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年》里,很多观众都羡慕张春梅与婆婆的关系,她们像母女一样亲密。
看着张春梅跟婆婆一起躲猫猫、挑衣服,对比女儿倪伟贞连药都让母亲吃错,不得不感慨,这媳妇比女儿还强呀!
可是婆婆们也不用羡慕这种神仙媳妇,因为这样的关系,无法长久。
1.巨婴老公《熟年》一开场,张春梅就展现出她超强的能力,工作上游刃有余,知性优雅,生活上事无巨细,不管是小姑子倪伟珍还是大哥大嫂,甚至上了年纪的婆婆,她都能够照顾到。
做饭刷碗,她都亲力亲为。
很多人都羡慕地称她的人生才是完美人生。
可完美人生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倪伟强在妈妈生日当天失踪,不管谁给他电话他都不接,张春梅好容易找到他,他却说,张春梅太霸道了,连他的生活都要管。
我们再对比一下张春梅的儿子倪斯楠,也在背着妈妈玩乐器,你看,父子俩一样叛逆。
倪伟强虽然出场不多,但他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巨婴的形象。
自己工作不顺,没评上荣誉又被举报,他与周琴清清白白却被人指指点点,他感觉到从所未有的挫败感,于是想着逃避,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地不接电话,玩失踪,全然不顾家人们的担心。
张春梅找到他,想要问清楚原因,他却发火把责任都推给张春梅,说是因为她管得太多了。
周琴跟他商量工作上的事,他说随便吧,他不想再做项目了。
说撒手就撒手,留一个烂摊子给自己的学生,这有一点责任心吗?
你看看,倪伟强看似优秀,其实就是一个巨婴。
2.缺乏边界随着剧情的推进,倪伟强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他肯定是人生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如此。
问题关键在他认为张春梅过于强势,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令自己窒息,所以他想要换一种活法。
可是他的阻力重重,首先就是母亲的问题。
如今母亲跟媳妇张春梅两个人关系极好,所有问题都会站在张春梅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他的想法注定不被理解。
倪伟强找到大哥,跟大哥说,希望他能够帮他照顾一段时间,大哥也答应了。
可是张春梅不同意。
她说,不管我们发展到哪一步,妈我都会照顾。
这让大家觉得是感动,可是对倪伟强来说,却是负担。
所以倪伟强才会说出你大可不必。
对于母亲,倪伟强也有强烈的被侵占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受,不管我们在外面遇到了什么难事,只要回家看到母亲,或者吃上母亲做的家常饭菜,心情都能好一点。
哪怕母亲不会说什么,哪怕我们也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母亲,但是跟她呆一会,心里便会舒服很多。
可惜,倪伟强连这个权力都没有,母亲被媳妇张春梅霸占着,让他感觉那已经不是自己的母亲了。
所以说,婆媳处成母女,最受伤的人其实是老公。
因为这种关系,让他失去了母爱的归属感。
而媳妇给的爱,又让人压抑窒息,换做谁都想逃。
反过来说,如果女婿和岳母关系太好,女儿也会有这种感受。
对于夫妻来说,双方的父母只是对方的父母,尽量不要过分亲近,还是要有个分寸,否则对方会不舒服的。
3.婚姻悲剧婆媳关系不好,儿子在中间受“夹板气”;婆媳关系太好,儿子在中间缺乏存在感。
所以理想的婆媳关系,是应该有亲人的安全距离,不能越位,也不能过分生疏,需要在亲疏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
婚姻里,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的。
不管是婆媳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不应该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所以,我们不该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而是应该想办法经营好夫妻关系。
婆婆毕竟是老公的妈,你要让老公承担起赡养的责任感,你可以从旁协助,但决不可插手,更不能越俎代庖;同样,也要给婆婆和老公单独的空间,在这空间,他们可以吐槽你也可以说一些你不知道的秘密,你不要去干涉。
至亲至疏夫妻。
夫妻是最亲密的人,也是最陌生的人。
有时候,你可以对他说出你所有的想法,但有时候,你也该给彼此一定的空间。
把配偶的母亲还给对方,其实对彼此都好。
跟婆婆当母女,跟岳母当母子,真的大可不必。
刚开始我看了一眼简介,家庭剧题材,好害怕是那种鸡飞狗跳能把人脑仁吵爆炸的东西,但是看了《熟年》的阵容,还是好奇打开了。
宋丹丹,郝蕾,刘奕君,曹翠芬,张国强这几个老人凑了一堆,拍片的现场得有多疯狂,每个人都是懂演戏的,每个人也都是有想法的,片场是不是能打起来?
毕竟之前也不是没有,两个戏骨吵架,让一部公检法题材的剧组拍着拍着一度停摆,如今这么个卡司组合,分分钟能让人脑补出一场《片场的战役》。
看下来发现,《熟年》是一部给成年女性看的剧,描绘一幅年华相关的众生像,从自恃18岁成年了的叛逆大学生到垂垂老矣甚至失了智的老人,几乎所有成年人的生活状态都能在里面找到。
也没有出现我预想的全员飙戏,场场火星撞地球一样的表演,相反,点到为止的表情,动作,台词把家庭和生活的悲喜演绎的相当深刻。
施暴者--吴二琥一个强势的家中长媳长嫂,嫁了个窝囊善良但又没什么本事的家中长子,生了一个没什么主心骨只想得过且过的软蛋儿子,一辈子拮据的生活让她养成了势力自私又算计的性格,家里任何一个决策的生杀大权都被她牢牢掌控。
这应该是创作者很爱的一个人物了吧,从她名字的设计上就能看出端倪,她叫吴二琥,琥的本意是虎符,能调兵遣将的信物,她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无疑是最高权力者。
然而这样一个处处自私算计不受待见的女人是与生俱来的吗?
未见得。
初嫁到倪家的时候,她也愿意一个月出200块给二弟当生活费,供养他完成学业。
那个时候她大概还对人生满是憧憬吧,她还愿意相信明天会更好。
可是半生蹉跎过后,是丈夫的一成不变的懦弱和比丈夫还扶不上墙的儿子,她连最后一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完全失去了,她生成了自有的价值观体系,眼里心里都是一小家人仅存的“利益”,不容任何人侵犯,那是她以为的最后能守住的东西。
也许正是劳苦的生活把她熬成了一个施暴者,作为儿媳妇的经历她是不那么痛快的,她嫉妒弟妹张春梅,认为二弟一家衣食无忧的生活是自己供养二弟上学得来的,一边捡着人家的衣服穿一边阴阳怪气人家操办家宴的人均消费,她厌恶伟贞,觉得这个小姑子一把年纪嫁不出去占着婆婆的房子是罪过,在她的眼里心里自己得不到的或者不能占为己有的都是罪,但是她无法发泄这些不满和愤恨,于是就“复印”出来的中国最传统认知里的恶婆婆,她把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都变本加厉的转嫁到了家里唯一的一个“外人”身上,说最刻薄的话,做最刻薄的事,一刀一刀都划在了儿媳妇心里。
想要把生活过好虽然是个不错的愿望,但她只想自己可以更好些,老公可以更好些,儿子可以更好些,却始终没把儿媳妇放进这个更好的名单。
在她眼中,儿媳妇是个给自己生孙子的工具,换做是任何一个女人都行,所以对儿媳妇的每一点可怜的付出都必须有回报。
画一个买房子的大饼,还心急火燎的要寡母亲家出钱,因为自己的算计而导致儿媳妇的流产,她非但没有一丁点同情反而在此时一起流产了买房计划。
还借着流产的由头忙不迭的打电话给儿媳妇单位请假,表达了不想让儿媳妇升迁的愿望。
在她心里,这个儿媳妇不需要像个人一样有她自己的人生,只需要具备儿媳妇随自己摆布的工具属性即可。
独裁者--张春梅二儿媳张春梅是中产阶级的女性的完美代表,主打就是一个体面,在外职场上她不仅外表光鲜,处理工作也游刃有余,知性优雅,有思想有内涵。
在内丈夫是教授博导有体面的工作,儿子在重点大学读体面的经济专业,婆媳关系亲密,按时操办家宴,500块钱一个人的标准也是她的体面。
就在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给老太太过寿之际,老公却失踪了,一下子打破了她悉心经营的“体面”。
一方面她还是像平常一样照顾着一家人的表面和谐,另一方面搜罗一条条蛛丝马迹,也很快就找到了老公,得来的却是丈夫的离婚通牒。
这无疑又是对她体面的更沉重的打击,毕竟张春梅这么多年的人生阅历也不是混的,短暂的失措之后她理性的选择了“自救”,她不动声色的照旧安排着老公的生活,积极地安排夫妻心理咨询,希望借此来挽救。
张春梅这一类的女性太习惯掌控一切了,与嫂子吴二琥只知索取别人的掌控不同,张春梅不“自私”。
她要求别人之前,先做到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自己,骨子里甚至有点完美主义,化精致的妆,穿有搭配的衣服,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工作难题,力求让所有人都满意。
她把婆婆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婆婆吃几片药吃几个包子吃几块水果都由她安排,老公儿子的生活安排的事无巨细,老公工作上的事情也要染指,儿子的人生也被她规划好了,上重本读经济,以备将来有个“体面”的人生。
家庭里或许须要张春梅这样的“强者”,她能给家庭带来稳定,安全,体面的表象。
因为做得好让人挑不出错处,这成就了张春梅独特的“个人魅力”,外界也往往被这种魅力迷惑,忘记了自己的主观判断。
但是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张春梅判断的“好”也局限在自己的狭隘领域,也有未考虑到除她以外的其他因素,比方说个人的自由,这也是张春梅丈夫儿子都努力挣脱她掌控的根本缘由。
张春梅对体面的追求而做的“安排”让她最爱的两个男人感到窒息,像尊贵的老太后一样,儿子们(丈夫和儿子)都要对她俯首称臣。
当安排变成压迫,所谓的关心和照顾只会让人厌恶,倪伟强的出走儿子的阳奉阴违有一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张春梅事无巨细的妥帖安排。
摆烂者--倪伟贞三女儿倪伟贞,与前面两位嫂子不同,她排行老幺,工作尚可,未婚未育,好像是最无忧无虑的一个人,如果说大嫂是为了捍卫家庭而活,二嫂是为了捍卫体面而活,那伟贞似乎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
没有婚姻的琐事,没有孩子的烦扰,没有生存的压力,她是最有资格追求点自己想要东西的那个人,这也是她的倔强,电视台要砍掉她的节目,调她去做不喜欢的工作,她干脆离职不伺候了。
年迈的母亲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当下与过去的时间开始混淆,以前对她不是那么重要的家的概念,如今分量却重了许多。
旧爱回归示好,她发现那人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时,她义无反顾的嫁给了悸动的心。
这段冲动的姐狗恋,她自己也是没有太多底气的,她选择秘而不宣,领证这件事更像是在给自己开始新恋情一点肯定的动力。
宫斗剧里经常出现一个词叫恃宠而骄,倪家老太太高龄得女,上还有两个哥哥照拂,倪伟贞在家里算得上活得最自我的一个人,而且丝毫没有想要承担任何责任的意思。
二嫂张春梅不与她计较,但吴二琥那种觉得过得好的人都是亏欠自己的人却也不愿再惯着伟贞,她诟病伟贞没有为照料老人付出任何努力(言外之意当然也有没有回报兄嫂),却因为不出嫁就占着父母的老房子,甚至提出谁伺候老人谁来住让老太太立遗嘱分家的时候,老太太一句“那老房子是我的,以后什么时候分,怎么分,我心里有数。
”夹死了吴二琥的妄想,倪伟贞也许知道,凭借张春梅和老太太的关系,怎么轮也轮不到自己伺候老妈那一步,老太太还在吴二琥心里再不平衡也不敢造次,她依旧可以继续享受生活而不必负任何责任。
没有生存压力的人才有潇洒谈理想的资格,她遇到年下小狗,可以毫无压力的谈恋爱,享受爱情,享受生活。
一直以来她想做的就是自己内心和精神层面的满足,被家人照顾的太好,这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家人的宠溺是她摆烂的底气。
挣脱者--刘红艳与倪伟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大家的儿媳妇刘红艳,小城市来务工的姑娘,嫁了个家境并不富裕的除了能逗自己开心一无是处的妈宝老公,是不是图能留在大城市的户口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肯定是这个女孩太想有个家了,而且是跟自己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家。
在重组家庭家庭长大的孩子日子不好过,就继父去世后几个哥哥姐姐的表现来看,刘红艳成长并不幸福,所以她拼命的想挣脱这个家,去到一个新的地方,组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刘红艳主打一个清醒和精明,我不相信她不知道自己老公是个什么德行,跟倪俊在一起也许就是图他没什么主意好把控,却没想到碰见千年的狐狸婆婆吴二琥,刘红艳这点道行显然是不够使的。
很快红艳就被婆婆买房的大饼拿捏了,怀了孕虽然不想生,但看在房子的份上也认了。
刘红艳买房的决心多少带了点对母亲的怒其不争,她是有野心的,这里面带着母亲逆来顺受的怨气,带着有个自己的家的渴望,这个愿望更加迫切。
然而孩子没保住,婆婆又搅黄了自己的升迁,连房子这个筹码也没有了,自己的亲妈执意收拾老房子累到贫血晕倒,要说刘红艳对吴二琥没有恨我是不信的。
然而这个时候被婆婆咒骂克夫,盐碱地等等不堪的词语,更是激化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刘红艳以为可以轻松掌控的老公却处处向着婆婆吴二琥说话,这更加深了刘红艳的对婆婆对她那个家的恨,这对婆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会持续存在。
但是刘红艳不是那么被打到的,她对命运的桎梏从来也没有屈服过,只是她的婚姻之路注定是不那么容易走的了。
这是一部呈现了很多现实问题的剧,金钱,婚姻,养老,买房等等,记得很多年之前看完《纸牌屋》时就有了一个觉悟,利益可能是维护一段关系抑或婚姻最可靠的捆绑,当然这里的所说的利益不仅仅是指金钱,现在想来放在家庭关系里亦然,当利益交换达到平衡点,每个利益相关者都会小心翼翼的维系这种微妙的平衡,但倘若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人人都会漏出丑相,再无善者。
很不错的剧,在天津拍的。
挺好看的。
喜欢里面的几乎所有女演员!
演技一个比一个在线。
都是戏。
每一个人物的细节都很到位,场景和背景音乐也都很到位。
婆婆和媳妇关系很好,不是一上来就渲染婆媳矛盾。
感觉这个剧热度不够哦!
大家多多支持希望这样的国产剧越来越多!
一上来就有一个悬念,老太太生日,二儿子不出现,以此来展开剧情。
且看看后面的发展吧。
看到28集,实在忍不住了。
目前情况就是都在津北同一个城市,男方和父母住他爸妈的房子,女方和母亲住她母亲的房子。
两口子结婚单独买不起房,那么就是选择去男方家住或者去女方家住。
这和房子是谁的有啥关系,房子都是两边父母的啊,写的都是两边父母的名字,嘴上说给谁有啥意义,父母百年之前都是父母的,百年之后都是子女的,说不说有啥意义,有那么难扯么。
老三倪偉貞這條線收得有點出乎意料,一開始都以為何母是一位不近人情的「母老虎」,沒想到得知何誌超結婚後,立馬就接受了這個兒媳,這樣看來,也不知道何美蓮當初那麽鬧騰究竟是為了啥!
老二這條線,稍稍有點反常識,倪偉強得抑郁癥之後離婚,這個容易理解,不容易理解的是為什麽倪偉強抑郁癥康復之後,會和前妻張春梅這麽甜。
中年夫妻回憶甜蜜往事,這份恩愛秀得觀眾有點猝不及防,這種糖以前在屏幕上也沒有吃過,所以觀眾自然會覺得有些新奇的成分。
但這種稍稍有點違背現實社會婚姻邏輯的情感故事,就算編劇和導演努力摻雜了太多糖,最終都很難落到實地,很難在現實社會上投射出影子。
畢竟,在現實社會中,到了倪偉強和張春梅這個年齡段,當兒子都已經成年,經歷了近20年的風風雨雨,就算年輕時在甜蜜的愛情,到了他們這個歲數,愛情都已經在歲月中慢慢酵成了親情。
回憶惋惜的甜蜜畫面可以,但還能笑得這麽甜,仿佛確定關系還在昨日一般,確實對現實社會架空得太多太多。
不過,老二和老三兩個家庭加起來焦慮,也抵擋不過老大一家的焦慮。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估計擱老大家里,怕不是有一座藏經閣!
二琥的典型市儈思想、任勞任怨退休送外賣的倪偉民,依托父母的啃老媽寶倪俊,和為什麽受傷總是我的劉紅艷,以及她那動不動就體弱多病的單親媽媽。
擱別家,可能解決住房有問題,生孩子是問題,養老有問題,工作有問題。
擱這一家,通通都是問題,就連倪偉民買個混飩都能被二琥誤會出軌,一家人都在等著抱孫子的問題,結果這節骨眼兒二琥和倪偉民還要鬧離婚。
劉紅艷為什麽懷不上孩子,二琥難道真的不知道嗎?
如果不是二琥故意讓劉紅艷坐三蹦子去看期房,劉紅艷也不會流產,導致不容易懷孕。
倪偉民一家都已經這個樣子了,編劇還在添油加醋,如果說這不是在販賣焦慮,誰信呀?
當代00後已經開始流行「四不策略」,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這還不都是社會焦慮給慣的。
大結局,倪偉民所經歷的這個比較有爭議的「精神出軌」劇情(其實我個人這還算不上精神出軌喔),都顯得有點不真實了,這也導致倪偉民這個從頭到尾都是觀眾感極好的人物,第一次出現了一些分歧。
至於《熟年》的大結局,最終是走向了一個非常和諧,非常大圓滿的一個歸宿。
倪俊考上了編製,紅艷解決了生育的難題,張春梅和倪偉強破鏡重圓,吳二琥和倪偉民重歸於好,何誌超和倪偉貞也終於達成了婚姻和事業上的共識。
大結局確實很完美,但卻給我整得有一點無語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熟年》的大結局其實整體走的是一個給人看到「生活的希望」的美好結局。
這和整部劇前期的劇情風格是背道而馳的,當然劇情這樣設定本身是合理的,也會給人一種歷盡千帆,終於上岸的感覺。
但這種生活劇看完就很容易讓觀眾去對比一些我們如今當下的生活,生活不會像電視劇一樣,讓你經歷一些挫折後,一定能迎來美好的生活。
真實的生活,可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遠經歷不完的磨難,永遠看不到的明天。
比起《熟年》大結局最後描述的「生活的希望」,再重新看我們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其實尤其作為一個中年人或是即將步入中年的人,這其間的落差感是很大的。
房貸,婚姻,子嗣傳承等等,都像一座大山,壓在每個成年人的心頭。
現實和電視劇不一樣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家庭可以依靠。
而那些沒有家庭可以依靠的中年人,或許他們的落差感,就會更加強烈一些。
弹幕里说,“都十五分钟没看见二琥了,想她。
”二琥欢腾,叨叨个没完,事儿多,但是奇怪地不惹人讨厌。
我看同名原著的时候就在想,谁能出演这二琥?
一看,宋丹丹老师。
她演戏真好看,就跟在你眼前似的,就跟住你楼下似的,就跟你婶子大娘似的,那么鲜活,看她泡脚我都能看十分钟。
听她说台词,过瘾,都不用看字幕,每个字儿、每一丝情绪都送你耳朵里。
她那眼神那姿态,出演二琥感觉手拿把掐,要脾气有脾气,要心计有心计,可二琥也不光是为自己打算呐,老公脾气懦点,儿子单纯佛系,家里她不操心谁操心,两口子都是普通小市民,儿子更普通,她不计谋谁计谋,这里里外外的。
就是有一点:宋丹丹保养得有点太好了,那皮肤状态,那身形,实在不像穷抠搜的人。
张国强也演得到位,那倪伟民,在家里头排行老大,却不是老妈最爱的,想孝顺老妈,自身条件够呛。
老二老三都比他“成功”,尤其老二,是大教授。
老二要离婚,他不理解,想劝劝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俩人已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了。
张国强老师演得真好啊,那半窝囊半倔强、老实但不完全服气的样儿,精准!
刘奕君和郝蕾,谁能理解他们两口子要离婚呢?
我和二琥倪老大两口子一样,无法理解,大教授,配杂志社副总编辑,人到中年,想出逃,精神苦闷?
是不是好日子过多了,还是抑郁了?
这是世俗的日子已经太美满了就想折腾了?
——补充一句,刘奕君扮演事业告一段落、谁都不爱、想寻找突然的自我的中年男子真是绝了!
那一脸的颓丧、叛逆啊!
要说剧情不抓人的部分,就是老三(王鸥 饰)闹的那姐弟恋了,我都是跳着看的。
没办法,爱情,在家庭伦理面前,那精彩度根本没法跟后者比。
不明白为什么没照着原著,原著里的老三……算了不说了。
老三那姐弟恋对象的小姨更是看着闹心。
我算是看透了,家庭伦理是永远的热点,养老顾小、丈夫老婆,养儿子娶媳妇,生孩子赚票子,你多了他少了,你坏了他好了,按下葫芦浮起瓢,谁跟你齐心、谁什么时候给捅娄子。
老天爷再冷不防给你出个难题,来玩咱们普通人。
没完没了。
想看看别人家是怎么过的,发现别人也是一样的,鸡飞狗跳。
看来大家都一样,瞎TM过吧……可也不能太瞎,要往下过就得不停地应对,不停地想辙,既不能都由着对方,也不能不由着对方。
这个尺寸拿捏,想想都头大。
得应对老天给你的,得追求自己渴望的,得稳定、稳重、稳当;也得随机应变、与时俱进。
难吗?
真难。
能放一边置之不理吗?
不能。
如果人生是一场大型游戏,那这场游戏,它没有退出键……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场游戏里过得还挺闲、挺轻松挺岁月静好,那一定是有其他人替你负重前行……西方也有家庭伦理剧,跟咱们一比,他们的苦恼跟闹着玩似的。
不过他们也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认为,“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but if you try sometime,you might find you get what you need.”有点我们“尽人事、听天命”“知足常乐”的意思。
但是,咱们不能光知足,人得往前奔,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信你问二琥,她肯定同意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话。
别看没多少家产,也得懂得守;别看没多少资本,也得懂得攻;别看没多少人力物力,也得懂得调配、统筹。
最重要还有关系,都说至亲至疏夫妻,是,在一起20年了,基本上是一点私念没有地投入这个家,相夫教子、自己的事业,都处理得顺当;婆婆妯娌大姑子,都亲都敬都疼,而且人家不但有这个心,还有这个能力!
这样的老婆不好找!
还想怎么着啊!
可是他要逃,他说他总是被她控制,他说他窒息!
这要是下属、同事甚至朋友,你还能说他一顿、开解开解、处理掉这个事儿,但是他不行;他是亲人。
20年,利益感情命运前程,都揉成一团了,烂在一锅里了,如何分得清?
即使法律上能分手,那么多的一起经历的过去,那么多的共同度过的时间,能消失吗?
家庭事物处理起来为啥麻烦?
就因为每个人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每个人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而且角色多,一会儿是母亲一会儿是儿媳妇、一会儿是妻子一会儿是嫂子的。
过日子容易吗?
不容易啊!
你看二琥成天操心的,不就是因为难吗?
二琥还老觉得自己家条件差、小叔子家条件好——得,小叔子家比自己家还一团乱麻!
合着这过得好的人也有不少心焦!
但是在老太太面前可不能说自己家还不错,得让老太太惦念着、心疼着咱们家点儿。
作为一个爱追剧的老图书编辑,我之前就看过《熟年》原著小说,现在剧上演,我就重新看了一遍。
优质的家庭伦理类型小说不好写,沉的下去上得来,细节扎实,本子缜密,故事讲得要尊重观众生命,又得让观众能从中看到生活面貌——而结构精巧、叙述精彩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用一句大家经常说的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的事儿。
不知道这是第几回夸伊北的东西了,身边的人估计好些人都听我推荐过。
他写家庭生活何以精彩,多半源于对时代、对时代里的人把握太精准,他太懂。
所以才能将故事写得又锋利、又有分寸;切口小、内涵却大。
所以写得热热闹闹,却不俗;写得事情典型有代表性,又具体且个性化。
是属于咱们中国式当代家庭的典型。
时代太快了,再能干的人也有困惑,再睿智的人也有迷茫啊。
可是,这里是家,能怎么着呢?
喘口气,继续,迎难而上吧。
麻烦的时候是真麻烦,可温馨的时候,也不是假温馨啊。
继《小敏家》之后,伊北的《熟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两部剧作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然而却起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小敏家》的故事主线不错,讲述了三母女的离异家庭,然而部分情节有过于狗血之嫌,主角刘小敏的陈卓隐婚隐离怀孕流产就不多说了,刘小捷的故事线更是有显得鸡飞狗跳,编剧剔除了这部分内容,将剧情打磨得更加生活化,用平淡而近真实代替了夸张的大起大落,对再婚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然而同样对原著大幅改编的《熟年》,却并未起到相应的效果。
《熟年》是伊北个人极其珍视的一部作品,在影视改编之前,作者本人就已经改过一版。
《熟年》初版于2013年,因认定为自己早年笔力不逮,作者赶在影视化之前,又在2020年重新创作了新版。
在文艺作品快餐化的当下,作者会对一部旧作全盘改写,足见这个故事在他心中的份量。
《熟年》这个故事的主题,新版封面上的寄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你身上全部的负累,既是你的网,也是你可以倚靠的墙。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如何与生活和解,这便是《熟年》所要阐明的中心。
而改写后的故事,也的确将这个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故事中的倪家三兄妹,无论是老二倪伟强家代表的中产人士,还是老大倪伟民家代表的小市民阶级,亦或老三倪伟贞代表的大龄未婚女性,都陷在各自的“熟年”困局里。
原著中,倪伟强身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看似拥有他人艳羡的人生,却感到精神压抑想跳离这一切,和女学生玩婚外情,甚至玩起了消失,都鲜明地反映了成功人士背后的精神空虚。
妻子张春梅在杂志社升职失败,家里老公撂挑子,孩子也不省心,正是当代典型的中年困局。
老大倪伟民一家,则是为了一个“钱”字蝇营狗苟,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却不够为儿子买一套房,这又是另一种平民的悲苦。
老三倪伟贞身为大龄未婚女,看似活得最为自在,最终也被年龄的焦灼无情打倒,选择成为了一名单亲妈妈。
同时,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倪老太太,又将三家人悲苦串联在了一起,此外,还有倪伟贞的“婆母”正阳娘,刘红艳的母亲庆芬,多个老人的养老问题堆积一堂,造成了剧情的大爆发。
然而在改编的电视剧中,编剧却舍弃了原著的诸多矛盾。
倪伟强和周琴的婚外情不见了,甚至倪伟强本人直接下线好多集,编剧给了他一个外出骑行历练的借口。
儿子倪斯楠一样的荒废学业,电视剧中是为了搞音乐,原著中则是和网恋奔现,甚至年纪轻轻便有了孩子。
同样为了算计借精生子,原著中的倪伟贞选择的是年上男杜正阳,电视剧中则是和年下男何志超,如此一来,她便不用聪明反被聪明误,遭遇正阳骤逝后“婆母”的养老难题。
对于原著中的伤痕累累血淋淋的现实,电视剧已经做了过多的粉饰与美化,然而那份“熟年”的沉重感,也就相应减弱了不少。
我忽然想起一部叫做《完美风暴》的国外电影,讲述一艘渔船前往百慕大三角打渔,最后遭遇风暴全军覆没的故事,这部影片中没有所谓的超级英雄,也没有人定胜天的完美结局,但它却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的影视作品似乎还难得做到这一点。
何志超就考个雅思,就是一个语言合格了而已,等于说语言能听懂,就能进欧洲前十?
而且,为什么就一定要出国,好像不出国这辈子就活不好了,这是要告诉我点什么?
红艳她妈五十几岁可以随便一个人贷款买房,有没有收入证明不用管,年龄也不用管?
再说一个,这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可以辞掉工作在家照顾父母,又要宣扬些什么?
孝顺就是要辞掉工作?
还是说趁年轻多赚点钱,然后辞职,以后自己干个养老院才叫孝顺?
伟贞可以一直不上班,一直有钱,一直占着房子。
老大家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每天为了生活奔波,为了那点钱数着过日子。
但是这个剧怎么演都好像是嘲笑老大家,这些编剧永远用不同的方式嘲讽最普通的人,普通人就一定是卑微,算计的嘴脸?
小姨就不用说了,Siri,小度,小爱同学都比她台词有感情,每个有她的镜头,只要看她读台词,我就想按一下Siri,叫一声小度。
一个字,什么东西!
只想对她说:“你没病吧”。
完全没啥必要存在的一个角色,如果想表达家里不同意,就直接表达不同意就完了呗。
另外别的角色都很还挺立体的,就这个角色只有一个观感:令人讨厌。
“你没事儿吧” “你以为你是谁啊” 每集只想对她说这两句话。
还不到140字吗?
那就加上无穷无尽的∞的讨厌小姨讨厌小姨讨厌小姨讨厌小姨
细分像婚姻的四个阶段:倪伟贞和何志超代表一个家庭的起点,两人从相爱走向婚姻;倪俊和刘红艳则代表两人从婚姻走向成熟的阶段;并不是说两人结婚了,有了新的家庭就OK,后面是两个人通过这段经历明白了身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的角色所带来的责任。
这才算是一个新组建新家庭的开始。
张春梅和倪伟强则代表的组成家庭多年后的状态;一切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当从互相互爱走到相看两厌的境地。
倪伟民和吴二琥则代表了两人婚姻的黄昏与相伴;最平凡最琐碎最烟火气息的生活态,诗词说的那种白头偕老最浪漫的言语好像也没那么多浪漫时光。
有的只是多年生活所磨合的包容与互相了解。
小姨实在是太难看太拉胯了,王鸥就不能单身下去吗…太爱郝蕾了,爱郝蕾这个人,也爱这个角色,老太太也喜欢,慈祥又可爱,宋丹丹和他老公虽然角色可能不讨喜,但是胜在演技,太真实了,现实里好多这种夫妻,满分!
看完了,最后还是很美好的。虽然也有不现实的地方,但总体很温暖
看不下去了,剧情鬼扯,老三多余,宋丹丹神烦,浪费刘奕君和郝蕾。张国强值得一个最佳男配。
情节太刻意的硬编了,王鸥那条线最差,跟她搭戏的男演员不行。张国强最强
演员的表演让人感悟到了熟年一代的深和沉
#nbcs🥹
看了两集不错,先打个四星。推荐。希望不要烂尾,演员演的很接地气。
剧中的很多问题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中年危机、婚姻问题、养老困局都太有社会讨论意义了。
看得让人窒息,只想要孙子的婆婆,和稀泥的老公,真窒息,还有尽职尽责做好老婆妈妈媳妇的好女人,可是那无病呻吟的老公儿子让人无语,那得了健忘症的婆婆让人心累!唉,生活已经很累了,看了这部剧让我更难受了!
同时能看到我奶奶、姑姑、妈妈、爸爸、姐姐和自己,头皮发麻,牛逼
没事找刺激,能不能接近一下正常人的生活?有啥中年危机,有人准备暗杀中年人吗?
郝蕾仿佛又回到了很多年前经常拍戏那会的状态。台词功力很强。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剧情里。我很喜欢看这种有冲突但是冲突都是比较生活化比较合理化的家庭剧。
这电视剧又好看又难看的,元素叠太满了~各种都沾各种都不深入。
宋丹丹、郝蕾、张国强各一星。刘奕君的角色太讨厌了 跟有病一样。王鸥的感情线是在逗我吗?餐厅服务员逆袭电视台女主编?在车上还没事,到家就醉的不省人事?
光鲜亮丽外表下潜藏的中年危机总是这样伤痕累累,郝蕾和刘奕君的对手戏爆发力好猛好真实,第一集就离婚属实够刺激的。。
看到都是在吐槽小姨的我就放心了
这剧本拉胯没跑,可惜了郝蕾
拿电视台开头真是步步踩我雷。中年危机的老婆碰上中年叛逆的老公,郝蕾一丝不乱的复古卷发配上时不时诡异起来的灯光,我总觉得她应该掏出刀子把她那狗一样的老公杀了。
各种扯淡的剧情,瞎编乱造。伟强离婚啥也没说。伟祯升职还辞职,闪婚。红艳卖保险买房子。春梅主编说不干就不干了。伟强教授说走就走。伟祯自己怀孕还逼老公出国什么奇葩。
看了3集看不动了……明明郝蕾刘奕君都是我中意的演员,题材是我喜欢的生活流,可目前剧情实在没啥吸引我的,表演差强人意,角色莫名其妙,动线陈词滥调,前期大矛盾是一个肯定有内情的离婚,可拖了2集还是没讲清楚到底为啥,当然最该吐槽的就是镜头语言和剪辑,一些莫名其妙的蒙太奇或心理映射,审美好土,导演这是在干啥啊。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