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尼亚的经历与“畸形”密不可分,她出生在畸形的家庭母亲极端暴力,从小打压她,使得她内心缺乏安全感,稍微有人对她好她就投入怀抱,导致她进入了畸形的婚姻生活,家庭暴力无数次的争吵复合,她不堪忍受想独自追寻自己的花滑道路,然而又身处一个畸形伪善标榜真善美的社会,不以实力论英雄,还要进行道德绑架,必须家庭健全,这一切的畸形累积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反应,就发生了对南希的袭击事件,有人会说上天赋予她惊人的滑冰天赋,必然会拿走一样东西,拿走了他的平和温顺善良,我觉得不是,上天赋予她精湛技艺的同时,剥夺了她被爱的权利,将她囚禁在“畸形”的牢笼中,最终变成困兽,郁郁不得志,惨淡落幕
《我,花样女王》任你天赋异禀,也不过是个非主流的笑话!
美国花滑选手坦雅·哈丁“神奇”的职业生涯!
全片充斥着对亲情、爱情、社会和花滑运动圈赤裸裸的鄙视。
和大多的人物传记片不同,这片子采用荒诞的手法和黑色幽默的形式叙事,频繁的剪辑和打破第四道墙的对话方式,让影片有着更强的带入感,8分。
ps:本片含大量粗口,估计能占台词总量的三分之一!
小Tonya尿在冰场上的时候,你可能开始期待她登上领奖台的样子,开始期待她与母亲和解的样子。
天生热爱,坚持,不择手段,隐瞒,爱与恨,自私,挣扎,妥协。
在技术能力层面,坦雅向所有人证实了:她可以。
Tonya那段crosscut慢镜头,太精致了。
再看1991巅峰的那场比赛,这种跌宕起伏实在太美了。
然而当丑闻发生时,谁还会在乎真相如何呢?
没有什么酒比现实更烈了,情感真是太复杂的东西。
说什么不公平,说什么这是集体暴力,你可以解释每一种行为,但当一切都混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还能不能像判断对错一样得标记每个角色。
昨天晚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周六晚上六点五十的场,几乎满场。
故事真的是个好故事,演员也演得非常不错,而且从tonya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说实在的,很博观众的同情,也很博我的同情。
首先我说以下对tonya这个人的看法,我很同情她,从她能拿到全国冠军这一点看,她无疑是有天赋的,而且她可以说非常努力,不是一般人一样的努力。
但是很不幸,她的原生态家庭太不给力了,妈妈一共结过六次婚,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成长还一直伴随着暴力,我相信这些事情不可能没有在她心里留下阴影,这些事情也注定了她悲剧的人生。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很同情她。
不过我在google上搜了这段原来的故事,我觉得电影有刻意美化tonya这个人物的嫌疑。
事实上,她就是参与策划这件事情了,实际情况她参与的可能远比观众看到的多,从这点来看,我觉得她确实应该为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你不能说因为我穷,因为我家庭教育不好,我就去害人,还好nancy是没有被怎么样,那如果真是被打残了呢?
打的不能参赛了呢?
我查了下nancy本身也是工薪家庭出身。
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那难道因为nancy家庭完整,因为她更出色所以她该被打?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我又不是同情她,因为并不是每个出身卑微像她那样出身的人都会有她那样的行为。
而且都是成年人,做了什么就应该要付出代价。
不过上面这段与电影本身的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我看了一些以前的故事发表的自己的看法而已。
1.玛格特最后化妆间里的那场哭戏太动人了,内心的苦涩和悲恸一次次冲破控制力的防线,面部肌肉的每一次抽搐都好像是残喘的困兽在和命运做最后的挣扎。
阶级的壁垒,原生家庭的拉拽使个人与或明或暗的竞技规则之间有种近乎残酷的疏离与冷漠,而这只是社会异化光怪陆离的一个究级角落。
2.很多影评里提到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在电影里显得有些突兀,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使用这种手法的必要性,与其说是随心所欲的灵动,不如说是技巧滥用的违和。
《我,花样女王》讲述了美国天才花滑女运动员坦雅哈丁悲剧的职业生涯。
就像影片开头结尾遥相呼应的台词一样,坦雅哈丁的职业生涯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整个美国社会的现状,这部影片让不少人的美国梦惊醒了。
当我们为坦雅哈丁的悲剧惋惜不已时,许多人都在责备家庭,教育,早婚,暴力,媒体,贫困,社会,人性的阴暗面等诸多因素都该为她的悲剧负责,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也许正是这样的家庭,仇恨,阴暗才成就了这样一个自由奔放去挑战三圈半跳跃的选手呢?
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让即便是一个出身低微,家庭矛盾重重的女孩儿,也能站到世界之巅;然而也是在这个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她饱受家庭,媒体,社会的摧残,凄惨地结束了原本灿烂的职业生涯。
也许当她的美国梦被社会举起的时候,就注定了将来被狠狠摔碎的命运。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它是如何成就坦雅哈丁的美国梦的?
它又是如何毁灭这一切的?
美国梦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坦雅哈丁的美国梦。
不是所有有天赋的人都能达到奥运会级别的选手,毫无疑问坦雅哈丁的成功缘于母亲极端的培养。
她这位糟糕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灌输给了她Fuck the world藐视一切,颠覆传统的勇气,这才为她日后挑战跳三周半的高难度动作埋下伏笔;从来没有鼓励的鞭策,让坦雅哈丁从一开始就拥有了不服输的毅力,还有一颗虽处在社会底层却盲目自大的信心。
信心,毅力,勇气都是一名优秀运动员不可缺少的素质。
极端的挫折式教育并不完美,它缺少了关爱,让人的压力无处释放,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这时候两个男人给予了坦雅哈丁爱的温暖。
幼年的坦雅虽然没有从母亲的身上感受到爱,但是和父亲一起打猎,用兔皮做成的外套却弥补了她情感上的需要,那件兔皮外套,她真的是从小穿到了大。
自从父亲离开后,她一直渴望着被人珍惜,被人爱,这也就不难理解她和杰夫的婚姻了。
如果说坦雅妈妈给她的信心是建立在技术,成功等客观因素的基础上,一种武装在外面的骄傲和自尊的话;那杰夫给坦雅的信心,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主观的自信和自强。
骄傲的坦雅内心其实是很自卑的,她也许认为爱情只是属于家境优越的人的,所以她在初恋的时候,先和杰夫说起自己的家庭曾经很富有,甚至还穿毛皮大衣。
可是杰夫的坦诚彻底释放了她,也让她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原来穷人也可以享受真爱,这就为日后冰面上自信的坦雅树立了信心。
花样滑冰不仅需要运动员钢铁一般的毅力,勇气和技术,也需要美的展现,丈夫杰夫恰好让她享受了生活的美善。
从坦雅表演中所展示出的激情和纯粹,我们不难体会到她内心对美好的憧憬和享受。
正是缘于她母亲和丈夫的帮助,坦雅哈丁在世界上证明了自己,达到了运动事业的巅峰。
坦雅表面看起来糟糕的家庭和婚姻却是她运动成功的内在因素,如果再深一点去看,是这个自由平等的社会成就了她的一切。
从物质经济条件讲,在许多国家中,滑冰场和服装道具等都是相当有限的资源,花样滑冰不是一个出身贫困没有背景和关系的家庭所能负担的起的运动。
可是在物资发达的美国社会,一个单身做服务员的母亲仍然可以负担的起。
从精神文化上讲,如果是在一个遵守传统和规条的社会,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女也很难被正式的邀请加入运动队。
而从坦雅一路的培训,我们看到以教练,评委为代表的美国社会丝毫没有对受教育程度低,家庭不和谐的运动员区别对待,反而破格地提前对她训练。
这在很多的国家,不通过特殊的关系和额外财物的贡献也是很难想象能做到的。
可是这个平等公平的社会给坦雅营造了这样一个平台。
同样的,这个自由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我行我素的拉沃纳妈妈和杰夫。
他们的糟糕和固执,在很多其他的社会,会为伦理和家庭所不容,但是在这样一个表达自由意愿的社会里,仍然允许这些人,事,物的存在。
这从侧面也造就了坦雅。
总的来说,天才坦雅哈丁在很多其他的国家和社会根本成为不了第一个完成三周半跳跃的花滑国手,甚至不会让她参与花滑这项运动,然而美国这个社会做到了,不顾人的出身,家庭,经济,教育,背景,把一个人最大的才华展现了出来,这就是美国梦。
然而正是这令人向往,令美国人骄傲的美国梦毁灭了坦雅哈丁。
表面上来看,一次意外的事故毁灭了坦雅哈丁的职业生涯,但是实际上她的生活或早或晚地会把她逼到这样一个地步。
首先,从本质上讲,花样滑冰除了需要技巧和汗水,更需要一颗优雅宁静的内心把这种美展现出来,而从一开始,无论是坦雅还是她的母亲和丈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技巧动作上。
也是凭借她的技巧和幸运,坦雅哈丁成了大众喜爱的励志明星。
但是对于自身素质的表演和展现却成了坦雅达到冠军的瓶颈。
其次,由于这个社会对简单和纯粹的偏爱,对自由平等的执着,家人,朋友,评委,教练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把坦雅捧到了一个本来就不属于她的高度。
再后来,媒体的渲染,法律的压力,让内心纯粹的坦雅不得不变成一个性格分裂,表里不一的公众人物。
最后,自由的社会体制下,道德,伦理,家庭,教育这一切都要为自由意志让路,这才出现了不加遏制的自由宣泄情绪所导致的家庭暴力,随心所欲固执地表达自己生存理念的差劲母亲,以自我为中心不对家庭孩子负责的出走的父亲,枪支泛滥产生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心理,媒体为了利益和收视率的肆意宣传所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社会伦理强大的影响所产生的压力。
这一切的一切都把坦雅不自觉地从美国梦的神坛上推下,摔在地上,又踩在了脚下。
在任何一个没有如此高度自由的社会,都不会同时出现这么多的家庭,婚姻,教育,社会问题的。
所以,正是美国社会把坦雅托到了一个她本不应该达到的高度,也是这个社会又把她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一个冠军需要很多的因素,极端的自由主义可以暂时地把人推到这个高度,同时也注定了她陨灭的命运。
一语惊醒梦中人,华丽的美国梦背后也有这个社会无法解决的哀伤和惋惜,不知道你的美国梦被惊醒了没有?
最近才开始关注花样滑冰运动,对这项运动略知一点皮毛,和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男单跳跃难度相比,女单的跳跃难度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从80年代的伊藤绿,到最近表现可圈可点的纪平梨花,能跳3A的女单选手到现在也只是个位数,其中日本选手占了一半,最出名的应该是昵称为猫的浅田真央,坚持了3个奥运周期,前几个月才宣布退役。
细数在国际赛场上完成3A的女子选手,没有一个人拿到奥运金牌,伊藤绿和猫都拿过奥运银牌,距离金牌只有一步之遥。
银牌虽好,可终究不如金牌,那些跳不出3A的选手反倒拿到了奥运金牌,想想也是无奈。
具体说到Tonya Harding,以前只知道她曾牵涉进袭击对手的丑闻并被终身禁赛,可是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却不清楚,看完这部电影,虽然知道电影里讲的不一定全是真的,不过还是对她多了份同情,作为美国第一个跳出3A的女单选手,如果好好利用这份天赋,她应该会有更好的发展,可是却因为这个丑闻,23岁就被终身禁赛。
看看意大利的鸡姐,被禁赛几年后又复出,30岁还能拿奖牌,如果Harding不被禁赛,她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呢?
到现在为止,能跳3A的女单运气都不算好,希望能跳3A3T的纪平梨花争气,升组之后在国际赛场上大放异彩
“那一刻,人们对我笑了;我知道自己此刻是被爱着的。
“在兼具窥视意味与主观感的框式镜头中,托妮亚微笑着直视电影外的观众,缓缓说出这句话。
她的声音带着低声下气的讨好,却又掺着些许的窃喜和傲慢,仿佛一个过早饱尝人世苦楚的孩子,收敛起小丑般混杂着困惑和嘲讽的笑容,试探地朝这个世界伸出手。
仿佛在尽力地拨开人们的舆论与仇恨,一遍遍强调着自己——《我,花样女王》
喜欢海报上传递出的“看什么看,老娘最屌”的感觉《我,花样女王》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体坛最大丑闻——花样滑冰天才托妮亚·哈丁击伤对手南希·克里根膝盖事件。
此事件至今一提起,美国民众仍会群情激愤。
真实事件的新闻封面但是电影却将重心绕开了这次袭击事件本身,而去深入挖掘和披露托妮亚的自我世界,以一种冰冷剜骨的幽默来映照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
这种冰冷黑暗的幽默贯穿全片,用究极讽刺的剪辑串联而成。
上一秒,托妮亚的丈夫还无辜地直视镜头说,我从来没有打过她下一秒,就接上丈夫拽着她的头撞向墙的画面。
上一秒,母亲冷酷地对镜头说,她被我惯坏了。
下一秒,年幼的托妮亚被母亲暴揍。
这种幽默讽刺的本质是悲凉,是对于暴力的无声抗议。
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是针对外在肉体上的暴戾恣睢,更贯穿全片灵魂承载着多重隐喻和指代。
母亲的控制和贬低是精神上的强权、强硬意志的专制暴力,丈夫家暴又求和的反复是两性关系的情感暴力,媒体的喧哗与曲解是埋没真相的舆论暴力,群众的围观与冷漠是看客心理的集体无意识暴力。
托妮亚的一生,都在无数的暴力中反复拖拽撕扯。
电影通过打破第四堵墙,让主人公与外界构成双向凝视,并穿插多视角采访的仿佛,来解构托妮亚的一生。
托妮亚的一举一动,是对被定义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解构。
纵观体育史上的花滑女运动员,要么是利平斯基般甜美清纯的少女,要么是南希·克里根般高雅妩媚白天鹅般的熟女,这符合大众长久以来对于公众女性形象的一种希求准则,是大众渴望看到的公众女性。
而托妮亚来自底层,狂野、奔放、飙着脏话、在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叉开腿,这样一个粗鄙的人竟然是花滑界的顶尖女性,这幻灭了大众的期望。
所以当托妮亚与南希发生冲突时,大众无条件地倒向南希,将坦妮娅置于众矢之的而对真相不管不顾。
她的经历,几乎可以说是从原生家庭到社会阶层,从两性关系到性别刻板定义,再到竞技界暗藏的规则与现代媒体的舆论,一个现代女性所有会遭受的不公与冷遇的缩影。
而托妮亚一生的经历,映照着美国梦的背面,是无法逾越的阶级壁垒。
从底层粗鄙的“红脖子”(美国对贫民窟白人的蔑称)到万众景仰的花样女王、体坛神话,坦尼亚的经历似乎十分符合人们对于“美国梦“的神往。
但体坛的潜规则却还是毫不留情地揭穿她:即使她是技术最高超的一个,但仍改变不了她来自贫民区的事实。
她骨子里熔铸着底层社会的卑微和鄙陋,而花滑只属于那些精致优雅的王子公主们的世界。
尽管这个国家一再宣扬着“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样激奋人心的美国梦,但事实上南希那样出身优越女性,才是精英阶层眼中美国形象的对外代表。
所谓的美国梦,原来也只是稳定社会的思想手段,它的背后耸立着永远无法击破的阶级壁垒。
而托妮亚对于爱的极度渴求和缺乏,其底色来自原生家庭的冷漠与控制。
被父亲抛弃、被母亲没完没了的殴打和羞辱,成了托妮亚前半生除滑冰以外的全部记忆。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大到让坦妮娅除了花滑以外对世界一无所知,大到她为了摆脱伤害,十五岁就嫁给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肯说她漂亮的男人,大到她即使天天被丈夫家暴也自甘原谅,因为她觉得这就是爱,没有人教过她给过她爱,母亲也天天打她,却仍肯出钱给她学花滑,这就是爱不是么?
面对那些暴力、那些控制、那些伤害,极度缺爱的托妮亚照单全收。
她拼了命去追求的花滑事业,何尝不是因为这样可以得到人们的爱么?
渴望得到全世界的爱,最后却沦为了全世界的笑柄。
甚至这会让人联想起已故美人玛丽莲·梦露。
看似毫无对比性,却在某些地方惊人地相似。
诞生的都是最肮脏最卑贱之处,登上的都是最巅峰最荣耀的地位,拥有最天才的禀赋和最孤寂的心灵,同样地悲惨的童年不安的灵魂,同样被当作某个领域的流行文化符号被众星捧月,又被大众舆论狠狠摔下神坛。
最后的结局又何其相似,天才如流星般陨落泯然众矣,美人如寓言般消逝于世间。
可是说到底,那个举世瞩目的天才不过是美梦破碎的少女托妮亚,那个惊艳四方的美人不过是孤独的小女孩诺玛·简。
她们不过是,万千深陷在身份焦虑和缺爱困境中的,又一个哀伤的灵魂。
那些灵魂,正越过喧嚣的人群,透入托妮亚的身体,沦为影片最后,走投无路成为拳击手后被击倒的她,所吐出的一口鲜血。
沦为吐出鲜血后的一句话——“这就是人生,而这,就是操蛋的真相。
”
而人们,面对托妮亚倒地后的奄奄一息,报以最热烈最欢乐的掌声与欢呼,一如当年,她拿下鼎盛荣誉时,人们的掌声与欢呼。
这就是人生。
“我从未幻想过有人会爱我,像爱其他人一样,我的幻想无法延伸的那么远;我只幻想着人们都注视着我,呼喊着我的名字。
“ ——玛丽莲·梦露
看正片之前 好奇去搜了1991年她的比赛视频 完成高难度动作后她开心地握拳大笑 跟印象中的滑冰选手们不太一样今儿下午躺在sv旁边看完了 是一部不能细想的电影 三四岁的小小的她 在冰上带着纯真的笑滑向老师 稍长大一点 披着兔子皮做的裘皮大衣 对同龄女孩的目光竖中指 滑冰是她的全部 世界却不让她好过 为什么世界容不下纯粹的人 原来奥运选手也需要边打工边比赛 喜欢那个沉静的教练 片尾的真实比赛视频 以几乎不可能的角度惊险落地 看得我们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然后突然很想哭 世界期待的是冰雪公主 而不是一个举止粗俗的贫民女孩 无论是激动还是痛苦 年轻的她从不懂得掩饰接受审讯的时候她才23岁心动的瞬间是jeff对tonya说 你很美丽 tonya抬起头 眼神里混合着喜悦和羞涩和不自信在采访里 好几次她说 在落地成功的那个瞬间 我知道我是被爱着的她的妈妈在她得了全国冠军后 依然需要在餐馆打工赚钱 因为教练和场地和演出服 没有一样是免费的在工作的间隙看直播比赛 她说 我要看到tonya的脸 她落地后的笑脸 > <也许每个人都想要得到那么一点 或者一次肯定 无论是来自一个人的 还是来自全世界的feb 11 2018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总有人一出生就是人民币玩家,也总有人在娘胎里就被设定了hard模式。
Tonya Harding的人生显然是后者。
毕竟她连名字里都带着“hard”。
只不过她看起来似乎要幸运一些,过人的天赋像是上帝为了弥补她而开的另一扇窗。
虽然这扇窗子并没有变成Tonya升级通关的捷径,反而成了她与生俱来的诅咒——让红脖子出身的非典型女花滑选手,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冰上三周半的运动员,你说天上那个老头到底是好心,还是恶趣味呢。
打人事件的真相早已成了罗生门,谁也不敢断言电影的还原有多少真实多少虚构,所以这里讨论的Tonya都仅限于电影。
除了挥舞棒球棍的致敬片段,玛格特罗比在本片中丝毫不见小丑女的影子,表演也与电影的黑色喜剧风格十分契合。
个人非常喜欢本片的风格以及在形式上的选择,特别是Tonya与Jeff相爱相亲的夫妻生活部分,配合BGM,颇有昆汀式的浪漫意味。
影片里的Tonya家庭不幸,婚姻糟糕,连唯一引以为豪的滑冰都与她余生绝缘,她的三个身份,女儿,妻子,与运动员,都用了一种荒诞可笑又让人心痛的方式,宣告着她彻头彻尾的操蛋人生。
但归根溯源,大概逃不脱四个字: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这个词,这几年被提的越来越多,随便搜一搜相关问题,绝对能让人对亲情的认识打开新大门。
虽说它不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唯一因素,但一个不幸的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创伤,时常都会伴随一生。
混蛋不会因为成为父母就不再是混蛋,电影中Tonya的母亲Lavona,绝对算是混蛋母亲届的个中翘楚,这个形象几度让我想起马男波杰克中的母亲。
Lavona聪明,冷漠,自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懂得如何伤害别人。
她满口脏话,举止粗野,是精英阶层所鄙夷的“白人垃圾”,而那些所谓的精英阶层,又时常遭到她的无情嘲弄和反击。
只是这样的反击,往往只能停留在往牛奶里吐吐口水、在门口拉条红绳的地步,一旦遭遇现实,就不得不偃旗息鼓缴械投降。
就像那个装在口袋里的录音机。
支持Tonya滑冰,是Lavona做的最母亲的一件事。
但这并不是单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Tonya天赋的期待,或者说,是对自己的期待。
她认为Tonya的天赋是她赋予的,而Tonya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她自己的成功。
那些养尊处优高贵精致的小公主,不照样是我女儿的手下败将。
可Lavona又嫉妒这样的成功。
Tonya的天赋,给了她一个机会跳出底层,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Lavona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
她所谓的“Tonya生气时滑得更好”只是自我催眠的借口,这个借口让她可以理直气壮地贬低与辱骂Tonya,践踏她的自尊与爱,还能冠冕堂皇地称Tonya对她的恨,是“一个母亲的必要牺牲”。
简直是个残忍又可耻的笑话。
她得意于自己的教育让Tonya成了冠军,但真的是她造就了Tonya的冠军吗?
Tonya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在Lavona日复一日的打击下不减反增。
Hard不仅意味着困难,也意味着坚硬。
Tonya就像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狠狠砸在那些优雅端庄的花滑评委面前。
她不是美丽乖巧的淑女,没有幸福美满的“American family”,不走传统的风格,坚持自我,为了得到公平对待和权威据理力争。
她日复一日地训练,滑冰是她唯一热爱的事业,在赛场上的每一份荣誉,得来的都比别人更艰难,也更沉重。
这样的设定,换个剧本,就可以是开创花滑新时代的励志天才。
但电影要跟着现实走,而现实中的Tonya,是个被命运截胡的天才。
在那个意义重大的三周半动作前,电影里的母亲雇人在赛场旁疯狂辱骂Tonya,也许正是这件事,让Lavona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她刻意忽视了Tonya的努力与天赋,在这件事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作为母亲,Lavona到底对Tonya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从未感受过母爱的Tonya,嫁给了第一个夸她漂亮的毛头小子,哪怕她时常遭遇毫无理由的殴打——没关系,母亲不也经常打父亲吗。
前面说过Lavona很聪明,看人很准,她看不上Jeff,不会和打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会嫁给一个傻瓜。
但Tonya有得选吗?
Jeff递过来的零星爱意,从父亲离开起,她就再也没有感受过。
Lavona那几句理智的劝告,就像是站在岸上对着快要溺死的人喊,你怎么这么蠢?
稻草救不了你的命。
可那稻草是Tonya唯一抓得住的东西。
作为妻子和女儿的Tonya,从未得到应该得到的爱,而当作为运动员的她成为受众人爱戴的宠儿时,她的自我意识才彻底觉醒,她第一次感受到被爱,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值得这样的爱。
所以才有了她在比赛后与Jeff的分离,以及最后一次目的性极强的复合。
滑冰已经成为她唯一的快乐来源,也是她唯一获取爱的方式。
只是这唯一的方式,也被彻底断送掉了。
Tonya前23年的人生,几乎被不停抗争、不停失败的操蛋经历塞得满满当当,而她那亲爱的妈妈,更是为这操蛋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我愿意相信故事最后有了一个美满结局,Tonya值得这样的结局。
如果重来一次,我亲爱的妈妈,请你别再爱我。
影视作品中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倾向:“故作深沉”地把一个人的行为刻画成神秘的、充满内在矛盾的,以此来混淆诸事间的因果关系。(母亲形象)
太惨了,是哪个龟儿子在广播里刷这个电影好笑的,我他妈看完抑郁症都快犯了
无力吐槽的伪纪录片,这剧情简直垃j。看的头疼。
三星半吧,完全因为罗比看的。母亲的角色也很不错。
美帝已熟练烹饪各种毒鸡汤,而我们连真鸡汤都熬不好。
不太喜欢这种叙事风格…女主也太丑了
美国梦的最新诠释版本。
小丑女演得好,她妈演得好,那死胖子演得更好……艹!干!那死胖子!
她妈妈真是毁了她一生
稍微拍出点新意而已,电影完全得益于角色原型本身,处处充满好莱坞式庸俗刻板印象的剧作和人物反而削弱了这种力量。
像电视电影 由表及里让人不适 换台换台
争议性的人物和戏剧性的事件,可惜电影只满足于热闹,并未做任何深入探讨。只有花滑场面的移动摄影和女主离婚后离开家那场戏的长镜头内蒙太奇值得留意。
I was loved.. MR第一部制片就好厉害 Soundtrack加分 赞结尾
还是她妈厉害:u fuck dumb,u don’t marry dumb.傻屌男人毁一生,她妈是bitchy版的我妈。可是怎么办,没有别的爱,也没有别的成长路径。黑色喜剧也没有生活黑,三星半。
真的很无聊。商业片形式的悲惨故事,不悲惨不有趣,主角表面的强势个性也很无趣,全靠脏话堆积,毫无触动 life is a struggle?so what?
补标
本质还是white trash的美国梦悲剧。母女俩的角色都很出彩,Tonya冰刀碾烟头的镜头相当摇滚(BGM更是)。核心的袭击事件处理有点跑偏,可能是太想营造那种阶层泥潭感,在猪队友身上费了太多笔墨,有些愚蠢。
6.3目前奥系看下来最不喜欢的就这部了。(至暗更差)打破第四面墙乍看很酷,可明显不适合这个题材啊(而且这一套大空头就玩过了。)tonya因为家暴而被毁了一生,电影却用戏谑的口吻讲述了这一切,却没给出应有的反思,导致了这只是部娱乐电影。三星全给罗比的滑冰
中途一直在处理工作的事导致没看好……妈的
导演似乎是灵感迸发过了头,一会儿打破第四堵墙,一会儿点出不可靠叙述者,想讲的太多,花巧太多,叙事本身并不够。我们不断地被提醒这些人物怎么互相看待彼此,却不足以对于这些人物产生自己的评价。影片表现出来的状态像女主角一样激情四溢,非常生猛,同时缺乏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