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原书。
原书体例分两篇。
一则写六七零年代,二则写九零年代,双线并行,注此写彼。
多数人喜欢前面那一段,如蓓蒂化鱼,对后一段有很多微词。
觉得琐琐碎碎,腌臢底事,兜兜转转乐此不疲于裤裆事情。
但后一段的虚空照眼,是没法讲的,写不出来的。
那些有心无力、男女骚味也只是于外围打转转,说隔靴搔痒都是抬举。
只能作者读者,以心传心。
天真决绝是容易干脆利落下笔的,陈腐犹疑,自然是抓不住重点。
原书题旨,说到底是虚空。
繁花照眼、终是虚空,死生昼夜、水流花谢。
不论原作写裤裆里的事情也好,还是改编写股票的事情也好,能回到虚空上,就是《繁花》,否则就不是。
如果暗写改开后的财税史、城头变换大王旗下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是能回到虚空上去的,那段历史暗线以及折射的民生,台上你做、台下我望,也是足够惊心动魄。
只是给谁胆子,这个题旨也不敢那么写。
《繁花》的笔法,改编本来就难亦步亦趋。
改编的方法论,向来是得意而忘形,不拘什么裤裆和股票。
情节与人物不过名相,题旨才是真佛。
但眼下两集,观其趣味,只见虚假,不见虚空。
那个时期的上海,也不是那个样子的。
香港人的理解,笑话。
不赘述。
还不如照虎画猫写有心无力的男女骚味,虽说这也非上策。
阿宝(没了沪生小毛)从六七零年代到九零年代之间的时日,书里也没说什么。
怎么发挥,不苛求。
只是要看《大时代》的如此年代满障碍,大伙儿何必来看《繁花》的浮沉悲悯。
点了个八宝辣酱,死命放浏阳辣椒,都是辣字,味道却一点点沾不上,那可不行。
撑起前几集的游本昌老先生,是个苏北佬。
从苏北方言里找个词状写,只能憋出一句“嚼蛆”。
金宇澄老先生跟许子东讲,“(拍得)没法看”,是这回事。
而且这么改,好像没有蓓蒂了。
谁能不喜欢蓓蒂呀,怎么能没有蓓蒂呀。
我承认片头确实是我期待的那个感觉,正片就不是了。
正片更像是九十年代的香港的感觉,阿太哈宁来…男主胡歌的演技真的一般,不知道都是谁在吹,完全演不出那种运筹帷幄的感觉,预告片嘛还能哄哄人。
整个剧质感看起来,像是人头马或者浦西华尔道夫和平饭店的宣传片。
我承认画面是很美,拍拍广告的感觉,就好像前段时间那个隅田川的咖啡广告。
形式噱头大于讲故事的内核,前两集看下来,也不是没有优点。
画面美学打光都很棒,几秒一个镜头,切的超快。
但其实讲不好一个故事
胡歌在里面简直就是东方盖茨比很多人问我,《繁花》讲的是上海滩吗?
《繁花》讲的是杜月笙吗?
我说不是,《繁花》讲的是我小时候的那个上海,八九十年代,我父母的那个上海,他们的青春年华,他们的繁花似锦,峥嵘岁月。
那是中国最好的时代,改革开放,一切都在变化,日新月异,上海也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候。
现在问90后、00后,你们知道黄河路吗?
他们都不知道,没去过也没听说过。
属于“黄河路”的上海已然成为过去,不复存在。
而我有幸,去过一次黄河路,在那里吃过大闸蟹,遇到过很多名人。
那些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瞬间,都是一场你来我往的人情世故,一场暗潮汹涌的商战游戏。
只是我小时候不懂,为什么大人们把去黄河路吃饭当成一种最有档次的消费。
长大以后,我才明白,这种文化,再也不会有了。
所以我怀念那时候的上海,就像怀念一个旧情人,所有的美好、秘密、不可言说,都藏在记忆中,我想,父母们也会怀念那时候的上海。
所以,当有一部小说描写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一切似乎都不可阻挡,《繁花》命中注定会成为一个传奇,一部用沪语写作的史诗。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史诗,90年代当然也有,金宇澄把它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小说中的那些人物,阿宝、玲子、汪小姐、李李、陶陶,那么遥远又那么近,仿佛就在你的眼前,你对他们有了无数的想象。
终于有一天,这种想象,落到了一个叫王家卫的人手里。
他就像魔法师一样,把这种想象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
灯红酒绿的黄河路王家卫,外号墨镜王,因为常年戴着一副墨镜,在眼镜下面是怎样的深情,他在想什么,大家只能靠猜,他很神秘,只用作品说话。
关于王家卫的种种,也已经成了一种传奇。
王家卫,作为一个从上海移民到香港的异乡人,一直在用一种近乎任性的方式拍摄着属于他自己的电影。
他对上海的情结,对上海的不舍,都可以在他的电影中找到端倪。
最明显的就是《花样年华》,让张曼玉穿着很美的旗袍穿梭在各种小巷中,这种情调,不属于香港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它只属于上海。
所以听说墨镜王要导《繁花》的时候,我知道,这一次,金宇澄没有选错人。
一部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需要对的人,虽然可能一等要很多年,事实上,为了等这部电视剧,我们确实望眼欲穿,坊间也各种流传,只知道墨镜王和他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经常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兜兜转转几十年,墨镜王也终于回到了他小时候的故乡——上海。
在采访中,王家卫表示,《繁花》的小说有很多“不响”,“不响”也是一句上海话,它不代表“沉默”,它是一种留白,凡是我不能讲的,讲了为难自己为难别人的,不响。
虽然墨镜王离开过上海,但我觉得,他是懂上海的,而正是因为他曾经走出去的经历,又给予了上海一层不一样的色彩,而这种色彩,才是最迷人的,因为艺术,来自于想象,又可以在细节中找到真实。
王家卫依然是那个墨镜王看《繁花》电视剧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种错觉,就是这不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部每一集都是电影的电影。
墨镜王奢侈地将电视剧当成了电影拍,每个镜头、后期调色、剪辑运镜,都是一部标准的王家卫电影。
自从《一代宗师》后,他一直醉心于拍摄《繁花》,今天终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是一部让人着迷的电视剧,把上海拍成东方拉斯维加斯的没有别人,把胡歌打造成东方盖茨比的没有别人,只能是王家卫。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没想到,可以把上海的这种面子、里子拍得那么好看的,竟然是墨镜王。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游本昌扮演的爷叔,他就像教父里的人物,一直在阿宝的后面出谋划策,是一个真正大佬级的人物,既有他的神秘感又有不可预知的能力。
其次是阿宝和几个女性的关系,玲子的夜东京饭店,汪小姐对阿宝的绝对靠拢,还有李李的至真园酒店,几个吃饭的场景拍得极有意思。
玲子应该是阿宝的合作伙伴,夜东京饭店也是宝总谈生意的地方,这里有包间,私密性好,很多生意都可以在餐桌上完成。
汪小姐帮阿宝促成了很多生意。
而至真园的李李,作为一个外乡人,一下子就在上海的黄河路站稳了脚跟,她和阿宝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关系。
这几组人物关系,在王家卫的镜头下,显得暧昧又丝滑,很多留白需要观众去猜,我想,这就是王家卫所说的“不响”。
真正的里子爷叔
这很王家卫第三集看得我心潮澎湃,因为看的是沪语版,所以对母语的亲切以及对故乡的熟悉扑面而来。
王家卫在演员的台词处理上也很特别,基本上这些演员说沪语是说得很快的,叙事节奏也很快,信息量特别大。
这一集主要集中在宝总为什么不去至真园而要去对面的红鹭酒家,宝总为什么要吊着梁总的胃口,不和他谈生意。
而至真园的老板娘李李又是如何在他的饭店里运筹帷幄的。
事实是,父母那一辈人,一直有酒桌文化,只是上海人在酒桌上相对含蓄一些,暧昧一些。
而去谁的饭店,不去谁的饭店,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从第二集开始,阿宝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阿宝,而是宝总,至于他怎么发际,如何发际的,一切都要在后面的剧集中展开,阿宝的发际,有一部分原因是赶上时代浪潮,比如改革开放,比如股票牛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阿宝这个人具有商业头脑。
这在我们父母这一辈人中也是有很多原型可以参考的,那代人真正经历了国企改革,国营转私营,从原来的铁饭碗到自己出去打拼,一切都要靠本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机遇,才能出现像阿宝这样的时代弄潮儿。
当年的证券交易所在这一集中,王家卫真正拍出了上海的摩登,上海的市井,以及上海的人情世故。
和平饭店、茂名南路,黄河路,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勾画出一个风情万种的上海。
无论是上海的纸醉金迷,还是十里洋场,作为观众,只想沉醉在王家卫镜头下的上海。
那是一个曾经存在过,梦想过,爱恋过的地方。
把原著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捋顺,搬到大荧幕,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味道,还创造了新的叙事线。
从画面质量来看,王家卫还是那个王家卫,没有让人失望!
这很王家卫几个上海演员的表现让人充满惊喜,重点说一下胡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演员,胡歌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从一开始《仙剑奇侠传》中的英俊小生,到刁亦男的《南方车展的聚会》,胡歌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他的演技也在逐日提升。
这一次的《繁花》,绝对是惊喜之作。
在观剧活动上看了两集,第一感受就是,阿宝就是胡歌,胡歌就是阿宝,上海话是他的舒适区,而墨镜王对他的调教也有目共睹,倜傥中不失风流,风流中不失儒雅,这个宝总,我很喜欢。
另外几个上海演员,比如马伊琍饰演的玲子,唐嫣饰演的汪小姐,都演出了很地道的上海味道,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一样。
最惊喜的还是几个久未露面的演员,比如从小看到大的“阿庆”,曾经红极一时的“陈龙”,都在其中有很精彩的表现。
马伊琍饰演的玲子
唐嫣饰演的汪小姐
胡歌和陈龙现实生活中也是好朋友记忆当中,方言影视剧春天已经很久没有来到了。
小时候我记得电视里经常放我们上海演员饰演的电视剧、电影,比如《上海一家人》、《孽债》、《十六岁的花季》,然后,沪语方言影视剧就不怎么多了,直到前不久的一部《爱情神话》横空出世,上海人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春天。
《繁花》再一次叩开了上海这座冰封已久的城市大门,让上海人民的记忆复苏,让我们重回那个辉煌的年代。
作为一部方言剧,《繁花》下了很多功夫,上海话作为一门吴语系方言,是有其独特的本土文化的,但是因为南方语系很难听懂,不像北方话,和普通话接近,所以沪语作为一门方言来说,其传播的广度会受到其限制。
而且上海话中的俚语特别多,有一些甚至年轻一辈都不知道。
印象中,用纯上海话拍摄的影视剧非常少,除了前面提到的《爱情神话》,还有早年的《股疯》,这都是电影。
纯沪语版电视剧有1997年拍摄的《夺子战争》,10集的容量。
而这次的《繁花》足足有30集,从纯沪语版的容量来说打破了以往的总和。
另外,《繁花》在作为一部年代戏来说,也下足了功夫。
之前我们看到的关于上海的电影,比如《色戒》等,都聚焦在上海的40年代,很多当时的马路也都改名换姓了,比如霞飞路、高乃依路,都是时代的产物。
而《繁花》拍摄的是90年代的上海,那是一个经济腾飞、万物变迁的年代,如何用电影语言、画面重绘90年代上海,是这次墨镜王的重要功课。
我看到了小时候的弄堂,亭子间,看到了小卖部,还有马路上的霓虹灯,一切都像是童年时候的样子。
排骨年糕是小时候的最爱
和平饭店依然是身份的象征总之,我会守在电视机前,一集都不落拉下的地观看这部剧集,感谢墨镜王,感谢金宇澄。
很快就发现不是爽文大男主剧了,阿宝不过是个“工具人”,王家卫借他展现身边“繁花”。
怪不得叫“阿宝”,身边也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不光“正册”玲子、李李、汪明珠、雪芝,还有“副册”卢美琳、菱红、金花、潘经理、敏敏、小江西、露丝……甚至梅萍。
都不是男人的陪衬,她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男主周旋于三位女主之间,结果没有爱情线。
男主只有一段逝去的初恋。
而且这个初恋最终还真的逝去了……当然,汪明珠和玲子都是喜欢阿宝的。
用《一代宗师》的话说,叫“心里有过”。
两个人一个等待,一个追求,结果都是一场空。
幡然醒悟,痛下决心搞事业。
起初以为斜刺里杀来了一个李李,会是另一条海王的鲇鱼,结果人家和阿宝一样,心中只有事业。
以及,心中有个故人。
于是最终阿宝得到了一个合伙人(李李),一个竞争对手(汪明珠),还有另一个老板(玲子)。
三个女人感情倒是蛮好——玲子重振“夜东京”,先跑去李李“至真园”取经,李李也是倾囊相授。
汪明珠开招商会,没有一个人来,李李还是把“至真园”的包间给她留着。
后来公司开张,又是李李接下这笔没有一分钱的单子,还放出话去:“全款订了八十八桌”。
汪明珠开公司,玲子送礼,出手就是大哥大,以及“夜东京”的招财猫,把好运送给汪明珠。
之前,她可只送过好运给阿宝。
后来收回了,就像收回自己的感情。
汪明珠有了客户也投桃报李,介绍给玲子,让她把店“开到新加坡去!
”但三个女人之前可不是这样,之前因为有阿宝,难免互相忌惮。
李李来“夜东京”找阿宝,玲子都要变相收她五百块。
更曾因为珍珠耳环是阿宝要送汪明珠的礼物,于是玲子加价了十倍,掀起腥风血雨,导致汪明珠被调查……没了阿宝,没了男人,女人们立刻变得爽快大气了起来。
面目不再可憎,心思不再算计。
敏敏、小江西、露丝是另外三个惺惺相惜的女人。
大家一同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工,境遇不同,心气不同。
敏敏忠心,露丝稳当,小江西活泛,中间也吵过闹过,也是为了男人。
结果小江西的男人一死,三个人后来又一起合伙开饭店了。
不见得姐妹合伙做生意能好,但有什么关系呢?
最终也不见得就会比男女之间离异收场更难堪。
这部剧里的女人有男人的时候都“没骨头”,没追求,恨不得喝他喝过的杯子就欢喜;在约会的地方苦苦等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排骨年糕吃得要吐;想着和男人一起去卖茶叶蛋……但一没有男人,或者决定不要男人了,就都支棱起来了,努力奋进,包括卢美琳。
玲子对阿宝的爱情表达得隐晦,汪明珠就很明显了,结果,在约定要捅破窗户纸的时间阿宝并没有赴约。
男人确实表现得非常痛苦,但仍旧坚守“革命友情”,没有赴约。
阿宝兄弟陶陶对他有总结:“女人对你有情,你对女人有义。
”一语道破。
阿宝可以为女人雪中送炭、两肋插刀,但就是不能跟她们中任何一个两情相悦、白头偕老。
他可以给玲子买回上海的机票,送她一个老板娘当,但他没有追求她。
他可以为汪明珠挨一巴掌,但是没有赴她双宿双飞的约。
……男人对女人的义有个很明显的表示就是金钱上慷慨,可是宝总对谁不慷慨呢?
对陶陶、对蔡司令、对发根儿子……宝总就是个慷慨人。
但女人想要的是男人眼里心里手心里的唯一。
汪明珠开公司,阿宝送过去一辆凯迪拉克,结果人还是没有到。
后来他知道了,此举“对她来说是一种冒犯。
”阿宝不错了,所以能做这部女人戏的男主角,很多男人永远不会知道这是一种冒犯。
面对男人的无情有义,玲子选择收下这份义气(金钱),从此可以两清,做陌路人。
而雪芝选择不收,让阿宝惦念自己,成为了他的白月光。
李李选择和他交易,你出钱我出信息。
汪明珠选择和他竞争……爱情是需要两个人的事情,无法一厢情愿,无法独自完成。
但是事业可以。
事业这种东西,离开男人,做大做强。
异性恋的女人,面对爱情除了无法一人完成,另一个难题就是还必须得与男人完成。
能找谁呢?
阿宝是万花丛中过,义字摆中间;陶陶是我有一段情,但又没勇气;魏总是感动天感动地,我也不管你要不要我就感动我自己;强总是早不出现晚不出现,要对玲子身边人报仇就出现在她身边……所以杜红根才会出场一次就令人印象深刻。
他面对别人和面对卢美琳完全是两副面孔,面对别人凶相毕露,残暴狠厉,一转眼看向卢美琳,是疼爱,是无奈,是委屈,是深情……愿意负责,还愿意兜底。
卢美琳没有得到钱,但她得到了女人想要的男人眼里心里手心里的唯一。
而在更多的情况下,男人可以给你钱,当然也可以骗你的钱;可以给你关系,当然也可以骗你的关系……李李、玲子、汪明珠都学会了用头脑和男人做生意。
而不是用情感和男人与虎谋皮。
只要不馋他的身子,你就可以一个人活得富裕、强大、智慧、美丽……男人身子金贵。
况且,得到这身子又能怎样呢?
活成芳妹?
还是活成范总口中的老太婆呢?
他在黄河路花花世界,她在家里等着他回。
再况且,身子不金贵的男人,又都无差别对所有女人都身子不金贵,依然不是良配。
那难道男人就不需要爱情吗?
当然需要!
只是他们对于爱情的要求大概就是阿宝对于吃的要求——外面大鱼大肉之后就想回家吃顿泡饭,但是要配八个小菜!
墨镜王和世界永远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
暧昧是永远透过一块玫瑰色玻璃看世界、看清人,是他不肯摘下来的墨镜。
看得不那么真切,也不需要那么真切。
暧昧是永不落地的无脚鸟,永远在变动中渴望稳定,在稳定中渴望变动,唯一不变的是阿飞知道,这暧昧落定的时候,他就不复存在了。
暧昧是阿宝和汪小姐在和平饭店的跨年夜,他们透过窗户玻璃看宴会厅里的热闹天地,他帮她轻拍掉贝雷帽上的一点雪。
暧昧是有执念,但永不问“我们现在是什么关系“。
王家卫可能是世上最懂拍暧昧的人,往小了说是四个字:饮食男女;往大了说便是这部影像化的《繁花》。
“只讲我想讲的,不能讲的就不讲,为难别人的,也不讲。
“暧昧感,就是王家卫的不响。
阿宝在剧中说,在黄河路上,只要说得出个所以然,多贵都有人买单。
把看似不相干的东西讲出自己的风格,就是王家卫的”所以然“。
1. 饮食男女,饭桌上的暧昧《繁花》有三条线,股市生意,饭店买卖,人际交情。
股市做衬底,饭店做场景,人物关系填满其他一切。
上海也是这样,有风风火火的交易和热热闹闹的人情,在这里非要追问真情或假意,就落俗了。
在这里,生活的人与这座刚开始走上现代化步伐的城市一样,都几乎快要接近成熟,但又很年轻。
市场的腾飞,股市的起落,交易的热潮与厨房里的热火朝天,时代的脉搏与日常的镜头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王家卫好像特别钟情于拍吃饭,拍后厨。
在《春光乍泄》里,他就让金城武做了厨子,给大量的厨房镜头,炒菜的火光,忙碌的模样。
在《繁花》中,他让宝总与汪小姐在厨房吃饭,让宝总在小弄堂亲自下厨。
年糕排骨、干炒牛河、川沙鸡爪等待,每物喻一人,也各有情调。
甚至连吵吵嚷嚷的老板娘们也有自己的大王蛇,张扬跋扈又不失生命力。
2. 镜头暧昧、故事暧昧,最后人人都暧昧有观众总结了这部剧,说里面几乎全部都是单机位运动镜头,没有任何效率至上的拍法。
我却记得杜鹃饰演的阿宝初恋雪芝,短短登台又离场时,罕见地有了一个固定镜头。
那是十年后两人再相见,阿宝还没成为宝总,奔赴香港的初恋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异乡人。
雪芝坐上了车准备走,抬眼望着车外的阿宝,千头万绪,一言不发。
镜头没有动,雪芝的神情也没有动,只是车子一溜烟地开走了。
你会觉得结束的只是这个场景,他和她的关系永远也没有结束。
王家卫拍人物关系就是这样,永远暧昧,永不越界,所以永不凋零。
只要过程足够有趣,就算早就知道了结局,也能吸引人继续看下去。
越界就是结束的那一刻,就是无脚鸟落地的那一刻。
雪芝的离沪留港,其实也是王家卫本人的写照。
王家卫出生在上海,哥哥姐姐留在了上海,他去了香港。
他说,我很想知道我哥我姐经历了什么,所以我拍了《繁花》。
对普通人来说,复原亲人的经历要做的应该是查阅文献、实地造访、力图还原,但王家卫创造了一个独属于王家卫的上海空间。
时代大潮的浩浩汤汤,当然也冲散了他和亲人,而我们随时都只能接受命运的这种随机,但是依靠摄影机和叙事,导演依然能创造出一卷影像的真实。
因为那个记忆氤氲中的真实,或许才是影像的真实。
相比起其他两位女性角色,汪小姐的成长更剧烈,也更让人有“养成感“。
唐嫣把一个普通女孩养的有人味儿,有说服力。
剧中还有不少为人称道的人物关系,除了三个性格各异的女性角色与宝总的关系,每个配角也都非常鲜活,拎出来都足够各自成章。
人人皆可亲密,人人皆可闹翻,人人又皆可从头开始,永远没有盖棺定论。
菱红北上时与重新出发的玲子那隔街相望的一眼,有多少心照不宣,一点也不比男女情爱简单。
3. 要有暧昧,也要有派头《繁花》给每个角色留足了派头。
每个人举手投足,颇有武林道场高手过招的质感。
值得玩味的是,他把大量的市井喧嚣留给了配角,而主角在关键的情绪表达上,总是沉默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总是剥离了语言的。
语言在这里甚至是很多余的。
小说原称“不响”。
宝总不会淋雨去和女人表白,情绪从不大起大落;玲子只调笑,不会真的耍脾气;李李遇到任何事情从来沉着,就算是被警察带走调查的那一晚,遇到宝总的支持也只是感恩地一瞥,绝不会千恩万谢;汪小姐从前虽然是有些沉不住气的,但她心中的原则和正义反而最明确,最不可侵犯。
沪语本身就是带着一股自持的派头的。
软糯但坚定,绝不落下风。
软糯用来待人,坚定用来爱己。
软糯是外壳,坚定是自尊。
听身边的江浙沪朋友这样讲话,我从前常觉恐怖。
明明是很坚定的立场,却处理得像爱人在讲情话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却也只能“伸手不打笑脸人“。
因此沪上生意显得圆融通达,赤裸的条件交换也不至于难以下咽,这是一种极致的中式哲学。
从前我觉得这是一条计谋,但现在看来,毋宁说是生活本身的真相。
派头不是装,而是对生活本身的热爱。
假如把一切都说开了,不装了,直来直去,反而失去了很多色彩。
暧昧不是弱者的游戏。
维持永恒的暧昧,需要一颗强大坚定的心。
第1集看了十几分钟时暗自希望不要塌,第2集看完心凉了半截明白还是塌了:这哪里是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上海,这就是二三十年代纸醉金迷的香港。
氛围营造的错位感使得整个故事和其中的人物都立不住,而偏偏几个主要人物在表演、台词念白、妆造上更加重着这样的错位。
同样错位的还有一边是摄影、剪辑和快速对白的电影风格化标榜着其与其他国剧完全不同的段位,一边又是摄影、剪辑和快速对白对故事的推进毫无用处以致还不如其他国剧好歹还能讲个老百姓爱看的故事。
而虽不多但夸张至极的配乐加上故弄玄虚到莫名其妙的“谍战剧”氛围营造已经不是错位而是胡搞。
从剧名字体到胡歌的动作、很多场景的设计都在显而易见地模仿《了不起的盖茨比》,却只模仿出个廉价西装+裘皮大衣的不伦不类的样子,骨子里一堆乱絮,哪里有巴兹.鲁赫曼镜头下酒池肉林里的纸醉金迷的迷茫与哀伤。
两集观毕,只留下“浮华”两字,这不是《花样年华》的王家卫,这是《摆渡人》墨镜王——即使是玩票,也不带这样玩的吧。
最近被《繁花》刷屏了,无论是普通观众、文艺媒体,还是各类博主都在聊这部剧。
从角色聊到剧情,从背景音乐聊到画面光影,从掌镜导演聊到剧中演员,从时代背景聊到历史原型,小作文写得花团锦簇,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有理有据,引人入胜。
在这样空前的热闹里,我打开了视频。
三天看完了全剧,第一感受,原来不是文字写得花团锦簇,是这个剧本身就花团锦簇啊。
九十年代金碧辉煌的上海,各种角色鱼贯而入,热闹,神秘,有情有义又轰轰烈烈。
等到繁花落幕,各自离场。
再回想起这部剧,想起来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纠葛。
01 处处不提爱,却处处是情戏已落幕,阿宝与身边的三个女人,兜兜转转。
的确,王家卫拍出了他们之间的暧昧。
汪小姐是明媚的浦西明珠,天真漂亮、骄傲肆意、身上永远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
她对宝总的喜欢毫不掩饰,不然也不会不顾生命危险,飙车去诸暨,甚至还冲动地想要辞去在外贸公司的职务,哪怕只是一起去卖茶叶蛋。
但汪小姐同时也是清醒的,在宝总为自己挨了一巴掌后,果断认清了形势,立志要做自己的码头。
不惜和宝总抢生意也要先完成自我成就,汪小姐实属争了一口气。
宝总对她无疑是有情的,不然不会在爷叔的反对下仍执意帮她抢沃尔玛的单子。
但,这个情是什么情呢?
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那个爽约的夜晚,他打了一晚上麻将,回去之后神情怅然。
李李则像是品牌打造的高级珠宝,美丽神秘,充满故事。
对上宝总这个珠宝商,属于棋逢对手。
两个人心心相惜,但又各自为城,亦敌亦友。
阿宝同她打交道,有时候需要紧绷精神,窥探谜语,有时候又可以同桌吃饭,闲话家常。
对于阿宝来说,李李危险又迷人。
那天,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涮羊肉店,像是共享了秘密基地,灵魂在那一刻相交了。
在李李最后的视角里,A先生的脸和阿宝的脸混为一体。
是不是说明李李已经爱上了阿宝呢?
但她到底还是陈珍,需要把和A先生的故事结尾,完成自我救赎。
玲子呢,像箱底的黄金。
岁月把她淬炼得沉甸甸的,说话软中带硬,八面玲珑。
说实话,一开始,三个女人里,最不喜欢玲子。
想着这人怎么可以如此理直气壮地坑人钱财?
明明自己犯了错,怎么声音比谁都大?
明明只是合开夜东京,为什么行为做派像人老婆,还要借口“股东大会”约会?
直到回忆她跟阿宝在日本初次相遇的戏份,玲子和阿宝相遇在异国街头,她帮他见到了朋友,和他扯闲篇。
后来她收到他的信,看到机票和饭店名片,那一瞬间怎么能叫人不心动!
随便说说的话,原以为对方也只是随便听听,但阿宝不是,他不仅记住了,还大手笔帮她实现了梦想。
这样的浪漫,误以为是爱情也情有可原。
玲子虽然时刻准备着为宝总托底,但从来没在人前提起过对阿宝的爱意,直到最后才与汪小姐说:“大家都在说,宝总做得好,是借了我的运道,我是不信的,但我一直不走,是我生怕万一这是真的呢。
”她背着“讨债鬼”的标签,成为流言里“宝总不会娶的女人”,她始终没有走,只是怕这万一。
剧里有一句独白:男女之事,源自天时地利,差一分一厘,就是空门。
所以喜欢≠爱情≠在一起。
三女一男的戏码很容易拍得俗气,但王家卫拿捏得很好。
没有海誓山盟,缠绵悱恻,有的只是夕阳下的对视,漂洋过海的信件以及一方并未闪避、一方悬而未落的吻。
处处不提情爱,却处处是情爱。
作为观众,实在没必要替她们在宝总心里争个高下,那样便是把她们看轻了。
繁花似锦,她们都各有各的前程要顾。
年少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爱情最重要,但逐渐长大之后就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
找到钟爱之事很重要,满足口腹之欲很重要,成为家人、朋友的依靠很重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也很重要……爱情不过是诸多选项之一罢了。
02 知交零落是常态,想起时心存温柔就够了很喜欢进贤路四人组,也许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一群住得很近,天天在一起吃吃喝喝、插科打诨还没有利益冲突的朋友。
夜东京老板娘玲子、精品店老板娘菱红、海鲜店老板陶陶、房东葛老师,进贤路上的这四个人在一起的戏份好笑又温馨。
葛老师住院是陶陶照顾,陶陶打保龄球,不喜欢打保龄球的葛老师后来也陪他去了。
陶陶送海鲜给玲子,玲子拦住脑袋拎不清的陶陶与小阿嫂约会。
菱红和玲子的交情就更久了,二人识于微时,从东京到上海,一路互相扶持,是一起共过苦的朋友。
玲子让大家吃白食,夜东京就像他们的第二个家。
大家其乐融融,就连吵架都颇具喜感。
虽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戳伤口,但给人感觉他们是吵不散的,也确实没吵散。
四人组真正的解散反而是在他们开始齐心协力经营夜东京的时候。
奇怪吗?
不奇怪。
有一句话叫做,只因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一直以来,四人组在进贤路过的都是得过且过的日子。
葛老师靠收租,玲子、陶陶靠阿宝,菱红靠玲子。
玲子幡然醒悟了,靠自己把夜东京搞得红红火火。
玲子和菱红隔马路对望的那一眼,宛如一记哨声把菱红从往日迷梦里唤醒了。
她为姐妹感到欣慰,同时也决定要走出舒适区。
玲子都不再靠宝总了,她怎么能继续依赖玲子呢?
她也要尝试去做更好的自己了。
菱红去北京,陶陶回归家庭,玲子去香港开分店,葛老师看店,大家带着旧的记忆,奔赴新的去处。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三毛在《朋友》中说过,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在漫长的人生中能有一段交集,留下一段共同的回忆,即便短暂,也是值得感激的。
03 半师半友半知己,是工作关系,也是家人关系信息时代以前,你要学一门手艺,得先拜一个师傅。
直到如今,某些传统行当依然秉承着这项规矩。
收徒不是小事,师傅不仅要教授徒弟技艺,让其安身立命,还要承担起长辈的责任,充当他们人生路上的导师。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徒不仅仅是工作关系,还包含着情感联结的家人关系。
就像爷叔与阿宝,金花与汪小姐。
梅萍讲爷叔,“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爷叔是真正的商人,生意和情分分得很开。
只有对阿宝是例外。
爷叔第一次看到阿宝穿着得体的西装,摆出那些派头时,那个眼神变化真教人动容。
流逝的岁月,波折的命运,年轻的自己,在那一刻全都扑向了他。
这一幕奠定了爷叔与阿宝的情感基础。
所以即便阿宝背地里偷了家,爷叔被气走之后,还是放心不下,又回头指点。
金花对汪小姐,不似爷叔对阿宝。
金花不包庇,不纵容,像现代职场上与下属没有情感联结的上司。
在我们以为她对汪小姐就是那样冷面无情时,她把珍贵的集邮册送给了汪小姐,助其自立门户。
那一刻,潸然泪下的又何止汪小姐?
很难想象,《繁花》只有三十集,却讲了那么多人、那么多情感、那么多故事。
还有未提及的黄河路领班姐妹团,范总与汪小姐这对忘年交,爷叔与两个嬢嬢在经年岁月里的不离不弃,黄河路老板娘的风光与失意……剧版创造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理想世界。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儿女情长,在时代的浮浮沉沉之中,演绎自己的故事。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少年子弟江湖老,人生种种况味,都在此中了。
5-10集看出来《繁花》起高楼、宴宾客、拆楼的结构,理解了前4集为什么拍这么浮夸。
10-17集觉得有点神剧潜力,特别夜东京众人吵架的戏,国剧仅此一例的水准。
但隐隐觉得还是有崩的危险,因为前四集的内容换Succession拍一集就搞定,拖四集本身就说明王还是太迷恋派头、噱头。
果然23-26集《繁花》终究还是崩了,结局无论怎样都救不回来了。
《再回首》放一次是深情,放两次是滥情,放三次以上是轻浮。
只想帮爷叔送一句Logan Roy的台词给宝总。
“You're not serious people.”不管宝总是想以帮小汪做生意的方式帮小汪还是想以帮小汪这种方式帮小汪彻底与他一刀两断做到真正独立,都不是在帮忙,而是自恋。
而汪小姐以拒绝宝总获得的主体性也只不过是想象的主体性。
结局汪小姐获胜表面是自己努力来的结果,实际上不还是靠体制内的内幕消息?
王家卫的墨镜是表象,也是本体。
表面就是一切,别去想什么深度、历史感。
他归根到底还是太迷恋派头、噱头。
黄浦江、苏州河在台词里反复出现,但黄浦江、苏州河也就在11-15集左右在进贤路F4那浮现了一阵。
终归是幻影。
也别说什么用响来拍不响是是墨镜王独创。
人家HBO《堕落街传奇》和《继承之战》早就实践过了,而且完成度远超墨镜。
墨镜的根子还是港剧那些江湖套路。
The Deuce最后Abbey的工作电话和Succession结局哈德逊河的水声,一瞬间就已经道经沧桑,那才是真正的不响,那也是纽约和上海的距离。
总体来讲,过于装了。
王家卫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我都是反复看。
就是冲着他来看繁花,可事实上有点失望。
不好好讲故事,处处是导演在刷存在感。
王家卫一直惯常用时间碎片式意识流穿插叙述的方式,在电影里看起来很过瘾。
比如旧版《东邪西毒》的非线性叙述方式,我一直觉得就是比新版《东邪西毒》更有味道。
电影120分钟不长,故事情节可以弱化,可以用情绪化表现、人物塑造来支撑,这是一种电影风格。
而电视剧篇幅长,30集,讲好故事、塑造人物,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导演还是用那一套非线性的剪辑来支离破碎剧情。
倒叙插叙本没有问题,用得好很出彩,但是在《繁花》中却用得牵强附会,显得极其没有必要,破坏故事讲述的连贯和精彩,经常让观众出戏……一下子让观众看到导演在刷存在感,装了,太装了。
剧情的叙述,也常用另一个人的讲述来进行,但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每个人突然变成了“上帝视觉”,仿佛是啥都知道,对另一个不熟悉的人一言一句都知道,都能讲述出来。
每个角色都要装一下酷,然后观众又出戏了。
角色塑造上,王家卫一贯喜欢把人物塑造得神秘、酷。
比如李李一直都被塑造成一个神秘、精明的酷姐形象。
经历那么多风雨的精明女人,在面对黄河路几个老板娘的刁难时,却突然就失了方寸,这么点小事还要去找宝总帮忙。
宝总和爷叔也是莫名其妙就动用这么大的关系去帮她,然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剧情设计不合理,这就让角色塑造产生了矛盾。
那么酷的大尾巴狼,突然就没了尾巴。
爷叔的形象,也从一开始的神秘智者逐渐变成了老妈子的啰嗦形象,后来事事都是宝总的主意占上风。
再来说旁白。
电影的旁白其实是很危险的,讲得好就是锦上添花,讲不好就是看图说话。
王家卫惯用旁白延伸画面的内容,很多电影中,他的旁白都是很精彩的。
但是《繁花》的旁白却显得小气了。
故事从一开始,并没有奠定回忆式的倒叙讲述方式,用阿宝角色来旁白,显得极其怪异。
他偶尔如同一个老人讲述历史,偶尔又莫名其妙变成了“上帝全知全能视觉”,该不该他知道的,他都在陈述……视听语言已经讲不好故事了,必须要加一个解说才行,画蛇添足。
至于那些偶尔黑屏的字幕,把小说原著中的句子摘抄出来,但选取的内容毫无升华,不能让人深思回味,反倒是又让观众出戏。
但凡让观众出戏的,都是导演在刷存在感。
好像在说:你们在看我拍的片子吗?
是我拍的哦,我是王家卫,你们不要只看帅哥美女去了,要注意到镜头后面还有一个我哦……至于说画面的精美,当然,每一个镜头单独看起来,都是那么美,运镜也很讲究……但是,问题就出在,太过于讲究。
就好像一个浓妆艳抹的女子走在大街上,走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让人看了很紧张。
艺术到最后都是追求一种松弛感,对,《繁花》非常不松弛。
可以数一下,阿宝和李李的定版镜头,有多少是半侧背影、半侧脸。
而且,仰拍俯拍的角度太过。
的确,这个角度的李李是真的很美,但是,我是真的觉得累,就想问阿宝李李你们的脖子累不累?
场景、角色的美术设计,我真的看不出来是8、90年代的老上海,更像是香港或者澳门。
那个年代特有的人的气质、服饰,还有特有的年代场景,全都被置换了。
但这个故事的历史年代感太强烈、也太重要了,在这部剧中,不应该被如此异化。
说了这么多,我是真的怀疑王家卫的导演能力了。
之前还想做王家卫电影风格研究,但现在看来,的确是导演痕迹太浓了,让他生出来的孩子都打上家长的标签,失去了孩子本有的生命力。
昨天熬夜看完四集《繁花》,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1、沪语版和国语版完全是两部剧,国语版没有任何可看性,口型也对不上,直接沪语版。
2、和看墨镜王的《东邪西毒》不需要看过金庸版小说一样,你不需要看原著小说《繁花》,摘了几个人影子、人名字和地名出来也就。
当然,小说《繁花》本身值得看。
3、的确把剧版拍出了电影质感,那些运镜、细节,据说他只用一个机位拍摄。
细节也抠得很严苛。
4、建国70周年的氛围营造无处不在[微笑]5、很华丽,很空洞,看上去非常满,却没有核心的东西打动你。
他用《繁花》回答了我当年当面质问他的问题。
《摆渡人》就是他拍的,不需要骂张++,不值得费口舌。
一样空洞华丽。
6、演员撑不起来。
几个主角里,只有马伊琍演得最自然。
胡歌在努力往梁朝伟靠,但定不住。
唐嫣、辛芷蕾太用力。
7、王家卫真是没过过穷日子。
(还是会追完的,毕竟他是王家卫。
看到拍成这样是叹气的,毕竟他是王家卫。
)
0111补充:毕竟等了这么久还是决定好好写写。凭着一张海报就吊了这么多年胃口,成品出来确实对得起长久的期待,只是要说多么回味无穷,多少还是欠一点。影像和视觉无话可说,但正如王家卫过去的作品带给我的一致感受,强烈的视觉风格其实多少有点影响剧情的吸收,在电影里尚且算是一个特色,但到了电视剧,这种拍法就多少有点考验观众了。确实是艺术品,不论女主角造型是否符合当下的性别价值观,至少终于在无可流传的当下看到“经典”的可能。演员们非常棒,用自己的血肉灵魂撑起了王家卫搭起的这副大骨架。虽然槽点依然很多,但还是要谢谢这部剧让这么多年的期待变得完整。||一塌糊涂的又何止是最后几集呢,吵了30集到了了你跟我讲“不响最大”,怪哇(^^;;以及大结局真给我看笑了哈哈哈哈哈哈,这叫啥,相信土地的力量是吧(?
过去有梁朝伟、张曼玉、张震、章子怡和香港的繁华盛景,格调在,于是腔调如何抬高都不为过,于是可以写尽风流韵事最后付之一炬。现在只有胡歌和唐嫣,那片子最浓重的标签也就只剩下央八上星剧而已。什么“宝总”,分明是县委领导视察工作。
跟原著没关系,跟九十年代更没关系。画面切来切去,情节碎了一地。从导演到演员,都凹造型,就是装啊
很难评价,处于好看与不好看之间,就像故事处于现实与不现实之间
每集都是一样的,吃饭喝酒吃饭,然后胡歌辛芷蕾眼神交流,唐嫣和马伊琍哇哇叫……
剧情无趣,人物空洞,画面很美,但是有啥用呢?
王家卫教你炒A股🤣
排骨年糕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生意。我想要的,也从来不是凯迪拉克。男女之间,并不是有情就能够在一起。流转和孤独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小说是像素,电视剧是矢量,成像机制不一样,虽然响了,意思还是在言外。时灵时不灵的,不过宝总七年才走出来的和平饭店,王家卫花了十年,够有看头了。我走进去过七个小时,还在同一个天台逛了一趟,风景嘛也就那样,腔调感情都是幻想出来的。川沙结局有点像《入迷》怎么回事。
刚开始,我还以为他们是不是觉得上海人都死光了,然后剧时不时会插入一些当时上海片段,40分钟一集不如几秒钟的真实有吸引力,我就知道了,原来他们知道还这样乱来,就是恶劣。王家卫的这个剧,借了个几个名字地点时间,都不能用魔改来形容,论好莱坞现在软重启换层皮夹私货的操作,还得叫王这个90年起的惯犯一声爷叔。对原材料还有读者是完完全全地不尊重,自恋又自负。你想拍上海改开商战,你自己重新开发一个剧就好了,别除了写装逼话以外文本能力屁也没有,还非得买个《繁花》原著,当皮包公司上市。
金宇澄一口老血喷在屏幕上。我还要看这做作的镜头调度却又极其碎片化的叙事看30集吗?王家卫的风格真的不适合拍电视剧。以及,服化道和整体美术调性都不像90年代初,但剧情又明明白白交代了年代背景,导致观感很奇怪。
看到十集累死了,再好看的镜头也拯救不了稀碎的故事,什么都只点一点,既没有历史感也没有人物的丰富度,一点小破事包装好几集,生夸硬夸,人物和场景也从开始的灵气变得聒噪,看得难受只适合下饭
电视剧都能掉帧 有你的
影视剧中最高级的感情难道不是介于友情和爱情之上的缘分吗。天地壮阔,江湖深远,儿女情长太单薄。爱情是易逝的,处境是复杂的,人是善变的,诺言是一时的,但情义是永恒的,人性是能留存恩义的。看到性缘脑的弹幕就烦,再说人王家卫最擅长的就是聊骚聊到一无所有。
繁花不祥。整本看下来总的感受是这座城市同大经济已经死透凉透,一曲繁花等于一支挽歌,浓墨重彩铺陈过去种种相当于生平回顾加音容再现,“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淡淡苦涩才是今天滋味”,师涓枕上之声,红楼梦开夜宴异兆发悲音,文艺作品往往可以觇世变,看客们可以自己会意。
质疑郭敬明,理解郭敬明,成为郭敬明?wkw又名小郭敬明?这依托答辩的剧情和装*油腻的表演,果然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不应该对任何有滤镜。
让我有种错觉,这是1920年代的上海
前半段肯定是五星的,但是剧情从王小姐离开27号以后开始急转直下,到26集的时候希望宝总赶紧破产。
看完繁花,觉得可以找墨镜 拍红楼梦 。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很丰满!连路人甲都是鲜明的
王家卫的献礼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