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
La Ciénaga,湿乐园(港),魔沼(台),The Swamp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主演:梅赛黛斯·莫朗,格拉谢拉·博尔赫斯,马丁·艾德赫米安,蕾奥诺拉·巴尔卡斯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法国,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01
简介:每年二月份,阿根廷西北部就会开始下起热带雨林特有的倾盆大雨,雨水把广阔的森林变成了一片人畜都无法通过的沼泽湿地,炙热的太阳晒在沼泽上,热气与雾气让这儿一片死寂。五十岁老妇人梅恰,就住在这片沼泽地的边缘,她与她的表妹塔丽在这儿经营着一座农场,她们各有四个小孩,各有一个老公,两个家庭在沼泽边挣扎着生存,但是这一年夏天..详细 >
电影开头的镜头很惊艳!脏红色的酒杯,麻木的泳池边的人们。他们面对面站着、或是躺椅交错的镜头,属于罕见的电影镜头。然后电影进入了人物混乱却情节简单的部分,对我而言就是,好多孩子啊!剧情多少有些沉闷无聊,催人昏昏欲睡。
开场大特写就预示着,影片会放大这里的每一处欲望、偏见与冷漠,它放纵着怠惰的滋生,美沙的强势表现在对家人的掌控上,但除了抱怨并不能做太多;塔丽一家明显更加积极有冲劲,但最后丈夫的暗中操控断掉了她的期望;卢西被非洲鼠和染发的谣言所影响,但最终还是打算爬上梯子,走出去,虽然最后摔倒了(此处我的理解是围墙太高沼泽太深+揭示家庭的冷漠本质,讲真稍显刻意了);何塞的懒散就是男主人的前兆;莫米经历着印第安社区与家庭偏见的双重压力;独眼男孩与枪随时盯着外来人;而圣女只是个普通的都市传说。本片优缺点都很明显,这套隐喻体系用的很漂亮,一些故事片段就能还原完整生态;缺点是故事过于简单,人物情绪没头没尾,这个拍摄方向我不是很看好,尽管这部确实担得起优质
看似凌乱,其实编织得很细密。例如非洲老鼠的故事,那口牙齿,男孩的换牙,咆哮的狗,电视新闻中的高塔,男孩的坠亡。一个事件细细密密地铺垫了无数,但却努力让事件看起来像是生活流中的偶然。弱点是缺少透气通透处,不太好看,但却有意思。有评论说是契诃夫戏剧的阿根廷版。
醉醺醺湿漉漉汗津津油腻腻闹哄哄血淋淋乌糟糟,最后空落落。
碎掉的玻璃杯,玻璃扎出血,陷在沼泽的牛,死掉的兔子,腿出血,故事里的鼠狗,鼻子出血,破掉的灯泡,倒在院子里,所有这些都是生活里过度的水分。
肮脏 破碎 神经质 混乱 低气压 黏腻 隐秘又张扬的情愫 在杂草丛生与雨林蒙翳的荒原深处,近景特写的景别、自然调度的镜头和动与静恰好的配比在恒定的节奏里呈现其生存状态而非叙事,就像作为孩子梦魇的狗鼠竟然是尚未换牙的自己,圣女必须亲自去见证她的不存在,叙事是无意义的因为你知道它必定引向宿命般的悲剧。如果要拍《百年孤独》那这应该就是我能想象的方式。丨才反应过来是马特尔扑通跪倒。
山雨欲来 (阿根廷泳池之光
从头到尾都让人不安,神迹贯穿令不安加剧。这片里小孩实在太多了,我要崩溃了。戏里戏外湿度警告⚠ @大光明
是要做些功课才能看懂的一部影片,包括但不限于阿根廷经济衰退,原住民与新移民的矛盾纠葛等等。看完的最直观的感受是闷,像儿时乌云密布的下午等待一场暴雨的闷。全程都是琐碎相连的生活片段,一个小时左右明显发困。查了一下居然还在柏林拿了奖orz(有点意料之外)
细节,破碎繁冗的生活片段拼凑出僵化的环境与尴尬的人际关系。角色被囚于暗藏杀机的生活泥沼,在挣扎中缓慢下沉。一直有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故事前行。陷于沼泽者不断仰首寻觅或许从未现身的圣女,神性鼓励挣扎,而挣扎加速下沉。看似单调重复的生活中堆积了无数潜在的危机。墙外的犬吠、自然流露的阶级与种族歧视、关系紧绷的人物不停地“受伤”、横生的牙齿、空山枪响和不经意间调转的枪口共同在密集地传递一种恐慌,一种焦虑。声光热,感官被完全调动,几乎是意识流的手法。被放大的环境音如蚊蚋嗡鸣,拉丁美洲的湿热粘稠通过不停渗出的汗水传达,光线在无限的躁动中趋近失控。“我什么也没看见。”,随着儿童跌落,绝望最终来袭。两个家庭和其共同影射的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画面外的毁灭是必然。观众终于得以从影像、从泥沼中挣脱,却永远不能逃离。
影片展示了阿根廷西北部两所曾经富有而如今缓缓陷于各自生活泥沼的家庭琐碎而松散的日常生活,并借此案影射国家自九十年代末经济危机起面临的社会陷落。在安稳环形叙事中,场景外的角色大都无法预知当前事件走向,而包括死亡在内的关键事件都被去显著化,美学上采用了乡村情节剧与抽象戏剧的混合形式。
95/100 暴雨将至的眩晕感如此强烈,也是恰好的梦之体验:靠层次众多时而压迫的声音;跳切与不规则的构图;大量依靠身体来表现...始终紧紧依靠视听语言带来紧张和黏稠,混乱感甚至夹杂着乱伦意味,家庭中不平等甚至独断的权力关系和氛围仿佛带着对政治环境的体现。望天期望有电视宣传里的圣女,低头有无人在意的老龟爬过,大部分时间仿佛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而一个大的事件注定发生但不知何时到来,这就是电影吧。
没觉得多好,整体看下来像《家宴》的降维版和各种画外音结合的一个作品,我主要不喜欢无序的嗡嗡声听得我神经衰弱了。相比较《家宴》弱在节奏和控制力上,喜欢某些局部,譬如室内家长说话小孩盯着另一个男的笑然后放音乐开始跳舞的片段,再比如小女孩逗男孩然后往泳池一跳接着传出寂静和咕噜噜的冒泡声,非常纯粹的电影时刻。算下来满打满算集中注意力的时刻只有前二十分钟,对盛名的尊重被节奏上的混乱消融殆尽,于是开始疯狂走神拉都拉不回来,可能会重看
闷热的天和赶路的人,座位在大光明二楼的较后排,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顶。暴雨如注,泳池边的局部肉体,室内透进来的光都带着一种短暂停留的感觉——白昼正在逐渐消失。掐头去尾,人与人之间的线用大量无台词镜头呈现。莫米让我想起赎罪里的Briony和白莲花里的Olivia,蔑视印第安女仆,又爱窥探她;何赛和男人的争执,和女人的纠缠,浴室里的情欲;男孩从梯子坠落,意外的死让观众发觉,原来所有镜头都有据可依。热带雨季造就的压抑之感贯穿整部影片,山间别墅里错综复杂的人,最终都深陷泥沼。人们避无可避。
直接的进入到声音的美妙方阵中感受着音轨层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中影像沦为“热带环境”的湿热产物,拥挤的杯具与身体,尖叫后发声的主体却被排斥在画框外,摄像机贴近人体/皮肤同汗水黏滞在一起,混乱的人物关系与外部融为一体,环境音成为人类情绪持发散状态下的底噪,马特尔并没有刻意的让她电影中的果实连枝,而是令其拥有“存在即合理”的核,玻璃划破皮肤预示了某种征兆(内在与外在共同转化为某种感知):并非创造伤口而是将其“打开”,在将要愈合时的临界又滋生出其他。惊雷与暴雨后的泥潭里人同哀嚎的野牛并无区别,晃荡的画面中充斥着嘈杂(无论是活泼欢乐孩童抑或是暴躁冷漠成人),凝视着“嗵”声后浑浊的泳池,洗去泥泞后由身体组成新的词语(于是有了令人不安的解读),一切都是粘稠的,大家都在被困住,圣女不曾出现,沼泽从未消失…
睡着了 不知道他们在干嘛 好多人啊
阿根廷电影周,大光明一厅,2k修复版,近8.2分1,故事挺无聊,声音很出色。从第一秒开始的声音设计就让人身临其境(如果能有一天能制作成杜比音效那该多牛逼)。不晓得卡隆的《罗马》是否受其启发,但《沼泽》的音效无疑是艺术的先行者2,两个小女孩对转动的风扇说话,简直就是我们小时候夏天乐此不疲的游戏和天真的探索啊,但只有马特尔将这份纯真与怀念表现了出来3,莫米和伊莎躺在床上,莫米一脚玩弄带镜的厨门,绝美的光影在莫米脸上,父亲脸上,房间里游荡的这一静止时光,是我认为全片摄影最美的时刻
【7.8】很是让人窒息的电影。炽热潮湿的天气下,一个中产家庭的关系和情感就这么如游泳池的腐水般慢慢腐烂,儿子和母亲,仆人和女儿,不正常的相处模式和冷漠的人情,锁住了观众的希望,阿根廷这个国家的未来也尽是灰暗。很佩服导演对声音的处理,有机会找一些他的其他作品观赏。
开头泳池边一个拥挤的镜头,女主摔在地上许久没有人扶起来很惊艳。然后陷入漫长的脸盲之中无法区分各种人物与剧情。结尾突然死亡的空镜头切换又终于能开始欣赏到。自然声跟一些背光的热带拍法都好像阿克曼。回过头来补剧情才发现是个生活不断腐烂的故事,一切燥热和混乱变得能够接受了#阿根廷电影展大光明电影院
#HKIFF# (大银幕重看) 声音的层次感完全出来了:外部此起彼伏的铃声、远处的混杂着枪响的雷、门的吱嘎声(vs Zama里的木扇声)、酒杯、水声。被困住的伤痛生活 vs. 终究没有去的玻利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