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每个世界都是独尊且互不相容的。
记得我曾经有一阵抽风得厉害,非要去学校图书馆借一本四书章句,寻觅半天,偶得一本七十年代之前的版本。
当时略微对此书的成色打量一二,便心知我不会真把它借走回去研读,只是想翻开把玩探个究竟。
翻开这本封皮发黄书角卷毛书,只粗略一翻,便见每页页脚处注释极多,心中暗想“这定是一本注解翔实、通读无障碍的黄宝书了”,待到定睛细看每条注释之时,才发现,原来每条注释被加注的初衷竟都纯属是为了打倒老夫子而设。
为了批判而批判!
我这才仔细琢磨了一下出版年代196X年——文革正当时。
文革是什么样的?
我在那个年代没有生活过,我也不是历史学家。
但那个年代的恐怖,你我皆知。
我曾经在凤凰网的纪录片栏目中看过一组文革时期的刘少奇家庭的视频。
夫妻隔离父子不得相见,日夜批斗尊严难以保全。
一旦被认定不是组织的人,就算是百世修行的善士也难逃一劫。
但组织内的大多数普通人却觉得这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在意识形态独尊的世界里,这是多么的可怕!
前一阵子,偶然的机会在“09西游记”贴吧把张纪中的新版西游记看了个大概,尽管还未上映之前,就有众多喷友的火声、哭声、喊杀声震天,但平心而论,我觉得张西相比老版,挺好挺原著的。
老版西游记续集片头曲轻松地唱到“刚擒住了几个妖又降住了几个魔”。
仅擒、降二字就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老版西游对妖精的极端态度——剿灭一清,毫不留情。
老版西游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
八十年代,变革的年代,但肯定又会被要求以稳定为前提。
所以肯定任何变革和新事物都是一个样,步子肯定不敢迈得太大。
老版西游记的拍摄也是一样。
一本书,千万字,形式(文本内容)不变而实质基于理解而各不相同。
道士说,这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是一部禅门心法;秀才说,这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老版西游却只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横版大型通关游戏。
但凡小时候去过游戏厅的男孩都知道,女生就算没玩过也不可能没见过。
横版通关游戏无非就是一路向前冲到终点。
魂斗罗、超级玛丽就是横版通关游戏,只不过是小型的。
要冲到终点,就要坚决打杀一路的敌对势力。
老版西游就是这样,纵观先前25集和后续16集,没有一回表现过主创人员对“敌对势力”妖精们的一丝同情,似乎无论上诉到哪级法院,妖精都是错的。
我一直认为,误解原著比误读原著更可怕,因为误读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似自杀自刎,与他人无关;而误解是把原著解构出来供普通大众吸收消化,一旦解读不当,其效果便恰似投毒于井水之中,百世难消。
宝象国那一回,黄袍怪胁走了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那黄袍怪本是天上的奎星,而那公主也本是天庭的侍女唤名为侍香。
侍香与奎木狼私通,欲引奎星一齐下界,奎星未允,侍香便独自下凡转世宝象国成了百花羞,而奎木狼不忘前情,逮得机会就下得界来寻找前“女友”,故而在结尾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老版西游记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交待清楚,缺了这几句的身份交代,黄袍怪只能被认定为“强奸犯,死刑"。
难道编剧不知道有这回事吗?
不可能,四圣试禅心这么无关紧要的情节都交代了,肯定是在编排的时候故意弃而不用,因为,你是妖精,而我主创方是作为人神正义的一方,就像前面所说的文革时期一样,阶级利益大于一切我们怎能容你辩解分说,你一只妖精只有无处可逃的命。
按着这个思路,老版西游把一路的妖精的个中无奈打杀地一干二净。
在我所在的大学里,有个同学算是个妖精,而且应该算是个下了界的妖精,以前可能还算个天上的游神散仙,但因不得志故而被贬或是思凡下界为了妖精。
遂在对待妖精的立场上,我可能有那么点偏袒的意思,因为毕竟这位同学与之同命相怜劫运相仿。
他下界为妖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天庭在蟠桃宴名额的分配上不公,直接原因则是他因吃了黄道祖的仙丹而被扔进八卦炉炼了一炼心生不爽而不服。
妖若有情何为孽,人若无情怎为人。
在一期百家讲坛的访谈节目中见于丹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的最好定义就是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上善,此真乃观音大士所为。
“妖精就是妖精,没有什么可辩解的”黄道祖却态度鲜明地如是说。
今年暑假串门时无意间看了两集抗日的电视剧,大意是这样的:有个战士被小日本抓住了,老虎凳辣椒水都用遍了,宁死不屈,到最后那个日军头子要让他坐‘天灯’(坐在一个火盆之上,燃烧生殖器…)并且当着两个女人的面,他无奈之下屈服了,就这样他成了汉奸、叛徒、公敌。
(那一刻我们可能会觉得太史公司马迁是何等伟大。
但如果当初汉武帝对司马迁说“只要你答应如何如何,我就饶了你”我想司马迁肯定也会照依不误,毕竟当年司马迁是在没有选项的情况下被动宫刑的。
)这个叛徒肯定会被我们所不齿并且人人都想得而诛之,因为他屈服了小日本。
但倘若你以同理心试之,你就会发现他的处境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啊!
到最后这个叛徒的下场肯定只有死路一条,但临死前他那纠结之心却又找谁能够分说。
电影《小武》中,以小偷为职业的小武为联系心上人买得一款寻呼机,千万次的等待却等不来一条信息,千不该万不该,偏偏等到小武再次行窃之时,寻呼机终于响了,但也因而暴露被逮捕,留给他的只有被逮捕后警察因为临时有事而将他锁在路边被无数人围观、指指点点的无奈。
悲剧啊!
对于《新西游记》在豆瓣网和时光网惨不忍睹的评分,应得说,有些人就是常常缺乏思考和耐心就急着作出判断,且偏于下否定判断,认为否定最容易显示自己的独见。
但其实一个总是爱说“nope”的人恰恰显露其思想的空疏。
当一个人刚刚经过一部作品便傲然地说“不”这只能说明他还完全领略作品的深意。
不作独断论者且要反对独断论者。
也不信口开河,早在半年前【09西游记】吧置顶帖就供过下载,参照原著来看,起码比老版贴近原著不是一点半点,至于吴闲云对原著的解读则仅能供作参考。
单拿黄袍怪一集对其犯罪动机的真诚交待就已经是勇敢突破一元独断牢笼走向多元世界的伟大胜利。
这胜利可以沁人心脾。
————————————附百花羞前世是天上的宫女与奎木狼私通,宫女撺掇奎星一齐下界,奎星犹豫不从,宫女就先去了转世为百花羞,奎星后来良心发现觉得有负宫女,便也下了界但没转世,下界去寻找她。
80年代拍电视剧,这种“坏人”的苦衷怎允你交待?
刚看完57集,真的看的眼眶有点湿润了...本来没想到这部戏会在思想层面上有什么大的突破,亮点不过是特技罢了...讲讲这集吧,唐僧师徒跑到金平府,三个修行千年的犀牛在当地扮作西方三圣,一边是爱吃这地方的香油,一边造福乡民,这本是互利互惠的事,佛祖也没去管,却碍着取经的四师徒了,最后又去天庭搬来救兵,逼死三只有气节的犀牛...令人欣慰的是当地乡民的反应,依然执着的膜拜着他们的牛神,因为在他们心里,不管是谁,只要能带给他们幸福,管他是佛是妖是仙,就是值得去感激的.只要拥有一颗普渡众生的心,其他都只不过是个称呼罢了,人民不是傻瓜,不在乎那些虚名,要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惠泽于民.拍的挺催泪的,其实.以前看西游记,也许年纪还小,根本没注意到当中很多借神妖讽今的点.首先大方向还是扬佛抑道,道家在这本书里永远都反映了很多权贵们的弱点,爱面子,爱排场,以我为尊,我有权力,我法术高,你们就该尊我,我可以心情好了给你们点恩惠,但你们屁民不准反我,反我只有一个下场,要么几年不下雨,要么弄点放点天庭小动物去祸国殃民一下...然后就是天庭上的裙带关系,只要是仙亲神戚,杀了人放了火都是,我一定带回去好好管教.只要那些犯罪者上面有人.可怜的三只犀牛兄弟,就是上面吾人呀,没杀人没放火,借着佛的样子,受点乡民自愿的奉养,帮乡民来点雨,最后不得善终...截取几段台词作为结尾吧,挺有感觉的...老猪:我跟你们说,你们府县每年贡献金灯,就是这三头犀牛怪假充诸佛降祥,是我大师兄请天神收复了这妖怪,如今已经扫清了山洞,剿尽妖魔,不再为害...乡民:我们拜我们的佛,关你屁事呀,就算他们是妖,我们也要拜,真佛我们见过吗?真佛管过我们吗?不管他是妖还是佛,都对我们金平府有恩呀!我们理应供奉,从此我们金平府不拜佛爷,只拜牛神啦.老沙:我也觉得咱们为什么越打妖怪,就越分不清妖怪了呢?老和尚:小师傅,天地之间有佛,有神,有人,也有妖,有鬼,各有生存之道,存在就有道理,你又何必非要破之...这集接在56集后面,很有对比意义呀...
这是以前挖的坑。
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把它填完。
六小龄童不上猴年春晚,网友已经炸锅了怎么说呢,六小龄童的西游记的确是童年的一部分,很多网友在情感上是偏向这部剧的。
也正因为如此,张纪中版的西游记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骂名是红孩儿没有老板的漂亮啊这些。
理智的说,六小龄童版的西游没什么看头。
我个人更喜欢张纪中版的西游记。
理由如下:一、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师父才像师父什么是师父,师父是应该教你东西的人。
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唐僧只会说悟空去化点斋饭来,悟空救我,贫僧路过贵地想借宿一晚。
除了要吃喝要住宿要安全,其他无余话。
太不像高僧了。
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就做得很好,收了沙僧不久,师徒赶路。
路上唐僧就说了:悟空,为师知道你们有神通,但是你们的神通不同于佛家的神通,佛家的神通是通过修习禅定和智慧吧啦吧啦。
这才像个师父嘛。
二、六小龄童的西游记只是儿童片,而张纪中的西游记有一些宗教的东西在里头,更符合原著《西游记》一书,写的是唐玄奘取经的故事,作者是谁呢?
我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西游记是道家修炼者写的,因为里面全是道家内丹派的丹决,同时也参照了佛教的东西来完成这个小说。
总之呢一句话,这是宗教专业人士写的宗教专业的小说。
所以就算改编成电视剧,宗教的东西一定要有。
这个有,不是出现菩萨佛祖那么简单,而是要体现宗教的历史啊教义教礼这些东西。
张纪中版西游记,猴王出世,身体无毛,吃了一个桃子,就长毛了。
观众都说很雷人,实际上暗合佛家关于地球人类起源的说法。
佛家说,人本是天人,来自于光音天,会飞。
因看到地球漂亮,飞来地球,又贪吃地球上的水及其他食物,身体日渐重浊,飞不起来,终于回不去了。
张纪中版西游记,孙悟空去偷仙丹的地方是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原著西游记也是这么写的。
佛家的说法,兜率天分内院外院,外院是太上老君修炼的地方,内院为弥勒佛所居,弥勒佛是下一尊佛,在兜率天内院讲经说法,召集人间智者聊天。
据《虚云和尚年谱》记载,民国虚云禅师入定时就去过兜率天内院,见过弥勒佛。
张纪中版西游记,唐僧师徒去灵山,是舍弃肉身,坐无底船渡过去的。
原著也是这么写的。
舍弃肉身,是佛家的基本态度,佛家认为肉体是臭皮囊,不该执着,要放弃贪爱。
而道家认为,人参灵芝何首乌要修炼千年方成人形,所以人身难得,寸寸是宝。
这是佛道的不同。
去灵山见佛,要丢弃人身,这也是佛家的修炼法。
虚云得见弥勒佛,就是入定,把人身丢在那里定住了,神识去了天上。
孙悟空从五指山下出来不久,打死了六个人。
六小龄童版西游记里就是打死六个强盗。
而张纪中版的西游记,这六个强盗是六贼,是孙悟空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化,打杀了,就不见了。
这也是张版西游比央视西游好的地方。
其他比如主题曲《心》:“我的心啊,一叶一花,了无挂碍,却又太牵挂……”,比如唐僧去舍卫大城怀想当年佛住世时黄金铺地的情形,比如紧箍咒又叫定心咒啊这些都是张版西游记比六小龄童版西游好的地方。
三、张纪中版西游西域风情更浓,更符合取经事实。
先看两首《敢问路在何方》,一个是刀郎的,一个是蒋大为的。
明显刀郎翻唱的更具有西域风情,也更有西行路上苍凉的感觉。
蒋大为的就更加主旋律一点,像是国庆节歌功颂德的带美声唱腔的政治新民歌。
当然,刀郎的歌曲更符合取经故事,也更加感人。
同样的问题是取景,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多在内地风景区张家界啊这些地方取景,而张纪中版西游记是在新疆甘肃这些西部取经,更大气也更符合西游故事。
四、张纪中版西游记孙悟空的表演更有层次也更多心理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前政府定的调子是反抗封建主义的英雄事业,这是过度解读了,也是一种歪曲。
实际上按照原著所写,这是偷盗、是作乱、是猴子欺心。
这时候的猴子,是作恶,表演应该表现出这种恶来。
张纪中的西游记有点这个意思了,但还不够。
老版的就无聊了,是美化猴子。
张版还有一个情节,猴子打杀了无害的善良的对人有好处的妖怪,打错了。
这样呢,猴子非常痛苦,连续几天就躺在白马上任随赶路,一直在忏悔内疚反思……,慢慢的改变了一些以前的想法和做法,慢慢的有了慈悲心。
这是张版西游记非常好的地方,张版西游记的孙悟空是成长的又变化的,这就更有说服力。
不能因为善打就是斗战胜佛,要做佛除了善打肯定还要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推荐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 “毒舌电影”推送文章《六小龄童版孙悟空好是好,但有一个致命短板……》
关于本相,法相,幻相,我是这么理解的:本相:本来面目,原形。
法相:本相+义相。
来自本相高于本相,是修炼出来的,不需要施法。
幻相:用法术变化出来的,不能长久的或者要持续施法的。
牛魔王本相:一头老牛法相:牛魔王幻相:变化过的如:猪八戒任何的佛,仙,妖,都有这些相。。
比如一般的仙的本相是人,法相看似是人,但是多了光圈,仙气什么的。
观音本相也是人,法相有30多种。。
法相是修炼出来的,不需要施法变化的。
在西游中,所有妖怪都是以法相示人的,幻相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变化出来的,是不能长久的。
比如猪刚鬣在高老庄喝醉后从壮士变成猪头。。。
回到张版西游记,猪刚鬣被抓后,孙悟空嫌丑让变个好看点的,他自己就这么变了,那么这个变化的猪八戒是他的法相吗?
如果可以一直保持这样,这不要累死猪八戒啊。。。。。。。。
---个人还是接受从野猪变成家猪这个设定的。
但是却不能设计成让他自己变。。
比如猪刚鬣被押解回来后,唐僧对其摩顶受戒或者剃度,完了后变成了家猪。
然后大家都很奇怪,来点对白什么的,大意就是说,八戒在高老庄这么久吃素修行,完成受戒后法相自然变的不恐怖了云云。。。。
我感觉新版很多妆扮更符合原著,退却了舞台化的东西,就是孙悟空的妆太厚,表情变化吴樾发挥不出来,其实还是很卖力的。
现在名著翻拍真不容易,有些都没看过原著的上来就骂,不闻不顾地说老版什么都好,其实这些名著翻拍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不足。
新西游最诟病的就是假景太假了,反倒不如张纪中过去的武侠剧的取景好看。
有些段落颇有点原著的内涵,编剧还是用了些心思,在这个国度不是你用心就OK的,毕竟什么东西还要过审查这一关。
不知大家看了没看了被删减的“唐太宗地府还魂”一节。
至少比那些狗血穿越剧的编剧“于妈”来的用心。
但是就现在看了的,感觉这个投资数目有待商榷,不是观众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特技效果惯坏了,是这个本可以更好的新西游输在了这上面,取景很多用电脑假景代替,不只是为了给剧组省钱还是有些用意,但是就目前效果来看这一选择是失败了。
在野外的戏视觉效果差的无以复加。
至于妆扮,感觉制作方很想走出经典老版的影子,其实有些地方还是挺有感觉的,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例如孙悟空的面部妆扮太过厚重,吴樾本人的表情体现不出来,几乎只能通过眼神来传达信息了。
由于六小龄童的美猴王太过经典,本没抱有太大希望,但是通过看的这些,感觉吴樾还是及格的。
其实每一个人都知道,类似于白素贞、孙悟空等角色的翻拍,演得再好也要挨骂,不是后面的完全被否定,只因为前者太过出色,甚至是伟大。
其实少一些偏激的诋毁与谩骂,多一些讨论与指正,这才是更好的大氛围。
作为沙僧这个角色,新版把他丰满了很多,也许会有人说这是胡闹,但是我感觉这种师徒关系以及个别人物的丰满确实增色不少。
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角度。
新版的沙僧很多人戏称“腹黑沙”,很恰当,每每吐槽总是最有效果的话。
孙悟空的角色也有很大改变,偶尔会与唐僧闲聊说出具备佛理和道理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漫漫西游路确实不是一个人啰啰嗦嗦教诲其他三人的,应该是互相点播,互相指引。
所谓西游取得真经,不在那几卷官方的经书,各种的是这个经历的过程,这就很好的解答了为何不积跬步的漫途跋涉。
这版西游记虽然还有很多剧情上的不尽人意,但是确实意识到了人物心态上入佛的过程性。
在逼死犀牛精后,孙悟空在布金寺禅定穿越时空听如来讲法,连布金寺的方丈也慨叹他活了100多岁,未曾见过孙圣僧的造化。
孙悟空从一个顽劣的猢狲像佛进化的过程更为清晰。
新版的很多雷点在于妆扮的现代化,与老版差别化,台词的前卫化。
诸多雷点确实让人外焦里嫩。
比如耀眼的全身套装灵感大王,和冥币一模一样的玉帝老儿,还有真假美猴王中的变形金刚造型。
其实这些“不足”也难避免,毕竟现在的观众和20多年前的观众很多地方已经大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的生搬硬套原文,那半白话半文言文的对白与陈述真的一股脑加进来了,不知道观众是乐意还是不乐意。
-未 完--
张纪中版《新西游》开播,趁着这个风,某特来凑个热闹,发个西游记的科普贴。
【东胜神州】这显然是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认为围绕着须弥山世界上分为四大部洲,北俱芦洲、西牛贺州、东胜神州、南瞻部洲,可不要以为孙悟空的老家东胜神州就是指的咱东方的天朝,其实咱们属于南瞻部洲。
最初南瞻部洲只指印度一带,后来印度人发现原来世界不止南亚次大陆那么点地,于是,把印度人所知的世界都归入了南瞻部洲。
所以,这孙大圣的籍贯,肯定不是中国。
【哪吒】这哪吒,西游记里说是托塔李天王的三太子,估计不少人以前都看过“哪吒闹海”,里面介绍了哪吒的生世,说他爹是李靖,乃是商纣王的臣子。
只是大家不免奇怪,这哪吒,为什么不像是中国人的名字呢?
其实哪吒本来是四大天王里面北方多闻天王,也就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儿子,持印度国籍。
这哪吒,当然也就是印度名字了。
后来中国以讹传讹,竟然把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过继给了李靖,丝毫没有问过毗沙门天王自己的意思。
【托塔李天王】大家一看到李靖这个名字,可能会觉得熟悉。
很多看过《红拂女》的会记得大唐初年有个武将叫做李靖。
没错,他就是托塔天王的第一原型。
那么第二原型是谁呢?
就是前面提到的四大天王里面的毗沙门天王。
这位天王的塑像,今天在寺庙里进门的位置都有,“天王殿”里拿把伞的就是他。
好好的天王,为什么拿把伞呀?
这是后来的老百姓把四大天王附会成掌管“风调雨顺”的神,于是毗沙门天王,就拿把伞,管下雨。
如果回到唐朝的话,大家会发现,唐朝庙里的毗沙门天王,是托着一尊宝塔的——所以李靖抢了他儿子还不算,还抢他的宝塔。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就是西王母,《山海经》里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长的好吓人。
但是到了《穆天子传》,西王母又成了个美女,住在昆仑山的瑶池。
不少电视剧里都把玉帝和王母说成是夫妻,实在是雷人不已。
西王母的年代,比起玉帝那可是早了不知多久,话说天宫里,叫“娘娘”“帝”的神仙可不止那么两位。
那位海上交通部长妈祖还是“天后”呢。
【悟空】大家都知道玄奘确有其人,是个穿越过戈壁、沙漠,翻越过天山,读通过佛教的经、律、论,精通唯识学的高僧,还和唐太宗,印度的戒日王,突厥的统叶护可汗都是至交好友,堪称唐代第一牛人。
其实“悟空”,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而且也到过印度,只不过他不是玄奘的徒弟,而是一位比玄奘晚了一二百年的晚唐和尚。
这位悟空和尚,留下了《悟空入竺记》,详细记录了悟空在印度的所见所闻。
话说之前貌似看过网上有篇文章,说玄奘在高昌时收过四个徒弟,法名正是“悟空、悟能、悟净、悟慧”,我没找到出处,查《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讲讫为法师度四沙弥。
以充给侍。
”没有说名字。
若有豆友寻到出处。
还请留言指出。
【心经】第十一集出现了乌巢禅师授心经的故事。
这个也是真有其事。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到四川的时候,遇到一位病僧,玄奘悉心照料他,这位僧人将《心经》口授玄奘,作为答谢。
这部最短的佛经,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中观学派的世界观。
在取经路上,玄奘每逢遇到信心动摇的时候,就默诵此经,于是就能静下心来,面对磨难。
如今我们熟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汉译本《心经》,正是玄奘所重译。
【唐太宗游地府】这个情节在西游记里反映的是玄奘取经的动因,下了地狱的唐太宗得知,要保大唐江山,需要“大乘教法”。
后来玄奘也对唐太宗说,“中国的都是小乘”,“愿去西方取大乘教法”。
换言之,在西游记里,玄奘当时的中国,只有小乘,没有大乘,所以靠小乘佛法不足以护持大唐江山,因而太宗就让玄奘西去取经。
这里需要说的是,事实上传入中国最早的佛经,以“小乘”为主,但后来中国一直以所谓“大乘”佛法为主。
为什么佛祖既要说小乘,又要说大乘呢?
解释用《法华经》的一个比喻很简单,叫“化城喻”,说的是有位老法师勉励一群修行者到500KM(便于理解,变成今天的单位)的一个城市去,那里遍地珍宝。
结果修行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后,累得不行。
于是法师就在300KM处变出了一个城,对修行人说,看吧,就在眼前了。
修行人立马信心倍增,赶到了这座城。
法师立刻把它变没了,说,真正的城,还有200KM才到呢!
说到底,法师之所以要变出这样一个虚无的城,就是行个“方便”,鼓舞修行人的信心,帮助修行人的理解,诱导修行人继续向前。
这个300KM所达到的,就是小乘所证的果,真正的大乘的果,是500KM那里呢。
这就是对于所谓小乘和大乘关系的一种解释。
当然,历史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今天的东南亚,都信仰的是小乘教,他们自称“上座部”,才不会理会什么“大乘小乘”的说法。
小乘,更接近佛陀时代的佛教,而大乘,则是在佛陀入灭后几百年,才慢慢地在印度南部兴起的。
从兴起之初,就和其他教派争个不停。
所以,西游记里说什么“唯有大乘才能普度众生”,当然都是一方面的说辞罢了。
但是,在玄奘取经的时代,中国国内的教派,基本都是大乘佛教,为什么玄奘却说他们不是大乘呢?
其实这就引出了历史上的玄奘真正取经的动机。
玄奘去印度所取的,是印度的瑜伽行派的经典,玄奘是这一宗派的信奉者,也就是玄奘心目中的大乘。
回来后的玄奘,依此学说创立了法相唯识宗。
【文殊的狮子】文殊师利菩萨的狮子,在西游记里一共出场了两次。
第一次是乌鸡国,化作全真道士,第二次是狮驼山,一共两次下界为恶,于是令很多人提出这是西游记里的一个BUG。
也有人说,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有两只狮子。
当然,文殊菩萨不是开动物园的,养那么多狮子干嘛。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法给出更多解释。
我只知道,早期的佛教造像中,文殊的坐骑并不是狮子。
第一次狮子成为文殊的坐骑,是南北朝东魏的时候。
而对于文殊骑狮子的理由,恐怕是《华严经》。
里面有提到文殊或骑孔雀,或骑狮子。
这个其实只是表示威猛的意思,与或开奔驰,或开宝马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话说看过佛经或者话头公案的人都了解,佛经特别喜欢用“狮子吼”这个词,想来狮子的确是印度最厉害的动物,因此的确配得上最牛的文殊菩萨。
【普陀珞珈山】很多人都去过浙江普陀山,传说中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当然,叫珞珈山的地方其实很多。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普陀、珞珈,都不是中国话。
因此,今日之普陀山,最初一定不叫普陀山,也一定和观世音菩萨没有关系。
为什么浙江舟山之外一个小海岛莫名其妙就成了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珞珈山呢?
这其实是五代十国的后梁时期的事情。
当时有个叫慧锷的日本和尚,从五台山弄了一尊很喜欢的观音像,想带回日本。
结果出海之后,慧锷就在舟山之外遭遇了台风,一连几天没法下水。
慧锷就想,莫非观音菩萨不想到日本去?
于是就对观音像说,菩萨呀,如果您与日本无缘,那么您就还是留这儿吧。
话没说完,风停了,云开了,天晴了。
好嘛,于是慧锷就把这尊观音像留在了这个岛上,这才回了日本。
后来,人们就在这个小岛上,为这尊观音像建了一个“观音院”,后来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久而久之,小岛上的寺院越来越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普陀山了。
在今天,“不肯去观音院”,仍然是一处重要的景点。
【一口钟】车迟国斗法之中,有个隔着箱子猜东西的环节。
有一回,这妖道往箱子里放了件衣服,被孙悟空变成了件破僧衣。
孙悟空让玄奘说这是“破烂流丢一口钟”。
在86版电视剧里,剧组给整成了一口大钟,结果闹出了笑话。
“一口钟”其实是明代的一种衣服。
明代著名思想家方以智的《通雅》里面说:“周弘正著绣假钟,盖今之一口钟也。
凡衣掖下安摆,襞积杀缝,两后裾加之。
世有取暖者,或取冰纱映素者,皆略去安摆之上襞,直令四围衣边与后裾之缝相连,如钟然。
”这条百度百科也有。
总之就是说,这衣服形似钟,故称“一口钟”。
【鱼蓝观音】我国现在的寺院中经常会有观音手提一个鱼蓝的塑像,在西游记鲤鱼精这集里,观音就已这一形象示人。
“鱼蓝观音”形象的来源众说纷纭,比较早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见于南宋的《佛祖统记》:唐朝时,陕西省某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美貌的提篮子卖鱼少女。
人人都想娶她。
她就说:“有一夕能诵《普门品》(法华经观音普门品)者,我嫁给他。
”于是,有20多人背下了《普门品》,于世,她又说:“还需背下《金刚经》。
”于是还剩下十个人。
她又说:“还需背下《法华经》。
”三天后,只有一位姓马的少年背下了。
于是卖鱼姑娘就和马郎举办了婚礼。
然而就在洞房之前,姑娘却死去了。
后来有一位僧人告诉马郎:提篮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是来劝诱你们皈依佛法的。
比这个故事更早的是唐代李复言的《延州妇人》这个故事,但这个故事里还没有“卖鱼”,也没有“婚礼”。
这个应该就是“鱼蓝观音”故事的雏形了。
“马郎妇”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太平广记》《五灯会元》里都有。
只是没有《佛祖统纪》里固定下来的“鱼蓝女”的形象罢了。
【女儿国】如果去翻中国的书的话,会看到很多对“女国”的记载,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拂懔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
(玄奘《大唐西域记》)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
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
夫亦为王,不知政事。
(玄奘《大唐西域记》)女国,在葱岭之南。
以女为王。
(《册府元龟》)东女国,西羌别种,俗以女为王。
(《太平广记》)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
俗以女为王。
(《旧唐书》)可以发现甚至连史书都会记载这个“女国”,包括玄奘本人也提到过“女国”。
我们看到,上面提到的“女国”有两个,其一个是“皆是女人”的西女国,一个是“以女为王”的东女国,当然,包括玄奘在内,写书之人也不过道听途说。
当时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就跟一种猎奇的心态一样,比“女国”离谱的事情多了去了,什么“狗国”都有,还有半人半兽的国家。
当然,可以看到“东女国”“以女为王”这个记载就靠谱多了,我们知道古代女巫都是女人,这种较原始的神权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过女王长期执政的历史(比如卑弥呼)。
“东女国”离东土大唐近,自然就靠谱些了。
【六耳猕猴】这一条貌似算不上科普。
关于六耳猕猴,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六耳猕猴究竟是谁?
为什么六耳猕猴与孙悟空一样厉害?
为什么照妖镜照不出来?
为什么六耳猕猴举止与孙悟空相似,单单品性相异?
众多解释当中,我比较相信的一种是: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
换言之,从佛家看来,悟空是在和自己的恶心业心做斗争。
佛家云,心具一切法。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个六耳猕猴,就是悟空自己的内心幻化出来的。
悟空将六耳猕猴打杀了,从此就开了圆解,于是,玄奘也就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
这也就是为什么谛听能够识得六耳猕猴,却不敢言说的原因。
列位看名字就可以明白,六耳寓意“眼耳鼻舌身意”,佛家所说“六根清净”,就是不为这六根所迷的意思。
孙悟空此番断了六根,于是就算真正入了空门。
在新西游里面,佛祖关于这个道理讲的就比较明白了。
《法华玄义》:烦恼心是般若、苦心是法身,业心是解脱。
佛教认为: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
都是依赖这“心”。
亦是此理也。
【孔雀明王】狮驼岭这集,提到佛祖被孔雀所食,佛祖从其脊背而出,后来封其为孔雀明王菩萨。
这个故事的来源,我没有查到,只能请豆友帮忙指出。
孔雀明王,倒是应该是出自《佛母孔雀明王经》,属于密教经典。
中土的密教,自唐末宋初就算是绝迹了。
唯有日本和藏密还有。
为何西游记里会有孔雀明王,窃以为是受到元代以降藏密流行的影响。
当然,此观点纯属臆测。
孔雀明王经说了佛祖曾修行孔雀明王的法门,这部经,即以孔雀明王为本尊(密教多有本尊一说,比如若文殊是本尊,则诵经N遍可以得见文殊这种)。
佛教中孔雀历来有众多象征意义。
另外,“佛母”当然也不是佛祖的母亲的意思。
现在西藏就常有佛母、明妃一说。
因对密教知之甚少,在此不再多说。
话说这里插两句,说说密教中的女性崇拜。
密教有“能”的观念,是说佛或菩萨与女性配偶的神化形式中的能力,与女人的性交被叫做“瑜伽(不同于今天的瑜伽)”,是一种解脱的方法。
因而在密教画像中,常有佛与女性度母一同出现,也就是传说中的“男女双修”。
当然,这种性交崇拜,中国一直不太喜欢。
传说今日藏密也不愿意提及此事。
【鱼蓝观音(补)】近来看到了前面说的鱼蓝观音的原型“延州妇人”的故事,发现虽然内容相似,但是与后来的“马郎妇”版本在意义上大相径庭。
在原版的延州妇人中,妇人是一位“淫妇”,显然不是观音,死后,一位西域僧(显然是密教僧)路过其坟茔,竟然加以礼拜,当时人不解,西域僧却说,这死去的女子是“大圣”,是“锁骨菩萨”,于是掘开坟墓一看,果如其言。
这个故事里的妇人,无论如何也与观音联系不到一起。
将淫妇说成“菩萨”,当然是密教的思想(参见上一条)。
不知道后来观音形象女化,是否也是受到密教塑像的影响呢?
【多心经】西游记近尾声的时候,心经的出场频率似乎特别高。
有网友甚至说,“心经是西游记中唯一的真经”,似乎“心经”中藏有什么隐喻。
另外,关于心经还是有两个疑问。
一是孙悟空问的,为何一时称心经,一时却称多心经?
二是为何三位徒弟念诵心经就能破除妖怪扰乱心智的法术呢?
说起来,在有唐一代,心经的经题,一律省略为《多心经》,“心经”作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省略出现的很晚。
难道是唐人把“般若波罗蜜多”的“多”理解成实词,弄错了么?
当然不是。
《心经》原本不是“经”,在尼泊尔梵文本中,是“陀罗尼”,是咒语。
或许西游记里之所以念心经能安心的说法,不仅是大乘“心具一切法”的隐喻,也是暗示了心经的本质是咒语。
当时,密教有很多称为某某心经的经典,为了区别,特别省略成“多心经”。
话说,真正重视到心经在教理上的重要性,认为是般若系经典精髓的人,正是玄奘本人。
【大鹏金翅鸟】查了查词典:迦楼罗(Garuda)是一只弘大的金翅鸟,它的双翅睁开竟有336万里、每一天要吃一条大龙和五百多条虬龙。
来自印度教的神话。
是毗湿奴的坐骑。
在密教中,又是不空成就佛的坐骑。
在《法华经》中,是护持佛的天龙八部之一。
中国古代有“大鹏”的传说,比如《庄子·逍遥游》,因而中国人就以“大鹏”来附会印度的金翅鸟。
诸位可以看看泰国的国徽,就是大鹏金翅鸟。
【太乙天尊】西游记后半段最牛的妖怪,应该是九灵元圣。
而九灵元圣,就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
前些日子我去龙虎山天师府,看见了太乙天尊的塑像。
不过没有骑狮子。
太乙天尊何许人也?
为何他的坐骑如此厉害?
我们不妨把“太乙救苦天尊”这个词分成三个部分,太乙、救苦、天尊,天尊不解释,太乙,一称太一,首先是北极星的意思,同时也是北方神的名字。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太、一两个字都显示这个神的至高无上性。
又说“太一”就是“道”,是宇宙的本体。
钱宝琮《太一考》论证太一原为一个哲学概念,直到汉代才与北极星的太一崇拜联系在一起。
葛兆光后来说,太一至少包含四个意思:(1)北极;(2)北极之神;(3)道;(4)太极。
总之“太一”的概念符合了很多东西。
另外,战国时楚国信仰东皇太一,屈原九歌有一篇就叫这个名字。
后来道教发展起来,太一也就是太乙成为了天尊,同时又是东极青华大帝,为六御之一,是玉帝的辅佐。
道教经典说太乙天尊居“东方长乐世界”妙严宫,有点儿弥陀净土的意思。
【灵山】28日最后一更,玄奘师徒终于修成正果。
灵山,也就是灵鹫山,鹫峰山,梵文Grdhrakuta,巴利文Gijjhakuta。
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是这样记载的:“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粟陀罗矩吒山,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
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
”传说灵山是佛祖说《法华经》的地方,禅宗传说“拈花微笑”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当然,这并不是历史事实。
玄奘曾达到此处瞻礼,见此处有寺院、佛像、窣堵波、石窟。
今日印度人一度已经找不到灵山的所在,只能依照玄奘的记述,来还原自己的历史了。
(后面随着剧情继续科普)
就看了半集,从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到被救出,哇,那虚幻的山,泥猴样的大圣。。
被救出后给唐僧牵马,背景里的绿树一会儿模糊的像游戏,一会儿又直接在半空中抠图,人若在天上走。。
hold不住呀hold不住,,情节上,发现了和老版不一样的地方,悟空的虎皮裙是自己做的。
老版里师傅缝虎皮裙的画面挺温馨的,但是不能杀生,倒能制作皮毛吗。。
又迷惑了。。
背景音乐没一秒种停的!
各种风格各种抄袭各种搞笑,前一秒还是气势磅礴交响乐下一秒就是二人转吹唢呐了!
两个人对话都能不停的换配乐!
一段音乐没完直接切掉换另外一段!
神了!
被聂远大猪蹄子圈粉来看西游的,本来看的唐僧cut,看着看着想看全集就看了。
这个悟空真的特别可爱。
对八戒也不只是打骂,更多温柔体贴,会抱着八戒的头像哄小孩一样哄他。
会背着唐僧(玉兔那集,老版悟空跟唐僧的肢体接触好像不怎么多)。
他的毛毛让人特别想抚摸,悟空抱着唐僧哭那集,特别羡慕唐僧可以摸悟空的毛毛。
而且偶尔清洗过后感觉像悟空洗澡了似的让人眼前一亮(悟空说你见过像我这么漂亮的痨病鬼那集的前半段)。
就是从五指山出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绿油油长着青苔,可能他不在意脏不脏,唐僧也不敢跟他说去洗一洗。
臧金生的猪八戒演的非常好,非常可爱憨憨的。
从观音变了四个女的试他们那集八戒埋怨取经幸苦讲的一大段打油诗开始就喜欢八戒了。
“师父你一天骑着马,不吃不喝也就算了,你知道我们一天的辛劳吗?
你看看行李有多重啊!
你看看,四片黄藤篾,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扁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类似这般的行李,难为老猪每天这么担着走,我老猪容易吗我?
沙师弟,你倒是说句话呀。
” 还有最后一集快到了灵山,八戒藏了好多个馒头,一下子掉地上,沙僧还怪八戒丢人,八戒说“吃什么了,走了十几年,饿了十几年,这两个是师傅的,这两个是猴子的,这两个是老猪我的,老沙,你拿了一个了,就不给你了。
留着我们明天吃,后天吃”,一语道破取经路上的艰难和对之后生活的担忧,同时还不忘自己师兄弟,人物形象非常饱满,臧金生老师对八戒的诠释非常到位。
86版就只看到一个出了事我就要分行李走人的猪八戒,这个版本虽然也有分行李,但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八戒。
听了唐僧一席话会说“老猪再也不回高老庄了”,见沙僧说“师父喜欢悟空对悟空是爱之深责之切”,就伤心“原来师父根本不喜欢我老猪,以后别骂猴哥了,要骂就骂我老猪好了”。
即使戴着难看的头套,但是越看越顺眼了。
唐僧也不是无关紧要,胆小迂腐的角色了。
白骨精那集,唐僧不是被妖怪蒙骗了才赶悟空走,他是知道那是妖怪的,这里的唐僧比以往的要睿智明事理的多。
不再是三个徒弟保唐僧西天取经,而是师父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师父在取经过程中成长同时教诲自己的徒弟。
让徒弟背心经,教八戒写字,这些在以前的版本里应该是没有的吧。
这个唐僧还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在小雷音寺后他跟悟空说,这次是他的不对,以后都由悟空来做决定。
一病三天滴水不进那一集演的非常好。
唐僧,悟空,八戒演技都在线。
而且唐僧的台词中,好大部分都涉及佛法佛理,却不是咬文嚼字让人不知所云那种。
犀牛精那集唐僧想家了,他说“出家人没有家,又何谈想家”,悟空说“出家人处处为家”,唐僧承认“是为师执着了”。
给孤独园那集,唐僧俯身,用手触摸地面,地面立刻从触摸处开始铺上了一层金子,周朝也变得金灿灿的,唐僧的神识已经飞到了当年听台上佛祖讲经的时候。
这段特效处理太棒了,所以说好的特效是一种增益,对演员和剧的整体效果来说是一种锦上添花。
而坏的特效则是拉了演员的后腿,拉低了剧的档次,其实懂得取舍很重要,不必要全部都要求做特效,偶尔来这么个有档次的特效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满是特效要好得多。
沙僧,比以往的话稍微多了一些,但毕竟师徒四人一起十几年了,总不能让沙僧一直板着脸装正派吧,悟空八戒打打闹闹的,沙僧偶尔一两句调侃也挺好的。
一星是被特效拉了后腿。
部分剧情有待提升。
比如四圣试禅心像逛窑子,悟空跟如意真仙对骂喷口水,撒尿等有点低俗。
其他都不错。
好多片段看过许多次了,还想看。
是那种看了让人回味的。
台词挺好的,我能接受这种诙谐幽默的风格。
看不下去的感觉,美女挺多,画质完爆老版西游记n条街。但是,孙悟空的形象看着不怎么好,八卦炉里练就火眼金睛,居然没怎么特写。。。
我表示最喜欢高老庄的猪刚烈
高科技制作的产品就是不一样。
还不错,十年之后一定是笑傲江湖的待遇,识货的会越来越多。
不说这叼片子……
论特技,不是一般的烂,论演技,不是一般的2,论台词不是一般的雷
我是真心的好么
其实只是推荐,评分忒不公正了姑且力荐吧。就目前国内影视剧的现状,你不能否认这剧拍出了最好的技术水平,不能指望它能和阿凡达相比。从剧情看也比眼下其他宫斗穿越等古装剧强太多了。一味贬低的您看过原著么?虽失败地美化了某些妖精,但还是颇具原著风骨,保留了许多原著充满禅意的对白。
有多少山精野怪也不同担心,有什么样的天仙美女也不用担心,唐僧自始至终,眼里看见的心里想着的嘴里念着的,就只有悟空一个,生也好,死也好,只要有悟空,了无牵挂。种种细节,不胜枚举。让人觉得不腐都难。
我倒是觉得很忠于原著,而且台词搞笑,虽然有一些畸形的改动,但是很符合我们现代的生活,很好。
拍的不容易,演员很辛苦,越到后面越好看,最近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梦想之地唐僧的眼泪感动了我,这才是有血有肉的唐僧
狗shi玩意
这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中国的感觉,服道化和特效跟权游霍比特人放一起都不出戏。
好看!
实际三星,打五星平衡一下
打低分的是在干什么
成不成佛的都是虚名,最重要是还俺老孙一个自由之身。
有些片段处理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但垃圾的特技和整体形象设置还是让人失望的 是一部快速看一部但难以忘记的佳作。
小小
希望大人们不要一直说特效,还原之类的了。灵魂人物变身面具脸,单这一条,足够劝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