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现代日本社会对那场战阵的普遍认识,虽说不想带着政治立场看这部电影,但我们站在被侵略国的立场,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避重就轻。
不过说实话,中日两国之间对那场战争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距,绝不仅仅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解释的了得,能像德国那样如此敢于直面自己黑历史的国家毕竟还是极少数的。
虽然中日两国人民的有很多不同,但这种身在历史长河中不由得随波逐流的无奈,回过头来看,想必无论是谁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其实剧情也不复杂,就是主人公“少年H”一家比较崇洋而被当成异类,父亲更被抓去拷问。
其实表面就是说,其实日本老百姓在当年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其实更明了的意思,就是当时美军攻打日本给日本的百姓带来沉重的代价!
我们都知道,无论哪国哪段时期发生的战争,受害者中肯定少不了无辜的老百姓,而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错误,我也不在这里解释,美国当时出兵也是日本自己挑的头。
其实电影最后那里,画凤凰的那一幕也是令我有点反感,神马叫“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这句字幕真得挺耐人寻味的是表面上说,战争中的人民能重建家园呢?
还是日本不反省当年的错误想重生呢?
真的是一部挺让人深思的电影。
选择了中立的角度反映了战时的日本。
1、最近能给我带来感动的大多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善意。
对人家犯错之后理解的善意往往比责怪来的好。
犯错的人往往自己已经充满愧疚。
2、信仰。
坚持信仰。
即使周遭人对你充满了嘲笑。
人无非为自己而活。
当你活出自己的态度 拥有了自己的成就之后。
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都只会变得敬仰你。
而他们却还站在原地继续嘲笑那些靠着信仰从最基础往上爬的人。
3、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一个明智的父亲才会有的最民主的教育方式。
让小孩学会自己思考。
并坚定于自己的信念。
这几天看得日本的影视剧似乎都与二战那段历史有关,战争如何改变了一个普通家庭,又如何从废墟中重生的过程。
主题很普通,难得的是细节,就本片我想谈这么几点。
一是音乐,日本影人的音乐真的是一丝不苟,不论是宫崎骏动画中久石让那余音绕梁的回响,还是《入殓师》的那深沉低回的大提琴,抑或是《花子与安妮》中那段苏格兰风笛,以及本片中那首偷听的禁曲。。。。
这些音乐不觉之中就沁入我心,让我总有潸然泪下的冲动。
二是普通人的坚守。
本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形象无疑是父亲,作为一位洋服店的老板,他兢兢业业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手艺,同时也默默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逃难过来的犹太人。
对于宗教,他不盲从,他理解爱人笃信基督的那份虔诚,但是也不会轻易的去否定他人信仰的自由。
对于战争,他内心非常厌恶,但是为了家庭也能够做到隐忍的活着。
对于儿子的叛逆,他深深的包容与理解,同时也会非常坦诚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就像他对他爱人说的,踏耶稣像没有关系,真正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我想他就是一个把顽强活着守护家人的信念真正内化于心的人。
当然,更感人的是他其实并不只是为自己和小家,无论从当消防员的选择还是不收那位旦角小生的西服钱,抑或是知道儿子经常去邻居家偷听所谓的反动唱片,他都会报以一份默默的理解,在那样的时代,一份这样看似细小的包容与同理心更显弥足珍贵。
当战争结束后,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正确,而是真诚的向不断质询自己的儿子说“对不起,其实我心里也害怕,但是我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可能就真的完了。
”这是一种凤凰磐涅般的生命力,看似和风细雨,其实力道绵长,有如余华的《活着》,看似本能,其实恰恰是生命最本源的那股韧劲。
三是这个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相互守护与关爱。
无论是儿子为父亲被宪兵带走掩饰而免得妈妈妹妹伤心,还是妈妈在战后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对周围邻里的施舍,抑或是妹妹懂事的想把自己的那份白米饭让给哥哥,当然还是在大火中母子两相依为命奋力逃脱。。。。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这一家人分外的有温度,尤其在那样冷酷的时代。
当然,其他的看似惊鸿一瞥其实蕴藏着感动的情景有,那位旦角哥哥的妩媚与惆怅,那么有美感的一个人物最后只能选择自杀来逃避无法胜任的战争,那是一种把美撕碎的时代悲剧;还有邻居那个带主人公听国外来的经典歌剧的大哥,他对美也是那样的执着,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监狱中冒着惩罚的危险放歌剧的那一幕,还是那个军官看到主人公画的马奈的裸体像后保护了他,并教他如何在战争中求生存,又或者是父亲用他那双巧手为法国朋友做上临行前西服的一幕,你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小的坚持与审美,正是这些深藏于我们人性的真善美,才是最后瓦解战争疯狂的最有力武器。
所以,不论何时何地,永远都不能忘了对于真正美的追求。
《少年H》——在那个重要到需要特别放假三天以示纪念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推荐一部日本反战片(算是吧?
)虽然作为中国人在观影时多少有点哪里不对的诡异感觉……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全部真的就只剩战争而已了么?
拍战争时期的作品,展现点真的就只能是各种伟人,间谍,先锋以及与他们配对的各类气急败坏智商堪忧的日本鬼子么?
也许普通人在战争中努力想继续过普通生活的故事,会从不同侧面激起人们的反战反思,让人们真正去反对带来这一切灾难的战争本身。
清醒的人是痛苦的,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庸众没什么不好。
因为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信什么神都没用,信什么机器也没用,做一个庸众,挺好的。
复杂的心理,复杂的情绪转换,归属感和正义感缺失的一代人的生活写照。
没必要觉得遗憾,也没必要觉得自豪,把自己意志捆绑于不需要你维护的体制,又有什么值得。
国家意志需要个人去实现,对于表现个体的一脸无辜,有些做作。
而且,说到底是人和人的交流,国家和语言不是最重要的。
或许这个国家将要发生的事,外国人反而知道的更清楚吧。
为什么想法不一样就不行呢?
男姐姐不适合当兵。
去找犯人毫无意义,这样做连自己都会变成可恨的人。
坐下来,你认真听好了,这场战争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那就会被摧毁。
现在发生的是什么,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去看,虽然会有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是自己究竟在忍受什么,必须清楚地知道。
能忍,战争总会结束的。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在等一刻,神就是爱”等不了了
刚好看了偷书贼后看的少年h,两部片子分别是从德日两大军国主义后方的角度,从民众视角来反应战争,历史总是有类似,比如战争后期两国穷兵黩武,强征壮丁,培养童子军,鼓吹虚假战情等,两部片子都有反应。
当然相比之下,少年h由于是近邻拍的,由于文化较近,我们看起来更明白些,相比于如今日本对美国文化的态度,在当时听西方的歌曲,衣服上绣英文却被认为不爱国不忠君。
电影对当时这种扭曲的思潮给予了讽刺,且鼓吹了基督教,一家人笃信基督,保持着对战争冷静的思考和对战情的判断,最后一家得以保全,算是有点好人有好报的意思。
对国家形势冷静的判断,且对宣传抱有质疑,这可能是编剧观点,在当时的战争漩涡中是很难的,少年h的周围尽是些哼哈作态,受军国鼓动的青年,少年h还能与人争论,似乎是不可能的。
电影反思了民众的思想被当时的天皇绑架的状态。
人要有独立思考,电影中的父亲说出了主题。
仅从影片看如今的日本民众对当时战争的态度,是反战的。
战争的元凶是军国主义势力,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电影结尾也以欲火重生的凤凰比喻了当时失去一切的百姓,在战后重新开始。
一部讲述二战的电影,却到了第84分钟才出现战争场面,而且持续也不到十分钟。
但这并不影响该片的质量。
主要原因还是导演讲述战争的角度不同。
导演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二战对日本基层国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部电影不同于《美丽人生》那般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二战的残酷,也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单》那般直接把战争的邪恶面展现在你面前。
这部电影是从少年H对于这场战争的困惑而娓娓道来。
所以我也更愿意称这部影片是探讨父与子关系的电影。
每当H对周遭的事情产生疑惑时,父亲都会作为他的人生导师给与指引。
尤其是当H一家被邻居们怀疑是间谍时,H想要去责问自己的好友小一为什么把两人的秘密告诉别人。
此时父亲说的一段话让人记忆深刻,父亲说:“这不是小一的错,也许他也在为事情发展成这样而感到困惑。
我不希望等到战争结束后,你被别人都说成是一个卑鄙的人。
”正是父亲的开解,挽救了一段友谊。
而影片最后,遭遇轰炸的神户,让身为裁缝的父亲一无所有,此时的父亲对未来也产生了迷茫,继而沉沦。
此时的H发现当时教授他们军国主义思想的教员前一天还在高喊“大日本帝国万岁”,而在日本投降,美国人登陆后立马转换成“良民”时,还想从父亲那的到答案的H无法再得到父亲的指引。
不过最终父与子的和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最后又都成为二人的动力。
我也是个弱小的人,完完全全的认输了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就没有什么自己能做的事了吗?从今往后该怎么办才好呢?但是已经都结束了,对此耿耿于怀的话,就真的结束了.再重新来过吧!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相信的事情就去做.这个叫凤凰,就算用火烧死,也必定能浴火重生的鸟.影片其实对每个人都有教育意义,让人从中受益.好的电影都有自己独特性,不盲从,不美化,不丑化,让电影到升华.我们国家现在战争片非常非常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美化自己,丑化敌人,都是盲从跟风,甚至忽视真相歪曲历史而且还有很多荒唐之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变成了一本本弱智电影.本片不美化战争,不丑化敌人,从小人物少年H一家着手,反映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影响.少年H的父亲是个裁缝,衣冠楚楚,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少年H的母亲是个的宽厚人而少年H是个倔强思想独立的孩子,不盲从,不象很多人一样做裙带草,随波逐流,摇摆不定.战前不盲目参战,战后不盲目背叛.因为信基督教和为外国人做衣服,少年H一家被大家歧视,被迫害,在战争中,家庭被毁,但战后一家人重新振作起来,象凤凰一样,浴火重生.我希望我们国家也多一些有独立意识的人,大家不要做裙带草,不要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只有保持独立性,我们国家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战争年代管制最严,影响百姓生活最重
喜欢画画的孩子应该看一看。
唉,战争的恶
父亲的角色是亮点,理性、平和、坚毅,甚至连战后的那一段软弱,也非常生动。整体来说却太过日式主旋律。
带来痛苦的,才是错的...这种思想,也没错啦...
少年你这么意气用事,你知道你是在犯中二么。整剧脸谱化,演员们都摆出一幅大和表情,剧情拖沓。
木制的房子 怎么救火也没用 水谷丰长的好像六老师啊 好出戏
这娃眉目间真有点象妹桑,但爸爸就绝对比本尊气宇轩昂多了。对我来说最动人的不是反战,倒是父亲对着地图讲解地理,那小脑瓜里说不定就种下走遍天下的念头了。即使巨变不能预料,但终究熬过战争,躲过空袭,几乎自杀又没成功,然后长大成人做自己爱做的职业完成年少的梦想还著书立传!太他妈正能量。
能跳出固有的思维角度俯视一场战争,其实也就很难得。其实拥有一样的宗教信仰,每个人的表现还是不同的,所以改变人的不仅仅使宗教信仰,更重要的是个人信仰。
别人的XX之别人的家庭,别人的信仰,别人的父母。
看了其他评价,真踏马屁股歪到姥姥家去了。看鬼子烧烤真的爽!明明是施暴者,还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剧情里面庆祝南京陷落的时候,有多少中国人收到非人的虐待,就这样的三观还有还有一群忘本二鬼子在这洗,真他妈操蛋。
世界第一好爸爸
浴火重生的少年H,浴火重生的家庭,浴火重生的日本!不变的古泽良太!杰作!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H的角色刻画的非常棒,适合各种年龄段
东方基督徒的内心救赎
太喜欢了!
三星给上半部
我覺得父親的話說了一半
原来是妹尾河童的自传改编电影,原来他除了那些好玩的画之外,还能写出这样的严肃文学。片子本身而言,基本是被水谷丰撑起来的,小男孩的演技一度捉急,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除了反战基调外,更多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再度回顾及解读那场战争。无论战败战胜,皆是百姓苦。
流水账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