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致青春》《小时代》《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强1000000倍!
鉴定完毕。。
不知道这些电影导演编剧,面对几十亿的票房会不会感到一点点惭愧.......两年前刘德华投资300万拍的,因为没有资金宣传,票房只有几百万,两年后CCTV6终于推荐了部无人知晓的好电影。
张含韵和杨幂是双胞吗?
不信,你听。。。
今天去电影院,看见的宣传阵势依旧是铺天盖地的《小时代》,以及人们最主流的第二选择《不二神探》。
甚至连《初恋未满》的海报都没有看到。
如果我不是冲着这部电影去的,不得不说,《初恋未满》或许连人们的第三选择都算不上。
看这部电影的冲动其实是源自于电影前期宣传的高考二字。
作为一个刚刚离开高考一年的人,高考还算是尚且清晰的回忆。
本片没有直面高考,高考只是作为故事存在和发展的背景而存在。
不过那种考前卯足了劲儿开启学霸模式的状态,还是很戳回忆的。
因为去之前没有看剧透,电影开始之前也没有看见海报(可见宣传已经薄弱到什么程度,万恶的小时代和不二神探)。
直到电影开始之后40分钟左右,我才反应过来谁是男一号。
说来惭愧啊,因为男生们的四人小帮派总混在一起,而且除了负责搞笑和出丑的胖子,其他三个都长着一副差不多的帅脸。
后知后觉之后,再仔细分辨男一号的物理属性,发现男一号和其他仨的区别就是,比其他三个高一头,而且是长得最帅的一个(以后区分男一号就用此方法,非常管用)。
谁让前期啾啾角总是和那边两个小帅哥掰扯不清,而且貌似都挺有好感的。
本片的叙事有点零碎。
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有些铺垫到最后都没有解决。
比如说老周卷了钱后来啾啾一家怎么办了,夏静寒的奶奶抢救过来没有,家庭矛盾解决没,罗凡和老爹的关系最后有没有缓和,没必要的交代和伏笔太多又没有把话说圆等等等等,另一方面,关键性的东西又没有交代清楚,最后在香港回归的钟声里,搞了个开放式结尾。
只能留下观众出了电影院脑补。
其实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夏静寒和啾啾有没有重组组合,啾啾考上清华北大没有,这帮子人高考之后都飘零何方。
那些年最后就把沈佳宜和一帮小伙子的去处都交代清楚了啊,所以编剧你是闹哪样,青春就青春,多加点时代感的共同回忆也很喜闻乐见(我很喜欢邓小平离世的那段广播,这种主旋律的形式主义很有爱),但是家庭伦理什么的别那么泛滥行么。
摄像大哥真是的,男主的镜头太少,搞得观众(一开始就明白谁是男主的可以不把自己归为此类)都闹不明白谁是男一号。
我和朋友开始一直在玩猜猜谁是男猪脚的游戏。
说说演员吧,张含韵复出怎么说都是很励志,表演还挺本色的,不过她在这部电影里面的亮相并不算惊艳,远远不及陈妍希在那些年里面的表演。
而且那个台词,我的天哪,姑娘你还是唱起歌比说话好听,怎么说起话来就那么让人出戏呢!
然后,由于知晓涵韵姑娘的学习水平,所以她演起优等生来,怎么都不能让人非常信服。
(这一点可以不深究,反正也是角色塑造,世界上没那么多现成的古川雄辉)演男主的冉旭长着一张足以和柯震东抗衡的帅脸,但是奈何个人镜头太少。
某花痴忍不住再次吐槽,摄影大哥为什么你的镜头里面永远是四个人,基情太基情!
而且导演很多东西没有交代导致男主特点不突出,比如说才华横溢就是很好一个点啊,所以为什么导演你老是抓着男主的奶奶不放,还把男二罗凡的心路历程家庭背景描写的那么详细。
话说,男二开始时候气势恢宏的坐在老爸汽车的副驾驶位置上面时候我还一度以为这就是男主,后来导演笔锋一转刻画冉旭小帅哥又让我陷入新一轮的谁是男主的纠结中,找个男主还这么烧脑真的伤不起。
所幸这还是一部不错的处女作,帅哥养眼,张含韵舞台上面唱歌的一段不错,虽然废话太多,但是最主要的故事总归是讲清楚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家庭成员的后续没讲就没讲吧,反正也不关心。
远胜小时代以及结尾一直在刻意点题的致青春。
虽然不及那些年,不过确实完全建立在我国大陆基本国情背景下,值得一看。
顺利地把我从《富春山居图》的心理阴影里拯救出来,所以华仔前阵子自己挖了个坑,狠狠坑了把花钱看3D富春的(包括我,哎真的是痛不欲生的回忆),所以最近应该是拼命把自己洗白的节奏了吗。
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
一个是四个人骑自行车那段,好坏学生的混搭完全无违和感,被青春色调萌的一脸血。
以及在河边扔书的时候,6个人吼着不要上学不要高考不要重点不要复读不要本三那一段,完美概括了我曾经高中同学高考后的所有情形。
最最最最最一个让我无法释怀的镜头是……啾啾的闺蜜(忘了什么名字了)考试不及格,啾啾拿了本参考书给她鼓励她好好学习。
无聊的发现彩蛋党表示,我一眼看见那本参考书……原谅我真的第一眼就被吸引注意力……那本参考书……那本参考室……导演大人你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好么,难道你这是给90后的高考生准备的彩蛋么……那不是我去年高考时候还在满心怨念啃着的《重难点手册》嘛!!!!!!
黄色面的是数学!!!
数学!!!!
瞬间出戏了!!!!!!
别和我说香港回归那年就有《重难点手册》了!!!!
那简直神坑好么!!!
哈哈真的很想用咆哮体啊,总之,《重难点手册》是最戳我的点了。
以及,提醒广大考生,作为一个往届高考生,在本人做过的为数不多的数学参考书里,这本书是最难的,所以,不要轻易尝试,否则实在太打击自信了。
(ps我真的不是做广告,要是谁高中曾经被这本书深深毒害,并且也在电影里一眼看见这本书的,我们一起抱头痛哭吧)
我觉得嘛,这部片子,可以给个7分多的。
我们不要因为张含韵曾经的无脑形象就戴着有色眼镜看这部片子。
最近越来越觉得豆瓣的某些不客观倾向很严重,比如老片普遍分高、短片普遍分高、偶像明星演的普遍分不高,诸如此类。
有关老片和短片的问题我就不在这里吐槽了,关于这部《初恋未满》,我想说的是,其实偶像明星在成长中也是可以慢慢完成一些有看头的作品的不是么?
我们为什么不在认知上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现在集中评价一下这部影片吧,四个字——可圈可点。
缺点是情节太一般,以及很多方面摆脱不了俗套;优点是演员演得比较自然,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很到位,然后剧本蛮有味道,值得品位,很多细节十分真实,镜头处理什么的也有些亮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演员和剧本都没啥挑的了,如果严肃地考量一下实在不乏槽点,不过可以算是瑕不掩瑜,总体感觉很舒服,没有让人讨厌,槽点不影响亮点闪光。
另外,加入大量国民记忆这点特别像《那些年》。
只不过本片比起《那些年》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而且主题也有所差别。
说到主题,这部《初恋未满》与《那些年》同是讲初恋,都有着对初恋、对青春的感激。
但后者似乎重点讲初恋的不成熟与必然错过,然后还给初恋戴上了某种难以超越的光环;而前者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成长上,它对初恋的态度是怀念的但不是留恋的。
很能表现主题的是最后女主被涌动的庆港回归的人群止住前进的脚步的那幕,那是渺小个人与宏大时代的对比,是渺小18岁与宏大人生的对比,是过于纯粹单薄的初恋与日后所有丰富的阅历及情感的对比。
那样的对比是冷静的、释然的,甚而是无奈的,而最是成长的。
让人并不能为男女主的怀上一种悲剧心情,反而为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祝福。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初恋未满》比《那些年》讲得清楚,讲得好。
嘛总之,前半段平平,后半段好,整体值得一看。
这一定是导演自己特别想讲的故事,但是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更多的匠气替代了灵气。
中国导演拍青春片儿似乎总要整得有点忧伤,残酷,灰暗了才觉得青春过,可能这也是因为学院派导演在校期间学习大师作品太多导致,骨子里已经认为有这些元素颇能显得故事丰富厚重点!
这部片子也未能免俗,开篇便是女主父亲去世,接着又是火烧房子,母亲炒股被骗,罗凡母亲再婚,流川枫跟着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病倒抢救,被学校开除洗盘子被谩骂呵斥……各种灰色压抑的事件贯穿全篇,纵是有小胖子偶尔插科打诨一下,也不可遏止地让整部片子的基调滑向沉重灰暗深渊,同时,过多过杂的事件还让本片显得要讲述的问题太多却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讲出来的尴尬。
我觉得好的青春片儿是不应该以70后,80后,90后来划分的,其实时代在变,但大家的青春情感故事大抵差不多,所以中国观众看《初恋这件小事儿》、《季节变幻》这类外国青春爱情片儿一样能被感动不已,因为大家不是去追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环境,用过的道具,而是从影片中看到了曾经的影子,找到了共鸣的感情,也正因为此,个人是旗帜鲜明的反对用一些充满时代标签的事件,物品来硬生生的将观众拉入一个怀旧的回忆,这看似一种诚意,但其实是一种投机取巧。
股市动荡,香港回归,四大天王,小平逝世,三峡移民,老歌金曲等等,这些元素当然可以用,但是不能刻意的用,只能让他们很自然的穿插在故事需要的地方,而不能让故事穿插在这些元素之中,就像是咖啡里加点糖是美味,而糖里加咖啡就只能是腻歪了。
初恋未满这个故事,你抛开了这些怀旧元素,褪去时代外衣之后再来单看故事,其实是一个非常散乱的,且结尾得莫名其妙的故事。
当然,作为一部处女作,导演刘娟虽不及宁浩那样一上来便展现出逼人的才气,却也着实让我们看到了她在影片制作上的诚意,整个故事的时代场景的还原非常不错,做旧的影像风格也恬到好处,很多小细节的处理也足见用心,可以说她的执行能力不错,但是一部片子最重要的不是看你完成得怎么样,而是看你完成后是什么样!
从《老男孩》伊始,一波又一波的影视作品打着怀旧的名号汹涌而来,这多多少少与80后现状大多不尽如意有关,然而,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越是如此,观众们越需要的便不是廉价的回忆,而是向前的勇气,在一个人脆弱时,你让他泪水决堤很容易,但要让他微笑前行,才更有意义。
初恋未满证明了刘娟会拍电影(现如今不是每个挂导演名头的人都会拍)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部作品她拍得有些小心翼翼,手脚并没完全放开,所以在此也希望她下一部能拍得更好,给我们更多惊喜,加油!
上映时间:2013-07-04《初恋未满》是由刘娟编剧并执导,刘德华监制,张含韵、冉旭等主演的青春爱情类影片。
1997年的南方小城里,六个即将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憧憬着各自的未来。
就在高三生董啾啾(张含韵饰)生日当天,一个不幸的消息来临,父亲为18岁的女儿买完礼物回家时掉入沟中不幸离世,但留给她的生日礼物成了她永久的精神寄托。
因为一首歌曲以及一次意外,董啾啾与夏静寒产生了交集。
六个即将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憧憬着各自的未来。
由于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的欺骗,使18岁的少年罗凡生活里始终带着一丝叛逆。
一次婚礼上,董啾啾抱着忐忑与梦想的心情演奏人生中第一次的演出,这一刻,夏静寒欣赏这位有着好嗓音的姑娘,与此同时,自己的好兄弟罗凡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又才华出众的女孩。
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六个十八岁少年的青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可惜的是不幸的事再一次地发生了,家里起火使得啾啾为了完成母亲的意愿不得不放下心中的梦想努力念书。
意外的发生接踵而至,校园斗殴事件使得四个少年的命运迎来了考验,夏静寒不得不一人担下所有责任,面临着被开除的惩罚,从小父母离异的寒,只有奶奶陪着他,这次的辍学,他只能到一家餐馆打杂刷盘子。
不愿看着最好的兄弟就此堕落失去前程的罗凡打算让夏静寒和董啾啾参加歌唱活动选拔,并找了个秘密基地悄悄进行着歌唱选拔的准备。
就在一切都很好的发展着的时候,青春年少该有的情愫也在悄悄地蔓延着,同时喜欢上同一个女孩的夏静寒和罗凡,兄弟间再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
经过一系列的变故,董啾啾母亲终于理解并支持孩子孩子的梦想,如获新生的董啾啾站在汹涌的人潮中,在男孩从收音机里传来的歌声和告白里湿了眼眶。
而夏静寒歌唱选拔的初赛也获得了兄弟们的原谅和鼓励。
那样特殊的一个夜晚,所有人都在为香港回归喝彩和庆祝,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两颗小小的尘埃。
十八岁的初恋就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画上了休止符!
很喜欢影片最后的那句话“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和你一起追梦的人”。
那年,你的初恋,圆满落幕了吗……
青春里是不是总有不能走到婚姻殿堂的爱恋,总有不能陪伴一生的挚友,总有不能实现的梦想?
因为这些遗憾,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想象将它们一点点填满。
无数种结局,无数种完美,可惜最残缺的就是现在这落幕。
很多时候想想回到过去你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你还是你。
圈圈圆圆圈圈兜兜转转又是回到最初的起点。
不属于他的人,就永远不会是他的 。
青春就是用来犯错的 ,即使负伤累累还是一脸的笑容,每一个伤疤都是这些一去不复返的日子的烙印,就是年轻的勋章。
记得那是在大二的暑假, 因缘际会下, 我便约了她一起去看 这部电影。
那是在《中华世纪坛》 当时见了主演与导演,边听他们的述说、边与她看完了, 这部电影。
当时我的感觉还不是特别的好, 直到现在一年多了, 我才真正的明白, 《初恋未满》 红尘痴了谁, 一切的一切, 都是永恒的记忆。
与她的感觉 , 那第一次看的电影。
呵呵!
若这电影, 但我想我会让这次的恋情圆满的结束, 直到天荒地老。
总体上这部片子,适合大陆80后、90后观看, 故事中的恋情, 那青春梦想, 那些值得记忆的点滴, 让我铭记。
好些都是我上学追寻的,虽然比起80后, 我这个90后对它的记忆, 或许没有他们那么深刻, 但却因为一些原因,我特别的喜爱上了这部影片。
这是我第二次正式的写影评。
这部影片, 按照我清风明月轩,对文化作品的评价规则来看:其是一部:三星级优秀作品。
值得我们去观看, 特别是80后的朋友, 观看此片, 可以获得你们的初恋记忆。
当然其他的朋友也可以观看, 虽然不能够体会到80后的那种浓情蜜意, 但却可以明白一些情感。
总体评价其为:三颗星 ,因为时代所限 ,所以未能达到五星级作品。
电影| 还是去电影院看的感觉好 ,当然自己家中看也不错的。
推荐:两个未相恋的好朋友去一起去观看 。
时间: 晚上。
2020年,《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大碗宽面组”的表演着实惊艳了我,尤其是张含韵的戏腔:我这一生漂泊四海,看淡了今朝,月高高的挂无暇……用人美歌甜来形容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这句歌词很贴近她的经历。
这个1989年出生的四川女孩,在15岁(2004年)的时候,因为超级女生选秀而一夜间火遍全国,之后则是遭遇网络暴力,一直默默无闻,而当她通过“声临其境”和“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时,带来来的惊艳告诉大家,这些年她在努力生长。
她曾在“偶像来了”这档节目中哭泣,原因是减肥的压力,而5年后,当她出现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上时,身材的变化很显著。
一个15岁就出道的高中生,本来星途光明,可是谁知道大火之后是大冷。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此黯淡、消沉,她却默默努力,转型做演员去中戏进修4年,,补全了缺失的大学生活。
“超女”刚开始的时期,选秀还没有今天这样常见,还需要发短信投票,门槛也低,节目中各种看似奇葩的选手更能说明他们都是真实选出来的。
这个15岁的姑娘,长相清纯甜美,被选出来了。
她的唱功,其实说不上很专业,就是普通通高中生唱的好听的那种,因此也不被业界认可,可是多年之后再听她唱歌,我发现她的进步很大,与专业歌手相比毫不逊色。
正是这些,让我对她产生了好感。
越努力越幸运,不曾起舞的日子就默默努力,终有一天会惊艳众人。
以上便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出发点。
接下来就是对电影本身的评价了,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故事情节上,叙事比较完整、平实,比起那种动不动就“堕胎”的烂俗设定来,这种高中生活才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经历。
其次是演员的表演,说实话,我好像看不出演技好坏,觉得表演还是挺自然的,24岁的张含韵演18岁的少女,很自然,甜美的长相很招人喜欢。
再次是故事背景,1997年,香港回归、重庆直辖,都有体现,这是导演(重庆人)对自己青春的回忆。
重庆作为拍摄地点,让我觉得清切,中间方言的加入,也让电影显得很接地气。
电影的取景地在重庆电厂中学和北碚的重师校区,更拉近了我和电影之间的距离。
当然,电影也有缺点,比如每次电影里全校男生冲过去打架的壮阔场景,我觉得有点失真。
哥们义气之类的煽情,我也有点瘆得慌。
不过,这是导演第一次执导故事片,已经很不错了,好像还拿了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和那些浮夸的、被赋予“青春”名义的疯狂行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不要将“逃课”“打架”和青春划等号,它们存在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真正陪伴我们的是那一摞摞厚厚的书和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
18岁的高中阶段,懵懵懂懂的爱意在渐渐萌发,很多时候就是刚刚“浮出水面便画上了休止符”。
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客观的阶段,但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过度放大,好像青春就只剩恋爱。
高中阶段的这种感情,我认为是“初恋未满”,就像花儿将放未放,是很美好的。
它的美好就在于将放未放,提前开放,可能带来的是酸涩的苦果。
今年仿佛所有的70、80们都被青春的记忆撞了一下腰,集体地致青春。
这部#初恋未满#是我看过的向青春致敬的片中最有青春气息的,她青涩,甜蜜,怀着美好的憧憬,盲目不安地追寻着未来。
青涩的年华仿佛清晨娇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明亮,耀眼,然而就在一瞬间炽热地燃烧,幻化成那一世的美好。
没有#致青春#的矫揉造作,没有#合伙人#的激情洋溢,她明媚,舒畅,真诚,实在。
也许大多数人的青春就是如此,没有那么华丽丽地淌过,却实实在在地走过,仿佛层层涟漪下却涌动着躁动不安的水流。
不去想影片的节奏,不去想镜头的拼接,不去想剧情里的时代印记,初恋未满很养眼。
很明白啾啾那一刹那间的释然,十八岁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节点,更是一个情感的拐点,过了,就进入了另一个心境。
突然发现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看着同一部电影,观影却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每个人看的都是自己的回忆,曾经的境遇和当下的心境。
PS: 呀~~~,那个养眼的女主角竟然是张含韵,额~~~,怎么之前就没有注意这么一个阳光小美女呢。
6月的腾冲,正逢雨季的降临。
我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静静地观看了这部电影,对,就是静静地,一切都是静静地。
十几年前,大概就是小学,张含韵刚刚参加超级女声出道,稚嫩的嗓音,甜美的外形,15岁的年纪。
当时,对我来说,15岁是一个想都没有想过的名词。
十几年后,大学将要毕业,也是一个毕业季,入职与毕业的衔接,我出意外的没有选择旅行,而是就像闲一下,看看这几年因为忙于学业而错过的电影。
这部电影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直接记录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的。
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不同,毕竟那里隔了我们一湾浅浅的海峡,一些故事,不可能那么相似的接近我们的生活;也与《致青春》不一样,因为这部电影讲诉的是美好的高中年代。
张含韵在影片中甜美可爱,突然就想起了那个时候的我,只是和她不一样,我并不是被父母逼着要考名牌大学,而是被班里的班主任,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升学率,重点率,说句难听的,就是为了那点可怜兮兮地奖金。
反到是父母,一向很支持我的成长,尽管最后的我只是考上了一个省重点,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责怪过我,现如今看见省外名牌大学的同学,有的还找不到工作,有的还没有我的好,顿时觉得人生很长,什么东西都无法觉得你的一生。
啾啾貌美如花,爱唱爱笑,就像那个时候的我们,单纯而美好。
总觉得世界就在我们面前,弹吉他的少年,爱打架的男生,是青春期荷尔蒙躁动的产物,只是我,因为有着摩羯座的理智,从没有和这些人有过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也未曾有过遗憾。
香港回归,中英交接,嘉陵江畔载货的邮轮,还有曾经陪我们一起成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也许吧,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色彩,每个人在最美的年龄,都有过最美的事情。
还可以。
青春不再了,张含韵都长成这样了,嗓子都这样了
找不到看点,大概或许是因为我没有青春吧,而且我中意的居然是个配角不能忍。
哭得很开心~
还不错啊,挺好的。很有青春气息。
真是甩同桌的你一万条街啊!!!虽然稚嫩又匠气,但是未满的结局,真棒。
青春的情感大抵不过如此,一个镜头,一个眼神,你从此住进我心里。少女间挨着肩膀说好很多很多年以后变成了老太婆也要一起大笑一起分享秘密。不经世的爱恋,不计算的亏欠,舍不得来说一声再见。
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与你一起追梦的人。基情比爱情更伟大。偶尔几句关于兄弟的感性热血语句让我恍惚以为看到了空间名言。张含韵的独白真不敢恭维,怀念的手法和80后挺像的,还好导演不像80后那老娘们那般作和矫情也没有人家自恋。
我觉得还是青春派更精彩一点,这个有点太平淡了,是好电影,但就和白开水一样。
有内地版「那些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胖子,或者你就是哪个胖子。看到语文书 好有感觉。
张含韵你是杨幂么?可以只唱不说话么?这样我应该会加一星。鸡肋影片。
片子还行,让片名给害了。
三星半。马马虎虎。
80年代的输给了70年代的青春(致青春),内地的也输给了台湾的青春(那些年)!
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终将逝去的青春。
也许故事还算真实,但是真是挺没劲的,跟那些年不是一个档次
年代感~比想象的好看!李现当年真的是壮壮的。张含韵本色出演,还不错。
随身听的时代放佛就在昨天
关于友情爱情这回事 比小时代好多了
短短两个小时把青春的元素一网打尽了:闺蜜、兄弟、打架、叛逆、梦想、代沟、初恋。抱着支持国产小成本影片的心态去看的,感觉值回票价。拿着吉他唱着歌的不羁的男生,随着高考和香港回归无疾而终的初恋,街上放着张雨生和张惠妹的97年的重庆,倾心为孩子付出的母亲和奶奶,他们就像缝衣针般穿梭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