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将<信仰>与<医生>并置,表面上看在探讨<救生命还是救灵魂>这个常被讨论的议题。
当这两件事不产生冲突时,便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人之常理要求两全其美;而一旦产生冲突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便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其信仰的本质。
在《血战钢锯岭》中,主角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选择了自己所信的灵魂,而不是通过战争捍卫生命,最终结果是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
在《隐秘的生活》中,主角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同样选择了自己所信的灵魂,而不是宣誓向希特勒效忠,最终结果是自己被判死刑,家人遭受蔑视。
虽然都选择了所信的,但在电影中结局是不一样的——但这是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从神的计划来说兴许颇为不同。
就像各个门徒最终的结局也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耶稣说得很直接: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 10:39 和合本)在这个故事的开始,修女们为了保全名声,他们不敢向外透露半点风声,宁愿自己在身体上受苦,以及将受侵犯的污秽归为自己的耻辱,祈求被赦免和医治——这是她们所认为的自己在背十字架的方式,她们在唱圣歌之时,让我感到的不是沮丧,而已经心灰意冷了。
还有任何盼望吗?
直到法国女医生的来到。
我认为,并不是她让修女的信仰产生动摇,而她(作为外部世界的入侵)让每个修女都看到了新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中反而展现出每个修女内心的真实信仰情况。
其中,有一个修女告诉女医生悄悄话,她生完孩子要去找苏联未婚夫;有一个修女的孩子被抱走后跳楼自杀;有一个修女选择脱下修女的衣袍,去寻找新的生活;而院长选择自己承担送走孩子的罪孽,在床上等待死亡……<救生命还是救灵魂>的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通过问题引发人的思考才更重要。
耶稣很明白每个人的内心状态,但是祂喜欢问问题,因为祂想让我们明白我们内心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耶稣在乎我们的灵魂,也同样非常在乎我们的生命健康。
祂愿意万人因祂得救,根源是祂爱我们。
在影片中对应在法国女医生的身上。
她在受到苏联士兵的性侵未遂,在某一瞬间亲身感受了这些修女的害怕和恐惧,所以她义无反顾来帮助她们,超越了医生这个职业本身的职责,作为生命之间的共鸣与相爱,最后她带来一群孤儿,打破了封闭的修道院,快乐地接待着居民。
因为爱的进入,也打破了过往封闭的信仰模式。
离开的修女说:“昨晚,我终于明白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毕竟是位母亲,他是我的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有权拥有我的爱,我要用另一种方式追随我的信仰,主会指引我,我欠你好多,我永生难忘,谢谢你。
”她的回答流露出这样满满的爱与活泼的信仰,多美好啊。
2022.08.30
战争结束了,但是对波兰修道院的修女们来说苦难还在继续,恐惧没有消失。
占领了波兰的苏军把仇恨和兽欲发泄在修道院的修女们身上,连院长嬷嬷也不能幸免。
遭受人间苦难的修女们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但是上帝何时伸出过援手助她们一臂之力?
宗教的魔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修女们产生了信仰危机,开始怀疑上帝是否存在。
当局千方百计的掩盖了这桩丑闻,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随着法国红十字会的女医生马蒂尔德的介入,这桩丑闻随后被公之于众,为世人所知,而这些修女们的命运和结局却由于信仰和宗教、世俗的多种因素和压力下永远的被埋葬和遗忘。
即使是这部使其公之于众的电影,也是采取隐喻暗示的手法来描述整个事件过程,无法平白直诉的去倾诉。
机智勇敢的化解了危机的马蒂尔德成为了修女们救命恩人和希望,对她解除了禁忌和戒备,允许马蒂尔德给她们检查身体,并向她敞开心扉,倾诉衷肠。
但是她们哪里知道,即使是有着法国红十字会护身符的马蒂尔德也差点成了苏军的受害者,马蒂尔德更是顶着上司的斥责,同事的猜疑来做这件事,不让开车,就骑自行车去修道院,白天不能去,就晚上下班后去。
而她如此执着既不是有个性和鲁莽,也不是因为她是个赤色分子,仅仅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拯救生命是她最大的快乐。
善良是人性的最低标准,却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善良是人性最美的光芒。
修道院里宣扬美好,人心向善,姐妹和睦相处的氛围让马蒂尔德感到温馨舒适,流连忘返。
一个修女的意外生产,让马蒂尔德回到残酷的现实,她即将面对修女们接踵而来的集中生产带来的困境。
更要命的是,法国红十字会月底将撤离该地区。
在人命关天面前一切清规戒律都得让步,马蒂尔德邀请塞缪尔医生加入医治怀孕修女。
院长嬷嬷假意将婴儿找个人家,实则把婴儿遗弃,做为母亲的索菲娅修女悲痛欲绝,跳楼自尽,这悲惨的一幕让马蒂尔德伤心欲绝,“你做了你必须做的,剩下的都是命运”,塞缪尔医生的话让马蒂尔德悲伤的心情平复了下来。
遗弃婴儿的院长嬷嬷受到了谴责。
马蒂尔德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街头流浪的孤儿领入修道院,如此就可以掩护修女的孩子也留了下来,这样做完全符合上帝的旨意,母子得以团圆,皆大欢喜。
马蒂尔德领入孤儿的办法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当地居民赞赏修道院的义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修道院里充满了一片欢乐祥和气氛。
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正像玛利亚修女写给马蒂尔德的信中说的“乌云正在散去,阳光照耀我们的天空,你会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
異於美好標題的殘忍童話,導演用季節暗示了情感調性,以女性為眼展現了弱勢與良善的複雜共生。
堅韌聰慧的志願醫師、純潔無瑕的修女、淫穢強權的軍人,三股身份詮釋了那個特殊時代的矛盾;而我又在院長將嬰孩遺棄在靄靄白雪中時,感受到了神性和人性的抗爭,懷疑、淚水、死亡的襲來全然情理之中卻無奈悲痛。
冷調素雅的鏡頭宛如一幅幅油畫,本片大量運用推軌,極深入刻畫面部微表情的凝望;基本沒有使用大場景拍攝,但配合純人聲頌唱的詩經或低鳴的鋼琴,帶來一種哀傷沈重的張力。
历史的白雪倾覆,人性的双手已沾满鲜血,在一场历史浩劫面前无人能够幸免,在一段人性拷问之中没人可以无辜。
修女坚持晨祷圣歌,靠信仰相互依偎;她却如夜晚点亮的灯火,靠信念获得依靠。
历史是一个苦难的孩子,呜咽在十字架下,在冰天雪地里嚎啕无声。
最信上帝的人如同魔鬼,不信上帝的人却俨然神明。
其实本身女主角那条线没什么好讲的,不知道穿插那么多她的细枝末节有啥意思。
拍到底还是女性的自我觉醒,修女的尴尬处境,那被遗弃的婴儿就是波兰自己。
最恶的还是人性,拿了宗教当遮羞布而已,最害怕的事情也不是下地狱,真正善良的人还是会顿悟。
拍到最后寡柔了,一看是女导演也就释然了。
导演对于这一事件的描述,过于浅浮,也太多情怀,过多纠缠于受害者的心境,对于施害却一笔带过,这就减少其让人震撼的力量。
相形之下,波兰人在此方面更为冷峻,也更为锋利一些。
不过,好在是真实题材,这样的题材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
一段白绫在一段黑绫里,绫子里又是一件葛麻服,整身整身。
要完全地进去,再完全地出来。
新生的婴孩是,新的生命也是,换一个职业,换种生存方式。
将一车的猪仔从某地载到某地,那是没有任何讲究可言的,也是说干就干的。
卖猪的和买猪的商定好,他戴上一副白手套,捋起袖口,就沸沸扬扬的进行一场“大改革”真是用不着什么心计。
设若说,一个真到需要帮助的文明人,他也要讲点手段,或者吃吃艾艾,或者面面相觑。
总有点抵不过感情,总有点要两全自私和情分。
这么一个人,已经做好了拿掉自己的准备,穿一身教服,像将帅升帐似的开诚布公。
怎好意思下得去面子。
所以,也只有幽灵能看得到。
她在两面山墙之间的木板,选中了一块,旋掉一颗螺丝,在梢头造了假。
祈祷的时候心不在焉。
离开时,又伛偻着,仿佛还嫌那“布卡”做得不够完全。
当然,那是所有之中的这么一种情况,那是她的选择。
有的人,退一步,割去晚上睡眠的时间,借着夜色打掩护。
可惜夜晚太静,皮鞋与青石板摩擦着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响。
再退一步的,也就关起门来,忍着,直面那死亡的恐怖。
无非全是为着和思想做斗争。
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
都不闲着,只有在这样的时候,谁都搅不得谁。
谁也不能觉得自己吃了谁的亏,上了别人的当。
再亲的人都是这样,讲不得血缘和地缘。
孩子面孔的做孩子,熟透了的女人想做母亲也是,男人为了自己的乐,花钱还是现在的忍辱负重,便都是心甘情愿的了。
文明人受不了文明人的方式,却怎么也改不了所谓文明的行为。
她在路上走着,风刮着,将宽松的大氅往两边吹,她的头发在头套里,已经用不着掀起来,贴着的身躯显了形。
多了那么几道皱皱巴巴的折痕。
推开一扇新的门,门里有新的人,新的规矩。
身后,来路前的那扇门,是她已经熟悉了的规矩。
只不过这里更忙碌些。
抬担架的人忙着,记事的人忙着,管事的人忙着,就连趟在床上绑着绷带的人也忙着,忙着做他们自己。
“盘尼西林”只要认得字,她拿走几瓶没有人会注意到。
说来也奇怪,人们丢在大街上的东西总担心着怕来不及回去捡,而只要一面门,几堵墙就能起到粗略的保护作用。
那药柜子,用两面没有上锁的玻璃扇关着,前头走过的医生的白大褂,对襟没有系紧。
她哭着,被请出了门。。。
门外,在风雪之中,山林之外,一片荒凉,哪里又是这外围的墙和门。
(芷宁写于2016年11月5日)有人说,女导演安妮·芳婷将影片《无辜者(Les innocentes)》拍得有美化法国人之嫌,提出这种观点的,大概属于敏感型,这部影片其实没提出多少强加于观众的观点,也很难说,救助无辜修女的红十字会女医生是法国人就是在美化。
影片伊始就打出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字样,至于还原了多少,不得而知,但至少有原始事件的基础。
战争施加于手无寸铁的女性身上的灾难往往更多一重,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同样身为女性的医生马蒂尔德,对同一个修道院的修女被纳粹和前苏军人轮番蹂躏的惨状,有同情心,这似乎不能算是什么出离人之常情的事,说美化似乎有强行贴边之嫌。
影片也在过场戏里,再现了马蒂尔德对于弱小的爱心,如平日里看上去不苟言笑的她,会对在街头乱跑无依无靠的战争孤儿们露出笑脸。
战争会放大人性的缺点,猥琐者愈发猥琐,有理想者会为维护其理想而付出很多,迷惘者或许继续迷惘,也或许会遇事而猛醒,这全看个人造化。
战争中人性的畸变之一,也体现在突然手握生杀大权的那类人身上,突然的膨胀,让他们为所欲为,因战争这个怪物的孵化,激发了和平时期藏匿起来的恶,他们似乎不再是某个母亲的可爱的儿子,而是来自地狱的恶魔,在神圣的地方也敢撒野,而且不止一次。
二战中的波兰,夹在德国和苏联之间,常常被左欺右凌,正规军队尚且被野蛮的枪决坑埋(见《卡廷惨案》),何况柔弱的修女,片中所呈现的悲剧似乎是战争留给这片苦难土地的又一个创伤,位于华沙附近的修道院尚且如此,其他地域可想而知。
只是发生在战时的此类事件因其不光彩,而不愿被言说,继而很可能就会湮灭,其中黑暗的部分,也会被隐藏,自然,有爱的部分也会被随之掩盖。
男人施加的惨痛经历固然可怕,但由信仰触发的悲剧,是这个事件里更为黑暗的部分,古斯塔夫·勒庞说:“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修道院长对无辜幼小生命的“处决”方式,在她看来是符合信仰的(其实是掩盖恶性事件,想继续维系修道院),却不合人道,更是犯罪。
影片采用了小视角、小格局来表现这一往事,从而令叙事结构来得非常简单,这其实是在避免因太多混杂的发声而令事件本身失声,让不齿的事件本身来说话,这似乎是芳婷的执导思路。
片中虽有生产时的痛苦嘶吼,但影片的整体呈现还算静谧安宁,那些“上帝的女人们”在遭遇不幸之后,除了个别产生了信仰波动外,她们中的大多数依旧晨歌暮颂,安心修心,战战兢兢或逆来顺受地接受着那些突降的灾难,在平白无辜地被升级了身份之后,自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情愫,然而在老院长主持下的神性大于人性的地方,母性的存在几乎没有空间,故而自杀的悲剧不是偶发,而是必然,副手玛利亚的“上位”也变得顺应现实和时代需求。
除了那个素昧平生的女医生,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那些高墙大门背后自生自灭的女人们,包括她们的至亲,那些血缘们大多都是冷漠的。
片尾虽流露出了希望和暖意,但那冰天雪地里提篮遗弃一幕的冰冷,却似难以回暖的冰点,提醒着人们,有些事情,不能被掩盖。
(杂志约稿)
《无辜者》是由彼得·叶兹执导的犯罪电影,汤姆·塞立克、F·莫里·亚伯拉罕等参加演出,1989年在美国上映。
《无辜者》讲述的是警探MikeParnell和DannyScalise表面上对毒品走私穷追不舍,实际上却听名于贩毒集团。
某夜,MikeParnell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但匆忙中记错地址,错误地射击了JimmieRainwood在长滩的家,误伤了JimmieRainwood。
两位警探发现差错时将错就错诬告JimmieRainwood私藏毒品并袭警。
三年后,正当他获假释回家与妻子团聚时,两位警探突然出现……最终好人恢复名誉,恶警进了监狱。
看完电影就去搜索了解一下二战,以及关于波兰和修道院一些历史,真相血淋淋,而电影平铺直叙,平静中就展现出了一个事实,共有7个怀孕的修女,1个生了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怀孕的修女,还有被性侵有梅毒的院长,不敢想象圣洁的修道院遭受了怎样地狱般的蹂躏,而法国红十字会的医生开车返回路上差点遭受强暴而窥见一斑。
平静中展开的画卷,会发现无辜者修女们后续的遭遇,从大家的选择中看到了真实的信仰景况。
院长选择了欺骗把出生后(身体很脆弱)的婴儿送到了外面冰天雪地的十字架下,她选择自己背负十字架以换得修道院表面的干净,同时她说事实揭露出去,修女们在世俗中将无法存活,也是,中国受害者慰安妇韦绍兰被性侵生下的罗善学,这个悲剧遭遇就可以感受,而修女们可能更惨,她们要遵守的律例就是向上主守贞,甚至身体都不能让他人触碰。
而最后修女们在医生的帮助下,院长她首先是拒绝,后面是妥协,隐瞒,躺在床上不下来,她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内心的熬炼,却没有找到出路,甚至在后面的一个画面中,年轻的一个修女说:杀人犯。
而一个年纪最大的长者修女她不相信,知道沉默的事实后对院长的信任轰然倒塌,不知道她的信心是否会仍然持守。
电影前后转折是从一个修女母亲知道自己孩子被院长送走,找不到自己孩子,母子连心,可能预料到自己孩子无法存活,还有这个隐瞒编造的谎言,她选择了自杀,彻底的绝望。
然后,一直和医生对接的修女选择了不再对院长言听计从,不会一有孩子出生就把孩子报给院长,她选择了去找医生求助。
她的信仰让我看到,她祷告,她悲观,她行动,哪怕只有一分钟的希望也要去仰望。
但她不是盲从权威。
她当修女前已有男女之事经历,但她做修女后就诚心祈祷,也利用自身经历积极行动帮助。
而本身就被强暴伤害的修女们,她们面对遭受的羞耻,真的好难好难得释放。
还有说要去找苏联孩子父亲的修女,她的信仰对于规则遵守并不是诚心的,而是现实中各方面的妥协,是灵活的。
最后让我感动的是,是最后找到自己使命的修女,她寻求上主中,终于知道了,孩子是无辜的,去抚养这个孩子,去做母亲这个天职,是上主对她的带领,一样可以去敬拜祂。
我真的好感动,她得到了释放,她的信仰是活泼的。
最后结局是“美好”的,修道院变孤儿院,合照寄过去,表达了感恩。
不信上主的医生仿佛上帝派过来的天使,她虽然没有信仰,却有普遍的良心道德,有同理心,有救人生命的使命。
所以我更加觉得,有一些人虽然信上主做的事情却有很多的反智愚钝,说话做事宛如刽子手。
愿从苦恼中得安慰,得释放,走出教条主义,把羞耻变成荣耀的十字架。
战争后,被德国士兵和苏联士兵集体蹂躏的妇女们——最大的问题是,是修女们,迎来一个又一个孩子的降生。
本来,她们中有的人就不能接受事实,恐惧、悔恨,怕自己受诅咒。
年轻一点的,开明一点的,会好过些,既然上帝没阻止噩梦发生,那么起码要开心点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吧。
我觉得她们很坚强了,一共三波蹂躏。
她们不能向外界说,因为这是耻辱,也会带来修道院的关闭,更严重地推测,这些被赶出去的修女可能因为受外人歧视而死去。
在清苦的修道院里自给自足,又要守住秘密,很容易疯的。
修道院长受到的伤害最大,被染上了梅毒,必须长期接受药物治疗,身体上不仅受着折磨,精神上还必须坚守信仰,而且她是带头的那个,要为修道院里每一个人负责。
可想而知她的压力很大,然而她把新生儿丢弃在雪地里的做法,被年轻修女发现了,她无力反抗却又找不回孩子。
好不容易接受现实怀着一丝希望的姑娘,自己也怀着孩子,希望新生命都能茁壮成长,却尽了全力也帮不了那个孩子,于是崩溃了,跳楼自杀。
这件事成了故事的转折点。
纵然是平民女性遭受强奸,也会有不同反应,有的人会深深自责,有的人会当自己被狗咬。
更何况当事人是一帮修女呢?
可以理解修道院院长做出那样的极端行为是事出有因,但是孩子是无辜的,她那么做等同于谋杀呀。
一个神职人员做出这样的事!
女主角,被派到当地(波兰)的法国红十字会小医生,无意中得知这样的情况,既要为修女们保守秘密,又非常想帮助她们。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要保密又要受到上级的责备,她也够不容易的。
晚上回家的路上还差点被苏联士兵强奸。
这样的事情过后,她更能理解修女们的痛苦。
更想尽全力帮助她们。
看的人,如我,也是这么想的。
修女们和这些新生的孩子们都是无辜的,她们没做错什么,如果社会要谴责她们,顶多说她们为什么没有当场去死。
女主角跟修道院的二号负责人Maria建立起信任和友谊,也赢得了其他修女们的信赖。
最后,多亏女主角的灵机一动,让修女们收养大街上的战争孤儿,这样修道院里有小婴儿也顺理成章了。
尽管女主角的工作结束,接受命令离开波兰,但是在她的建议下修女们度过了难关,还拍了合照写信给她表示感谢。
看到最后挺感动的。
PS:尽管故事有点沉重,修女们的歌声还是很纯洁很好听的。
PPS:看完这片,我就真的不想当修女啦(本来是未来的N个选择之一),我想当帮助修女的女主角。
因为当修女,思想容易狭隘掉啊。
1945年冬季玛蒂尔德蟠龙(璐德?拉格)是一个年轻的实习生在法国红十字会的分支机构工作。
他们的使命是发现,治疗和遣送德国集中营的幸存者前往法国。
有一天,一位波兰修女来到十字会的医院,她乞求玛蒂尔德来到她的修道院。
在修道院时他发现一些怀孕的幸存者,而在这生存条件不佳的环境中,他该做怎样的抉择……我在这里看的:http://www.wrscfi.cn/?m=vod-detail-id-11684.html
能打这么虚高的分恐怕都是同情心而已
安妮芳婷,2016,法国。innocent,有纯真和无辜的双重含义,一个有趣的剧本,修女怀孕的悲惨故事里包裹着关于信仰、战争,母性和尘世间欢乐的思考…
以女护士视角展现的大量繁琐戏份对叙事帮助不大,冲淡了修女们面对的矛盾以及她们觉醒与转变的过程,这种视角分裂使得影片缺乏感染力。
二战题材新视角,聚焦战争中受伤的修女们。面对战事的纷扰与宗教的压力,她们不仅经受着身体上的伤害,更忍受着精神上的煎熬。各方面都不错,但整体上缺少感染力。PS: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的配乐瞬间让我穿越到《降临》去了...
什么时候都有‘灭绝师太’一样的人物
院长麽麽才是道貌岸然的凶手,太多生孩子的镜头,看的难受
生下不想生的孩子会产生多么大的创伤啊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对周遭环境的毁坏,就连最基本的人性也一并摧毁了。
世界果然還是適合讓女性主宰
导演对于这一事件的描述,过于浅浮,也太多情怀,过多纠缠于受害者的心境,对于施害却一笔带过,这就减少其让人震撼的力量。相形之下,波兰人在此方面更为冷峻,也更为锋利一些。不过,好在是真实题材,这样的题材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
苦大仇深的波兰人不知道也用苏联鬼子这个叫法吗?
沉缓,凝练,修道院叠加婴儿哭啼声,彰显出战争时代的荒谬,中间女主遇险一度揪心,最后结局太美好了吧!想看 2017-02-27标签:宗教 人性寻找善版ing
纳粹共产悲剧下的修女波兰。
战时乱、战后也乱,德军坏、苏军也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了这遭又来高压意识形态,各说各的理,受伤的都是底层,艹!
战争无人幸免,孤儿集中收养。机智勇敢的女医生,多加0.5星。
剧本有些问题,演员表演多槽点,人物塑造层次不够,布景的历史感建构太潦草,但构图、调度能看出努力,故事本身很大程度是女导演自身对于若干宏大的议题(战争创伤、女性和僭越、罪与罚、宗教与救赎、不同政权的某种暴力共性)所贡献的怀疑论式的思考(也有质疑最终根本无力解决)。因为有用心所以赞。
喜欢欧洲电影的这种冷静色调,对历史的挖掘,好喜欢女主这类的欧洲美女。
色调好看
傻篮子拍的
从无辜的修女们的遭遇来讲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信仰被拷问,最终只有“人性”才是希望之光。导演没有用力过猛,慢慢展开战争的每一面。群演个个出彩,饰女医生的女主漂亮的像英格.玛鲍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