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始就是丹麦演员林德哈特摸着自己的话儿,向电话那头介绍:“埃里克,一米80,金发,帅气,阳刚,16.5厘米,未割过。
”——尽管后两点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得到验证,但“点亮灯光”的尺度暴露无遗。
最让人无言的一幕发生在曼哈顿一家豪华酒店,埃里克找到淹没在伏特加和可卡因中的男友保罗。
后者哀求他别走,可他叫的男妓已经到了。
于是埃里克握着保罗的手,茫然的看着男妓在自己男友身上起伏…失去尊严的爱就像毒瘾——导演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的观点。
但没有戒不了的毒,却只有戒不了的爱。
在爱和被爱中,爱显然更难。
因为它意味着将自己交给另一个人来决定。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那么你堕落呢?
是不是意味着我坠落?
叔本华用刺猬比喻人与人的关系,再渴望温暖的刺猬,彼此也会保持适当距离。
然而它无法适用于恋爱中的人。
事实上,正是那种让各自遍体鳞伤的抱紧,才往往赋予了爱情饮鸩止渴、无法割舍的魔力——就像每个瘾君子都知道毒品的害处,但又无不甘之如饴。
这样看来“点亮灯光”的两位主人公其实都不值得同情:他们就像搂在一起跳着绝望之舞的舞伴,用彼此的熟娴和默契去验证一个早已剧透了的结局。
对角色的无法同情并不影响我对导演的敬佩。
本片完全根据导演艾拉·萨克斯(片中埃里克)的亲身经历改编,而保罗则是他现实中的前男友比尔·克雷格。
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名人(艾拉·萨克斯曾6度入围圣丹斯,“蓝色的四十道阴影”获得了最高荣誉评审团大奖;比尔·克雷格是纽约出版界的金童,二十二岁即创办自己的精品出版公司,而且客观的说真人比电影帅 T^T )。
拍自己和EX的故事并不是件讨好的事,不但有现实顾虑,而且很容易成为泄愤工具。
艾拉·萨克斯在解释片名时说,他想让灯光照亮所有的角落,不留阴影。
这股勇气确实体现在电影中:如果说保罗是毒瘾(drug addict),埃里克则是性瘾(sex addict);保罗经常毒瘾失控,埃里克喜欢419和电话做爱;保罗在埃里克电影获奖前不声不响的弃他而去,而埃里克则时常表现出想怎样就怎样的孩子气...可以看到,主人公们都不是完人,都有血有肉,是复杂的个体,他们的感情关系和别人的都不同(这就和前年大热女同电影“孩子们都好”有着根本差异,因为后者的前提就是:同性恋的婚姻本质上和异性恋的没什么不同)。
当然电影的问题也很明显:平铺直叙的结构严重拖慢了节奏,并且造成高潮缺失。
事实上如果改变剪辑手法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变得很跌宕。
比如片中埃里克与画画男伊戈尔(该角色是导演现实中的丈夫原型)的两次邂逅,就可以倒带插入,由第一次对话带出保罗进入戒毒所的情节,由第二次对话带出埃里克与保罗分手又复合的背景。
这样整个电影在细节上也会精致和吸引许多。
“点亮灯光”是近10年来继“孩子们都好”后第2部获柏林影展泰迪熊奖(同志类最佳影片)的美国电影。
这两部影片连同去年的“周末时光”,都揭示了近年同性恋电影的一个新趋势——相对于以托德·海因斯、格雷格·阿拉基为代表的90年代酷儿浪潮而言——就是出柜或性向认同已经不再成为同性恋电影的关注焦点。
同性恋,落脚点始终是“恋”;而人与人的感情就像伯格曼说的那样,永远是跨出一步再寻找救赎,充满了无尽的翻覆与变数。
相爱很难。
有一个gay友邻的日志始终会驻足在我脑中,当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那些片段又翻滚了出来,他在日志中说虽然分手了,但是仍然会带着彼此给予对方的那一部分前行。
这是我看到对于分手最美好的解释了。
Paul和Eric的九年时光,在这个轰鸣前行的世界已经可以算是一段十分漫长的岁月了,他们有过彼此的欢乐,有Paul给Eric过生日时的惊喜,甚至Eric在Paul戒毒后在圣诞节上那番感言。
可是回想起来,整部片子更多的时候确实彼此给予对方的伤害,当然更大程度上是Paul给Eric的,他的失踪、吸毒、甚至于对于这段感情的漫不经心,让本身就敏感的Eric变得如此神经质。
我想这些痛苦的回忆也始终会成为Eric身上最深的烙印。
因为是源于导演本身感情经历的缘故吧,片子并不像大部分爱情片那样显得戏剧化,彼此的冲突和纠缠虽然有些冗长,但也很真实。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会为它打上“爱情”这个标签的原因。
这样一部片子,终于把视角从外部对于同性爱情的冲击转到了内部本身那些冲突上,也回归到了爱情本质上。
我想,这应该是和日益开放的观念有关吧,当然,欧洲和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环境更为宽容的地方所在。
如果我是Eric,会不会希望永远不曾遇见Paul呢,遇见这样一个为之抓狂几乎十年的人,可是我想,也许这就是爱情,彼此伤害,却又无法离开。
当最后那一句“是的,我做不到”说出口时,一切分崩离析,而我带着你所给与的一些继续前行。
一、Eric&polo两个人的爱情究竟可以跑多久,是归结于谁更执拗还是谁更矫情。
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爱一个人,就要让他成为你的责任,他整个生命都莫名其妙归于你,你承担了一切他父母承担的东西,你就成了他的监护人,这就是描述中的爱情,你是他的父亲还是他的爱人。
又或者,我们最终都被责任所迷惑了,而爱情远远达不到它的标准。
Eric和polo九年的爱情,断断续续,总以为最终两个人还能在一起,可是最后影片告诉我们,其实这一切,Eric都只是在等他下一个人,我们在等最终那个人,可是根本没有最后,最好。
只是不断的等下一个,还没有遇到更好的时候,先爱这一个。
我不得不说,两个人的相遇算不上浪漫,但是够性感。
寻找419的夜里,只是凑巧的找到了在床上那么契合的对方。
渐渐地形容对方从不错变成了无与伦比。
渐渐的两个人相爱,渐渐地也绊住了对方前进的脚步。
我非常同意eric朋友的那句话,你不是他的救世主,你无法从泥沼里把他拉出来。
可Eric依然义无反顾的拽住曾经以为是自己唯一的polo。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到这个地步还没有放手。
问这个问题不是在他们热恋的时候,不是几年不见又重逢的时候,而是Eric在大街上碰到上次在酒吧刁到的那个画家。
那个画家问:“那你不和你的男朋友在一起了?
”Eric回答:“不知道。
”其实此时此刻P已经不能算是唯一了。
那为什么还没放手?
坚持都只是代表了不甘心还是那一点留念。
那天,Eric会从一晚的疲倦中醒来,看到院中的polo在打电话,悻然地走过去。
“我想和你谈谈。
”之后呢,他只是想找一个自我的发泄口,即使只是对着一棵树,那幻想又是谁?
正在打电话的那个?
还是某一天在酒吧里遇到的?
或者只是在大街上无意碰上的。
Eric说“你对我们的现状有什么想法?
”P回答:“你要和我分手吗?
”Eric“当然不是。
”P:“你是想问我我有什么想法。
要么你和我走离开这里,要不然就分手。
”影片最后,Eric找到P。
跟他说他没有办法和他在一起……这段的叙事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
也许是现在的我无法理解的。
不过我有一点可以清楚的知道,Eric爱P只是没那么爱了,他更愿意留在过去那种生活状态中。
况且又有一个新鲜的面孔出现在他的生命中。
二、Eric&painter画家的名字我不记得了。
也许现在不重要又或许在导演没有拍出Eric的后续生活中他成了他的新partner。
先说这个人的出现。
他的出现时在Eric和Polo的感情亮起红灯的时候出现的,刚刚好。
一个有一个空缺,一个在找一个空缺。
他们聊的很来。
我觉得整部影片一开始就在铺垫一个感情,那就是“画”,正好这个画家出现了。
Eric在听到他学画画的时候很高兴。
“那你一定画的很好。
”Eric之后对他说。
这应该不是真的对他的画肯定,而是对这个人。
他对这个人有好感。
不过419的真谛就是只是那一夜。
可是他们交换了姓名、交换了职业、交换了爱好……之后又肯定会出现种种共同喜欢的话题。
这就是一段感情开始的最佳点。
Eric过马路的时候正好听到有人叫他,那个画家还记得他,而他不记得他的名字,可是却认得他。
从这开始都只是个好感,只是因为好感而把这个人的长相、状态、习惯记起来了,而名字只是那么多好感中的其中一个。
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所以说你现在不和你男友在一起了?
”“不知道。
我们很久没有见了,然后他回来了。
我们又在一起。
我不知道现在的关系是什么?
”“你们在一起多久了?
”“九年。
”“天啊。
你真幸运。
”“我不觉得这是幸运。
”“那你呢?
”“我找了一个男友。
我是一个没有长性的人,几个月就腻了。
虽然这是个新男友。
我们有的时候一起吃饭、看电影什么的。
更多的时候他说,我听……不过我更喜欢被人请,我承认我很肤浅。
”“没有人不喜欢被人请。
”“那好,我请你。
”“你?
好啊。
”这段对话给两人留下了空间。
一个两个对自己男友的感情都表示怀疑,两个对对方都有好感。
两个都是一个说一个听,另一个说另一个再听。
也许,所有的开始就起于共同点。
也许此时此刻,他遇到了一个在这个时间点对的人,那个人又恰巧和他很合拍。
也许导演的后续就是Eric和画家的爱情故事。
三、其他人eric的朋友们。
那个女的和那个男的。
eric在河边问他朋友“所以你们不打算要孩子?
”女的回答“对,因为他已经有孩子了,所以他不打算要。
我觉得没关系,我既然爱他,所以只要和他在一起。
”最后这一对还是分了。
也许导演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亲爱的,请尊重你的心,不要去追随别人的心。
也许我现在该说,强迫,不管是强迫什么,任何感情,最后拖累的只有自己。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得泰迪奖也是完全合理的,毕竟这么有质量的还是少的。
不过,真要说喜欢我更喜欢“我们的天堂”、“周末时光”、“燃情八月”……感觉虽然结局都不太好,可是叙事都很完整。
相比之下,点亮灯光没有上就已经被炒得火热,大家的期待就会很高,相比之下要更苛刻。
还要其中一个情节Eric和polo床上失禁那个环节,这个环节的用意是什么?
来自导演的亲身经历?
既然是半自传体电影,那这个电影的后续就应该在导演身上了,也许他和他现在BF的故事会让这个电影完整点。
没看出来特别优于同类型影片,即便是入选《手册》十佳。
就拿去年的一些影片相比,细腻不如《周末时光》,风格化不如《燃烬八月》,当然在今年还算是出类拔萃的。
抛开那些苦大仇深和社会家庭压力,现在真正关注同志实实在在正常生活、经历的影片确实在成为一种主流。
“如果知道结局我们还会相爱吗?
”整部电影叙事慵慵懒懒,波澜不惊。
几度有看不下去的感觉,肉戏形同虚设,感情又矫情,但转折都在最后十分钟。
最后十分钟,Paul给了Eric两个选择:要么在一起,要么分手从此再也不见。
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忽然间感同身受,竟然为最后十分钟流下泪来。
这样的一段感情:两个人在一起彼此伤害,鼓起全身的尖刺让对方遍体鳞伤;分开了之后,空虚到绝望,惦念着对方一点一滴,以至于想起他来目光又会变得温柔起来。
当开心的时候,仿佛你的全世界都在这里,沉醉到无法自拔;当争吵的时候,你们彼此的距离又这么远,连心都拉扯得长出了韧性。
谁也无法回避,看着对方的时候,眼睛里又有了不一样的光,在同一张桌子上面对面吃饭,在同一个路灯底下用最近的距离交谈,在觥筹交错头顶上的吊灯折射进眼里的一瞬间,暧昧挥发在空气里,每一个分子的缝隙,每一束心电的流窜,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别想逃。
就是那种该死的暧昧,和感情巨大的惯性,像潮汐一样不停涌动着,卷着两个人继续往深渊走去。
他爱他,他爱他,可他们不会相安无事地在一起,因为那命中注定的反骨,因为各自的坚守和沉溺,这是生命里不能破译的密码,是心脏上最痛的一隅。
“相爱很难,就难在其实双方各有各期望,怎么办”。
爱得太浓烈了,连伤人伤己都放不开。
就在一次次彼此伤害里,我们学会了忍让,从最初心痛的无法喘息到渐渐地只是悲哀地皱眉。
习惯了,却疲倦了。
再也不想这样无谓地让自己痛苦了。
可是在一起是痛苦,不在一起更是痛苦,进退之间全是痛苦,也不曾预见到底哪一种才是“长痛”。
只知道是时候要做个决定,却迟迟不敢跨出这一步,这是酷刑,这是人间折磨。
这就是[点亮灯光]的最后十分钟,这就是留给Eric的三个小时。
我都不敢去想象到这个决定真正来临的时候究竟会有多么痛。
是,正是经历过一次,所以才会知道,爱到最深是什么程度。
爱到最深就是刷牙时握着牙缸的颤抖。
爱到最深就是临走之前最后没尊严地说上一遍“我真的很爱你”。
爱到最深就是内心里一次又一次的余震。
震碎前生和今世。
到最后才知道,有些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电影一开始就是丹麦演员林德哈特摸着自己的话儿,向电话那头介绍:“埃里克,一米80,金发,帅气,阳刚,16.5厘米,未割过。
”——尽管后两点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得到验证,但“点亮灯光”的尺度暴露无遗。
最让人无言的一幕发生在曼哈顿一家豪华酒店,埃里克找到淹没在伏特加和可卡因中的男友保罗。
后者哀求他别走,可他叫的男妓已经到了。
于是埃里克握着保罗的手,茫然的看着男妓在自己男友身上起伏…失去尊严的爱就像毒瘾——导演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的观点。
但没有戒不了的毒,却只有戒不了的爱。
在爱和被爱中,爱显然更难。
因为它意味着将自己交给另一个人来决定。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那么你堕落呢?
是不是意味着我坠落?
叔本华用刺猬比喻人与人的关系,再渴望温暖的刺猬,彼此也会保持适当距离。
然而它无法适用于恋爱中的人。
事实上,正是那种让各自遍体鳞伤的抱紧,才往往赋予了爱情饮鸩止渴、无法割舍的魔力——就像每个瘾君子都知道毒品的害处,但又无不甘之如饴。
这样看来“点亮灯光”的两位主人公其实都不值得同情:他们就像搂在一起跳着绝望之舞的舞伴,用彼此的熟娴和默契去验证一个早已剧透了的结局。
对角色的无法同情并不影响我对导演的敬佩。
本片完全根据导演艾拉·萨克斯(片中埃里克)的亲身经历改编,而保罗则是他现实中的前男友比尔·克雷格。
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名人(艾拉·萨克斯曾6度入围圣丹斯,“蓝色的四十道阴影”获得了最高荣誉评审团大奖;比尔·克雷格是纽约出版界的金童,二十二岁即创办自己的精品出版公司,而且客观的说真人比电影帅 T^T )。
拍自己和EX的故事并不是件讨好的事,不但有现实顾虑,而且很容易成为泄愤工具。
艾拉·萨克斯在解释片名时说,他想让灯光照亮所有的角落,不留阴影。
这股勇气确实体现在电影中:如果说保罗是毒瘾(drug addict),埃里克则是性瘾(sex addict);保罗经常毒瘾失控,埃里克喜欢419和电话做爱;保罗在埃里克电影获奖前不声不响的弃他而去,而埃里克则时常表现出想怎样就怎样的孩子气...可以看到,主人公们都不是完人,都有血有肉,是复杂的个体,他们的感情关系和别人的都不同(这就和前年大热女同电影“孩子们都好”有着根本差异,因为后者的前提就是:同性恋的婚姻本质上和异性恋的没什么不同)。
当然电影的问题也很明显:平铺直叙的结构严重拖慢了节奏,并且造成高潮缺失。
事实上如果改变剪辑手法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变得很跌宕。
比如片中埃里克与画画男伊戈尔(该角色是导演现实中的丈夫原型)的两次邂逅,就可以倒带插入,由第一次对话带出保罗进入戒毒所的情节,由第二次对话带出埃里克与保罗分手又复合的背景。
这样整个电影在细节上也会精致和吸引许多。
“点亮灯光”是近10年来继“孩子们都好”后第2部获柏林影展泰迪熊奖(同志类最佳影片)的美国电影。
这两部影片连同去年的“周末时光”,都揭示了近年同性恋电影的一个新趋势——相对于以托德·海因斯、格雷格·阿拉基为代表的90年代酷儿浪潮而言——就是出柜或性向认同已经不再成为同性恋电影的关注焦点。
同性恋,落脚点始终是“恋”;而人与人的感情就像伯格曼说的那样,永远是跨出一步再寻找救赎,充满了无尽的翻覆与变数。
相爱很难。
一部比较闷的文艺片,记录一段GAY情的相遇相爱和流逝,十年爱情长跑却敌不过相处和毒品。
导演半自传的片子,从同志亦凡人的角度去讲述这段情,就如同淹没在繁华都市中普通人的感情经历一样。
手法比较含蓄,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大起大落,虽然有大尺度镜头,但总体还是很小清新的,滤去了感情离合中难堪的冲突和折磨,只留下琐碎的温暖的残缺的影像,我们知道,那是爱过之后的怀念,而不是记恨。
回忆的镜头是有爱的,只是相爱容易相处难,陷入爱河的我们永远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觉得幸福也会觉得辛苦?
为什么誓言太久会渐渐模糊?
为什么想要永远却又害怕束缚?
为什么紧紧拥抱却还是觉得孤独?
为什么夜夜同床内心仍难以碰触?
为什么心中有话却无人倾吐?
为什么看着你笑我却觉得酸楚?
为什么相爱的人却无法相属?
为什么爱着的心会痛到麻木?
为什么做再多的爱也无法满足?
为什么爱着的我们会那么无助?
为什么想要靠近却行成陌路?
为什么努力到最后终是要结束?
为什么总要有那么多为什么?
爱如流沙,握得越紧流失越快。
就如同电影中的两个人,时间带走了曾经的深情,再也回不到从前。
不是不爱,只是不知道如何继续,就像两个爱情的囚徒,困死在无路可走的残局里,要么同归于尽,要么另开新篇。
不算BE,只是人生重要的爱的练习。
eric和paul之间像他们说的,九年的分分合合充满了戏剧性,那些决定都是暗暗藏在心底的瞬间。
下一秒,可能是给对方的折磨。
虽然在一部电影里表现一个繁华社会的缩影并不容易,但我还是觉得它做到了。
eric和paul在从前还较不开放的社会分别用电话寻找炮友,却找到了合眼的对方。
eric拖下从前的伪装和eric在一起。
像是总有一些外力,或是自己在推动着自己去接近更真实的自己。
但在繁重的社会压力下,人们寻找更多途径释放压力,包括毒品。
表面上,两人的关系走向终结是毒品的因素,但想想,那会不会是面对社会的无奈?
之前,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有期待,我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很多褒奖。
看下来,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周末时光》和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
并非三者之间有多少共同之处,光是恋人之间细腻的缠绵和肝肠寸断的别离就已经让人叹息。
难道最爱的人不能相伴到终老吗?
我给出的答案是肤浅的:在这个时候,对方对于自己来说是最爱的,可是下一刻,这样的肯定会受到质疑。
当重新开始新的恋情,旧情人在心中是永远的痛,至于是否永远是最爱的那个,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看到了全片。
从色彩到剧情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两个人之间闹矛盾也挺突兀,总感觉只是一个个的片段,而不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
我跟ex分开也有两年了,在一起的日子远非小说中那令人向往的甜甜蜜蜜,而是慢慢地各有心事。
其实我一直都想让他明白:如果我们一直都固守着自我,不能为彼此做出妥协,做出改变那我们的相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间的相爱早晚也只会变成一段回忆。
但是我要的是两个人的生活,人家喜欢的是恋爱。
一些琐碎。
好的独立电影必须要有好的音乐。
开头两首Arthur Russell很美很抓人。
Erik第一次向女友讲起Paul,说他很nice时脸上的笑。
hippister或是自由的gay一定要跟drugs拎不清吗爱情啊,爱情。
什么言语和逻辑都没有资格来评论。
百折千回,折磨的自己五脏生烟,到最后眼中依然是他,就是绕不过他。
被爱缠住了,就再绕不开了。
即便到最后分手时,他们是爱或不爱?
谁能说得清?
最爱的一场。
重逢时点亮床头灯,灯下Erik偎在Paul胸口时那一闪而过的来自内心的笑容。
那一刻他一定很幸福。
我愿意把“点亮灯光”具化成这一瞬,让时间就静止在这。
故事剪辑好乱 故事看着好麻痹虐 特别是在宾馆叫着名字握着手那一段 整出戏看的我好揪心 最后终于是分手了 就是因为爱他所以更要放手吗 唉 听说获奖了?
非常撩人的电影
love's like a f***** pill
所有那些黑暗的角落,都熟悉。
不好意思,虽然采访了可爱的导演和帅主演,电影还是一般,没看完
「Would you turn that light on, above the bed? I don't want to be in the dark with you.」「I do love you, Paul. → Do you? I wonder. → I do.」
太散了
相处好难
破剧情,尼玛,主演是做鸭的吗,一点都不帅,
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太闷太平淡,可越看到后来越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很喜欢电影的某些细节,相爱就是这样吧,从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有的就是牵手拥吻做爱争吵和解直到最后分开。所以相爱就是要在一起么?还是拥有了曾经就已足够?
开始觉得同志之间的感情是否长久根本不取决于你还爱着谁,而是你更愿意选择表面的孤独还是内心的孤独。
兜兜转转十年,却又感觉从未真正了解过对方。说你好不难,说再见不难。相爱很难。
林德哈特有些胖了,可还是很好看,保罗这性格真是欠抽啊。才发现自己好久好久没看英语片了,都快不认识英语了T^T
最后总是一句算了了事 这大概就是宿命不可抵挡
这个更像是“拒绝毒品”的宣传片吧.....
以为用老电影效果就可以蒙混过关了么。
欣赏无能,两主角一点都不喜欢,还是一场打炮开始的关系,男主猥琐乱情,就莫名其妙的和男二谈起了感情,汗!没意思。
有种地下电影小成本的感觉 数十年的爱包容失望到无法再牵绊下去 绵绵而小忧郁的情愫
就……不停地乱搞,而且还在恋人面前叫了鸭子艹自己…这是什么强制爱啊…无语
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归根到底都是恋。这磨人的爱谁也受不了。如今的同性电影已经从他们的社会关系进入感情关系了,很好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