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人问:“这个人怎么这样啊?!
”那语气里的厌恶简直是好像看到了这个人咬了黏在操场上的发霉奶酪一样。
可就算这个人真吃了那奶酪又怎样,就算是cheese touch真的会像红眼病一样传染又怎样,有些人就是勇于做着自己,气场强大到让所有人都觉得怪的自然而然,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儿out了。
更何况,人要是一辈子都没有被嘲笑过的话,岂不是太无聊了,连个可以报复性的反嘲回去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体会到小男孩儿看着他哥哥被训的面红耳赤时的窃喜与痛快了。
电影中的小男孩儿怕被讽刺与嘲笑,相处风头却经常犯下尴尬的错;小胖孩儿开开心心的按照他妈妈的教育做着自己,经常被善意的围观和欣赏,虽然他着实让人觉得有点二五零。
我觉得,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处于扭扭捏捏的类似小男孩儿的状况下,尽力把自己的朋友圈子清扫到只剩下“正常人”,而对那些“怪人”避而远之,点个头还怕别人看到。
我还觉得,现在像小胖子这样的人多半被同化了,剩下的宁色不屈的不是被当面冷落就是被在背后骂。
就比如小胖儿他现在很受欢迎,可是等他上了高中或者大学呢,当班级里举手回答问题的风气已经成为回忆的时候,他还能用这样积极愚蠢的态度面对生活吗。
当他再不能用石膏板吸引大家目光的时候,当他古怪的着装被认为是不懂品位的时候,当他开心的跳舞被认为是爱出风头的时候,他还能这个快乐这么执着的走自己的路吗?
我认识一个女孩儿,是我高中班里的,就因为一些很奇怪的原因——爱出风头、爱表现这类原因,真的就莫名其妙的被排挤了,所有的人都不再看得到她为班级服务、认真学习这些优点。
我们经常特别残忍的看着她跟老师哭诉自己与同学关系的恶化,然后我们在背后说她就知道找老师哭。
我也不知道我们怎么那么残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班因为她的存在而突然团结的把刺刀举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高中散场,各奔东西,她这个做自己的人就再没出现过。
我希望那个小胖子能用自己的可爱的方式坚持自我,因为我觉得我坚持不了。
我希望他能成为gentleman gaga,让世界跟着他的节奏,让世界用欣赏杰作的目光看他,而非欣赏小丑;我希望他能带给这个小心谨慎的还怕cheese touch的星球一点点撼动,让做作的爽快和怯怯的埋藏都消失殆尽。
我希望当一个人问:“这个人怎么这样的时候”,能聚过来一大帮人回答他:“这个人就是这样。
”
同样是根据畅销儿童故事书改编的电影,《小屁孩日记》堪称美国版的《小淘气尼古拉》。
不过从中我也发现了美国小孩和法国小孩的区别,或者说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区别。
同样是一个个短篇故事串起来的故事书和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童心未泯和充满灵感的想象力,故事里充满了纯洁的童真和美好的时光,Nicolas、Clotaire、Geoffroy等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和屏幕上,令人不能忘怀。
而《小屁孩日记》同样是学校里孩子的故事,尽管引用了原著漫画生动的画风穿插其间,却处处充满了美国式的自大和乖戾,不知道原著故事书是怎样,反正电影里无处不在的便是功利心十分强大的孩子们的争夺和冲突,而主角Greg可谓是虚荣、自私、乖戾、自大、自我为中心、挑剔等等恶劣性格的集大成者,尽管饰演主角的演员Zachary Gordon长的也不错,但是我完全对这个角色喜欢不起来。
话说如果我生在美国,估计童年时光就是在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度过吧...我想这种文化差异也是美国有那么多“小帅哥小美女”却没有多少“萌正太萌萝莉”的原因。
也许你要说本片最后Greg还是悔过归正了,大家重归于好团圆结局了,我正想说本片编剧的问题也是人物形象失衡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从一大堆短篇故事组成的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尽管也能明显地看到一个一个段子,但是全片有尼古拉害怕未降生的弟弟夺走属于自己的宠爱这一线索串联包装,使得整体的连贯性还是非常好;而《小屁孩日记》就完全没做到这点,单纯的短篇故事堆砌,不仅没有线索,甚至连人物性格的发展都是突兀的,胖子Rowley一直是倒霉蛋,摔断了手就骤然成为母性大发的女同学(初一学生啊)的关心焦点,从此蒸蒸日上、星途坦荡了;而Greg从头到尾都是自我为中心的,在最后的绝境突然觉醒归正,让人有在逆境中被迫和Rowley结盟的感觉;Greg的哥哥在前半部分表现如此强劲,把Greg打击的体无完肤,却突然在Greg的一次反击之后销声匿迹;在《和莎莫的500天》和《海扁王》中有闪亮表现的萝莉 Chloë Moretz,在本片中饰演的高年级女生,似乎是一个先知类型的人物,我总以为她要对主角产生显著的影响,没想直到最后她也是出来点评一番就走了,彻彻底底的打了酱油。
这些都是编剧没有好好的组织改编故事书的责任。
说了这么多,貌似已经批得一无是处。
其实整个电影质量还是可以的,让我们看看不宁静的美国孩子的童年,身处完全不一样的环境,担心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度过完全不一样的时光。
总之一是美国文化的问题,二是编剧的责任,尽管一些故事挺有意思,那段假唱的高音挺好听,但本片讲的还是十分自大的美国式价值观早熟友情故事。
可以当做质量合格的校园电影看,但缺少了童真,缺少了感动。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看完《小屁孩日记》以后我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导演不容易。
整部电影可以分成两个章节,就像是两本书,前半段是带有介绍性的,所以你会发现许多精彩的地方及人物性格的突出表现都集中在前半部分,所以很多人前半部分看得开心;后半部分内容基调的突然改变,确实是有些失败,但是小屁孩日记本来就没多少内容,既要介绍基本的故事框架又要有所表现,于是电影被分成两部分。
其实这不就是初中的真实生活吗?
一开始入学,一切都在习惯,对陌生的好奇,之后开始出现意外,电影倒是符合生活。
想想如果电影全片都是前半部分那样的话,真的能看一个半小时吗?
电影很符合生活,在中途来个转场,有些事情不是之前可以伏笔的,而是意外,这即是生活。
很多人都觉得后半部分的Greg不好,不仗义,做错事不道歉。
而我不知为什么相反,却不喜欢后半部分的Rowley。
都说Rowley单纯而毫无功利,可看到最后,我突然不理解了,如果Rowley真的毫无功利,又何必在意吃了诅咒奶酪而被大家歧视呢?
当时看他都快哭了。
既然他那么展现自我,又何须好友撒谎来帮他解围呢?
到底,他身上也背上了一个谎言。
或者,如果不这样,Greg和Rowley就无法和好了吧,也难为剧情了。
难道,Rowley已经变了?
当他拥有了一些东西,如声望、荣誉的时候,他就开始注重起来了。
再来看看Greg,他确实不仗义,贪慕虚荣,但他毕竟是个早熟的孩子,而且他的功利目的始终没有达成。
有时候想想,为什么他总会失败?
真的只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吗?
其实,我认为,原因是Greg终究是与那帮中学生不一样的人。
想想Rowley后来火了,是谁捧红的呢?
是那帮学校里的学生,是那群相信“诅咒奶酪”的愚蠢学生。
其实,Rowley的天真与那帮学生的愚昧有着互通的地方,这就是Greg无法出名的原因。
他太聪明太早熟了。
也许有人觉得他有些虚伪,其实他是把他的真实性格隐隐的藏在举止中,他始终都是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只是被掩藏在他虚荣的目的下面。
也正是这份连他也没有察觉的真实,令他怎么努力都出不了名。
还记得当他成为巡逻队员的时候,科林过来找他们搭话的情节吗?
Greg没有理他。
因为Greg与他们太不同。
大家还记得之前Rowley给Greg带来了多少麻烦吗?
但Greg真的有放弃过Rowley吗?
没有,他还是和Rowley在一起,尽管理由很自恋,但他始终没有舍弃那个一直给他惹麻烦的Rowley。
可以说,在一开始如果没有Rowley,Greg也不至于那么惨吧。
这就是Greg的真实,这也是我不喜欢后半段的Rowley的一个原因。
所谓挚友,是即使给你一万个放弃的理由,你始终能找出第一万零一个坚持的理由的人。
更何况,在Rowley没有出名的时候Greg不离不弃,等出名了又把Greg踢掉,这算什么?
就算Greg错得很过分,难道他不知道Greg就只有他一个朋友吗?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其实在开始Greg带坏Rowley的过程中,隐约含有保护Rowley的深意。
也许,他改造Rowley也是希望Rowley不被人欺负。
而Rowley带给他什么呢?
除了一份纯纯的友谊其实什么都没有。
后来Greg无意中害Rowley受伤,更无意中让Rowley成名(Rowley的漫画最早也是出于他的想法)。
这样说吧,Greg总是无意中将Rowley推上高处,而Rowley总是无意中将Greg拽向底部。
可以说,Rowley的好是因为有Greg的坏才能存在的。
因为Greg和Rowley是完全互补的两个存在,因为Greg的坏,Rowley就必须用他全部的好来接纳容忍。
哪怕Rowley稍微有些坏思想,都会和Greg起冲突,Greg的坏必须要Rowley的好才能配合。
所以,在Greg身边,Rowley永远也坏不起来。
恰恰是Greg的坏,才保持了Rowley的好。
所以我喜欢和Greg在一起的Rowley,那时候的Rowley在Greg的坏点子陪衬下,憨得可爱。
最后,Greg保护Rowley的举动真的好帅,他的那段发言就足以说明他的聪明,也注定他不可能在那群愚蠢学生里出名。
后半段我发现,没有了Greg的Rowley感觉在变坏,没有了Rowley的Greg却在变好。
所以我还是更喜欢Greg,因为他是不可能真正变坏的,他的坏只会表现在Rowley面前。
当有一天他突然来和你谈论如何背书包更酷,告诉你该如何穿衣搭配的时候。
小皮孩长大了。
可他真的好丧啊,越是在乎自己的形象越杯具。
反而死党小胖却因为一个小孩才会喜欢的漫画成了全校的大红人。
小胖子也太蔫了,居然骑那种粉色自行车还带花边。
可这电影就是要告诉你即使你是个蔫娃,只要你做自己就能成为大家喜欢的角色。
还有就是要讲卫生,就像那个喜欢玩鼻涕的娃,即使很朴实也没人愿意搭理他。
小皮孩的哥哥虽然老欺负他但感觉也没那么坏,虽然哥哥用各种手段折磨弟弟,我觉得最有威力的还是那个闻闻我的胳肢窝。
最有想象力的是把鞋子放在弟弟房间门口告诉小屁孩他出来就杀了他。
小屁孩又憋着尿。
哎。
电影应该是在讲小屁孩和小胖子哥俩从归于好的一个故事,真正的友谊是敢承担坦诚的而不是嫌弃对方。
不过我到觉得小胖子有时候确实很过分,那大肥衣服,那粉自行车。
地洞!
给他个地洞。。。
9000近一万人看过这部电影,而只有9.3%的人给它打了五星,不禁有点悲哀。
我觉得Diary of a Wimpy Kid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至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老成的小Grey让人觉得很喜欢,虽然他有着很多或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贪慕虚荣,想要做风云人物,内心深处的以自我为中心,必要时候牺牲朋友,不承认错误……Grey在家里没有地位,于是他想要在和Rowley的相处中取得指导地位;男生晚熟,Grey不了解女生们谈论的话题(他说了句girls are confusing,笑);他以他自己认为对的方式领导着Rowley,好在他碰上了功利心不强的Rowley才会听着他的瞎指挥。
怎么说?
在看到他没有坦白自己在巡逻时错误的时候对Grey是失望的,还选择了这么一个开玩笑的方式来告诉Rowley活该人家不肯原谅他。
但一切都是小孩子心态吧。
这个年纪的孩子知道要在同学间混好关系,知道流言的可怖性,知道不能显得老土即使不潮也要装潮,知道不能做Loser有了功利心,也相信着最好的朋友间不用说对不起……实话,初中的时候确实没经历像Grey那么傻的事,但把他犯的事情稀释了看,是自己学生时代一直在做的事情。
可能做过很多傻事错事不想做的事就是做不到Be Myself。
中国人的利益心起的太早了,连3岁小孩也知道你不对我好我就绝不对你好。
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何必说人家没劲呢。
Grey对Rowley歪打正着的成功非常的不屑,或者说嫉妒更合适。
很能理解,一直在身边做陪衬的人物突然登上了顶峰换做谁也不能接收,所以Grey很难放下身段去和Rowley和好,即使错的是他。
最后的和好也是阴差阳错,Grey没有打算说抱歉(看他之前要请个冰激凌还要说是妈妈喊的自己不怎么想,真是个好面子的家伙啊)。
现在想想也是,超越自己的随便是谁但不能是那个一直不如自己的好朋友,能比自己优秀的可以无论是谁但绝对不能是那个混迹在一起的死党。
因为那样会让我们更不甘心,会让我们更加嫉妒,渐渐不去想为什么人家成功了而自己没有,反而在羡慕嫉妒恨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Grey至少有了领悟最后帮Rowley担下了Cheese的诅咒。
想起来惭愧,我有过一个朋友,没有谁不及谁,但慢慢有了交锋比较,遗憾的是我们再也没有互相原谅过。
那固然是年轻犯下的错(虽然我现在也没想和解什么的,好吧我还是孩子= =),但如果当时是同进步,那会不会少走很多弯路?
或许会,但我也不后悔,因为每个人都要为成长付出代价。
我们这群人呐,在金钱社会中,心硬了,唯利了,迷失了,偶尔回头看到自己的影子,唏嘘一声。
PS : Zachary Gordon真的跟Summer的男主 Joseph Gordon-Levitt实在是太像了=3= 完全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可能我们的故事,我们可能也写过这样的日记不再是儿童,却又不算青年我们以为自己懂的很多,只是别人不懂自己的世界罢了我们以为自己着装得当甚至完美我们以为自己说话得体符合身份我们以为自己风趣幽默我们以为自己才华横溢我们以为自己会万众瞩目广受欢迎我们以为自己和那些黏在自己身边的朋友在一起是对他们的施舍和帮助太多太多的以为却不知道事情往往不是以为的这样就是这些以为让自己越推越远...只有当事情变糟,只有当朋友远去只有当一个人孤单的时候才有时间去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错了都能够被接受被纠正于是我们等待一个机会好在真正的朋友是善良的是"健忘"的那就这样吧,不为出位而假装,就让我们做最真实的自己吧小屁孩就该有小屁孩的样子而那些出名出风头的事情就等到长大了再去做去烦恼吧!!
一本红色封皮,上面写着花体英文的普通日记本,一个时而天真、时而叛逆、时而善良泛滥,时而“诡计”多端的普通小男孩,在2010年为所有依然童心泛滥的人们带来了一部半校园喜剧:《小屁孩日记》。
之所以称其为“半校园”,是因为这部电影与我们常规想象的校园喜剧有些不同。
说实话,没有了那些养眼的帅哥、美女,没有了那些浪漫的“化学反应”,凭着一群只知道吃吃喝喝,玩玩闹闹的小屁孩儿,还有什么看头?
格雷是个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正宗小屁孩儿。
在家里,他不同于许多中国孩子“家中一条龙”的强悍地位,反而颇为尴尬,哥哥罗德里克对他嘲笑玩弄:在半夜伪造种种“事实”叫醒他去上学,搞得他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傲慢无礼的言行,“心狠手辣”的报复又让他气愤不已却心惊胆战。
同时,格雷还不得不应付年仅3岁的弟弟曼尼给他惹下的各种麻烦:难听的绰号,幼稚的动作,这些都让格雷哭笑不得。
他的妈妈在他即将升入初中时送给她一个日记本,目的在于让他留下初中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可是一开始就已经不合这个半大小子的意了:他实在难以理解妈妈为什么一定要买一本封面上明确写着“Diary”的老土日记本!
好吧,一些独属于小屁孩的豪言壮语和小秘密,一点涂鸦和漫画,日记本的价值开始体现,格雷的初中生活也开始步入正轨。
虽然有些茫然,但格雷依然满怀自信,甚至有些自负地迈入中学校园,可一切的改变使得他颇为无奈:认识的朋友个个模样大变,自己却还是一副小小的傻样;体育课上老师对于身高和体格的变相歧视,教室和餐桌座位的选择取决于你的地位如何……尽管如此,但格雷并不担心,他总想着还有自己的好友罗利垫底,“可怜”的罗利玩心未泯,离开自己根本无法立足。
为了避免沦为备受歧视的食物链底层人物,两人在初入校园时就明确了各自在年级中的综合排行,之后开始了各种努力。
可是天不遂人愿,格雷的“付出”丝毫不见成效,反而弄巧成拙:参加摔跤课外活动小组本以为可以大有所为,却被排名垫底的邋遢大王和坏女孩摔得极惨;放弃了校园报社而加入了等级很低的校园护卫队;万圣节得罪了三个混混,之后饱受折磨;在校园音乐剧表演中大丢脸面……格雷的排名不升反降,几乎成了倒数第一。
可罗利的排名却因为胳膊意外受伤和漫画在校报上登载而超出了格雷。
两人的友情在格雷的小自私、小虚荣中几乎消失殆尽。
最终,在罗利身处险境时,格雷却能挺身而出,替他背负咬了“虫见虫跑,人碰人衰”的“千年奶酪”的恶名,也使两人意识到小屁孩时代最为珍贵的感情之一——友谊的伟大。
诞生于2010年的电影《小屁孩日记》根据美国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作者杰夫·金尼旨在通过这一系列的小说揭示那些正处于过渡期的孩子的思维想法以及他们的“生存法则”。
当然,电影的成功也离不开导演托尔·弗洛伊德桑尔的指导,电影中处处可以看到导演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毛头小子的了解,为更好的强化观影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认同感,他借片中报社记者安吉之口说出了自己心中“小屁孩”的尴尬,即过渡期孩子所共有的迷失感。
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游乐场。
他们在其中或奋力拼搏,或怡然自得,总会有所付出,有所收获。
有些人一味的想赢得第一,从而放弃了最初的天真与淳朴,抛开了朋友的支持与陪伴,只是一心向前,犹如片中的格雷。
可是他们又有什么错?
未来的生存法则,谁不是从小屁孩儿时代开始探索和实践的呢?
时值六月,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内心仍存有一方净土的“小屁孩”们。
本来是准备把这部电影当喜剧看的,可是看到后半段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往常看儿童题材的喜剧,总是主角很傻很天真,然后真善美取得了胜利,一段和谐美好的童年时光,勾起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但是这部电影不是这样的,因为它尝试勾起那些灰暗的童年回忆。
看着这部电影,笑点也会笑的,但是心里总有个疙瘩卡着,每个人被勾起灰暗回忆的时候,总不会心甘情愿的。
主角格雷是个典型的早熟男孩,最典型的早熟特点就是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而主角的死党罗利却是一个天真烂漫、表现真我的小胖墩。
电影的主线,就是两个死党在进入初中后各种努力要成为年鉴中的明星。
电影中用popular排名升降表直白地表现两个人的受欢迎程度,很明显地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就是要比较一下到底模仿别人更受欢迎还是做自己更受欢迎。
作为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答案很明显最后做自己的人人爱。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和我一样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从最本初的我行我素到开始考虑是否要模仿别人修改自己,或早或晚吧。
曾经尝试模仿别人得到很多关注,也曾经因为不能做真实的自己而感到辛苦;曾经因为做本真的自己后得到大家的认可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曾因为一不留神说了“不经过大脑”的话而被人鄙夷后悔莫及。
我们在模仿别人还是做自己的天平上摇来荡去,从童年摇摆到了少年、青年一直到中年。
而中国模板式的教育,让我们这一代人如此趋同,天平应该是更偏向模仿别人吧。
其实我们并不在乎模仿别人和做自己哪个对、哪个不对,我们只在乎哪个对我们更好,心理上的和利益上的。
作为一名习惯性考虑每个人感受的天秤座,我把真实的自己压抑了很久,甚至有些忘记了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留那么一段时间,把语言、行为上的禁忌、模仿抛到脑后,做一会儿真实的自己,就像格林童话里脱掉外衣的刺猬一样。
虽然你的身上有刺,但是总有人愿意和你在一起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33分钟的时候,老师放了一部短片,主要讲了一个非常不受欢迎的人,被告知想要受欢迎就要做真实的自己,然后当众跳了一段华丽的舞蹈瞬间得到了众人的追捧。
我个人觉得这个短片很有讽刺意味,几个演员夸张的表演更加突出了情节的非真实性:有几个人的本真是像热爱跳舞这么容易受欢迎的事情?
这其中有几个人是真的能够跳到博得喝彩的?
仅仅博得跳舞的喝彩,如果你的穿着不in,你的聊资不in又能popular多久?
短片播放完之后,主角格雷内心独白说自己学到“it is awesome to be me(做自己很棒)”,而真实的世界是——做自己很爽,但是通常不酷。
一夜没睡,思路可能有点乱。
归结一句白话,就是:要想吃得开,就得装;但是装多了,总是要休息休息的。
等级制度 貌似无论再怎样民主或平等的宣传的国家都是根深蒂固的 说白了 那是人性所以也别现在孩子太残忍 怪只怪大人们言传身教的太到位风云人物 受人欢迎 貌似这是哪个上学的孩子都会渴望的位置就跟社会里的金字塔顶似的而学校就是一个相对于真实没那么隐藏的地方吧所以反而残酷来的直截了当小学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到毕业每一个转折到一个上层 都会很有趣一种我很成熟 我很NB的村气成功流窜出来 其实说白了就是个213 小屁孩啦每次看到国外青春片那些等级摧残我都努力回想我的中学生涯 只能感叹外国孩子太勇猛么?
还是我的生活太单调太平顺了?
只是在久久毕业后 听朋友提起 才知道哇靠当年我们也是学校高级层次 “有好风景的桌子的午饭等级” ⊙﹏⊙b汗可那时候真的没觉得过什么特别 也没去欺负个谁或得到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会有很多奇怪的流言 还有什么团体纷争啥的 其实我们那会儿处于上层边缘 真正中心带的那伙人 确实过得比较活色生香 我个粗神经都能品味到 但过早的消耗生活的须臾代价就是更多的无聊和懈怠 比如片中一直“追杀”主人公的三只小红车男 他们其实就是被淘汰的一批人其实Rowly这种孩儿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电影为了体现真我才是最charming的 所以像经纪公司选定捧红的烂人一样 他就这样必定被炒红了当然啦 小胖子还是有他的闪光点的 比如奇怪豁达观只是到了电影后来的矛盾点爆发的反而因此有点古怪但要真的在现实生活里 有这么个脑短路的死党 我觉得 就放弃什么红人的梦吧 掉价是必然的 虽然很势力但是很真实Greg的好多想法 其实应用于现今的社会是没错的PS:我要说我觉得这孩儿肯定12岁 本命年的倒霉催 哈哈哈貌似我上初中那会儿就是12岁 但没这孩儿这么倒霉 可怜的小帅
(写于2010-11-01) 操场上一块显得格外不协调的奶酪引起了一位小帅哥与小胖墩的注意,同时也带出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奶酪传说。
在学校里,它没被人碰过,也不知道是谁扔的,一直待在操场上被腐烂,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无意间碰了这块积聚了神秘魔力的奶酪,瞬间就变成了被定义为积邪恶力量于一身的怪物。
所有人都避而远之,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它传播开来,一个接一个直到传给一个德国留学生才得以平息了这场荒谬可笑的奶酪风潮。
而影片《小屁孩日记》就以以上的奶酪定律为蓝本对鬼灵精怪自私自大的小屁孩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人小鬼大脑袋里装满了无数个鬼点子,自命清高的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越高一筹,争强好胜后的结果往往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爱出风头又高傲自大外加超级自恋的小屁孩格雷格,有一对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一个比巫师还要邪恶一百倍的老哥与一个利用年幼无知而博取父母怜爱的弟弟,只好把所有的心思倾注在学校里,抱着能一举成名的希望开始了中学之旅。
为了能变成万众瞩目的明星,格雷格耍出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招数,同时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结果不但没有成为万人迷反而还被打入了冷宫,如同原本自信满满会成为人民英雄的蝙蝠侠,在不断地逞英雄中变成了让人耻笑与孤立的小丑,美梦与现实逐渐背道而驰。
在家里一直扮演着背黑锅的角色,格雷格想要证明自己得到认可完全可以理解,但当这种意愿是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或是依靠耍小聪明不劳而获的时候,往往只会事与愿违。
为了成为“班级宠儿”格雷格上摔跤课,不但被瘦弱看似不堪一击的眼镜怪异男福莱格里打了个落花流水,后来侥幸利用铁板增重后还惨败于眼中钉的石榴裙下并登上了报纸的版面。
加入安全巡逻队后,为了躲避在万圣节惹毛的那群小子,格雷格胡编乱造让小朋友跳进大坑,被发现后还把罪名嫁祸给好朋友罗利,最后弄了个人名两空。
还把憨厚单纯的罗利当成人肉靶子。
嘲笑他的漫画,却在有意无意间助罗利登上了人气王的宝座,自己却变成了一只让人不屑一顾的小蚂蚁。
格雷格为了凸显才艺参演舞台剧却变成了一场闹剧,为了气罗利,格雷格只好虚伪的与福莱格里交朋友却弄得自己狼狈不堪。
一路下来偷鸡不成反倒是蚀了数次把米。
操场上那块日积月累不断在腐烂的奶酪仿佛就是格雷格的真实写照,两者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在学校里,格雷格越是绞尽脑汁急功近利的想出名,就越被人疏离排挤,直到最后的孤独无依。
格雷格就像是一道需要运用奶酪定律才能解答的谜题,两者相辅相成。
就在格雷格的好友体系即将瓦解的时候,罗利在强迫之下吃下了那块奶酪,同学们知道后个个都唯恐避之不及,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与罗利同甘共苦分忧解难,他就是格雷格。
在罗利感到最无助与最伤心的时候,格雷格毫不犹豫说是自己吃了那块奶酪,成为众人所隔离的新一任对象,不过格雷格并没有因此垂头丧气,反而是更加开心。
虽然最终格雷格并没有成为什么光彩夺目受众人追捧的明星,但通过这片让人敬而远之的奶酪却重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
而那块令人闻风丧胆的奶酪也一样,虽然一直被众人举止千里之外,不过最后还是有一个小帅哥与一个小胖墩接受了它,并重新定位了它存在的意义。
一切都皆大欢喜。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常想自个的入学时光跟这些孩子比起来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剥夺了俺能拥有美好儿时回忆的权利。
片中的孩子们依照着边学边玩即成才的原理茁壮而快乐自由的在挫折中成长,而俺只能被约束着无奈的呆在学校里从枯燥的文字与教导中生硬的获知人生的道理。
这两种天壤之别的认知模式与渠道现在也只能用“奶酪定律”与“微积分定律”来形容了。
导演并没有把这样一部儿童电影拍得很幼稚,而是让与片中小孩一样的同龄人可以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与道理的同时,使大人们看过后也能感同身受。
小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鬼点子与贯穿人一生的真理相结合,汇成一盘合乎众人口味的美味大餐,既能感受到回归童真的那份快乐与单纯,还能从中感受到一些珍贵的人生启示,是这部电影最妙的地方。
从影片中孩子们可能会很单纯的体会到人不可以骄傲自大,要脚踏实地不要想着凡事能一步登天,而大人们从中感受到的也许是不惜一切追名逐利后的惨痛代价。
但归根结底最能引发众人共鸣的还是在人的任何一个阶段,名与利的重要性都远不及那份让人内心备感温暖的友情。
The cartoon book will be more funny.
一颗星给配乐,一颗星给里面的插画。说教什么的都去死吧。
really nice and funny filmI love it!enjoy it....
看了30分钟 没坚持下去
哎,这个片的评分竟然只比僵尸肖恩低了零点一分!!!???????
作为一部儿童题材,剧情饱满,视听语言生动,轻松愉快又不失意义。这种题材的片子跟大片比不了,拍成这样,该给五星。
还不错哦,把小朋友努力想要挤进主流社会却迷失自我的那种心态写的很清楚。Rowley这个小朋友长的好像历史系男生里面的那个肥仔啊:)
一开始的音乐是不是肯德基的那个:奇奇来到了~~~就在肯德基~~~?
相比起自大的小正太我还是喜欢天然呆
=。= 那块奶酪真是。。。 无数次出镜 这是他的主观世界吧 哦 我喜欢我们家超杀女 奇怪的是 你怎么能在一年之内变得那么成熟!有点像当年小飞侠里的蕾切尔 嘴唇很性感看着还是蛮乐呵的 也不是那么狗血嗦 比当年 利兹麦奎尔 那么优秀的电视剧改成的那么垃圾的电影强多了
sometimes u just need to relax and let things go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so cute~~~ Chloe Moretz is amazing, although she doesnt act too much.childhood, which we never go back, makes me cherish forever
纯真,童趣,这正是我最近急需的电影类型
这就是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乎的那些,其实并不重。我看见了什么,又好像预感到了什么。可毕竟我在中国,柳成荫,肯定要用心
小男主角也太像Joseph Gordon-Levitt了吧~~~Chloe Moretz很有样~~~~
小孩子的童年不该如此,消极和微言大义都不应出现在他们最好的时光
Sometimes, when somebody's worth it ,you just have to put yourself out there.
这就是大家的曾经。小演员超级萌!!!!!!!!!!!!!!!!!!!!!!!!!!!!!!!!!!!!!
这小男孩太可爱了 我看见超杀女拉 哈哈~
Chloë Moretz 共出镜12次,换了12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