画处理令观众觉得疑惑:到底哪些画面和声音是真实或“正确”的,哪些又是虚假或“错误”的呢?因此,这些音画处理令观众同时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回忆的两个空间中体验,这无疑令这一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变得复杂而厚重。
影片最后,顺着拆迁工人的目光,观众看到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为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演化成一幅写意的、充满宁静和谐韵味的水墨丹青,而土坡中曾经被掩埋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这一幕无疑将影片情节推向了高潮,似乎工人们也听到了老北京胡同中“磨剪子”的吆喝,看到了四合院的砖瓦。
与此同时,观众从疑惑转变为震撼:影片借由水墨丹青,希望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再现”记忆,“挽留”时间,“缅怀”传统和“批判”现实。
水墨丹青不仅仅表现了一种诗意的艺术效果,更传达了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非现实性的、“消失”的画面和美学。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2002)8.52002 / 西班牙 英国 德国 芬兰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加拿大 / 剧情 / 陈凯歌 维克多·艾里斯 沃纳·赫尔佐格 吉姆·贾木许 阿基·考里斯马基 斯派克·李 维姆·文德斯 / 冯远征 耿乐
《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影片,该片讲述了老北京冯先生请搬家队帮自己搬在百花深处胡同一个已不存在的家,被认为是疯子,但最后从活在美好回忆不愿接受现实到释怀并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影片主角冯先生代表了被城市化洪流牺牲了需求的一部分人。
当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必然趋势,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人们的需求与情怀产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新生活,但也别忘了在心中留一方天地给情怀。
搬家队车中的中国结随着车子晃晃荡荡来到被拆成一片废墟的百花深处,一个镜头从未拆完房子的相框中用框架式构图记录下如今的百花深处,给观众一种胡同文化只剩这残破的一隅,现代化大潮中,传统文化日益被圈禁的感觉。
搬家队的人为了钱,帮冯先生搬家,这一段的无实物表演运用声画措置的新形势给人以真实感,也将“搬家具”的讽刺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搬的是灯座,打碎的却是花瓶,其实是冯先生的主观情感错乱了时空。
看到伤心的冯先生,搬家队的打工仔也有了一些动容。
影片的结尾处,冯先生的铜铃声让他在百花深处的家又重现在大家眼前,陈凯歌导演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如梦般朦胧的将黄顶红墙的老北京建筑呈现,胡同的叫卖声,悠远绵长的鸽哨声,将所有人带入属于自己的,最难忘的回忆中。
最后一个大全景镜头背光拍摄冯先生举着铜铃,一边高兴地喊着:“搬新家咯!
搬新家咯!
”一边朝着大槐树跑去的身影,形成富有意境的剪影?
表达出冯先生对过去的释怀,决定将美好的回忆存放在心底,接受新时代新生活的到来。
一顶黄帽子,一身红衣裤,常带笑容小心翼翼的老北京冯先生令人久久难忘。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一定有一处如百花深处般的地方,或是童年的摇篮,或是故乡的红砖灰瓦房,它承载了太多美好,但随时间的流逝,记忆逐渐虚焦,变淡。
但愿心中留一方天地,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偶尔将它忆起。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上的分类是喜剧,难道陈凯歌导演的本意是拍一部十分钟的喜剧吗?
还是说喜剧的背后都是悲剧才是这分类想表达的意思。
影片仅仅十分钟,却显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感受,不得不佩服陈凯歌导演当时的实力,整片中没有特别的明示却仍能让人隐隐感到对过去的惋惜!
开篇,冯先生说大家都称他为冯先生,这平平无奇的姓却暗示了他的--疯,或许人们称的并不是冯先生,而是疯先生。
在去百花深处的时候,冯先生的行为令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他对这个城市探头探脑的?甚至连那条道都不知道。
看完后才明白,这可能就是旧社会对新社会的陌生吧。
而头的一句话也点醒了众人,他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也体现了老北京“过时”了!
冯先生对新社会的陌生
搬家这段我认为是整片的最高潮了。
初次观看,谁能料“百花深处”竟然只是一片土地,此时人们或许也意识到了,冯先生就是个疯子,但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于是头一伙人为了钱也“疯”了起来,看到这一幕不紧觉得这些人也是“疯子”吧,对着空气搬东西,同时也为演员的演技而感到敬佩。
在搬东西时,或许从冯先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才是“疯子”,连衣橱,金鱼缸都不认识;连花瓶应该摆放的位置都不知道(虽然我也不知道),就好比现在一个连手机都没见过的人一样,在冯先生眼中这种人不也是令人笑话的吗!
而这里,也恰恰隐喻了现在的人对过去文化的不了解,因为在现在没那么多摆放的讲究啊!
中间有一段镜头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位骑单车的人看见他们的行为拔腿就跑。
也许这就是新时代人们对待旧时代文化的态度吧!
而搬家的人或许也渐渐的成为了“疯子”,最后看见那消失的庭院火系或许也是最好的解释。
在花瓶碎之时,隐喻着过去的破碎,也为冯先生后面搬新家做着铺垫。
而冯先生之所以能猜到前方有沟,我想是因为这块地始终不会变。
即使院子变了,没了,但地依然没变,所以冯先生也能准确的说出这块地的样貌,甚至是小沟!
而在最后捡到铃铛后,搬家的人们也看到了冯先生住的胡同,真正的“百花深处”!
此时他们或许已经跟开头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已经能看到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文化,即使作为一个现在的人!
人们看到了“百花深处”而感慨,激动最后,冯先生越走越远,嘴上喊着:“搬新家了!
”但他要搬去的是哪?是新时代的地方吗?
新时代能有他的容身之处了吗?
还是说,他也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份子,旧时代的人与文化也渐渐逝去了呢!
冯先生开心的喊着搬新家了本剧中一共出现了三类人:冯先生,搬家的人,还有骑车的人。
我认为冯先生是旧时代的代表,他是旧文化集一身的缩影,而在开车途中他作出的动作也体现了他喜欢看剧。
搬家的人,代表着新时代但又保存旧时代理想,与幻想的人,这也是他们在最后能看到“百花深处”的原因,因为他们此时的心中已经有着这悠久的院子与文化!
骑车的人,代表着对旧时代抵触的人,他们将旧时代的东西视为“疯子”,完完全全的“疯子”,他们甚至不会靠近旧文化的人,见到就跑。
而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大多数资本家的样貌吧!
陈凯歌导演的这部短片让人不仅感慨:到底谁才是疯子!
是一眛的保留旧时代的意识,被人称为疯子?还是跟骑车的人一样,一眛逃跑才是正常?或许最后一经给出了答案,作为新时代的人们,看着曾经的“院子”。
把这文化放在心中!
百花深处 (2002)9.1200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短片 / 陈凯歌 / 冯远征 耿乐我写的很烂,但还是要感慨一下,所以不具参考价值!
(滑稽)
电影简述了一个“疯子”让搬家公司搬他的大院子,但现在只剩下了一片黄土和一棵老槐树的故事。
描绘了在时代发展下老北京城发生的变化和传统文化衰落的景象。
“爸爸,我的电脑呢?
”小孩的一句话是在表明时代的不同,科学技术的进步,仰拍的高楼大厦是与老一代人所生活环境的不同。
搬家工人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
”是城市拆迁变化,不断修整扩建,使城市褪去所有老旧的文化和建筑,这是年轻人所向往去充分展现他们面对新事物的象征,跟上时代的步伐。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的院长,两进的院子。
”是老一代人生活的环境,已老的他们对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过往生活的不舍与怀念,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
最后一幕是一幅百花丛中的胡同水墨画,屋檐下的铃铛声,京味十足的吆喝声,勾勒出老北京的生活场景。
百花的深处,历史的尘埃,冯先生的疯癫,虚虚实实。
《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的作品。
这部微电影以一位搬家公司工头的经历,展现了老北京冯先生对‘百花'深处胡同的眷恋。
导演在表现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用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消费主义的盛行,表现出新旧更替之下的时代的变迁。
影片中镜头、果别的使用与意象的呈现十分巧妙。
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运动长镜头:"搬家"过程中镜头不间断的由工头和另一个抬“金鱼缸“的工人转移到一旁嗤笑的工人,在刻画搬家工人形象的同时对“搬家”场景和工人们的运动进行了洋细完整的记录,使得情节连贯真实。
除运动长镜头外,导演也善于使用短固定镜头。
短固定镜头往往用来描述或强调细节,导演用在对话场面:工头坐在车里一边翻看单子一边与站在车门边冯先生的商量搬家事宜,这让剧情信息集中明确。
为之后观影者与冯先生情感距离的建立做了铺垫,同时也建立了镜头的节奏感。
既表现了冯先生的“疯“和搬家公司的无奈,也落造出一种流畅的荒诞恢谐感。
景别的使用对刻画北京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冯先生坐在白色卡车内看向窗外,一个高楼矗立、高架层叠的样貌展现在他的面前,这是他所陌生的场面。
此时远景、大运景的空间感使观影者产生一种情感超脱感,让观影者在了解到行车环境的同时,与冯先生的“无法融入”产生共鸣。
而此后的远景:工头眼中百花"深处胡同,则被突出了残破、陈旧、颓败的特点,与繁华、高速发展的城市另一面开形成巨大的反差,表现了工头与冯先生的情感转变。
影片中的意象也根据城市的两个面貌多现出不同的意义。
高楼、高速成了新生势力发展的象征,孤独的大槐树与残破楼则变为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
新旧更替发生着,它处在陌生与熟悉之间。
铃当的当子找着了,它在陈旧的成墟之上,铃铛的壳手也找到了, 它在新填的沟里。
一个铃铛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留在原地,一个随着泥土被带走,当它重新组合起来,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正如影片里虚实重叠的呈现:白墙黑瓦红柱子,院中有棵大槐树。
铃声叮叮当当的,引发观影者想象它多年前遇着刮风下雨时的声音,也让观影者联想起冯先生找着铛子时的欣喜。
冯先生提着铃铛奔向大槐树,逆光的拍摄在勾勒人物与树木轮廓的同时将冯先生与新兴的高楼分离开来,不仅增添了影片的空间感与艺术感染力,也烘托出一种诗意、神秘的气氛。
再表现了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的碰撞后,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仍然磅礴的生命力,为影片的主旨披上了一层复杂性。
这部电影通过对冯先生面对新旧两种环境不同的态度,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者对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从而表现出新事物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揭示了时代发展过快,传统文化衰落,及年华易逝的悲哀。
这部影片无疑会引导观众,在追求新兴事物的同时,回忆并寻找以往的生活印记,使许多生活结奏过快的人看到细微处的美好。
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浅析《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电影作品。
主要讲述了,冯先生请搬家公司搬家而引发的一系列搞笑哀痛的故事。
导演陈凯歌用细致的画面和独到的声音给我们带来这部具有很大寓意的影片。
总有人会被留在过去,因此思想也会被过去的时代所禁锢。
在陈凯歌导演那细致的画面,让被时代禁锢的冯先生让人感到惋惜。
冯先生第一次出场,巧妙的用车窗为框架,框住冯先生,也是暗示着冯先生是被时代所禁锢思想的那群人。
而冯先生与搬家公司负责人的谈话,使用的是正反打镜头,但也是有细微的差距的,搬家公司的负责人是位于上方,而冯先生位于下方,这体现了冯先生是比较弱势的一方,同时也暗示着那群被时代所禁锢思想的人,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而我们也应该去在意关心那群人。
在搬家车去百花胡同时一个中国结讲冯先生和司机分开这一画面,导演将这样的镜头两次出现在影片中强调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表现了冯先生的思想被禁锢在了过去。
声音的配合是很微妙的。
搬家公司在假装搬鱼缸时,出现了水击瓶子的声音,还有花瓶摔碎的声音。
在搬家公司的人眼中这一切都是想象,而在冯先生眼中这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是在暗示曾经时代的美好和现实,在如今只是空想,也是对现实充满了讽刺。
在冯先生的风铃晃动的声音响起时,搬家公司的人看到曾经的百花深处胡同,但也只是美好中的幻想,而如今只是一片荒芜唯有一个大槐树。
在被时代禁锢的思想中,也有曾经的那份美好,在我们眼中可能转瞬即逝,但那是有些人一辈子的记忆,时代发展很快,我们要多关心那些被时代禁锢思想的人,因为现在的他们,便是以后的我们。
《百花深处》是有陈凯歌指导拍摄的一部10分钟的微电影。
该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一名老北京人也是一名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搬家公司到冯先生家时发现一片废墟,明白自己被一个疯子耍了,为了赚取冯先生的费用,在一片废墟上上演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大戏。
从而反映本片所讲述的主题,在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丢失。
从视听语言方面分析,1.本片刚开始导演就利用摇镜头加上仰拍展示了现代社会高楼大厦的全貌,给人一种压迫感,可以看出导演对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持怀疑态度。
2本片很好利用了几个框架式镜头来进行分割,使观众能够明显发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界限,例如在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时,以车门为框架区分开冯先生和搬家公司,这里也利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区分的是以冯先生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和以搬家公司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后面进入百花深处胡同时也利用了一个框架式镜头加隐喻蒙太奇将以繁华都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与以废弃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分割开来。
3.本片的色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冯先生的穿着头戴黄帽子身穿红裤子在一堆以灰绿色为主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即突出了主角也暗示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格格不入。
4.本片的音乐也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在本片的高潮也就是搬家公司在废墟上无实物表演的那一段,导演配上了节奏明快的音乐给人一种戏谑之感,而从花瓶碎了所配的相应音效开始转折,明快的音乐开始变成悠长呜咽的萧声,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似乎在为传统文化的没落感慨。
5.影片的最后,冯先生手拿铃铛跑向日落也暗示着传统文化的落幕。
该影片在足够吸引人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如何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中找到与传统文化平衡的点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涉及影片:《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风月》《百花深处》《妖猫传》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中,大多时候有那么一个两个人是承担了与时代对抗的任务的,他们多半美好,而结局悲惨,是悲剧艺术观的具象表现。
时代与个人,时代意志与个人自由意志的冲突,对时代的反思,对文化的深切思考。
【后续补,缓更,非专业】
一、导演评析 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负重对人精神的制约和影响,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影片中具有浓烈的人文精神。
《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型电影,影片只有十分钟却深刻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主题。
《百花深处》这部影片就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型电影,影片只有十分钟,却深刻的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主题。
二、画框构图 影片中当搬家工人接到电话返回时,镜子中是冯先生与那棵大槐树,将冯先生与大槐树框在一个框架中,体现出冯先生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他的灵魂被禁锢在过去的那棵大槐树下。
影片中当搬家工人们随冯先生进入那片被拆的废墟时,也体现出一个画框构图。
利用画框构图来实现现代与过去的交换。
将在高楼大厦间的马路中行驶的车引入被拆的一片废墟中,此时冯先生是激动的,体现出他对这里的怀念。
三、声音 影片开头运用喧嚣嘈杂的人声与鞭炮声体现出现代热闹非凡与村庄中的寂静形成对比,体现出时代的变迁。
影片中由冯先生将铃铛拼在一起,并发出声响,使画面切到过去的景象,在随铃铛的响声,过去的房屋渐渐消失,切回现实,铃铛也是现实与过去的一个关键。
正是因为传统的、非经济的文脉印记必将被先进的、经济的工业印记所大面积取代,才使得这部作品传达的情感尤为真挚。
我们都明白一些“老宅子”将不可避免地变成“大高楼”,因此随着影片中搬家公司的卡车驶向“百花深处”时,心中的情感才更加五味杂陈。
诚然,冯远征老师对片中神经病这一角色的诠释堪称完美,然而私以为陈凯歌导演设置的“找到铃铛”这一情节才使得影片的冲击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在这个实在的铃铛出现之前,“百花深处”只存在于神经病的脑海中,也使他在“搬家”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迂腐而荒诞的旧社会遗毒形象;而在这个实在的铃铛出现之后,“百花深处”则伴随着铃响,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
那一刹那,似乎我们真的能够与神经病这个角色产生共情,明白他所留恋且珍视的“家”为何物,并贪婪地希望此情此景能够长存,而非有朝一日被夷为正常人眼中所见之废墟。
印象中,百花深处胡同目前应该仍旧完好保存于护国寺附近,北京二环内作为历史保护区域,也保障了四合院这一传统聚居模式能够在未来得以延续。
实际上,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被另一种势不可挡的工具理性所损毁时,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最为自发且真挚的不舍与无奈。
常言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然而这部影片似乎也在向我们强调着“不同时代的使命之间应当是向前兼容的,而非相互对抗的”。
在当代社会无法规避的工具理性思维背后,我想,是不是每个人心中的那片“百花深处”也在变得弥足珍贵呢?
其实从这儿就看出来了,陈导喜欢以小见大,虽有人文关怀,但并不见得立意有多高明,不是很喜欢。
噗,所谓老北京情怀。所谓人在新时代中迷茫了。所谓此去经年,XXXXX。立意并不高,城市变化博人感慨而已。
最近在大导的八卦帖子里频频看到这部短片的身影,想起来作为陈大导的“真爱影迷”,差点忘记这部《十分钟年华老去》短篇集的十分钟“代表作”!!!但老实讲,放在大导一众不知所云无病呻吟的长片里,这部短片相对来讲还是传递出来一些主题,意向镜头也相对克制(大概因为实在太短了)
阿 为啥啊
冯远征还是好。。。。另外我怎么看到了李易祥。。。。
这个短片是能看出来陈凯歌具有极强的导演功底,文化底蕴也不错。
很早很早以前看过
老气横秋
不能让个真大爷演冯远征那个角色吗,他有点阴阳怪气
沉重而不激愤,平和而不造作。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应该说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然,无数人为之奋斗,其实也不能说有错。然而传统情结深藏,故土恩怀难消,被时代遗弃的人只能饮恨疯癫。高楼大厦一夜起,车轮碾碎百花香。东瓶西镜终遗忘,徒留痴人抱铃铛。
这个系列里最差的一个,依旧是中国导演奉献。
补标
就这一部短片,国师这辈子就要低一头,就这一部短片,陈凯歌在我心目中就掉不下去。这是种只有同道中人才能懂的情结。
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
凯歌,请滚!
原来这部有单独的条目。
补标.编导生对本片都不会陌生的,影评的标准套路了.后来看了法斯宾得的片子才知道陈凯歌真的不行.
《我和我的祖国 》非官方版
百花深处,就是繁荣背后,是传统和旧事物的消逝。
公益宣传片,手持的糙劲有意思,别的真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