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警探》在北美票房飘红,首周取得了1350万的骄人战绩,以致于将雄霸榜首的神作《盗梦空间》一举拿下。
如何夺目的耀眼光辉,跟它的整体构架、流程、套路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有诚意,且极力迎合北美观众口味的休闲爆米花影片。
人致贱则无敌,将俗套的搞笑大量拼凑堆积,一路高歌猛进地癫狂到最后。
除了肚子笑痛,大腿拍麻之外,剩下就是些经不起玩味的所谓的剧情,这就跟前段时间布鲁斯•威利斯的《拍档侦探》貌合神离了。
同样都是展现“模范贱兄弟”奇闻异事的拼盘喜剧,但为什么前者摇身一变成了黑马,而后者却老老实实地自甘平庸呢?
关于这个疑问的解释,完完全全都要归咎于投资,资金一到位,很大程度而言就已经事半功倍。
接下去,就看导演怎么用这笔钱来耍宝了。
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亚当•麦凯,出手极其犀利,在影片伊始就跟观众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道格•强森、塞缪尔•杰克逊两大狂野彪悍的猛男强强联手,一路风驰电掣,所到一处顿时一片狼藉,如此高调拉风的追车场面在一般靠会话为主打元素的喜剧电影里实为少见。
当Cop不再是Pig,而是Hero的时候,影片的反讽基调就全面铺开了。
因此,由他俩这样的“一流警探”也顺其自然地引出了两位真正的主角“二流警探”,个人称他们为“窝囊废”。
令人垂涎三尺的诱饵,在一次模仿“狼牙山五壮士”,惊天动地的壮举中戛然而止,简直是匪夷所思。
对于这样华丽而莫名其妙的开篇,引起了很多影迷的怨声载道,其实细想一下,大可不必抱怨,一种吊人胃口的伎俩而已。
只不过这一次,手段更高端,出手更阔气。
再进一层次,成也开篇,败也开篇。
叱咤风云,威风一时的“一流警探”英勇就义之后,是时候该让那两个窝囊废粉墨登场了。
由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Terry是个壮志未酬,不甘心寄于他人屋檐之下的警探,整天宅在警局里从事娘娘腔的文秘工作,让他恍恍而不可终日。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只渴望飞翔的孔雀,至于孔雀到底能不能飞,这个还有待商榷。
要是说Terry还尚存一丝纯爷们气息的话,那他的拍档Allen就是彻头彻尾的“伪娘”了。
影片的前一大段,都不遗余力地在展现Allen自甘卑微,低声下气,而从来不考虑有关于出人头地的一切。
在他的人生格言里,似乎“安逸、稳定”才是本真,“冒险、刺激”什么的都是浮云。
性感女神伊娃•门德斯友情客串娇妻,又使得影片将讽刺的意味推向高潮。
平庸背后的光鲜,如此纯粹虚幻的对比令人瞠目结舌,这又是营造观影氛围的一种聪明的手法。
电影不是生活,生活比电影苦;同样的,生活不是电影,电影比生活更美好。
想必,“窝囊废”们的春天,都在电影里。
影片走的还是关于资本投资失败,为掩盖填补亏损,而妄图破釜沉舟的老套路。
可圈可点的是,喜剧桥段的拼接与堆砌,配搭上演员完美的演技,也颇具喜感与看点。
“FBI”——Female Body Inspector,管他恶不恶俗,一切为了搞笑而服务;酒吧疯狂到极致的静态场面,带着明显模仿《宿醉》的痕迹;用高尔夫球来打飞机,虽转瞬即逝,也让人印象深刻;通过老妈来传达床第之欢的情趣,言辞之激烈,堪比兵刃刺进胸膛,个人表示毫无压力。
诸多举不胜举的恶趣味,由此可见导演下笔的重心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平铺直述的叙事路线,还了来了一次大转折。
Allen的“人格分裂”,让他不愧对于纯爷们的称号,而向来冲动鲁莽的Terry此时又转型成了安逸守旧派。
虽说这个戏剧矛盾冲突很短暂,但也无形地给原本单薄无力的剧情增添了一点活力。
像这样微小的旁枝末节,导演做得相当到位,让整部影片的信息量一点点膨胀。
当然了,有用没用还得另当别论,无非是更高层次的消遣罢了。
画外音的加入,很复古也很唐突,在剧情存在断层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派上用场。
这也说明,倘若影片在剧情主线上再加以雕琢润色,那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将更加丰满。
《二流警探》的成功,给日渐平庸没落的好莱坞传统喜剧套路电影,扎扎实实地上了一课。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当疯狂地将资金砸在看似毫无意义的火爆场面上,也许票房的“春天”就在不远处。
一开始,两名猛探在大街上追逐不知几名贼,也不知犯了什么事。
反正十分火爆,撞了十几辆车,炸了十几辆,最后埋单要一千几百万美金。
猛探在接受访问时,说你问我,不如问问纽约市民,只要安全就好,旁观者大拍手掌。
回到办公室,文书工作就由小探们接手,由其一个高大的小探勇于承担,但另一个矮小的小探就一肚子不满。
转眼又发生了一件抢劫案,猛探们追贼时追到天台,贼滑索逃走,猛探们也毅然跳下高楼,结果死了,原来他们以为下面有Little bush接住。
文书小探们开始争抢猛探死后位置,高矮小探也心动。
高小探查到了一件隐秘的大案,不是什么几万元几百万元的抢劫案,而是320亿美元的金融大案。
就像现实一样,罪犯骗甲几百亿,花完了,骗乙几百亿还甲,再骗丙几百亿,最后骗到警察退休金上,高矮小探当然不能罢休,最后大团圆收场,各抱美人归。
有什么好笑?
就是现实中的Too big too fail,小市民只有无奈地接受,不笑不行。
这片子笑点太多,大家自己看吧,我要说的是 最近很多好莱坞片子频频说国语的现象,当然了,我也没法分析的太透彻。
首先,我不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太多提高,可能中国人手上稍微有点儿钱了,喜欢进影院看片子了。
老外为了对付中国的口味,强行加了些不太流利的国语进去了。
不错!
在某一国外电影中,听过国语时确实挺亲切的。
蛮喜欢这种怪味喜欢的,黄段子、戏仿、插科打混,可惜编导少了点神来之笔,将它落于平淡了。
怎么说呢,部分都很好,但合在一起,就缺了点力量。
警探艾伦和特瑞是警局里默默无闻的小卒,英雄永远都不是他们,他们只配干杂活,做文字工作,而且被同事看不起。
但是NYPD的一对英雄警探离奇的死了,他们的机会到了,他们得以替补出更。
两人在查一桩金融案件的时候发觉其中有很多问题,于是顺藤摸瓜,找到真凶。
案子办下来一路的笑料。
这是一部反映在英雄人物光环下小人物生存状态的警匪片,只是用喜剧的效果来处理。
虽然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不过看看还是可以解乏的。
没得二流哪来的一流?
一流也不是从二流过来的。
当道恩·强森和塞缪尔·杰克逊这两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脸出现。
一流的脸,一流的个性的警察角色。
秒杀众人。
疯狂的追车,可以用跑就绝不用走,可以开车就绝不打的的奢华路线。
什么是一流。
一流就是从开头到结尾都得完美,炫目。
当然,为了让二流上位,一流死的时候那可谓是剑走偏锋。
他们都是职业的。
怎么办。
看准那个灌木丛了么?
let's go。
华丽,就是与众不同,一流不用绳索,哪怕是二十层楼。
而且,一流。
不用。
俗套的“救命稻草”。
好了。
一流总有退居二线的时候,青出于绿而胜于蓝。
威尔· 法瑞尔和马克·沃尔伯格两个二。
二流。
要不是看过《完美风暴》《生死狙击》根本不认得马克·沃尔伯格。
我不熟悉马克·沃尔伯格正如我不熟悉威尔· 法瑞尔。
不过作为二流,作为大众,他们太出色。
有点厚积薄发的意思。
个个先低调吧不低调就太低调的风格。
我是二流你就以为我真的是“二流”嘛。
学个芭蕾舞只是为了讽刺别人,学过艺术就是用来取笑伪艺术。
一脸憨厚老实的样子,却有着so hot的老婆,还有更让人费解的美丽EX,以及曾经是皮条客的辉煌记录。
你以为的二流都是他们的一部分而已。
社会中有太多的二流藏在身边,而只是因为人们的眼中充满了所谓的一流。
一流的都是来自于人们的恶捧。
以及部分人的主观肯定。
而这些不晓得什么时候变成了代表了大多数的看法,一流应运而生。
当然这里的一流二流是指的等级。
优和良的区别。
而不是“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的关系地位。
一流二流的界定标准都是你定的,凭什么你要看扁二流。
所以什么男女平等。
众生平等。
之类已然成为空谈。
社会越进步,界定越来越多,谁的小众,谁的主流。
有谁被二流。
相信吧。
你我都是二流。
你可以选择做二流的中流砥柱,或者是积极地变成一流。
取决于你想要成为鸡头还是凤尾。
PS送给自己。
还真别不平衡。
农民都能当艺术家你还真就当不上,不是说人家绝对的土鳖,哪怕是相对于你的土鳖,别人全家都艺术家了,还是没你的份。
2b当领导也别抱怨,哪怕他什么都不会,全世界都能领导你了,你也就只有被领导的份儿。
没办法,一个音几个字,粪,愤。
而且还,不奋。
啃老都是恩惠。
大家有没有看到影片出字幕时的动画,搬出麦道夫ponzi scheme丑闻,金融危机后政府对于TARP、AIG投入庞大的救援资金,而CEO与普通员工的工资比不断攀向高位,这在导演看来是很不合理的,表示导演对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颇有微词,所以电影中的Bad guys 设定为华尔街的坏人就不足为奇。
所以导演真正想说的是:真的英雄不是接受媒体采访、大出风头的超级明星,而是每天做着琐碎事情的the other guys,尤其在物欲横流、贪得无厌、弊病丛生的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中。
幽默的电影,严肃的主题,还不错。
片名/二流警探导演: 亚当·麦凯编剧: 克里斯·亨奇 / 亚当·麦凯主演: 马克·沃尔伯格 / 威尔·法瑞尔 / 道恩·强森 / 塞缪尔·杰克逊 / 伊娃·门德斯 / 雷·史蒂文森 / 迈克尔·基顿 / 史蒂夫·库根剧情简介:Highsmith(塞缪尔·杰克逊 Samuel L. Jackson 饰)和Danson(道恩·强森 Dwayne Johnson 饰)是一对无坚不摧的完美搭档,纽约警局里的超级精英,也是警界人士的崇拜对象。
相比两人,一副呆子样的Allen(威尔·法瑞尔 Will Ferrell 饰)和身手好但脾气暴躁的Terry(马克·沃尔伯格 Mark Wahlberg 饰)却是底层警员,除了扶老太太过马路或者劝架之类闲杂事等,他俩几乎无所事事。
一次偶然机会,却让他们得以替补偶像出更,两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出头的机会,但二人不性格不同、办事风格更是南辕北辙……最终,这一对难兄难弟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让众人对他们刮目相看?
|本文大约1100字,阅读需时3分钟真正的英雄或者是超级明星永远都是那些默默无闻不喜欢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的人,而其余那些被缔造的超级英雄其实大多是平庸无能的。
就像是片中开始的时候的强森和约翰逊一样。
没人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那一跳。
其实开始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这是一部由强森和约翰逊主演的一部轻松搞笑的动作警匪片,但是一开始没过多久强森和约翰逊就挂了,至今挂的匪夷所思。
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让人现在明白了其实他两个只是过来打酱油的。
酱油打完了以后就会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后拿着自己的钞票就默默的退下了。
接下来就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粉墨登场了。
基本上很多的电影都会用这两个形象来诠释或者说推动剧情发展的。
而本片稍微对这两个形象进行了再一次的加工与解读。
马克虽然有点没头脑,但是却不乏勇气。
而威尔虽然不高兴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高兴。
并没有自带主角光环拯救世界。
充其量多了一点撩妹的特长,那也因为是得益于大学期间的皮条客的积累。
于是冲突开始了。
没有人怀疑警察的不作为以及各种让旁人意想之外的不绝对公正。
正当马克开始要大展宏图的时候却被告知只能接受这一个现实。
没有人会愿意自己已经接手并付诸激情的案子转手让给他人或者说是被别人不了了之的。
但是马克却是遇到了这个情况。
而这个时候自己的搭档威尔原来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小警员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硬汉。
而这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的发展却被一个意外打破了。
真相总是在你无限接近的时候会选择离你远去的。
正当这两个搭档开始了自己“大片之旅”的时候一切就都戛然而止了而这一次的终止则是让两个人交换了一下角色。
威尔变成了那个无所不能的硬汉,而马克则成了友情客串。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相反这使得他们之间的默契不断加强了。
虽然在名义上他们已经被吊销了作为一个警察的资格,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最终误打误撞之际完成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案件。
然后成为了自己向往已久的英雄。
怎么样,这个故事精彩吗?
并不。
基本上本片在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一部爆米花电影,但是期间还不舍得给你加一些葡萄干。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长里面却没有多一些笑料来让我们维持着一份热情。
每一次我们以为将要有大料的时候就会马上冷却下来。
没有人愿意对于这样一部时不时让人抽一下的电影给予更多的人情的。
即使他们弘扬了一部英雄的主题。
即使他们为我们定义了真的英雄的定义。
也依然掩盖不了他作为一部如同名字一样的“二流片子”的事实。
我们总是善于被表象所迷惑的,如果说本片还有一丝丝的亮点的话,那么就是不时穿插的各种小黄段子一样的台词的。
同时为丰田车和《侠盗飞车》打了一波广告。
放佛告诉他们就等着大卖吧。
并不。
开始岩石和塞缪尔同学大战各路劫匪,破坏纽约市的情节真的很傻,这玩意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看录像带的时候,估计会热血沸腾,轮到现在轮到这片子彻底成为了笑料。
这两位大侠跳楼追抢匪挂了,真的很不错,全片这才进入主题。
威尔法瑞尔的那股憨厚劲头就很搞笑了。
放松娱乐的片子,不用动脑子,不用去想剧情的合理性。
很好。
這是一部典型噠小人物做主角噠電影。
剛開始有Rock Johnson和那個特有名噠黑人我就知道主角不是他們倆。
因為太有英雄范児叻一個小時四十分鐘根本講不完。
果然這倆白癡跳樓死叻。
我其實沒甚嚒話想說。
這個故事也看得不是那麼明明白白眞眞切切噠。
腦袋裏就記得有那麼輛紅色噠車大街小巷噠穿梭。
我想。
有人天生就是愛出風頭就是英雄。
有人天生就祇能默默無聞。
但是小人物也能當英雄。
也有拋頭露面噠那一天。
不是嚒。
努力像那些嘲笑過妳噠人證明自己吧。
哪怕跌倒叻無數次。
證明他們噠嘲笑是多麼噠傻逼。
也許現在像小草一樣根本沒人在乎。
誰說以後不會像牡丹一樣花開時節動京城。
笑点都不错诶
電波臺詞很好笑
两位主演的精彩表演让观众值回票价,只可惜动作场面彻底沦为了陪衬。★★★
没印象啊
哈哈,哈哈哈哈
没劲,显然臭屁警察二人组更亮
威尔-法莱尔还是不太适合搞冷面系
用高尔夫球打直升机那段还蛮搞笑的~
场面有,笑料也有,虽然故事混乱,但娱乐至上。
开头那俩肌肉男挺搞笑~
这部电影最大的印象就是巨石强森和塞缪尔.杰克逊居然是打酱油的。以上。
太给力了啊!笑得我都听不清对白了
不好看
笑死了哈哈。10/10/29,R5。看第二遍就觉得有点儿太拖沓了。
不喜欢这类的
还蛮搞笑的
冷笑话大全
需要认真听原对白,结尾字幕也很有意思。
三流片子
笑点很冷,剧情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