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豆瓣上很多影评,差点打算放弃这电影了。
看过之后很庆幸,觉得既不烧脑,导演也没有装逼,是一部比较好理解,也具有开放性的惊悚片。
首先,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密室电影。
黑暗降临,灾难发生,城市再大,也不过是光里光外的地方。
四个主角,在影子和黑暗里挣扎,对白和场景都非常有限,我理解为密室求生。
电影很宗教,很哲理,也很鸡汤。
人被黑暗吞噬不过一瞬间,只留下衣服。
人生来无牵无挂,衣不遮体,无论是衣服首饰还是家财万贯,都是身外之物。
你走了,什么都带不走。
如同电影里大街小巷废弃的豪车,繁华万丈也是身外之物。
其次,为什么要留这些人下来?
他们自己也在问自己,显然他们在上帝眼中并不是罪孽深重的。
医生,记者,电影放映员,都是为人类带来希望,揭露黑暗,带来欢乐的工作。
并且在最后每个人的消失前,他们曾经犯过错,并且一再犯错,才导致了自己的结局。
一句话,上帝给过你改过自新赎罪的机会。
保罗,放电影的。
从电影院里逃出来之后被影子击打过。
这也是电影里唯一一个没有被直接被影子吞噬的一次,我们分析一下他的话真假。
如果是真的,说明审判者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他留下生命在光里,说明他应该抓住机会珍惜机会。
最后他还是挂了,惦记着地下室里神秘的小门。
说明他是个城府很深的人。
黑娃回答路克的时候,他心里就留下了小心思,并且产生了无限幻想。
最后想着自己如何通过这个门脱逃。
其实这个小道压根就是他幻想出来不存在的。
他如果不是腿脚不好,他一定第一个跑路。
如果他说的是假的,我也比较支持这个说法。
影子怎么可能留你活路?
一定是和幸存者争抢光资源的时候被打伤的,但是他却一口咬定,显然做了见不得人的事。
电影里从他在影院里看见另一个同事被吞,就没再叙述,所以那段用意就是,保罗怎么逃出来的他自己怎么说都行。
电影名字叫第七街,无非基督教七宗罪,好色,纵欲,贪婪,愤怒,懒惰,嫉妒,傲慢。
我试着从宗教角度分析电影,难免要过度解读一点。
保罗是好色的。
他在电影院里就收到妹子的调情,心里起了波澜。
在酒吧后又和女主索吻,女主看他可怜满足了。
导演意图是很明显的,他犯了色戒。
他在幻觉中(权看做审判者的指引)走入救赎小巷,那门背后就是他的结局,他发现是死胡同后异常愤怒,又是砸墙又想反悔,毫无意识到这是主的指引,或是测试,犯了愤怒之罪。
想比起来另外两个成年主角,死去时都没有他这样大喊大叫的愤怒。
另外保罗工作时候在偷懒看书,才看到了关于暗示这个故事。
这也有犯了七宗罪里 懒惰的嫌疑。
再说路克。
记者。
他是电影里最勇敢无私的一个人,但是其实他也曾见死不救,即便如此审判者还是给他一次赎罪的机会,让他在电影里救了保罗,救了黑孩,遇上女主。
直到最后一次,黑孩重进教堂,他一念之差没有带回黑孩而是自己一个人跑路。
直到他遇见了保罗说的那个C开头的单词宿命一样给了他启示,他顿时明白了,才返身回来救黑孩。
可是为时已晚,死去时呼唤着前妻的名字,显然他做好了准备。
从最后救黑娃发现,他明白启示告诉他不救必死,可见身为揭露黑暗的记者,路克救人很多时候也有为自己的考虑,无非工作升值加薪之类。
路克在酒吧里曾自己喝过酒,身处如此险境居然有心情喝酒,可见平时也是个酒徒。
违反了 七宗罪里 暴食酗酒的 罪名。
另外和前妻因为工作分开,这也极有可能是出于对前妻工作才能的嫉妒或把自己看的太重的傲慢。
这也是两个原罪的罪名。
再说女主。
女主把自己的孩子看的极重,甚至在酒吧里险些对路克他们开枪。
这就是傲慢。
女主一路都是为了寻找孩子,和大部分电影套路相似。
首先女主是个烟鬼,多次在医院产房附近吸烟,这是明令禁止的,在最后的时候也曾对路克说自己偷偷找护士要烟抽的事,这就是犯了贪婪之罪。
最后被黑暗吞噬时候表情是安详的,他心理早就觉得这样更好了。
女主反而是电影里求生欲望最弱的人。
再说黑娃。
其实黑娃不是什么害人精,那理解能力也别看电影了。
黑娃只犯过一个错,就是最后不该离开酒吧。
他既然答应了妈妈,就不该离开。
有人肯定要说不走迟早是死,但是电影很清楚了,酒吧多次险些断电都缓了过来,这个酒吧看起来罪孽深重其实反而是诺亚方舟。
但是黑娃最后看见教堂还是冲进去,他心里是没忘记妈妈的,这也是他活下来的原因。
如果他没进去必死,那肯定是和记者一起挂了。
黑娃没害死任何一个人,他满足了保罗的要求打开放映机,没有电他自己也是要死的,不存在罪过。
他在生死关头在离开和妈妈之间选择了后者,记者的死是他自己必定的结局,在哪都是死,只有黑娃一个人相信教堂有救。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最后的小女孩非常有可能是黑娃的妈妈当初去了教堂才活下来的。
最后救了黑娃,可以说是一报还一报。
小女孩就像是审判者,她所谓的太阳能手电筒也就是一个梗。
你可以理解他是天使,也可以理解是和影子一样的审判者,也可以理解和黑娃一样经受了考验的人。
只要是白天,就有电,说的是心里的光。
2011年,电影《消失在第七街》,开始虽然节奏慢,但是各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就是各种的莫名其妙,带来的就是然并卵。。
最后除了核能手电,我还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对了 还有雪特龙的车。。
恩恩好吧。。
因为最后故弄玄虚半天什么也没说清楚。。
就是这样 不过可以接上《我是传奇》了 哈哈(短评里的)。
推荐指数:★★☆(5/10分),一般,无聊可看!
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有个毛病,那就是一定要搞清楚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恐怖。
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很容易过度阐释。
《消失在第七街》必然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因为它具有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和故事。
一个开放式的故事,你无法追究它从何而来去往何处,它像短篇小说一样,只是给你展示一个片段或环节而已。
如果你想知道来龙去脉,不如直接去看剧集。
在恐怖电影最重要的气氛营造上,《消失在第七街》驾轻就熟,对黑暗本身的恐惧是恐怖最开始的原点。
黑人小孩儿在放映员脑中死去,他在现实中又见证了放映员的死去,这样的设计很有心。
男主角的意外死亡,以及最后两个孩子的联手,让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完整的架构。
恰恰是因为它没有告诉你“为什么”,它才足够精彩。
2011年6月27日
这部影片我已经反反复复看过三遍了.应该说每一次看的感受都截然不同.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我的反应和许多观众一样纠结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为什么不烧几个建筑制造更多的光", "为何那个黑人孩子坑了那么多队友还能活下来". 后来的两遍,我反复的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光? 为什么即便有了光,有些主角依然脱离不了被卷入黑暗的命运? 看完第三遍,我现在也许有了近似答案的回答,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创世纪"中,上帝在第一天就说,'要有光'.光将黑暗与混沌分离开,而人类在'光'下可以工作,探险,生活, 到了晚上,人们通过"睡眠"来回避降临的黑暗, 现实中, 人类也更倾向于在白天高效率的工作,到了晚上休息, 而且人类天性中对于黑暗就有恐惧,对于光则更加亲近.影片则跟进一步的引申了光亮的含义, 主角们不停重复着 "I exist" 来提醒自己还活着. 而令他们深陷绝境的往往是他们记忆中最为依赖, 但现实中早已失去的亲人, 这些记忆支撑着他们活过了最初的袭击, 却也是最终导致他们被黑暗吞噬的根源.如果说光代表着信仰, 更极端一点,代表着"耶稣基督", 那么这信仰其实是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的, 对于无论无神论者还是佛教徒,抑或是穆斯林,信仰永远是那把支撑个人生存意志的火炬. 但为何光有信仰还是不够呢?为何看似最弱的小萝莉却能毫发无损的存活呢? 我的理解是, 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讲, "耶稣基督"抑或其他 "神" 也好,不过是在自己救命时要把握的那根稻草, 我知道有不少国人每周去教堂做礼拜也不过是求子求福,升官发财, 而这些人心中最重要的则是自己的身边之物, 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这些在面对灾难时, 也许能激发人的生存潜力,但最终则会吞噬个体. 试想, 假若面对巨大的苦难,一个人仅因为他/她的家人或爱人而奋力生存, 最后几乎都会落败, 因为巨大的苦难是持续的,长久的,甚至有可能是伴随一生的, 而执着于"人" 这样一个不完美的实物, 延展出来的一定是怀疑,否定,甚至背叛. 至于解决办法,影片更给出了一个答案, 将自身的心灵完全的奉献给绝对完美的基督, 纯洁,坚定, 毫不怀疑, 方可能真正的存活. 如同那个小萝莉一样, 孤身一人但气场比其他主角强大太多,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借助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向人们阐述了如何看待信仰的缺失,以及隐晦的表达了关于"基督"的看法, 我认为这对于当下国人,是非常非常值得了解和揣摩的.
首先说那女的,整个城市的人都完了,还对别人满口的上帝,听到小孩子的哭声连发光棒都丢了,就算她小孩没死都让她害死了。
再说那个放映男,都快没电了还坚持放点唱机,不顾他人死活。
然后到那个黑小子,根本就没想和他妈活着出来,还害死其他人。
最后那个年轻人我觉得行为还算正常人的反应,就是后面太心软了一点完蛋了,其实也没必要下车叫那小黑,亮着灯让他找几分钟,再不走就自己走。
那小女孩就正常多了。
竟然整个城市最后只剩下这几个极品,也是人类的悲哀。
那么多的隐喻,电影符号,字面,数字的暗喻,能否看懂全靠个人理解的。
很显然的一点,电影在播放的世界才是我们不该看到的那个世界,才是我们相对的处于内心深处阴影下的世界。
剧中5个人物唯一的共通点,是恐惧,无助,怀疑与无奈,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最后只有孩子,能保留在这个世界,因为只有孩子才存有少有的纯真(包括只有孩子的想象力里才会出现马)。
也就是说,被消失的那些人,不是死了,而是回归到了真实的世界,失去了纯真的那一面,变成了自私尔虞我诈的世界。
之中,从他们消失后,都变成了影子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他们只能观望理想中的自己了。
个人认为电影所说的光、希望这些都不是重点,要这是求生片,其实很简单,不停的烧东西产生火光就可以了,满街的汽车就有汽油。
要死,是死不掉的,电影没有这样叙述,恰恰说明,导演从来没想过是要表达的有关求生的事,而是一种精神力的东西。
这些科幻不是来自外太空,不是人为,而只是自己。
再说说数字7吧,电影里好多的数字7,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7是什么呢?
表达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看过《真人秀》的都知道,7其实就是代表了人类(8是灵长动物,9是天使,10是上帝)。
消失在了满是7的世界,那也就暗喻我们再也不是原来纯真的人类。
至于那个单词迷,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无法解释的迷。
如果线索没错,其实这个答案就是“活着为了什么!
”。
这个问题有正确答案吗?
当然是没有,所以根本没必要跟这个线索所阐述清楚的。
我不知道导演是否就是这个表达的意思,但应该不会差太多,如果真是这个意思,那么那些在那里高喊烂片与看不懂的人,导演这就是在嘲讽你们,因为你们早没有了纯真,早已看不到那个世界!
其实我们每个长大过来的孩子,都改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挣扎于自我内心的痛楚,烦恼与生存的无助与迷茫。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35146865.htmlVanishing On 7th Street(消失在第七街)2011电影看了好多好多,渐渐总结出一个道理,世界上的电影只分两种:让你睡觉的电影和不让你睡觉的电影。
本片则属于后者。
开始看电影前,我已经有些困了,本打算看几分钟就睡觉,可是没有想到本片刚刚看了几分钟,就把我的睡意全部打消了。
我从昏昏欲睡的状态,转变为精神焕发的状态,太神奇了。
可见本片的剧情有多么吸引人。
本片故事的重点在情节。
一个城市中,存在于黑暗之中的人突然都消失了。
原来是因为天空中飘来一片黑云,它能吞噬光明,只要存在于黑暗中的人都会消失。
可是消失的人们会在黑暗中存在着另一个自己,就如同灵魂出窍一样。
影片重点描述的是四个人,如何躲避黑暗,但是其中三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又都消失在黑暗中的过程。
影片最后,只有一个小女孩与一个小男孩逃脱出了这个被黑暗侵袭的城市。
这是一部每一分钟都能抓住观众心的电影。
从影片开始的第一分钟开始,就为影片埋下伏笔。
而且仅在影片进行不到十分钟的时候,人们就是开始不断的消失,故事正式开始。
整部影片没有丝毫冷场,不浪费每一分钟。
没有情节铺垫,没有环境的渲染,没有角色的代入,非常干脆的直接进入电影主题。
这样的电影看起来相当的过瘾,看这样的电影还能睡着觉吗?
影片的悬念设置非常成功。
电影的重点不是讲述人们不断消失的原因,而是放在人们如何消失上,只有角色之间互动时才带给观众一些黑暗来袭的信息。
所以,观众们会不停地在心中思考,黑暗的成因是什么?
他们如何聚到一起?
黑暗如何侵袭人们?
每一个角色在消失前的状态又是如何?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影片中寻找着答案。
有些问题的答案找到了,比如黑暗是从何而来,如何抵御黑暗;有些问题的答案没有找到,比如黑暗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会如此?
但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对于影片的情节发展并不重要。
影片中的角色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并不想知道黑暗是怎么来的,只想知道如何离开这个城市,如何躲避黑暗。
观众们的想法也是如此,我们会跟随着角色的脚步而前进,并不在乎黑暗的成因,而是担心角色们是否会消失。
有了好的故事,还要有好的讲述方式,本片就完全做到了。
客观来说,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演员不多,没有大场面,只有一些黑暗来袭的特效。
可是编导们就是用这种低投入的方式,拍摄出一部精彩纷呈的电影。
一个小酒馆,几个街区,一个地下室,还有一座教堂,就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环境。
在编导娴熟的电影技法下,将这些场景以及一些道具运用的出神入化,使影片充满了恐惧的气息。
尤其是本片对光线的运用,对影片的恐怖氛围塑造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忽明忽暗的光线,时刻提醒着光明防线的崩溃;室外光线的消失,也代表着生命的终结!
此外,音效、音乐的运用,也是本片恐怖氛围塑造的功臣。
本片演员出色的表演,也是电影吸引人,震慑人心的关键要素。
几位演员的表演我就不一一细说的了,他们恐惧的表情,绝望的神态,还有对于未来的担忧,都是对电影的完美诠释。
虽说恐怖片不需要太高深的演技,但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觉,还是需要一定表演功力的。
片中小女孩子的表演虽然戏份不多,但给我印象深刻。
她也就几岁吧,眼神里却有着一种超出她年龄的成熟,她的前途不可限量。
此外,Hayden Christensen扮演的男主角竟然叫Luke,还以为自己拍《星球大战》呢?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用很少的演员,很少的布景,以及很小的空间,拍摄出一部扣人心弦,震慑人心的恐怖电影。
在片中虽然只有黑暗的影子,可是他们产生的恐惧元素比起其他电影中的僵尸、怪兽要强上百倍,而且是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
就像网上的评论一样,这是一部“没有僵尸的僵尸片”。
一部完美的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序列:0386Vanishing.On.7th.Street.2011.消失在第七街.双语字幕.HR-HDTV.AC3.1024X576.x264-人人影视制作2011-06-11
关于这部影片,出现了一个关键词CROATOAN ,这其实是真实发生在美国殖民地的一起神秘事件。
导演或许想以这为题材,拍摄一部令人深思的片子。
那些消失的人到底去了哪里?
我们真的存在过吗?
还有这部片子的名字,或许和宗教有关。
数字7暗示了这一点。
这部片子,美国人看后更有体会。
失踪的殖民地成为美国迄今最大的谜 1590年8月17曰,约翰·怀特从英格兰出发,经历漫长的海上旅途终于抵达洛亚诺克岛。
树木枝叶繁盛。
明媚的阳光下,长尾小鹦鹉在树枝间飞来飞去。
怀特马上就要与他的女儿埃莉诺、女婿亚拿尼亚·戴尔以及外孙女弗吉尼亚·戴尔——第一个出生在美洲的英国夫妇的孩子——团聚了。
他们的殖民地有一百多位移民,怀特就是他们的总督。
怀特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他在殖民地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详细的地图以及美洲本土动植物和人的素描。
怀特的殖民地并不是欧洲人首次尝试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洛亚诺克岛定居。
首支探险队全由男性组成,目的是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居住地,留下15人,然后派船回去接新一波的殖民者,包括女性和儿童。
从新世界归来的冒险者把新大陆竭力勾画成一幅幅无边无际充满冒险和财富的图画,这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原探险队的船长之一亚瑟·巴娄将北卡罗来纳州描写成一个精美的花园,里面开满了芳香扑鼻的花朵。
这块土地是“整个世界上最富庶、甜蜜、健康、肥沃的地方。
”美洲土著人“温和、慈爱、忠诚、没有丝毫虚伪与奸诈。
”自愿漂洋过海来到这个天堂的不乏其人。
它将成为首个容纳妇女和儿童的美洲殖民地。
英国人认为只有让完整的家庭定居下来,洛亚诺克岛才能变成一个新的英格兰。
事实上,洛亚诺克岛的本土居民开始确实对这些欧洲移民很友善。
但就在那艘英国船只离开以后,首个殖民地的指挥官拉尔夫·莱恩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土著人,从而使他们对这些欧洲人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就在巴娄用他美洲伊甸园里的土著人十分友善的故事来吸引新的冒险者来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同时,印第安人开始攻击外来者。
原殖民地的15个成员失散后再也没有找到。
与此同时,包括怀特及其家人在内的第二批殖民者正驶向一片新的土地以及一个充满光明的崭新未来,全然不知道那里发生的一切。
他们的计划是先去接留守在第一个殖民地的15个人,然后继续航行到切萨皮克湾,在那里他们将建立一个新城镇。
但是当他们到达原先的殖民地时,只看到废弃烧焦的房屋。
沮丧的他们没有回到船上,就在前殖民者定居的地方搭起帐篷,不再沿着海滩继续前进。
他们花了一个月来垦地、引水、重建房屋。
一个月以后,每个家庭都可以舒适地待在新家了,他们于是派船回到英格兰去采购供给。
当约翰·怀特亲吻女儿,登上轮船时,他根本想不到这将是他们的永別。
整个航程本来只需3个月,但是英国和西班牙爆发了战争,所有可以获得的船只都被征用参战。
过了3年多,他才被允许回到美洲的家人和朋友身边。
怀特没有盼到家庭的幸福团聚。
他踏上沙石路面,声音听起来响得像喇叭。
他停下脚步——没有反应。
他慢慢走进先前的定居点,结果只看到废弃的堡垒、几件金属物品以及一根刻有“CRO”3个字母的柱子。
过了一会儿,他又找到一条刻在另一棵树上的信息:“Croatoan”。
再寻找也没有用,但怀特很肯定他知道信息的含义——这些殖民者一定是到克柔投安 (Croatoan)岛去与友好的美洲土著人生活在一起了。
他恳请探险队的船长向克柔投安航行,去寻找他的家人。
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制订出航海路线图,一阵飓风扯断了一艘船的船锚,其他船锚也被抛得上下翻飞,船长们都害怕被船锚砸得粉碎。
他们拒绝在卡罗莱纳海岸再多待一分钟,立即回到港口整修船只并过冬。
那阵狂风使得洛亚诺克岛移民的命运始终成了一个谜。
在影片中【八面埋伏】也有提到这一桥段,看来这是美国人记忆中的一道裂缝。
相信很多人对于此片各种宗教、人性、惊悚成分已经剖析良多。
这里说一点个人的看法吧。
这部影片内涵晦涩,探析角度很多,其实从环保的方面来看也容易有自己的答案。
在突然之间整个城市的电源中断。
人们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幸存的人最后寻找到一个靠自备燃料发电的小酒馆。
这很有可能映射着全球能源的枯竭。
人们无止境的消耗有限的宝贵资源。
所以导演这里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惊醒观众,汽车、影院、办公大楼、医院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都将无法使用并最终不复存在。
最后有一个细节,就是小女孩的鞋子鞋跟后面是那种踩着就会发光的鞋子,她手上的太阳能电池手电筒也是一种环保工具,无需消耗化石能源。
影片末尾,小男孩和小女孩乘坐者极原始的交通工具也是人类忠实的好朋友——马(亦是环保)走出了芝加哥这座现代化的都市。
Croatoan也暗含一种回归原始生活之意。
所以,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影片也是一种可取之道。
这部电影很多人说看不懂,在我看来其实寓意很明显。
他既不是拍科幻片,也不是灵异片,而是揭示一个与成长有关的哲学思想。
影片一开始很多人身体被抽离,只剩下衣服,而且一到晚上就会看到影子包围。
在导演的眼中,影子应该是代表一种灵魂,思想和希望被寄托在上面。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我觉得哲学是一个关于探索人的本质的东西,本质总被现象迷惑,让人无法看清,即是看不懂。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只有那几个人的例外,在逻辑上无法解释通顺,但若换个角度想,从哲学角度思考便能明白,片中有个镜头,那个黑小孩去卫生间盛水的时候,放映师躺在桌球台上,他觉得自己等了很久,小孩还没回来,就去卫生间看,然而在卫生间里只看到空荡荡的衣服,于是他又去另一个门找那个小孩,在经过一段明亮的小道后,他看到了终点的门,推开那扇门,另外一面却是墙壁。
然后他就消失了,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这个放映师一开始出现的时候说他自己被“人”更确切的说是被影子狠狠一击,以致受伤了,躺在车站那里。
其实希望是寄托在那个人身体的影子上,即是灵魂,这个放映师他的灵魂曾经受过命运的重击,就像有人说现实像砖头一样拍在你头上,你受伤了,然而你还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看这个放映师和临床女医生的对话,我们会观察到这个人性格孤僻,当他处于一个人的孤独中的时候,他无法忍受,他没有坚强的信念。
所以他叫男孩放音乐,他请求那个女医生给他爱,他必须依赖某些东西,是人类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他的希望只是空中楼阁。
在他说的那个故事中,他为自己解释了,他是那样一个人。
他们说不懂那个故事里那个单词的概念。
其实这个概念指的就是那个人的精神状态。
当他去看那个男孩的时候实际上他孤独的性格已经注定会认为那个男孩已经消失了,只不过他在安慰自己,给自己假象。
所以他打开最后一扇门,他脆弱的心会看到的只是一堵墙而已。
其实影子就是人,人就是影子,在人的眼中那些黑暗的东西是影子。
在影子的眼中那些人也是黑暗的东西,只是相对而言。
因为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有影子在自言自语,他们说我是存在的。
可以想象他们在另一个空间也是把人都当成影子。
所以这一切只是人自己的假象。
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时候就会这么觉得,只剩下一点点的希望。
当这个希望的信念不坚定,受到恐惧的驱使,他便把那些人都看作影子。
他便觉得每个人都变成空荡荡的衣服。
当那个放映师看到男孩消失的时候,很奇怪那个男孩后来又出现,其实那个男孩一直都在,只是那个人精神上这么觉得。
这几个例外的人会觉得他们被遗弃在光明中,四周都是黑洞洞的。
只因为他们的精神孤独把自己想象如此。
认真回忆其实我们都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候,当你不被人理解,当你觉得脱离现实的时候,即便你在热闹的人群中,还是会觉得孤独。
周围的环境在你眼里是假象变成影子。
有时候因为一些东西会害怕,人从幼年到成年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越多,精神的信仰便越脆弱,因为现实狠狠的打击你,让你本以为的童话梦想被死亡,被孤独,死亡,无法放弃的爱等等各种恐惧驱使,你的灵魂是孤独的。
而小孩无忧无虑,即便有的烦恼,因为没有许多阅历,所以骨子里还是有那种美好向上的信念。
所以小孩是处在一种成长的状态。
而成年人恰恰是从成长轨迹的最高点开始往下滑的时候,是向下的即将走向灭亡的时候。
那个电视台主持人一直在努力,他不甘于受黑暗摆布,主动争取,但他仍然是脆弱的。
没有信念的依赖他的主动出击只是建立在人类的自我安慰上。
再回过头来观察,你会发现那几个成年人的聚集地是在酒吧,而那两个小孩的聚集地是在教堂。
这两个地方代表两种状态,在酒吧中是一种浮夸娱乐的灵魂精神。
而在教堂中是一种坚定纯洁的信念。
每个人刚生出来的时候都是纯洁柔软的婴儿,不挂一丝衣物。
成长之后受到各种感官欲望驱使,受到各种浮夸诱惑,在成人社会大染缸中逐渐变色。
他们必须有所依靠,否则就会觉得自己被黑暗吞噬,灵魂的信念建立在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爱的积累之上。
失去这些东西依托,精神便很脆弱。
遵从生老病死循环,最终走向灭亡。
即便他嘴上一直呐喊着自己存在,呐喊信念存在,其实只是欺骗自己。
这部电影拍得是很现实的一个精神状态。
觉得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啊
反正我个人觉得不错。影片以Croatoan这个神秘的谜题为主线,深层次的讲述人类的信念问题。至少我觉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结尾的画面百分百和《行尸走肉》一样啊!!
蛋疼
海登怎么演了这么个片子……
居然转回到croatoan上去了。。。看完不知道该怎么想的片子。。。lost了。。。
太阳能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搞到最后都不知道导演在说个什么故事!比起当年黑暗传说里对黑暗的恐惧不是差了一点两点。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他妈的光。完全自行脑补的隐喻片儿,可惜被一个草台班子拍成了硬邦邦的胸口碎大石。
其实我没怎么看懂。
背后牵扯到Roanoke的典故
似乎是部神教片。但本片太多硬伤,例如那股黑暗是什么,既然黑暗能夺走能源,那应该不可能还有光,为什么要剩下这几人。太多bug了。
想法不错,插曲也不错,其他都不行。。。
吹灯拔蜡,隔屁朝凉……影片在莫名其妙中开始,又在莫名其妙中结束……
心中的白天
看的懂的情結,卻不了解其中的意思。
我看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在哪恐怖~
结尾如果在有些深意就好了。本片完全可以拍成恐怖游轮那样的电影
把微小说改成长篇的后果
神棍片!
安德森让我好失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