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俄罗斯电影[九连],没有战狼里的孤胆英雄,只有血淋淋的饱受摧残的普通士兵,他们不只是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他们有爱有恨有欲望,最终都被阿富汗战争磨灭了人性走在死亡的陌路上。
很久没看到这种动人的战争电影了。
国产的大决战系列,人只是数字,写在战斗记录里。
结果才是最重要的,领袖们的英明决策和指挥才是值得表现的,基本上,没一点人味。
自战狼开始,才好转。
但是和韩国,美国,俄罗斯的电影比起来,缺少了战争的反思。
期待冯小刚的新作[芳华]。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我们,第九连,赢得了自己的战争。
但是,直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不知道在两年之后,我们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苏联军服和勋章都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知道德加洛准尉继续在军队中服役,在俄罗斯中部城市图拉训练新兵,而一年以后,他却在一次行军拉练中死于中风;我们也不知道白雪公主和她的妈妈,所居住的边境城市,从此荒芜。
我们被新生活无情地抛弃了,我们中有的人生活得很富有,有的人被战争的阴影折磨一生。
回到祖国前,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被大部队遗忘在混乱中,在那遥远的高地。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第九连,我们赢得了胜利。
”
看这片的缘起有些曲折。
开始是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去读了她的《锌皮娃娃兵》,读后意犹未尽,又被推荐去看了这部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电影。
看是俄罗斯拍的,第一反应是想好奇俄罗斯对那场战争的立场。
电影着实挺长,139分钟,分了两个晚上才看完,正好略略割裂开,前半段的压抑和后半段的热血悲情。
看完后,有很多的惆怅。
《锌皮娃娃兵》里的抑郁彷徨,读来真是令人难过,理想幻灭的年代,战争只能创造扭曲的人性。
电影里一样。
前半段,这些娃娃兵充分实践了“垮掉”两个字。
乏味的军营生活,他们打架、吸毒、滥交,那玩世不恭又疯疯癫癫的态度令我叹息,只怀疑这是一部纯粹的反战电影。
黯淡压抑,险些不能坚持看下去。
后半段回归传统战争叙事,也令我长出一口气。
一样是虐心的兄弟情,铁与血的浪漫,死亡之前的勇毅动人,肉搏戏的惨烈美丽。
前半段的“娃娃兵”们人性中的纯真、坚定纷纷浮现。
看了两遍。
看《锌皮娃娃兵》时,不断思考,阿富汗战争就算是错的,这些军人们有错吗?
本以为自己打的是卫国战争那样伟大的战争,结果回国后,却被视作耻辱。
然后再过两年,连自己为之战斗的国家都不存在了。
那自己流过的血泪,自己战友丢失的性命,算什么?
他们是否能成为英雄,并不取决于是否作战英勇,却决定于那场战争的性质。
如果那场战争是错的,那么去打仗的战士也有错吗?
电影里,娃娃兵们无比英勇的战斗,我几乎不能相信,在上战场前夜癫狂失态的,也是他们。
最后,曾经的娃娃兵,满脸尽是风霜。
一个国家跨掉了,他们却还得继续活下去。
无论曾经的战争是对是错。
俱往矣。
所以我不再问对错,只觉得后半段的战争戏足以感动我就挺好。
————————————————————————脑洞忽开。
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有人的写照?
无法左右大时代的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判断这个时代的对与错,也无法预见未来对这个时代与对我们的判断。
通篇都很压抑,一帮小伙子从陌生到熟悉,从嬉笑打闹到战火纷飞中被支离……他们最终是胜利了,虽然他们的阵地被忘记了……突然发现,冯小刚的《集结号》是不是取材于这个故事的?
当我们还靠虚假剧情的战争片来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的时候,俄罗斯的战争电影已经可以博得我的沉思和泪水了,我觉得《第九突击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网上的影评很多都在批评电影没有了苏联电影的乐观和英雄主义精神了。
可是,什么是这种精神呢?
我们的电影也曾有过这种精神——就是忽悠人去打仗,去死的精神。
“战争就是老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年轻人去死的一种游戏”。
没有什么高贵,没有什么荣誉,只有死亡而屠戮,只有伤害和残酷。
然而,这战争伤害和残酷到然后一部电影都从来没有表现过的,片子从头着墨描写的最大的男主角,那位有着画家气质,射击天赋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第一号男主角,在最后一场战斗的开始就被敌人开的第二枪放倒,以至于他只来得及喊一句话:同志们,敌人!
然后就是血腥的战斗,杀人和被杀,混乱和紧张到已经忘掉了谁是这个片子的主角,只知道和主角一起来到阿富汗的战士们一个个死去,倒下,甚至连特写镜头都没有,只有一个人被子弹打断了双腿不愿被阿富汗俘虏而拉响手雷自爆。
最后我都忘记了这片子还有多长时间,只希望快点结束,因为这些年轻人实在已经承受不了不怕死的穆斯林的一次又一次地冲锋了,当他们终于看到友军的时候,剩下的七个人也只有一个人活下来了——那个最无厘头和捣蛋的人——或许只因为,他得到了前辈的护身符。
而他们全连牺牲至一个人所换来胜利,对于上级来说已经是毫无意义——苏联已经从阿富汗撤军。
但是,军人,他们没有问为什么,服从命令,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结局的仅仅两分钟,却道出了一代人的悲剧: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两年后就不复存在了。
唯一的幸存者的心已经死去,他的叙述所能记得的,还是过去他的长官,他的兄弟,和他一起出生入死两年但是却永远倒在异国他乡的战友。
是否还记得,那些战士,勇敢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政客,用生命来博取政客的功绩,而随着历史被一笔带过,他们有什么过错呢?
是啊,他们有什么错呢?
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已经是幸运的了,因为现在的这个新的国家,还有电影人记得他们,以优秀的影片讲述着真实的故事,感动着年轻人,也创造了收益。
ps:各种下载到的这部电影都是德文字幕的,最后一段的说明没有翻译:“本电影改编自1989年1月8发生在阿富汗Khost省3234高地的真实故事”,然后是大大的:“为了纪念我的父亲”。
或许导演的父亲也真这场战役中牺牲了吧,战争,破碎了15000多个家庭,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这种战争,即便有什么精神,应该是我们宣扬的吗?
《第九突击队》有很多战争片的影子,因为它们都是战争片。
但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它是俄罗斯的战争片。
直到现在,自己最喜欢的战争片仍旧是那部制作粗糙,画面粗粝,影像非常像纪录片,但内容却相当震撼的俄罗斯战争电影《炼狱》,没有任何视角,只有尽量还原。
试想,电影又能还原真实场面几分?
可想真实战场的惨烈。
《第九突击队》仍旧表现了俄罗斯战争电影独特的影像品格,像美国战争片,但娱乐性不足,但电影拍出了让人想流泪的影像思考,并且思考是在非常简单粗暴的镜头中表现,俄罗斯人对战争的理解就像理解列巴一样,逐渐接近骨髓。
电影一开始就有一点很值得关注,就是十分炽热的影像,沙漠被太阳炙烤的蒸腾,画面的颜色被调的色温很高。
之后转入了一个新兵蛋子的视角,然后就是军营训练,和正常没什么两样。
只是没想到前面铺垫了这么长,就是为了最后毁灭的非常彻底。
还注意到了一个镜头是训练他们的军官因为不能上战场很失意,在一片花丛中神伤。
看的很有意思,如此粗粝的大兵在这么漂亮的花丛中,这个想法真的不错。
心里首先想到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彪悍的外表下,细腻且无处安放的情感用这么一片花海表现,好“粗暴”!
电影表达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爹妈生的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普通士兵在冷血无情的子弹、迫击炮下的状态。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苏联和阿富汗的战争是入侵战争,苏联在与美国夺阵地。
但所有的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打仗都是要人去打,死的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
《第九突击队》中最后士兵的死亡没有像我国抗日神剧中,慢动作煽情一下,死就是死,哪容得你去思考。
回过头来喊一句“敌袭”,就被爆头。
拉手榴弹,首先表现的不是爱国的怒吼,而是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或者是乱枪打死,也没有特别的镜头,不管是谁,都不重要,死亡都很平等。
还有电影火箭炮的镜头好牛逼,毛子玩爆炸真的强,直接轰平了一个小村子,火浪滔天。
最后阵地战迫击炮密集轰炸,视觉效果还是很强的。
旋翼激起漫天的尘土,他们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暗黄色的天,炙热的空气,焦黄的土地,这一切都昭示着未来的凄凉。
战争的魔爪在他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来到了,血与泪交织,生与死缠绵,当血与泪流干,当我已绝望,却又突然有了希望!
这或许是影视作品的需要,但真正的人生可能是绝望到底,悲剧结局!
阿富汗战争背景的苏联电影,130多分钟的时间里,心情沉重,泪眼模糊。
年轻的士兵们从西伯利亚到塔什干,到阿富汗,用他们的精神信念和生命为他们所热爱的祖国占领高地,当金牙站在胜利的高地上高喊可以通过时,却不知组织早已忘记他们。
正如阿富汗战争是一场无谓的战争一般,他们用血肉身躯换取的胜利只不过是无谓的搏斗。
在塔什干的上尉同志心怀爱国的战斗梦想却屡屡被拒去往阿富汗,最后在塔什干死于中风,影片中这个画面最是震撼人心,旷野天地的粗汉子在花海里只觉无限悲凉。
白雪公主从满足年轻士兵生理需求的物化女性到被称为海上的公主,那样赤身裸体地站在男人群中,像一朵孤寂凄凉却美丽的花儿。
阿富汗的山脉绵延,一眼望去是一层又一层的山,取得高地是一场胜利,他们赢了自己的战争。
老了的金牙坐在坦克上,周围是一群年轻的新兵,没人记得他们那一群人了,可他知道,那一场战争,终究他们是胜利的。
尽管两年后,他们为之奋战的国家也没有了。
内心甚是感动。
自从国内DVD市场活跃起来以后较早出现的俄罗斯战争片。
整个影片情节比较简单,基本是训练+战斗的美式越战片风格。
几个细节,诸如和平时期年轻人要走向随时可能死亡的战场等表现的不错。
对机场阿富汗游击队用毒刺导弹偷袭运输机一段印象尤其深刻。
一场伏击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出其不意,强势攻击,快速移动。
(来自国家地理频道《CQB 近距离战斗》。
) 现代战争中常常使用这套战术伏击车队。
主要策略是:第一,使用IED简易爆炸装置,或者路障瘫痪第一辆汽车。
第二,对车队用强势火力压制,快速移动展开进攻。
最后,结束后,集合队伍,清点人数迅速撤退。
因为敌人会派出追踪部队。
在俄罗斯电影《第九突击队》里也有一场伏击战——当地游击队利用山地地形伏击苏军运输队。
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是这方面的老手。
第一,当地游击队利用峡谷作为天然障碍,这不仅能够压制敌人,同时也有利于撤退。
他们以RPG火力瘫痪运输队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并且火力非常强大。
虽然,第九连展开了还击,但是没有什么用。
‘
游击队用RPG火力瘫痪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游击队的火力快速,强大,准确第二,因为游击队使用的是“打了就跑的策略”,所以整个进攻时间非常短。
苏军很快派出了追踪部队。
可是山上到处是利于隐藏的洞穴。
(有的是人工挖掘的,为的就是开展这样的伏击战。
)有时候在撤退的过程中,敌人还会使用地雷,诡雷,催泪瓦斯,支援火力来作为掩护。
游击队在撤退的过程中非常迅速整场战斗当地游击队使用了出其不意的技巧瘫痪了苏军运输队,并且进攻火力非常凶悍。
最后利用山地地形撤退时非常迅速。
这些全都满足CQB近战三原则。
在士兵突击热播的两年后,忽然发现这片还行,起码可以给我这颓废青年打打鸡血.一女友非常不耻国产剧,更不耻国产军事战争片,推荐了这片.信仰,我认为这是一神圣的词.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造就一群特定的人.战争就是这样,在历史的进程中残酷而不可少,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只是,只是,人,显得如此不值得一提.
拖沓冗长,最后的肉搏战极其惨烈。
那个你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祖国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守卫变成了侵略。最后被时代抛弃。
000000
头一次看俄罗斯战争片,和我们曾是战士一个套路,对于战争的残酷的描写倒是挺细致,中规中矩。
这部电影原本打算是拍当时进行中的车臣战争的,为了避嫌才改成了苏阿战争。这决定了它从根本上就不具备深刻的反思性,更多的还是在描述帝国余辉下的兄弟情谊。顺便,最后的战斗场面未免也太失实了吧……
【苏联入侵阿富汗-323高地之战】疤面教官在野花丛中哭泣的画面是典型的俄式浪漫,阿富汗老爷爷的特写镜头不错。
老乡给的护身符还是挺有用的,可惜功能只能独享
虽然有不少军事上的bug,但仍旧很棒。这才是真正给男人拍的战争片!
俄国战争打得多,片子拍得还不错,与老美风格确实不一样。
苏联的E连,只是他们的结局很悲剧,也很没意义。不要去pps上看德语配音的中文字幕版。。
当年很感动,拍的还不错,虽然仍有点硬伤。战争片总是那么震撼心灵。
慢吞吞的冗长适合催眠
大国沙文主义式的反思
苏联入侵阿富汗。
一切超越迫击炮和火箭筒的武器都等同于废铁、视一切异教徒为Halam(入侵者更是double halam)、平民家的孩子都能拿起AK47向敌人扫射、相信战死得永生,这样的国家能成为帝国坟场是不足为奇的。仓库寻欢和山区地道战两节蛮神奇的,但整体太拖沓,正儿八经进入第九突击队主题的部分差不多只占全片三分之一左右,可有可无的对白过多,对塑造人物并没有多大帮助,看到最后,所有人也都是同一张面孔。当然,战争中精神是存在的,但在生死面前,所有人归根结底也只有一张面孔,恐惧,癫狂,痛苦,任何试图赋予人物个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不可能是真实的刻画。另外剪辑也不到位。
高中时的最爱
和集结号的故事一样,也是因为联络断了,一帮人没有接到撤退的通知,死守到最后.没有好莱坞的战争片好看,但还比较真实
最后活下来的 独自承受 所有的悲痛
比较周全的战争片,和《全金属外壳》一样艰苦的新兵训练,典型的士官,惨烈的战争,艰巨的任务,被遗弃的命运。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