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少年托洛茨基

The Trotsky,一个魁北克高中生的俄共幻想,就是爱革命(台),托洛斯基

主演:杰伊·巴鲁切尔,埃米丽·汉普希尔,莲妮·芭拉班,泰勒·巴吕谢尔,Dan Beirne,科鲁姆·费奥瑞,詹妮薇芙·布卓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9

《少年托洛茨基》剧照

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2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3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4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5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6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3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4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5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6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7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8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9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20

《少年托洛茨基》剧情介绍

少年托洛茨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蒙特利尔私立高中读书的列昂•布隆斯泰恩认为自己是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转世重生,相信此生要和前世一样干一番革命事业。他眼下的问题是要找到列宁,以及一个能当自己妻子的年长女性。 列昂在父亲经营的工厂里组织罢工,结果被罚转入了公立学校。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个独裁校长。列昂不满学校的教育方式,他要在学校里掀起革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娜迦:永恒的羁绊终极胜利美国豚鼠2:血腥冲击魔法使的新娘待星之人异星战境最强魔幻陀螺被掩盖的时间绝不放过你能耐大了第一季吸血鬼鬼盲盒遗存者焚兽之都爱在迪拜玩物死亡凝视第十王朝蔓延的爱听见我的声音神秘魔法部白色女孩神勇武工队传奇神秘博士:死亡星球开心超人之时空营救夏夜十点半热情邀约最后的巫师猎人灵异女仆第三季姐妹四城微笑Pasta蚊人

《少年托洛茨基》长篇影评

 1 ) 不去触动根本,西方社会随便你玩

一直很不喜欢挂着大名头而内容迥异的剧情片。

一个养尊处优、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资本家儿子,把着妹子,在学校里搞搞前卫的“红色”“左翼”小活动,跟资本家老爸玩玩赌气式的小罢工,这他喵的和托洛茨基有个毛关系?

主人公在生活中处处把自己的经历、年份硬是和托洛茨基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是极不成熟的表现。

这每每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碰到的把自己的经历和希特勒的生平联系在一起的少年。

革命又不是出风头,标新立异,或者搞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和活动,加拿大的民主社会给了他们这样的宽松环境,如果放在中国,会如何?

有多少人还能坚持下来?

要知道,托洛茨基的一生几乎充斥在暴力和血腥镇压,残酷无情的党内斗争,远离故国的流放,这些不是一部借了他的名头的青春片能承载的。

一句话,这片和共产主义没啥关系。

 2 ) Boy, Be Ambitious !!

尽管电影说教味很重,尽管非常异想天开,那孩子真的准备改变世界。

如果说改变世界离不开特殊人物,那么Leon绝对就属于这类人。

尽管这部片子只是描写了一个孤立的事件,既没说主人公之前的革命史,也没有上演日后封侯拜相的革命成果。

但主人公坚定的信念是这部片子非常明确的主旨。

即使声音微弱,即使会受伤害,但他们都无法阻止我们发出声音。

尽管看起来非常幼稚,尽管没几个人相信他会成功,但改变世界的人从来就不需要这些安慰剂。

他们屡败屡战,也许成功,也许失败,终要让世界改变。

当然影片忽略了对于“革命”更深层的探讨,包括对于“改变是否就是好事?

”这样的行为准则的探讨,因为革命者大都是怀着好心办坏事。

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独立喜剧电影,影片已经难得的做到了“言之有物”。

同时影片对于时代风气中的泛娱乐化倾向也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在一个没有革命的时代,娱乐充斥了孩子们的头脑。

而影片通过leon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反衬出了其他学生的apathy冷漠——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对理想的冷漠。

 3 ) 你们都很naive啊

不知道为什么分这么高,本来是听到了电影的主题曲Don't talk down(超好听,推荐)然后想起这部电影,就想来豆瓣看看这个我觉得是烂片的片子能得几分,结果竟然得到了7.6这种还不错的甚至还算高的分数。

然而,电影只是讲了一个加拿大少年觉得自己是托洛斯基的转世,心系共产主义事业,引导父亲工厂的工人罢工,学习托洛斯基和自己的资本主义家庭脱离关系,找了一个大自己10岁的姑娘(这里开始也是为了学习托洛斯基,后来发现是真爱),最后全片的高潮就是在学校引起了一场反抗老师的革命(夹杂着对中国红*卫*兵的模仿和嘲讽),而所谓的“革命”也充斥着粗俗和暴力,方式多多少少模仿上世纪70年代的某场运动,个人看了并不是很舒服。

怎么说呢,那么多的10分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你们觉得靠这种革命的方式去推翻,只能说你们naive。

我承认我是一个悲观的现实主义者,但是革命的内涵这部电影远远没有表现出来,仅仅对革命形式的模仿和哗众取丑式的靠低廉的批评政府和权威引起共鸣是很容易的,引起年轻人强烈的支持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建议你们so-called“理想主义者”先多读读书,这个少年做的完全不能和托洛斯基比好吗,先读读《托洛斯基传》,了解一下托洛斯基好吗。

或者你们有多少人甚至完整的读过《资本论》。。。

请不要把简单的反抗权威看做一种时尚,没有意义的反抗权威其实有另外一个名字“造反”。

哦,其实我是人类药丸党,所以没关系啦。

 4 ) 梦回年少读书时

看本片的初衷只有一个:题目。

必须是这个题目吸引了我。

一直以一个 托 派 同情者自居的我,看到这个题目,自然而然的想看看加拿大高中生脑子中都是啥货,和我高中的时候差多少。

我们的主人公看起来是个神经质十足,荷尔蒙超多的类型。

喜欢熟女,爱好讲演。

实则就是个小p孩儿,和Trotsky完全不能比。

最后的成功也不过是西方高中生想在课余之时找点好玩的新鲜的事儿而已。

绝对绝对不是他们真的受到了神马精神感染之类的。

结尾更是搞笑,老爸竟然掏出一本毛主席语录送他...omg,要是郑超麟看到这段,肯定比知道自己要被关二十七年还气愤,能从坟里跳出来。

说这些无非是说从导演到演员,其实都不知道托洛茨基的生平,不知道托洛茨基的理论,更不知道世界范围内 托 派的悲惨命运。

所以,这是一部披着共产主义幻想的青春片,典型的北美思路,找一些学生,找件能让他们呜啦呜啦的事情,弄个有意思的背景,万事大吉。

就像十一区动漫,里面的精神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羁绊啊,发挥主观能动性啊,向理想努力啊之类。

其实本片也是一样一样的。

本片也非一无是处,它对天朝观众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知道原来如果托洛茨基有转世,那他可真得生在西方。

生在天朝,如果能冒出来这么个人,要么是教育出了问题,要么是孩子脑袋撞坏了。

悲观的估计,天朝知道托洛茨基的人比例都要比北美小很多很多。

毕竟,就像片中的小托大闹学校最后也就是转学而已,真托的晚年也都旅居北美直到被某刺客干掉。

说道这里,我也想起片中那句:are you my Stalin了。。。

要是有续集,那货不得把我们的男主干死啊。

************无关电影**********有关托洛茨基******************************我的非斯大林共产主义相关阅读:王凡西《双山回忆录》(托 派老人的回忆)张国焘《我的回忆》 (不用介绍)李德《中国纪事》 (那个德国人。。。

)陈碧兰《早期中共与 托 派》 (托 派,彭述之妻子的回忆)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 (比较杂,早期中共)多伊彻《先知三部曲》 (最好的托洛茨基传记,没有之一)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科恩《布哈林政治传记》 (可怜的布哈林,连驱逐出境的机会都没有)

 5 ) 告诉你:什么才叫真正的励志和成功学

一路热泪盈眶地看完了这部电影。

我们是否曾经也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是否曾经也有过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觉得需要改变?

并且在这改变中,我们负有责任?

可是我们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中年人,以拥有一间房子、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妻子(丈夫)、一个(几个)孩子为满足?

我们不知何时,开始觉得这个世界的庞大、自己的渺小?

觉得自己孤独,不被人理解?

在这个世界不能找到同志?

觉得自己所想的一切,在这个庞大的世界,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何时变成了这样。

一个中年人,一个犬儒主义者。

我们除了嘲笑、旁观,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在热情者面前显示理性;我们在梦想者面前显示成熟。

我们内心空洞、虚弱、软弱。

世界并未变得更为庞大,只是我们已经变得渺小。

就像真正的预言书,不可能是那些通胜、风水,告诉你来年一年的运程,而是《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我们》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会为了自己预测的准确而自喜,并作为卖点,而后者则自始至终是,悲观主义的。

于此,我们回到这部电影:什么是励志、成功学?

我们满天高谈励志,以及成功学。

书店、电视、电影里汗牛充栋。

不。

不可能是这些。

《托洛茨基》这部电影,才是真正的励志,真正的成功学。

真正的励志,真正的成功学,不可能是要叫你利用这个世界的规律和把自己变成一个机械人,以便使自己这个世界取得所谓的成功。

而是要叫你改变这个世界。

这就是《托洛茨基》与书店、电视、电影里的汗牛充栋的区别。

 6 ) 渺小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者的价值观,在现实眼里总是荒诞和可笑,我只希望现实主义者们在看完之后,能够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如果我认为这个世界像狗屎一样,但我欣然接受,并生活其中,那么我是什么?

”,“如果我认为这个世界像狗屎一样,不但不打算改变,并认为那些试图改变的人是白痴,那么,我又是什么?

 7 ) 我们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一定无法理解。

本片在一些部分还是挺有趣的,似是堂吉诃德式的荒诞。

故事的立意应该可以彰显出后现代对革命的解构。

开头有一个细节不知道是否有人发现,男主示威时候说拒绝外国劳工,对不熟悉工会制度的人来说,这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如果了解,便会发现这个细节拍的不错,至少在东亚是拍不出来的。

对东亚,至少是从未了解marx的china观众可能真的难以理解这部片子的有趣,即使我给他的评分受制于拍摄,并不高……若是最喜欢的话,相比较无聊和无趣,我更喜欢当初工运领袖说的那句。

我们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一定无法理解他们。

最后你觉得每天敲键盘的工作很无聊吗?

每天网上听着少女出卖身体,老人碰瓷,底层劳动者反社会的报复,尘肺病人得不到半点资本家的赔偿,大量的政治优待给了工厂老板,国内外公司的事情很无聊吗?

我们生活在这种比电影主角更荒诞的世界,我们也比他们的同学更无聊。

 8 ) 一个美国商业变态对俄国工人革命的亵渎

一个在国外看过这部电影的青年的评论:那个电影讲一个变态认为自己是托的再生,于是找寻亚历山大做老婆找列宁, 关于斗争的部分都是些美国高中生电影类型典型垃圾。

电影的隐含意味是: 工人都是被动的, 领导才能让工人们觉醒那个导演除了看到托洛茨基的《我的一生》, 其他什么都没看过, 就只是一个变态而已。

 9 ) 消解中的革命及其涅槃

无聊,还是无所谓?

如果是无聊,那么,还有被唤醒的可能,还有星火燎原的希望。

红色元素,被制片人员反复移花接木到细节处。

后现代的个人主义与虚无状态,与热血革命相映成趣。

革命的色彩,被时代消解了,但是,本片的亮点,确是欧美老中青三代的本色演出。

欧美老一辈,以岳父白头翁、社区女主席为典型,经历过疯狂燥热的1968,拜读过革命圣经,引领过学生浪潮,对革命就像基督徒对上帝,怀有无限的热爱与信念。

而今,他们暮年老去,雄心不再。

无疑,他们是现实的,妥协的。

打点起国家机器布置的任务,操劳起一家妻小的风风雨雨,儿女情长。

欧美中年辈,以列昂老爸老妈、教务校长为典型。

他们都是中产阶级,都融入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活。

前者,作为父母,保留了中东欧人民注重家族氛围的秉性,重心在事业与家庭中摇摆,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平等。

后者,作为一所烂学校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阻止学生青堕入滥性、毒品、暴力的深渊,一方面,却也面对权力欲膨胀如何为人师表的问题。

欧美青年一辈,以妻子、妻子前男友、妻子的闺中密友三者为典型。

应该说,本片对这一代的描写,比较薄弱,只是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进行描摹。

无疑,他们也是中产阶层的人物,出生于80年代,在感情问题上,不时遇到危机,内心脆弱的一面开始增多,对性欲与信仰的态度出现模糊的状态。

至于他们的生计问题,本片没有细致的展现。

总的来说,这一辈活的不累,但很空虚。

欧美青少年一辈,以主角列昂和他的同学为主要代表。

当愣头青托洛茨基闯进学生会的时候,两个同学只是将注意力放在舞会上,托洛茨基没有放弃,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法西斯——校长。

当毛头小子托洛茨基被命中注定的女人拒绝的时候,他知道,这是自己主观上不够努力的结果。

而当学生干部托洛茨基成功举办“社会正义”的舞会,成功在访谈类节目宣扬革命理念,成功与社区法院闹翻,甚至成功组织罢课后,最终却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不再乎revolution的伟大理念时,这个托洛茨基的转世,受到了重创。

他知道,革命陷入了低潮,而自己,丧失了斗志。

这时,出现了本片中最出彩的一幕。

岳父,当年伯克利大学搞运动的老男人,与列昂畅谈起革命的方法问题。

他说,当年老子在伯克利组织学生反对肯尼迪政府,也遇到过挫折。

大家游行,罢课,并没想象中轰轰烈烈,反倒更像舞会,说说笑笑,谈情说爱的。

这是为什么?

老岳父总结道,这是因为我一个人的革命热情与信仰,只是我自己的,并不是所有人的。

那么如何搞革命?

岳父没有直说,但他知道,革命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革命,往往诞生出伟大的人格。

而这个人格,对,就在你身上体现了,我的号女婿哟。

对了,本片还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最后行动中的小跟班,与在咖啡店吃饭的同学对峙的情形。

这一幕,非常幽默,但有很真实,真实到无以复加。

因为,这和我生活的大学校园多么相似啊!

没有文化,没有热情,且不说自由散漫的个人作风,单是一份道德理想的担当,已经破灭。

是的,在大陆高等教育走入僵局,越陷越深越迷乱的时刻。

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加拿大与美利坚,那里的学生,比大陆同胞更富有,同时,也比大陆同胞更自由散漫,更堕落。

那么,这位托洛茨基的小跟班,是如何说服同学参加示威与游泳的呢?

你看了就知道了(虽然编剧变的可能有点假,但不得不说,搞革命的人,很有性魅力)。

ok。

冷战结束,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弥漫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红色的意志在西方世界何去何从?

我想,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给了老人一份安慰,给了青少年一个梦。

 10 ) 美国青年的左翼思潮

昨天正好在一五一十上面看到篇文章讲述在英国大学生中很多人向往和崇拜左翼思潮,他们对于俄共时期的苏联评价很高,认为那种极权条件下的国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优势。

本片里面的那个小托洛斯基同学的革命从自己父亲的工厂发展到自己所上的那所公立学校。

他把他自己完全想象成托洛斯基再世,片中也提到了这个想法其实是佛教的理念,从侧面说明这家伙所谓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不纯正。

其实这家伙真应该感谢他所在的国家和那个国家所实行的制度。

假如这家伙怀着这种思想并将其实行,但是他却是个C或者北XX国的人,估计早就被扔进古拉格,或者因此得个炸药奖了。

但是在西方世界,他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体现言论自由的一个小小例证而已。

学生敢于反抗老师,反抗制度,而不会因此而恐惧或者受到暴政的惩罚,这是他们社会的进步。

我们在倒退。

配合着革命歌曲等待大家抗议到来,然后大家走出教室的时候又换成了动感十足的流行乐曲,很有深意啊。

反抗暴政应该成为人的天性,而不应该让奴隶成为我们的名字。

因为米国的社会结构相对合理,所以不回出现革命的苗头,大家机会平等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要革命呢?

李光耀当年在新加坡就是用的这种策略,沿用英国法律制度保障社会机会平等,然后一心发展经济,真正建立民众的中产阶级,这样所谓的左派革命就成了个笑话。

最后他找到了他的列宁。

呵呵,假如有续集这厮是不是会这样评价列宁“目前列宁主义的大厦整个建筑在谎言和伪证之上,包含着自身腐败的有毒因素”,“列宁是俄国工人运动中一切落后现象的职业得利者”。

会不会死在克格勃的冰镐之下?

很不错的一部影片,肯定不是主流,但是看了不回后悔。

你是我的斯大林吗?

--很经典的一句话啊。

《少年托洛茨基》短评

看着好玩

5分钟前
  • 蘅芜风醉
  • 还行

有点神经质的正能量喜剧,不要被误读就好。。

9分钟前
  • 宋淼
  • 力荐

一个魁北克高中生的俄共中二梦

10分钟前
  • 彪哥啊啊8
  • 推荐

所以导演的意思是领导革命的都是没大脑的书呆子?

11分钟前
  • Arily
  • 还行

站着不腰疼的富国政治童话

12分钟前
  • 耶斯特洛夫斯基
  • 还行

无聊还是无所谓? 男主角演技很好,能在美国找出 一辆拉达。还真酷!!

16分钟前
  • Qoo|夜深动物
  • 推荐

没有托洛茨基这个噱头,这个故事根本不值得一看

18分钟前
  • 好辛苦啊
  • 推荐

熟悉红色革命中国的观众,也许更会觉得本片是一个彻底的笑话。但身在魁北克,却逐渐能理解左派于北美社会的意义。但,结尾的毛语录还是将它变成一个笑话。我们已经亲身实验过托洛茨基,我们也已经看到了结尾。

22分钟前
  • Fujia
  • 推荐

it's [Rushmore] with a heart, minus the narcissism

26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还挺有意思的,感觉虽然是阴阳怪气,但是也到点了,不过也反映出来了,可怕的coms,真的太可怕了😱,那个遇到了一个就说lets get married I love u的实在是绷不住了,好der,要是这个里面有其他人客串就好了,Jay独木难支的感觉,结尾还出现个小红书,离谱

31分钟前
  • 失去梦想的柴犬
  • 推荐

我看过的青春轻喜剧的第一部五星啊!!!

35分钟前
  • 哇!斑马
  • 力荐

权利是争取来的。

39分钟前
  • 熙盈
  • 还行

有趣

43分钟前
  • LPP612
  • 推荐

其实跟托洛茨基没关系,找个自我最要紧。

46分钟前
  • 安迪·张不正经
  • 推荐

可能是希望太高,这个电影实在令人失望,这类影片最需要的是睿智的冷幽默与尖锐的讽刺。本片做的则明显很笨拙,尤其在有《青春年少》这种极佳的校园冷幽默题材之后。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哈哈,Jay真是个怪咖啊~~~ 总是接这种dark comedy。

52分钟前
  • 玉面小飛龍
  • 推荐

我总对具有煽动性人格的人有一种莫名的倾佩,他们目的单纯,逻辑清晰,做事带有一种使命感,这也算是一种人格魅力吧。

55分钟前
  • 火星小姐
  • 推荐

he is doing that but you don't, shame on you!

59分钟前
  • 英英美代子
  • 力荐

在酒吧里那女歌手唱的歌很好听,叫什么?

1小时前
  • 还行

脆弱的左派激情

1小时前
  • 一个文盲兔狲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