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他们住的地方,刚来北京找房的时候我去过,下了地铁到小区要先爬个小土坡,再穿过一铁道,再在施工的路上踩着沥青走十分钟,中介当时鼓吹我说:嫌累的话你就买个摩托,下班还能拉活儿多好啊,你晚上怕黑,这一路全是人,大伙儿都加班,你有啥可怕的。
我当场吓跑了。
后来我搬了很多次家,换了好多室友,张译和他们中许多人很像,怯生生的,话不多,心血来潮来北京混饭吃,随时等着机会落头上。
我们一般白天早早的就走了,晚上回来心情好了用公用厨房做个菜,心情差了就闷在房间里。
上厕所会揣着纸,自己会准备好晾衣杆,晚上从不大声喧哗生怕吵到隔断那头的室友,早上洗漱得轮着来,宽带经常掉线,炒菜会关紧厨房门,会问室友要不要吃。
这种日子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陆陆续续都搬走了。
身边儿很多毕业就扎到北京的好友,干了一段时间的也回了家乡,这个过程很短,短到来的时候两手空空,走时只能带着一脑子互联网思维和一口京腔。
电影里艾伶也回到家乡,二婚的妻子调侃她爸“你女儿这次回来不走了,是发财了还是混不下去了?
这么大了怎么不嫁人?
不着急么?
”艾伶不着急,也是心气高了,也是这趟漂程,心里有忘不掉的。
忘不掉从合租室友变成恋人的张译;忘不了一起乐得清贫过得好日子;忘不了不用打草稿就能对对方脱口而出的矫情的话;忘不了在广袤天地间,孤立无援时刻握紧了的手;忘不掉那些把对方安插到命终的设想。
你知道的,一个人心里藏着事儿,有着牵挂,那么不管他怎么昂首阔步随时能露出马脚。
电影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讲了一个女孩从北京回家乡开舞蹈房教舞蹈的事儿,其中穿插和男友回忆。
电影很好看。
拍了两个城市,一个是北京,这里有一群没头没脑扎进来的外来客。
一个是小城都江堰,有古香古色的建筑,潺潺的流水,和就认定了安稳生活,扎根在此的本地人。
拍了一对儿情侣,张译和艾伶,有几个片段我记得清楚:张译在艾伶家,顶着被子在地上绕圈;张译背着艾伶玩儿石头剪刀布,艾伶耍赖,赖在张译后背上不下来;两个人一起在河边儿吃饭,艾伶让张译闻河水的味道,张译说别文艺青年了,饿死了。
拍了上一辈,王志文演了艾伶爸爸,王志文演的很好,演了一个失去妻子,和胖女人再婚,为了生活磨没了脾气的老人,喜欢朗诵诗歌,喜欢浇花,对女儿的指令唯命是从,爱女儿又小心翼翼。
但是这么一个细节处理很好,台词很说人话,一切刻画的很用心的电影。
结局很糟糕,所以总的来说这个电影唯一的败笔就在这里了。
何平导演拍摄过程中的很多细节戳中我,唯独结局以死来戛然而止一段感情做的有点儿不地道。
看电影时全场除了我只有一对儿情侣,情侣提前离场。
我一直看到结束。
起身出来北京又雾霾了。
还在这里继续打拼的我只能回到合租房里。
随手写一堆没人看的东西。
一天就结束了。
估计会搜这部电影的都是真爱。
那么,今天我帮你们去看了拍摄地!
小镇取景在都江堰,大部分景都在走马河附近。
这是艾玲在老家的住处。
三楼最右边一间。
艾玲家外面的景色,在窗台就能看到。
艾玲父亲时常走过的路。
龙潭电站桥闸,艾玲父亲后来居住上班的地方。
都江堰一直是我最爱的地方,想去的亲,可以问我要具体地址
首先声明我不是专业看电影写影评的,我是个大学生,喜欢写东西的大学生,写的不对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
当你失去一个人的爱情后,回忆起来时,让你难忘与感动的,不应该只是那些甜蜜情话,更多的应该是你爱过一个善良且正直的人。
如果说失去之后的回忆常常会让你感到不舍,那请记住,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钟意于他的心,这可以让我在离开他的日子里,孤独但不寂寞,伤感但不苦涩,思念却不迷醉。
假巴意思写篇感想(装个逼),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它有一点点打动我,它的故事并不厚重,甚至显得有点老套,但电影里的取景地,这座处在四川的一座小城市,被导演拍得太美。
当你的爱得到另一个人的爱的回应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世间的所有都无可挑剔,也许有时实在不美好了,但你仍然会因为他畅想的那片草原,而欣喜不已。
在不得知结尾的前一个多小时里,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我猜到一个人在小城里的女主角也许已经失去他了,我实在找不到词来形容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在烟雨朦胧的小城镇,她过着一个人的生活,我知道她失去了他,可是她让我感到的是她并没有失去他,她有两个人的爱,她失去了他,可她还和他在一起。
我并不知道我的一个臆想是否合理,那就是,男主角去找女主的爸爸问清对女儿的心情以此来劝服她并希望她理解她爸爸的爱与苦衷,这些都是因为他也许早就知道自己会有如结局那一天,告诉她她应该做的 此刻我在远方思念你,九月的海风轻抚这秋天。
当电影最后许巍的《世外桃源》想起,站在一个普通人看这部电影的角度,我想说,这首歌和这电影讲的故事简直是绝配。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大平台播放器里面看不到,只能在网上找资源看,整部片子,很温暖,很真实,不做作,有小城镇淡然恬静,不浮华。
我没看哭,看到有些评论说,看哭了,可能我钢铁心,但是我觉得很美,不管是他们环境还是他们的爱情,都很美。
女主很美,是那种很干净的美,开头,准备睡觉拿洗面奶洗脸,我在想,睡觉居然不化妆哎,然后,我在心里谴责自己,因为这不是雷剧,他们都很真实的融入到那个生活里,不觉得自己在荧幕前。
张译一如既往的发挥他的演技,我看着并不觉得在演戏,他们就是他们,不是他们在演他们。
结局,姜和倒在了晨跑的铁路上,被救护车送走,艾伶在手术室外,心电图的滴答声被拉长,变成“嘀——”,镜头也被拉长...艾伶也对她的父亲释然了,片子最后,留下了她和她父亲的背影...整部片子是时间穿插式的,很平和很温暖,没有大悲大喜,没有乱七八糟矫情的作,直到结局,我都认为这是部好电影,我相信看过的人都会觉得,那才是真实的生活。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北漂的小城青年艾玲觉得在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了,转而回到老家,想要过上轻松、悠闲的生活,这原是我以为的故事发展脉象。
怀着八卦的心态打听了初恋现在怎样,得知他已结婚,现在和老婆在老街卖猪肉。
戴着墨镜偷偷去肉铺瞄了瞄初恋,和老朋友开玩笑说初恋他怎么变得又矮又胖,自己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
回忆和现实交错,剪不断,理还乱,就像刷牙时会恍惚见看到男朋友姜和在背后注视她一样。
姜和搬进出租屋的那天,艾玲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的东西真多。
早上沿着废弃的轨道跑步上,也会相遇,只不过两个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一次有往来,确实有点尴尬,姜和上厕所却没带卫生纸,只能求救,恰巧当时只有艾玲在家,给他救了急。
第一次自我介绍,也确实有点尴尬,艾玲在阳台晾衣服,姜和鼓起了勇气去找话说,很磕磕绊绊的一句 “洗衣服呢,海魂衫,我也有一件,我叫姜和“然后笨拙地献上自己晾衣架。
对一个人有点喜欢,这种感觉是藏不住的。
想要去看看他工作的地方,就像女生逛商场会主动去男生教冰球的地方,只为了简单的一句打招呼。
想要多窥听下对方的动静,就像男生拆掉奖杯,把它当做听音筒想要听下隔壁女生在听什么音乐。
想要离对方更近些,就像男生把床推动了推到另一面墙,墙的另一面是女生的床。
好在这份喜欢是场双向的奔赴。
男生敲打墙面的声响,女生也半是羞涩半是大方的回应了。
就这样顺气自然地,两个人在一起了,晨跑的方向也变成一致了。
女孩带男孩回了老家,祭拜了母亲,见了父亲。
爱上一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想要彼此一起白头偕老,对未来的规划里会有彼此。
一想到余生有对方,就对余生充满了期待。
畅想着退休之后的生活、好奇着未来的孩子会在哪里出生、唠叨着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就这么平淡、安稳的过一辈子。
哪怕另一个人先走了,想要留下一些可以寄托的东西,像是父亲的那盆洋牡丹,像是艾玲的那条项链。
过去的甜蜜深入骨髓,是忘不掉的。
出租屋里的快乐时光,女生弹琴,男生披着被子乱舞,不小心打翻了床头的花瓶,女生大声惊叫,男生小心翼翼地扶起花瓶。
两个人玩起剪刀石头布,输了的那个人做饭,女孩输了,男孩问晚上吃啥呀,女生说方便面大餐。
回家时,两个人猜丁壳,男生总是输,背了女生20多分钟,好不容易赢了一回,女生耍赖,男生吓她,吵闹声惊扰了邻居,引来了派出所的警察。
成长了又有哪些迹象呢?
像是与自己和解,小时候心气高,一心想飞向大城市。
兜兜转转一圈才体会倦鸟归林,老家安稳自在也挺好。
只是经历了一场场得与失、成与败、快乐与痛苦,心境早已不一样。
像是与父亲和解,以往对父亲有埋怨,认为他在母亲死后不到半年就再婚过于凉薄,根本不爱母亲。
经历了一场感情后,才体会到父亲的那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真的怀念会刻在骨子里、细节里,就像父亲一直精心呵护一盆洋牡丹,因为那是母亲最喜欢的花。
像是与死亡和解,体会到了河流不止,生命不息。
即便那个人不见了,突然的消失了你对未来的蓝图里,你还是要咬着牙活下去。
那份哀痛和寂寥只能隐藏在回忆里,埋藏在心里,如鲠在喉,说不出,道不来。
在北大百周年纪念堂看到了这部电影,同时还见到了何平和刘仪伟。
因为这不是一部大规模宣传的片子,所以并不给予很多期待,然而它还是比我预期的要好上许多。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通看整片电影,真正触动我的部分极少,毕竟它是拍给漂泊在北上广,却心怀一个山清水秀的家乡的人们。
遗憾的是,我就是电影中提到的那部分“无家可归的不幸的北京人”,无法有该有的共鸣。
电影中小乡镇的清新秀丽的景色和水边的旧家园让我憧憬,而女主角艾伶和父亲疏离而又微妙的亲情也异常打动我。
你多年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人却大不相同。
父亲满面含笑,然而你却笑不出来。
那份隔阂从多年以前就渐渐生起,到如今竟似冰封,没了半分融化的痕迹。
或许你也长大了,慢慢明白了人间疾苦,心里甚至或许也已经原谅了他,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机会。
等到那个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走到了父亲的新家。
你听到那个中年的、肥胖的,因操持家务和带孩子已经面目衰老的女人,代替你心中最心爱的母亲的位置对他大呼小叫、横加指责,忽然什么也不想说,于是就只默默靠在墙边,低头望着河面,凝视从小到大经常眺望的清波,聆听着这个陌生的家的所有。
你从未这么做过,因为在你的心中,你的家总有母亲的身影。
然而这一天,你忽然不再将母亲带入这个家了。
并不是你已经遗忘了她,而是因为在这个家里也多了父亲的身影。
你忽然发现你不再恨他了,不是因为他有了他的幸福,也不是因为他比你想的过得有些不幸,而是因为他和你一样,过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终究原谅了他,虽然还是没有推开门走进那个家。
你知道,母亲对他来说实在太美好,美好的像一场梦,让人不想苏醒。
然而那个母亲走进了坟墓,在你心爱的他也进入了坟墓的时候,你忽然明白,有某些人在的时候,生活就像一场梦。
然而在梦醒了之后,即便你想,你也无法永远守着这场梦,让自己孤独的活下去。
不管失去了怎样的美梦,第二天你还是要擦干眼泪,化个妆,继续好好地活下去。
只在梦中,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昨天下午连续看了两场国产电影,都很好,一部是无数影迷翘首以待的《山河故人》,另一部是静悄悄登场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之所以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写,不只是因为在同一天看了它们,更是因为它们都是慢节奏的文艺片,都是以影像来传达意境的佳作,无数细节打动人心,镜头里的画面像在静静流动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然,它们的风格和题材都是截然不同的。
先来写写《回到》吧。
其实这部电影在上映的第一天我就跑去影院看了,而且是早场,9:40开始,但那一天不知怎的,始终电话不断,坐在影院里完全无法安心地观赏电影,后来还中途跑出去处理一些事情,好不容易断断续续将电影看完,大致情节是弄懂了,但我看电影从来不是只看情节的,我更喜欢它所传达的意境,所以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想来想去,今天就还是跑去二刷了。
在我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在影院里将同一部电影重复看第二遍,即使是侯孝贤的《聂隐娘》也没让我产生二刷的动力。
在看第二遍《回来》的时候,依旧是淡淡的喜爱(对这样的电影你无法产生浓烈的爱),给我更深印象的是我观影的电影院。
新街口是我多年前熟悉的地方,那时候姥姥家在后海,常常会穿过刘海胡同走到新街口去逛那边的小店,后来多年不去了,发现它竟然还是原来的模样,似乎并未曾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面目全非。
而新街口影院,竟然在原地矗立了整整60年,比我的年纪还要大。
昨晚我从一楼走到三楼的影院(二楼是公共少儿图书馆),空荡荡的走廊上弥漫着上个世纪的气息,木门后玻璃窗里放着用了好多年的暖水瓶,书架里摆放着我小时候看过的少儿书籍,阅览室的门口竟然写着两个大大的红字——肃静,而楼梯拐角处的海报,虽然是一些上映的新片,不知为何总觉得像老电影一样。
于是我瞬间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跑题跑得实在太远,但管它呢,文字不就是要自然流淌出内心的语言吗?
我多么庆幸在这座古老的影院看了这部意蕴深长的电影啊。
第一个镜头几乎就把我牢牢抓住了。
南方,我深爱的南方。
老宅子里被雨水淋湿的青砖地面,昼夜不停哗哗流淌的河水,吱呀作响的木头楼梯,窗前静静开放的洋牡丹,主人公慢条斯理的对话里,隐藏着未说出口的情绪,一切都是细腻婉约,耐人寻味的。
我后来去百度了一下,知道那是都江堰的风景,是我喜欢的四川。
电影是写北漂的,在这方面其实我很难产生共鸣,因为我从不曾体会过作为北漂一族的感受。
我在看到片中很多人一起住合租房,共用厕所和厨房的时候简直莫名惊诧。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的人我似乎从未真正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孤身一人拼搏和奋斗的经历。
我的共鸣在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北京这座城市上空的雾霾,在地铁站里穿梭的人流,和夜晚窗外密密麻麻的灯火。
不知为何这座生活了40几年的城市,却从未曾带给我家的感觉。
多年以来我心心念念想着逃离。
而家在南方的女主,对于她来说,离开北京这座城市,不只是逃离,更是回归。
影片的两条主线穿插进行,一条北京,一条四川。
打工的城市和回归的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总是说,人们年轻时无一例外要远离家乡,去大城市见世面,同时也开始奋斗的过程,而到了中年,最想的不再是出去看世界,而是可以有安稳的一隅,收敛年轻时狂野不羁的心,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这时候,“回家”就成了生命的主旋律。
当然女主距离中年还很远,她的回归更大程度上是受爱情的左右。
我们爱上一座城,其实是爱上这座城市的某个人,当那个人不在了,这座城也对我们失去了吸引力。
孤独的感觉在大城市里总是显得特别突出。
而回到熟悉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吧。
在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女主内心所隐藏的伤痛,她的表情淡然,面上甚至不时隐现微笑,她在街头驻足舞蹈,在墙角处静静压腿,在舞蹈教室里悠然地独舞,在自家的楼道里轻盈地掠过。
也许舞蹈是她最大的心灵慰藉吧。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爱着自己所爱的人,并且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她似乎都有了,应该算是最幸福的女人了吧?
想起了那个叫做姜和的男人。
这样一个温暖而宽厚的青年是每个女生在年轻时梦寐以求的恋人。
他可以在你晾晒衣服时默默地递上衣架,隔着一堵墙传递他对你乍见的喜欢,可以在牵手之后无限地宠溺你,每次猜丁壳都故意输给你然后背你走楼梯,可以陪你一起在铁轨上跑步,兴致勃勃地和你一起讨论未来,为你描画一副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浪漫场景,可以在你弹琴时顶着棉被在你身边乱舞,可以在争吵后主动给你台阶下,可以望着你的眼睛在你的嘴唇上深情款款印上温柔的一吻,只是呵,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个完美的恋人?
所以在幸福的巅峰还是破灭了梦想,他在铁轨上倒下,留下女主孤零零的一个人。
原来,是“永失我爱”,在陌生城市里不再有任何牵挂,才使她走上了回家的路啊。
在那座曾经离开过却依旧无比熟悉的南方小城,她终于找回了自己。
除了这段耽美的爱情之外,剧中的那段父女情也特别打动人心。
王志文一出场时我简直有些不知所措,原来他竟然已经老得只能扮演父亲的角色。
可他演得又是多么好啊,因为丧妻不久后再娶他失去了女儿的亲情,多年来未能与之达成谅解。
其实他内心始终深藏着过去的妻子,那是多么隐忍的爱情。
和女儿一样,他也是“永失我爱”,却只能守着窗前的一盆洋牡丹日复一日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表面却佯装无事地与庸俗的妻子一起过着平凡琐屑的日子,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女儿的误解和伤害。
直到姜和的斡旋和女儿的回家终于给了他一个契机,可以慢慢抚平父女心灵之间的那道鸿沟。
特别喜欢几场戏:他捧着一盆洋牡丹送去给女儿,告诉她这是她妈妈最喜欢的花;他在大坝上淡然地对姜和诉说起他内心的隐情,似乎在说着旁人的事情;他和女儿一起坐在床头翻看过去的老照片,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慢慢领会到,原来爱情不是只有热烈的一种,有时候隐忍的爱反而更深刻,更绵长。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才是最真挚难忘的感情呵。
幸好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尾,父女俩并肩走在河边逐渐远去的背影,然后响起了许巍的那首“世外桃源”。
真正的世外桃源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那有爱的地方。
最近老艾的脸上多了不少笑容,走路的脚步也比以前轻快了许多。
原来是多年以来少有联系的女儿最近主动与他说话,两人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男女主的恋爱真让人羡慕。
不过女主成长的小城和我的家乡差别非常大。
那里空气湿润,有白墙黑瓦的民房,平整的石板路,还有屋子旁静静流淌的河水。
虽然我家附近也是河水,但主要的作用是轮渡。
空气没那么干净,天空常是灰蒙蒙的,抬眼望天总能看见大烟囱在冒着烟,唯一的幸事大概就是那缕烟从黑色变成了灰色吧...老城区,不是自家盖的水泥房就是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老破小,放眼望去是诸如发电机千斤顶这类的机器和锤子钳子类的工具。
小时候的夏天,晚饭后的娱乐项目就是去坝子上看来往的轮船,晚风有时会凉爽过了头,我爸就会脱下t恤给我穿。
但去大坝的必经之路上有那么一小节,炙热无比的高温和砰砰当当的巨大噪音一度是我的噩梦。
那一小段路的两边应是自家的作坊,约摸有六七家,工作着的无一不是男人。
他们打着赤膊,用长钳子夹住被火烧成橙红的铁块,放在机器的平板上,让平板上方不断向下的圆柱体,一下一下,把铁块捶打出那人心中理想的模样,然后用锤子敲敲打打,反复如此,最后放进水里,“滋”的一声,红色消退,归为沉寂。
不过有趣的是,一天晚上看完轮船,回家的路上依旧经过那一小段路,熟悉的铁粉味里,混杂着突兀的沐浴露香。
被木板门封闭的房屋前,有一家还亮着昏黄的灯。
一位父亲正给坐在盆里的孩子洗澡,两人笑笑闹闹很开心。
这之后,那段路就没那么让我讨厌了。
我也很久没有在晚上去大坝吹风了。
虽然导演人已故去,但感谢B站让我认识了这部电影。
很有诚意,很真实,也很理想主义,虽然现实可能更加残酷。
我不是北上漂,本身就出身军队大院,本身也是魔都的土著。
但身边一直有着艾琳和姜和这样的同事,晚辈。
看到过这样的人的分分合合,来了又去。
人嘛,抛去所有的一切外在和非自身的因素,大差不差。
能引起共鸣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因为电影就是成人的童话,好电影就是能做到让人沉迷其中。
看张译的作品总是很有代入感,表演层次分明,确实是实力演技派,影帝殊荣实至名归!
这类文艺片果然不是我的菜
还是感觉不太行
还不错,就是设定与学生腔.....
好淡
平淡到有点无聊,剧情也有点矫情,概括起来就是结尾许巍那句“你是我生命中世外桃源”。
北漂妹子归乡忆故人,出租屋里一卷厕纸触发的恋爱。又假又装又神经病,最可怕的是摄影还真心不错……
人还是该给爱一个机会。说不定,就碰到了呢?
虽然导演很努力想再现时代,但仍然乏善可陈——这部电影并不文艺,只是小清新,并未触及任何冲突和矛盾,最后却聊起了命运。可是命运这么大的话题,真是难为了。还有,选一堆东北演员演四川人……这是怎么选的?
何平赶了个小清新的晚集,主要是指摄影方面。地面机位大光圈仰拍、倾斜构图,冷绿色调,镜头流动性强,把都江堰拍得很美。故事本身存在感不强,但有些有意思的视听语言,比如《音恋》中的隔壁恋人桥段,对AB间的对称构图处理,但同时也越轴让人空间错乱了;还有对局部的迷恋,都江堰盲人摸象式的处理
失去了,才会想起,被爱是多么的幸福
被严重低估的一部电影
剧情在细节上不是很好。
不晓得是王佳佳成就了此片,还是此片的目标就是拍出她的美。的确做到了,美美哒。支持一下!喜欢带领大妈跳舞的桥段。回归和创业的主旋律是没错的,时代信息也蛮密,可惜不够凝练。老人再婚成为父女之间的刺,挺没意思的,设计得太俗。男友死得也很俗。最后变成了电视剧和宣传片的结合体。
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了的地方是家乡,很真实,平凡中的感动,导演用心了,值得一看!
可以和霍建起的那部《1980年代的爱情》并成为老直男伪文艺死个人的地方风光片
很平静的讲述,但在平静中却有一种力量,触动你的柔软。很喜欢何平的镜头感,需要细细体味。
您浪费了我一个多小时
活着就是享受经历的过程。王佳佳有刘若英的气质,王志文演的父亲好真实。张译的声音绝了。小城有小城的美,确实美。
片名太烂,看似是个北漂邂逅伴侣+回乡创业的爱情故事,其实这跟爱扯不到多深,倒是像某一类日影,在探讨当代小城市文艺青年的人际关系。故事全程刻意不掺杂激烈的矛盾,情绪完全由女主的文青气质把控,结尾有点狗血,不过现如今也很少有人会拍这种风格的爱情故事了。BTW:都江堰是个美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