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的时候觉得电影版里女同性恋被消费得有点刻意(原著还是擦边球,电影就是大方搞姬人人夸了)反刍了几天又觉得回味无穷,甚至觉得是电影版唯一改得比较好的地方……原著里图安的男性特质比较明显,冷静、理智、对弥伽的感情近似于对领袖的仰慕,而将这种感情转变为恋慕之情之后内涵刷新了,图安追求的愈发不是“人类的结局”,而是“自身的恩怨”,因为她无论怎样努力还是爱上了“残缺的人类”也就是弥伽而不是理想的幸福。
如果说当初的努力都是为了追逐弥伽的幻影,终于重逢时却发现弥伽也不是理想本身——耶稣还没有死而复生、经过天堂之门,她爱上的是肉体凡胎的人,但她依然选择爱这样的耶稣,甚至憎恨、嫉妒即将为所有人带来幸福、被所有人所爱的耶稣……这是何等的直面真相的勇气啊,太典型而极端的人类的情欲,以此来做Harmony的反衬太合适不过了。
至于为什么这个故事是且仅能是女同性恋故事,因为男性本身就作为异化符号出现,无论在战场的地狱(用暴力阻碍harmony)还是生府社会温柔的论理性的地狱(让“这对乳房这个子宫”无法被弥伽自由处置,而必须被Watchme监控,好比当代女性受到父权社会的“男性凝视”——不同的是生府社会所有人都处在“他者凝视”之中,这种对个体的压抑,也就是让人面临选择的痛苦,同样是对harmony的阻碍)弥伽所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宗教性的全善,借用《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大法官里的一句话:“你希望人自由地爱,希望被你吸引,成为你的奴隶的人自由地追随你”,当意识不复存在、善没有了对比的概念,自然就不存在恶,人没有抉择之痛,自然就不会因压抑而痛苦。
图安爱弥伽,但她没有像尤大爱耶稣一样爱弥伽。
图安没有阻止全人类达到和谐,她阻止的仅仅是弥伽一个人——唉,倘若不是到达“无法解释的狂热的爱”这个层面的话,图安的形象就是难以理解的。
图安和弥伽必须接吻。
停留在“战友情”的层次,反而会阻碍主旨的表达。
只看了电影,没有看评论中说的原著。
米亚哈诞生于无意识的村落,仅有生存的本能没有感官或思想。
她在人的恶行中萌芽了意识,对意识中恶的成分产生厌恶;又在日本的生活过程中对表现为管制的所谓善产生质疑。
至此,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意识中的善恶两面。
于是她产生杀掉自己,杀掉所有人的想法。
我认为此时的她也不是出于对世界的恨意,暴力杀死与最终回归无意识状态其实是殊途同归,即死亡。
这就像那个选蓝药丸红药丸的经典命题,意识和存在哪个重要?
但是有一点我想不明白,最后米亚哈在实验后重归无意识,但为什么能感受到世界很幸福呢,因为不痛苦,所以就是幸福吗?
她将没有任何感受定义为了最好的感受吗?
这是不是类似于修仙时说的断绝七情六欲呢。
电影中人物的变化如果转化为问我的选择题,是否就是在“意识与存在都崩塌的彻底死亡”与“意识消亡,存在保留”中选一个呢;想必认为意识重要性超高的人会选前者吧,对他们来说后者简直是行尸走肉。
这么看问题就转化为了存在和意识哪个更重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我突然想到了灵体分离论,你会选择在现世中功成名就顺风顺水但灵魂无长进的轮回呢,还是选择穷困潦倒孑然一身但灵魂历经沧桑变得淡然豁达的轮回呢。
导演最后似乎给了一个讨巧的回答。
图安出于爱无条件顺应了米亚哈的选择,但是她杀死了米亚哈让她留在有灵魂的状态。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那些被珍而重之的人,情感或记忆一定要意识参与,情感是用心记住的,而不是用脑子记住。
掺杂了枯燥的劳作,虚伪的关系的生活本身,会造成意识的痛苦;所以图安轻易便放弃了这种生活。
虽然杀死了意识,但好像表现出了对意识的保护呢。
我愿意让我的灵魂与挚爱的人纠缠,但不愿意它接受慢性凌迟。
话说最后的结局,按照套路来说女主应该会因为没意识就忘记对米亚哈的爱也选择自杀在意识清醒的时刻吧,这点还挺反套路的。
虽然是百合电影,但是女主爸爸等人都说是好朋友,亲也亲了摸也摸了就是没看出来搞没搞对象,她俩说到底还是同志吧。
《庄子·秋水》一篇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周和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立桥上说:鲦鱼跳出水面,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反驳: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庄子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一 蝶梦庄周 庄周曾为漆园吏,一日冥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若有思,写下:“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的名句来纪念那种逍遥愉悦。
庄周既可梦蝴蝶,亦可梦鱼,故知鱼乐而不足为奇。
又有清人张潮《幽梦影》评价: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通意是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世俗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因为庄子与蝴蝶终究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知庄周为蝶还是蝶为庄周的物我两忘,万物归融的境界却是庄子崇尚和追求的。
故事便从蝴蝶梦为庄周这说起。
电影里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少女弥迦出生在车臣,与生俱来的基因缺陷赋予她没有意识的神奇设定。
既无意识,即无烦恼,与蝴蝶无异,逍遥快活。
然而当她被俄罗斯军队被发现,并带出村庄充当军妓之后,她的结局便早已注定。
外部世界的刺激让她产生了意识,开始清醒地认识世界。
蝴蝶梦为庄周,也就从混沌的懵懂快乐中剥离,被迫进入到清醒的现实,这就是弥迦的不幸。
有人说弥迦痛恨这个世界,她的意识诞生在无尽痛苦之上,她有理由憎恨整个世界,将曾经遭受的一次次痛苦和绝望倾泻给世人。
在故事的大部分时间,弥迦的行为也都被解释为反社会人格,因为在正常人看来,她的存在意义构建于此,即我们自诩的“知鱼乐也知鱼苦。
”但弥迦是否真正如我们常人思考呢,不得而知?
二 作茧自缚 我们总说乌托邦不可实现,是因为这个体系忽略了一些社会矛盾,希冀通过人的极度自律和高尚情操来维持。
牺牲个人的局部自由换来整个社会体系完美运作,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支点。
然而个人自由意愿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之间存在矛盾,这样就需要意识来压抑部分情绪,从而达到某种协调,这是自然进化的规律,也是人类寻求生存的妥协。
意识在人类情感调节和行为抉择充当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举例说明: 一、过马路时,有一辆车从远处飞驰而来,人会本能地躲避,因为意识先于大脑发出指令,告知危险,控制肌肉做出反馈。
这就是意识的积极作用。
二、在重要场合,你很激动,兴奋地想大喊大叫,放飞自我。
然而现场众多领导长辈列席,你的破格行为有违世俗,迫于压力,你会努力克制兴奋情绪,将之调节为平复状态。
这就是意识的压制作用。
人有欲望,却想要像蝴蝶那样自由自在,但意识时刻压制着我们烂漫的情绪,小心翼翼地运作我们的系统,好让这副躯体日久绵长地存活。
前者保护人类生存,后者规范人类行为。
当然两者时刻在较量,对目的价值轻重进行权衡,即电影中所说的人是双曲贴现下的欲望集合体。
在电影中,女主角图安父亲将这种作用机制极端放大:为身体健康,摄入合理卡路里,健康芯片会时刻监控,并提醒某些食物不能碰,某些行为不能做。
像于大爷那样抽烟喝酒烫头都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
当然上述两个举例,有一类人是例外,那就是小孩。
他们会无意识地做出符合自由意志的行为(在成人看来不可理喻无法理解)亦或是忽略即将而来的危险。
似乎意识反馈链接并不能在小孩身上完全协同。
故而在电影中多次提到,健康芯片的完全植入需要静待小孩完全发育后才能安装完成。
在芯片最初被创造植入的那段日子里,很多小孩产生了轻生念头,给图安父亲带来困扰。
因为这不是生理上的排斥,而是来自意识的反抗。
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主导着人的行为,外部芯片的侵入绕不开它的防御壁垒。
直到弥迦这个强制设定的出现,通过仿生弥迦这族人大脑的作用机制,图安父亲成功设计出一个程序用来消弭这种障碍(为后文埋下伏笔)。
从此之后,大家都开始变得谦恭有礼,谨言慎行,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信用挂钩,一切都被监控,只为保障社会稳定与安详繁荣。
人类将自己放入安全的桶中,为健康放弃很多逾越规矩的坏习惯。
这种的刻意放大束缚了动物本性,这在随心所欲的图安眼里,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人想要永久获得快乐,就必须先从蝴蝶做起?
真是莫名讽刺) 三 破茧化蝶 她的痛苦来源不是在堡垒里遭受的肉体痛苦,也不是磨难之后的精神创伤,而是回归正常人之后拥有意识被压抑的情绪痛苦。
那种懵懂,恍恍惚惚的惬意是无论如何没法在一个温暖却循规蹈矩的家庭中获得的。
她也清晰地意识到嵌入身体健康芯片的存在使她离那个快乐越发遥远,为了摆脱意识的压制作用,惟有死亡可以解脱,所以她不顾一切找机会将自己人道毁灭。
当然在过程里,她遇到两个好友,图安,吉安,如同小孩喜欢把自己爱吃的糖分给喜欢的人一样,她只是单纯地想将这种喜悦传递这种给自己爱的人。
于是也就有了电影开头,她蛊惑自己的好友一同赴死的诡异桥段。
弥迦是恐慌事件的始作俑者,也是众多人敌视她的原因,然而对于弥迦来说,她的出发点很简单(当然以下都是个人的揣测):她从无意识的混沌里诞生,想要回到混沌里去,而图安父亲的发明创造正好帮助了她。
无论结局如何,弥迦的终点都在堡垒的房间里,那个诞生她意识的地方。
在那里,她亲手将自己意识埋葬,重归混沌的怀抱。
至于整个人类的命运抉择并不在她的手里,因为对于她来说,被格式化清零和被杀,意识都归于虚无。
至于为什么要等女主角图安的到来,个人觉得是作者一种仪式感的安排。
破茧成蝶的伟大时刻需要一个人来见证,而图安就成了这个不幸的观察者。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结局,整个人类最终统一成一个整体,成为庄子心目中的物化境界,在高扬肃穆的哈利路亚赞歌里落下帷幕。
一人化蝶,庄周之幸也;双人化蝶,梁祝之幸也;万人化蝶,众生之哀也。
“嚓”!!!
火柴棒在黑夜中燃烧,发出微弱的亮光。
这时,只有一双明眸带着水火不容的特性,借着火光闪烁出如澄清水面的光点。
接下来,便是她手中的焦油,那秾丽的黑色光泽,顺着指尖滑落在一本本令思绪翻飞的硬纸书上。
多么的有意思,听说有人曾深深沉沦于故事情节的书本中,在几个常用字词的组合中,想到遥远的未来。
他们裹挟着这般未有亲身体验过的经验之谈,在此时此刻,做出一连串实则复杂名为简单的判断。
她要烧掉那些让她成长,删减掉编写她灵魂密码的程序,只因那是剩下唯一可用来取暖,烧水的物品。
而当两指尖捏住那柴火棍,黑炭头如火燧石点亮了一方天地之时。
她又得来了短暂的温暖,并被它整个的攫取而去,浮浮沉沉地徜徉在思想的幻想里。
怎么,她要得到的热,竟一下子轻而易举,一下子不需要这番大费周章。
于是,她又有了,像是饱饱睡上一觉的人如梦初醒般,对现实再一次做出评判。
第一次,有那么一个她变成了伟大的哲学家,对着火焰痴痴地着迷,对着那即将昙花一现的小火柴棍看得入神。
我想起了我永远会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孤独而不孤单地同一些死物对话,并时常为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安排好行程规划。
“口渴、肚饿、困倦”会全都是条件反射的一类可堪琢磨的议程。
同时,却不是一项鲁莽和危机生命时刻那样迫不得已的冲动。
也许我还能坚持一会,很有勇气地同早晨八点,中午十二点,下午十七点这些时刻做斗争,并冒着已然被胃酸腐蚀的肠道的风险去勘探出更多的道路。
于是,在如上的三种选择方案中,便又多了几种。
这些新来到的风向标拒绝平庸,需要你更进一步强有力地挖掘。
也许将是你被埋葬的坟茔土包,也许是摔个半死不活的悬崖,也许是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阳光大道。
那样的不和谐及充满着未知。
火焰成功的用它独有的特性赢取了转瞬的生命,随后化作一缕白烟,她没能抽掉的那几本还没看过的,堆放在杂书底层的书籍。
这时候,却变得毫无必要。
什么是更远和更好的一个境况。
论麻烦,要小心翼翼地擦干净封面上的焦油和无痕迹地处理掉那些之后容易触景生情的黑褐色污渍,在严寒的霜冻大地之上,寻找裸露晒热的岩石来烫干。
比起付之一炬是多么经不起选择。
所以,她便下意识地放弃了那种选择。
我的第二道思绪是,在任何眼前的既得利益上,也可谓说是,任何一个被刻意抬高的人、物、景,都会在当时当下的自己和其他人那里得到莫须有的价值。
房价的经济泡沫,领导的厚黑,某位总统在新闻发布会上名为道歉实则狡辩的哽咽言辞,孰真孰假呢?
也难怪,这些年“打脸”的事情时有发生。
一些要素和吐槽:醫療經濟為基礎的烏托邦,數據共享。
曾經的攻殼是個黑盒子,有無數種方向,黑客帝國摘取了幾個設定拍了部數碼神棍,心理測量者截取了其中比較獵奇的幾個要素拍了部偶像片,本片格局更小,截取了心理測量者世界觀的幾個發展方向,拍了部百合片。
完全利他主義的社會價值觀,把自身當作公共資源。
對立白毛反社會人格與醫療健康挂鈎的數據共享(共享生命?
),高度同一化的社會形態以健康爲名剝奪個人自主意識的充分支配連自殺都被視爲非法和褻瀆倫理的生命主義“對人意識進行約束的生命主義”與“以死亡證明自我意識”則成了對立面在活著的桎梏中,只有死亡才是解脫 白毛策動對意識的大規模恐襲通過調整大腦的獎勵機制將人還原成便於統合的空殼,以促成整體和諧。
監視資本主義的極緻——對人意識的引導控制(但事實上監視資本主義不可能讓你變成空殼,沒有欲望還消費個毛綫?
)抑制情感的社會和大規模的區域性情緒實驗(影射 FaceBook)大規模的情緒實驗已經不是科幻,而是現實了。
情緒/意識操縱恐怖主義,强制復蘇利己主義(但是這點沒有好好發散,結尾真¥#¥……@#%)這一點PP都比你做得好。
將意識優先等級等同於意識本質的構解太過幼稚。
犯罪手法主要利用系統的“單點故障”將人類意識從野蠻中解放出來即對人的家畜化(當然片子的基調是建立在“人擁有自由意志”,并且不對其進行任何質疑的前提下)(這點本身就已經很不唯物主義了)繞開以野蠻的技術/方式維持文明的怪圈,對技術普及簡單地以大洪水般的災後恐懼來解釋太粗糙。
若要單純寫廢土重建后的文明吧,又不如 BLAME!
依然是各種權限狗統治的世界...權限狗怎麽會不利用特權去搞事情呢?
所以一般動畫千萬不要沾政治要素,漏洞太多啦。
特定民族擁有特殊的劣質基因,這非常政治不正確。
(但...似乎大家都懂)女主要模仿素子可能還差得遠,那已經是聖人級別了,要跟慎也比,也差了一點領袖/偶像氣質。
全片基調:當個人隱私被侵犯到極緻,也許就是失去身體的支配和自由的意志。
(這裏借腦科學又加了一層唯物主義的假定)對意識的探討太幼稚,廢土和文明重建缺乏鋪墊,張口閉口就是人類,這很糟糕。
對白毛作案動機的描寫也很狹隘,PP裏的白毛則是很中二,感覺後繼者們寫作案動機都不行啊。
結尾:世界因女同而毀滅但是這類片子,有總比沒有好。
以上只是吐槽,不是很嚴肅。
反烏托邦的片子本身就需要非常嚴謹的社會,經濟,政治,科學,人文素養,這些都應當反映在儘管不起眼的細枝末節之處。
但是能具備這種水準的劇本實在太少,倒不如老老實實把小格局做好,不要貪心,特別是不要去碰宗教和政治這兩塊。
其次是不要去深究某些科學概念,如果全篇需要臺詞反復向觀衆解釋某些名詞或概念的,那就已經很失敗了。
再次就是要保證語言的高度凝練,少説話你才能不露餡的嘛!
记得最早看的时候是这电影刚出来的时候,当时看有些晦涩难懂。
现在看来确实还不错,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是围绕战争和人类意识灵魂而展开的。
电影中不管是女二被俄军俘虏的那段经历,还是进入日本理想国的那段经历,都是因为战争的爆发而产生的,对于有过这两段经历的女二来说肯定会和在理想国里生存的人们有不同的想法,因为她知道真正和谐的理想国并不是这样的,而是最开始她所待的部落那样才对。
对于女二来说两处都是地狱,灵魂都是被控制的,都是有很多限制的。
理想国的人们以被控制灵魂为代价换来了他们害怕的死亡,因为有了战争,所以才害怕死亡,但其实死亡也许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真正害怕的可能是痛苦才对,就像女二最开始待的部落一样,并不会害怕,而是坦然接受它,所以那时候意识也不用觉醒,因为那才是真正的理想国。
女主因为长期出入日本和战争地区,所以她有些方面跟女二也有点像,最后女主抱着女二,说她也想要进入和谐的世界,但她知道因为战争的关系,根本回不去了,她选择了被限制了大部分自由的日本理想国,女主可能觉得女二太理想化了,甚至有点中二,但我觉得女主还是太不了解女二了,最后的觉得我的理解是女主把女二杀了,女二所说的和谐的世界是真的存在的,不用被痛苦死亡而影响,坦然接受它们,就像最开始生活的部落一样。
不管是车臣那边的战争还是日本通过人脑进行控制杀死人类,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只是手段不一样。
人类突破意识这个界限说的是不用像日本和车臣战争而拥有的意识,如果没有战争,就也不会有意识这种东西,就也不会有痛苦和害怕死亡了。
对于女主而言女二口中所说的和谐的世界对于她开始只是个虚伪的乌托邦,但这个乌托邦是真的存在的,是没有战争前女二出生的地方,真正的理想国。
电影中间的部分女主开始觉得自己一点也不了解女二,她到结尾都认为这是不存在的世界。
在电影的结尾女主不能接受有那么一段痛苦经历的女二,她只想活在自己认为的理想国里,认为上学期间那段日子的女二才是真正的女二。
死亡,痛苦,被枪杀,都是自己的权利,是摆脱控制的感受和行为。
女三到死也只是住在这个日本理想国里,她觉得女二是类似暴力的恐怖分子之类的存在。
而女主选择追随女二,想要更了解她。
女二很憎恶这个世界,她想人为得让大家回到以前的那种和谐的世界。
结局我认为肯定是有人死了。
如果是女二死了就说明女主根本不了解女二,认为女二的和谐的世界都是幻想,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是女主死了,就说明女主通过了解女二之后觉得真正和谐的世界是真的存在的,她死了之后这个直接也许就会朝着女二的方向发展。
另外我觉得女二的想法可能太幼稚了,因为只要有了战争,就很难回到最开始的和谐的世界,就算她通过女主她爸的研究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跟最开始的和谐的世界还是完全不同的。
女主我觉得她所希望的是自由的世界,不被控制的世界,她认为每个人的意识不同,自己的认知也不同,同样的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有些人来说死亡是恐怖的,但是有些人的看法又不一样,不管是战争期间还是日本理想国期间。
女二她可能是想回到自己没被玷污的时候,那个她所认为的和谐的世界。
所以女主会觉得她很自私。
同时女二也很孤独,她唯一的两个朋友,一个认为她像恐怖分子一样,一个一直在追随着她,但也根本没能了解她。
所以我认为女主想要的也是和谐的世界,就是现在这种战争和理想国同时存在的世界,人们根据自己的意识认知来判断什么是和谐的世界。
而不是被剥夺意识之后每个人都大差不差的世界。
或许存在着各种意识的,暴力和平所掺杂的世界,才是和谐的世界。
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年,一场浩大的灾难让“生府”取代了原有政府,成为了国家最高领导组织。
经过死亡的洗礼,人们开始格外重视生命的重要性,于是,政务在居民们体内植入了“WatchMe”设备,以检测和介入他们的健康状况,这也就意味着,身体不再是属于个人的所有物,而是被列入了国家管理的范畴,自杀更是无可饶恕的重罪。
雾慧Tuan(泽城美雪 配音)、御冷Miach(上田丽奈 配音)和零下堂Cian(洲崎绫 配音)是三位对现存制度产生了疑虑的少女,在弥迦的带领下,她们准备自杀以挑战制度,可是最终弥迦死了,计划失败。
一晃眼多年过去,雾慧和吉安重逢,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发生了数千起集体自杀的案件,而这背后的真相和弥迦当年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诚然,Harmony有其晦涩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剧情绝非超出了一般观众的理解能力。
可能稍有影片观赏经验的同学会说是“反乌托邦”片,也可能有人说这是“反战片”,赞同Miach和那个秘密结社分裂的激进派说的人类要达到和谐,毕竟如今反战片都在追求不再区分国家和种族,全球人类大同,这样战争就会消失。
还有的同学会说这是“青春片”,三位少女有各自的成长道路,但是会疑惑Miach的观念反复跳跃变化,还有作为螺旋生命检察官的Tuan到底是支持哪一方的。
对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辩证方式的展开和后现代主义内容的处理方式,在现实和记忆的交织中展现了御冷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做了实验后的无意识的一个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可能不了解这种倒序插叙手法的观众按照顺序去看可能会疑惑:御冷到底是赞成人类该有自由意志还是不该有自由意志?
所以最后说雾绘遇见御冷一边跳舞一边诉说乌托邦理想的时候不禁得问了一句:你其实不是为了复仇,是希望世界和平的吧?
因为她之前一直存在自我意识并且周身的人也是存在自我意识的(只是被社会压抑了,政府并没有完全夺取人类的意识),她理所应当地认为御冷遭到了人类实验这样残酷的对待会激发出她的对抗意识(参考卡婊的《生化危机》),对这样的虚伪的乌托邦说“不”,而她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样的反社会倾向(因为她的父亲正是因为在暴力中死亡的),这俨然一种女在亲情和友情中难以选择最后选择拯救人类的政治正确的故事模式,正如楼主所说的我们容易陷入预设的价值观中。
可是伊藤计划偏偏不让我们来个“大团圆”或者“救世主”的故事结局,况且他也不是为了探讨这个的。
我们常说电影各种光鲜亮丽的人物事物形象是一层,各种人物事物形象背后的寓意是深一层,往往在这一层就能在逻辑分析中找到导演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主题,笔者也是被这个逻辑套死了,没有注意到这是改编自小说的动画电影,在导演所设立的寓言和人物语录背后,才是伊藤计划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意识是被选择和拼凑的。
Touareg也做Tuareg是阿拉伯词汇,意为[被神所抛弃的人],国内一般翻译为“图阿雷古”。
它是撒哈拉中的一个游牧民族,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
他们是柏柏尔族的支系,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讲柏柏尔与塔方言,使用古老的提菲纳格文。
图阿雷格人社会属于父系大家族社会,但妇女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主持着很多社会事务。
因此当Tuan说她讨厌WatchMe这样的神称自己是异类时,图阿雷古战士邀请Tuan加入他们一族并告知很看重女性是有现实依据的,是邀请同作为被神抛弃的子民一起活下去,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理解与关怀,并不是图阿雷古族要拉拢“联合国特战队”或者男性对女性的大男子主义的示好或者求婚(弹幕瞎吹,特此截图)。
雾慧的名字tuan这个名字在凯尔特神话中指最先来到爱尔兰的帕特兰族(Partholan)幸存者,在无数次的转生中见证了诸神的时代并将神话传给后世,再看女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叙述者、见证者,伊藤其实已经给每个人安排好了命运,就藏在名字里。
用这样的考据来分析御冷的名字,Miach指生命、医疗之神迪安森特的儿子,由于给努阿达(Nuada)接上一只血肉做的手臂,取代了其父做的银手臂遭到父亲对其医术的嫉妒与憎恨,最终被杀死。
换一个视角这其实是以御冷作为轴心人物的故事,雾慧只是见证者,这样看故事的主舞台在生命与医疗的概念下展开就非常好理解了;同时御冷非常聪明、年级第一对应Miach医术高超,Miach被父亲杀死对应御冷被这种和谐却压抑的日本社会逼的自杀(相当于是社会间接杀害,鲁迅先生《药》中的秋瑾就是此形象的典型)对应。
Ciao也是医疗之神迪安·凯茨(Dian Cécht)的儿子,但是具体和Miach之间发生了什么百度查不到(凯尔特神话没有希腊神话那么好查),但是也应该应证了故事中御冷间接杀害吉安这一故事。
所以你们应该看得出来啊,伊藤计划不是故意要取这么难搞的人名,是每个名字都有寓意的,就像《哈利波特》小说的原作者梅姨,没个人名都暗含人物的命运,也喜欢押头韵,英语里好像叫做aliteration。
我们了解了故事其实是围绕御冷Miach的命运来写的,其实就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故事叙述中理出一条线来。
御冷被俄罗斯士兵QJ产生了意识让她意识到意识是人类在极端负面情绪下诞生的,也可以说是激发拼凑出来的,而正常的孩子(御冷这一少数名族没有自我意识,片中有提到)在7岁左右就会正常萌生自我意识,并且周围都是拥有自由意志的成年人,整个社会把自我意识当做人类存在的证明,就像御冷说的“那些老人认为人没有意识就等同于死亡,你的父亲也是这样认为的哦”(目前也有很多人认为植物人有许多伦理问题,安乐死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伊藤计划其实是希望探讨意识的合法性问题,意识是否有权利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重要依据。
还有在回忆中,御冷聪颖好学,非常喜欢看书,对知识和真理有渴求的意志,并且宣誓要向这死一般沉寂的社会湖面投下名为自己死的石头;但是在会议的最后和雾慧刚遇见御冷前,她却是在烧书的,并且在记忆中说道这些书是御冷的分身——她的意识产生的自由意志,她要泯灭自己的意志,因为这种意志虽然能产生技术进步,但是却不能产生幸福,那个秘密结社的4个人头也说过“人类正在面临考验,是要追求幸福,还是追求真理(技术进步)”。
伊藤计划已经预见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虽然解放了人,把人作为根本,但是在个体的内在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最终归宿,这种东西还是需要他者去定义,并且定义价值意义和最终归宿的他者级别越高越好,所以宗教中至高位格的出现不是偶然,是人类寻找自身意义的体现;因此现在虽然说得是科学进步主义,但是人的内心越来越脆弱;对外宣称是无信仰主义,但是每个人内心在遭受精神波折的时候却又相信微博抖音上的“锦鲤”、“考神”,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有位格的“上帝”?
然而伊藤计划也无法解决人文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矛盾,他只是在小说中以辩证的方式展现它,以探讨的形式把这个矛盾具象化为“意识是否是被选择的和拼凑的”,同时借见证者tuan之口说道“人类最终会选择和谐国度的道路......但我唯独不能让你到那里去,求你永远做我喜欢的那个曾经(有自我意识)的Miach!
”,这是伊藤计划的答案。
相信看过《虐杀器官》、《尸者的帝国》、《和谐》三部曲的小伙伴们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這是個偽善的世界。
人類不應該對任何人的死都感愧疚,明明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人。
大家互相愛護,連不認識的人的死都感到悲傷。
強制性的自責自己,為何無法阻止,這樣的世界太變態太噁心了。
意志,或是有宗教稱為靈魂類,看不到摸不到。
但此刻我為了自己還能煩惱感到幸福,因為那代表我還具有意志「我」是存在的。
意志,在劇(書)裡的定義,是指多種欲望感情互相競爭產生的一種狀態。
藉由意志競爭被選上的過程,叫內心糾葛或選擇。
就像我看了某樣商品,到底買不買的內心糾葛一樣的東西。
意識等於現實,因為我們所擁有的現實,到頭來,只是被限定在意識內。
(這點感覺非常相似駭客任務)對研究腦科學家來說,能掌控意志是很吸引人的研究。
「和諧」這項技術系統,它能對人腦設定一個經過調和的意志,使人不再出現「雙曲貼現」的情況,理性主義從此不再只是假設。
但「和諧」有個嚴重副作用:當所有選擇都不會有內心糾葛,一切行動都處在清楚明瞭的狀態。
「我」此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意識會就此消滅。
上述看到某商品內心糾葛天使與惡魔,錢包的戰爭再也不會發生。
因為和諧系統已經取代了你的意志,不需要再做判斷。
再也不需要用來做決定的意志;最後就是不需要意識。
就目前的認知,有意識就是活著的證據每天醒來、有意識,就是我判斷自己還「活著」的依據《攻殼機動隊》、《駭客任務》中。
到底怎麼樣才算是「人」呢?
怎麼樣才算是「活著」呢?
當全身義體化,只剩靈魂,像素子,她算不算人?
意識只活在母體裡,所有的一切都是母體給你的假象,這還算不算人?
那麼沒有意識(或我們感覺不到,或該人無法主動傳遞出意識電流)的植物人呢?
那天我失去了意識,不管我是什麼狀態,請不要再掙扎要讓我「活著」了。
如果认为人类通过所谓脑机接口、芯片植入等途径扩展了脑力便能称作高级智慧生物那简直就是格局小了,一个个体配一个大脑是最低级的智慧形态,只有当所有生命体以某种方式将大脑互联,像分工明确的细胞一样协同合作以创造整体的最优解,最终形成一个智慧集群,于是整颗星球本身便具有了自己的智慧,更高一级的智慧形态才就此诞生。
星球智慧再继续升级,成为一片星系、一团黑洞、一块场域…——这是莱姆某本书中某个设想的一部分,我记不清原文同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所以表述可能和原意有差距。
总之就是忽然想到“和谐程序”的设定好像能很好地融入这套逻辑,全民意识和谐就是那个形成群体智慧的途径,和谐之后便是地球智慧形态的跃升…… 这么一看还是我格局小了,这波Miach在大气层
世界毁灭后,重生的桎梏让人们丧失生存的力量。
本片内容过于飘忽,导演迈克尔·艾里亚斯1989年作为摄影助理参与了詹姆斯·卡梅隆的《海底深渊》的制作。
1990年在施瓦辛格主演的《宇宙威龙》中担任摄影助理。
1991年远赴日本,进入IMAGIC公司的特效制作部门工作,1993年回到纽约,参与了包括《回到未来》等多部影片的制作,主要负责CG制作,并且多次获得大奖。
1995年再次回到日本,脱离制作现场,开始从事CG软件的开发。
他参与开发的软件“TOON SHADER”后来在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中被广泛应用。
还原度非常高,未来世界的场景设置很棒!这才是伊藤计划想说的“魂”(对比<尸者帝国>)。少女的“痛”让已经身处于“乌托邦”的人类重新感受到了属于人类本身的“情绪”,科幻哲学杰作
当我们谈到变革会谈什么,不破不立?多元化的世界里的狭隘的世界观。世界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没准正是let it be的结果呢。偶然必然,上帝在玩飞行棋,中二的少女快去创造轮回!
把整个世界都卷进去了的百合……
极端和平也极端危险。
一臉懵逼看完。日式喃喃自語。還是去看小說好了。
这作画、这人设、背景设定还有转场...作为一个小说党好失望啊
弥迦,找到你的目的是说我爱你;说我爱你的目的,是为了杀了你。哦,我真是迷死这样的百合故事了。一边是用枪杀人,一边是用温柔杀人,两边都是地狱,果然很难选吧。一开始以为是要拯救人类,结果是报复世界。这就叫你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相信原作会很好看。
动画电影的质量控制水平真的很高,除了一段扔酒瓶的画面,3D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依然是经典的未来世界设定,但这并不算优点。结局作为一般剧情小说还挺不错,作为科幻小说感觉比较乏力。伊藤计划关于语言与灵魂关系的讨论才是这个系列的亮点。
看完让人不适。
类eva的碎碎念,仿佛直击灵魂其实什么也没说。只是沉醉于精美的画面。结尾的百合让人恶心
从片内时间而言应该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正好最近在读庞蒂,关于疼痛与幻肢的一段完全转述《行动的构造》的身体部分。虽然对于意识与身体的理解与我还是有偏差,但能做到这步应该很激动了。这个系列充满野心地冲击“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
太丑了,垃圾滤镜
比第一部的剧情和作画都流畅很多,只是感觉真的很像(中二少女版)Psycho-Pass,白毛还是那个白毛,连掉书袋都那么像,老虚不会是借鉴了原作小说吧,至于一对百合一对基的设定,科幻题材对于爱的多元化可是超乎人类想象的呢
画面真心做的很好。可惜故事有些虎头蛇尾;蛮黑镜的一个故事,但人物塑造的略单薄了。
加入了太多无谓的百合镜头,真正有质量的设定和故事却没讲清楚,感觉女主走来走去故事就完结了。应该是一部关于情感、理智的反乌托邦佳作的,没有尸者帝国那么有趣呢
人类补完计划终于完成了。
从头到尾都是在说乌托邦是没有自由没有自我意识的社会形态,这样是不好的。最后,米娅又说了非乌托邦的现实社会有多少丑陋多少罪恶。这是要累死观众让他们思考乌托邦还是非乌托邦这个问题思考致死么?
看不懂的黑镜动画版
之前是同志,这次是拉拉,下次是什么呢?
片之烂,短评放不下,长评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