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茉莉 泰戈尔访华,邀请林徽因小姐朗诵《最初的茉莉》。
他说,林徽因如洁白的茉莉般美好,就是他心中那朵最初的茉莉花。
一袭白衣的林徽因明媚鲜艳,徐志摩做的同声翻译。
《最初的茉莉》,在林徽因的朗诵中,就像花瓣一样淡淡的飘落在大家的心上。
演讲结束,大家各自归家。
林徽因家中,有位姓徐的先生前来。
傍晚,徐志摩敲开林徽因的家门,他笑语嫣然,说有东西要送给徽因。
他激情,就像要完成一项壮举,月色朦胧,徐志摩站在巷口,深深吸一口气,他的徽徽倚在门前。
她像一朵茉莉花般美丽,在溶溶月色中,变得尤为绚烂。
夜色中,徐志摩伸出一直藏在身后的双手,将满手的茉莉花瓣抖落在林徽因的手心。
手心的花瓣是动人的纯白,就像水光浮动的幻梦。
徐志摩嗤嗤一笑,恍若青涩的少年,披着小仙女的光晕,跳跃着,离开了。
林徽因把茉莉花泡在一碗水中。
那爱的记忆如同被茉莉花染过一样,闪烁着无暇的光。
翻译家文洁若认为,林徽因“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这话说到了点子上,林徽因确实是知识女性中的极品。
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那灿烂的年华逝水。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文字如同一种意识,在那粗粗卷卷的线条里,能看到奔涌的思绪。
而电影则是一种心理,带有感官上的立体型,画面跟随节奏跳动,曼妙青云。
“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
”你是人间四月天,我是五月人间雨。
当一团火焰在树梢慢慢燃烧的时候,雨如期而至。
绿叶携带的夏的气息,传递着远古风情的夏色,仿佛都在爱与恨中凌空展出。
树与树的缠绵,都是空气给予的一次盛宴。
眼前的光景,落落娉娉,素洁珠玑。
这雨击去的是城市的冷漠与坚硬。
用至柔侵跨至刚,只在一瞬间,城市的高傲被湮没在这雨声里。
这就是一种艺术。
只是这样的雨,却对人心的烦躁无能为力。
人的思维与意识,组成一个立体景观。
窥视一下这平常日子里的意识,会发现另外一种世界。
我们总是在此时此地,浮想翩翩。
人心渴望的,哪怕是刹那间的芳华,仅此而已。
望见雨是一场重逢,仿佛是望见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离。
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讲述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很有可看性。
二十年代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爱轰动一时成为社会新闻,而这位潇洒的大诗人生命中不仅仅只有一个陆小曼,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也称得上是上海滩上第一代的职业女性,他终身爱慕的林徽音更是二、三十年代北平文化圈子里出了名的才女。
徐志摩短短的三十六年生涯,总体来说,有神采飞扬的时候,也有黯然神伤的日子,他对爱情的追求贯穿其短暂的一生。
应该说,编导们以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是很有眼光的。
但是,看过这部电视剧以后,总觉得心里头憋闷,剧情与我所掌握的史实有相当大的出入。
姑且不说林徽音的整个形象定位出现了错误,就是一些起码的、有明确定论的情节也是被拍得随心所欲。
难道说,编导们是本着“真实的人物,虚设的情节”这一原则来创作的吗?
我不得其解。
本文试举几例剧情与史实相悖之处,与《人间四月天》的编导们商榷。
(一)第一集中有徐志摩在梁启超家见到林徽音的场景。
林徽音和梁思成从屋子里一起出来,徐志摩的眼神中掠过一丝怅然若失。
第二集在伦敦林徽音长民的寓所,林徽音望着徐志摩,略有所思地问:“许是见过的吧?
也许您不记得了?
”徐志摩很快地回答说:“怎么不记得?
那天下午,在任公家。
”——事实果真如此吗?
否也!
据《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音》的年表,清清楚楚地写着:1920年徐志摩和林氏父女相识。
所以,徐志摩绝不可能在国内就见过林徽音,包括那次拜师仪式中有林长民以及他出考题之事,恐也不确。
据《徐志摩传》上说,徐志摩早已仰慕林长民,只是以前未能与之谋面,来到伦敦自然觉得分外亲切,所以在林长民的一次演讲集会后,抓住机会认识了林长民。
由此可见,徐林是在1920年在伦敦第一次见面的。
(二)片中林徽音弹得一手好钢琴,尤其偏爱贝多芬的的《月光》,这首曲子几乎成了徐林定情到思念到葬情的象征,琴声悠扬,诗意袅袅,只是我相当怀疑它的可信程度。
林徽音友人的回忆里都没提到过这事。
当然,林徽音是喜欢西洋古典音乐的。
二十年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FritzKreisler被请到北京为外国使节演出,徐志摩建议林徽音和梁思成向北京的达官贵人推销包厢票,以便让清华的学生以低价门票入场欣赏,这件事在林徽音的《悼志摩》一文中提起过,但语焉不详,梁从诫先生又作了补充说明。
费正清的《五十年回忆录》中写徽因一家在李庄时:“只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唱片。
”由此可见,林徽音对古典音乐是有很高的欣赏水平的,但她是否会弹钢琴还是个疑问。
(三)林徽音第一次弹《月光》时,徐志摩从林家书架上取下一本JohnKeats的《夜莺颂》并挑了第六章来应和林徽音的琴声。
原诗是“DarklingIListen”,应译为“黑暗中我倾听”,而字幕却打出了“亲爱的,我在听”,这是把Darkling和Darling混淆以后的张冠李戴。
(四)片中梁思成的形象被丑化了。
梁思成是清华的活跃分子,爱好广泛而且幽默风趣,但做事有条不紊。
必须声明的是,梁思成绝对不是《人间四月天》中那个缩手缩脑、窝囊懦弱的样子。
有例为证,林徽音自己回忆说:早年她和梁思成百上千在太庙约会时,她摆出少女的矜持,谁知梁思成转而不见了,原来梁思成爬到树上去了。
(见林洙的《大匠的困惑》)由此可以看出:梁思成是个很有活力的人,有时甚至带点顽皮。
怎么可能被编导们定位成那样?
关于梁思成和林徽音,有必要在这儿插一句:1922年,梁林交往开始密切并且产生了感情,他们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且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林徽音曾在一封给胡适的信中说过“爱思成”的话,所以梁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亲密的,片中表现的是梁思成单恋林徽音,而林徽音则陷入对徐志摩的热恋中无法自拔——这是不真实的。
(五)《人间四月天》中有林徽音焚稿断旧情的镜头——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林徽音去美国留学后,在一封写给胡适的信中说过“在整理旧信中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旧的志摩”之类的话;而徐志摩死后闹得满城风雨的八宝箱争夺战中,林徽音又对胡适说过“想把志摩的《康桥日记》与他写给自己的旧信一起保存”的话,也是在一封信中。
因此,林徽音根本就不可能烧掉徐志摩的信,而且保存完好。
当然,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信了,真是可惜!
(六)泰戈尔在礼堂里举行演讲时,先请林徽音用英文念了自己的诗《第一次的茉莉》,徐志摩在旁翻译,这一情节暂且存疑。
至于片中徐志摩深夜造访林徽音并献茉莉表白,是不可能的。
——这一情节很富有诗意,但完全不见于任何史料,所以尽管编导煞费苦心,却又违背历史的真实了。
(七)片中有这样一场戏:林徽音在香山养病,徐志摩一直关心探望,望着徐志摩远去,林徽音有感而发,写下了《那一晚》一诗,在林徽音写诗的过程中,穿插了徐林坐在康河一条船上的镜头。
也就是说,编导认为诗中的“那一晚”是指康河的“那一晚”,这又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一晚》是写给徐志摩的。
何况诗中有这么一句:“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就算假定“这首诗是林徽音写给徐志摩的”这一前提,也不可能是他们同游康河的回忆。
(八)徐志摩林徽音深夜谈诗,徐志摩拿了一叠诗稿让林徽音看看,其中就有他自己的《爱的灵感》(节录),诗中的感情挺强烈的:“我再不能踌躇了:我爱你!
”编导很明确地示意我们:这是徐志摩对林徽音的表白。
实际上,《爱的灵感》是一首完整的长诗,从一首长诗中断章取义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据我所知,徐志摩确实指明过几首诗是为林徽音而写的。
一首是《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一首是《你去》(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另外,《山中》据说是在林徽音病后徐志摩心疼她所写,从诗的内容来看,确实有这种可能(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
但是,硬是把《爱的灵感》归于表白之作,未免流于肤浅。
(九)张幼仪带着儿子阿欢去探望重病中的林徽音,林徽音摘下氧气罩吃力地说:“请你原谅我,那一晚,在康河!
”——对于前面一个场景,我且半信半疑;后者就简直近乎荒谬了。
张幼仪与林徽音的关系,我倒是期待《小脚与西服》(张邦梅著)一书早日引进内地,好让我们了解得更清楚些。
徐志摩和林徽音的关系被传闻传得多少有点走样,许多原始材料阕如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写作本文也只是想尽可能地据史实说话,澄清因《人间四月天》所造成的误会。
而徐陆(小曼)之间的恋情发展有比较多的日记、书信为证,至少不至于拍得太离谱,这里就不多说了。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史实与剧本,来表达我的一个观后感,那就是:如果编导有意以徐志摩为原型来搞自己的“二次创作”,以此增加该剧的可看性——这番苦心我能体谅,但是,眼睁睁看着该剧漏洞百出根本经不起一点推敲,我就觉得编导大可不必如此大费苦心。
你要描写一个诗人的爱情故事,首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意篡改材料。
毕竟,徐志摩是个活生生的人,他真实地存在过,他的许多交游、情感历程都有明确的记载,你总不能随随便便就给他来个改头换面吧?
你总不见得根据自己的想象,随便假设前提,随便混淆材料吧?
另外提个建议,与其吃力不讨好,不如干脆抽空历史背景,抛开真实人物,根据自己的构想来个“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创作,省得遭人指责了。
编导们以为然否?
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为听鸟语 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但春信不至 春信不至我是如此单独而完整在无数个夜晚我独自顶着冷风伫立在老橘树下的桥头只为听一曲夜莺的哀歌我倚暖了石栏上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但夜莺不来 夜莺不来——徐志摩《我是如此单独而完整》只有徐志摩才会为自己营造这样的意境。
一个单独而完整的人,那天看着黄磊饰演的徐志摩牵着自行车,在日光初上的原野,一大片一大片的寂静、欣喜而淡漠。
我反复地听着那首由他心里唱出来的诗,一大片的原野和黑夜不断地反复反复,带着“安”的心和“平”的境。
一个人的单独但不孤单,一个人的或者孤单但却完整。
第一次知道完整的含义,也是第一次知道知道心里须有个追求才能虽入孤独之境而无孤独之心。
一个人的空荡,一个人的迷茫,一个人思考着自己自己的空荡和迷茫,而后陷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可怕!
我看到的徐志摩,很是单独,但却很是坚持。
他和身边的世俗不和,也有驳于世界的现实,他浪漫,单纯,像孩子,只有单纯的执着。
喜欢林徽因,觉得那样的女子才是徐志摩真正所爱所应该爱的。
她知性、温柔、富有灵性,是一个可以让浪漫诗人看到浪漫回报的女子。
和她在一起,满是不现实的美满的共鸣。
我猜,这是徐志摩爱着她,为着她尝尽心碎滋味的原因。
没有裹脚的传统女子张幼仪后来说到,由始至终,徐志摩就就没有让他知道什么是爱。
喜欢她一开始的质朴,心疼于她后来的盲目跟随,后来的坚强和成长也可以从徐志摩眼中看到赞赏和喜悦。
这才是一个复杂的人吧,一个只想相夫教子的女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女子、第一个银行的女总裁;从一个在家里等待丈夫的妇人成为西方校园里的女学生、中国社会中的女觉醒者,尽管更多的觉醒、自立自强是她被迫而拥有的。
剧中,她说她感谢徐志摩,因为是徐志摩让她知道她可以代表她自己,是徐志摩让她有更多的追求。
她是徐志摩背后的女人,徐志摩经常背对,回头望时,不是一开始的对婚姻的后悔便是后来的寻求帮助!
徐志摩是一个追求美、真、善的理想和完美主义者。
所以才会被陆小曼绑住。
为了他爱的那些美和真,苦痛也随着而来,但是徐志摩确是在疼痛中越是追求,在追求中越是笃定。
那朱砂梅的清香也让他心动了、最后心碎了。
陆小曼像是一个过于自由的艺术因子,本来还为艺术奉献些功劳,后来,过度了,逃逸了。
穿着雪纺睡裙、哼唱着昆曲、手中握着毛笔画一株牡丹,这就是陆小曼。
于茫茫人海中寻觅他人生之伴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
”我们现在也只会惦记徐志摩的美好了,他死的时候是他最美的年华。
这部电视剧上映的时候,还在读中学,看的断断续续的,因为喜欢林徽因,就一直好想把这部电视剧重看一遍。
谁知一拖就是好多年,直到今天才看完了最后一集。
这么多年,存在脑海里的人早不是最初的模样。
电视剧也没有记忆中的那么好看了。
果然,很多东西不能回头看。
这么多年,看过了林徽因传,陆小曼传还有她们的作品,作为徐志摩爱过的女人们,她们的人生阅历丰富不亚于那个为爱痴狂的徐先生。
如果早知道林徽因是东大建筑系的创始人之一,当年说什么也会考家乡的大学,不往外跑。
后来,一直不觉得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倒是因为她和金岳霖的感情唏嘘不已。
有那么多人爱着,她应该是幸福的吧。
不能以爱人的身份在你身边,那你给与我友情,这样也好。
电视剧,最后的最后,病床上的徽因最后的愿望是见见张幼仪和他的孩子,这,是她藏了多少年的心结啊,电视里,她拉着她的手,说,对不起,那年在康桥。
周迅的大眼睛含着泪,楚楚动人,刘若英隐忍的表情,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依稀记得那一年,你的,我的,年轻岁月。
结局了,人死。
我原本是想等着看他是如何死的,虽然已经知道了的。
就看待他如一个普通的男人,人死,总会有人会悲伤。
他死,是三个女人交叉放映的镜头,陆发疯似的不肯接受下来,张悲伤之余是要把他接回家来,林是在自己的丈夫怀里自责和哭泣。
在我,觉得评论是可耻的事情,因为自私是不会肯在人家的事情里承担哪怕一丝的责任的。
人间四月天看完,不是太喜欢黄磊演的徐志摩,而早在黄磊发福之前我就已经不喜欢他了,他演的徐志摩永远都是那两种神情,除却那些诗,感受不到胸腔里的澎湃的爱,昂然的志向和凌凌的正气。
简单说,如若是他演的这样,不值得这样三个女人伤心至此。
那个晚上,陆小曼蜷缩在黑暗的房间角落,地上的红地毯一直铺到明亮的大厅,没有眼泪。
“似雾蒙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她明明不是这样的女人却在,却在这一句里找到自己的心,从此酸麻痛碎逐一尝过了。
都说她是误了徐志摩的那一个,她自己讲她是不在乎的,早些的时候她或是真的没心没肺的吧,可是在一起之后,便是装的了。
又不是傻姑娘,也不是不聪明的女子,世人都懂的事理怎么会不明白,只是这世上站在这一边的只有她一个人,是曾经的当军人的丈夫拿着枪指着自己也要离婚了奔向的徐志摩,今天,徐志摩能落个中国离婚的第一人,那么她呢?
不能怪她呀,从没有苦难过,以为两个人在一起了那就是天地都握在手了,怎么晓得要珍惜,怎么晓得无论是怎样的生活都要过生活的人辛苦经营用心血努力的。
为什么不让她从来都没有遇见,假如对爱情不知情,也能以另一种的幸福方式到老,一辈子并不是漫长的事情。
我竟是非常明白她为什么是甘于让人一直议论着的,大家都不喜欢我,却还是有你喜欢,还是很喜欢的,如此这显得多么的珍贵。
伦理纲常,纵使你也不能帮我推开这漫天的谩骂,我尽可以用假装的不在乎来背负。
那一晚---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我喜欢周迅演的林徽因,其实我喜欢她演的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当初关于这本电视剧对她的很多评论也是不妥的,不过没关系,也并不妨碍我喜欢她。
她蹲在地上一朵一朵折断白玫瑰,梁思成握住她的手,推开他,他说,徽徽,这是意外,不是你的错。
他说,就算志摩预先能知道飞机要出事,他答应了你的,他也还是会赶来的。
听完这一句,终于眼泪决堤,眉头紧紧皱起,哭出声音来在梁思成的怀里。
今时的白色玫瑰是我能为你做的唯一一件事,那年的纷扬落在我手心的那满满一大捧茉莉花,叫我局促中永远逃离了你。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早在康桥的那一晚,就已经注定那只能是我们最亲密的一晚。
"爱你,但永不能接近你。
爱你,但从不享受你。
即使你来到我的身边,我许向你望,但你不能丝毫察觉我的秘密。
”你和我一样明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我幸运如斯,当年我逃离留你一人在痛苦的深渊里还有你一路下山数着台阶喊我的名字,我何幸拥有这份牵肠的深情。
正因如此,我如此知足的嫁与他人妇。
是,我选这一种幸福,它的醇香长久相伴,经年之后,我的心坦坦荡,我依然能借着诗,望着你的花园射一个满弦。
却,这些苦不能换长久的时间,让我们远远的望着,等青丝变白。
这人世竟像那一次离别,你临行掉落的泪,我没有伸手去接它,没法用掌心去暖它,睁睁地望它溅落在尘土里,扎的心生生疼。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昨天夜里想张想的脑子异常的清醒,但却是空的,整个身体都空了,软的褥子不能起任何的依托,终究还是失眠了。
她一生,有多少的时间用来了自嘲,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相互依偎过,却和我结下这一份关系,你的儿子和父亲,留给了我,要做他们中有所担待的那一个,是,你死,要我去把你接回徐家。
从头至尾,我是什么。
刘若英演张幼仪,从来都是用小心翼翼的眼神看这个她儿子的父亲,多少次,在你转身的时候,我的眼睛都潮湿了。
终究,我没能做个最美的女人,低头的温柔,凉风的娇羞,都没有。
万种风情我只剩那一种,温婉大方,不负做母亲不负做媳妇,不是妻子。
(对张幼仪,说不出太多的话来,只希望等待也是幸福的。
)又及。
这一个默默的结局,在讲完心里这长长的话,变的喜悦起来,我喜欢的感情从来都是淡淡的,你想我的时候一定要让我知道,如果我不说,你也要能明白我的心。
四月芳菲,时间能够堆积起我所有的爱恋,那些年少时漫长的过往,也只是为了指引我来收获今次的这一份。
因着这一份崭新,收起心里对曾经的所有留恋,变的甜美。
等候你抵达。
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文 / 张素闻 美会以何种形式存在?
八万四千种?
八万四千种之中,有两种就是冯友兰寿金岳霖八十八岁生日的对联这样的:道超青牛,论高白马;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金岳霖,这个与冯友兰等人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大师,被国人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先生一生差不多不回长沙老家去,而他在北京的朋友圈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张奚若、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钱端升、陈岱孙、周培源、邓叔存、陶孟和……美国的费正清、英国的瑞洽慈……抗战前,每到星期六下午,金岳霖的客厅里就高朋满座,高谈阔论,乃是当时京华一处有名的沙龙。
林徽因与友人们想想那时多少学人,每周聚会一处,谈笑间,把中西的哲学都论遍了……古今多少学人,都在此光光相互之中,彼此辉映。
故而冯友兰称他:道超青牛,论高白马。
道超青牛应该还有另一层语义,就是金岳霖的爱情观是超越的,不同于世俗。
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且始终尊重她的选择,始终相守不离,而又极为自持自爱。
他对林徽因的才华的赏识与人品的呵护林徽因当然也是知道的。
她向梁思成坦白了自己的感受:“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想了一个晚上,最后对林徽因说: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真的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也老老实实地将话带给了金岳霖。
没想到,金岳霖更君子,他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
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我应该退出。
”
金岳霖挽林徽因 林徽因死后,金岳霖送给林徽因的挽联是: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以千寻瀑布来形容林徽因的才情,以人间四月天来比拟林徽因之人品,天底下盖也只有金岳霖这么赏识女神林徽因了。
他一直与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毗邻而居,乃至于林梁一家搬家,他也逐林而居。
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客,老朋友们收到通知,都很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
”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着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金岳霖道超青牛之处,他比老子还能逍遥世外,又给中国人做了示范:真正的爱情超越世俗。
不必像儒家那样一定要结婚生子,动而无穷动,而可以是静好的,超越的。
那时风华金岳霖后来也有秦丽莲和浦熙修的感情关系,但他终生未娶,确乎是爱了林徽因一生。
一生未婚的他没有子嗣,他晚年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儿子梁从诫、儿媳方晶、孙女梁帆生活在一起。
这个孩子,他看着出生,看着长大,看着结婚生子,亲热地叫他“金爸”,为他养老送终,把他葬在林徽因墓旁。
什么是好的感情?
高晓松谈到爱情的时候说,林徽因最好的伴侣梁思成,最好的追求者金岳霖……这三个人一生都成了最好的挚友。
金岳霖还给梁林写了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什么是最好的爱情?
首先让我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各自成为了最好的自己,两个自由的灵魂在一起才是好的爱情,好的人生。
人间四月天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与茶皆是日用不离之物,无一日可缺少,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七事皆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于是,这两句话读起来有世俗生活全部的温馨与温情,米寿88岁,茶寿108岁,与你相交一生,终究是平淡到生活中的米与茶,却在这样的平淡中有真实的相交与相知。
冯友兰希望老友金岳霖能够一直活到108岁,还来与他祝寿……在浩瀚的时空里,人寿百年也很短,人寿百年也很难,即便如此,惟愿你,长命百岁,岁月静好。
想想冯友兰对金岳霖献上对联的那个画面:两个老人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少年时候一颗颗长起来的牙齿又一颗颗掉落,青黑的头发一根根变白,眼睛也从中年时候的目光如炬到老眼昏花,可是,老友,你还是要活到108岁,我们相约活到108岁,还来喝这口生日茶,吃这口生日饭……可惜金老89岁就死了,他一生最好的友人就是冯友兰吧?
无常的岁月,有常的温情与爱敬,朋友之间最温暖隽永的一种。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此时的北平寂静安好,芦苇以其思想为诗一首:秋日素闻绑在文字上,就像季节绑在道路上,没有摔过跤的路途,似乎不算旅程忽然遇到一湖水,想起千年万里天涯海角忽然看到一张山,想起地老天荒生生世世,就像柳树下荷塘边的旧门庭,它多像是林语堂的京华……暮秋,沉静,无风的湖水,如轻烟微云一般安和,阳极而阴的子夜清冷,寒凉,无风的天幕,如晨钟暮鼓一样安宁,那遥远的故乡,枇杷成荫苔藓满地莲花的开落寂静有声些许的诗意,从晚明的对话里,奔走,飘落在窗前,散发在苍穹,这浩瀚无垠的宇宙,生生死死的我们,甚至远远远远来不及,认识它的本来面目……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奶茶的那首歌http://www.xiami.com/song/130757:我对你付出的青春 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而事实上徐连句谢谢都吝惜)成全了你的潇洒与冒险成全了我的碧海蓝天她许你的海誓山盟蜜语甜言(林怎么说来着?
“我不能许你未来,但我许你整个人。
”精神契合云云…)我只有一句不后悔的成全成全了你的今天与明天(然而林选择了离开)成全了我的下个夏天这首歌放在这里,也是很贴切了
他是本就不爱仪的,因为他的心思是追求理想,自由,爱,这些东西只有林和陆可以给予,他从不去了解仪,因为仪是他父母为他选择的,如果他去了解这样一个女人并且爱上她那不就等于听从了父母的话,违背了他自由,理想,和自由恋爱的一贯作风?如果换个时空,仪同样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是家庭的包办婚姻,徐还会那样对待她吗? 大家都喜欢仪我想不仅仅是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更多的是坚韧,自强,自主,作为21世纪的新女性,她可以说是典范,不管她是以什么方式被后人记住,在那个年代几个女人的战争中,她无疑是胜者,从爱情方面说,徐才是土老帽儿,因为他从来不懂什么是真实的爱,失去仪才是他的可悲之处,她的美丽不是因为外表而光彩,而是她坚定的眼神,温和的话语,实际的作为,说上100句爱你的话,不如做一件爱你的事来的重要. 爱永远不能成为沙滩上的城堡,爱要经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爱不是捆绑,仪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当一个女人爱上你时,无论你做什么她都支持,善带你的父母,抚养孩子,她不要别人的同情,而是靠自己,她的美不是因为任何一个男人,而是那永恒的坚贞而坚强的内心.
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讲志摩的诗,无意中提到这部电视剧的名字。
“怎么?
你们都没看过?!
”看着全班同学一脸的茫然,她像是吃了一惊。
不知怎么,对这个情景印象很深,《人间四月天》,从此成了一桩心事,一存就是多年。
这份心事,在读了林徽因、徐志摩的诗文后,变得愈发厚重。
虽然一直相信,他们之间,实在只是淡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而绝非世人所妄度的恋人之情。
我们看报告文学,看名人传记,往往是不将其内容全部当真的。
很多时候。
明知其伪而仍读得津津有味,似是煞有介事,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阅读心理,欣赏感受,至于这样的心理和感受具体是什么,却是因人而异的。
人间四月天,是说不出的美好。
总以为,以之命名的剧目,也不会相差太远。
寒假里,终于看了这部期待多年的电视剧,远没有预料之中的兴致。
这种感觉,也不能说是失望,只是近乎于失落。
五年中,每每念及其中的剧情,总是尽自己所能的去想象,在思维跑马似的驰骋。
五年,一个人可以尽其所能地燃烧她的热忱,绽放她的激情,也可以让激情的花朵枯萎,幻想消逝成一缕轻烟。
是以前想得太好,期待太高,还是现在已经无所可想,无所可期?
演员已经尽力了,至少,在我这个外行人的眼中是无可挑剔。
尽管也有人指出周迅灵气不足,伊能静风情不够。
我想,这也是不可勉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林徽因。
每个人眼中的徐志摩,也仅仅是自己所见的那个徐志摩。
而现实中的他们,早已风化成历史的记忆,岁月的传说。
《围城》里,钱钟书曾借方鸿渐之口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近来常觉,读书看戏的情形,也大抵与此类似。
写于2010年2月
又臭又长
不爱周迅的林徽因
林徽因还是和梁思成最相配,凑在一起是一对,天上有地下无。徐志摩就和陆小曼鬼混去吧!个人欣赏张幼仪,女性典范人类楷模。
不得不说周迅演谁像谁,大眼睛噗刷噗刷的眼泪就下来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刘若英把张幼仪演的这么传神,而且很美丽,不输林徽因。对陆小曼就是喜欢不起来。
所谓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在于捕捉这些迷人的女人并占为己有吗。徐志摩的不克制,好像动作都赶在了情感发生之前,只顾追求,没问问自己真想不想要。
周迅版林徽因无人能及至今
虽然刘若英是位很棒的歌手,但是在这部电视剧中,她将张幼仪真得演绎得很好。
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分……
本身这三个人物就没有一个我感兴趣的,一个惯爱招蜂引蝶,一个素来轻佻滥情,一个传统旧式女性,尽管林徽因跟徐志摩的这段被某些人津津乐道、传为佳话,实则他们的恋情跟其他那些唧唧歪歪的多角恋的破事压根没区别,黄磊的鹰勾鼻、后缩下巴太庆幸徐志摩这轻佻男活该这幅我见就嫌的丑样我就呵呵了。
陆小曼是花,林徽因是溪流,张幼仪是月亮。我喜欢花,恋慕溪流,可最爱的是月亮。
就把它当作电视剧 只是电视剧而已~o(∩_∩)o
今天突然莫名其妙想起这主题曲,还不自觉的唱了出来。虽然对于原型并无任何好感,但当时很喜欢这部剧。
奔着黄磊来看的,却被周迅迷住了,话说周迅还真是什么都能演啊,天生适合演戏
演得好傻
不喜歡徐志摩卻喜歡他身邊精彩的女人
演的真好,但林徽因真的不喜欢,周迅演的却很好,人不能太多情。
同样是体验派,都没有受到四年大学演技训练,灵性方面我这次站刘若英,老刘演技了得,艳压女主角。
什么样的信约可以守候三世?什么样的记忆可以永不遗忘?什么样的思念可以不怕沧桑?
魔改。格局太小。
有些东西还是跟我看过的徐志摩传林徽因传和爱眉小札有些不同,看完不喜欢徐志摩了,当他那么迅速地接受投怀送抱的陆小曼然后疯狂地叫人家龙龙的时候,我觉得他很悲剧。爱的只是爱情本身。也许谁都没有真正被他爱过,包括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