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最擅长的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毫无疑问,温迪姐姐出马做项目,《雪花秘扇》的每一项资源都是精打细算。
要为西方观众展示东方奇趣观感,以《喜福会》大受好评的王颖当然是最佳选择;亚洲市场是全智贤和李冰冰的明星号召力,欧美市场还可以借打酱油的金刚狼做做噱头;剧本脱胎于受欢迎的小说,题材又古犹今,顺带打了一下女同的擦边球,不得不感叹温迪姐姐果然有两把刷子,这样的齐整的资源配置不是简单电影人能够筹划的,这完全就是一高端的销售企划案!
资本的最大硬伤也在这里,就像做一盘菜,我一丝不苟的按照我爸给我的祖传食谱毫厘不差的做出来,味道还是差他老人家十万八千里。
资本运作的各个端口都想当然的把观众观感异化为各类数据和指标,资本力求把人同化为物,那和人买不买账是两回事,如同账房先生把算盘珠子拨的无比顺流,但是拿算盘珠子去感动人,你以为人人都是葛朗台?
《雪花秘扇》就是那精刮算盘珠子的连珠游戏,制片方满打满算把它推销成限量款百合版的珍珠项链,可珍珠粉能够美白,却不能够遮丑,一进影院,还是TMD算盘珠子满盘噼啪作响啊!
1.有段落陈述,没感情延续。
剧情亦步亦趋,每一个起承转合制片方都是掐好了时间布置的,动作到位了,却没有半点感情传达出来。
光有骨架那是骷髅,有一口顺畅的气走遍全身才能叫做活人。
尼玛《雪花秘扇》连僵尸都不是,是被大卸八块的臭肉。
因为感情没到位,两个人演来演去纯粹做戏。
尼玛完全不明白两个人为什么好的要死,尼玛还敢说是第四种感情,尼玛我看是第五种感情,神经病的感情!
尼玛最后LBB自言自语懂得了什么叫做“姐妹情深”,老纸估计看完后所有正常的男性和女性都会不明白什么叫做“姐妹情深”!
2.没拿观众当傻子,只把观众当精英。
尼玛到底要说几国语言啊,全智贤就不能用配音吗。
尼玛哪个湖南的村姑说话带泡菜国的卷舌音啊!
LBB好歹也是要去美帝的白领啊,你那可怜的词汇量,GRE没敢考吧,英文说着说着见底了就立马回归国语了,尼玛不能国际化到底啊,尼玛在现场直接向邬君梅请教嘛!
3.有文化堆积,没文化视野。
尼玛哪个地方的媒婆说话像乡村女教师啊,媒婆还传到授业解惑啊,想把韩愈气死啊!
尼玛“老同”出现的莫名其妙,前面铺垫解释不够,后面交代晦涩不明,尼玛怎么不叫人往“女同”方面想。
尼玛还有一场LBB偷窥人家夫妇房事的场面,尼玛当年就有第二层楼了啊?
尼玛LBB偷窥过后那神马表情啊,手指头还到处抚摸,尼玛王颖这场戏是你自己加拍的吧?
我TM看过你拍的《烟》、知道你的喜好。
尼玛制片方肯定剪掉了手指往下伸展的镜头吧。
尼玛都这样了怎么不叫人想歪啊!
尼玛村子里面还动不动就唱歌啊,尼玛不要装作有文化好不好,配的歌曲要应景,不要贩卖文化懂不,尼玛唱来唱去的以为是快乐女声啊!
尼玛扇子传来传去,女书写来写去,结果丫鬟叫“勇刚”,太TMD翻译体了吧。
4.大好的题材,失败的电影。
这个题材拍好了肯定非常成功,对西方市场是异域文明与风情的解读;国内市场则是难得一见的精良文艺片,有文化做底蕴,有观念作支撑,有明星当头面,更有新时代的女性观念当枪使。
可惜电影是完败,拍的个结结巴巴,演的个奇奇怪怪。
影院直观如是,有情侣半个小时就退场,有后排的女生一直在叫恶心,散场后有猥琐男直接大叫:我看懂了,靠,就是女同性恋呗!
整个大厅上座率不到四分之一!
看吧,想吸引的观众全部不了解,不是受众群体的全部都误解,想几头讨好赚个盆满钵满,我看是票房口碑完败鸡飞蛋打!
5.两颗星的理由。
一颗给资源配置市场运作,这点是硬货,没啥子好说的,作为样板够我们的电影资本家们学的!
半颗给金刚狼和野蛮女友的酒店激情,算拍得最好的段落,男的有魅力女的有媚力,光彩四射,绝配啊,反作用就是我们完全不理解LBB为啥子不欣赏两人的配对!
尼玛还敢说不是女同!
还有半颗星给屠夫的妈,太抢戏了!
注意,是屠夫的妈而不是屠夫!
出镜两次,一是那杀猪般得哀嚎太抢戏了,显得站在旁边的两位美女,一个是整容的木头,一个是发胖的木头!
二是逃难后软瘫在地,明明镜头对准的前景中的两位美女,她偏要在人肉背景中不甘寂寞脱颖而出,不停的晃动大腿,用厚实的不那么美丽的肉体成功的占据了我的视线!
6.为了我的电影票价,惩罚参与影片的所有人员读《资本论》两遍,因为我买的是两张票!
特别是温迪姐姐,要背下来,下次回国过海关的必考题目哟!
帝国主义的钱钱不好赚了吧,老公的纸媒式微了吧,你也不准这样挖社会主义的墙脚,这样厚颜无耻的赚我们的血汗钱!
至于我为什么要唧唧歪歪罗里吧嗦写这么多,因为我看电影之前先逛了书店,手拿一本《民主与城邦的衰落》看完全片,我是来为我的可耻行为忏悔来的,严肃的思想在手中,我却要死不活的浪费了我的时间!
今天和姐姐去看雪花秘扇。
去之前看了豆瓣上的评价。
几乎想放弃。
敌不过姐姐说,一定要带姐妹去看姐妹。
我抱着一堆吃的不情不愿的迈进影院。
心想就算不好看起码我还有吃的。
豆瓣上的评价,我在电影里都看到了。
好好的说英文中间突然冒一句中文,全智贤一部电影像有几个不同配音,还包括感受到说不上烂片但总有些地方不对劲。
我承认,整部电影,是很容易让人迷茫的。
可是我想我看懂了。
甚至在一点也不感人的时刻流了眼泪。
在该悲凉的时候忍不住大笑。
我不禁怀疑,那些说无聊,无趣,烂片,完全不知道讲什么的评价。
是不是全部出自男人。
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小脚意味着什么。
你也不懂在只有女生的环境里一起生活学习的日子里产生的感情。
在古代,穷人家的孩子永无翻身之地。
一个女人如果想嫁入世家财阀,想嫁个好人家。
你必须门当户对,唯一的例外就是你拥有一双美丽的三寸金莲。
它要在小女孩7 8岁。
骨头还柔软的时候用热水泡后专业的老妈妈迅速折断你所有的脚骨,再用长长的裹脚布将四个折断的小脚趾紧紧压到脚底绑住。
然后命令小孩忍住疼痛立刻起身独自走路,这样才可以让脚趾里的骨头和神经踩的更碎 ,而裹脚的第一个晚上是最最难熬,因为还年轻旺盛的小身体会自动愈合伤口。
能让它愈合吗?
当然不行。
在醒来的第一个早晨,你需要继续不停的走路,继续踩断自己的新生长的神经,你比故事里的美人鱼更痛。
她踩的是刀,你是一步步踩断自己的生命力。
直到彻底丧失愈合能力。
长成残缺再也不能走远的小脚。。
你也没有小时候在女校念书,那时候女生还没有太多勾心斗角。
只是互相陪伴,一起念书,一起走路,一起感受彼此的一点点进步。
好容易哭,又好容易笑。
你可以有很多个好朋友,可是你只能有一个最好的朋友。
你们是最好的。
这是默默不成文的传统。
有点像电影里面所说的:老同。
我知大多人都觉得女生之间的感情脆弱。
的确。
女人之间常常为一件鸡毛蒜皮就能毁了多年的友谊。
可是你真的没有遇见这样一个人吗。
你从她身上感受到你过去拥有的东西,可是现在你失去了。
又或者在她身上你看见了自己期冀的东西,你好想珍惜,想抚摸。
你想流泪为你所发现的。
你对自己发誓你会守护她。
她开始笑,她说她遇见了一个人。
她谈了恋爱,后来她失恋了。
然后她哭,开始绝望伤心你也许不够勇敢,只是抱着她默默的抽泣,心也跟着一瓣瓣剥落,或者你已百毒不侵,耍心机使尽手段为她报复。
博红颜一笑。
她只是她吗,早就不是了。
已经从自己灵魂里活生生分出去的半个自己。
每个女人的人生都存有遗憾。
我们活得太矛盾。
精神上追求鲜衣一笑走江湖,爱深情恨刻骨,酣畅淋漓的一生才不算白活。
白天35度的高温里挤上公车的时候又只想嫁个有房有车的男人,安安稳稳过一生就好。
现实是,你只能选择一条路。
那些剩下了的,希望另一个人活出来。
如果你找到了这个人,从头到尾参与了她的人生。
她过的好不好,都像自己切身体会到的。
你会好希望她幸福。
就像自己的人生完整了。
有点偏了。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很多东西不是一部电影可以告诉你的。
所以你不痛。
不痒。
这真的不是女同的片子。
这就是女人之间的表达方式。
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理解打WOW,DOTA的乐趣,不会熬深夜喊出一切为了部落,不会酣畅淋漓的打完架后无事人一般做兄弟。
因为你们是你们。
我们是我们。
你不理解的,不代表不存在。
这是一部给小众人看的片子。
你经历过,你才看的见里面想要说的。
时光洗礼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接受了异性恋,同性恋,角落里还存在着这种女人之间细腻的感情。
总有女人找到她的老同,我喜欢她们。
也喜欢这部片子。
如果是5星的话,我想给3星半。
确实很多东西没表达出来。
2星给冒险拍摄这不讨喜题材的勇气。
1星给片子苦情的女人。
还是半颗星,给过去的我自己掏出的感情做个肯定。
完啦,这就是我想说的。
纯粹主观。
绝对主观。
哈哈哈哈。。。。。。。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抱有期待。
默嫂的投资。
在主创里还看到了熊小鸽的名字。
此戏肯定是不差钱。
有小说做为根基,按理说应该比张导陈导出品的什么菊花粥无极膏之类的要好的多。
华语电影里难得有如此文艺的片子这样大张旗鼓的在各院线占据一段密集档期。
加上两大有演技保证和票房保证的女主角。
可是,它让我们失望的不只一点点。
在影片放映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导演和演员憋着一股劲却没释放出来。
为什么?
因为剧本完全没有给她们释放的空间。
刻意营造的隐秘、细腻的氛围,甚至带着侦探剧色彩的递进。
观众憋着一股劲,却没法让人找到一个泪点。
为什么?
因为编剧偏偏非要在这样讳莫如深的节奏里加入崇高伟大的主题,拼死命表现一种荣辱与共、死生契阔的宏大感。
好莱坞式的创作概念在此剧明显的水土不服。
于是,就整出了这么一个洋不洋、中不中的玩意。
像一个西装笔挺的人脑壳上梳着长辫子,像一个着洋裙的女人配一个复杂的清宫头。
当然不好看。
这不是男人与男人之间,好莱坞式的枪林弹雨,兄弟死了,替他的父母养老送终,照顾他的妻子儿女。
男人之间需要宏大来映证他们之间。
然而女人之间最动人的篇章断然不是。
女人之间的爱,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
爱之越深,越是在看似微小而不着调的事上发力。
可以无话不说,可以暴露最卑微的一面,可以没有任何秘密。
女人之间是剪不断的窃窃私语,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似的理智。
女人之间是分享是倾听是陪伴,因为她们敏感脆弱时常觉得生似浮萍,因为她们太多的悲喜无法让闺蜜之外的人听得懂。
在高考卷上写下她的名字,以为能打动观众?
为了她放弃去纽约,以为能勾起谁的泪点?
整日守在她的病床前看小说,以为就很跌宕起伏?
这不是猜谜游戏,他猜来猜去就会爱上她。
她们之间那么多秘密,那么多迷,那么多自以为的付出,那么多故作高傲的不接受付出,你还要我相信她们之间爱的是那么深沉?
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去探望她,窥见她和屠夫之间的生活种种,企图想带着她。
这本是可以浓墨重彩的一章,然而毫无铺垫的前奏,让这一段显得空泛,毫无力度。
在她病危之时她握住她的手,睡在她身边。
这本来应该是勾起人眼泪无数的高潮,却因为前面完全沉迷于隐晦纠结的叙事氛围中,完全舒展不开来。
她们天生注定成为姐妹,却只有姐妹之名,毫无姐妹之实。
在命运的转折点,各自都隐而不谈,这是美德,却不是爱。
所谓的誓约,让人觉得是一种硬伤。
两个人明明都拼死命的维护和挂念对方,却因为剧本令人感觉是强买强卖似的不买账。
真遗憾。
故弄玄虚的冷冷清清里,隐藏的温情被消磨殆尽。
人类的情感有很多。
亲情的动人在其无私和隐匿,兄弟的动人在于同甘共苦生死不忘,爱情的动人在于执子之手和相濡以沫。
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爱,全然不同以上任何。
或许这是一种善变的感情,或许这是一种不够无私的感情,然而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女人面对它的时候敢于泄露天机,可以做最纯粹最不修饰的自己而毫不害怕。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看不到这些。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们一起经历了童年,少年和青年,你知道他的喜怒哀乐,他了解你的兴趣喜好,因为她赴汤蹈火,他为你两肋插刀。
看《雪花秘扇》中,一对结为老同的闺蜜,如何守护一生的友情。
十九世纪的中国,妇女还保留着过小脚的陋俗。
在湖南的某个小镇,白合与雪花按照当地风俗结为老同,自幼生活在一起,靠女书交流彼此的心事,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无人能够取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百合与雪花必须嫁作人妇,从此开启了各自的苦难人生。
或许冥冥中料定了我会给这部电影两颗星,所以千年一次的广深豆瓣免费观影都没选上我。
然而在主观情感上我真的很想给这部片五星,因为我明白不是所有的电影公司都像湖南卫视那么爱炒冷饭,也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像琼瑶的作品一样拍烂了还能整出70%的新剧情来。
对于很多不愿意读书只看了电影的人来说,“雪花秘扇”四字意味着和这唯一的电影挂上等号。
然而电影真的非常糟糕,撇开交叉的语言杂烩和略显突兀的场景切换,流水账的叙述形式几乎可以力拼《建党伟业》——是的,王颖是试图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然而这个故事被她讲得如此无聊。
小说当然比改编电影好上百倍,情感细腻度和情节的前后设置也都符合逻辑。
小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在电影里被改编得一塌糊涂。
例如百合和雪花初次相见时,是雪花托人向百合送去自己写了女书的扇子,“女书”在全书中是贯穿两人情感走向的唯一见证,小说末尾百合和雪花的决裂也是因为女书。
然而在电影里,让两个女子在现代上海使用女书传情这件事显得极不靠谱。
电影一开始,索菲亚就是向尼娜打手机,可见女书在这里根本就是可有可无强加上去的突兀情节。
电影也像足了《新还珠》,几乎完全推翻了原著,70%都是胡编乱扯的新剧情。
第二个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百合和雪花初成少女时,一夜燥热难耐,两人赤裸相眠,然后互相在对方后背写下李白的《静夜思》。
这个略微带点小情色的故事情节在全书中极为关键,这是两人第一次也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产生身体上的化学反应。
他们第一次以纯洁美好的少女姿态面对彼此,让情与爱在两者体内变得更为暧昧。
然而在电影里,这个情节被拍成两个小女孩在肩膀上玩耍写字,而且基本就是两秒带过。
看看改编剧本的编剧,原著邝丽莎被排在最后面,其余四个全是外国人,他们又不见得有邝丽莎的“中国情结”,怎么能明白“女书”在整个故事中其意义之重大?
演技浮夸也是该片的致命败笔,全片中没有一个角色的性格是饱满的,基本上就是按照剧情走向随意发挥,所有与剧情无关的事情都会浓缩得极其弱智毫无信服力。
也不知道导演是有多爱上海,硬是把一个湖南的“女书”故事拍成了《上海姑娘》。
约莫着也是出品方看完前面的拍摄后对票房信心不足,于是临时又拉了一只金刚狼来助阵,问题是在一部打着“LES”作为噱头的电影(虽然我真的不认可“LES”这个标签),金刚狼的出现就好像《断臂山》里风华绝代的安妮海瑟薇一样,有那么点事倍功半。
片子的无力感在宣传上也颇为凸显,各大公交站牌上本片全是李冰冰单人海报,然后写着“6月24日 激情上映”的字码。
也不知道宣传文案是有多爱看两个女的搞在一起这种事,把老同的情感描述为“激情”其2B程度几乎可以力拼郭美美了。
反观台湾的宣传词“6月24日 情谊永存”,无论从切题和定位上都符合本片。
那个年代,她们被迫嫁给完全不熟识不相爱的男人,承担一个家庭的所有家务活,姐妹间的情谊成了她们生活唯一的寄托,这跟多以“情欲”为出发点的LES真的不一样。
最后,真的希望大家去读读原著。
看完之后,你一定会和邝丽莎一起和本片导演绝交。
前言:介素一个关于《雪花秘扇》高雅的影评。
看完此片小生素准备新浪微博的。
无奈微博140字,我等实在是无法拿捏精准以及恰到好处的表达出对此片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的崇高敬仰之情。
哎,人生真的是有很多无可奈何呀。
正文:老早就跟帆童鞋约好去看场电影,无奈近期木有大片上映。
3D的,姐们又都戴着边框眼镜,要姐们戴着两层边框看那浩浩荡荡的电影屏幕,坚决不干。
于是只能在“矮个里面选高个”,好吧,《雪花秘扇》姐们观影来了。
话说回来,姐作为一个非典型的豆瓣er,养成了只要素看电影都会去看下豆瓣评分的优良习惯,先前也是做了功课的,介个电影在豆瓣也素7.几分的。
宣传不也说是适合闺蜜一同去看的片子吗?
真是见鬼了,看完片子姐深深的怀疑豆瓣分数有假,五毛党真厉害...要姐给分,绝对只给2分,还是看在各国演员说着不必要的各国语言,让姐们与国际接了个大轨,,,再说一下观摩此片的感受,介个片子基调奠定的异常的压抑以及诡异,时空来回穿梭,你以为在拍盗梦空间呀,当然主要是情节异常的平和,木有高潮,其实也木有哭点(但是姐居然看哭了,关键是姐的问题,姐一直哭点低,中途看的时候还找帆童鞋要纸来着,她问了句要哭了呀,我说不是,已经哭了),有尿点(介个真是大实话,碍于片子纯洁的像白纸一样,姐拼命的喝水,一直想着等着高潮来了,姐可以痛痛快快的哭一场,让尿转化成泪,可惜了我的一厢情愿,片子不给机会,一直等呀等,最后差点憋死,还好命悬一刻的时候,片子完了,感谢党呀)。
再再说一下,其实片子可以不要那么矫情。
好吧,老同,情谊无比坚贞,海枯石烂山崩地裂,姐知道你们其实是深爱彼此的,但是一直木有表达出来,何必那么隐晦捏,虽然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但素你俩都心心相惜成介样了,还在彼此欺骗隐瞒观众,岂止是无耻,简直就是无耻。
还有那片子两次画面都定格在你俩的大头上,神马毛孔呀,细纹呀都历历在目了,明眼人一看就是要接个吻了,但是掉胃口呀,因为是片子定位纯友谊,于是那么那么那么接近的嘴唇终究是离别了。
我靠...(记得第一次俩大头在屏幕上暧昧的彼此上下左右以微乎其微的距离摩擦空气的时,姐对帆童鞋感叹了一句:到底是亲还是不亲呀!
)最后说一下,此片到最后,姐们把它定位为后现代喜剧片。
为神马?
请大家着重看那个“后”字,是指看片结束之后。
为神马?
因为在众人莫名其妙的看到了片尾字幕出来后,灰常自觉的起身准备离开了,或许此时大家都还沉浸在怪异的压抑中,最前排的某位男同胞深深深深深的叹了口气,引得全场爆笑,介个爆笑一直延续到了大家走出影厅,然后我和帆童鞋上完厕所,等公交以及之后还回味无穷。
在此,感谢那位不知名的童鞋,是你的叹息,使我们全场终于释放了情绪从而达到了空前的共鸣,解脱了。
然后“现代喜剧片”,顾名思义,就素说我们生活在党的热情关怀下,看了介种清汤寡水的文艺片,还能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发现笑点然后自得其所的畅然开怀。
姐们对此片如此高尚良好的定位,实则是对美好生活的自我发掘以及无限的向往和憧憬呀...结束语:姐必须爆个粗..雪花秘了个扇,你倒是腐一下给姐看呀...岂止各种坑爹坑妹,简直就是坑了一大家子户口本,折腾得如此清澈友谊,介又素为哪般...姐们情何以堪...ps:姐依稀记得众人爆笑的走出影厅时,偶用灰常嫌弃自己的口吻对帆童鞋说了一句:介种片子,姐居然看哭了,我日!
pps:介影评素姐刚写在扣扣日志上的,现在搬过来豆瓣。
昨天看到评分素7,几来着,现在居然评分只有6.1了,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呀...众志成城还是敌得过五毛党的...可喜可贺呀...姐果断给了2分..哈哈
文/又又華裔導演王穎的新片《雪花秘扇》講述了分別發生在晚清湖南和現代上海的極其相似的老同故事。
這一題材無論對西方人還是現代東方人來說都比較陌生,尤其是其中極其強烈的女性意識和女性視角,顛覆了傳統銀幕上以男性為中心的特點,影片又巧妙地融入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衝突。
可也正是由於導演想表達的主題過多,各種元素只是點到為止,未有深入挖掘,難以有機融合為一體,導致觀眾入戲不深,甚至產生難以理解或認同的感覺。
此片反映出國外的華裔導演在拍攝東方傳統文化時遇到的尷尬困境,以及女性電影在市場上碰到的阻礙。
東方傳統文化導演王穎雖已晋升好萊塢大導演之位,但其骨子裡生長的依然是華人的根。
每個華裔導演都想方設法在自己的作品里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但由於久離故土,脫離中國的文化氛圍,因此作品往往會被國內觀眾批評為東方神秘主義的產物。
比如王穎的舊作《喜福會》就因其濃重的東方主義色彩而受人詬病,被認為是“拍給外國人看的中國電影”,強化了東方在西方人眼中封建落後、愚昧無知、神秘莫測的怪異形象。
《中國匣》亦是如此,將東方極度神秘化,外加濃烈的世紀末情懷,東方的形象就如同鞏俐和張曼玉在裏面扮演的角色一般風情萬種卻又神秘莫測。
在表現中西方文化衝突這一方面,普遍被認為比較好的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的前兩部(《推手》《喜宴》),這兩部都是以生長於東方的父輩一代來到西方后與下一代之間的文化衝突,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劇情的逐步展開中自然顯露,而兩個故事都以相對平靜圓滿的“和而不同”作結,最終體現的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而相比之下,王穎的《喜福會》雖同樣以老少兩代不同的成長經歷、文化背景為線索展開敘事,但故事中大量展現老一代過去在國內的痛苦成長經歷,戰亂、娃娃親、暴力欺壓、甚至割肉做引等等,都體現了女性在封建黑暗的歷史中經歷的苦難,這就會讓觀眾覺得導演刻意為之,爲了滿足西方對東方的幻想和期待而落入東方主義的陷阱。
而《雪花秘扇》里展現晚清婦女受到的苦難也不少,裹小腳時骨頭發出的脆聲、母親無奈又嚴厲的訓導、媒人包辦婚姻的習俗,種種都體現出封建家庭和社會里女性極其低下的地位。
然後這種表現又讓人感覺不自然,和《喜福會》類似,都是刻意放大女性的苦難,放大封建社會的黑暗。
誠然,傳統中國史裏面書寫的大多是當權者的歷史,也就是男性的歷史,女性史的確應該得到重視,但電影畢竟不是真實的歷史,刻意為之反而會有種不真實的虛假感。
張藝謀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同樣是表現封建家庭的黑暗,裏面的一家之主“老爺”卻從頭到尾沒露過面,象徵無處不在的父權已經深深滲入封建家庭,片尾鞏俐飾演的四太太不斷徘徊在高掛著紅燈籠的庭院里,暗示女性永遠也逃不出封建父權。
然而《雪花秘扇》卻缺乏這些藝術表現手法,只是一味想要還原晚清女性生存的環境。
片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及“女人生來就是要送出去的”“女人不用管外面的事”“女人快點去祈求生個兒子”,這些臺詞大都刻意提醒觀眾女性在封建歷史上的低下地位,觀眾似乎在看歷史教科書般只能看到表面,卻無法深入體會人物感情,更少了獨立思考的空間。
女性視角與女性意識傳統的大銀幕上展現的均是以男性為中心的視角和父權的意識形態,一般的電影大多從男性的視角展開敘事,影片中充斥著男性窺視(male gaze),女性在電影中大多淪為被窺視、被物化的對象。
而這樣的電影大多是主流電影,可以“安全”地進入市場,只因其未對傳統的父權社會產生威脅。
然而近幾年,女性電影也逐步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從小製作的獨立小眾片漸漸轉變為主流電影甚至大製作的商業片,《雪花秘扇》也正是這一背景下誕生的文藝商業片。
王穎的舊作《喜福會》以其敏銳獨特的女性視角為特點,在充斥父權的銀幕上獨自書寫出一段段屬於女性自己的歷史、故事、情感。
而《雪花秘扇》也繼承了這一特點,故事里主要角色均為女性,甚至難尋男性的蹤影,就連故事中四個女性角色的丈夫或男友出場的鏡頭也少的可憐。
劇情方面,纏足、老同、女書等都是構成女性史的重要元素,鮮有電影能夠用到這一題材,長期被忽略的女性史就這樣徹底還原到了銀幕上,雖然表現方式的確刻意了些,但至少能讓觀眾瞭解到“老同”“女書”等以前也許聞所未聞的東西,這無疑對提高對女性史的重視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片中有不少場景都可以看成是對父權的威脅和挑戰,比如雪花和百合這兩位晚清女性能在家庭以外能夠有屬於自己的一位同性摯友,甚至產生比友情更為親密的感情,女性能在封建婚姻之外有自己的感情生活,這已經是對封建父權的很大挑戰。
而片中的女性都學會書寫“女書”,亦是對“方塊漢字”這種為男性服務的文字和話語系統的反抗。
片中有一場景最能直接體現出影片的女性意識,那就是百合去雪花家的那個夜晚,百合從地板的空隙中偷窺到雪花和她男人的床弟之事。
這一幕可以說是全片的經典場景,百合的偷窺類似希區柯克《驚魂記》中Norman透過牆上的小洞偷窺Marion換衣一幕,只不過偷窺者從男性換成了女性,雖然《雪花秘扇》中的被偷窺者是一男一女兩人,但這一幕還是詮釋了電影中鮮見的“女性窺視”(female gaze),也就是女性變為慾望的主體,在性別關係上掌握了權力。
之前雪花提出當晚要和百合在一起,但遭到丈夫的斷然拒絕,看似男性的權力遠遠大過了女性,熟料之後百合在樓上偷窺著樓下的一舉一動,這一上一下似乎也暗示著此時權力關係的倒轉。
百合偷窺完,隨後做出了撫摸自己身體的一系列動作,雖然表現得比較含蓄,但這短短的一幕卻體現出對女性慾望的極力放大。
而她卻是看到自己深愛的女人和其他男人發生關係時才會有情欲的反應,女性能從偷窺中獲得快感,這早已打破傳統父權對女性之間情欲的否定,傳統的性別權力關係在此全部被顛覆。
值得思考的是,同樣是出自華裔導演手下的表現傳統東方文化的電影,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是以父權為中心,三部片中的主角均是“父親”一角,因此本片又稱為“父親三部曲”,在本質上是維護鞏固了父權。
這三部作品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都引起廣泛好評,而相比之下,挑戰反抗父權的《雪花秘扇》卻得不到國內觀眾的支持,相當多的觀眾表示難以理解或無法認同故事中女性之間的情誼。
這是否意味著純粹的女性電影還是難以成為賣座又廣受好評的成功商業片?
誠然,李安的成功也與作品中的戲劇張力有關,而王穎無論在敘事、結構,還是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比起李安都略遜一籌。
但除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手法上的高低之外,意識形態的不同是否也大大影響著影片的成功與否?
傳統與現代的對比除了在地域文化、性別權力方面的差異與對比外,不同時代的對比是本片容易忽略的主題。
片中多次出現現代上海的各種施工畫面,一個個建築工地將城市染上一片片灰色,這個城市正處於大步邁向現代化甚至國際化的進程中,原本的面貌難以尋回。
一些畫面讓人聯想起賈樟柯的《海上傳奇》,只是後者更著重於讓觀眾自己體會城市、人物、歷史、文化之間的關係,而《雪花秘扇》結尾則借景點題:世界瞬息萬變,唯一不變的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相對來說,《海》將個人的情感上升至整個時代、整個民族的共同情感,但兩者帶給觀眾的反思其實有共同的地方,即在時代的變遷中,民族、歷史、文化、情感究竟處於怎樣的位置。
在現代上海的部份,Nina在姑姑的藝術廊看到了小繡花鞋、寫著女書的扇子,一切都披上了現代化的藝術色彩,而在裏面工作人員的演示下,屏幕上出現了由電腦軟件自動將方塊漢字轉換過來的女書。
現代化的高科技早就揭下了“女書”的神秘面紗,成為人人都能用電腦書寫的文字,然而冰冷的機器輸出的文字真的能和古代女子一筆一劃寫出的蘊含深切心意的“女書”等同嗎?
用這種方式保存下來的東西真的是“傳統”,是“文化”嗎?
影片展示出傳統文化遭遇現代科技時遇到的困境,這雖然不是影片的最重要的主題,卻也值得所有人反思。
另一處傳統與現代的對比體現在古代的“三寸金蓮”與現代的“高跟鞋”。
晚清的百合因為自己的一雙完美小腳嫁了個好婆家,新婚之夜百合的丈夫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欣賞”百合的小腳,形體上的小巧刺激男性慾望,這種“戀物癖”(fetishism)造就了一千多年中國女性的悲痛歷史。
然而在現代社會,對女性肢體的束縛仍未解除,片中有一幕,Nina在辦公室脫下高跟鞋,撫摸著自己酸痛的腳。
高跟鞋對腳的束縛不遜於纏足,然而爲了符合男性對女性的審美要求,爲了成為男性眼中的完美“觀賞品”,女性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身體而換取男性的眼光。
時間跨越了幾百年,女性卻仍未擺脫身體上的束縛,可歎之餘更感可悲。
雖然《雪花秘扇》從敘事、結構、藝術手法、題材挖掘等方面來看不能算是一部優秀成功的電影,然而它帶給觀眾的思考卻仍是多方面的。
王穎導演能將這樣的題材搬到大銀幕上變成一部能在國內上映的商業片,這本身就是一種大膽、成功的表現,本片的意識形態、表現主題也都值得肯定。
這是一部同時拍給外國人和中國人看的電影,一部純粹的女性電影,一部另類的“好萊塢大片”。
这部电影,是今年唯一看完了觉得意犹未尽的影片,想提笔写影评,却又先让感情先在心里沉淀了一天才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静静书写。
我和这部电影是有缘分的,因为提到女书,想起了高中读过的一篇关于女书的文章,作者和具体内容都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文字隽永中透着一股神秘和悲凉,好像沾上了水乡湿漉漉的雨雾,作者把这种文字比喻成水鸟,伸展翅膀,渴望挣脱,奔向自由。
这部电影更多是给女人看的,也只有女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回去查了资料,以《喜福会》闻名的导演王颖果然是以善拍女性题材的电影著称。
灯红酒绿的现代上海,两个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近的女孩到女人,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携手走过明亮而奢侈的青春,经过了岁月的洗礼,陪伴在彼此的身旁;山清水秀的湖南江永,两个离我们现在生活很远的女人,油画般的画面里,棱角分明而又经过岁月侵蚀的面庞,中国女性的坚忍在苦难的摩挲下越发凸显。
这部电影的主题绝对不是女版《断背山》,其主题正如导演和主创所说,是超越了爱情友情亲情之外的第四种感情。
先说让我体会到这部电影诚意的古代部分。
雪花和百合,两个在小时候命运就已经像自己的脚一样被裹脚布缠上而无法自己掌控的女人,结为老同,成为一生的姐妹。
承诺这个东西,在开始时并不显示其真实面目,而要在往后的岁月里逐渐揭露。
两个女孩一起吃饭睡觉成长,学习使用她们独特的联系方式——女书。
她们陪伴对方一起成长,最重要的岁月一起走过。
之后各自嫁人,有了不同的生活,几乎见不了面,可是彼此牵挂。
她们在扇子上用女书书写着两个女人对生活的无奈、对对方的关心。
这部电影里,男人只是附属品,特别是在古代,给人的感觉是冷漠无情、粗鲁原始。
离开陪自己长大了解自己的老同,嫁给自己完全不认识的男人,有人问过这些女人的感受吗?
看到两个女人随着命运挣扎,我的心真的是紧紧地收缩着,没有办法伸展,看到血迹斑斑的布裹着的三寸金莲,看到两个女人拖着三寸金莲走进自己根本不认识的男人的洞房,看到两个人在悲苦的生活里书写着女书就像书写着希望,泪水都已经开始弥漫。
她们是对方的光,抵御着无常世界的侵袭。
当瘟疫蔓延,百合蒙起脸不怕传染地照顾病重的公婆;当家道中落,雪花穿着村姑的衣服接受无常的命运,两个女孩都在风雨里成长为女人。
你不得不佩服导演把握细节的敏锐,和观察问题的视角。
有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身份尊贵的百合去看望雪花,看到她生活的简陋的痛心,还有百合从阁楼看到雪花的男人像头牲口一样在她身上的苦楚和难过。
这一幕李冰冰的动作表情都表达的十分到位,很有感染力,这也许就叫表现的张力吧,在荧幕外的我直接闭上眼睛直接一头趴在女伴的肩膀上,难过得心里悲伤逆流成河。
之后,纷纷扬扬的大雪里,两个人头抵着头,泪水都要冻结成冰,那种酸楚和窒息一样的痛苦……电影院里的冷气开得很大,身上冰冰凉凉的,看到这里,更觉寒冷,只能和朋友把身体靠的近一些再近一些,然后把头靠在座位上,任眼泪静静地流淌。
整部电影两个人的感情都很干净,导演的处理很好,吻戏如果真的有的话,只是哗众取宠,并且降低了整部影片的质量和品位,也是对主题的亵渎。
默契的眼神、红着眼眶的隐忍、在对方最需要时候的相拥和靠近……可能很多男性观众无法理解这种感情,在李冰冰邬君梅王颖那期的《快乐大本营》,几位男主持也很纳闷地不理解女生怎么可以好到连厕所都一起上。
我每次和男性朋友说到自己对于女友的一些感情,他们也都会很纳闷地说女生之间怎么会有这种感情。
现代剧情中,尼娜和索菲亚的一起成长、共同的兴趣爱好、一起闹一起疯。
索菲亚的父亲在高考前去世,尼娜抱着伤心欲绝的她入睡;尼娜替索菲亚高考,为她做自己能做的一切只为了她过得更好;两个人终究分开,一个回了韩国一个在离自己梦想很远的地方打拼;然后拼命维系的联络,误会,误会解除只是不想牵绊对方……这些都极易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
谁没有想让自己保护和照顾的闺蜜呢?
有些东西,无关自身的利益,也没有值不值得,只是自己内心的选择。
很多东西又划入脑海,我又怎么会忘记:那时你要离开,独自一个人背负了那么久这个秘密,只为了让我轻松地和你度过最后在高中的时光,不让我难过,之后从没有在学校哭过的两个人在五楼的走道上不顾形象地哭到要脱水,泪水根本就不受理智的控制;那个时候拼命地想保护一个人,想方设法地接近你,只是为了让灯光下的那个人不再孤单,不再一个人在夕阳下落寞地走,后来终于可以可以一起陪你一起在操场上看星星,为你戴上一条项链看着你笑靥如花,之后你还是走了,而我也只能在离别的晚上给你一个短暂而脆弱的拥抱,几个月后在北京的一天,在清华里散步,收到你要结婚的短信,顿时觉得空气里又充满了高中时灿烂的清新;那个让我心疼的你,落雪的北京,在图书馆外一边抓着雪一边和你打电话的我,听到那边你说“如果不是没有办法我又怎么会走这条路”,寒冷里红了眼眶,直想把手里的雪砸向爱开玩笑的所谓命运;那个帮我整理行李喂我水果,在生病的时候让我在奔去医院的时候对医院无比恐惧的你;那个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之后跟我一起头顶着雪花和我一起聊梦想聊选择的你,那个陪我一起在寒冷的冰上奔跑的你,那个在遥远的地方拖着行李非要跑来北京和我们一起团聚的你,那个和我一起坐在西单大悦城里听着一个女生唱着自己的歌聊感情聊未来的你,那个背着几公斤的书包跟我一起走过南锣北巷南锣鼓巷一直说我不靠谱的你,那个在异国他乡跟我打长长的字让我觉得还在我身边的你,那个经常被我捏着脸拽着走的你,那个跟我发信息说有一天在上班的地铁上突然想到我的笑容的你,那个和我聊到嘉茂里的灯都暗掉对我说“有你在,我什么都敢说”的你……你们都好吗?
有你们在,我才踏实,你们教会我爱教会我信任教会我成长,有你们我无比踏实。
那些风雨里的携手,宁愿让自己淋湿也不愿把伞偏向自己一点点;那些灿烂阳光下的张狂,一往无前的奔跑和热烈的拥抱……这些,都是同性之间的友谊,没有自私,没有欲望,没有利益冲突,只是,单纯的,生命交织处的依靠。
电影里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变,世界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内心。
那么,内心的这些东西,也就是我们唯一可以保证握住的,永恒的,记忆和维系。
我们很多时候特别想要去寻找内心的力量,那么这部电影岂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历史和文化并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知道“桃园三结义”,可是之前有多少人知道女书?
又有多少女性的命运和感情在历史的尘埃里被淹没?
历史和文化背后的东西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去追寻吗?
从这个角度,这部电影的一些硬伤都可以容忍,毕竟这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能够减少一些铜臭的气息,导演用诚意、演员用诚意理解体会诠释好这部电影已属不易,不能苛求太多,我很期待这部电影在世界放映,看看外国人的反应。
总之,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好好欣赏优秀的电影,好好领悟中国神奇的古老文明。
在我看来,电影和小说首先书写了一则来自古老中国,神秘湘西的关于女性的神话。
在雪花与百合的前世回忆中,女性被想象为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分享共同的文化与历史,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创伤性的身体经验(裹脚、嫁人、生子),在封建父权制中共同的权力结构位置,甚至有专属于她们自己社会结构方式(老同)和语言文字(女书)。
如同斯图尔特·霍尔所说:“过去的叙事以不同方式规定了我们的位置,我们也以不同方式在过去的叙事中给自身规定了位置,身份就是我们给这些不同方式起的名字。
”女性身份正是通过这样的回忆/叙事机制,被建构为一个高度同质化的“想象的共同体”。
与“神话所讲述的年代”形成对照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即尼娜和索菲娅的现代故事。
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古老迷人的“老同”神话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里流离失所,破碎不堪。
在这一点上,电影比小说更为直观,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员面孔(亚裔、白人、男性、女性),不同的城市空间(北京、上海、纽约),混杂的语言(英语、中文、韩语,尤其是几位主要演员对两种以上语言的熟练使用,分外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族裔散居与身份混杂的迷人之处与疏离感)。
当然还有影像风格,前世故事的温暖、完整、厚重、清晰,对比现代故事的冷清、破碎、飘渺、恍惚(特别是那些无所不在,彼此重叠的镜像)。
于是我们可以尝试回到邝丽莎——邓文迪——王颖这一组创作者的个人身份问题上来(美籍/华裔/女性)。
谁是我?
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不是压抑的古老东方也不是自由的现代西方,但我至少是一个女人。
在这里,性别的议题尝试遮蔽来自种族与阶级的议题,为个人身份的合法性提供至少一个坚实的支点,但这种遮蔽却一再失效(在影片中,无论是雪花和百合,还是尼娜与索菲娅的渐行渐远,都彰显了这种遮蔽的无力性)。
女人到底是什么?
正是面对这些问题的失语和焦虑,呼唤着关于女性身份的建构。
于是,通过对被遗忘而失落的前世记忆的重新书写,神话从遥远的祖国/他乡的历史中浮现了。
现代故事中,尼娜凭借自身努力在全球资本主义等级制中终于获得一席之地,却孑然一身,无所寄托——迷失与飘零成为这一批“世界公民”最深切的症候,促使她踏上“寻根之旅”。
而索菲娅的小说与其书写前世记忆的工作则成了治愈的良药,成为尼娜所追寻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故事结尾处,索菲娅终于从漫长的昏迷中睁开双眼,携带着早已失落的女性神话归来,为现实中的迷失者带来一丝脆弱的慰藉。
然而,关于过去的叙事,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当下的位置?
这温情甜美而又苦涩的药剂,对于现代个人身份中的种种断裂与差异,能够起到多少有效的弥合/缝补作用?
醒来之后的索菲娅,是否还能像“老同”神话所允诺的那样,跟尼娜重新回到伊甸园一般亲密无间的彼此分享?
对此,每一位观众或许都会有自己的疑虑。
通常公民看不懂的电影,会被电影界评价为“好电影”。
其实是迷惑民众成功,看不懂是因为民众自身素质问题。
素质不高的人吃一个苹果,若感觉不到甜,那么对不起,谁说不甜谁就是档次不够 品质不高 素质低下。
前面是为引子。
事实上我看懂了,看懂了之后,对这个片子的评价依然是很差。
首先从忽悠人的角度。
现在满街的灯牌广告“雪花密扇624激情上映”。
想找激情的“小的们”,就这样被忽悠进了影院。
从慢慢悠悠的节奏,对白,情绪,和整体的莫名其妙来说,么有半点激情可表。
再说,这个片是邓文迪制片的,兼有华谊、熊晓鸽加盟。
我想我看这个片大抵是为了wendy这个传闻中较为牛哄哄的女人。
片中用并行推进的方式讲了两个相同相似的故事。
“女同”,没有名词解释的情况下,请不要擅自理解为女同性恋。
出嫁之前的两个本不想干的女孩因为结为女同,而瞬间变得不同。
初中是认识的两个朋友,因为感情太好(片中体现的很干涩的感情)而在高考落笔的那一刻填了对方的名字。
邓文迪兄之所以投资这片,一定是瞄上了中国、韩国、美国这美亚市场。
而给外国人讲中国的故事,势必要高举传统文化的令牌。
《雪花》中出现了三寸金莲、男尊女卑、湖南的婚嫁习惯等等。
这些史料罗列和堆砌在影片中,不生硬,但是毫无感情。
我不是在看纪录片,但是我在一片片字幕中被科普。
文迪离开中国太久了,或者她想挖掘的中国太深了,一时间她没了头绪。
总是这个电影的叙事大于感情,并且叙事也没有讲明白。
我知道这是讲两对女孩的故事。
但是我却不知道逻辑。
1、古代:媒婆来找小李冰冰的时候,告诉她为了给她找个好婆家,因此要先给她找个女同。
于是找了个富余的小全智贤当女同。
后来小冰冰就找了大户人家,而小智贤家本富有,因为老爸吸鸦片,在一年后嫁了屠夫姜文。
我的问题是,李冰冰能不能嫁好,和小智贤有什么关系?
媒婆的台词一会说“因为冰冰的三寸金莲完美,所以会找好人家”,一会说“告诉她为了给她找个好婆家,因此要先给她找个女同。
”2、现代:全智贤爸爸的牌位居然被她堂而皇之的供在澡堂的储物柜里。
连家乐福的储物柜都是每天晚上清空,这个澡堂是肿么了?
这里湿气这么重,真不是供牌位的好场所。
3、现代:全智贤受伤了,李冰冰就去走访她走过的地方,看了看全智贤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后躺在了全智贤身边,多日未能睁开眼的全智贤,突然醒了。
电影就结束了。
这是在讲啥!?
我再次说过了,我不是花钱来看纪录片。
电影流于讲述,但是却止于讲述。
4、总体:秘扇到底说了些啥?
其实就是两个女孩来回来往的书信。
其中用旁白读了好多好多的扇文,每一封没有递进关系,也没有推进故事进展。
一直到影片最后的悬念,也就是现代全智贤最后的扇子,在澡堂找到的那一刻,读出来,也不知所云。
故事就在磨磨唧唧的讲述中结束了,没有感动,没有“激情”,没有内涵,知所云不所以云。
好吧,如果说为了值回票价,非要记住些什么,我只记住了,古代女子结婚前要找一个女同,且有个奇怪的女同情节。
这个女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是组织指定的,但需在指定之后,就情深似海。
最后出字幕的时候,大家都不肯走,大概是“不服”,觉得还没有值回票价。
一直看到演职人员名单,我才服了。
除了个别人员,其他一概都是外国人。
阿拉明白了,这么晕晕乎乎的讲述,只不过是一堆外国人眼中的古代中国而已。
OVER。
这就是个骗钱的货好吧,导演到底要讲什么不知道。。。东拼西凑都来几笔,这个电影就完成了,还给观众留了个莫名奇妙的悬念。。。 瞎穿越
明明是拉拉就别装爱恨情仇了。完全不知道想说啥。剧组只忙着教英文了吧。
开始还以为是同性恋。题材挺好的,只是俩演员次了点
对中国文化的一次猎奇的西式解读。rachel portman的中西乐合璧式配乐凄怨又悠长,文念中的艺术部门(古装部分)也有一种苍凉真实的美感,只是全智贤,你肿么了……
好多年没看到这么烂的片了,唯一亮点是全智贤和金刚狼那场戏~~~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我觉得导演想的太多了,想把各种元素都占上。穿插现实与小说中的情节,现实中又夹杂小时候的回忆,穿越也想来点。想努力表达老同之间暧昧的情愫,但又刻意与拉拉划清界限。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也经不起太大推敲,只是通过画面做情绪上的渲染,而没有更多生活中的细节。电影硬伤较多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骂。谁说两个女人关系亲密就是女同了?情同手足的姐妹情你们懂咩??
不知道为啥豆瓣评分那么低,说明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如今烂片横行
冰冰的英语弱爆了~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是也没有评论的那么糟,音乐和取景不错,剪辑比较差,镜头切换很成问题。女人之间的感情比男男之间更加细腻,也更加的不可捉摸,往往自以为正确的事在对方看来就是一种伤害,幸而,最终不离。休杰克曼出来这么一会儿就成了男主,显见这戏里男人是浮云,新娘注定是要和伴娘跑了的。
冰冰啊,别傻了,全智贤肯定没怎么走心,你看她胖的。
无聊透顶
李冰冰只能走红毯不能演戏;全智贤只能穿洋装不能演古装戏。鉴定完毕!
李冰冰像个妈似的为全智贤的一生操碎了心,以为情义两相知,却不知道爱是什么···
和老婆在万达看的,只记住了一句台词:“考不取大学,送你去高丽!”三颗星,主要是看老婆的面子。
不错不错很意外很惊喜
真没那么差啊!!!!
其实挺感动,很细腻。
第一次觉得锥子脸也不那么好看
讨厌,有李冰冰都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