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在那天结束,其实在那个坑里,我觉得也挺好的......别去了,明天咱们就走了。
”《边境风云》中王珞丹深情、恳切中带有无限感慨却又语气淡定地对孙红雷说。
但她得到的答案却是,“不去不行,最后一次。
”看到这,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警匪片中,导演能将这种大家不认可的感情演绎成这样,真的觉得很难得。
尽管一开始,就大致猜到了解决,但《边境风云》还是给了我很多惊喜,不是俗不可耐的,正义一方警察轰轰烈烈地完胜,也非毒贩凄凄惨惨地落幕。
这部片子更多的是阐述了人的感情,毒贩的爱情,受害者之间的亲情,杀手的无情,毒贩之间的无情背叛,还穿插了师生情等等。
《边境风云》整部影片节奏很紧凑,没有过多的废话,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更多的是留给观众一些思考。
片中两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孙红雷的回归(逃亡)——逃亡(回归)。
第一次是孙红雷与毒品老大去交货失手后,从云南回归(逃亡,继续做毒贩)缅甸;另外一次就是孙红雷被其手下背叛,活埋之后,与王珞丹一起逃亡(回归,打算不做毒品生意)云南。
前者场景是在大晴天的白天,导演给开船的人用手启动小船的发动机用了特写,然后来了个大远景,孙红雷和小王珞丹在长长的小船漂在河中,后面是高高的群山,从云南到缅甸的路途上,青山绿水寓含着希望;而后者则在黎明前的场景,也是在河边,但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孙红雷和王珞丹死里逃生,同样是小船发动机发动的声音,他们坐上了那条长长的小船,行驶在河中,背后依然是高山环绕,但更多的是一种糊的落寞。
特别是从后者中,隐隐约约看到了孙红雷在戏中失败的结局。
在《边境风云》中,毒贩扮演者孙红雷和人质挟持着王珞丹之间的感情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但细细分析后,会发展这样的感情在现实中也不是不可能。
年小天真的王珞丹偶然的机会碰到的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大毒贩孙红雷,意外挟持到了缅甸,在缅甸又遇到其他毒贩的威胁,没有死是一种万幸。
而孙红雷扮演的大毒贩尽管坏事干尽,但对小王珞丹却下不了手,这表明他内心深处还是有善的存在,关于他的善在影片中第三章中也有体现,看到学生因学校建筑不合格而受伤,他将学校建筑贪污的人给枪杀了,后来还说不做生意(毒品)了。
这十几年中,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间的一种叫“善”的东西相互吸引着,才维系着这种特殊的情感,等到日后才演化成为感情。
这样的爱情在常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甚至是难以容忍的,但确实存在,也许正如在第二章中王珞丹对她爸爸所言:“试着理解我,我试着让他做好人”,感情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存在与否。
影片中王珞丹父亲的扮演者倪大红表演也非常出色,他将父亲的父爱诠释的淋漓尽致,“我不要你幸福,我要你活着。
”这是这位父亲在十年之后对女儿说的一句话。
由于自己的过错(加班给人看牙),使得他和自己的女儿卷入了这场警毒之战,也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不仅自己坐了十年牢,女儿还一直在毒贩的手中。
对此,他深深地自责,一直希望能将女儿逃离那种生活,但女儿的改变也让他无奈。
特别是后来,女儿和毒贩逃回云南来找自己,他还是选择了帮助他们,但在警察找到他之后,他似乎又开始犹豫,最后还是选择了与警方合作,因为他深知女儿跟着毒贩是不会有幸福的,一起是要回到正常的轨迹。
这也为孙红雷扮演的毒贩最后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另外,关于影片中,毒贩之间的背叛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乎利益时的无情。
当孙红雷与毒贩老大交货失手之后,回到缅甸,毒贩老大的儿子对其是想置之死地,加上以小王珞丹为威胁,孙红雷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所以必须反击,由此一场黑帮内部斗的激烈战展开,趁着僧众做法事期间,孙红雷拿起毛巾包着手枪将黑帮老大的儿子一枪毙命,其他帮手这用机关枪无情地扫射,一切反对力量都解决,孙红雷坐上了老大的位置。
看着去是如此的无情,但也在为孙红雷辩白,因为这一切都是被逼无奈,因为到了不是“你死我活”的阶段。
然而,孙红雷遭背叛,由于要收手不做毒品生意,他被手下逼他挖坑并遭活埋。
这一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恳求手下放过王珞丹,但却一次又一次被打了回来,甚至手下有些心软的时候,但王珞丹却自己要和他一起死,最终他们被活埋。
看到这时,不禁感慨万千,当下很多人动不动就说真爱,却不知何为真爱,王珞丹这种肯与自己心爱的人一起死的感情,我想肯定是真爱吧!
古语云:善有善报。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吧,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我想《边境风云》的导演也信了吧,不然不会安排王珞丹的那个学生看到他们被活埋的那一幕,还找人来救他们,最后助他们逃离缅甸。
这与当初王珞丹在学校教育那些孩子,在遇到学校坍塌的时候,拼命保护她们也是密不可分的,我想这也是导演相信善有善报的思想的一种体现吧。
这部影片中,无情的杀手扮演者杨坤也是非常大出彩,冷酷无情,为了毒品生意,随意将一切阻挡的人杀之,就连狗也不放过,杀人手法也很残忍。
虽然被警察抓到之后,但在毒贩、警察和自己三方会面时,一枪将警察毙命,为了钱和毒品也要将毒贩扮演者孙红雷杀了,但却被孙给枪杀。
这一系列的事情中无不是冷酷无情、利益至上的体现。
最后的结局是:警察死了,杀手死了,孙红雷也在机场被警察射杀击毙,但却将藏有毒资的诊所钥匙交给了王珞丹的父亲。
这不可不谓是一个警匪片结局的颠覆,以往的警匪片都是警察完胜,而《边境风云》却定格在倪大红打开诊所门,看着那个装有毒资的皮箱,留下了是无尽的想象。
个人感觉这也是导演的一种胜利,在人性的解剖之后,他想给毒贩孙红雷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大环境不允许,因此他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让孙红雷不要输得太彻底。
综合来说,《边境风云》就像是一部人性的解剖片,而不是典型的警匪片,人的情感需要的是理解,需要的体谅,当然也需要尊重。
这样一句看似不起眼的对白,却觉得是神来之笔,似乎最能体现这部片子的主题。
电影用倒叙分界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的一段段看似不痛不痒不温不火的人生。
先讲讲警察及其妹妹。
这一段感情就是我们生活中每一段平凡的亲情的写照。
兄妹两人平时感情交流并不多。
妹妹带着一个少年身上特有的桀骜和轻狂,哥哥并不懂,妹妹的恋情,小小的爱恶喜怒也极少跟哥哥透露,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那你不要管我呀”。
哥哥关注着自己的工作,内心疼爱着妹妹,耐心地帮妹妹将钥匙送回、一遍遍地搬开台阶找耳钉,但是也不常将内心的想法说出。
即便是要前往缉毒,也只是说一句“我要出差,就几天”。
这或许是我们大多数人正在经历的故事。
亲近却很少贴近心扉的交谈;关心却将将嘴边的话语咽下;生活如同车轮向前滚动,我们似乎从不缺什么,知道有一天,你的一个出差几天的亲人就这样永远走出了你的生活。
这种时候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失去是每一个人都不愿面对的痛楚,但是日常的温吞如水却让我们彼此这样亲近而又隔离的生活着。
这并不是坏事,而是常态。
再说毒枭和他的妻子。
当他被打得头破血流,推进坑中活埋时,他一再跪下求饶,只为保妻子性命,但是她却选择了跳进坑里躺在他的身边仍由泥土落下。
当他为了彼此以后的生活选择单身历险的时候,她却说“要是那天在坑里,就这样结束,也挺好的”。
当看到这样一句话,深刻觉得感同身受的。
相比自己能够选择的共同赴死,更加令人恐惧的是自己未知的你是否能回来。
如果要将一切交给命运,如果睁眼闭眼将失去的将是一切而自己对此无能为力,这才是最可怕的。
但是,这样的感情未必就是所谓值得歌颂的。
如果明天就是末日,又怎么会畏惧共同赴死;就可怕的是前头千百个漫长而看似无尽头的日子,琐碎和日复一日的平凡,将感情碾成灰尘悄悄散去。
岁月最擅长雕刻,结果往往是美好变得面目全非。
宋丹丹在其初恋情人死去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年轻时总想着最好发生什么意外让你缺胳膊少腿好天天守着你身边证明爱情的忠贞和天长地久”,然而今天你却已经离开了人世。
爱偶尔是炙热的,更多的时候是你我的厮磨。
最后说说医生和他的女儿。
一个老实巴交的中年医生,生活平淡,病人、孩子构成他生活的全部。
或许电影本身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描述,但是那一张最平静而近乎呆滞的脸下是最丰满的人物内心。
被警察揪着领子时,表情没有恐慌,眼睛里是空洞般的惨白,只吐出一句话:“我的女儿呢”。
只身前往缅甸,接下来是十年的冤狱,他对女儿毫无怨言,只是始终不能接受那个让这一切横祸无端插足的女儿如今却死心塌地跟着的人。
为了女儿能够活下去,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背弃那个人。
当那个人倒在医生的脚下,相信他心中的种种不解怨念早已消失了吧,他知道这个人跟他有着共同的信念——让他的女儿活下去。
但是,面对女儿最后埋怨愤怒悲哀的眼神,这样的父亲作何感想呢。
或许就是有这样一个人,你爱着她,愿意用自己一生来护她安好,不管她是否知道,甚至是否因此怨恨你与你老死不相往来。
这或许已经不是爱本身的范畴了,是执着或者说是本能。
我并不擅长写影评,因为我不擅长技术性地评论。
看这部电影,我满眼看到的都是只能用心看的东西而不是进入头脑的思考原料。
或许偶尔就应该这样吧,关上你的大脑皮层,听听心的低吟。
文/牧云这已经是我看的第二部出现左小祖咒的音乐旋律的片子。
上一部是《最爱》,这次是这部《边境风云》。
可能是因为自己太喜欢左小的音乐,直接导致片中音乐随剧情出现时竟然有种莫名的激动。
于是,我看上了这部电影,它就像一位普通姑娘头上戴着的那朵野花,比美丽姑娘的装扮都要看着美丽。
对于《边境风云》里的那个世界,多么残酷。
电影一开头就渲染着一种沉重忧伤感,灰白色调的画面,黯淡的背影,人物表情把一种压抑感拉的老长老长。
那个世界,是那般的古怪,整个电影下来,所有的人物竟然没有一个姓名。
故事上,他是一个毒贩,绑架了她,后来怪蜀黍牵动的小萝莉的心,于是她爱上了他,他带着她亡命边境。
后来,他放弃事业,想弃恶从善,他和她一起逃亡,回到了她的父亲身边,最后他准备干完最后一票,结果被她的父亲出卖。
人性啊,善与恶,对于那个世界里孙红雷扮演的你,你是相当的古怪。
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你到底被唤作什么。
电影里,你和你的她诠释了一种真善美,可惜你们困在了恶犬群中,你亦是一条恶犬,野性狠毒,杀人不眨眼,但你怎么又有种发自内心的善良。
你好矛盾,在这样一个世界,你相当的古怪。
这便是电影的力量吧,又重塑了孙红雷以往的铁面狠心风格,但又有一种骨子里的柔情。
这部电影巧妙的剪辑让原本平淡的剧情多处灵光乍现。
开头出戏演员便悉数亮相,剧情却是电影后半段的一个小缩影,却也直接引出了人性对立点。
她处境其实很明朗,一心跟着心爱的他,无论天涯海角,只要在一起就好。
而他是个毒贩,头顶着的永远是一团乌云,似乎永无重见天日的时候。
而她的父亲现实到极点,一心想把女儿从他身边带走。
一方爱情,一方亲情,她该如何做?
记得吗?
她跟她父亲的一段对话。
她:爸爸,我现在很好,很幸福,难道这样还不够吗?
父:我不要你幸福,我要你活着。
她:我会活着。
…父:我理解不了。
她:你试着理解我,我试着让他做好人。
夹着在其中的是一种大爱无疆的亲情和一种无私无欲的爱情,对于这个世界,你好矛盾,一方是给予亲情的你的他,一方是给予爱情的你的他。
对于这个时间,你想当的古怪。
就在细微的曙光透过窗子的时候,啊,心上的人儿,快踏上亡命的征途吧。
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脯,你悲伤的望着爱情的时候也同时失望的望着你的亲情。
对于这个世界,你是不是觉得相当的古怪。
对于他和他来说,你都是他们的整个世界。
最终惨淡不堪,亲情的他让爱情的他牺牲了,他是否会望着爱情的他死前塞到他手里的钥匙感到愧疚?
他也许认为这是一场还债,他赢了一句“我不要你辛福,我要你活着”,可最终输了全局。
还好你们的古怪是一种美,是啊,多么古怪,拿古怪形容你们竟然是一种美。
对于这个世界,你相当的古怪;对于这个世界,你的她相当的古怪;对于这个世界,她的他相当的古怪。
对于这个世界,你们都太过古怪了。
还好,对于我,你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你的古怪让我潸然泪下。
本文有剧透,请慎重。
*********************************************************************************************************************************************************************************************************************************************************************************************************************************************************************************************************************最后一段交易时的情节,一把枪一发子弹,是孙红雷给了剧中人物三次活命机会。
第一次,是数完钱以后,孙红雷按住放毒品的箱子,请求张默放过他,其实是给张默一次活命的机会。
因为他在放毒品的箱子里放的枪,其实就是张默的夺命枪。
第二次,是杨坤拿到那一把枪之后,其实是拿到了自己活命的机会。
因为孙红雷在枪里只放了一颗子弹。
如果杨坤没有贪念,就那样放孙红雷离去,那么大家各取所需分手。
可惜杨坤扣下了扳机,其实是冲着自己开了枪。
第三次,是孙红雷借前两次给自己留一个活命的机会,如果前面两次都如他愿,没有这些变故,大家相安无事,孙红雷也可以过上自己平静的生活。
可惜事与愿违,其实孙红雷此时已经知道失去了生的机会。
这片整体不错,美中不足的是导演把音乐用泛滥了。
大量与剧情脱节的音乐冲散了情节。
如果生活是可以剪辑的电影片段,那会怎样?
《边境风云》的最后一小节没有象之前几节一样将一些故意遗漏的片段与对话增补,虽然我无比期待,尽管我知道增加再多的细节也不会挽回孙红雷所演的大毒枭三枪夺命的结局,但是导演再一次给了我们他们三个人做下来吃早饭,然后孙整好衣装出门的那个片段。
如果。。。
我知道导演想通过剪辑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需要看电影,电影与生活的差距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问但通常不会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得懂电影。
那些片段,那些隐匿的社会信息不过在镜头中,在镜头的连接与剪辑中,但我们读得懂,因为我们在生活中。
依然还是亦正亦邪的孙红雷可以驾驭这个坏但是有善心的大毒枭角色。
因为观众对他的旧印象,所以对于他为什么不杀那个小女孩也就不需过多的铺陈。
这也就是导演好的选角的用意。
观众总是带着那些旧记忆走进电影院的。
任何演员无法抹去过往所有角色带给ta的影响。
最后那场三人戏,紧凑而转折十足,毒枭的聪明与历练、最后救命钱的一博、小缉毒警的青涩、交易者的贪婪与不够聪明、男人与男人之间交待在那两三分钟全面爆发。
一点不弱智一点不脑残点点都很精彩。
正部电影象章回小说,用音乐和断裂的线索来过渡章回。
虽然开始有点小没头脑,但场景与故事的片段还算吸引人。
慢慢从狗、女儿和往事三个章回将这些呈现在我们面前似生活流水的片段重新串联,抖落了这个故事的线索,主人公若隐若现,几个故事相对独立,但又丰满而生活化。
难得见到如此有心思的讲故事了。
编剧与导演是同一人,我想他一定对于电影的叙事有过很深的体验,才会将这部视觉文学作品做成如此形式。
一部分是如此生活,生活到镜头中的如此随意与片段化,而另一部分却是如此的叙事,将所有出现的片段串联成为故事线索。
煎鸡蛋、吃米线、验孕结果、小孩偷窥、撑船的缅甸男人、拔牙。。。
诸多细节、片段、闪过的人物,他们都是我们这部生活大剧的小碎片。
可是我们居然可以在电影院里通过每个无需解释的视觉与生活式的呈现却推导与揣测着“剧情”、“理解”着他们的行动与选择,譬如毒枭为何收手不做了,也许因为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为何愿意帮助他们,因为他们在当地办学助人了。。。
只是有些“读懂”与“理解”是如此常俗化地瞬间发生,让我们几乎察觉不到Berger & Luckman所讲的social stock of knowledge。
虽然观影的时候,旁边那个我觉得很俗的女人一直像体育直播解说员一样说出每个转折时她的评论,如好二,她爸这么做肯定会让他女儿恨死他的。。。
但是回来想想,她也是直言表现出一个常民对这部电影基本情节的理解啊。
电影是被捕捉与剪辑的片段,所以导演可以用章回用故事主线来囊括所有呈现的视觉与听觉效果,所以最后那个结局虽然已经有了,但是最后再重放一次孙红雷的出门却是另一层深意,加重观众的遗憾。
只是我们的生活,不是可以剪辑的电影片段,不能回放,不能再现,不能重播,不能改变。
现在大陆的电影好看的越来越多了。
画面感很强是这部电影的特点,对白少。
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过于依赖对其眼神的特写。
刚开始的时候蹦出个第一章,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狗镇》和《无耻混蛋》还真确实有点无耻混蛋的风格。
创新从此开始。
倒叙的手法让电影多了一种趣味,同时也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感,让观众对故事更加嘘唏不已。
有点遗憾的是感情戏刻画不深入,不丰富。
这是一部风格非常硬朗和冷峻的电影。
杨坤和孙红雷的表演让支撑了电影的灵魂。
他没走商业路线,周六下午,看的人寥寥无几。
《边境风云》在故事结构、镜头和对人物刻画方面均有许多创新。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边境风云》,一部看题目会让我想起《湄公河行动》的缉毒影片,却出乎意料的有点儿像文艺片的感觉,没有宏大的枪战场面,没有惨烈的打斗场面,没有激烈的争辩,没有挣扎的纠结......有的只是无声胜有声的眼神、景色和想象空间。
不过我觉得英文名《Lethal Hostage》更贴近影片主题。
这是极少的让我回头再看一遍的警匪题材的影片,因为台词太少了,时间太错乱了,需要自己连接想象的情节太多了。
尽管如此,这部影片并不烧脑,却有种击中内心最柔软部分的感觉,是人性,抑或是爱,我有点儿分不清。
随着成长,渐渐的放下了非黑即白的价值观,渐渐的了解了没有什么是非如此不可,渐渐的不再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批判什么。
就如同孙红雷饰演的毒枭,他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踏上了这条不归路,面对小姑娘,他有两次用枪指着她,眼里却全是不忍。
当大毒枭的儿子要杀掉小姑娘时他挡在前面;当小姑娘的父亲(牙医)想要回女儿的时候,他说:你回去,拿上东西,送回来,接女儿走,就这么简单。
镜头切换到他和小姑娘等待在岸边的背影,小姑娘身上披着一件大大的外套;牙医不幸被抓,没法回来换女儿了,大毒枭的儿子企图剁掉小姑娘的手指,甚至杀掉他,他背水一战,血洗毒巢,成功上位。
小姑娘长大了,他们结婚了,只是我认为当初他对小姑娘的各种不忍心却不一定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善良。
所谓人性复杂,便是如此吧。
《岛上书店》里说过:一个人一旦在乎一件事,就发现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
孙红雷饰演的毒枭就很好的演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致命人质》这个题目更贴近主题,孙红雷的重大转折都是因为这个小人质,包括最后的死亡。
虽然英雄末路,虽然死亡收场,但是他的内心是平静的,踏实的,甚至是有点儿快乐的。
即使没有这个小人质,大约也会有其他人,其他事激发他人性中的善良......影片开始时老毒枭让孙红雷去倒掉毒品,一方面是为了毁掉罪证,另一方面是为了把生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再看老毒枭的儿子,野蛮分析一下,老毒枭一定是对这个儿子十分溺爱,所以这个儿子很懦弱残暴,得知老爹没有回来后,除了大发脾气,对孙红雷和小人质各种威胁,别无他法。
其实当人特别愤怒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恐惧,而通过愤怒表达恐惧则说明他懦弱无能;所以这个儿子愚昧无知,当牙医被抓到他眼前的时候,他只知道愤怒的让牙医把他老爹弄出来,压根儿就没有留意到牙医鞋上的窃听器。
而孙红雷却敏锐的注意到了窃听器,并且将计就计的摆脱了窃听。
所以老毒枭应该深知自己儿子几斤几两,是否儿子的懦弱愚昧,让他更加珍惜孙红雷饰演的这个角色,而把生的机会留给了他。
当然这也纯属野蛮分析片中孙红雷的善良不止体现在人质身上,他还为当地的孩子修建学校,长大后的人质给孩子们教书,所以当牙医来找女儿的时候,女儿说:你试着理解我,我试着让他做好人。
当学校塌陷的时候,他的愤怒通过对包工头的声声逼问和最后的枪声诠释的淋漓尽致。
牙医的台词也很少,但是每一句都那么戳人心扉,“你们不能抓我,抓了我,我拿什么换回我女儿”,“我不要你幸福,我要你活着”。
还有杨坤的眼神,冷酷又带点儿复杂,非常符合剧中人物的特点。
影片最为点题的一句话应该是缉毒警察妹妹说的一句话: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治安问题,实际上是感情问题。
是啊,很多事情表面上看都是治安或者道德问题,而实际上都隐藏着丰富的感情故事。
因为大多数的问题都基于情绪不同而变得结果不同,只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不太知道该怎样处理我们的,别人的情绪。
此处应该接上情绪管理课程的广告,哈哈哈。
回到我想说的,基于我们对事件背后隐藏的感情问题的不甚了解,所以,不必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批判什么。
在如此纷繁复杂又功利浮躁的社会,保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客观的分析能力便显得尤为难得。
所以,致命的其实不是人质,而是人性。
1.影片令人惊奇的是 里面所有的演员在戏里都是没有名字的。
2.插叙、倒叙的手法往往配合静的、慢的、压抑的气氛会产生很不错的效果和悬疑色彩。
《百年孤独》貌似是鼻祖级的了。
《空之境界》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都是挖了个大坑,然观众慢慢去填。
3。
影片没有强烈的打斗,但是在这样的节奏下更能感觉都人物的内心感受。
PS:《边境风云》这名字也太普通了吧,和内容不是层次上的。
我爱这细腻的画面,质感与细腻总是同时出现,在这样的画面里,大量简略的故事情节/极少的台词反而对人物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充沛的,他们来时来,去时去,没有多余的铺陈解释,却给我一种在陌生地方的桥上看过往行人,他们或匆匆或悠悠走过,我没见过他们在这地方的生活,但却强烈地感觉到他们与这方水土的关系。
故事情节的编排有着浓厚的昆汀(《无耻混蛋》)的影子,我个我人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它一般预示着这部电影是有故事的,而且故事的容量不会小到哪里去,关键是,100分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如果进行合理的落点处理,对观众来说是个积极的情绪处理契机。
由于故事情节过分克制,大量的留白基本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最令我感动的,是第四章末尾。
第三章结束时,节奏开始有些放缓,故事走向也趋向既定。
耳边开始隐隐奏响主旋律,人民警察威武的身姿开始飘荡。
这时我有些灰心,但也表示理解。
但导演却给我了大惊喜,也在此处给了男主角一个响亮的魅力特写。
我说第四章开篇节奏放缓的原因,就是兄妹在歌厅的对话。
妹妹对哥哥诉说关于打架关于太阳镜的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很小,很详细,使得一下子不能适应,以为要烂尾。
直到结尾镜头切回一家三口吃饭的场景,忽然理解了那段对话的安排。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这部电影的核心情怀——家庭。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导演用诺兰招牌交叉剪辑来进行故事的讲述,使得故事铺陈非常充盈饱满。
同时,对枪战/枪杀场景使用类似北野武《花火》的处理方式也加分不少。
这才是一个导演应该有的情怀!
《边境风云》这部电影有点不一样,明明是一个犯罪题材,却不知怎么长了一颗文艺的心。
比如,它一个故事不好好讲,时间线打乱,切成四块,分别展开又相互指涉,最终联合在一起,正中红心。
比如,它的节奏异常缓慢,警匪片里的快速打斗一个都没有,反而运用了大量的凝视镜头,让时间在这故事里凸显出来,造成了一种凝重的风格。
比如,它的台词极端的少,非必不可少的情况下,基本没有语言。
但是叙事不乱,动作和视听补白了那部分缺掉的东西。
寡言这种风格实在很适合黑帮片,能够让那些神秘的家伙,更多一些神秘。
比如,它的配乐,虽然有点过,不过很激人呐,特别是狗的段落的最后的一场戏里,音乐恢弘的都要溢出来了,很古典的那种音乐运用。
接着时间过去大半个小时,故事又回到这个场景,音乐重新响起,之前的故事立马就接上了,漂亮。
比如,它它剪辑,还是杀狗段落,杨三十二郎悄悄把警察妹妹的狗搞回自己的房间,举起手枪,画面一切,那妹妹正在和一墨镜女扭打一团,加上音乐一渲染,立马荡气回肠了。
还有孙红雷干掉老大的那一段,和尚念经,枪杀,加上孙红雷受礼,华丽呀华丽(突然想到《教父》和周杰伦的《最后的战役》),再华一点就要滑到mtv了。
比如,它的摄影,构图简洁,一个画面里很少有三个人以上同时出现,人人都被限制在一个画面里,孤独的很,比如孙带着小红领巾女孩坐船渡江那场面就漂亮极了。
再说这颜色,黄色和蓝色组成全片的色彩基调,冷而昏黄。
比如,它里面竟然有一段女生合唱左小老师的《忧伤的老板》,尼玛,正常人谁会去合唱左小诅咒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段合唱倒还真的蛮好听,看的时候就想这唱的什么歌呀?
怎么词和调子都这么文艺?
看完一看片尾字幕,尼玛,竟然是左小。
另外,片尾曲的演出者,是师太王韵壹。
比如,它的段落别具一格,最喜欢杀狗段落,那一个阴郁加恐怖的气氛恰到好处,简直都不像中国人住的地方了。
还有孙红雷他们第一次交易的那场戏,你发现,原来不止是香港电影里的那种段落,这里的交易也很澎湃。
还有就是最后了,最后孙的出门,交易,出门,把他圆满了。
当然,它肯定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过说好处比说毛病要来的舒服,而且挑毛病功力须深,我自知不足,前半部分的有些段落还是有点过于闷了,这只是我的直观感受,具体为什么,不知道。
意外的惊喜,冷竣范儿,基本就是一个斯德哥尔症的故事,正如某演员说的:表面上看这是个政治问题,实际上是个感情问题,近年来内地少有的这种类型的片儿,有点儿《狗咬狗》的意思,导演程耳这个名字很新鲜,手法却相当娴熟!
有半颗星是给编剧和导演程耳的。还是希望程耳导演能够给中国电影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我之前在只看了DVD的前提下给了3星半,但看了大银幕后,决定改回3星。大银幕同时放大优点和缺点。引以为戒)
不错,分章节小故事,有惊喜,算国内不错的片儿了!总之,属于文艺小清新犯罪类影片!
好片烂片一线之间~~~
活死人风云吧
刚开始看见王珞丹那惨淡的额头和演技就不想看下去了,再看见张默和他妹妹的的演技,就更不想看了·····PS:杨三十二郎居然有肌肉哎
如果有张默吸粉儿的镜头我会给满分
看着这一水儿的四星评价,我真的犹豫了!我果真是个商业片爱好者,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片装逼得有点过分了嘛!!看在国产片严重同质化缺乏风格的份上,我觉得三星真的够了。。好吧,我的第2222部献给你了。
出乎意料的很精彩。32演的让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导演用艺术片的表现手法瑕不掩瑜的诠释了新犯罪片,这种创新无论是谁都会觉得眼前一亮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警察都是党的好公仆,加油干。ps.这部相较之前一部第三个人,导演经过了涅槃?
这就是一喜剧,还搞出这么多形式化的东西。最可笑的就是杨32郎,开始那么冷酷,被警察抓了立马成了只乖乖羊...如此没有魄力的杀手,恐是只有国产片才有?
形式感足够,小标题略欠火候。故事漏洞太多,演员有走过场嫌疑。不过导演总算还是有些想法,望再接再厉。
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前面太拖沓以至于想睡着,非线性叙事还是比昆汀差了太多节。有些镜头真是太美貌,杨坤不知道喝啥时候的背影就像喝牛奶的他。
太慢了~
故事很有看点,风格有些图穷。迟到的文艺范,跟不上变奏的时代。
放在国产片里算不错了但:1.童年王珞丹那个小演员简直就跟僵尸一样;2.各种不合理情节,学校合唱团唱左小祖咒莫明奇妙的歌,两个女生打成一团了其他人还在旁边唱;3.标题和剧情字幕的字体是随便选的吗,丑得像居委会大字报
小警察不错啊
杨三十二郎的表情很僵硬啊~
片尾曲是王韵壹唱得啊······太恐怖了!
风云个屁啊……这伪文艺的犯罪片,不着边际的节奏,无厘头的结构……难道就是来看卡斯的么?
室外全景室内中近景,用色光强造景深,外加不会呼吸的运镜,不知道造的哪门子孽~~全然是电视剧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