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veut du poulet》(2023) 采访里导演说是先完成了台本和配音后完成美术,某种程度上的impromptu,给我感觉也大抵如此围绕着Grève的闹剧果然是独一无二法式幽默。
抽象简约的画风和细致的色彩赋色反而有一种看儿童绘本的感觉。
事实上由于各种要素齐全,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舒服的一部animation了
在江南分馆观看了这部电影,观影氛围很好👍🏻开头看到这些人物以一种线条不完全清晰的方式被画出来,很新鲜,也担心自己没有好好捕捉到人物的动态,然后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剧情越往后发展,每个人的形象愈加的清晰和鲜活了起来,完全不会因为这样子的美术而受到任何辨识上的干扰。
开头以琳达妈妈的“个人主题曲”暗示这个妇女的一些心事,母女间的相处非常的有代入感,原来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会发生的母女相处方式,当然领导妈妈是很重视自己犯错后对女儿的认错态度的。
这个没有父亲的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动画的形式描写出来,然后感觉像一部非常好的关于死亡的教育片。
也讨论到了当你失去记忆时事物是否存在这样子的问题。
城市里发生着罢工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及故事发生在当下 与现在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后琳达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的故事 父亲以一个非常轻快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不难想象他们之间的亲情是非常紧密且轻盈的姨妈也在急躁的生活细节里找到了宽慰和聊天对象儿童们叽叽喳喳的童声更衬托出这些亲情友情爱情等本来就是像海同一般干净,而有力量有支撑。
像电影里所有小孩们团结一心帮助琳达一样。
电影的配乐还有歌词大意,我觉得是非常的打动人的,很有渲染力。
特别是结尾关于琳达的父亲的主题曲 还有电影结束时的配乐通常会给带给我refresh mind一样的感受的电影打五星。
这一步就是我很喜欢的类型推荐给大家看。
所有的苦难如果用温馨的画面包装起来,苦难的意味就会大大削弱。
因此,温馨有时候具有欺骗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温馨是负面的集合,而是要说我们可以看看温馨的另一面,另一面是什么呢?
自然是现实,在现实面前,温馨只能是一声苦笑,看到温馨的时候,我们要看看现实,看看现实的时候,我们也要回想温馨的一面,这样一来,生活才能过的去。
今天给大家推荐影片《琳达想吃鸡肉》就是一部非常温馨的,但是看完了之后又能看到其中现实一面的动画电影。
本片讲述了一个叫琳达的法国女孩,她因为被母亲冤枉而产生了一个普通的念头,什么念头呢?
就是要吃一次母亲自己亲手做的彩椒鸡。
然而就是这个普通的想法,却让母亲陷入到了巨大的困扰之中,困扰什么呢?
一方面,母亲觉得做彩椒鸡很麻烦,自己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做彩椒鸡的配料首先要有鸡,但是鸡却成为了琳达一家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彩椒鸡最终在跌跌撞撞中做好了,琳达分享了自己的彩椒鸡给社区的所有人,琳达收获了彩椒鸡也收获了快乐。
《琳达想吃鸡肉》是一部非常美好的动画片,但这种美好的背后,是法国社会难以逾越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看到的现实就是罢工问题。
琳达的想法很简单,琳达母亲的想法更简单,但是简单的想法想要完成却非常的困难。
法国工人选择罢工的主要原因在于抗议非工人因素对于工人本身地影响。
比如说抗议工资缩水对工人的影响要罢工,抗议退休养老对于工人的影响要罢工,抗议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费用,比如说公交车涨价等等要罢工。
这些罢工看似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罢工,因为一些法令政策或者是规章制度影响了工人的基本生活,因此,工人选择了罢工来对抗。
但是罢工的结果呢?
那些能真正影响普通人生活的人并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受到任何影响,罢工不对他们产生影响力,相反,罢工的代价需要普通人来付。
这样的罢工还有罢工的意义吗?
上世纪初,全球各个地方都会有任何形式的罢工,工人们总是能很好的联合起来用罢工来达成自己的诉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同时,在几十年后,这种形式渐渐成为了不错的经验,很多国家的工人们总是选择罢工来完成自己的诉求,罢工这种行为也红极一时。
然而进入到新世纪,罢工对于压迫方的影响渐渐的变得微乎其微,而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为压迫方跟普通人之间的阶级鸿沟已经成型,仅仅是简单的罢工并不足以影响到真正压迫方的利益。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罢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效益,而本世纪之后,罢工为何渐渐的式微?
主要原因在于二十世纪初,罢工者并不是整个社会消费的参与者,他们辛苦劳作,却无法获得应有的收入,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消费水平无法达到一个层次,因此就会出现,即便是他们罢工,深受影响的也不会是他们,而是另一个跟他们没直接关联的消费群体。
然而到了本世纪之后,这种基础层次的关联已经渐渐的消失了,罢工参与者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普通的市民生活中去,他们看上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的罢工,但实际上,他们跟压迫方的阶级鸿沟已经到了不可逾越的程度,这个时候选择罢工看上去是维护自己的权益,损害压迫方的权益,实际上,他们罢工参与者损害的不过是自己的权益,压迫方压根没有跟他们在一个生活水平线上。
压迫方会高频率使用公共设施吗?
压迫方会吃不到一只彩椒鸡吗?
很显然,琳达母亲面对的生活上的难题,压迫方没有人会面对,因为这些跟他们没关系,罢工与否,真正影响的是普通人,而不是食利阶级。
这只是本片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而本片中的现实问题还有很多,诸如移民问题,诸如社区孩子教育问题等等,还有法国现实中的家庭问题也是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本质上已经无法单独去解读了,因为在当代,任何问题都不是有特定的解决办法来一一化解的,问题得解决有赖于体制的健康,当现行的在发达国家施行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制度渐进尾声的时候,它必然是保守且执拗的。
任何敢于去改变的人都会跌得粉身碎骨,法国虽然是革命老区,但这一点来说却不例外。
法国工人是团结的,但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并不正确,因为罢工本身产生的影响多波及普通民众,而对于那些食利阶层来说,罢工就是罢工,他们永远不会因为罢工而影响吃彩椒鸡,所以,琳达的喜剧才是悲剧。
……你好,再见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很新奇,一开始以为是小制作很粗略,但完全不是,艺术表达效果很厉害,全程用简笔画风格,用色团代表每个人物,很棒的动画电影,太厉害了,看到一半就忍不住想制作者得画多少啊,得费不少心思和审美和时间的好片子。
故事剧情来讲,非常有趣,整体就是讲小女孩琳达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努力想抓住鸡吃彩椒鸡肉,她过世爸爸的食谱。
个人觉得非常合家欢,小孩会看的笑哈哈,大人看起来也不会觉得幼稚,可能是我失去了童心吧,虽然整部电影乐呵呵的,很多接连不断的巧合事情巧妙地搭配融合在一起,但是还是感觉这部片子也满现实的。
从妈妈的视角看,失去爱人的单亲妈妈一个人养孩子很不容易,孩子又小又调皮,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很难。
从亚斯翠的视角看,时不时要帮忙照顾自己妹妹的小孩,还要给自己妹妹惹得麻烦擦屁股,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工作,作为亲戚来看,又累又无奈。
而从琳达的视角来看呢,自己的爸爸很早就过世,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看上去好像因为年龄太小不记得这件事了,但实际一直是有影响的,要妈妈的戒指,一直念念不忘彩椒鸡,一定要拿到鸡,是因为那是对爸爸的记忆啊。
妈妈忽略自己的感受不分清白皂红冤枉自己弄丢了戒指,惩罚自己不能和朋友玩,只能去小姨家过夜,小姨还不是特别喜欢自己……生活对于小琳达来说也并不容易。
为了爸爸最后的食谱,为了一只鸡,引发了诸多事宜,到最后特警都出来了,飞机也来了,全小区的人都来了,一连串的意外巧妙地搭在一起,给无趣的大罢工日增添了不少乐趣,到最后变成热热闹闹的大聚餐,真的很好玩。
一开始真的很烦琳达不懂事,妈妈已经很辛苦了,家里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出现等待她解决,房子漏水,工作又不容易,经常大罢工,她的工资应该不多,所以只能自己解决家里器电故障,不能请工人维修,也无力给小女儿买一顶新帽子。
小朋友们还吵吵闹闹地帮助琳达,到中途觉得为一道菜一只鸡惹出这么多麻烦真的很不应该,最后就是完全的放松,忍不住想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好玩地看待世界看待事情的玩心…我的想法都非常非常的“懂事”“听话”“会看眼色”,但是这种不给人惹麻烦的“听话懂事”好像往往委屈的是自己,琳达她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有自己想法和看法的,小女孩,非常非常纯正的孩子,我很羡慕她,我也很喜欢她。
动画片子的色彩搭配,画面设计以及中途的四部插曲,太棒了,完全的艺术品,我真的很享受这部作品,非常非常满足的一个半小时。
再浓郁的情感都有惬意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它的笔触富有特别的神采,似有一种懒洋洋的未完成感,但同时又机巧灵动,敏锐地捕捉到了每根线条和每块阴影闪烁的动势。
人物的性格就在这样的笔触里倾泻而出,儿时丧父的琳达将对爸爸模糊的记忆,化作吃一口爸爸擅长的甜椒鸡肉的执念,而妈妈将对爸爸深切的怀恋和对女儿隐约的亏欠揉在一起,变成孤注一掷的对女儿愿望的成全。
其中有法式风格的别致体现,克服罢工歇业的挑战去农场偷鸡的做法是法式的浪漫,把心境描绘得无苦无痛、流光溢彩是法式的奇情,与鸡的追逐戏洋洋洒洒、战线奇长是法式的幽默,而将对亲人的牵挂处理得轻拿轻放是法式的出世。
琳达的动机是找到存在于童年记忆深处的爸爸,而甜椒鸡肉的味道就是朦胧印象的触发机关,爸爸的形象闪现出来,以打趣的、释然的、孩子气的口吻把盎然的情意铺满了,点亮了亲人之间断联很久的情感链接。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失去亲人的孩子看的电影,它的慰藉并不对心灵构成负担,而是让一股坚韧温煦的力量如影相随。
有点疯狂的绘本式电影,很喜欢,很有趣!
别看画风简单得像是服装设计师的草图,影片的整体构成其实挺复杂,多人多线多视角,调配得非常清晰!
不绝如缕的奇幻表现力,惊艳卓绝。
线条与色彩的沓合交互,生出五彩斑斓的奇趣掠影,那些跃动的光圈,一如奔迸的彩色焰火!
看到这种风格化极强又价值观非常不一样的动画片就会感叹世界的参差让人幸福啊。
好笑调皮温暖又有爱!
画风有点儿意思 但是为了吃个鸡漠视母亲的痛苦且十分任性 这种行为不鼓励 我也不喜欢 想爸爸也不是那一天两天了 非要在罢工那天吃 为了戏剧冲突硬凹的情节 不能成立 母亲的角色也不讨喜 最开始就是一副专制家长的面孔 和女儿一样的任性 还软弱 她和运输司机的感情线我也无法get 好像除了女孩儿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值得歌颂 其他的情感就都可以视若粪土 比方说他们带鸡去老太太家 把她家拆了 老太太两次晕厥 女孩儿一点儿表示也没有 即便是思父心切 也不必对其他人如此冷漠 人家不欠你的 感觉和法国人还是有那么点思想鸿沟的
琳达想吃爸爸最拿手的彩椒鸡,爸爸已经故去,妈妈不惜一切代价要做成。
于是发生了一场史诗级大战,人间正道虽沧桑,但最后琳达和所有的朋友都开开心心地吃到了彩椒鸡。
爸爸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
有些离开的人可能就在天上看着你会不会想他。
法国动画片诚不负我,片中色彩和人物一样鲜活富有生命,分不清是是色彩塑造了人物,还是人物彰显了色彩,动画制作和故事非常协调,灵动充满稚趣,果然童心最动心。
法国动画片之所以能在迪士尼的强势之下存活,并争取到为数不少的拥趸,全因为它有着独树一帜的美学表现、清醒的现实主义角度,以及不拘一格的想象力,这同样也是日本动画能长期对抗迪士尼的法宝。
从《疯狂约会美丽都》到《迪丽丽的奇幻巴黎》再到《我失去了身体》和《小淘气尼古拉》,法国动画给影迷留下了五彩斑斓的印象,而去年获得动画界最高荣誉——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长片的《琳达想吃鸡肉!
》又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佳作。
影片以小女孩琳达为主角,她的妈妈冤枉她偷了戒指后心生愧意,为了补偿女儿,她在全市罢工日里想尽办法给琳达做一盘甜椒鸡肉,从而闹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风波。
这是导演塞巴斯蒂安·劳德巴克和基亚拉·梅尔特继 2016 年一鸣惊人的《无手的少女》后第二部动画长片。
极简主义的画风相当犀利,看似简单的人物线条,却具有超越真人的畅快、流动感。
以不同色彩区分角色的处理更是匠心独到,水彩画般的色调给人鲜明夺目的轻盈感,这都是迪士尼动画中难以一见的美学设计。
顾名思义,《琳达想吃鸡肉!
》围绕的是妈妈为了满足女儿琳达吃鸡肉的愿望,不惜一切兑现承诺的亲情小品。
鸡肉成为了全片最牵动人心的“悬念”:究竟妈妈能否在罢工日里找到鸡肉?
在农场偷来的活鸡该如何宰杀?
鸡飞到树上了该如何抓回来?
它好比电影大师希区柯克诸多作品里的“麦高芬”,以悬念不断的情节推动叙事,牢牢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在母女寻找鸡肉的过程里,不知不觉引出众多次要角色,女孩的阿姨、警察、货车司机、老妇人、邻居小伙伴……影片免不了沾染上法国喜剧片的聒噪、散漫、闹哄哄的气氛,比如警察在公路上追货车,以及一群人涌入老妇家中搞得天翻地覆的情节想必会让人捧腹不已,更出其不意地与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扎齐坐地铁》)的轻盈、嬉戏感遥相呼应。
不过,这两位导演最出色的是将家常小事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起来,将背景选择在罢工日是相当出彩的构思,一件发生在母女两人间的家事渐渐牵连进越来越多人,渐渐演变为一场荒诞的疯狂大战。
大人们在为争取自身利益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孩子们在家却不小心把厨房烧焦,烟雾弥漫扩散到整个小区,还乐此不疲地将西瓜当足球乱踢,警察要想控制场面却被喷泉击倒。
这些荒诞的情节自然显露出讽刺的意味,再加上那个愚蠢无能的警察,其矛头指向的无疑是政府权力。
虽说孩子们未必理解父母罢工为何,影片却透过这场欢乐的闹剧,传递出法国青少年根子里反叛、蔑视权威的天性,这一点与母亲逃避警察查车等疯狂行为可谓一脉相承。
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实则暗藏着个体对权力与秩序的挑战,也是对自由、反抗精神,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赞颂。
这显然是法国人最引以为傲的精神体现。
回到最核心的题旨,在这场近乎荒诞的闹剧之下,依然饱含着母女间的亲情联系,以及女儿对亡父的思念之深。
不管是妈妈对戒指,还是女儿对甜椒鸡肉的执念,又足以体现出法国人极其传统的价值观。
一边是为自由、反抗权威的天性,另一边是传统保守的家庭观念,两者并行不悖的存在令人深思,相信这才是这部法国动画独有的魅力。
第2144部2023年,喜剧家庭动画电影《琳达想吃鸡肉!
Linda veut du poulet !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个电影,说些什么好呢,反正孩子倒是看的很开心,这个动画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要说给大人看一些什么呢,我倒是真没明白什么。。
风格肯定是独特的 ,色彩绚丽,很符合法国意识流,这就叫做颜色意识流吧。
真的像短评说的,换个国家都炖不出来这个味儿的鸡。
不愧是真宗的高卢鸡。
地道还有这个从罢工开始的故事,到罢工的疯狂,结束的庆祝,真的是符合这个国家。
音乐也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后面,姐姐狂躁那段真实,主打一个真实。
然后就是这个故事本身吧,元素挺多的,说亲情,又不太严肃,爸爸是道菜吗?
是想念爸爸,还是想念味道?
可能都不是。
真实也确实真实,就是意识流是真的随心所流,看了,感受到了,又感觉没什么 。
可能生活也本就是如此,就像罢工一样,就这样开始了,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都是其中的小色块,组成一个大世界。
---我是彩色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星半,地地道道的法国味道,很欢乐。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3.5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3.5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2024北影节第一站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BJIFF 240425 党史馆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