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电视上看了这片子。
分了两段看了下来。
对于漂泊在外的人,回家是情结,离家是矛盾。
触景生情。
电影中,老中青三代人,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又都与至亲的人发生着矛盾,可能你我就是电影中的人物。
很现实也很真实的揭露了问题。
后半段一直哭着。
剧中的父女,母女间的争吵很激烈,都很真实,积怨已久的问题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在亲人面前,靠着争吵,淋漓尽致。
让人释放的地方是家。
回家过年。
我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很简单,自己电影院出来,会不会拍着胸脯推荐给别人看,电脑上下载的,看完后是留着再看还是直接删了。
但写影评这事儿我却没干过,不会。
可电影是姐姐的,还看了四遍,总得留下点什么。
既然觉得这电影好,就说说都喜欢哪吧。
高群书对高群书的好感完全来自《风声》,谍战的外壳下看两个穿着旗袍的美丽姑娘谈情说爱,着实让我痴迷好一阵子,看了十遍不止。
姐姐和他合作,我心生期待又略感担心——拍血雨腥风电影的人拍温情喜剧,什么样?
结果超出我想象,所以加分。
接地气在我看来,这部喜剧出效果的点在节奏而非台词,比如那时不时乱入的“一人我饮酒醉”,但接地气的台词我真喜欢,比如李老师给儿子李二毛打电话那一段,让我想到原来过年,我爷爷喝完酒也会拽着我那么跟我说话,试图解开平常日子中结下的小心结。
我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听,找个机会躲开。
实在不习惯突然之间这么直白的情感表露,再说也没多大点儿事儿,他还总记得。
后来我爷爷去世,就再也没人那么跟我说话了。
电影中,几乎祖孙三代的每一幕,我都觉得这些话我说过,听过,跟平常过日子一样。
只不过现在人大了,跟家人疏远些了,近几年不这么说了。
带仙气这仙气就是东高粱胡同的神人们带来的。
东北一家人的日常,加上这帮神人就不那么日常了。
身边看过的人说电影乱,电影院也听到有人这么嘟囔,搞不明白一家子的事儿演着演着为啥就穿插进几个神经兮兮的大仙儿。
也许是为了突出贺岁主题让大家乐呵乐呵,不至于让人看完《过年好》觉得根本是“过年不好”,也看网上说是向话剧版致敬,我也搞不懂。
但对于不懂的东西,我会天然的生出一种崇拜感,通俗的说就是犯贱,更觉得高导厉害:电影大众接地气儿,但也不至于怕你不明白非扯着你脖领子解释半天——这就是自己的范儿!
凭着这仙气,我第三遍第四遍看到这几段还是乐呵呵。
姐姐当然是姐姐。
从角色设定到表演风格,我都喜欢。
生活中,梦乡照进现实的时候少,一堆糟心事儿却要装作衣锦还乡回家过年的人肯定不少。
事业陷入困境,经济面临危机,夫妻关系破裂,女儿上蹿下跳不让人省心。
带着这些糟心事的李羊朵过年回家看望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
父亲时而痴呆时而精明,一点点戳破李羊朵小心翼翼维护的假象,争吵也逐渐升级,最后女儿火上浇油,让原本想装装样子过好年的李羊朵再也装不下去了,彻底爆发后躲在屋里哭个昏天黑地,我的心也哐当跟着碎了,这日子真是没发过了。
这时候老父亲痴呆病发作走丢了!
本已绝望又泄气的羊朵心急如焚找父亲,顾不上那些破事儿。
一场虚惊之后找到了,原本乌眼鸡一样的一家人又能和和睦睦过年了!
生活就是这样吧,你觉得真就过不下去了,可还要从你身上拿走你理所当然拥有的东西时,你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日子好像也不那么糟心了。
头两遍看,被羊朵和父亲、女儿争吵的两场戏吸引,有爆发的力度,有情绪的层次。
后两遍自己静静看,被羊朵和父亲做饭那场戏感动。
爬上梯子挂了灯笼,羊朵到厨房要给父亲炒菜。
父亲说你还给我炒菜,当年炒菜留下的疤好没?
羊朵像哄小孩一样随意一伸手,说早好了。
父亲说不是那只手,还一下指出那浅浅的疤痕。
羊朵怔住,惊讶于父亲的记性,感动于父亲对自己的上心,更想劝说父亲去北京。
这么多情绪我姐流畅自如的几个眼神就表达出来了,没有一句话。
都是这样吧,谁会跟家人抒发感情啊,可他们对自己的好能不知道吗?
总结我姐姐的这部电影,看得懂的地方喜欢,看不懂的地方向往,完全合我的胃口。
最后那场集体跳舞大狂欢我每次都是咧着嘴看完,眼花缭乱中寻找嗨翻的姐姐。
其实呢,上面写的那些都不是真正想说的,就一个姐姐的粉丝来说,就只是看着她这么开心跳舞的样子拍成一部电影,对我来说就足够足够了。
比起什么郭敬明之类的外行拍烂片我更不能容忍的是这些专业出身甚至曾经有不错口碑的导演为了圈钱拍这种烂片,这是更加令人发指地糟蹋艺术,因为他们知道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不是能力问题而纯粹是良心的问题。
觊觎着春节档电影市场的容量,为了自己的钱包弄这么个垃圾糊弄人。
高群书曾经怎样嘲讽小时代,现在就有多么地不要脸,自甘堕落到这个地步应该受到影迷严肃的抵制和谴责。
参演这部电影的明星可不少,不管是出于人情还是为了钱,我只能说请珍惜你们的艺术生命。
差评!
通通差评!
作为贺岁档的电影,电影在满足了商业片的同时,也在尽量的说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现代的春节的故事,那个中国人最重视的所谓大团圆的日子。
而且我觉得这个故事说的还是比较有看头的,会多多少少让人共鸣反思的故事,这点高群书的电影做的都很好,比较厉害。
作为观众,电影压根不懂,但还想说说,电影主色调昏黄,场景大多数放在一个胡同里或者说一个屋子里,春节元素一桩桩铺展出来,呈现出了过年的感觉。
台词上也很用心,还有就是人物,随着时间推移,场景的变换,出现的熟脸越多,让一部本来以三个人为主的家庭故事片变的有点像小品般或许喧闹,但一句句“过年好”也实实在在的把这个过年的欢庆氛围烘托了出来,我觉得这是这类电影最难的。
(这里提一句应景电影吧,或者理解为主旋律电影也未尝不可,但能拍出那个感觉我觉得也是很厉害的,拍好了更厉害,但这类电影就这个情况,拍不好有人骂,拍好了还有人骂,这也没办法,还是看票房。
)中国这30年的发展用飞速我都觉得慢,隔代人价值观的翻天覆地,文化的严重断层这些问题其实细想都是很可怕的,修复的办法我觉得也是没有的。
所以当作为这样的一个家庭,在弱化了一切人物关系之后,只让三个价值观为主这是非常直接的做法,而作为母亲,她一边反对这上一代那种保守,早早被时代丢弃的思想,一边又要被迫接受那过于奔放,甚至说完全违背了自己底线的新鲜思想,作为一个“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转换,有趣也无奈。
而闫妮我觉得表现的还不赖。
两头的那两位,没错,叫你俩呢!
呵呵,老头对于这个时代的完全不理解,这点不甚体会。
女孩可以说说,单亲家庭,父母唯一的交叉点,其中经济上的纠缠这点很能理解,当然电影中这是很微末的一点,但共鸣却是很大的。
以至于当后妈出现,还傻乎乎的念诗,引起她的大笑,我却觉得她是非常难过的,这个时代对于我们又何尝不是难以理解呢?
不同于老人的不接受,不同于中年人的转移话题,我们的方式似乎是偏激的不合作的自我为主,我们不是脑残,只是没有你们那么可以堂而皇之的去评判这个时代,尽管感觉你们也不是很懂。
这个人物的价值观其实是有点不好的自私,但想想也能理解。
(父母吵架那段,闫妮的思想也很现代化嘛)这个时代就是个夸张的时代,自我表达就是文化断层太厉害,继承不了就自己来了。
就这样,以过年为背景,把三代人聚在一起,中间还夹杂了大量笑点的一部现代都市家庭情景剧,我们作为观众看着他们的不同的烦恼,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焦点,以及他们眼中不同的新年,就如同看着我们的,时不时会有所思考。
有几个场景感觉很傻,大鹏那场同学相聚,明呛暗讽的卖生意人,很幼稚。
找姥爷转微博那段,很有时代氛围但仍觉夸张。
结局大团圆,很切题的结局,团圆嘛,就是太俗。
文/梦里诗书对于电影本身而言,《过年好》无疑是一场糟糕的演绎,刻意生硬的情感,做作难耐的悲情,走马观花的群星走秀亦难谈何演技可言,但本山大叔老父形象的拜年贺岁,使电影终还是在应景节日的氛围中找到了些许亲情的沉淀,给人以对家的温暖。
作为一场本意家庭团圆的喜剧,原以为电影会以家的日常暖人心房,犹如李安的《饮食男女》那般给人以真挚的感动,但看其成片方才知大错特错,失望透顶,这是一部如果没有赵本山完全就是一场灾难的电影,导演非常明显的无从把握人物角色的情感,喜与悲间转折的突兀令人简直无所适从,犹如舞台剧式的演绎更使其全然失去了真实的奠基,一种虚假做作的喜气氛围根本感染不了观众,即便是应景春节的电影,能将一个本自合家团圆的故事演绎到如此不堪,确也是令人所见导演高群书其自成一派的不凡“神”功。
《过年好》并非没有实力派的演员,相反群星荟萃用在在对《过年好》的形容上并不为过,但电影不是春晚,更不是依靠群星来个广场舞的大结局就能让人感受到所谓之年的氛围,它是需要一个真情实感的故事,需要真正契合演员的功底呈现出精彩的群像,来真正向全国人民真挚的问出一声新年好!
但这样的问候显然不属于这样一部群星走马观花的演绎,电影中几乎所有人的情感都是断层的,演员亦只是生硬刻板的背书出了自己的台词,使群星荟萃变成了萝卜开会,好在赵本山的老父形象,那一头白发和中肯的演技,诚然在这部电影中有所小成,但对于一个惨不忍睹的蓝本来说,并无法力挽狂澜,这无疑是电影最令人遗憾的所在。
本应是合家团圆,年味十足的《过年好》,虽不曾有以多么期待,却未曾想会是一出如此尴尬苍白的闹剧,平时如此滥竽充数也就算了,合家团圆之际仍旧不忘如此!
却还是要感谢电影的良心提档,让观众尚不至于过个糟心年。
《过年好》说是喜剧,笑点却没有笑出来,确实有点生搬硬套。
但是里面许多场景,是真家常化。
看豆瓣上,负评很多,各个方面,包括演技。
但是,我觉得,有几个场景就好像生活中的,孩子总是对父母的许多决定心存不甘,在多年以后旧事重提;孩子的叛逆不懂事让父母束手无策,无奈的老人一杯接一杯的闷酒。
做菜,仿佛从上面看到了爷爷的影子;阿尔茨海默症,看到了老祖母的影子。
我觉得它很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的是生活的无奈,亲情的挣扎,岁月对人的摧残。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喜剧,没想到它承袭了落叶归根那个电影,在闹剧之中带着悲剧色彩。
自从羊朵的女儿讲第一句话开始整个电影就落了俗套,之后我是压抑着看完的。
期间各种无意义的人物镜头或者是生硬地搬进去的台词“过年好”都令我难以忍受。
莫名其妙的演出和过于直白的矛盾宣泄都不像是本山大叔给我的感觉。
最后有将近十分的广场舞镜头热闹无比,本山众多弟子都出现了,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
这个独立于故事之外的情节,可以说让故事变得哭笑不得。
电影无可看之处,因为情怀不是拿来贩卖的
我是第一次写影评,没有献给好莱坞大片,也没有给喜欢的偶像,今年看了很多贺岁片,这部和张国立的那部真的看哭了,我也总在外面,不回家,家里也有老爸老妈,还有姥爷~(楼主单亲),真的很感动,很喜欢本山大爷,从小看他的小品长大,觉得很理解闫妮,在外面都不容易,炎亚纶虽然整容了,但是角色很讨喜,就是小外孙女有点贪玩不懂事,哎呀~~~看了之后明白以后不管什么日子,有时间真的要多回老家陪陪妈妈和姥爷!
好感动!!!
喜欢!!!
这顿年夜饭,看似团圆,实则各有各的难处,每个角色都带着矛盾的身份出现。
赵本山饰演的父亲角色,想要闺女回来,又不想跟闺女去北京住。
闫妮饰演的闺女,一边是错乱的个人生活和生意场,一边又是必须温情起来的家庭。
女儿看着大大咧咧刚从美帝回来,却也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诸多人物的诸多情感,在年夜饭上最终爆发,又以老年痴呆的姥爷走失为故事推动,最后酿成一个终极团聚,感人非常。
总有一些人带着有色的眼光看电影。
电影中出色的部分自动过滤,有瑕疵的地方牢记在心中,因为这样能够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让别人看起来更牛逼。
我看电影总会有一种“屌丝情节”,即欣赏好的地方,瑕不掩瑜的话就ok。
我没有那种想要拯救中国电影的伟大理想,我就想好好看(更想用欣赏这个词)一部电影,买票看电影不就是获得身心愉悦嘛?若是非得要挑出毛病来证明自己很牛逼的话,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电影界的症结。
但愿豆瓣不会成为一个装逼圣地……再次向导演和老赵致敬!真的戳中了泪点!
让天下父母都看看吧,糟心啊
说说感受,热闹的气氛,热闹的词儿,带来的确实实实在在年的样子,不是所以的都是很好很好非常好的样子,热热闹闹一桌子菜,确实留下了老头,一人的打电话给儿子,说到老头,不好意思忘了他是本山大爷,是个无助的老爷子,只记得那个姑娘要回来的老车站。当离家出走的儿子跪在老父亲年前,对不起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以泪奔。要的不多,就是和。快要过年了,新年好。
本山大叔演挺好,就是一大家子全是大傻叉
我觉得拍的很好啊,演技都很棒!
在这莫名的凌晨3点50看完了《过年好》 马上双十一 感觉也是像过年一样 年对中国人很重要 但家家的狗血就像这电影一样 可能不会让你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能解决
过年大团圆剧
天啊 我觉得演员演的都不错。很有戏剧冲突。至于剧情就不说什么了,像排话剧。
对,我是来拉分的。片子比期望中好看许多。本以为是俗套大团圆类型的喜剧片。结果不但内容有点意思,连形式上都比较有新意。
挺好一电影,非要硬拍成贺岁片
2016年度最差!
高导啊...高导啊...你咋不上天呢?《东京审判》、《风声》等积攒的人气被这部《过年好》一下子给你回炉重造了哇!
极端的一个片儿,过年里人们紧绷的精神状态……整个片子都好吵,但貌似过年就是如此~最后一幕升华不少
烂片定期看,刷新新底线。题外话,中国的春节对与两类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有家庭观念的,根本不差你这一天。没有家庭观念的,会因你背受传统道德的压力。但是,对于两者之间人们的确是一个机会。一年当中总得有这么几天去琢磨一下自己的活法。电影中这点善意还是有的。
6.5/10
还好吧,属实没给我整笑呀
烂,烂,烂,重要事情说三遍。正片没那么多明星,反倒是花絮好多明星。和一切都好一样烂。
整个故事太作了,但是赵本山的演技真的是一流的,没有表演的痕迹
这不就是我家吗、
全程全程泪点。偏要给五分。暖心动容又让人害怕。本山大叔真的老了、小时候过年春晚如今本山大叔不再出现、遥控器那边的爷爷也不在。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才发现自己的自私对老人来说该是多么的恨铁不成钢的痛彻心扉、我惧怕回家、更惧怕明年的春节如期而至。是不是还在原地的举杯、然后忍不住哭泣。
只值一星的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