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戛纳电影节一直推崇的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先后多次入围主竞赛单元,拿过最佳剧本奖、评审团大奖,以及最高荣誉金棕榈奖。
不过,他摘下金棕榈奖的黑帮片《流浪的迪潘》却引发广泛的争议。
自金棕榈之后,他的作品水准似乎并不稳定:《希斯特斯兄弟》去了趟威尼斯,《奥林匹亚街区》重回戛纳却空手而归。
去年,他带着新片《艾米利亚·佩雷斯》再次冲击金棕榈,影片不负众望地拿下评审团奖与最佳女演员奖。
最令人意外的是最佳女演员奖由片中四位女演员共同获得,这也是继阿莫多瓦2006年的《回归》之后,再有同一部电影的多位女演员共享影后殊荣。
更意想不到的是,这部新片在不久前的金球奖上,一举拿下四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为争夺奥斯卡增加了不少胜算。
事实上,影片在戛纳获奖后,率先爆出不少话题,诸如四黄蛋影后击败《风流一代》的赵涛,以及首位跨性别女性获影后等等,一路延续到奥斯卡颁奖季。
虽未知欧迪亚最终能否擒获奥斯卡小金人,但是这部新作足以证明这位法国导演的强势回归,以及他享有“类型片大师”的美誉。
众所周知,欧迪亚最擅长拍摄暴力犯罪题材,从处女作《男人最痛》到《唇语惊魂》和《我心遗忘的节奏》,再到戛纳评审团大奖作《预言者》,均展示出他对此类型的娴熟掌控。
其实早在2005年《我心遗忘的节奏》中,他已尝试将音乐元素融入到类型情节里,令观众印象深刻。
此次,他再度突破这个类型题材的局限,以音乐歌舞剧的形式表现女性的存在困境,并采用一个阿莫多瓦式的奇情故事去探讨身份、性别气质与暴力的关联性。
有趣的是,在去年一众戛纳竞赛片里,出现了不少情节剧的趋势,从金棕榈《阿诺拉》到伊朗导演拉索罗夫的《神圣无花果之种》,无不充斥着电视肥皂剧的狗血情节;而《艾米利亚·佩雷斯》可谓登上了奇情的巅峰,从一心想要变性的毒贩大佬,到毒贩变性后搭上了中年寡妇,再到毒贩妻子认不出原配丈夫、将其绑架索求赎金……一路聒噪疯癫的人物、濒临失控的情节、暗藏暴力的气氛,以及各种纠缠不清的关系等等,全让人咋舌不已。
更让人出奇的是,导演让一众角色唱出台词,整个故事陷于浮夸过火的边缘。
影片最备受诟病的莫过于这些演唱的段落,有人觉得她们莫名其妙就唱起来了,有的指责歌舞编排太业余,毫无特色与美感。
这也许是欧迪亚初次涉足歌舞片所致,事实上,大部分歌舞唱段都与片中女性角色的生存困境紧密相连,四位女性角色有各自的困境:一个是因职场压力无法提升的律师,一个是受困于毒贩丈夫的妻子,一个是受困于性别与社会角色陷入变性计划的毒贩,还有一个则是被丈夫家暴的中年妇女。
不论是开头律师的两场歌舞,还是毒贩妻子在卧室醒来后躁动不安的演唱,以及毒贩唱出难以启齿的变性计划,无疑都是表现女性身陷存在主义危机的精准方式;女性在现实中总是失语的弱势,只有在滑稽、超现实的歌舞中,她们才能大胆道出各自在私生活、家庭婚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约束时无处诉说的苦恼。
这种生动夸张的形式引领观众迅速进入到她们各自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设身处地感受她们的难处。
在奇情故事中穿插着歌舞表现,无论如何看上去都太过轻浮肤浅,但影片展现的社会现实却相当严肃,导演大胆直指墨西哥的现实议题:人口失踪与毒品泛滥。
这些伴随着情节浮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被刻意粉饰,反而成为作品里尖锐的存在。
大毒贩在变性前犯下滔天罪恶、贩卖毒品、秘密杀害无辜者,令无数家庭破碎,而他成功变性后,迅速痛改前非、退出江湖,以慈悲心态去帮助那些饱受毒品困扰与伤害的家庭,弥补不幸的底层人。
这无疑反衬出墨西哥政府的不作为、伪善、腐败,以及暗中勾结贩毒集团的无耻行径,导演更安排了一场律动感十足的歌舞去戳穿上流人士与政府官员们的虚伪本性。
最多的争议则集中在对拉美女性与跨性别人士的刻板印象,事实上,主人公变性的契机显示出性别气质与暴力的内在关联性。
男性往往要展示强者的姿态,大男子主义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有毒的气质,因其压抑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促使男性滥用暴力,以维持权力与地位的稳定性。
相比之下,女性则富有人情味,更能与弱者共情。
换句话说,暴力往往与男性有关,而女性则是终结暴力、疗愈人心的天使。
大毒贩之所以要变性,显然是要告别这种有毒的男子气质与暴力的过往,重新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在此,不得不提由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饰演的主人公艾米利亚,她将此人物的复杂性演绎得细腻传神,前后的形象与性格反差令人吃惊,却又令人信服。
这与演员的实际身份密切相关,也让这个跨性别的角色变得有血有肉,散发出人性的魅力。
这个俗套的故事也许是为了吸引广泛的观众,又或者是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基因所致,看过巴黎奥运开幕式的观众相信深有体会。
在我看来,影片的缺陷并非是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明目张胆的文化挪用(没有墨西哥演员主演的班底,全程在法国拍摄),而是没能深入剖析女性的存在困境。
不过,创作者充分利用了情节剧的优势,有疯狂情节与歌舞片段的加持,铺排出骚动的气氛,表演相当引人入胜,在充沛的娱乐效果之余,也不忘反映墨西哥当下的社会问题,堪称是欧迪亚近年来的最佳作品。
奥斯卡提名数量领先的《毒王女人梦》,着实一言难尽。
设定、题材和要素有新鲜度,叙事和拍摄手法乏善可陈,作为歌舞片,歌曲实在不好听,编排也谈不上新颖,除了律师rita在慈善晚宴的那一场戏观感不错(但也不算有创意)。
故事概括即《重生之黑帮毒老大金盆洗手只为圆儿时女人梦,而彻底重启人生后因缘际会被触动去赎罪几成圣母,但最终因太爱孩子而被前妻绑架误杀》。
影片的对立象征符号要素非常多,且互为映射因果,值得探讨深挖的内容其实很多,但也因为要交代的剧情内容量很大,过于浓缩得仿佛开了五倍速叙事,让对立要素和命题都停在很浅显的层面,来不及玩味就推进,歌舞片再来点tiktok的卡点节奏,观众不会中途离场,但看完也只想说,猎奇,狗血,就这?
于是烂番茄和豆瓣达成一致,给一个不能显示不懂戛纳但实在不能昧良心的评分,中外网友握手达成一致[握手]奈飞的全球化又赢了一次
一、跨性别演员的选角与争议 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的“本色出演”饰演毒枭变性为艾米莉亚的演员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Karla Sofía Gascón)本人是跨性别女性。
她此前以男性身份(原名Carlos Gascón)活跃于西班牙和墨西哥影坛,并与妻子育有一女。
她的个人经历与角色高度重合,成为戛纳电影节首位跨性别影后。
争议点:尽管表演受认可,她因未完成生殖器手术且法律性别仍为男性,获奖后引发舆论质疑。
此外,其过往涉及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的争议言论被曝光,导致剧组与其切割。
“四黄蛋影后”的特殊安排戛纳电影节将最佳女演员奖同时颁给四位主演(卡拉、佐伊·索尔达娜、赛琳娜·戈麦斯、阿德里安娜·帕兹),理由是“共同构成女性情谊的完整叙事”。
但实际戏份分配不均,配角阿德里安娜仅出场几分钟,被质疑是政治正确妥协。
二、文化真实性与口音争议 “非墨西哥制造”的墨西哥故事尽管剧情设定在墨西哥,影片全程于法国巴黎郊外摄影棚拍摄。
导演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承认对墨西哥文化仅基于刻板印象创作,例如毒枭、仙人掌和亡灵节符号化呈现。
声音团队不得不通过音效库模拟墨西哥城市场景,被批评缺乏真实临场感。
语言与口音问题 赛琳娜·戈麦斯:因西班牙语不流利,其角色设定被改为“美籍墨西哥裔”,台词经多次调整仍显生硬。
佐伊·索尔达娜:多米尼加裔背景的西班牙语口音被墨西哥观众认为“不够地道”。
导演的语言障碍:欧迪亚本人不会西班牙语,剧本由法语撰写后翻译,导致演员对白呈现“法式西语”风格。
三、歌舞元素的挑战与突破 佐伊·索尔达娜的舞蹈回归佐伊为饰演律师丽塔,时隔20年重拾舞蹈功底。
片中长达57分钟的歌舞段落需平衡演唱、舞蹈与表演,被《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盛赞为“职业生涯最大突破”。
音乐与叙事的融合实验声音团队创新采用“说唱结合”(parlé-chanté)技术,模糊对白与歌曲的界限。
例如用卡车引擎声增强节奏感,或将市场环境音与多普勒效应结合,营造虚实交织的魔幻氛围。
四、导演的创作争议 类型化叙事与议题拼贴影片融合犯罪、家庭伦理、性别认同、歌舞等元素,但被批评对社会议题(如墨西哥失踪案、跨性别群体困境)的探讨流于表面。
例如艾米莉亚成立慈善组织的剧情被指“圣化跨性别者”,与现实中的暴力边缘化形成反差。
棚拍决策的利弊导演坚持棚拍以强化“歌剧式宏大感”,却牺牲了墨西哥本土文化细节的真实性。
例如搭建的市场场景依赖音效库合成,被墨西哥观众嘲讽为“法式墨西哥”。
《艾米莉亚·佩雷斯》的拍摄花絮揭示了艺术创作在跨文化、跨性别议题上的复杂挑战。
从选角争议到文化真实性质疑,影片的场外风波甚至比剧情更具戏剧性,成为观察当代电影政治正确与艺术价值博弈的典型案例。
我看到很多人在吐槽歌舞片的那些情节,觉得混乱,可这恰恰就是墨西哥当时的现象最本质的体现。
在混乱中,每个人都想寻找秩序,比如跑调的歌曲,错乱的步伐。
但是大家请看歌词,在反馈主角内心的变化以及每个人都在挣扎的过程中,这是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以及是我判断此片是一个非常不错影片的有利基础。
其次讲变性好像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噱头,可是这就是主角内心最真挚的体现,他一直是有两面,一面负责制造混乱,强权独裁杀戮,可他女性的一面,让他最终走向了救赎的道路。
这是人性光辉,也是勇敢的表现。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因为司法的缺席、腐败导致最后的结局—就正如律师为了救艾美利亚还是让人带上的武器奔赴的现场。
这也是在暗示女人想拯救这个世界是不行的,那些制造混乱的男人才应该醒过来。
回顾全片最可怜的就是两个孩子。
从毒枭大本营到瑞士再回墨西哥,他们的人生和里面的每一位都是一样的—被时代推着走、无法自我选择,挣扎与痛苦。
《<艾米莉亚·佩雷斯>:人性与身份交织的细腻画卷》在电影的世界中,《艾米莉亚·佩雷斯》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别样的光彩,它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为观众呈上了一场意味深长的视听盛宴。
剧情层面,这部电影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框架。
围绕着艾米莉亚·佩雷斯这一核心人物展开,她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家庭背景之中,身份的多重性成为了剧情推进的关键线索。
从表面的平静生活到背后隐藏的秘密逐渐被揭开,每一次情节的转折都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其中,去探寻她内心的真实世界以及命运的走向,情节的起承转合虽谈不上大开大合,但那股子细腻劲儿却牢牢揪住人心。
角色塑造方面堪称一绝。
艾米莉亚·佩雷斯这个角色无疑是立体鲜活的,她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脸谱化人物,而是有着诸多无奈、挣扎与复杂情感的个体。
演员通过细腻入微的表演,将她在不同情境下的纠结、对所爱之人的守护以及面对自我身份时的迷茫等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她就是从那个真实的世界中走出来的一般。
而周边的配角们也并非只是简单的陪衬,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主角相互映衬,共同构建起了一个生动的人物群像。
从导演风格来讲,影片整体呈现出一种沉稳且细腻的质感。
镜头语言犹如一位无声的讲述者,用恰到好处的运镜、构图去捕捉人物的细微表情和环境氛围,长镜头的使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场景之中,近距离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而特写镜头又将人物内心的波澜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在节奏把控上,虽稍显缓慢,却契合了影片那种需要慢慢咂摸、细细品味的调性,让观众能跟着导演的步调,一步一步深入到故事的内核当中去。
在主题探讨上,《艾米莉亚·佩雷斯》可谓是相当深刻。
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借由其身份的特殊性,对人性、家庭、社会观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审视与思考。
关于爱与责任、自我认知与外界眼光的冲突等主题,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剧情之中,促使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仍会不自觉地去回味、去思索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有着很强的余韵。
当然了,这部电影也并非完美无缺。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缓慢的节奏或许会让部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些许不耐烦,觉得剧情推进不够干脆利落。
而且在叙事的某些节点上,稍显拖沓,没能用更精简的方式去传达核心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流畅性。
不过,瑕不掩瑜,《艾米莉亚·佩雷斯》依然凭借其扎实的剧情、出色的角色塑造以及深刻的主题,在电影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印记,值得那些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人性与身份交织碰撞的观众们好好欣赏一番。
如果用“投机”的视角审视第77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对所谓“政治正确”的迎合都是煞费苦心,金棕榈《阿诺拉》(2024)女性主义+边缘群体,评审团大奖《想象之光》(2024)女性主义+底层叙事,最佳导演《壮游》(2024)东方主义式的想象奇观,特别金棕榈奖《神圣无花果之种》(2024)尖锐直接的威权批判,这些电影里几乎都有对阶层跃迁的憧憬或对阶层滑落的忧虑,这可能是阶层分化、社会撕裂、全球化倒退加剧的当今世界最普遍的社会情绪,越是经济下行越容易滋生极端情绪——谈立场多于谈事实,好胜负多于好公义。
集众家所长的无疑是获得评审团奖和最佳女演员“四黄蛋”的《艾米莉亚·佩雷斯》(2024),歌舞片,女性主义,LGBTQ,底层叙事,异域风情,犯罪奇情,著名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的这部新片Buff叠满,但依然遮不住对影片质量和获奖含金量的质疑。
如果把本片称为“大数据电影”可能过于诛心之论,但影片差强人意的质量确实让人怀疑创作者的真诚。
律师丽塔(佐伊·索尔达娜 饰)业务能力很强,但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瓶颈和困惑,大毒枭马尼塔斯(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 饰)的秘密任务则改变了她的生活。
马尼塔斯有家庭,但他从小就渴望成为女人,只是他生活的残酷环境并不允许。
当他做好了各方面准备,需要丽塔秘密协助。
在丽塔的帮助下,马尼塔斯成功变成艾米莉亚,又以远房姑姑的新身份把妻子杰西(赛琳娜·戈麦斯 饰)和孩子接到身边生活。
艾米莉亚带着丽塔开始公益事业,受到寻找丈夫的痛苦妻子的触动,艾米莉亚决定帮助更多失去丈夫或父亲的家庭寻找亲人,这在高犯罪率失踪率的墨西哥受到广大民众的肯定,她也与一名被帮助的女人埃皮法尼亚(阿德里安娜·帕兹 饰)暗生情愫。
此时,以为马尼塔斯已死的杰西与旧情人死灰复燃,并决定结婚,担心失去杰西和孩子的艾米莉亚突然失控,受到威胁的杰西则和情人联手绑架艾米莉亚,丽塔带着众人前来营救时,艾米莉亚说出了真相,在逃跑的车上杰西为了释放艾米莉亚和情人发生冲突,车毁人亡。
电影以被帮助过的女人孩子们游行纪念艾米莉亚结尾。
电影前半部对性别与人性、性别与社会的探讨有一定深度。
丽塔与医生有一段争论,医生觉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要期待改变性别就能改变自己,丽塔据理力争,她觉得改变就是变化的开始,“改变身体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灵魂”,她从更宏观也更乐观的角度看待变性手术。
艾米莉亚后来从事公益事业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丽塔的判断,改变了生理性别的艾米莉亚变得更有同理心。
杰西透露婚约那场戏,艾米莉亚从克制到逐渐放弃“伪装”,声音也在一瞬间从细柔变成粗犷,“男性气概”从心理到生理全面复苏,这场戏非常有代表性,艾米莉亚最终还是没有逃离马尼塔斯的命运。
可惜电影结尾过于草率,电影主创似乎不知道如何为承载如此复杂议题的故事收尾,只好放了一把火,一了百了。
电影的歌舞场景非常密集,动作潇洒,运镜流畅,歌舞段落和生活段落衔接自然,但整体编排比较平淡,没有过目难忘的华彩段落。
相对精彩的段落主要在前半段,且基本以丽塔为主,从歌舞段落的精彩表现和整部电影的戏份占比来讲,丽塔更像第一女主角,杰西有几段表露内心孤独的唱段算是在歌手演员的舒适区,艾米莉亚在大部分时间都很平淡,只有最后情绪爆发后有些看点,大概确实因为演员不擅长,只有很少的唱段,表现也一言难尽。
埃皮法尼亚出场只有寥寥几分钟,勉强能算配角。
综合以上情况,戛纳会给四位演员集体封后只能理解为对于影片议题极为认可后的权宜之计。
比电影更电影的是,饰演跨性别毒枭的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本人就是跨性别人士,她之前以男性身份从事演艺工作,且与妻子育有一女,她的人生经历与电影角色高度同频,当她成为戛纳首位跨性别影后和奥斯卡首位获提名的跨性别女演员之后,高光时刻很快变成至暗时刻,过往的关于犹太人、穆斯林、美国非洲裔、华裔等等的争议言论让她被负面批评浪潮淹没,边缘群体的身份标签并不能让她获得更广大的关于边缘群体少数族裔的政治正确议题的豁免权。
《艾米莉亚·佩雷斯》在第97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中以13项提名领跑,但演员的争议言论、影片对墨西哥的刻板描写和其他争议细节为电影的奥斯卡之路蒙上巨大阴影。
无论这些批评是人们因为电影质量的名不副实而借题发挥,还是吃尽政治正确红利后的舆论反噬,或是“魔法对抗魔法”的魔幻现实主义,本片都成为观察和理解欧美舆论场的绝佳案例。
Emilia Pérez (A-)惊喜!
因为早前对这部电影知之甚少,反而看得时候惊喜不断。
我个人觉得它很有希望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导演和编剧奖项,是一个非常独特、新鲜又充满转折的故事。
看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像当年的《寄生虫》,就不断感叹:谁想出来的故事?
好有趣!
因为故事的吸引人而忘记这是一部外语片。
虽然故事的主题其实与《某种物质》(Subastance)、《不同的男人》(A different man)很类似,都是说身体外貌焕然一新,渴望“换个身体”开始全新的生活,但内心、灵魂其实没变,很难走出自己的宿命。
这部没有什么科幻内容,就是男变女完全可以实现,只是需要很多钱。
但它的角度很新奇,让一个曾经长得很凶悍的黑帮老大变成一个希望能用钱做善事的美丽女富婆,甚至希望能做好事来弥补过去的罪行,但之后才意识到无法完全走出原来的人生。
故事后面的发展有很多出人意料的转折,但想想也都是情理之中,结局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令人心酸、感慨,但又觉得这是必然的结局。
而且《艾米莉亚·佩雷斯》选择了歌舞形式呈现很特别,也展示得非常出色,不仅是演唱、歌曲好听,几段编舞、配乐还有利用电影中的道具制造出的街拍都非常有创意,新鲜感十足且不突兀。
所以即使是外语片,整体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强,剧情的难以预料牵动着观众一直关切女主人公的命运到最后。
而且通过这个变性人的故事,也展示了墨西哥本地帮派、犯罪严重,令人惶恐不安的生活环境。
即使是最富有的人也可能随时“消失”。
三个主要女演员都有歌舞表演,但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的表演更多且更为令人惊喜,毕竟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她有歌舞演唱才华,之前没有展示过。
女演员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 (Karla Sofía Gascón)的表现也令人印象深刻。
赛琳娜·戈麦斯( Selena Gomez)其实算配角,戏份比前两位少很多,但她有一段歌舞表演很惊艳。
我个人觉得她们三人提名是有希望,但这部属于女性群戏,没有很突出一个女性表演,有可能导致分票,更多可能是获得演员工会奖最佳群演。
觉得本片应该是最佳影片的料子,属于全方位都比较优秀的一部电影。
如果把“跨性别”这个被导演当成玄幻/童话/猎奇元素的东西拿掉,把这片看成一个黑老大想金盆洗手改头换面的故事,就讲得好了吗?
这电影推进剧情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叙事以外什么都用上了。
台词脑控法——黑老大一键话疗,在没有任何前期铺垫的情况下黑老大说什么别人信什么,医生能因为被女主间接话疗两句就舍身闯黑社会龙潭。
你要说剧情里他说得多么感天动地,也考虑下观众的心情,观众凭什么全盘接受?
以及医生提到跨性别各种问题是为了让对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一拍脑门,但电影要把他置于无情不懂性别认知障碍之苦的对立面,所以医生只要被女主黑老大含泪诉苦就瞬间理解了,毕竟作为一个跨性别医生,他从来没了解过任何一个跨性别者的心里苦,这非常合理情绪跳楼机——黑老大老婆,同样前期没戏份没铺垫性格,表现得像个普通杂役,然后被接到变性黑老大那里,零帧起手开始叛逆歌舞多么痛恨当黑帮的女人不自由,关键是Selena Gomez演得像个叛逆teenager,观感极其割裂。
诸如此类,医生,律师,黑老大,每个人的情绪都是垂直狂跳耳膜爆破弹——歌真是难听得要死重头戏:人生切割术——请问黑老大为什么不需要任何前期铺垫,就能让观众接受他洗心革面了?
在电影开头,放一段黑老大童年被社会逼迫着强硬的片段,或是一个他在杀人时内心纠结的镜头,也能让观感稍微舒服一点,不然全程靠台词脑控观众?
想问——如果黑老大本性善良,那观众该怎么接受黑老大过去的暴行?
如果黑老大是被父权社会blabla规训的,为何不铺垫来表现这一点?
如果黑老大是心境改变了,为何不描述改变的过程?
如果黑老大是跨女后瞬间拥有了天生爱人的能力,那这部电影是拍给激女看的吗?
打个比方,假如有一部电影,开场无任何铺垫就讲述一个曾经家暴强奸卷钱跑路的前夫突然洗心革面了找律师说我要补偿前妻你帮我找到她,过一会律师没去找就直接掏刀威胁再不找我弄死你。
看到这你只会白眼狂翻,而不是泪目道:“天哪,这电影真是讲出了我们离婚男人的困境”so,这部电影有做任何努力让你理解前因后果再基于情节对黑老大这个角色共情吗?
no,这是一部乘着LGBT+东风搞诈骗,让本身对电影中各种元素有了解有兴趣的人对着一些符号化却没有上下文逻辑没有灵魂的情节惊呼“天呐这根本就是我”的短视频网剧型电影
微信公众号 | 添糖陌影(欢迎关注 )2025年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在即,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的《艾米莉亚·佩雷斯》以13项提名呈领跑之姿,一举超越《卧虎藏龙》和《罗马》成为获提名最多的非英语电影。
不同于《卧虎藏龙》《罗马》《寄生虫》这几部在奥斯卡大放异彩的高口碑非英语电影,《艾米莉亚·佩雷斯》虽然在戛纳收获了评审团的高度认可,但在登录院线后,公众口碑始终堪忧——截至撰稿之日,豆瓣评分6.3分,IMDb评分5.0分,MTC评分70分,烂番茄新鲜度72%,总体颇为惨淡。
是什么让这部由法国导演执导的戛纳系西班牙语电影能在颁奖季大杀四方?
大家给出的答案无非是“政治正确”四个字——《艾米莉亚·佩雷斯》堪称平权社会议题大拼盘,性别议题、LGBT、边境失踪问题、第三世界问题、社会权力问题轮番上演,让学院会员们应接不暇、高潮连连。
《艾米莉亚·佩雷斯》讲述了一个毒枭头目决定金盆洗手并变性隐居的奇情故事。
主视角从黑人女律师丽塔身上展开,她工作能力强却未受重用,并对当下帮助罪犯洗脱罪名的工作颇有不满。
一日庭审后,她意外获得了毒枭头目马尼塔斯的委任——马尼塔斯厌倦了毒枭的罪恶生活,他梦想着通过变性手术变成女人,从此金盆洗手、成为自己。
在巨额酬金的诱惑下,丽塔欣然接受了和自己一样正处于认知失调困境中的毒枭的工作,很快为他寻找到了外科医生完成手术,并帮助她在瑞士安顿并不知情家人,料理好各种琐事。
马尼塔斯摇身一变成为艾米莉亚·佩雷斯,丽塔也得以财富自由,步入事业和生活的上升快车道。
四年后艾米莉亚·佩雷斯的突然造访再一次改变了丽塔的生活。
原来,她无法忘怀家人,终于在丽塔的帮助下以马尼塔斯远房表妹的身份将妻子和两个子女接来与自己同住。
重启人生的艾米莉亚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决心弃恶从善、拨乱反正。
她和丽塔一起,借助过去大毒枭身份而获得资源,成立了非盈利慈善组织,开始帮助寻找那些在美墨边境失踪的人——大多数人已被杀手杀害,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为的是给予尚在人间的家人以慰藉。
艾米莉亚和丽塔成为了知名的新闻人物,她们衷心地满足于帮助弱者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艾米莉亚更与一位受众女性坠入爱河。
然而,同样已另结新欢的妻子决定要带走两个孩子去开启新生活。
这让艾米莉亚无法接受,强烈的控制欲在她心中不断膨胀,而蒙在鼓里的妻子也开始痛恨这位莫名其妙左右自己生活的表亲,一切终于朝着彻底失控的方向而去......显然,《艾米莉亚·佩雷斯》的剧情简直是“神展开”,每一个段落都朝着意想不到的走向发展,并也随之引入越来越丰富的社会议题。
导演通过艾米莉亚·佩雷斯这个人物植入的表达意图十分鲜明且直白,但他确然借助这样的一个故事完成了他的意图,剧情虽然乍一看“离大谱”,却全然并未偏离围绕跨性别主人公艾米莉亚展开的框架——它的故事看上去很荒诞,但大方向却又合乎情理;电影的叙事风格很疯癫,但当我接纳了它以后,却又从中品味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至于电影堆砌的各项社会议题表达,当然不能说有多么深刻,可这些神奇组合在一起的表达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了这部电影被拍摄出来、被持续讨论的价值基础。
抛开注定充满争议的表达与剧作层面,《艾米莉亚·佩雷斯》在视听层面的优秀不容忽视。
导演运用丰富的景别构图保证了电影镜头的灵动与“好看”,以明快多变的剪辑手段保障了段落篇章内不错的节奏感。
作为歌舞类型片,电影中的歌舞段落编排优秀,歌曲与配乐的整体风格充满了都市感与现代性,时刻在营造着或迷离或危险的氛围感,大量的快节奏、不间断的半说唱设计带来了一种近似于ASMR的体验——观众一面被引导关注杂乱纷扰的现代社会,一面则为主要角色的自白所牵引,不知觉间一同坠入她们的精神世界。
观看《艾米莉亚·佩雷斯》之初我并未给予这部电影任何正面的期待,更多只是把它当做奥斯卡大热门的任务去观看,并在内心中暗含了对其“政治正确大拼盘”的潜在的批判意图。
可在看完后,我承认我已被其创造的如此疯癫但独特的审美体验所吸引。
有时“政治正确”四个字本身也会成为一种偏见,在评判文艺作品的时候,很多人不可避免地囿于“某某电影纯粹是政治正确而获奖”的狭隘成见,而忽视了电影本身存在的亮点,以“现成观念”替代“自主思考”,无疑是一种遗憾。
我喜欢片中对跨性别人群的关注,用唱段揭示艾米莉亚的内心痛苦与坚定抉择,让我在奇情故事中触摸到真实的血泪与渴望;也喜欢结局类似“耶稣受难”的割下手指包裹上纱布,制作成类似“圣母”的圣像,一路高歌游行,巧妙化用了墨西哥亡灵节的传统。
不喜欢的是导演的投机,题材仿佛冲着得奖去的,叠加许多buff:大女主、LGBT、女性互助、第三世界、阶级鸿沟,宴会上律师飒爽的高歌和舞步构成对富人阶级虚伪面目的讽刺,像极了《方形》中的人形“大猩猩”跃上派对桌头,成为充满观赏性的仪式性攻击场面,明显是投戛纳评审所好。
片中还充斥着各种刻板印象,爱财的拉丁裔女律师、墨西哥毒枭和帮派火并、到泰国咨询变性手术等等,导演的法国身份让他以一种刻奇的视角讲述故事,现出一种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简化策略。
此类符号的堆砌,也可以说是为了迎合戛纳对“第三世界奇观”的审美期待。
倘若没有歌舞形式,这部片估计是能是个充满奇情的b级片。
歌舞段落像是为观众造梦,虽然这个梦并不是那么美好,但也打消了观众深究剧情的念头。
歌舞形式像是导演和观众达成的协议,“我都上歌舞了,还管什么剧情,听就完事了。
”但是有些歌舞实在是谈不上好听,可以理解导演编排不是冲着好听去的,主要是为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性格,为人物量身打造。
但这种恶魔低语式的唱法,实在没有令我产生特别显著的生理享受,看罢也难有找原声带来听的冲动。
同是歌舞+犯罪(黑帮),《芝加哥》充满舞台感的歌舞就令我爱不释手,直接折服于感官的愉悦感;同是歌舞+少数群体,《魔法坏女巫》的唱段也会让我起鸡皮疙瘩。
歌舞品质的好坏还是会影响我对整部片的喜爱程度。
我觉得艾米莉亚是一个很丰满的人物,似乎有着双重人格,“毒枭”人格起到保护“圣母”人格的作用。
前半生,她生在“猪圈”,她不得不比周围的人更狠,带上社会性的人格面具,用坚强的一面保护柔软的真实自己;后半生,她决定为自己而活,瞒下所有人,秘密进行了变性手术,谋划了假死。
虽然去地狱走了一遭,但是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手术成功后她才真正活在阳光里,脸上才真正有了笑意。
但是,她斩不断的情感是对亲骨肉的爱,于是委托律师将孩子接来与自己同住,可以说是一手诱发了与妻子的矛盾,最终导致命丧黄泉。
她通过创办“微光”NGO,表面说的是为人们送去希望,干的却是寻找尸体,让家属死心的事。
艾米莉亚真正帮助的其实只有她后来的同性伴侣,宣告了家暴男的死亡,让她不用终日活在提心吊胆里。
于是,她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甚至结尾成为唱赞歌的角色。
《狗神》也有酷儿色彩,男主在狗圈中长大,成为drag queen,结尾也是极富宗教意味的死。
也让我疑惑个体觉醒是否必然依附于毁灭?
“酷儿”是另类的身份认同,也是生活态度的抉择与坚守。
同性恋群体本身是少数,跨性别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倘若总由“他者”来讲述,难免猎奇。
倘若LGBT群体能更多地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为自己代言和发声,展现出的生态也会更加自然和健康,而不是题材先行式的命题作文。
无疑,“被看见”是重要的,但是“被误读”也是需要避免的。
“男性气概”是杀伐果断,充满决断力的一面,而“女性气质”是坚韧包容,充满共情力的一面。
艾米莉亚没有追究妻子的出轨,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平和接受了这个真相;而当妻子说要带走孩子时,仿佛触及了她的逆鳞,她马上展现出凶狠的一面,甚至派人威胁妻子的皮条客,最终招致被绑架和杀生之祸。
性别气质是流动的,而不是固有的标签。
影片通过跨性别的主角设置,让观众看到性别气质的扮演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中间的灰色地带才是人性的复杂幽微之处。
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拥有“女性气质”和“男性气概”,只是各自的比例不同,在具体情境中占据上风者也不同,所以构成了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就像片中的女律师,同时拥有执行事务的高效与滴水不漏、爱财与不择手段、体贴互助;妻子的角色,也同时拥有追求性愉悦和幡然醒悟后的果决与勇敢。
在我看来,影片主题还是揭示父权制和资本对个体人性的荼毒,或规训或压抑,使千人一面,都戴着面具生活。
影片鼓励每个人活出真实的自己,像尼采所说的,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
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勇敢坚毅地抉择,执着地坚守,创造自我的意义。
2025年1月墨西哥首映,由于负面评价过于集中(三个月前网飞上线),导演Jacques Audiard现场临时决定不出席映后活动,只留下片中唯一墨西哥籍主演Adriana Paz(仅出场11分钟的女四号)参加Q&amp;A。这么看,功成名就的老导演接这种完全不懂的外语片大多都在耍流氓。
【B+】啊?远超预期,我大受震撼。好复杂诡异又和谐统一的片子,歌舞编排完全不是问题啊,梦回《瑟堡的雨伞》的方法论,只看迷离的调度与激情就可以很享受。以及觉得批发影后的决定太对了。
OST挺好听的
去掉歌舞,一杯凉水。
3.5🌟。类型片大师,欧迪亚再次突破最擅长的黑帮暴力题材局限,采用一个阿莫多瓦式的奇情故事探讨身份、性别气质与暴力的关联性。再以歌舞片的形式呈现女性生存危机,以及相当严肃的墨西哥现实议题:人口失踪与毒品问题。虽说有不少刻板印象的处理,但是胜在情节与气氛的铺排,特别是三位女演员的精彩演绎,一路维持着扣人心弦的节奏感与充沛的娱乐效果,堪称是近年来欧迪亚最佳作品。
1.5 / 完全好莱坞化的欧迪亚,一种凹造型走秀电影。几乎每段情节都像是去后台换一件时尚单品然后立马丢掉。人物的情绪极度单薄,除了一边狂喊口号一边拖沓流水账之外也几乎没有什么开放性。看的过程中实在是很难不去想象这个故事假如让阿莫多瓦之类的优秀作者来拍会有多么有趣。
3.5星,雅克欧迪亚对女性的共情是深刻的,和秘密会议一致,踏着女权zz的脚印登上颁奖季,想不到戛纳和奥斯卡已开始欣赏这类“宝莱坞”商业电影。
改变容貌不让人认出很容易,改变灵魂拯救他人孤独却很难。曾经戴着头套摸黑行走,此刻手持枪火照亮夜空。想要真正的雪场,而不是客厅里模拟滑雪的机器。想要真正的自己,却无法用香水掩盖爸爸的味道。手术刀并不是通往上帝的门,而是通往内心。每个人都不是偶然到访,她带着全部因果,组成了你的命运。
Jacques Audiard並不是在講述一個或幾個女性的故事,而是在講述“女性”這一處境,真正的主角是被“女性”困住的每個人,被困在性別、身份、職場、婚姻、愛情等中的每個人。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明明Selena Gomez演得差強人意、Adriana Paz戲份那麼少,還可以和 Zoe Saldana、Karla Sofía Gascón一起獲得戛納影后了,因為她們作為女性整體存在,和當年《回歸》六個女演員共獲戛納影后一樣。Jacques Audiard對於歌舞段落的駕馭還是有所欠缺,或者說他並沒有拋下傳統劇情片的手法,導致劇情與歌舞之間在拉扯,觀感最佳的第一幕恰恰也是劇情段落最少的一幕,其實第一幕是可以延展成一部獨立長片的,艾米莉亞·佩雷斯會更為一個更加抽象的存在。Karla Sofía Gascón的表演相當搶眼,大概率能成為首位提名奧斯卡影后的跨性別女性,如果得獎我也支持。
一星半。心狠手辣的大毒枭通过变性手术改头换面,甚至成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正义化身(一个圣母形象),最后还必须以死亡作结来被祭奠,这是典型的男性救赎情节。一看就知道是只有顺直白人男导演才会写出的人物,虚假的性别差异叙事。再就是歌舞逻辑的问题,这片的核心吸引力真的是靠歌舞序列来支撑的吗?每一次的歌舞唱段都突兀的如走过场的小插曲一般,起势太凶太急,“以唱代说”又不能自发地形成叙事张力,最后只好草草收场(以及人物不断朝向摄影机的T台式走位挺蠢的)。或许欧迪亚未来确实能够在主流市场站住脚跟,但也急需解决如本片fairytale musical + 犯罪片在类型融合时(交集或并集)其显在的内部矛盾。
歌舞元素大乱炖非常混乱。改变了性别,开了NGO,以为将是都市轻松剧情,女性力量智斗黑社会,制止暴力犯罪,剧本我都想好了。结果竟然还是暴力对抗暴力,还配上要命的史诗感bgm,我呸。演得最好的竟然是割麦子???
一股三大做题家的投机味儿太冲了。
尬,太尬了,雷的灵魂出鞘,唯一的好处是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的脑洞情节还能离谱成什么样。制作水准不错,想想倒是挺符合法国人口味。
三星半~西班牙语歌曲都很好听,Zoe的表演和歌舞都出彩,另外两位女演员也都发挥得不错,但Selena Gomez演技拉垮,歌也唱得不咋地(实在对不起她歌手的title),cast她真是一个错误决定。影片传递的message也比较混乱:难道一个无恶不作、杀人无数的大毒枭变性后良心发现,帮助受害者家属找到遗体掩埋地就变成大圣人了吗?!他/她之前所作的恶就可以一笔勾销不用付法律责任了吗?!反正我是无法接受~
色彩、镜头和音乐都很主流的电影,只要不排斥trans就是一场视听享受。对我个人来说因为是西语所以有bonus
这部无法在大银幕看实属可惜,视听上一流的技法观感觉很爽,且情节节奏上非常具有娱乐性,变性不仅是给观众,给戏中角色也带来的很大的震撼救命哈哈哈,演员表演都相当出色。但创作上还是非常理想主义的,结局也恰如其分,再如何变性,再如何改变,都逃避不了自己的过去。
1. 在看电影的时候想,电影本身是否具有性别属性?这部电影以一个男性的身份开始,转化为女性的赞歌,结尾又化为男性的枪战片,某种程度上和主人公对应。中间部分最好看,结尾最无趣。2. 主人公在亲情关系中的位置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从父亲到姑姑到母亲,唯有姑姑的身份让家庭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亲权的独占导致悲剧。我在想都那么有钱了,不如买一个巨大的房子,让所有人都住进来,也向情人敞开大门,哪里需要绑票枪战解决问题。3. 声画一流,尤其是唱段,加一星。
#戛纳主竞赛首映 炸裂!淋漓尽致!包含了trans、女性、感情、家庭、社会等主题,故事扎实,丝滑顺畅,毫不拖沓,音乐、舞蹈、镜头,喷涌而出的激情,既尽情释放又尽在掌控,饱满深切,张力十足。Selena Gomez饰演金发美丽性感成熟的黑老大女人,一扫《大楼里只有谋杀案》的疲态,状态全面恢复,无论歌舞还是文戏都特别的不Selena Gomez,变成有着一张让人禁不住想咬一口的可爱脸蛋的让人禁不住爱死的坏女人;Zoe的角色依然成熟冷静,同时让我们见识了她的另一面;Karla太有魅力,配得上全场雷动的鼓掌,把她感动哭得我都要哭了。三位女主演太棒!当然必须有好导演才能让演员有如此超越寻常的表现力。
用西语拍歌舞片的欧迪亚还是没改掉只有半部好片的毛病,熟悉的狗血剧情+后半段暴力事件大爆发,优秀之处在于用人物动作做beat很符合剧情?几场歌舞戏还是很吸引我看下去的。一句话概括,躲避有毒父权制的唯一出路:变成女的。可以这很欧迪亚。变成女王以后爱了每个具体的人却非常讽刺得仍然漠视妻子的人生。一如既往会调教演员和规避演员的缺点。可以算我看过最差的欧迪亚之一。
@恋爱电影馆 比评分预料好看,歌舞片段与剧情融合很好,关于性别的讨论也感觉是点到为止,但剧情感觉能撑下一部迷你剧了。Zoe的女配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