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西格内·包马内
主演:达格玛拉·多敏齐克,米歇尔·波克,马修·莫迪恩,卡梅隆·莫纳汉,史蒂芬·朗,埃里卡·施罗德,艾玛·肯尼,安娜·奥多诺霍,塔尼娅·弗兰克斯,克莱德·巴尔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拉脱维亚,卢森堡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从小泽尔玛就坚信,如果她表现得像个正派、受人尊敬的年轻女孩,她会找到一个大块头的爱。然而,她第一次与异性的胆怯交往证明,现实与现实相去甚远....详细 >
不必假装无知、不必苦练优雅、不必孤注一掷、不必一味求饶、不必刻意微笑,做你自己,保持你最舒服的样子,因为一个男人爱你和不爱你的理由往往是一样的,「因为是你」。相册: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904713590/
让我对婚姻保持冷静,没有压力
其实女主跟谁都不对付呀,她唯一的女友因为嗑药脑子不正常了才迷恋她的,很快挂掉。其他男性被激素分泌驱动、被集体规训洗脑,迅速反目……女主不幸福怪谁?怪激素?怪同性?怪异性?怪社会?
女性切割掉愤怒,力量,勇敢的锋芒,将自己塞进社会打造的玻璃球中。用童贞换取承诺,用示弱换取接纳,用奉献与原谅换取伴侣的陪伴。这过程中的痛苦与困惑皆以爱之名被压制,而爱不过是身体在激素与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反应。腺体和细胞不会永远分泌,但我们却被“爱”长久地绑架着,去付出去原谅去无视自己的感受,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好伴侣”,打造一个看起来的“好关系”。泽尔玛提出离婚是让我最惊喜的时刻,她终于可以离开一段关系,而不是将婚姻视为“好女孩”的佐证。她不再是关系中的供给者,照顾者,不再是哑巴公主,她抱住变装后的波,就像抱住“不像女孩”的自己。
科普向流水账,二三维分裂融合做得还不错
不太行啊…原创歌曲确实可以,但是期间穿插的生物学解释让人不断的从故事中脱离出来,非常扯淡,搞的支离破碎而且心理描写完完全全就是听话看图,让动画失去了意义背景全用实物搭建,人物主体用的手绘
和片名关系不大。
科普视频
在今年北影节第一次知道这部动画,只是最终行程冲突没有选择它,今天看完感觉还不错。与其把它当做一部喜剧或者剧情片来看,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部科普教育片。影片很好的展示了从生殖细胞如何诞生一个新的生命,以及(女)人在遇到各种境况时身体内部哪些激素和物质的含量会发生改变并如何起作用,从而导致相应外部行为等过程。很多知识我都是第一次知道,感觉像上了一堂介绍激素如何影响自身的生理课,而且用动画的形式表现还挺好理解的。至于影片想要表现的关于女性成长,女性该如何面对婚姻如何保持独立反而觉得没那么精彩。影片前半段还行,从遇到第二任丈夫后质量就变差了。所谓的独立女性,就应该摘掉一切滤镜: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国家,更没有完美的伴侣,只有自己独立才是最重要的。指望嫁西方白男摆脱出身和环境最后有可能只会收获一个“惊喜”。
一面是天马行空的浪漫幻想,一面是冷静而不失风趣的生理还原。破除对激情的迷信、破除对爱的迷信、破除对婚姻的迷信、破除对“正常”的迷信,直到掌控内心的旋律,直到成为你自己。一段跨越时代变迁和政治动荡的女性成长史,叙述基调却如此轻巧灵动。
论文电影 小女孩的必修课 老女孩的cliche
充满惊喜的女性电影,观感好于《我在伊朗长大》。将动画这一载体天马行空、自由变换的可能性酣畅地运用。它说教,但却并不古板,它平淡,但却并不乏味。用人体生物学各个知识点将女主人生不同时期的状态与故事衔接在一起。讽刺意味十足,困囿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被灌输所谓“正确”的思想,从中逃脱并得以觉醒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尤其是对女性而言。真正的顿悟或许需要经历十分漫长的一个时期,但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永远不会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生物课+音乐剧
女性魔幻现实主义
可看,但几乎完全把人的行为模式归结为生理因素就有失偏颇了,生理因素只是一时的影响,文化氛围,社会环境更能在长期建构一个人,另外浅尝辄止地提到了拉康的主体理论,这部分反而应该更深入一些,关于主体是如何被想象出来的,关于他者在想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比起幼儿成长期的激素变化,镜子阶段无疑更为重要。
整片血泪,你可以说黑色幽默,或者说讽刺解构。你可以感知到创作人员用语言和技巧松动表达内容的沉重感。影片却依然沉重,粘稠,使观看的人关闭影片后开不了口。因为泣血的现实和历史明明晃晃摆在那里,更可怕的是,今天大部分女孩,同样的未来也刺眼醒目的摆在那里。人生路万万事,自己的眼明心亮需要时时艰难的自我锻炼磨砺,婚姻路,或者说选择与处理亲密关系的过程,要警惕心态上的亦步亦趋,温水煮青蛙。众人并不理智,集体并不意味安全,在多数情况下努力保持社会生活下,身为女性具体身份的理智判断,自我负责才是答案。
这特么拍的啥啊?黑苏联的女权电影兼生理课教材?确定是女权?不是为了给男性拉仇恨?
我愿称之为:每个女孩婚前必看的电影。
建议人教收录
还挺有意思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必假装无知、不必苦练优雅、不必孤注一掷、不必一味求饶、不必刻意微笑,做你自己,保持你最舒服的样子,因为一个男人爱你和不爱你的理由往往是一样的,「因为是你」。相册: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904713590/
让我对婚姻保持冷静,没有压力
其实女主跟谁都不对付呀,她唯一的女友因为嗑药脑子不正常了才迷恋她的,很快挂掉。其他男性被激素分泌驱动、被集体规训洗脑,迅速反目……女主不幸福怪谁?怪激素?怪同性?怪异性?怪社会?
女性切割掉愤怒,力量,勇敢的锋芒,将自己塞进社会打造的玻璃球中。用童贞换取承诺,用示弱换取接纳,用奉献与原谅换取伴侣的陪伴。这过程中的痛苦与困惑皆以爱之名被压制,而爱不过是身体在激素与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反应。腺体和细胞不会永远分泌,但我们却被“爱”长久地绑架着,去付出去原谅去无视自己的感受,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好伴侣”,打造一个看起来的“好关系”。泽尔玛提出离婚是让我最惊喜的时刻,她终于可以离开一段关系,而不是将婚姻视为“好女孩”的佐证。她不再是关系中的供给者,照顾者,不再是哑巴公主,她抱住变装后的波,就像抱住“不像女孩”的自己。
科普向流水账,二三维分裂融合做得还不错
不太行啊…原创歌曲确实可以,但是期间穿插的生物学解释让人不断的从故事中脱离出来,非常扯淡,搞的支离破碎而且心理描写完完全全就是听话看图,让动画失去了意义背景全用实物搭建,人物主体用的手绘
和片名关系不大。
科普视频
在今年北影节第一次知道这部动画,只是最终行程冲突没有选择它,今天看完感觉还不错。与其把它当做一部喜剧或者剧情片来看,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部科普教育片。影片很好的展示了从生殖细胞如何诞生一个新的生命,以及(女)人在遇到各种境况时身体内部哪些激素和物质的含量会发生改变并如何起作用,从而导致相应外部行为等过程。很多知识我都是第一次知道,感觉像上了一堂介绍激素如何影响自身的生理课,而且用动画的形式表现还挺好理解的。至于影片想要表现的关于女性成长,女性该如何面对婚姻如何保持独立反而觉得没那么精彩。影片前半段还行,从遇到第二任丈夫后质量就变差了。所谓的独立女性,就应该摘掉一切滤镜: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国家,更没有完美的伴侣,只有自己独立才是最重要的。指望嫁西方白男摆脱出身和环境最后有可能只会收获一个“惊喜”。
一面是天马行空的浪漫幻想,一面是冷静而不失风趣的生理还原。破除对激情的迷信、破除对爱的迷信、破除对婚姻的迷信、破除对“正常”的迷信,直到掌控内心的旋律,直到成为你自己。一段跨越时代变迁和政治动荡的女性成长史,叙述基调却如此轻巧灵动。
论文电影 小女孩的必修课 老女孩的cliche
充满惊喜的女性电影,观感好于《我在伊朗长大》。将动画这一载体天马行空、自由变换的可能性酣畅地运用。它说教,但却并不古板,它平淡,但却并不乏味。用人体生物学各个知识点将女主人生不同时期的状态与故事衔接在一起。讽刺意味十足,困囿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被灌输所谓“正确”的思想,从中逃脱并得以觉醒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尤其是对女性而言。真正的顿悟或许需要经历十分漫长的一个时期,但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永远不会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生物课+音乐剧
女性魔幻现实主义
可看,但几乎完全把人的行为模式归结为生理因素就有失偏颇了,生理因素只是一时的影响,文化氛围,社会环境更能在长期建构一个人,另外浅尝辄止地提到了拉康的主体理论,这部分反而应该更深入一些,关于主体是如何被想象出来的,关于他者在想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比起幼儿成长期的激素变化,镜子阶段无疑更为重要。
整片血泪,你可以说黑色幽默,或者说讽刺解构。你可以感知到创作人员用语言和技巧松动表达内容的沉重感。影片却依然沉重,粘稠,使观看的人关闭影片后开不了口。因为泣血的现实和历史明明晃晃摆在那里,更可怕的是,今天大部分女孩,同样的未来也刺眼醒目的摆在那里。人生路万万事,自己的眼明心亮需要时时艰难的自我锻炼磨砺,婚姻路,或者说选择与处理亲密关系的过程,要警惕心态上的亦步亦趋,温水煮青蛙。众人并不理智,集体并不意味安全,在多数情况下努力保持社会生活下,身为女性具体身份的理智判断,自我负责才是答案。
这特么拍的啥啊?黑苏联的女权电影兼生理课教材?确定是女权?不是为了给男性拉仇恨?
我愿称之为:每个女孩婚前必看的电影。
建议人教收录
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