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酷呢兄弟,不过这个真的不适合吃饭看。
环环相扣我觉得已经比得上很多好的刑侦片子了。
不过许多证据都是剧情不断推进得出的,如果能在现有的证据上进行推理得到犯人观看效果可能更好。
不明白为啥被砍了,国外明明评价都很好啊!
跟第一部一样,第一集有点慢,后面越来越精彩,但没有第一部结尾那么深刻。
这一季看的很心疼,校园霸凌和青春的孤独才是高中生活的真实一面啊… “我们不是最堕落的一代,我们是曝光最多的一代”,面具背后,大抵同样孤独,渴望被爱。
案件很完美,结尾的升华意外又合理。
制作团队为了增加爆点和冲突,让男主二人组为了寻求真相竭尽全力地曝光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不堪隐私。
但如果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案件的话,peter绝对是本片贱人no.1。
已经知道格雷森掌握了别人致命把柄的前提下,还要在报警前发短信刺激一下罪犯,导致罪犯恼羞成怒泄露了所有人的私房照。
这其中受到波及的确实有从犯,但也有坚持底线不配合犯罪的人,甚至还有不知情的人。
如果柠檬水事件,导致所有受害者受到严重精神损失,水果忍者作为从犯需要负责的话,那最后的抛出事件,加速犯罪发酵的peter是不是也应该负责呢?
上一季peter就各种干没屁眼儿的事儿。
人家姑娘的约炮记录跟案子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peter只是为了增加纪录片的关注度才把这件事小题大做的放进片子里公开播放的吧?
难道证明了证人曾经撒过谎,就能证明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言吗?
peter竟然把这种混蛋逻辑当成了破案利器反复使用,代价就是公开一个无关女孩的约炮记录?
迪伦女友如果那天没有保存那段出轨录像,那是不是就会一辈子遭受peter的无端指控?
看过这些以后,我只能说,peter一直在用混蛋逻辑给别人强加莫须有的罪名,并且在判断错误的情况下,不断侵害他人的利益,为了替一个受害者寻求真相而制造出了更多的受害者。
其实很多时候,sam会比他冷静的多。
作为虚构故事这种爆点设计很成功。
但如果peter这种人出现在你的身边,你不会胆寒么?
最近的一档名为《创造营2019》的选秀节目上了热搜,据说其中一位名叫王晨艺的成员因为其七年前点赞的一条微博,被黑粉拿出来大做文章。
明明只是在升国旗放国歌的时候,可能因为播放人员操作不当在国歌播放前出现了hello kugou的声音,却被有心人上价值到了不爱国,侮辱国旗的程度。
其结果,是这位成员在舆论的讨伐和辱骂之下不堪重压选择退赛,黑粉们成功清理了自己爱豆夺冠路上的绊脚石,但也毁了一个年轻人追梦的道路。
网络审判究竟多么可怕?
就拿最近刚刚重见天日的《纽约的一个雨夜》的导演伍迪.艾伦自己的遭遇来说,一个三十年前连法庭都宣判无罪的亵童案件,居然在声势浩大的me too运动中被重新翻了出来,不由伍迪自己辩解就被网友们视为有罪,其结果就是长达两年的对于他的全面封杀。
互联网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的权利,也有了宣泄情绪的出口。
生活的压力,感情的坎坷,一切现实中的不满,人们都倾向于用网络去释放。
网络本就是工具,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在这个人人佩戴着面具的时代,没有人知道假面之下的真身是何人,大家借着一副虚拟的皮囊在网络的世界里肆意妄为,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舆论抨击,任何人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网红,也可能瞬间被贬低的一文不值。
对于网生一代的年轻人则更是如此,他们打出生就伴随着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和升级,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中都可能都有着多个身份。
修着图,点着赞,刷着朋友圈,这已经成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日常。
某种程度上,网络中的身份其实就是我们现实当中的投射,虽说我们都带着假面,但其实面具之下都隐藏着精神空虚,迷茫和不知所措的个体。
网络确实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人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不被时代抛弃。
但同时,网络又把我们每个人分裂成了一个一个孤岛,看似拉近的人与人的距离,其实之间都有着一层不可见的铁幕,我们的电脑荧幕,就是那层铁幕的实体。
即使表情包发的再怎么娴熟,那终究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或许你会说现实生活中也充斥着欺骗和背叛,但是那总好过自己在电脑屏幕前的意淫和被迫害妄想症,当面对峙,说出你的想法,远好过逃避和自以为是的真相。
2017年,Netflix出品了一部名为《美国囧案》的剧集,该剧以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通过sam和peter两位热爱纪录片的高中生的视点,讲述了他们如何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调查一起发生在高中的JJ喷漆的恶作剧事件的故事。
剧中,导演通过调查采访和搬演等方式去还原案件发生的每个细节,并通过围绕着被冤枉为犯人的高中生Dylan的讲述来逐步拼凑起案件的真相。
该剧播出后广受观众和评论界的赞誉,制作方于是决定在隔年的九月推出续篇《美国囧案 第二季》。
本剧依旧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并通过sam和peter这对纪录片拍档来揭露一起发生在高中的“Turd Burglar”恶作剧事件。
相比于第一季,本季无论在制作亦或是主题深度都更进一步,其中所讨论的网生一代如何处理自身虚拟与真实身份的关系问题,以及对于学校存在的腐败,网络和校园暴力,青春成长的迷茫与孤独等话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可谓精彩十分。
剧集的开始,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起天主教精英高中发生的午餐柠檬水下药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当天在食堂用餐的同学大量出现腹泻的情况,场面一度失控。
随着柠檬水事件的发生,学校又先后发生了另外两起类似的恶作剧事件,一次是发生在篮球赛开场前,本该发射出T恤的发射枪中射出了猫屎,弄得观众席上的观众被喷了一身。
另一次则是在某位老师的课堂上,同学在蒙眼打玩偶的时候,从玩偶中喷出了粪便。
三次恶性事件搞得学生们惶惶不安,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社交软件ins上居然有一个自称为Turd Burglar的人承认了一切都是他做的。
导演没有在剧集的开始就切入到sam和peter的调查者视点,而是先从校方和警方的负责人来陈述案件的发生和侦破过程。
经由两位警探和学校负责人的引导和权威发布,观众似乎相信了这一切都是一位名叫Kevin的学生所为,他因为被校园霸凌而对同学们怀恨在心,所以决定加以报复。
但是随着sam和peter接到一封求助邮件,发信人请求二人介入调查Turd Burglar恶作剧事件之后,我们以为的案件真相开始发生反转。
Kevin虽然认罪,但他强调自己是被迫的,一切都是由于教导主任的威逼利诱,而当Sam想要联系教导主任时,却遭到了严词拒绝。
导演有意通过不同人物视点对于事件的回顾来制造一种戏剧冲突和矛盾,人们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会因为个人的利益出发点不用而产生分歧。
校方想要息事宁人,随便找个学生当替罪羊,警方为了快速结案也倾向于对于案件草草了事,但是这一切都是以牺牲一位无辜学生为代价的。
被扭曲的真相,正如这个时代被封锁的那些消息一样,我们只能看到被允许看到的,而不是全部应该看到的。
Kevin幸运的遇到了愿意为他翻案的sam和peter,但是现实中,有多少的冤假错案都最终酿成了悲剧。
太多的刻板印象让人们急于给一件事情下定义,或是做决定。
因为Kevin被欺负了,所以他就必然有犯案的动机,因为你曾经点的一个赞,就是辱国,就必须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因为你展现了一些“真”的影像,就必须被技术审查不通过。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要被标准和统一化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限制了自由,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刻板的态度也只会让我们的时代止步不前,不是么?
当peter和sam慢慢深入到涉案高中的复杂关系网后,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其中,在学校广受追捧的篮球明星DeMarcus以及他的好友Lou,举报Kevin的Tanner和试图帮助Kevin的Chloe,在社交网络上活跃的富家女Jenna等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真相,导演并没有执迷于Peter和Sam的解谜过程,而是在每一集里都试图呈现网络时代下每个人更多的面向,以及在诸多假面之下可能隐藏的真相。
DeMarcus在学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学校领导把着他这颗摇钱树挣钱而给了Demarcus一般人不能享有的特权,学校的男孩女孩们崇拜他,球场上的他更是英姿飒爽,屡获佳绩。
当Peter和Sam将犯案的嫌疑转移到Demarcus身上时,几乎所有人都快要相信他就是真正的Turd Burglar,无论从其可能实施的条件还是没有说服力的不在场证明,Demarcus都是最有嫌疑的。
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导演一次一次的引导观众走入陷阱,又通过诸多的反转让案件的走向突变。
这个过程像极了我们日常对一些事情的判断过程,遇到突发事件时会不自觉的找那个自己感性上不喜欢的人作为怀疑对象,如果三个嫌疑人中有一个凶神恶煞或是有前科,他总会是最早被人们怀疑的。
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不能看到很多被偏见遮掩的真实,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我们要谨防的。
同时,Demarcus的狂妄自大,以及令人生厌的优越感,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原生家庭和生长环境给他的不安全和自卑感,这一切使得他开始扮演一个成功者,人们迷恋他的身份,却未曾了解过他这个人本身,而这也是一切悲剧发生的诱因。
互联网的问题正在于此,人们都忙于猎奇他们想要看到的,却根本不在乎面具下每个人真实的本我。
时间久了,你也会对自己的身份变得模糊,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哪一个才是分身,身份认知带来的错位感在未来的网络世界可能会是一种常态。
与Demarcus同样受着自我身份认同上的危机的Jenna,她总会在社交网络上po一些自己的美照以及和名人的合影,其中有一张她自称是与好友女星的合影,但实际上不过是她自己排了五个小时队换来的一张粉丝照。
当自己扯谎的真相被曝光在网络上后,她开始被孤立和嘲笑。
Jenna的遭遇就像每一个在网上过度粉饰自己的网红一样,表面上光鲜亮丽,拥抱着点赞和礼物,但实际上私下的自己却一点不会从中感受到快乐,甚至一度十分挣扎。
导演借由Demarcus和Jenna讨论的,其实就是网络时代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真身与面具关系的问题,他们之所以会被利用和选择,都源于他们藏在面具之下的本我被发现了,原来可以有人这么懂我,原来我不是一座孤岛,原来他看中的不单单是我的面具。
每个人都渴望遇到一个能够理解和懂自己的人,但现实是,我们不可能遇到100%契合的人,人和人之间只有相互理解,接纳,包容,才可能真正达到契合,如果只是一味地向自己和身边人发难和埋怨,只会让自己愈发的成为一座孤岛。
当事件的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Sam和Peter发现原来所谓的Turd Burglar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某个被退学的学生通过盗用另一个女生个人信息和照片,网络欺骗学校里的师生,并在要到对方的私照之后以此威胁来让他们在学校里搞破坏。
为什么大家会上钩,因为他们都太脆弱和孤独了,无论是上面提过的Demarcus和Jenna,还是那个我们以为被冤枉的Kevin。
在最后一集之前,我们几乎相信了Kevin就是被冤枉的,但实则他确实亲手犯下了柠檬水投药事件。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网络时代以后,我们又拥有了在虚拟世界重新活一次的机会。
但是当我们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时,往往会忘了我们最初的那个自己是谁,或者说,明明我们知道,但是不愿承认的那个自己是谁。
因为面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所以我们变得不愿意承认自己真实的那一面,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那种所谓的坚强的人,没人关心你,因为大家觉得你强大到不需要被关心。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还是会有需要被关心的时候,因为没有人是绝对强大的,谁都需要有个肩膀靠一靠,即使是那个人们口中的英雄。
最后,请允许我用剧集最后一集中的台词作为结束。
愿每个人都被善良对待,愿人们之间少一些伤害,多一些相互的理解和接纳。
有时候,我们本可以过得更开心,更真实一点不是么?
第一季被人说节奏慢是因为大背景和线索以及嫌疑人锁定基本都在头两集完成了,后面只是抽丝剥茧地推理部分。
而这一季观众基本没办法自己思考案件本身去推理,剧本是不断甩前文没有的新讯息出来的,只能跟着走。
推理部分的逻辑被弱化了(第四个事件直接一带而过了),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在完善逻辑上。
最后解谜部分感觉是有bug的(也可能是我看剧不认真?
)- 比如不是说只有运动员可以去休息室塞T shirt吗……Jenna最后为什么可以随便进去啊- -b推理这部分弱化了导致这一季好笑程度直线下降。
第一季好笑不是因为案子本身屎尿屁,是他们用一本正经地方式讨论屎尿屁内容的反差感。
笔迹不同这种刑侦案常见套路他们用来讨论dick画法有没有ball hair和mushroom head差异,而且真的很!
严!
肃!
自己都没有笑!
还很认真地和老师说,最后自己都嘲听起来哪里怪怪的。
还有从不同的ins小视频里找线索啊之类的,一本正经地找非常沙雕的线索,反差萌总让人忍俊不禁。
很久没有回豆瓣写点什么,很多以前认识的豆友也没看到什么动向了,我曾一度有网络虚幻所以让生活来充实的幻象,然而孤独是离不开你的,我依然还是回来寻求认同感和找些陌生人可以聊聊天。
看完之后,我删了很多觉得幼稚的影评,然后又开始质疑自己不真实,毕竟和这部片子的主题相斥了,很久前我写过第一季的影评,然后去分析每个人物。
我没觉得自己分析错了,只是成长告诉你人是分析不清楚的,剧本可以聊的还是主题性的东西,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季讲人性的老套路,至少第一季的确把人挖的太深,可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在聊真实和成长但却套路新颖的片子。
我本来觉得皮特和他的搭档对于真相了解过了头,其实他们很纯粹,只想做个探究真相的发现者,而真相很多时候是不堪的,但比起上一季,这一季就阳光很多,编剧变成了一个了解人性却还开朗乐观的大男孩,那些被真相伤害的人最后选择了更好的生活。
这一季的最后一集可以胜过今年所有的美剧,最后的称述显得土味但是不得不佩服条理清晰,就像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去和你讲道理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时候,你能感动于那种真诚。
最后一集聊得是网络安全?
不,更多的是我们现代人存在的孤单。
借用最后一集最后的原话,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两个甚至更多身份的时代。
网络成为了很多人的避风港,因为它可以是你最华丽和坚强的外衣,来让你变成另一个人;它也可以成为一片荒土,是绿洲,是你诉说秘密的地方。
而这一切都因为我们需要适应不同的身份,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
我也经常用社交软件聊天,甚至觉得安全,因为你所倾诉的人不在你的生活里,你不用担心他对真实的你怎么改变看法,这避免了很多尴尬,因为你倾诉多了会明白那些你看到的漠然的脸或是满脸的疑惑,有些人不在乎有些人会质疑你虚伪,那就是我们在现实中孤独的根源。
皮特问球星朋友,你身边有这么多人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去迷恋一个你没见过的姑娘,而之后黑人朋友的回答让他洗的白白净净,甚至黑转粉,这和富家女以及冤情对象的理由是一样的,他们在试图适应现在的生活,而那并不是很成功,所以极度缺失认同感的人被网络骗子有机可乘。
我也有过这样的偏见,这不可耻,那就是什么样的人会把自己的裸照发给一个没见过的人,他得多饥渴?
现在我要把饥渴换成孤独,然后开始理解。
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我自己可能也会,甚至爱得更深,这不是因为对方姑娘有多漂亮,而是对方有没有真的懂你。
我为过一个认识不久的女孩纹她的名字,最后两个人也没有走得长久,但我从痛恨自己幼稚到变得越来越坦然,甚至不后悔,我和她是网络认识的,吸引我的不是太她照片有多好看,而是她的兴趣喜好和你深度共鸣,她变成了你精神和心灵的支柱,最主要的是那份被爱的心被获得,哪怕不够真实,虽然我不是被欺骗,但是冤情对象那个喜欢英式口音和茶的电子音乐人小伙子,他那个落寞的眼神我深有同感,最后他和皮特说常联系的时候,我看哭了。
那些矫情的东西他自己也不适应,可就是这些东西显得真实,我感受到了他的被需要。
编剧很巧妙的用了其他没有受骗学生的采访独白,这像极了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你不能说他们活得现实不理解人情,简单一点没什么不好,那些也不一定是坚强,而那些脆弱的我们最后应该选择的也不是自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而是抛下一切让自己快乐一点。
球星自己选择了大学,抛下了身边虚假图利哥们的意见,然后在公园和一群孩子寻找篮球真正的快乐;电子乐三人组重归于好,然后在一个地下酒吧做演出,哪怕同学们欣赏不来他们的音乐,但我挺喜欢;至于我写完影评,我会继续做乐队和拍照片或是做些自己能快乐的事,而少去一些对生活的不满;你那?
第一季其实比第二部更精彩,但第一季看完的时间已经比较久了,第二季分了两次刷完。
网飞出品,每季也就八集左右,一集三十分钟,非常适合在剧荒时一口气刷完。
伪记录片的形式近年大行其道,美国囧案的精彩之处在于首先他不是一部无脑爽片,每季案件的设置既让你觉得破案似乎并不困难,但在追剧过程中又不断地把嫌疑犯一个一个地排除,使整个看似简单的案件越来越变成“完美犯罪”,最后再加上推理片一贯的多重反转,一气呵成,而且还不用自己动脑,跟着片中“纪录片拍摄者”的镜头走就好了;其次是更多地采取了“访谈”“摄影棚采访”的形式,让这种伪记录片能够呈现出较稳定、清晰、明亮的镜头质感,而不像“科佛洛档案”那样晃得你头晕;最成功的是囧案的主题,他要表达的不简单是一个案件的侦破,如果我没记错,第一季案件最后变成了悬案。
他更多的是想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网络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我们是第一代可以过两种生活的人,你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看到的你的生活。
我们在生活的同时,也体验被观看,被展示,被包装,被修饰。
Data,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让我们创造不同版本的自己,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人生的创造者和管理者。
Imagination,这才是我们和机器的区别,让我们知道我们最适合成为哪个版本的自己。
不断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修复和自我修复,创新自己,才是自己的生活。
推理这部分弱化了导致这一季好笑程度直线下降。
第一季好笑不是因为案子本身屎尿屁,是他们用一本正经地方式讨论屎尿屁内容的反差感。
笔迹不同这种刑侦案常见套路他们用来讨论dick画法有没有ball hair和mushroom head差异,而且真的很!
严!
肃!
自己都没有笑!
还很认真地和老师说,最后自己都嘲听起来哪里怪怪的。
还有从不同的ins小视频里找线索啊之类的,一本正经地找非常沙雕的线索,反差萌总让人忍俊不禁。
这一季这部分的搞笑随着推理弱化直接没了……全集我唯一笑了的部分就是警察问Kevin你是怎么把poop放进纸人头和发射器里的时候,Kevin和日和动画里的人物一样把东西放屁股下面……
Netflix将在9月15日上线《#美国囧案# American Vandal》首季,该剧风格是真实罪案纪录片,但其实是讽刺题材,剧中指有人在高中向27名教师的汽车喷上JJ图案,在8集的第一季,一位有抱负的高中二年级生兼记录片工作者Peter Maldanaldo(Tyler Alvarez饰),调查被指控犯下该恶作剧,在争议下被开除的高中四年级生Dylan Maxwell(Jimmy Tatro饰)。
中文名美国囧案
堪称完美!
一天刷完!!
这个剧绝了真的!!
全世界的人都给我去看!!
Netflix最棒的一部!
比第一部好!
看似滑稽甚至有些无厘头的事件之下居然揭露出了这么多问题,包括校园霸凌和网络霸凌导致人走向极端,包括网络诈骗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孤独,而那些表面看上去最光鲜的人其实最孤独……而且这部剧里的演员都绝了,简直就是纪录片即视感,这部剧的剪辑和细节吊打许多悬疑纪录片!
剧情不断反转反转再反转,剧中的细节不断被利用再利用直到看到结尾我只想说一句卧槽因为实在太惊讶了!!
做这部剧的人就是nmd天才!
而且结尾真的升华,许多悬疑片或者纪录片都缺了这样的结尾。
这部剧看似利用一个网络诈骗和网络霸凌的事件来讽刺人们在网络时代伪装自己,但是它最后说:我们不是最差的一代,我们只是被曝光最多的一代。
我们每天都因为网络被人评价,因此我们偶尔戴上一层“面具”只是我们自身的一层薄薄的防护膜罢了。
我们通过“面具”来保护自己,但是最重要的是只要有人懂你“面具”下真实的模样就够了。
我看到最后真的泪目,太绝了。
出生即降临到网络时代的我们真的不是最差的一代!!
只要我们与这个世界和时代和解,我们就是最好的时代!!
这部剧居然不火真的天理难容,所有生活在21世纪的人都应该看看这部剧!!
尤其是出生在网络时代的我们,会从这部剧里找到很多答案!
勇敢做自己吧,戴上面具也无妨,因为人活着不需要也不可能让全世界懂你,只需要有一两个就够了,剩下的就让“面具”给你带来快乐吧!
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和世界和解,走极端带来的永远不可能是释怀,只可能伤害别人与自己。
shit
这一季比第一季精彩
比第一季还精彩,绝了。
黑镜之别和网螺陌生人交心,其实还挺好笑的
不要被屎尿骗了你,没几部剧能有这样的深度讨论,We all full of shit.
A story all about lonely.
太好奇最后Mackenzie给了Pete什么!!!0824看了S2预告都要笑死,要一本正经地讲下泄药了,走廊上有哭的有滑倒的哈哈哈哈哈哈)好看!!!
6了
比第一季更荒诞和真实,精彩!
比第一季差那么一点意思
朋友圈3天可见
没有第一季惊艳,但留悬念的能力还是在的
题材就那样吧 没有很吸引人
3.5,题材挺好的,但是拍得没有第一季好,前面几集节奏略拖沓
这个水准是应该被砍
有几个场景真的是恶心到我了,总体来看没有第一季那么好看但是整个剧看下来还行。
挺重口的,不过最后没想到结果如此
man that‘s deep...
抽丝剥茧,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落点怎么成了网聊毁人了,不相信周围人,但是相信网上没见过的陌生人……调查员和故事关键不大,真成记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