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影开头男主的旁白就明说了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但我敢保证在场80%的观众都是把它当成一部同志电影来看待的。
因为两位男主角之间真的很有火花,许多静静相处的对手戏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两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以至于当关键女性角色突然登场时大家的疑惑/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但很多观众也因为对片中的感情戏过于投入,反而对结局感到大跌眼镜。
实际上,整部电影围绕八座山这个哲学主题还是搭建了十分完整的框架的:童年境遇完全不同的两人在父亲这个意向的影响下分别迈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个坚定地朝着心中的“最高峰”攀登,一个带着迷茫的心情环游着世界各地的“八座山”,最终在执拗与遗憾中迎来了各自的结局。
虽然这个收尾可能让人如鲠在喉(其实我觉得结局不必如此惨烈也能很好地扣题),但这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两种选择的态度和警示。
我个人最喜欢本片的部分是两人每每在迎来重要的人生节点时,都会不远万里地赶来重逢度过一段独处的时光,互诉心中的迷茫并主动向对方伸出援手(这也让结尾显得更加可惜)。
我们说不清到底“最高峰”和“八座山”哪个才是人生正解,哪个才能才看到更美的风景,因为它们都困难重重又布满迷雾。
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帮助。
这是一部让人心旷神怡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意大利作家Paolo Cognetti的获奖小说。
关于两个男孩与父亲的关系,与大自然的关系,成长以及命运。
长达146分钟的电影里,意大利优美连绵的山脉是绝对的主角,风霜雨雪,草木葳蕤,壮阔的日出,包容一切的山谷,在沉默中注视着时间。
来自都市的彼特罗,跟随父母到乡下度假,认识了布鲁诺,两个十二岁的男孩开启一段难忘的假日生活。
彼特罗的父母很喜欢布鲁诺,想帮他到城市读书,甚至愿意承担一切费用。
此时的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生活。
彼特罗羡慕布鲁诺的自然潇洒,他反对把他带到磨灭人性的城市里,而布鲁诺早已厌倦了乡下的生活,期待走出大山。
布鲁诺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帮忙干活,也暗中反对读书计划,某一天突然带着布鲁诺去打工,上学计划中断,两个男孩的友谊也搁浅了。
十五年后,两个青年再次相遇。
彼特罗的父亲热爱大山,热爱自然,却因为繁忙的工作没有多少时间享受他期望的生活,他认真严肃地引导彼特罗,希望他认真学习,按部就班地成长。
彼特罗从小就不喜欢父亲把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强加给自己,他无心分辨父亲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他只是一味地反抗。
父亲带着遗憾骤然离世,彼特罗顿时陷入迷茫。
布鲁诺的父亲最终没让他上学,他成了一名建筑工人,跟醉鬼父亲打了一架后,独自居住,再没相见。
彼特罗回到山村,布鲁诺想给他在山上修一座石头房子。
这几个月,两个人又像重新回到了童年时光,爬山,游泳,在草地上看云,在山脊上游荡。
崇峰峻岭,烟云缭绕,无处不在的大山依然美不胜收,一段彼特罗翻山越岭的长镜头,一帧两个人在石房子屋顶对视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
彼特罗逐渐理解了父亲的遗憾,布鲁诺逐渐安心于山岭间的生活。
他们变得越来越像父亲。
彼特罗去到尼泊尔,希望继续寻找生活的意义。
在那里,他遇到了女孩阿斯密。
他决定留在尼泊尔。
布鲁诺和之前拜访彼特罗的朋友劳拉结婚生子,生活在山间农场,过着朴实的生活。
最初的吸引过后,生活的矛盾越积越多,甚至爆发剧烈的争吵。
因为经济危机,布罗诺的农场被收走,但他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表现得很无所谓。
他们都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彼特罗一直若离若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不满于父亲的犹豫不决和言行不一。
在山间和远方的不断游走,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他不想像父亲那样留下遗憾,他选择顺从自己的内心。
布鲁诺以一种粗暴的方式回归了自然,婚姻是一次努力,但他最终发现自己无法适应由纷繁的规则和情感的牵绊包围的生活,他只想独自住在小屋里,养两头牛,仅此而已。
有意无意中,他们都回到了父亲的“老路”上,他们留给身边人的印象也许跟父辈一样,尽管他们的父辈可能没得选,而他们是主动选择。
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互相理解。
正如布鲁诺所说:“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人必须停下来问自己一些问题,对自己说:‘这个我能做,这个不行。
’”“八山之旅”来自彼特罗在尼泊尔听到的传说:如果世界是个圆,最高峰就在圆的中心,问题是,谁学到了最多?
谁见到了八山八海?
谁登上了最高峰?
两个男人,在远山上,夜空下,寒风中,思考着。
不到最后,没有人有把握自己找到了答案。
电影最后,彼特罗生活在尼泊尔,布鲁诺消失在山中的一场大雪。
寻找高峰的旅程还在继续。
当我们疲惫的时候,会把目光放在云端,山间,他乡,究竟是远方能找到答案,还是远方就是答案?
两个男人的相遇和结交成为朋友是从小就开始的。
一起登山的经历,即使分别15年后,仍然感觉不变。
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懂你,只有你懂我。
几乎在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没有房贷压力,没有车贷压力,也没有对物质的过多追求,平平淡淡的生活。
领多少人称羡啊。
反观国内,教育压力,生存压力,医疗压力,养老压力,8座大山压死你。
彼得罗和父母到镇子里度假,认识了村里最后的男孩布鲁诺,年幼的友情产生在同龄的朋友每天在自然中的游玩,消散于彼得罗的回程和布鲁诺无法选择的留下。
青春期的彼得罗选择了离开家乡,再次归来的时候父亲去世,给他楼下了一栋山里的残屋,布鲁诺决定帮他一起,也在这个过程里彼得罗知道了布鲁诺对自己家人的陪伴,友谊和房子一起被重新建立,他们也约定每年都要回到房子里。
彼得罗在城里做主厨,布鲁诺在山上有了家庭,有了女儿,开了牧场。
彼得罗最终远行,去了尼泊尔,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和山,遇到了爱情,也会按照约定每年回来,慢慢成为了作家,而布鲁诺的农场生意不景气,家人离开,他却要坚守在山里。
最终,布鲁诺在一场大雪中消失在山里,彼得罗则在尼泊尔找到了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男人,友谊,山,和延续的故事。
故事里的二人在山中相遇,友情在山中升温,又因为山延续了来自父亲的一切。
布鲁诺父亲的缺失和突然出现成为了他离不开山的诱因,也导致了他最终离开女儿重蹈父亲的覆辙;而彼得罗为了不成为父亲早早离开家闯荡,归来却发现那个曾带着自己登山的父亲和自己一模一样,也理解了父亲的两面也理解了安定的意义。
而这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也因为山,建立了结实的友情,只不过布鲁诺的人生只有一座山,而彼得罗则在跨越一座有一座的高山。
常常形容父爱如山,山意味着深沉,可靠,稳定。
而显然故事的主角们阐释了人如山般的两个样子:如山般稳定的人和勇于不断攀登的人。
不论是哪一种我都看到他们的坚韧和坚持,这是和影片中的自然一样震撼我的人性的力量。
影片拍摄了大量的自然风光,山里的景色,山中的一年四季,即使他们都略显粗糙的留着胡子穿着干活儿用的和徒步的衣服,也阻挡不了环境和自然光线下所带来的美感。
自然滤镜让整个画面都震撼开阔,也让人更加理解到底什么是山,什么是山一般的人。
我完全没有想到,在年底的这个时间,我还能碰见如此美丽且寂静的故事。
接近两个半小时的观影体验却完全没有一点枯燥与乏味。
山的风光与人的交融不断引出一个个精神与道德的崎岖路线,这体感是惊艳绝伦的。
起初,冰冷的雪山融水静静流淌、高山上的白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瀑布咆哮着冲击岩壁流入河中、星光倒映在漆黑的湖面被微风摇晃闪烁。
而转眼一看,却还有山间的种植、放牧、制作奶酪、修建房屋。
这让正处为难时期的我心里感到平静、清凉。
在其他电影里,人们面对面之间的沉默更像是一件消极的事情,但在这里,沉默成为了常态,角色没有说话,但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肢体正在慢慢的诉说当下的故事,这感觉非常美妙也非常私人。
在电影中,我看着他们一起坐着,一起看向某处。
享受这一切,将行走这种身体上的体验通过眼睛投射到我的大脑之中。
身处于群山之间是艰辛的,去向某处也是如此,这一切总是很累人。
电影直接将所有的元素都铺陈而出,风、鸟儿、和所有一切。
有时两人眼中的山上会变得很安静,而突然这种安静又消失了,能听见许多东西,那是来自于山的声音。
在电影中途,里面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世界是个圆,圆的四周是八山八海,而最高峰就在圆的中心。
问题是,假设有两种人,一种造访过八山八海,一种抵达了须弥山巅,这两种人,谁学到了最多?
”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座高山或者游离四海似乎都是值得的选择,两者之间难分高下。
而这个问题的两种人分别对应着彼得罗和布鲁诺,造访八山八海的世界的旅行者,抵达须弥山癫长留此处的山民。
这两种人在人生的哲学里成为了两个极,而生活的责任则成为了一个位于中间却绝对无法绕开的点。
对于彼得罗来说,他在这两个极中不停的摇摆,他收集父亲生前攀登顶峰的留言,走过曾走过的路,完成父亲的心愿。
他爱上父亲的理想,又寻找着自己的意义,他爱着那山与远方,最终却选择留在一隅成为孩子们的导师。
他就像剩余的每个人,就像银幕外的我们,都在这个三角形中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
而他最终在经历了无数难以忘怀的记忆后,仍然是成为了一个定居者适应了当地社会,过上了当初父亲想要让他过上的生活。
而布鲁诺不一样,他在年幼时曾经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在成年后就坦然接受了一切,很可惜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心态并不能完美的形成递进,童年的索求和父辈们的关怀让他有些刚愎自用。
他性格倔强,不懂变通,宁愿让老婆孩子回娘家,牧场破产,也执念于心中“大山”这一抽象却具体的概念,独自留在山间,甚至选择在山间死去。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极致,他打定主意就不再变革,这世间没有几人能够像他一样坚韧和执着。
然而这样目的笔直的钟情一旦写入骨血,未来走向必然只有以头抢地的两败俱伤,甚至甘愿彗星般葬身陨落,而他的内心也像雪山般空茫如也。
电影最后,他选择把自己的躯体还给大山,他笑着,而彼得罗也没有阻止他,或许他们两人都清楚,布鲁诺的选择正可谓死得其所。
独守山巅与八山漂泊不仅仅是不同的追求,在这段友情中,也成为了他们跨越距离的纽带。
但当纽带断裂,无论是谁,在其人生中,都将屹立着一座巍峨却无法回去的山。
它是其他一切生命的中心,是自身历史的起源。
对于在第一座最高的山上失去了一位朋友的人来说,今后只能绕着八山漫游漂泊。
或许看电影的好处就是如此吧,可以很快看完一个人的一生。
才会发现无数的朝夕之间,一个人的一生原来可以只有两三个小时。
无论是对与世隔绝的向往感,还是经济萧条之下的痛苦感和委屈感,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游牧者还是山民,选择永远都在自己手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人是无法活在水中的,只能活在水边。
人也往往不活在山顶,而是活在山脚。
山南水北,太阳滋润,万物滋养,代代繁衍。
某日,却肆无忌惮的畅想,山的那一头与水的那一边。
从此,便心有不甘。
不再以为自己是山水之仆人,全凭山水而活。
开始放肆地征服山、征服水。
本是山水之间,却误以为是山水之灵。
翻过山,跨过水,发现依然是山与水。
心,更是不甘。
烧杀抢掠,用山水之间真正的生灵血染了山与水。
红色、深红色,直至黑色……与山水早已两隔,却自以为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一方。
不是“在”山水之间也,而是“在乎”山水之间,欲予欲求,全凭妄为。
都市里尘烟滚滚,不过是山中树木的哀鸣,酒席间觥筹交错,不过是水中鸟兽的啼哭。
非不闻,非不见。
色声香味触法,无不因吾是而是,无不因吾非而非。
殊不知吾早已被山水抛弃,不得见山水之色,不得闻山水之音,不得融于山水之间,只是数年泡影。
不需要维护的友谊,明白你内心小九九的朋友,心之所向的追寻,灵魂契合的爱人,这一生足够幸运才能明白才能找到吧。
找不到也没关系啊,少些欲望少些攀比少些贪痴虚荣作祟模样。
山一座座爬,路一步步走,有朋友爱人是加冕,没有亦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
阅人,悦己,越过山丘,嗯越过山丘紧紧拥抱不要回头!
电影的前半段,我跟随Pietro的视角来到他父母在乡村长足的度假公寓初次见到了Bruno,村里唯一的孩子,一个山民。
作为城市长大的独生子女我非常轻易地与男主角Pietro共情了:乡村生活的简单纯粹放大了他对工作狂父亲,肮脏、拥挤的城市生活的排斥;他产生了一种非常天真的对于山民生活的认可,一种对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渴望。
此时“山民生活”与“城市生活”似乎成了两种并列平行的选择、各有利弊;又好像是站在对立面的两种人生哲学,在不同角色的个人选择中体现出来。
这种对立在Pietro青春期发誓绝对不做他父亲那样“放弃了自己的一生”的人上得到了最大化地体现。
然而就像很多典型的第一世界国家/Overly educated youth一样,Pietro只是明确了自己不想要什么,而对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无明确的认识。
父亲六十二岁去世时他三十一岁,却连份稳定的工作或感情都没有。
因为父亲去世的缘由回到乡村与一心想着回归山民生活的Bruno相对比,城市vs.山民的这组对立的意向似乎正向着“山民”的一方倾斜;我在荧幕外恍然觉得在Pietro身上看到了自己和身边很多在城市中出生、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的影子。
再次见到Bruno给了Pietro(非常刻板印象地)离开固有的生活环境去攀登喜马拉雅山、成为一个作者的勇气。
此时Bruno的芝士作坊生意和家庭生活也正风生水起。
两个好友夏天重聚的时候Pietro引出了电影中第二组对立的意向:“深耕一座高山”或者“游遍八大山、八大海”——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座高山或者游离四海似乎都是值得的选择,两者之间难分高下。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Bruno的芝士作坊只有夏季能够维持生计,冬季没有收入便只能靠夫人外出打工度日;Bruno倔强的性格是他当时决定留在山间的理由,也是现在不懂得变通,宁愿放老婆孩子回娘家,芝士工坊破产也执念于心中“大山”这一抽象却具体的概念,独自留在山间的理由。
(相比之下,Bruno的夫人Lara虽然也是山民出身并选择了回到大山之间,却能够在面对生计压力的时候有所变通;男女在适应能力上的区别真的是世界通用。
)Bruno芝士工坊经营不善长期依赖政府补贴、最终家庭事业双输的局面,以及Bruno与Pietro来自Turin的朋友的对话破除了都市中产对山民生活的浪漫幻想。
在电影的后半段,这两组对立似乎都被打破了。
Pietro终于发现自己的父亲也并不只是是一个“困于城市生活的工作狂”这样地单薄形象;他也有过想要抛下一切躲进山里成为一个山民的畅想。
Bruno的夫人Lara最终还是搬回了娘家,让孩子接受了普通学校的教育。
Pietro虽然选择了定居尼泊尔,但爱人Asma跟自己的母亲一样也是一名学校教师——Pietro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推开了过往的制约,但仍然是成为了一个定居者适应了当地社会。
电影里所诠释的做一个“游遍世界的游牧者”和“成为一个山民”的人生哲学是两个极,“生活的责任”在两点之外与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整部电影中只有Bruno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个极致;剩余的每个人,如同银幕外的我们,都在这个三角形中寻找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
无论如何选择,生活总是喜乐参半的。
Bruno也许并不为自己葬于大山,尘土化为山间养料的结局难过。
留下的妻女和朋友呢?
在我看来,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塑造都非常有普遍意义;从人物塑造、故事叙述、镜头语言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出色的。
除了主线情节之外,电影中含蓄地提及了当代青年的信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基督和佛教意向,生活方式的选择),如何处理代际关系、家庭关系等等。
虽然故事仍然是第一世界白男之间的问题,但女性角色也是有血有肉且非常典型的——一部电影毕竟不能什么都囊括。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我挺喜欢的。
内涵自言自语的电影故事梗概总结,介意剧透勿入。
文艺片故事散形不散,两个男人一直在互相救赎,并且以一种很奇妙的方式互相陪伴,但是结局是布鲁诺选择了自杀,死在大山。
无法形容布鲁诺是懦弱还是纯粹。
小的时候他向往走出大山,但是他的酒鬼爸爸扼杀了这个选择,自此之后他一直在大山生活,然后继承了姑父的山间牧场,遇到了妻子生了小孩,比主人公先一步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随后主人公在不断四处漂泊的时候,停留在了尼泊尔,也有了自己的生活。
随后因为政府政策的调整,布鲁诺的牧场入不敷出,无法再支撑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时,妻子希望他可能回到“现实”生活,离开大山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但布鲁诺拒绝了,他抗拒去到都市,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后来主人公从尼泊尔回来也在劝他,甚至跟他说你现在和你父亲当初一样,选择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布鲁诺非常愤怒,把他赶出了他们共同建造的房子。
后来主人公离开了,布鲁诺在冬天,留在了大山中,选择了自杀,以“山葬”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布鲁诺年少时那么渴望离开大山,但是长大之后却如此抗拒?
年少时离开布鲁诺可能会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或许会像开头主人公一家一样,在都灵工作、成家,然后在夏季回到山里度假,生活或许不会这么跌宕起伏。
但在长大之后走出大山,是“被迫”,被生活所迫,逼不得已的选择。
他宁可生活无法继续,选择留在大山、死在大山,也不愿被生活胁迫。
布鲁诺的死会不会跟主人公跟他说的那番话有关呢?
在布鲁诺强调我是大山的孩子,并反问主人公,你知道我是谁的孩子吗?
的时候,主人公回答说:你是你那个酒鬼父亲的儿子,就像他当初抛弃你一样,你现在也抛弃了你的妻子和孩子。
这句话在“纯粹”的布鲁诺听来太刺耳了,或许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自杀?
再回到年少时,似乎是布鲁诺一直在帮主人公?
每个夏季的陪伴、在主人公与父亲决裂之后的照顾、在主人公父亲去世之后帮他完成父亲的遗愿…主人公也在尽自己的可能想要在布鲁诺困难的时候帮助他,比如牧场第一次碰到资金问题需要钱的时候、布鲁诺的妻子离开她的时候,但是布鲁诺都拒绝了。
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在最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父亲想帮他离开大山,供他所有的费用来生活和上学的时候,不仅没能帮到他反而让他被酒鬼父亲带去工地干活的原因吗?
往好的方向思考,就是虽然没有帮到他,但是他已经在内心觉得成熟了他们一家人很多的恩情,所以不想再接受任何的物质帮助了;如果往坏的方向想,成年之后的布鲁诺可能真的像他的父亲一样,执拗、偏执,就算生活再不如意也不要接受他人馈赠。
或许是后者,记得影片中间布鲁诺曾提到,自己看书很少所以表达匮乏,他的思想和人生选择可能也因此被限制。
然后又想到了布鲁诺自杀的原因,有一段叙事在讲主人公问布鲁诺:一个翻过八座山的人,和一个只翻过一座山但是到达顶峰的人,究竟谁才算成功呢?
这就像主人公和布鲁诺,主人公是那个翻过八座山的人,到处游历,进过大山见过都市,而布鲁诺就是那个只翻过一座山并且到达顶峰的人,他一辈子都在大山中生活,对大山的生活非常熟悉。
当时这段对话两个人大笑就跳过去了,谁也没有说出答案。
但是故事结尾布鲁诺的自杀,是不是也是在时隔多年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另一种回答。
所以影片也用八座山来命名。
胡乱写影评,单纯观影的自我感受,不喜勿喷。
好电影,主题是通过矛盾冲突来讲述,三个人现实和理想,救赎,寻找归途以及回不去的路。
布鲁洛和彼得多一个是山里的孩子,一个是城里优越条件的孩子,彼得多父亲是万人大厂工程师,终日为现实奔波,最大爱好登山只有每年夏天几周假期去征服一座座山,他每登完一座山会留下一个笔记本,写着自己向往自由的感慨. 彼得多成长判逆期完成不按照父亲安排专心完成学业,走一条传统稳定路线,而想当儿家,一气之下离家十余年打各种工在直到他31岁父亲去世才回来,在这10余年里他在事业尚无任何结果,人生状态颓然,他父亲生前和农家儿子经常一起爬山并给予人生各种帮忙(像是第二个儿子),父亲生前在山顶买了一块地,彼得多在和布鲁诺在山顶一起历时半年盖房、爬山、生活 的历练和解放中找到自己的本心,开始沉心写作最后出书 ,慢慢找到人生路,在此同时,他开始登一座座昔日父亲和儿时玩伴布鲁诺的山,翻开一本本的日志。
他发现他有两个父亲,一个是在城里工作年父亲,一个在登山的父亲. 这个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农家儿子,一个是自己亲生儿子.农家儿子在工程师爸爸中得到救赎想开农场,他借了资金有了家庭和孩子,有了事业,每日勤恳工作,但是由于不懂财务,经营不善又局限固执,最终导致失去农场和家庭(理想破灭)但他仍然认为自己是属于山里的人,最终在一次大雪中终于魂归山间(另一种理想的死去)导演安排多个冲突矛盾,一个是父亲理想和现实双重矛盾两个儿子的冲突又是另一层的现实和理想最后,山间房子在大雪被 锯了个口,彼得多说:想必房子可能就要毁了,就想有些路不可能重走(暗示他父亲的死和儿童玩伴布鲁 诺的死已经回不去),而他只能用登八座山的方式去怀念他们.
#75 Cannes主竞赛# 媒体场从晚上十点半看到凌晨一点,白天经历各种繁忙到疲惫至极后看到这样一部平淡,无聊,冗长,重复,琐碎的影片,内心就会不停大喊人生中宝贵的两个多小时又被浪费了,这种类型的影片进什么主竞赛,直接去非竞赛或平行单元不行吗
摄影挺好,当旅游宣传片看吧
我有两个父亲,一个是跟我一起生活二十年的陌生人,一个是日记里那个更熟悉的山中人。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走过七山七海的儿子,一个是栖居须弥山上的儿子。有的人生像树,移植时茁壮,生长时脆弱。有的感情像水,冰川里坚定,雪融后蒸腾。人总会在不经意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也都有此生再回不去的山。
主要景色也很加分
开头以为是《断背山》,后来才发现是《爬坡人生》,但观感更像是一个《锡尔斯玛利亚》式的寻求自我的私人故事,然而当然比不上前面任何一个。如果不嫌如此冗长乏闷,意大利的山村美景和马丁伊登男主的颜值可能还是可以看的。 两星半
简单的人喜欢复杂的故事,复杂的人才对简洁情有独钟
山上皑皑白雪似乎永远化不掉,山下绵绵情谊怎么扯也扯不断。儿时的同甘共苦滋养了长大后的求同存异,真挚的友谊会经过私心嫉妒的考验,细细流淌,缓缓渗透,成长的道路或许渐行渐远,不再无忧无虑,但路边总有熟悉的风景让人为之驻足。风景好美,友情好磕。
父亲的部分比友谊的部分,更打动我。雄性绝对的ego一直在作茧自缚式建造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如一座山到另一座山所无从跨越的永恒的沉默。朝向且栖身于一座座高山⛰️,何尝不也是此世来不及过的另一种人生。ps.还来不来得及带上父母从都灵出发,向第一座山迈进。 @SIFF2023-曹杨影城
除了片长长了些,还挺喜欢的,漂亮无比的自然风光,风格化的摄影(很想知道是用什么机器或什么手法拍的?很特别),首首都好听的音乐,点到为止的叙事却能完成清晰的叙事,导演很会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彼得罗去爬山,跟随着他一路攀爬的长镜头。
是友情还是得未尝有的爱情,一时分不清
《八座山》一个父亲,两个小伙伴,成长的故事。
意思是劝退生小孩。
父子关系、人生意义、中年危机。画面倒是人淡如菊,可惜剧情实在清汤寡水。老调试图翻新,有一些尚可的努力但总体一般。
风景美。看得出这片挺好的。男主我也分不清,有一个有点像吉伦哈尔。
“有时爱会慢慢消逝,有时却在瞬间熄灭了”。考虑到前作《漂亮男孩》真的很让人失望,这次的回归却足够打动。最成功的或许是它还原了所有在阅读原书时建立起的想象——一重又一重的山,一轮又一轮转动的时间;回忆、友谊、成长,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来。而某个时刻,它接近于“清水版”的《上帝之国》;有的时候,又好像是另个时空的《我的天才女友》。它的美丽不言自喻,它的讯息从容镇定。
当两个男人友谊,碰上意大利的美景时,其实一切都变的不重要了。
不是基片胜似基片,意大利男人的感情世界真的很迷啊。看到最后小木屋里还留着两人儿时的照片,心一下子变得很柔软。登山不只是逃离城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人最接近飞翔的状态,作为一名登山爱好者我的共鸣被拉满。
我的阿尔卑斯山滤镜和黑塞滤镜。和看书的时候感觉类似,仍然会联想到黑塞式的友谊与差异。影像化算是驾轻就熟恰到好处,看到山的景色观众或许也会像都灵来客一样赞不绝口,但是将山作为一种生活是太过具体的一件事。主角二人,如果要套用结尾的隐喻的话,确实是驻守与漂泊的差别,但是在这之上建立的不动点显得更为珍贵。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只能选择一种路径,但是理解让ta与分道扬镳的好朋友挥手告别。“到某个时候你总得问自己一些问题不是吗,然后你自己回答,这些可以做到,那些做不到。” 最挣扎的人可能是老瓜斯蒂,工间出厂房抽烟看到远处的山那是什么心情。| 和看书时候一样,觉得缺个吻,像《法比安》那样… 4:3画幅是不是为了拍出更漂亮的山……
情节看似和小说一模一样,吊诡的是,体验却是截然相反的。小说最好看的是童年的部分,因为真正写出了登山运动的魅力,而电影到成年阶段才变得赏心悦目,因为电影就是两个很有魅力的男演员在或壮丽或秀美的阿尔卑斯山风景里盖房子。归根结底,我想登山运动并不能被还原为山本身,即使是伟大的阿尔卑斯山脉也不行。但是导演可能根本没想解决这个问题。(原著里,男主一家生活在米兰,电影随手就改为都灵。说实话这让人有点茫然,难道Milano da bere已经不属于意大利人的集体记忆了吗?)当然,的确,亲眼看到所有这些雪山,冰层,树林,溪水,岩山羊,无论如何都是文字无法替代的。而且两位男主留起胡子仍然很帅。【最后,如果你真的喜欢看两个男人在山上生活:Ermanno Olmi《时间凝固》1958,quello si' e' un capolavoro.】
开头两星,中途变三星,最后给四星,如今讲两个大男人纯友谊的电影早就没有了吧,最后两男主的关系刻画还算挺好的,就是配乐实在有点土,都是英文口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