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儿子的房间》里面,一个完美平和的家庭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一个易碎瓷器出现裂痕,产生不可修复的伤害。
影片用平淡的镜头,冷静的色调,展示这个家庭从平淡幸福到遭受苦难,从难以接受到逐渐愈合的细枝末节。
两条叙事线,一条记录四口之家的生活变化,另一条记录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对待病人的变化,在两条线互相交错影响的过程中,影片对于现实生活表现出的深沉感愈发厚重。
令人愉悦的是影片最后死去儿子的信中女友出现,带着一股青春的气息撞开了这个家庭悲伤的壁垒,让所有人发现,原来走出壁垒的人们原来并不是那么的脆弱,生命中的最痛难以抚平但也可以笑着接受。
最后想说一下配乐真的惊喜,“我们在这儿,被这条河困住,总是忘记我们的来路,我不断的问着自己,仿佛很遥远,那些选择性的记忆,来自另一个时代”---《By This River》Brian Eno
生命的历程仿佛一扇扇不断开启的门,喜怒哀乐过后,最终进入一个没有门可再次开启的房间,幽闭在一个不可知的境遇里。
可在这个时候,会有一扇窗户开启,让爱过的人知道,只有还有一丝希望和自信存在,救赎便有可能。
依稀记得,曾经看过《儿子的房间》这部影片,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只看了点点,却没有看完。
上周在MSN上,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请你无论如何,去看《儿子的房间》!
”所以我找到了这部影片,在星期天一抹茶香的陪伴下,重温了一下。
生活中的人,观影大抵上是为了寻找一种异乎寻常的情感体验——那些在现实中永远无法体味到的——生死相随的爱情,传奇惊险的经历,如果是这样,《儿子的房间》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一个看似杂乱,零碎,甚至没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很容易让人失去观看的耐心,但正是这样一部有着明显写实风格的影片,却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热泪盈眶。
看过太多的电影,看过太多电影中的“死亡”,但它们更多是为了衬托其他的事物,比如描述青春的残酷,命运的无常,政治的阴险等,借以深化主题。
但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见到最多的却是最为平凡的死亡。
《儿子的房间》描述的正是这样一桩普通的死亡,很简单的一个事故——潜水意外终止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让家人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悲哀之中。
很多人甚至会说,这部片子充其量只能算是生活的片段——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陷入和走出的悲恸而已,但这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导演旨在通过一个曾经完美和睦的家庭因痛失儿子而陷入人生困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在接受无法挽回的事实面前所应秉持的人生态度。
因此,整部影片有了真实的可信性,包含着人性的温暖。
调皮的小儿子失去了,那个位于走廊尽头的儿子的房间的灯永远灭了,一家人生活的热情也随之失去了光芒:母亲对于一切有关儿子的东西都变得格外敏感,这些反而让看似柔弱的姐姐第一个勇敢地从悲伤中走出来,试图去抚平父母的创伤。
可是受折磨最深的还是父亲乔瓦尼,他不止一次地假设自己那天早晨没有去出诊,而是和儿子去跑步,那么儿子就不会溺水而亡;面对着自己的病人时,他一遍遍失声痛哭。
这个冷静智慧,留着大胡子的男人,被灾难压垮了。
他不能再平静地倾听病人的痛苦,不再与妻子同床共枕,他关闭了诊所,深深的自责将这位心理医生变成了一个病人。
一切都会过去,生活毕竟还要继续。
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明白,只是要静静地看着,乔瓦尼一家要怎样从深渊中走出。
一个月后,母亲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的写给儿子的情书,那是一个叫安妮的女孩——这个曾经爱过自己儿子的女孩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幸福,她极力想从这里发现一些儿子的影子。
父亲也因此激动不已,他试图写信告诉安妮儿子的死讯,可是几次动笔皆因泪水而收场。
姐姐明白母亲的想法,她找到了最初拒绝与母亲相见的安妮,用她的方式将母亲的心愿传达给那个女孩——于是在不经意的一天,安妮带着儿子的照片出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当安妮告诉夫妇俩自己准备搭车和一个男孩去法国旅游时,夫妇俩本想送他们去附近的加油站搭车,可是夜里的车是那样少,于是载着他们划过意大利这座沿海的小城的夜色。
天明时,车窗外飘扬着法国的国旗。
也正是这个亲切的女孩子,给了一家人重新走在一起的理由。
夜色里,父母回头看到三个在车里睡着了的孩子,他们彼此会心地笑了,仿佛他们的儿子也坐在其中。
看着电影的前半部分我颇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心理疏导的细节,后来才明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也许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更容易面对死亡,更容易放弃悲伤,引导妻女走出心灵的阴霾,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正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说:“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时,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 所爱之人的死亡不是寻常的悲哀,死去的人没有痛苦,对生者而言,生活还要继续,一切仅仅是痛苦的开始。
如果说,时间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忘记一切,那只是在自欺欺人,有时,对逝去的人或物的追忆会强化我们的记忆,因此悲伤的程度会更加宽广。
因此说,如果不愿悲伤地活着,自救的办法不是忘却,而是敞开心灵,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爱。
电影的结局就给出了我们类似的答案。
影片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法国边境,女孩向他们挥手告别。
这是电影并没有故作姿态或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
父亲,妻子,女儿在海边的沙滩上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泄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存在,但爱总会执着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快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
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容让人深深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淡淡的温馨,让人驻足并全情投入。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并且成功地将简单转化为力量。
蔓延的时光的力量将这部电影变成一只柔婉的安魂曲。
1 病人群像【抑郁1】得肺癌那个 你想知道我现在什么感觉吗想 (出于医生的刻意) 你现在什么感觉害怕以前我那么想死 现在我知道我会死了 就不想死了啧 和我估计的一样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人天生就有这类先见之明 不知道其他动物会不会我不能再继续治疗他了 出事之后 这个抑郁症患者成了医生陷入抑郁的病因 继而双方互换角色 双向治疗里沉默不停出现打断刻意的不尴尬 最终 身体的生死病痛取代了灵魂的索问 貌似谁也没有治好谁于是 一度尝试逃避的医生退无可退只得坦诚面对自己 辞去工作 也许再不回到这个咨询室的这个位置了【强迫症】我等你回来 我可以从头再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我总是可以从头再来 为了无瑕 瑕疵是多么膈应人 要么全有 要么全无 都没关系 我有耐心 我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我还是会为此感到痛苦 所以当初走进这间咨询室【抑郁2】你太糟糕了我受不了你了我讨厌你我恨你我⋯⋯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并非坚不可摧 波澜不惊是职业道德是装出来的 负面情绪像厚实的高墙倾倒下来 突然 病人好了 微笑对医生表达感激 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再来推倒这堵墙吧呵呵呵呵丧逼不得不通过把别人也搞得很丧来苟延残喘 并非故意 而是失控 这就很丧【性瘾】我可是一个温柔的人 可这偌大的一个我 生命力却抵不过胯下三寸的一滩浓精 这野马 恶魔 一旦他醒来 我便沦为奴隶 在这漫长一生的内部斗争史中 我的失败鲜有例外大家都被力比多驱动着 抬头望明月 低头六便士 为何我的力比多这么多 掀起狂怒与战争我并不相信自己 你说过让我相信你 等我真的这么做了 你却要跑路 你竟然要跑路 那我怎么办这些人都很难过 不难过就不会来这间咨询室 都一样 自我意识像脱缰野马 常常失控 常常完蛋2 家人完成我的生命一开始我是寻觅的姿态 直到将一个人纳入生命 也许一开始就奇迹般地自洽 也许出现排异反应的阵痛苦楚但终于坚持熬过 爱带我们回家 爱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 我变成了作为整体之部分存在的生命 却从未这般感到生命的完满突然 家人离去 中年丧子情节与一般的老人驾鹤在这里的差别仅仅在于“突然” 从此我的生命将永远残缺医生去了游乐园 搭乘跳楼机 急速抽离与充溢的空气 它压缩我的心肌 这让我产生错觉 误解这种痛感的真正所在姐姐伏在试衣间门上抽泣 生命残缺的痛苦像空气一样弥漫 毫无逻辑 随时随地妈妈搂住空荡荡的袖子 这哪里是一柜子衣服啊 是满世界奔跑的你 你的味道扑面而来 生命残缺的那一角刺眼闪光你确定要辞掉工作 好的 那我呢 竟是相对无言 分居是人为地打乱原本的家庭秩序 为了缺失的那一角不那么刺眼闪光 姐姐为什么要和那个抽大麻的长发男(坏品味如我)分手 因为知道了永失吾爱有多可怕干脆提前就拒绝亲密关系3.对岸的姑娘这个姑娘的非凡意义在于 她和儿子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样是爱 人间的爱 如此 便可置换 颤颤巍巍地惊喜于发现这条新线索 顺藤摸瓜 那一头是我们未曾可知的儿子 用这新的信息 增进内心重建工作即记忆塑像的完成度最后是逃跑 逃跑总是重建自我的无赖妙招 一条崭新的地平线 赐我一轮崭新的太阳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呢 在我看来 中心思想是人的脆弱(家庭什么的并不是很重要 只是“举个栗子”) 中心的旁边站着心理医生 他的左手牵引一个个病人 散漫的群像 回头 右手 特写 具体解构一次脆弱的发生 直到结局 脆弱也无处也去 被封死在国边境线旁 我到过那样一个地方 一个人是溃败的千军万马 面对前方的关卡 左边有蓝蓝的黄河 没有选择只能往回走 没走几步就看到一具被车碾扁的猫的尸体
高中的时候,没有什么书可以看,一度很喜欢看周国平。
我记得他在《妞妞》里面说,丧子之痛是夫妻之间不能互相分担的一种痛苦,会增加隔膜,而且无法消除。
他是对的,但或许他没有全对。
生命中的最痛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是一个从事精神分析的心理医生,母亲在画廊工作,有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安卓和艾琳。
两夫妻感情深厚,深爱儿女——安卓的偷窃事件以及艾琳和男友在家里做作业的两个故事,都充分的体现了这对开明的父母对儿女深沉、细腻的爱。
然而,安卓在一次潜水事故当中不幸丧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左卫不再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宾娜则整日沉溺于痛苦当中,变得敏感,容易猜忌,与丈夫产生了巨大的感情间隙。
艾琳与男友分手,并产生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变得易怒、冲动。
整个家庭面临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宾娜接到一封写给安卓的信。
原来安卓在世的时候,与一个叫爱妮的女孩互相产生爱慕之心,两人有过交往。
宾娜于是找到了一个再度接近儿子的方法,很想见爱妮一面。
起初,错愕的爱妮拒绝了宾娜的请求。
但最终她来到了这个家庭。
宾娜一家看到这个文静、娇小的女孩,就像看到了逝去的儿子一样,他们把未能继续付与亲人的爱,倾注到这个陌生的,但是与儿子有过感情交流的女孩身上。
爱妮和同学一起,想要靠搭顺风车去法国,于是一家人开车送两个孩子到加油站。
但是他们未能顺利的搭到车,于是左卫又继续开车,天明时分,一直开到了法国边境,三个孩子在车上熟睡。
左卫和宾娜下车,站在路边,相视而笑。
这时候,宾娜和丈夫之间的间隙消除了。
然后一家人送爱妮和他的朋友上了返程的大巴,这时候,从车窗的镜头看出去,三个人朝海滩走去。
前面是一望无际碧绿的澄澈的大海,风平浪静。
阳光很好。
三个人的脚步不一,各有方向。
但是在空旷的海滩上,三个人在一起。
这是一种我没有体会过的痛苦,但是我想,或许不只是丧失亲人的巨痛,所有的痛苦都是不能够分担的。
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隔绝孤立。
快乐的情绪可以传染,但是没有人可以真正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痛苦心情。
痛苦只能独自忍受,当你无法再专注于这种痛苦的时候,痛苦就减轻了,因为注意力转移了。
这就是些微的痛苦可以跟人“分担”的原因——别人的关注会转移你的注意力,因此你或多或少忽略了自身的感受。
但是在巨大的哀痛里面,人无暇顾他,他的注意力被全部的紧紧控制在痛苦当中,所以即使至亲至爱的人,也会形同陌路。
然而人不能在这种情景下手足无措。
固步自封,沉湎在过去或者想象当中,逃避现实——被痛苦死死束缚在原地动弹不得,无异于生命的枯竭。
必得要找寻可以从事的新的活动,转移痛苦的注意力。
影片当中的送爱妮去法国的事,就使得左卫一家人从痛苦当中走了出来。
遗忘是所有痛苦痊愈的标志——有很多痛苦无法痊愈,比如丧亲之痛,但可以习惯忍受。
任何痛苦都可以被人习惯,除非巨痛让人丧生,否则人必定会习惯——接纳它,把它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然后活下去。
影片的最后,一家人在海滩上的脚步,各有方向,但终究不会在原地驻留。
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不能为之停滞不前。
最爱的人,虽然不能亦步亦趋,同生共死,但你知道,他们就在身边不远。
比亲爱的日记喜欢很多,于之相反,越到后面越动人。
爸爸念念不忘儿子溺水与那个病人的联系,儿子死后病人们的状况好像都开始转好,一个女孩写给儿子的信,妈妈给那个女孩的电话,玻璃盘在炉子上裂成两半(他与妻子的关系恶化),而那个女孩突然出现了,仿佛一根连接脆弱感情纽带的稻草,让他们重新走到了一起。
最后一幕,女孩和男孩一起坐着大巴车开始旅行,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是他们一家三口人在海滩上漫步的背影,背景乐则是CD店里店主推荐给儿子的礼物By the river。
儿子的房间,之前都是儿子并不在里面的画面,而他死后,女孩带来的照片里,儿子在房间的床上、桌子底下摆出各种姿势笑着。
在儿子潜水溺亡之前,影片在描绘一个幸福家庭画像的同时也注入了大量莫莱蒂式的幽默讽刺元素。
尤其是他饰演的心理医生,在面对各种病人时的压抑状态,颇有每个心理医生都是精神病人的意思。
那个整天精虫上脑的男患者和每次向他抱怨治疗毫无用处却又在发泄情绪后立刻预约下次看病时间的女患者,都有着莫莱蒂知识分子式的幽默元素。
直到儿子的去世,整个影片的情绪和走向才发生了转向。
女儿在学校打篮球比赛时,运着球推进到前场看见场边的父亲悲伤的神情时,她停止了运球,呆呆地看着父亲,然后被对手抢断,这段情绪传递的表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所有人都在哭,父亲、母亲、女儿,这是一个对于家庭来说最绝望的意外,想要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悔恨自己那天没有跟儿子干其他事情,他依然坚持工作,但最需要治疗的却是他自己,那些病人在他面前对生活的抱怨此刻是如此不值一提。
莫莱蒂并没有过分的渲染情绪,生活依旧继续,哭泣只是偶尔,更多的是呆滞和乏力。
儿子生前女朋友的出现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有关儿子的气息,他们开车将女孩和同伴送到加油站,帮助她们继续搭车旅行,看见她们搭车无果又将她们送到了长途汽车站,女孩将会携带着儿子关于家庭之外的记忆继续自己的人生,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会是一种宽慰。
先引用豆瓣上的简介来说一下这个故事。
伊凡尼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然而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于是这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
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看完《儿子的房间》,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你觉得导演在偷懒,你会说,它根本就是生活。
生活有时候并没有什么逻辑可以依据,它充满了偶然性,充满了意外,也充满了平淡的生老病死,当然,这并不是一部谈及死亡的电影,和宗教或者哲学也无多大关系,它没有什么形而上或者大义,没有噱头,没有跌宕的情节甚至于没有过多电影式的由头,它和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一样,不是靠什么逼真的矫饰所堆砌起来的舞台或者镜头后的影像,它却让人更多地感到一种被包裹和缠绕的味道,大抵生活便是如此,无需伸手一摸,你就知道,它在那里,或者说,你自己在那里。
就好像某一天那个疯疯癫癫的老人终究去世了,初中毕业时的同学录再也找不到了,或者许多年后在异乡的街头,你见到了分别几十年的故友。
它们并不是安排好的,但似乎总在不断上演。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的父亲每天都在听别人陈述生活,然后安慰他们,用几年或者几十年习得的心理学知识去治愈他们的创伤,待到意外降临到自己头上时却用一种最 “不专业”的方式去挽回生活断裂时留下的巨大漏洞,他始终在用“如果”造句,他走不出丧子的悲伤,他其实无法治愈任何创伤,很多时候我们能说服所有人,却不能说服自己,这才是常态,生活的常态,而不是电影的脚本。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将父亲这个角色设置成心理医生的原因。
我们是那样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同时去嘲笑别人,却不知道,其实没有什么是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的生活并不是社会运转的切面,更不是什么普遍意义,它只是万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某一个元素而已,如果基数足够庞大,它甚至微不足道。
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见,所以也不能奢望重来,生活始终是延伸向远处的,而不会停留于昨天或者今天。
即使你不想往前走,生活也会推着你走,最终能决定一切和拥有一切的,往往只有时间而已。
2010.3.7于大巴。
《儿子的房间》作为南尼·莫莱蒂获得金棕榈奖的电影,以其细腻的剧作打动了许多观众,但很多人对于南尼·莫莱蒂这位导演并不是十分的熟悉。
其实这部《儿子的房间》完全可以被视为南尼在新世纪到来的转变之作。
在意大利现代主义中诞生首先是21世纪前的莫莱蒂,这一时期的莫莱蒂的风格更多的与意大利现代主义尤其是费里尼的电影风格极为相似,但是在这种南尼也是最有自己特色的意大利导演,其标志性的“啰嗦话痨”无疑是让众多观众记住他的重要元素。
很多人都会记得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这个大杂烩拼盘里,有一个自说自话的导演,告诉大家他的儿子想看《黑客帝国2》。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自给自足》和《收破烂儿的人》算是南尼未褪去意大利现代主义影响所创作的费里尼式的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南尼·莫莱蒂更多地将摄影机对向精神危机的人们。
关注社会关注情感价值在这一时期占据了南尼电影的大半。
但也可以看出其独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逐渐的脱胎,例如不顾观众死活的“随意”提及各种冷门到极致的意大利电影,以及其总是断不了的自我陈述台词。
这一时期莫莱蒂没有后来那么的克制,暴力、性、颓废情绪在他的这一时期电影里毫不掩饰。
自给自足 (1976)暂无评分1976 /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蒙娜·弗罗西一个嗜甜的怪咖《金色的梦》和《比安卡》还有《弥撒终了》,可以看到莫莱蒂将自己讨论的话题放在了“我的电影观”。
文艺片导演的嘶吼--《金色的梦》《金色的梦》中被各路人痛骂的导演,却被无意中提到的两个人“解救”,莫莱蒂用喜剧来解构自己,这在导演圈里可并不常见,基本上很多大导演会在自己生涯最后几部的电影里才开始解剖自己,细数自己的一生,而莫莱蒂从《金色的梦》就开始这样做。
“我是怪物,我不想死,我爱你!
”莫莱蒂在电影中大吼,这是一个创作者最本能的示爱,莫莱蒂在这一时期显得非常的赤裸裸。
这一时期的莫莱蒂像是伍迪·艾伦一样在电影里说着别人毫不在意的话,莫莱蒂把这些当作自己的局促与紧张。
金色的梦 (1981)7.21981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音乐 奇幻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尼古拉·迪平托杀人的嗜甜老师--《比安卡》《比安卡》中的南尼·莫莱蒂就是这样用话痨来包裹自己的弊病,南尼喜欢扮演老师这一角色,乃至后来的《弥撒终了》他还在教室上课,《红色木鸽》跑到电视台“上课”。
莫莱蒂毫不避讳自己其实想将自己看的电影,了解的观点分享给观众分享给懂他的人。
《比安卡》中南尼用一场凶杀案作为明线,把Michael的心理疾病展现在大众视野里,却显出一种可爱感。
夜晚拿着一大桶巧克力,加大量的奶油,嗜甜爱管闲事的杀人犯,何不为一种有趣。
比安卡 (1983)7.41983 /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劳拉·莫兰特两个懊恼的神职人员--《弥撒终了》和《教皇诞生》《弥撒终了》莫莱蒂总算是完成了一个意大利导演的“业务”—讨论宗教,但是和前两部一样,莫莱蒂饰演的神父也是一个爱多管闲事,但别人又不在乎他,最后只好发癫。
这个套路反倒给《弥撒终了》一个宗教救赎与自我救赎冲突的主题。
这套宗教理论到后期《教皇诞生》中也是有的。
《教皇诞生》中的教皇无法担负宗教责任,他认为自己只能完成自我的救赎。
这对于一个意大利籍的导演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弥撒终了 (1985)7.31985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费鲁乔·德切雷萨粗糙的电影大师也是从《弥撒终了》我明白其实莫莱蒂和费里尼的差别是很大的,最起码从宗教观点上两人就有很大的区别,莫莱蒂似乎更愿意将宗教作为一个话题,而不是信仰来对待。
不过总结下来,这一时期还是和费里尼的电影脱不开干系,梦、强迫症、嗜甜、自我解剖这些和费里尼的《八部半》、《阿玛柯德》的元素很相似。
但是莫莱蒂却创造了一个新的讨论方式,莫莱蒂在这一时期没有把功夫给太多在摄影和剪辑这些技法,也没有在打磨剧本的细腻与接受度,而是注重在了“呓语”,大多时候更像是一个有文化的酒蒙子在脱口秀。
情感的表达也是直接,《金色的梦》靠吼出来,《比安卡》靠崩溃,这种用粗糙的直接的办法表达自己的绝望,我反而很喜欢。
教皇诞生 (2011)7.62011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米歇尔·皮科利把握时代脉搏的运动员《红色木鸽》和《东西》这两部,乃至后期(2007年)的《凯门鳄》,将主题定调在了意大利政治身上。
《东西》和《凯门鳄》算是直接不含蓄但是又戏谑地谈论意大利的处境。
从水球到解体到电影--《红色木鸽》而《红色木鸽》相较之下显得还是含蓄的。
《红色木鸽》中失忆的水球运动员,与教练谈论着自己的政治抱负,电视上是大卫·里恩的《日内戈医生》,收音机是《I’m on fire》。
电影在《I’m on fire》和《日内戈医生》两处达到了让人意外的高潮。
东欧危机苏联解体,这个话题在电影界不少了,柏林学派、俄罗斯电影将这一话题讨论的透透的。
但是莫莱蒂站在意大利这边,用了一种别样的方式讨论了自己在1989的见解,从内部自我解剖,这也是他的惯常套路,从自己出发,然后完成解剖,进而回到环境的产生讨论。
而在这一阶段,莫莱蒂放弃了自己喜欢大吼大叫的表达方式,不再像《金色的梦》那个向着妈妈大喊“我要摆脱俄狄浦斯情结”的莫莱蒂,而是用一种平静的方式处理高潮。
“克制”这个词可谓是莫莱蒂电影逐渐发展的链条。
红色木鸽 (1989)7.31989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运动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尔维奥·奥兰多轻盈的意大利流浪者紧接着的是莫莱蒂收到戛纳认可,得到最佳导演的《亲爱的日记》和我个人很喜欢的《两个四月》。
这一时间段的莫莱蒂一反常态,两部电影透露出两个字“轻盈”,更像是带着我们在意大利游览。
带你流浪到有人的孤岛--《亲爱的日记》盛夏的意大利在莫莱蒂的镜头下是那么的美妙,午后的环境加上黄色的滤镜,整部电影更像是一场人生的旅行。
《亲爱的日记》中莫莱蒂表现了三段有趣的经历:骑摩托环城,岛上电视机,寻医之旅。
这种轻盈却容易教人落泪,莫莱蒂不再将镜头对准精神世界,而是世界,是生活。
“观察”成为了莫莱蒂在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或许是莫莱蒂遇到了阿巴斯这样的导演,为他完成了《特写》的宣发,亦或是儿子的诞生,让他得到了新的灵感。
不论怎样,莫莱蒂开始将电影运用表现生活,哪怕是一个文艺逼式的生活,也显得有趣感人。
亲爱的日记 (1993)7.61993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传记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朱利叶斯·贝斯我要当爸爸了!
--《两个四月》《两个四月》莫莱蒂迎来了得子之喜,局促不安的他买了一屋子海报,把封面剪下来,儿子成为了他生命绝对重要的一部分。
而这或许也悄悄影响了莫莱蒂下一阶段的创作风格。
两个四月 (1998)7.21998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尔维奥·奥兰多死亡设计大师《儿子的房间》和《我的母亲》以及《三层楼上》莫莱蒂的风格似乎完成了大的转变。
个体不再是电影的核心,而是群体,是家庭,是社会;明媚的故事不复存在,“死亡”成了莫莱蒂电影的常客;莫莱蒂逐渐将自己扮演的角色移出主要席位,《凯门鳄》不再有莫莱蒂本人,《三层楼上》开始了剧本改编。
凯门鳄 (2006)6.92006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南尼·莫莱蒂 / 西尔维奥·奥兰多 玛格丽塔·布伊金棕榈的诞生--《儿子的房间》这一切的改变要从《儿子的房间》开始,因为莫莱蒂没有自传,我没办法猜测这一时期对于莫莱蒂来说家庭或者生活出现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可想而知的是莫莱蒂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巨大的创作理念转变。
《两个四月》中,莫莱蒂明明还是那个期待着儿子诞生,诞生后局促不安的可爱父亲角色,但是到了下一部《儿子的房间》得子之喜直接跳转到了失子之痛。
失子之痛乃是痛苦榜前几位,甚至是首位。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获得金棕榈,在我看来很大原因是莫莱蒂舍弃了部分所谓的导演作者性,而把这一部分让渡给了剧本创作。
曾经的莫莱蒂并不注重严密的视听,但是在这部,就连角色的站位都是有讲究的。
儿子的房间剧本上简直可以作为剧作模范,逻辑非常严谨,而且将生活和家庭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到一场心不在焉的球赛,大到儿子的死亡,一切就像结尾处的海一样,那样的平静。
“克制”是这一时期莫莱蒂作品的追求。
结尾段莫莱蒂送两人到了服务站,但是故事还在继续,莫莱蒂所饰演的父亲和他的家庭,存着不甘心,他们在服务站的玻璃前呆望,然后捎上两人去往下一个服务站,中途三人睡着,莫莱蒂拉着大家到了海边。
女儿的一句“为什么把我拉到这个地方,我晚上还有球赛训练”,这个家庭活过来了,随着《by the river》这首父亲挑选的儿子可能喜欢的专辑响起,三人站在海边,车上招手,三人回应,电影结束。
这个段落我会称之为神来之笔,我羡慕莫莱蒂能在此处这么精湛细腻。
这也足以见得莫莱蒂在这一时期很在乎剧作。
儿子的房间 (2001)7.92001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悬疑 家庭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劳拉·莫兰特家庭的破碎--《我的母亲》和《三层楼上》《我的母亲》亦是如此,情绪的爆发是克制的且没有征兆的,“我”想母亲活着,母亲想死,一切好像只是自己的一意孤行。
《三层楼上》那个随着车队起舞的母亲亦是如此。
“克制”成为了莫莱蒂在后期的关键词,这种对于剧作的克制往往才是最打动人的。
家庭也成为了莫莱蒂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常客,哪怕是《未来的太阳》这部有些回到上世纪风格的作品,家庭也是重要因素。
“死亡”成了莫莱蒂核心的讨论,或许是半百之后的他开始想起了离别,莫莱蒂极力地在电影中与死亡释怀,丧子、失母、父亡。
“意外”也是莫莱蒂电影死亡的表现方式,莫莱蒂电影的死亡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那么的意外。
或许死亡本身就是如此。
我的母亲 (2015)7.22015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南尼·莫莱蒂 / 玛格丽塔·布伊 南尼·莫莱蒂新时代下的观察者我又回来了!
--《未来的太阳》《未来的太阳》似乎是莫莱蒂式喜剧的回归,可是悲伤却又是那么隐隐的。
莫莱蒂的喜剧很多来自于吐槽与讽刺,而这部更是淋漓尽致地将Netflix等流媒体电影作为吐槽的主咖。
这是一个作者性戛纳系导演的痛吟,在这个短频快时代,一个并不主流的导演应该如何生存。
如果让我选去年戛纳主竞赛的最佳导演(当然不可能)我会在肯·洛奇和莫莱蒂之间徘徊。
这两位导演都是年过半百甚至马上80的年龄,但是二位却依旧在新时代下创作出时代性的作品。
未来的太阳 (2023)6.72023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玛格丽塔·布伊莫莱蒂或许不是第一个讨论这个问题的人,但他一定是最好玩的那个,他回归了《金色的梦》式的啰嗦自嘲,但又有《我的母亲》的忧郁风格。
莫莱蒂再次做起了主角,也再次扮演导演这个角色。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莫莱蒂生涯最后一部电影,但我不希望是。
他不是费里尼的仿品也不是意大利电影的残羹,他是一个闷骚但不闷的导演。
与其说在谈莫莱蒂导演风格的转变,其实不如说是我个人对莫莱蒂导演电影生涯的概括。
我期待莫莱蒂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并且我不认为他的电影有退步。
从《自给自足》到《未来的太阳》,莫莱蒂一直是那个敏感,爱观察,又爱解剖自己的导演。
亲爱的日记
关于失去至亲的电影我们看过太多,他人疗愈——自我疗愈——疗愈他人,如此的循环是经久奏效的戏剧逻辑。
在《儿子的房间》中,需要得到疗愈的父亲是一名心理医生,然而,得知儿子死讯的一刻却是他心理防线崩塌的开始,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发现电影的核心不再围绕走出伤痛,而是在暗线中隐藏的:在时间与空间的回旋中,伤痛是永恒的。
电影起始于父亲一天的晨跑,透过咖啡厅的窗户,他看到一群身着印度服饰的人欢快地舞蹈歌唱,如节日的庆典、宗教的仪式,他看得入了迷,跟随他们走到街上。
从打破日常开始,影片裂开了时空的第一道岔口。
很快,我们看到他以惯常的模式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患者,他聆听、放空、提问、应答,表情始终波澜不惊。
他建议病人学会放下:“你总是自责,对所有的事感到内疚,可是我们不可能掌握生活里的一切,我们只能做能力所及的事,这不代表被动,而是对生命和世界怀着轻松的心态。
”没有患者的反打,镜头戛然而止。
父亲工作的诊疗室与住所相通,电影用一个长镜头跟随着结束工作的他走回家中,打开一扇门,关掉一盏灯,如此的动作重复数次,所处空间的转换,也代表着他从社会身份向家庭身份的转变。
如此的时空回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父亲因患者的临时来电改变了与儿子外出跑步的计划,间接造成了儿子的离世。
电影用数次父亲脑海中的闪回复盘过去:如果那天他推掉了工作?
如果与儿子跑步结束后他依然决定去潜水?
如果潜水设备的调节器没有损坏?
——父亲赶去女儿的篮球比赛告诉她哥哥的死讯,镜头随即切到一家三人在告别式的痛哭;父亲和母亲在餐厅谈起儿子的死因又一次忍不住痛哭,镜头再次切回女儿的另一场篮球比赛。
如一次轮回,却不可能真的回到过去——女儿因判罚不公与裁判争吵,和对手扭打在一起。
——葬礼上神父说:“生命里的定数不是我们能掌握的,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没有权利去知道为什么。
”父亲愤怒地砸毁家中残破的茶壶,来自宗教的告慰与影片开始他治疗患者的理论并无二致,此时的他终于明白,用“放下”治愈伤痛,不过是苍白无力的说辞。
南尼·莫莱蒂的反常规处在于:他并不强调浸入人物的情感,不放大悲痛、甚至不雕琢悲痛,反而在“变故”中抽离,让人物在细微的时空对照中反观生命惯性带来的错觉。
轻巧的结尾揭示了一切:儿子的“女友”计划顺车前往法国,一家三人本计划送她一程再连夜折返回家,却一路开到了次日清晨。
睡醒的女儿发现身在法国,向父母抱怨今天她还要回学校训练。
短暂的沉默后,三人相视而笑。
没有赶回家又怎样?
回不到原点又怎样?
走不出痛苦又怎样?
就这样一路开下去吧,不需要所谓和解,无解才是最好的结局。
首先,是内心悬而未决的一点:儿子生前因玩笑偷窃而损坏的贝壳,至始至终父亲都没有得知,甚至在影片最后一分钟,我还在期待父亲从母亲口中得知真相而对叙事和人物情绪产生影响。
与此相同的是,除预料到儿子的去世(剪辑及音乐很明确的暗示了),全片没有一处是观众能预料到的戏剧性的内容。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侧证了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戏剧性。
影片主要视点放置在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身上,在儿子出事之前,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父亲乔瓦尼(作为南尼·莫莱蒂影片男主的共同名称)在聆听患者自述时,常有内心独白甚至直接以画面呈现内心想法,充满了莫莱蒂的风格,同时也有一丝对心理医生职业的讽刺意味(个人观点),而在儿子去世后,这位心理医生再未在患者自述时有类似幻想内心独白的行为,其呆滞麻木的神态,在一位女患者讲述自己无法生育的经历时,乔瓦尼终于哭了出来(也许与女患者的陈述有关,也许无关只是男主的思绪飘到了那里)。
四口之家失去一人,其余三人如何面对现实调解自己的情绪帮助家人调解情绪成为影片绝大部分的内容。
sister为父母送早餐,在篮球赛上产生的应激行为,怒吼谩骂;在试衣间里无声哭泣,她成为最沉默的承受者,一同样与父母面临着亲人的失去,二又要顾及父母的感受而无法言说自己的痛苦。
母亲发现了别人写给儿子的情书,像是触到了精神支柱,她想与别人分享,想了解喜欢自己儿子的女生,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是在儿子失去后对自我身份的确证和试图获得儿子生前的记忆。
而父亲一直在做的,正如普通人在生活中做错事一样,不停的自责,不停地在脑海里回溯重演过去,试图在内心避免已成事实的悲剧,这恰恰是我感觉最贴近现实,最真实的内心表达,父亲不停地在寻找各个时间点,他幻想当时拒绝了病人要求上门的请求,他幻想当时与儿子去跑步提出希望儿子下周再去潜水,他既是上帝能避免悲剧的产生,也是罪人将自己视为悲剧的导火索。
三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出家庭环境及男女之间性格行为的差异。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南尼·莫莱蒂,与去年入围戛纳的《三层楼上》有一脉相承性,未能系统严肃论证,仅将自己观影时的一点感触留作记忆。
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发生变故后而渐渐拉平的结构,但或许当中年丧子的悲伤突然袭来,消化这种悲伤貌似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只能通过时间这个熨斗,一点点把伤痛熨平,那升腾起来的水蒸气,就犹如悲伤时留下的泪水,在痛苦和压抑中渐渐升华。
是这样的,在回忆里,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促成者。甚至感觉这个情感渲染比《海边的曼彻斯特》要强 不知道为什么没起来(但看过太久了)
表面处处留心,结果可想而知-12/05/15 at MoMA
怎么就得奖了...
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最忌表演夸张用力过猛,最可贵是娓娓道来,平实朴素…那种痛开始是断崖般悲恸,接着是绵长深邃的哀伤,把痛苦演绎出层次感,尤其是真实感,这是动人的前提。一位至爱的去世,对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一场地震,如何修复心中残垣断壁,重构生活,那是世界上最普遍,也最深奥的命题。
2009.12.09。“周三·《撞车》”。典型家庭片,早有朋友推荐,所以毫不犹豫选了这张碟,看完没有失望。影片缓慢冷静,与痛失爱子的情节形成巨大反差。在主人公每个悲伤的表情间隙,我都在回忆少年生前灿烂的笑容。知道、或者同情,都不足以理解那种深入骨髓的痛,直到自己生为人父……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
把失亲的痛苦挣扎蔓延到全家人的情绪慢慢释放出来。更多的镜头给到了这个家庭的父亲,特别是他工作场合的镜头更偏向于主观视角的呈现,一种私密性。和其他客观视点的区分与过度并不是十分自然的。结尾强制带到这么远的边界处,目的性没有被更好地掩盖。
那个看看停停,没感染到影片的什么什么呢;类型为什么要标榜“悬疑”,让我以为自己看落了什么;看了影评,就影片探讨的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是我喜欢的,想起来史铁生的《活着的事》,加星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了一段,今天补完。同样是失去子女,这片子从影片质量到价值观上都比海边的曼切斯特高出了不知多少。
A-. 胜在毫不做作的真诚。心理医生的设定很妙,越是习惯归因与解答,反倒越难走出无因无解的悲痛。但莫莱蒂是用清醒的视角拍沉溺的人物,没有刻意设计的催泪“大戏”,而是把创伤揉碎铺进生活的细节,看似平淡,却能凭借声画配合和演员调度精准地踩住泪点。一度好奇无边漫延的哀悼如何收尾,没想到最后的“释怀”这么轻也这么巧:用一辆开走的客车去move on,送别本身也是放手。
Nanni Moretti这么帅海报有韵味,OST很棒
期望值太高,有落差。我以为这个题材、这个主人公的职业家庭描写,会很触动我,结果没有。有两个瞬间比较动容的,妻子动物般的哀嚎,来访生气扔东西时咨询师的拥抱。
Lost。个人认为片子的方法和《我要复仇》算是殊途同归。Brian Eno《By This River》。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种题材太难拍。
3.5 现实与过去(片段)的深层交互,形成一种类似“记忆”的观感错觉,题注着父亲关于“扭转时间”的妄想,掺杂熬出一碗异常苦口的现实良药——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面对失去,就像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新生,于是小心翼翼试探彼此,用眼泪衡量苦痛的价值,当最后面对再明显不过的自欺,谁都没忍说破。
细密的情感交织,这样的故事沉郁温暖。那首by this river 一样的舒缓的调子,才是点睛之处
唱片店的歌太美了 By This River 他妈妈真像比诺什 太像了嘛!故意的 故意的~~ 我很幸运 至今还未体会过失去亲人的痛苦 大杯苹果红茶 两个葡塔
这电影得是多无聊啊
Brian Eno《By This 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