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很短,故事很简单,节奏舒缓但是把握到位,没有过激的情绪,没有极端的表达,一点点的,让我们难过也要接受现实,哭泣也要微笑着走下去。
其实坦白地说,因为自己和片子里孩子的经历类似,而且当时我的年龄也和heidi差不多,看的时候,变多了些自己的感伤。
看着他女儿晚上一个人无助的坐在马路边,那份心疼从心里很自然的迸发出来。
当听到那份悼词时,泪怎么也停不住。
简单更能打动人心。
斯坦利的妻子是伊战的一位士兵,斯坦利年轻时本来也在部队里,却因为视力问题被迫退伍,无缘为国效力。
斯坦利在一家小超市做销售经理,底下管着几名小职员。
40多岁的人,身体已经发福(库叔特意增的肥),戴着一副大而蠢笨的眼镜,似乎永远系不上扣的邋遢衣领,两条长的吓人的腿迈着滑稽的步子-不能不说,斯坦利活得并不怎么顺心--再加之妻子不在身边,在参加军属交流会时,他不得不与一群妇女坐在一起,很无奈地听她们讲与丈夫电话(百度)做(百度)爱,这种琐碎平庸的生活让他显得更加失意和落寞。
然后,就连这看似不怎么如意的生活,也被无情的击碎了。
站在门口接到妻子去世的消息时,斯坦利完全懵了。
接下来他几乎像神游般听着两个军官给他讲各种善后事宜。
神游过后是清醒的悲凉和伤痛,他该怎么告诉女儿这一切?
随后的故事更像一个公路电影,斯坦利开车带着两个女儿去游乐园。
一路上,斯坦利的忍隐、悲痛和在女儿面前的强颜欢笑,与大女儿早熟的敏感和洞察,小女儿不经世事的天真烂漫交织碰撞,牵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时时撩起我心中的泪水。
这其中很多场景都让人难忘,比如斯坦利倒在床上掩面痛哭那一幕,在此我真的不得不叹服john的演技,失去至亲时的哭,也许由于太痛太彻底,反而不会是那种撕心裂肺、哭天抢地,而是安静的、一点点的宣泄。
真实生活中至悲的伤痛,往往都是安静隐忍的。
还有斯坦利的大女儿,早熟敏感,已经察觉到了父亲的异常。
但她终究猜不出背后的真相。
由于担忧,她不断的失眠。
我喜欢这个小演员,眼神总笼着一层淡淡的、难以消散的忧郁。
很喜欢斯坦利想办法让女儿戒烟那段,斯坦利装被烟呛到,吓到了女儿,却在女儿转身时偷偷吸两口,那表情可爱至极,也突然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多么聪明又慈爱的父亲。
片子还借斯坦利之口. 讨论了战. 争的问题,斯坦利执着的相信战. 争是正确的、正义的,尽管他在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后开始质疑,可是他逼着自己坚信这个信仰,因为他一旦开始质疑这场战. .争本身,妻子的死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事实,甚至会比妻子去世本身对他打击还大。
看到这再联想john的博客,就很明白他为什么会让斯坦利说这样的话。
John总喜欢在电影里表达自己的政. 治. 观. 点,对此我就不多做评价了。
斯坦利在途中总是给家里打电话,答录机是他唯一再能听见妻子声音的方式了,他在留言里无助的问妻子,我该怎么办?
我该怎么面对女儿?
我该怎么继续生活下去?
当然他永远也得不到妻子的回答-然而在影片最后,他和女儿一路的旅行结束时,他已经找到了答案。
在海边,斯坦利终于鼓起勇气告诉女儿们事实,此时对话被背景音乐所替代,三人相拥痛哭,电影将悲伤推向高 潮。
很喜欢这段使用背景音乐的处理,将直剌剌的话语化作流水般伤感的音符,随着画面一起涌入观众的心中,勾起每个人心中相关的隐秘伤痛。
影片在小女儿手表“嘀”的一响中结束。
Grace已去,但女儿每天都会在同一时刻想念她。
在没看这个片子只看了简介之时,我以为这是一个煽情的悲情电影,可事实上直到影片结束,我甚至都没怎么哭(我是那种看到煽情处必然泪奔的人)。
整个影片色调很明快很温暖,丝毫没有那种渲染悲伤的刻意,所有的情绪都通过演员的互动传递,(当然最重要的就是john啦),里面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有种厚实的存在感,斯坦利一家就像邻居一样的亲切真实,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凭借这一点,影片情节虽然极其简单,却被这种真实可信的细节填补的很丰满,丝毫不觉拖沓或者单薄。
这种感觉很像巴西的一个很有名的电影中央车站,也是像一个公路片,一个被鲜活的细节充满的温情小品。
所以这部电影结束时,虽然我没真正哭出来,心里却被电影里哀伤的情绪感染的哽咽。
片子被翻译为“幸福已逝”,然而Grace离开了,这个家就真的没有幸福了吗?
斯坦利在旅途中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女儿的心事,真正明白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担当和责任,真正懂得了如何表达如何珍惜自己对家庭的爱。
一个失去妻子的家庭注定是缺憾的,但并不妨碍他们继续拥有幸福,也许这幸福再不像原来那样明快亮丽,却有一种沉静的积淀,一种失去之后方能领悟的释然和通达。
幸福依然存在,只是转了个身。
这样的一部影片,并没有像其他以伊拉克战争为题的电影那样,宣扬一些大而宽的泛泛概念。
相反,对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只是一带而过,却在那看似轻松愉快的旅程中带来丝丝的心疼。
一个士兵因为国家战斗牺牲了,这样似乎每个人都能预料到它最悲壮的结局的事情,真正到来时却也还是那样让人难以接受。
对于所谓伟大的正义的代表真理的美国来说,就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士兵为国捐躯而已。
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失去了母亲、妻子、情感的支柱。
父亲对于这样的结果感到难以启齿,他痛苦,也羞愧但是我想最多的是懊悔。
如果当初上前线的是自己,如果不是自己的眼睛不争气。
那么如今这一切是不都不会发生,孩子们那清亮的笑声就像真的被上了魔法一样永久的保存。
但现实总是残酷,该来的还是会来。
纵使再难过,日子还是要过下去。
于是只能带着永久的缅怀,坚定的继续走下去。
不彷徨,不犹豫的走下去!
真是部好电影。
选材很独特,从一个小的角度映射出美国一般民众对伊站的看法。
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
两小孩的爸爸本来就是个实力派演员,相对来讲,本片中的演出倒是相对一般。
但是是两个小姑娘,性格各异,表现突出。
这应当算今年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了。
沉静的哀伤——Grace Is Gone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遥远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这是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的一段,我一直非常喜欢。
用它来形容《幸福已逝》(《格蕾丝已逝》)这部电影,倒是很合适。
最初看到这片子的介绍,什么约翰•库萨克扮演个小店员,他的妻子在伊拉克服役,结果不幸牺牲。
库萨克无法将噩耗告诉两个女儿,于是带她们踏上了去魔法乐园的旅途——说实话,故事并不吸引我,甚至觉得一定有些矫情。
看完全片,很高兴地发现我完全错了:这是一部非常美丽的片子,沉静而且哀伤,温柔而且简单。
它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没什么巧妙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自然更谈不上完美。
但它却又是一部无法用故事线、情节、镜头、节奏等等去衡量好坏的电影,就好像聂鲁达的情诗,最美丽的地方是那种情怀、况味。
影片没有哭天喊地的渲染悲痛情绪,或者以大量回忆倒叙来博得观众的同情之泪,事实上,格蕾丝这个角色连一个镜头都没有出现。
你反倒是可以把影片看作一部公路电影,父亲带着女儿走上旅途。
他一次次给家里打电话,只是为了听听自动留言里格蕾丝的声音;看到大女儿在抽烟后,这位老爸主动买来香烟,但又装作被烟呛得很痛苦的样子,以此打消女儿抽烟的念头;小女儿因想家想妈妈躲进玩具屋,老爸忍住悲伤,对女儿说我们把这屋子买下来,回去大家一起在里面玩……在那种舒缓、随意的节奏中,影片犹如一首苦乐交融的散文诗。
既然有伊拉克战争做背景,影片就不可能不出现关于战争的讨论,这其实是个危险的陷阱,因为影片必须一面将格蕾丝和这位丈夫(曾经的军人)塑造成为国效力的英雄,一面又要秉持好莱坞一贯的反战立场,很容易弄得两边不讨好。
好在影片已经将这个话题尽量淡化了。
说起约翰•库萨克,以往的角色大多透着精明,说起话来好似伍迪•艾伦一样尖刻聪明滔滔不绝。
在这部片子里,人到中年的库萨克真的做到了返璞归真,沉默、克制、自然,堪称他最出色的表现。
扮演大女儿的演员颇有些像小时候的克里斯滕•邓斯特或者凯拉•奈特利,表现也非常抢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埃文•雷切尔•伍德和朱迪•福斯特,怕不又是一颗前途无量的新星了。
对了,影片的配乐非常优美,这可是出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手笔!
另外还有一首Sheryl Crow的Lullaby For Wyatt也极其好听。
清新简单的故事加上动人的音乐,这部影片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杰作,但那已经足够,相信你会感到幸福,因这影片的真情而感到幸福。
片子是一个下雨天翘班在家看的。
没有想象中的好,情节与其说是平实不如说是拖沓。
没有高潮和预料之中的结局都让人提不起兴趣。
按理说一个关于失去亲人的主题,很容易搞得很煽情,让人动容。
可我从始至终就没体会到任何共鸣。
当然也许导演想达到的效果就是真实,而不是造作。
这一点做得倒是不错,比如丈夫得知妻子去世后的反应——愣神儿而不是崩溃、歇斯底里。
还有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的费尽周章的方式,也符合那样的人物性格。
中年、事业平平,凡事安全第一,不犯错误最好。
可这不足以成就一部好电影,他更像是一篇散文,娓娓道来。
只可惜虽然我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士兵,但却无法产生共鸣。
也许我从骨子里就抵触美国对伊拉克的这场战争。
我相信如果是一个伊拉克人,站在伊拉克的立场上,可以有更多比这更让人心痛的故事。
只是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很久没有电影让我看到要哭了,这片 《Grace is gone》做到了。
一开始想看这片是因为这个片名,非常敏感的一个片名。
可是内容和我想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是讲述一名男子在得知妻子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后带着两个女儿做短途旅行疗伤的故事。
John Cusack演得真好,让我看到了父爱的伟大。
全片最触动我的就是最后他和两个女儿在海边,他对她们说出妈妈已经不在的事实后三个人抱在一起哭的画面,真是让人揪心啊。
我们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没有什么比他们重要的了。
电影原声超好听!
压抑而伤感,让人难受的那股劲就像吃芥末,欲罢不能。
断断续续,停下来,继续看,但始终勾引你看完。
那片中的音乐,还有结尾的歌声,动人而感伤,萦绕心间,就像电影结尾孩子们说的会始终想着GRACE。
因为爱是绿色的,生生不息。
“Grace Is Gone”一语双关的题目就决定了影片的调子。
在剧情、台词、表演、镜头、音乐等方面都以一种平实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着在失去妻子/母亲的一个家庭的状况。
而影片的特色也是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份整体的和谐感。
与一般此类失去亲人的故事不同的是,男主人公开始没有将妻子去世的事告诉两个女儿,所以影片一直呈现的父女的两种状态达到了一种特别的戏剧效果,一种逃避和包容的矛盾关系。
大女儿海蒂与父亲算是关系主线,而小女儿棠的细节表现却时常惊喜表达出点睛的感伤情愫。
最后女儿对于事实的知晓显得自然,并非一贯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影片在此刻采取用音乐掩盖话语、台词也达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一个不难理解的简单故事,但是在很多表现上却值得细细品味,虽然平淡如水,但是却不时出现真挚而感人的细节。
2008-07-06
另一部和伊拉克战争有关的影片,由于这次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是女人,而且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故事看起来很是不同。
从外表上看,约翰库萨克真的很适合这个角色,这个从长相上就很是敏感脆弱的家伙,表演风格常常是不温不火,于是演起刚刚失去妻子,又不想向女儿们透露事情的父亲,简直是信手拈来。
当然,看得出库萨克还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比如微胖的身材,走路的姿势,以及那副眼镜,活脱一副普通得有些窝囊的中年男子形象。
最打动我的是男主角Stanley两次打电话的情节,借助电话录音重温逝去亲人声音的情节在影视剧中并不少见,但像本片这种明知电话另一端无人应答,却仍深情倾诉的并不多见,再加上想起这位父亲对两个女儿的良苦用心,看到此处怎能不为之动容。
片中饰演大女儿Heidi的小演员演技着实不错,将一个敏感单纯的女孩儿很好地诠释出来。
Heidi感觉到事情不对头,却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答案,她整日担心有可能来临的不幸,却又在真正的不幸面前一时不敢面对。
从Heidi姐妹的反应来看,父亲Stanley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给了女儿们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难得的快乐。
当然,或许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他自己不知将这件事如何说出口。
好在,最后他终于说出来了,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最恰当的时机和地点。
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父女三人的背影看起来很孤单,却仍旧温暖。
级市场工作,带着两名女儿海蒂与朵儿一起生活,妻子格雷斯是名士兵,此刻正征战沙场。 斯坦尼的生活平淡,对女儿们十分关怀却要求严格。妻子不幸
现在流行靠简单取胜么?泼点冷水。
好闷啊………………%%……奴家现在的浮躁心境能看完这部家庭片尊素奇迹了梭~~
最爱的几部电影之一!
好爸爸的隐忍
这高分是认真的吗,库萨克全程又丧又颓,不管是老婆死前还是死后,明显表演缺乏层次,悲伤戏尤其尬。如果只是普通人丧偶走亲情感人路线还好,但这老婆是侵略伊拉克的美军,又想表达出某些反战观点,仅仅是通过兄弟和大女儿的两三句话,毫无分量。
看过之后 心情很不好
这样的片子应该多拍点
战争给家人带来的伤害比对参加战争的人还多。
老美自己都没想明白到底在捍卫什么吧
一个关于男人治愈的公路电影,爱永不止息。
对伊战的另一层面的展现,像是以拉谷的姐妹篇。Cusack的表现可圈可点,剧本确实十分重要。一部有关回忆、疗伤、亲子的故事。
这片名翻译得太错了
冗长乏味。
最让我难过的点,是他一次次打电话回家,只为听一耳Grace录播的声音,向早已逝去的她倾诉生活近况。每一通电话都勾出我满脸泪水。真是一部忧伤的片子。
谁明了悲伤的力量
我想爸爸妈妈了。。。
只不过想找个应景的看...这种悲情片儿我是看不下去 抵制无形压力!!!
不曾失去至亲的人,没法体会那种想要逃离的痛苦,仿佛你跨过整个大洲,只不过想寻找一个可能能够让你恢复喘息的地方
我喜欢这种电影。Grace没有在电影里出现过,不过是几张照片隐约出现。但她是贯通全片的人。电影基调其实挺平静的,没有太多悲伤,是因为父亲掩饰的太好,连观众都被隐瞒了吗?失去至亲是件痛苦事,我还是忍不住跟着他们流泪。还有,Heidi长得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