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羊,呕吐物,电击蟑螂,死鱼,断头的蜥蜴,让人很不舒服,更不舒服的是看不到所谓不和谐的和谐那一面,欺凌,校园暴力那点儿小儿科和腹黑的男主角相比太可笑了,我们的男主角以初中学历,偏远地区,没有任何辅助教学,仅仅是傻帽一样的老师教了一些科学知识,竟然自制了手枪,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逃脱法律制裁。
加上全片很多莫名其妙的镜头,例如奶奶在打豆浆?
之类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很多符号学的镜头,也不知道导演的意图在哪里。
男主角不过是被戏弄了一下,也没让交保护费,也没天天被打,也没被抢新球鞋,看起来很酷,根本就是自我排挤他人的状态。
我们的反派呢,看上去像是脑膜炎晚期的日本大叔和双胞胎傻帽。
我是被安利看得这部电影,在看之前很多人说什么不但是表现了校园暴力,更是体现了宗教人文,我就呵呵了,不管哪一样导演同志都只是擦了个边,这部片子更像是在讲暗黑少年成长记,恩,哥们儿以后大有所为。
很不喜欢很多人说,这样没有配乐,看上去像是粗剪的剪辑,呆滞的人物和寥寥几句台词,这样的三大电影节主调性的电影更容易产生思考。
以前我也这么觉得,确实很多这样调调的电影很有深度,更容易产生思考。
不过也有很多片子本末倒置,失去了本身的故事架构和核心价值观。
也是2013年有部片子叫《暴力小姐》,那部电影给我很深的印象,电影的表达形式追本溯源还是为内容本身服务,万不可本末倒置。
在《和谐课程》里,埃米尔·拜扎辛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
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导演又用唯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把观众留在椅子上。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
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
这就是一只小绵羊变成一只大灰狼的故事吧,但是剧情里展现的人性是扭曲的,从我观影看来,一开始应该是体检测试握力吧,阿斯兰从小家境应该不是很好,自己要杀羊,解剖羊,从而臂力应该很大,体检时就和众人格格不入,尤其是和坏孩子头一起了,他再测一次就有种不服的感觉,但是结果还是一样,就故意的整他,孤立他,其实我觉得周围也是这样,常常因为别人的特殊,而选择去孤立他,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东西也会产生害怕情绪,从而孤立,如果一开始阿斯兰臂力测试时和众人无异,后来博拉特也不会故意整他,也就不会发生后面因为阿斯兰喝错了水从而导致笑话,其他人对他产生的排斥感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更加会减少后来惨剧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第一个点,也是我在学校里,看到最多的点,而影片中其他所展现的点还有很多,可延展性太广,而我粗浅的从表面上看,所得到的内容,感触最多的就是这个,其他的理我的生活还有点距离,可能还没遇到吧。
(也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个人观点。
)
写的内容很多,其实就是一个中心。
电影的内容为什么多?
种族、安全、国家、教育、敲诈基本都有。
中心,就是男猪脚的内心世界。
电影镜头很阴暗,但是光线的运用导演很牛B,很多镜头单拿下来就是一副精彩的摄影。
大部分的技法方面都是很有水准的,但是也有很多是别的导演玩腻的东西,包括环境音、固定镜头、一些蒙太奇的隐喻手法。
最后留下的悬念非常多,而留白也能让人有足够的遐想空间。
在一次体检中,13岁的小学生阿斯兰在同伴的面前丢了脸。
这件事,让阿斯兰潜在的人格障碍爆发了出来。
被自我怀疑所困扰的阿斯兰,开始对身边的一切严加掌控。
阿斯兰和自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村子里。
阿斯拉不稳定的精神状况,使得他和祖母的生活更为困难。
阿斯拉憎恶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的同学都在被迫交给一个叫做博拉特的人保护费。
而这个博拉特恰恰就是常常折磨阿斯拉的人。
阿斯兰没有什么保护费可给博拉特,而博拉特只有一次有一次地蔑视并放逐阿斯兰以获得乐趣。
埃米尔·拜扎辛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
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导演又用唯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把观众留在椅子上。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
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
我认为,哈萨克斯坦电影《和谐课程》,是2014北京电影节所有参加展映影片中的最佳,最好的,没有之一。
和谐课程的成就与批判社会之功力,很难想象是84年出生的男孩自编自导,年轻人变革与复制的才华。
故事的逻辑性是我最在乎的,在历届金狮奖银熊奖艺术片中难以满足。
《和谐课程》的一切“行为动机”都贼符合逻辑,并给足这个动机以足够恰当的留白,不点透不戏弄,动机中均铺垫好对向善与向恶的两种可能性,力图一种平衡客观。
我生平看过的,逻辑性与戏剧性结合最好的,也是这一部。
雪国列车最理想的结尾应该是这样的,最冰冷又发人深省的结局。
中国社会最可悲的,不是拍不了老毛传,而是,拍不了和谐课程。
当把人性,人格与尊严中最重要的,融入进教育制度下,我们才能看到制度下的漏洞,人的懦弱。
每一个人的初年,都感受过这种经历,却不愿意回忆。
用这样一种细致镜头记录,它不需要太多摄影技巧,电影语言也在为真实动机服务。
开头缓慢的节奏,对主角男孩一切奇怪表现的细节,都是有预谋的包袱,在后半程,一一解开,毫无疏漏,没有任何遗漏。
从第一个镜头,男孩完整的宰羊情节开始,静如水面的讲述之下,一切人之恶,都翻涌地推进到内心。
看似普通文艺片的起始,缓慢到不行的节奏,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忽然它就形成变奏的节奏,快速推进,告诉观众不可能有任何困意,展示它的态度,它的野心,它的能量,奉俊浩式的狠劲,都在导演的把握中,若隐若现,手到擒来。
着力于高潮的前戏,高潮后的处置方案,而不演绎高潮波峰的方式,行云流畅,很成熟。
导演的方式是,细致做前戏,细致做收尾,疏通每点的逻辑,直指核心目标,集中批判火力,用迅速,戏剧化的转折,导向故事核心,结尾再减速,主角的情绪,被社会吞噬的迷茫,被人性宰割的不甘,摄影镜头面对着静止湖面,开头那只被宰杀的羊的匀速的奔袭,男孩看着,而我们看到的是男孩的背影,无法对视他的眼睛。
观众走出影厅,走出影院,有一种重新面对这个世界该怎么修改人生的恍然隔世感,思考曾经,警醒未来。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意义,一部电影最好的成就。
这不就是商业类型片最好的模式吗,所以,我认同那句话,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艺术片与商业片之分,只有好电影与差电影之分。
《和谐课程》只是讲的太慢了一些,每个动机太注重逻辑了一点,角色台词都太少了一点,配乐几乎就没有而过于安静,除了有关女主角的数秒配乐,反而异常令人激动。
这样的故事,需要在最安静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去品读。
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取向不同,会产生对它不同高低的好评。
导演的高明,就在于影片提供的种种可能性,开放性与不下定论,让每个人去感知。
在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类似的教育制度,思想模式下,我想我们会比欧洲人,更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大量的篇幅探讨男孩的孤独,一个人,做内心的事情,这些情节,何尝不是我们经历过的孤独。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需要很大勇气,因为它勾起了我小时候,所有恶的一面的回忆。
那些违背良心,背离人格,对不起别人的回忆,以及受到过的别人的摧残,我统统记得,只是藏在一个角落。
影片就这样突然揭开,让我措手不及,又爱又恨。
而最终的走向,是当你看到人之险恶,才能珍重人之真善。
这样的居安思危,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
还有一点,看后我一直在琢磨咱们这边著名的一件事情,昆明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与之的共同性,特别感同身受。
其实,这要比我们讲碎尸案后的情爱,有意义得多。
什么阶级斗争,政治谋杀,人心险恶,都不过是人之初就埋藏好的罪恶的种子。
阿方索的《人类之子》,奉的《雪国列车》《汉江怪物》《杀人回忆》都是我喜欢的,商业范畴下的最佳,但换算成非主流的艺术框架,它们无法达到《和谐课程》的成就。
因为它们可以起于平凡,也可以收于平凡,但无法忠于平凡。
《和谐课程》专注于最小的空间,最低的范畴,却涵盖所有人,所有事,所有人生。
再勇敢的人,或多或少,都惧怕孤独,它揭开的是每一个人孤独时刻内心的不堪,只要你是有欲望的人,你都无法回避这种不堪,它可以换成另外两个片名,更贴切,杀戮演绎和原罪。
但以这两个名字为片名的电影与它相比,小儿科了。
去年一部中国片,《狗十三》,也是探讨僵化教育模式下人之初的原罪,无论国内评价如何,我很喜欢,只是两部电影探讨的意义不同,野心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本片的男主角很丑,而《狗十三》的女主角挺美。
敢于玩这种题材的资深影人,他一定是想清楚,才会去触摸的。
就像后来的专访谈到,这个题材敏感,学生群体敏感,学生群体的深层罪恶敏感,即便读一万遍,这个故事还会打动到我,我才会去拍,并义无反顾。
和谐课程是去年柏林电影节竞赛片,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摄影提名,其中唯一获奖,是摄影师获得杰出艺术贡献奖。
至今网络没有任何资源,任何下载,任何枪版水印版。
最后的一场放映,是4月21号下午16:30,北京电影学校标放,票价五元,随去随买。
我以我的人品,和多年残存的信誉,满分推荐。
如果不是因为校园暴力,阿斯兰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内向,学习成绩好,会主动约女生,不一定多好,可是起码不会太差。
在别人眼里,他会是一个有自己的生活,只是没有充分blend in而已,但这也不是一种错。
可是校园暴力把他的另一面都挖掘出来了。
他开始有些强迫症,一天洗几次澡,总是摸胸口。
他抓虫子,绑在小小的电椅上,教训着:“不是说让你不要欺负弱小吗”。
他有心理阴影,看到杯子就会吐。
他开始自制手枪,要把校园恶霸弄死。
甚至到后来,他为了自保,把朋友的头撞成了脑出血,当场死亡。
他心狠手辣,连一直以来维护他的朋友也能下得了手。
他可怕吗?
我觉得可怕。
可是这也是他,大家平常看的不过是没有被挖掘过,没有被刺激过的他罢了。
我越来越相信人有很多面,可是不是为了在不同的社会身份间切换而导致的。
而是,人本身就有很阴暗的面,如果真实地展示出来,可能会吓到周围的人,于是就小心翼翼地藏着,尽量不要叫醒它。
一旦外界给的刺激太大,精神世界摇摆不定,心智世界被攻城略地,就会给瓶子开了个口,把内心的怪兽放出来。
隐藏着这些阴暗面,没有把真实的自己放出来,并不是虚伪,只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周围人。
毕竟,人最糟糕的一面不会代表他,可是,人们会用见过的最坏来定义一个人,哪怕他总是好。
总是好让人习以为常,可是一次的坏就让人印象深刻。
你看着别人总是嘻嘻哈哈的样子,却不知道在情绪崩溃的时候,会大喊大叫,到处捶打,哭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哭,好像丧失理智一样。
你看着阿斯兰,好像看别人的故事,可是阿斯兰的故事只是更极端而已,杀人,进了监狱,有了幻觉。
但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洪水猛兽,见到从来没见过的自己,却是你我在明天就有可能遇上的事。
借了王朔这个标题,因为实在想不到其他更简洁又能直接地形容这类关于校园暴力与残酷青春主题的电影。
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青春期的课堂里,总有一个漂亮出众的女生,外地转学来的同学,傻傻天真的小男生,以及一个你永远也记不住他是谁,成绩也不怎么样,也不爱与人交谈,就那样一直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度过自己学生生涯的某位少年甲。
这样的少年甲,如果运气好,就像一朵壁花,安静中带着温顺地成长着。
那命里是要有多少幸运,方可躲过那段青春狂躁期。
而大部分的少年甲,大多不幸流于青春期的雄性激素下。
电影开场,是一个少年抓羊的长镜头,笨拙的少年,跟在羊后面追,羊儿时跑时停,仿佛在戏弄这单薄的少年。
少年扑倒了羊,掏出绳子,困了它四个脚,一把小刀切了它的喉管,祖母拿了脸盆帮着少年接羊血。
短短的几个镜头,看似无用,实则交待了少年的家庭背景 -- 与祖母相依为命,家境清贫,对动物无爱惜之心与怜悯之情。
紧接着徒手掏内脏的画面,本应是很血腥的场景,导演层现地画面,却极为干净,这种反差,稍许暗示了少年的精神状况。
(反社会人格)不幸的青春有很多种,而少年甲们的不幸却总是相似。
两个瘦壮对比明显的胸膛,一个玩世不恭,人中称王,另一个身形瘦弱,唯唯诺诺。
于是,阿斯兰是“必定”被博拉特所玩弄的对象,就如丛林原则里,强者总要挑个弱者来,去挑逗玩转它,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
于是,在体检的时,博拉特当众嘲弄他,以致于阿斯兰从此患下阴影,也埋下了自己的祸根。
之后,转校男生的情节,爱慕同班女生的桥段,教导处主任的冷漠与教条的设定,唯一敢和他说话的男生被打断腿住院的事件,一切的情节设置不过是在一层又一层地酝酿气氛,去等待那个结点。
东野圭吾写过一本关于杀念的书,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要到达什么样的恨与愤,才能把杀人的念头执行下去。
从开头体检室里的嘲弄,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少年是否会执行心里的杀念。
而剩下的情节,近乎是等待状的发生,“校园暴力,老师的无视,成年人真空的状态,少年被杀事件”,而最后虐囚的情节与剧情的收尾,却又把校园暴力的话题再引回人性的讨论上。
如果没有结尾的反转,那么博拉特的被杀,大致是由于他的咄咄逼人,飞扬跋扈,才让阿斯兰的杀念成为理所应当的行动。
咳,动物凶猛。
几处实际场景非常暴力血腥的画面,导演几乎是完全淡化的处理,与电影开头直白的杀羊镜头,两者构成鲜明对比。
如用阿斯兰冲血水的镜头,和警察局的现场照片来婉转交待少年被枪杀情节。
埃米尔·拜加津在影片末尾给了个厉害的隐喻,来表现精神崩溃边缘的阿斯兰,噩梦醒来后的“困兽之扎”。
即少年从荒漠里抓来养的两只蜥蜴,在绝食后,一只把另外一只的头咬断,吃了另一只。
紧接着一个镜头,借着警察们在忙着为了虐囚圆谎继而编著情节的讨论,交代了一死一伤的情节更近。
在牢里死的是帮过阿斯兰出头的转校男生,而阿斯兰最终醒了,他去看了唯一肯和他说话的男孩。
男孩躺在床上,双脚还在。
故事的结尾,阿斯兰在湖边望着对岸招呼着他的两位少年,风轻云淡,一只羊在湖上快乐地奔跑着。
幻觉收留了他。
关于校园暴力,青春残酷物语的电影,很难不联想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和谐课程,如果教室里的班花不是阿拉伯裔,如果他们说的不是哈萨克族语,光是看着校服,少年们的模样,几乎会认为这是某个去音乐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很喜欢电影里的色调和光影,看着心里很平静舒适,另外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我对电影的总结,po几张自己喜欢的画面………………………………………………………………………………………………………………………………………………………………………………………………………………………………………………………
隐喻暗示得太过明显以至于成了明示,隐喻也就变成了显喻;作为观众更愿意接受看过后值得思考耐人寻味的隐喻,而不是这种反复出现生怕你看不出来的显喻式的说教
影片中的成年人都是冷漠的,校园暴力猖行,施暴逼供,没人关心学生的心理。冷色调更显阴暗,物竞天择的残酷不断上演。觉着穆斯林女孩也有作案动机。
反高潮,叙事上故意隐去关键的情节点,以留出更多想象空间。处处是呼应与对比,很用心的片子。不过有点太模型了。
影片从男主角帮助母亲杀羊剥皮的血淋画面中开始了,最后的画面是一只羊从湖面上跑过,他听见死去的人在湖的对岸呼喊他。男主即使因为这个世界的不作为与不公而杀了人,这些人的影子也永远尾随者。而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改变。
一场由于饲料鸡嫉妒走地鸡而引发的校园霸凌。最让人害怕的是霸凌永远不会停止,他像病毒一样从A传播到Z。在同学之间是,老师也是,监狱里的警察也是。我庆幸我有一帮没有霸凌我的同学和学生时代。
看的是哈萨克斯坦原声德语字幕ORZ,看完还好,越想回味越好,改成五星。国内出字幕了肯定得再看
瞧瞧人家的青年导演
未成年如何对待动物【蟑螂,羊,蜥蜴】,未成年如何对待未成年【暴力,关怀,冷漠】,成年人如何对待未成年【教育,诱导,暴力】,这三个层面的叙述相互映照交织,折射出一整个国家的断层。尤其是后半段公权力的介入以及梦境的隐喻,逼格整个就高了不少。中国电影真该学学在破败场景下自然叙事的本领。
就如爱沙尼亚的《班级》,表现校园里的暴力。不过比《班级》少了些暴力,却多了些东西。节奏很慢,但很有张力,看起来并不乏味,相反却觉得仇恨在郁结,紧张的气氛也在弥漫,在无言之中等待着最后的终结。结尾不错,让故事有了另外的发展。
警方因有人举报双胞胎(有口供),而未起诉没有确凿证据的阿斯兰。暴力的传递是全片主题。阿斯兰把怨气撒在蟑螂身上,被捕后,他变成了蟑螂,上了电椅。不良少年也是一物降一物。这种层层传递的暴力与冷漠充斥了整个社会。暴力过后,阿斯兰一边被净化的同时(最后对玻璃杯没有反应了),一边活在新的梦魇中
没想到是校园黑帮片,有点意思啊。又是一出冷暴力,从头到尾其实都是折磨观众的过程,但里面那个校园黑帮老大演技实在太差了,觉得他一直在憋笑,中和了我很多不适。。最后一幕挺美
好吧这种处处设定表意符号的剧作方式.....早晚会被玩儿臭的,就想好莱坞套路一样,没有情感的融合,嚼之无味。
当时看的时候不太喜欢,有点圣母心接受不了这样的故事,但客观说,新人之作,算有风格,也比较生猛
45/100 一直给蟑螂的特写镜头 真的不适
横空出世的电影大师。亚洲电影之光。人类灵魂的雕刻家
太阴暗 太压抑 从开始杀羊就注定是个冷冰冰的故事
人真的未必是男主角杀的
极少的配乐,优雅的红色滤镜摄影,化繁为简好评。
其实从最后导演把那只羊放到水面上就可以猜出用意,我们应该早就做好准备,了解到阿斯兰既然有手撕羔羊的冷酷无情也就会有后来杀害同伴的残忍。这是原本最青春的年纪却蕴藏了平常人难以察觉的杀机,冷酷到不觉得动容的常态谋杀了温柔似水的少年。最后脑海出现的两人也还是会陪伴他一辈子吧8.2
三星半,校园暴力不会彻底瓦解,精神缺陷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