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论电影,日本早期的电影影响着全世界,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呈现,永久矗立在电影史塔尖。
对于这样的东方情感流露,以台湾传承的最最好,延续至今,要远比日本、韩国目前的电影来得更质感,而且台湾不以单一个体出现,有相当的后辈没有让这优良断层过。
《本日公休》碎碎念的啰嗦了近一个小时后,原本这些杂七杂八点滴生活片段渐渐汇聚成了浓郁的情感洪流,不由自主把人裹挟进了她们的世界,酸楚又久久的暖意无限。
现今,对金钱的推崇,已经成了衡量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任谁都很难真正脱离。
可是,不管在世俗世界里认可的成功了与否,几乎所有人都是心里空落落的,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们是不是应该放缓脚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身边原本应该还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世界,有比金钱来得更重要的东西……PS:天生喜欢唯美的事物,比如画面。
但如果是这样的电影,我想,模拟自然的纪实拍摄,可能远比力图讲究每个画面来得更加分🍵
本片是息影多年的陸小芬的回歸新作,以剪頭髮的阿嬤為主題,以其視角看她所在的家庭、事業及人際關係。
是一部溫馨可人的感動電影。
整部片所有演員尤其陸小芬的演技相當自然,舉手投足都沒有表演的痕跡,感覺真的就是家附近的巷口開理髮廳的阿嬤,從她的角度去看她的周遭關係,一些她的人生道理以及為人處世,光是對白就能讓人感動、感到共鳴,她的存在也代表了某種台灣價值,那種珍貴的、日漸消逝的人情味。
關於這部片的情感我認為是很細膩的,傅天余導演也採用很多近景來表現細膩的部分。
故事方面是有點流水線式的敘事風格,平平淡淡的,重點完全擺在人物的刻畫上,也讓角色們的性格變得非常立體且突出,就算只是小配角個性也很鮮明,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
還有整部幾乎是以台語為主,帶老人家來看也很適合,雖然年輕一輩的演員台語都蠻「青」的,不過某種程度上跟在都市生活,台語已經忘記或不是那麼流利的我們很相似。
但語言真的才是表「情」最厲害的武器,導演要求演員們講台語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而此電影的重點除了紀錄片式的紀錄阿蕊,還有探討新興商業化的理髮店以及媽媽傳統理髮店那種時代間的鴻溝以及觀念的不同,更代指了子女及父母之間的價值觀差異,關於親子的互動及和解,導演有把一些現實面表現出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我認為是導演兼編劇的傅天余導演以及監製吳念真。
這部電影是從導演的人生故事出發,所以故事很真實不刻意;而吳念真本身就是偏本土派的作家,這次也主導了主題曲《同款》的作詞。
這部電影因為這樣的劇組人員背景而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
唯一的缺點我認為是結尾收得不夠俐落,彩蛋也比較不是那麼必要。
我覺得收在陸小芬閉上眼倚在理髮店的座椅上回想過去結束就好,因為陸小芬所飾演的阿蕊才是本片唯一主角,不需要為了給配角圓滿的結局而去增加片長,有點捨本逐末了。
不過總歸來說是部療癒冷漠人心的好電影。
蠻推薦去看的。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作为台湾电影,《本日公休》好也不好。
好,在于扑面而来的亲切、真挚、流畅与细腻。
不好,则在于一眼看去,它似乎还是台湾影人拍得比较娴熟、杂多的家庭类型片,很难挤出新鲜感,更不用说突破性。
它要是脱离台湾电影的序列,也许没有那么「平凡」,但要是脱离了,电影依存的空间又会坍塌大半。
被日本电影施加不少影响的台湾电影,弥足珍贵地积淀出一个特殊语境,能把市井生活的烟火闹热与清简疏淡兼收并治,哪怕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流,也可以有感人至深的魅力。
《本日公休》就是这种土壤结出的又一枚果子,但这与工业流水线上的作业,在温度上有天壤之别,所以就算不能赋予醍醐灌顶或眼前一亮的感知,我也更愿意惦记它相对出众的好。
提及温度,必然关涉人情。
电影选择加热的场所,是一家便利街坊的男士理发店,开了四十年,就由母亲阿蕊一人看顾。
主角这样的身份,指向电影会通过小家庭、小商铺的人情与世故,折射代际关系和人情社会早在进行的变化。
在家庭层面,失去丈夫的阿蕊有一儿两女,关系都处在半亲不亲的地步。
没有工作的大儿子阿男离家最近,但除了借钱,没有对母亲生活有太多介入。
小女儿阿玲也在台中,离异后儿子安安给前夫阿川带,后者跟丈母娘倒有比她更勤快的走动。
大女儿阿欣最远,独在台北忙活,跟男友合租,很少跟母亲联系。
这是相当普遍的家庭现状,因为教育机会、工作能力而有更多抱负的,或者想要摆脱管束、自我开路的子女,会在不具备呼风唤雨能力的家长之外,找哪怕是窄得不能再窄的一条路。
很多电影容易在这种情形里,轻飘飘地销售两代急速和解的虚幻。
《本日公休》不是没有这样的意愿,但是好在没有信马由缰。
它在片头抛出的冲突是常年营业的理发店挂上了「本日公休」的牌子,凑巧从台北归家的阿欣联系不上母亲,追问兄妹,最终有了一家团圆的场面,但场面是有了,却没有「要求」所有人必须乐也融融,甚至抵达彼此灵魂深处。
即便如此,电影非但没有剥夺传递得出的暖意,反而更实诚地呈现当下或许更舒适圆融的一类亲子关系甚或人际关系,即彼此有更大的包容倾向,但是侧重个体的自我实现。
子女在广义上的轮替,以及子女意义的重新书写,往往需要发生在密集的增广见闻里。
《本日公休》颇为自然的安排,是让阿蕊独自开车去给老客户理发。
这一路她先是遇到陈柏霖客串的农夫,对方因为放弃大好的办公室工作而去捣鼓农业,与父母产生冲突,三年没有对话。
再者是在老客户家里,她说出沉默寡言的老先生曾为孩子发表文章自豪无比,本与父亲无甚交心甚或龃龉尚在的儿子被拆开了一个心结。
参照组是平素店里的高中生顾客,为了喜欢的女孩子,想要留刘海,在平等得仿若交心的沟通中,她做出了满意的发型,却被对方母亲前来兴师问罪,甚至表达穷人不具备这种奢侈的观点,把家族苦难通过最不堪的方式浇灌给儿子,也抹煞了双方的情分。
道理总没见闻来得奏效,尤其是陌生人之间不设心防的沟通,往往更容易推己及人,《本日公休》虽然不乏努力藏在静流微澜里的巧合,但是对阿蕊本人的触动与改变,没有滑向急功近利的耸动。
有一个细节很好。
阿蕊本以为老客户只是行动不便,没想到已经死去,她在现场闲话家常,一切从淡,离开后独自一人走到来时葱绿的田边,脚步越来越快,情绪也随着动作踉跄起来,很多改变其实就已经发生了。
这引出了比较特别的走向,即稍反高潮地在一家四口团圆时,不做明白的揭底,只是回到平素闹腾到几乎自说自话的局面,但镜头再切,每个人就都有了些并未脱离逻辑的改变,都在以更轻松自得的姿态,完成自我真正的迭代。
我们甚至能从亲疏远近的关系里,细味到反倒是同样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重的阿川,更像她儿子,更能在突出层面,显示两代人关系的理想状态。
从这里回溯往昔,阿蕊与姐妹们出游,大家那种「退休」心态油然的快乐,很集约也很典型地突出照拂丈夫、拉扯孙辈的疲倦,在表现女性操劳半生的不公之余,不乏诙谐地突出女性某些半新不新的觉悟。
再看「本日公休」这字,也就体现得出妻子、母亲等身份意味着的「年中无休」,那在对个体的更多关注里,拆解的也是传统家庭的压力,尤其是对所谓贤妻良母的压力。
整个过程相对轻巧、润泽,没有刀光剑影、分崩离析,这是寻常家庭电影的突破点,也是它安全回落到温暖动人程度的减压带。
阿蕊的原型是导演傅天余的母亲,同样在台中开这样的理发店,一做就是几十年,女儿也曾在得知母亲要去遥远的彰化帮客人剪头发后表示不解,却在母亲的淡然中,「发现太习惯用CP值、金钱衡量事情,当下决定写一部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故事」。
由此生发的电影,与其说是控诉,不如说是在回望母亲,还原母亲,谅解母亲,也在一个远近有度的范围里,看懂亲子关系,看懂自己。
相对应地,这一家人对应的,是整个人情社会在哪怕「最美的风景是人」的台湾,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时间带来的冲击,不只是在经营店铺几十年的跨度里,曾经的黑头人已经变成了白头人,爱吃的大面羹要结业了,老客户打趣阿蕊不许退休,不然大家的头都没人管了。
它更关乎作别的机缘、动作以及叹谓。
阿玲也是美发师,想要合伙开办百元理发店,主打一个快字,跟阿蕊慢工出细活、稳住老顾客的街坊生意形成鲜明对比,而阿欣作为发型师,也在高强度工作中听命他人审美,不像阿蕊那样自主。
传统与摩登,从容与迅疾,年轻与衰老,从心与从众,是职业、社区的更迭,自然也是城市、社会的变化。
而人情作为更古旧的交际产物,也在这样的速度、趋向里成为再也无法复兴的旧物,或者说,依然存在,但虚拟的、便捷的取代了现实的、缠绕的,人情变成了可切割的等价物,很难像过往那样缝合到生活里。
电影戏剧化地放大二者差异,但依然是在和风细雨地体察,只是更多时候,因为阿蕊是主视角,电影更多地体现出她对太阳能、百元理发店、离婚、再婚等概念的吸纳,诠释「人情」本身活泛的基础。
需要这样的人,才能一边对社会间接但精准地感知,一边实现自身的过渡与解放,也需要这样的人,在习惯性的郑重告别里,代替导演,代替大多数人,在认真地挥别后视镜里的人情社会,或者说,任何时空都会存在的「过往」。
电影浓重的缅怀气息,也在于请回了陆小芬出演看尽人情往来、参透生死轮回的阿蕊。
相当巧合的一点是,四十年前,戏里的阿蕊开了理发店,戏外的陆小芬凭借王童《看海的日子》当了金马影后。
那时她二十七岁,由歌手出道六年,历经过「胸前一刀」等轰动争议,红极一时,也有本事靠表演上的野性与拼劲技惊四座。
很多影迷对她最深的印象,在于许鞍华《客途秋恨》里的日本女人葵子。
因为战争来华,因为爱情留港,兼具娇花与野草双重属性的矛盾女人,被她捏准了卑与傲的尺度,里头有她《看海的日子》妓女和《桂花巷》《晚春情事》寡妇的劲儿,也有更多对身份、际遇的复杂把控,最终与出演女儿的张曼玉对出了一代经典。
《客途秋恨》奈何这部电影之后,读书,修佛,结婚,经商,陆小芬淡出大银幕二十四年,才以一种既是回归又在作别的姿态回到影坛,阿蕊一角,有风情也有义气,有厚度也有锐度,本身就有大于话题性的情感参照,而金马对这部电影的青睐,除却对其故事、表演、音乐的器重,也在放大人情、人文、人性的价值。
早前,台北电影节予以她最佳女主角的嘉奖,盛赞的便是这种「岁月的淬炼」,尽管她调侃自己这些年,每天都在认真检讨,认真学习,这个奖是「最佳新人奖」。
对我们而言,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淬炼,这种态度,毕竟很不争的一个现状是,恐怕很难在台湾之外的华语电影里,径直享用到这样的「良善与憨直」,这样的「温润细致」。
一个人,一家小店,撑起整个电影。
平凡人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并不只为赚钱,为了热爱,为了心安,为了对得起每一位客人。
慢节奏的电影,故事情节单薄甚至如流水账般的叙事,看完却内心特别平静。
印象最深的,就是为老客人剪最后一次头那一段,让我想到了《入殓师》,仿佛一瞬间,理发师这个职业增添了一份庄重感。
陈柏霖虽然是客串,只出场了几分钟,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帅。
这是一部慢电影,节奏缓慢剧情平淡,但引人发省。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从业四十余年的理发师的故事。
她的店开在老街里,店铺是老式的,理发道具是传统的,当人们置身店中仿佛可以听到八十年代的时光在回响。
女主阿蕊的顾客都是老客户,他们年复一年把头交给她打理,因为她知道他们头部的形状,知道他们适合哪种和喜欢哪种发型,她了解顾客的职业、喜好和生活,她甚至有一本联系薄,上面是顾客的电话号码,她清楚他们该在何时理发,并会主动打电话提醒,他们之间相处融洽。
有一位卧病在床的顾客甚至邀请她去家里为他剪发,虽然距离遥远,但她觉得那是她的职责,便欣然前往,顾客在她眼中就是朋友,她真诚相待,而顾客们也充分信任她。
影片运用轻松愉快的对话、温馨柔和的镜头展现了理发的场景,让人感觉到温暖和放松,成功地表现了理发师和客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但对儿女们来说,阿蕊和她的理发店却是老旧的、过时的,虽然他们的事业也不顺,儿子总想着怎么赚快钱,不停投资热门行当,结果总是失败,女儿特别在意投入产出比,觉得什么都要以金钱来衡量,影片在表现他们的工作状态时明显让人感到焦虑,这和表现女主自信又愉快的工作状态完全是天壤之别。
孩子们不理解妈妈的职业温情,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认同,这一点让人感到特别遗憾,所以当母亲开车去给那个遥远的客人剪发时,她只告诉了能理解她的女婿。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年轻人的生活看起来五光十色,物质极大丰富,但孤独感却总是如影随形,难以摆脱。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包括人际关系、对生活价值的判断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如果我们都不再愿意冒险对别人交付真心,会不会最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成为一座孤岛呢?
我还记得高中时看到一个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一句回答让我终生铭记:“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找家园”,我听一遍就把它埋在脑海里了,等到我长大、到处奔波,终于懂了,原来乡愁是我们全人类,共通的哲学,无论是互联网还是AI的时代,我们这一生不过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觅家的逝去。
🍃
城市化是乡愁的故事蓝本从乡村到北上广深、从彰化到台北、从德克萨斯到纽约....就像《今日公休》剧中的女儿说:“可我就是不想停在原地”,故乡的命运是演绎熟悉的老去,故人的凋零,亲情在隔断中成为孤独,另一面是城市从来不等任何人,哪怕是你挤上高速飞奔的列车,总有一天或者一瞬间,你会被这列车无情地到站,那时候你就想回过头,去回望你的乡愁,你会发现,它已经老得面目全非,而又一点都没变。
🍃
乡愁就是这么矛盾的混合物它粘合了记忆中最熟悉的亲密,并以时光的野火,将浓稠的亲密灰烬在道路两旁,成为田野中的荒芜,仅凭记忆做一点徒劳的打捞,但灰烬并非无用,它营养了走过世界两岸的你,当你跑到很远很远的未来,这灰烬起码能重燃你乡愁的火苗,在从小写进记忆的熟悉中复活。
🍃
人与人的亲密是我们乡愁里永恒的养分,而你渴望把这种亲密永远定格,在你的生活里,但是时代驱动所有人奔赴,所以记忆才是它的归属地,就像一份copy,你时不时打开心灵的内存,给它留一个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放映,因为你的一生,都会被这份亲密,恒久的滋养。
哪怕你在城市的洪流中失去方向哪怕中年的困苦是一道道无形的墙哪怕时代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你跟不上哪怕再怎么勤勉也无法避免下车哪怕你最后孤身一人,风雨无依.................................................你会像记得一个小小的理发店一样依据乡愁的底层语言,编辑一个可滋养人生的脚本:你记得外婆家的小黄总会在山岗上接你爷爷的肩膀上看到漫山遍野的夕阳邻居送来的糯米饭你送给他们炸丸子奶奶家的炸豆腐和海带是永不落幕的味道
理发店的阿姨知道你喜欢留长而每次妈妈都说剪短点初中开学的时候寝室里木质席子味儿能把你的心都伤了..................................总有一天我们会下车我们不过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找家园的老小孩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我妈妈兄弟姐妹五人,小姨就是理发的。
看这部电影简直像在提醒我不要忽略了小姨的一生。
如今的理发师有很多时尚的叫法,与我的小姨,也与影片中的阿蕊无关。
她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手艺能不能留住客人,让他们愿意一辈子都把自己的头发交给她打理。
我的祖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时,小姨也曾像阿蕊那样上门服务,为老人家收拾得清清爽爽;像阿蕊那样的连家店,我小姨也有一家,直至今日依然在营业,虽然她也六十多岁了;和阿蕊一样,小姨每天也把自己收拾得整洁精神,甚至连她们烫的发型都差不多;和阿蕊一样,小姨也热情爽朗,擅长与客人聊天,与老客熟络得仿佛一家人;和阿蕊一样,每次见到我们,小姨总会热心地提醒我们,头发该剪或该烫了,虽然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到她店里去……老一代的人,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不愿意人生就只剩下挣钱。
阿蕊的理发店,是她与外界联络的据点,在这里她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也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劳动会令客人焕然一新。
她愿意为那些老客一直理发,直到自己老得拿不起剪刀。
也许,我的小姨也是这么打算的吧?
影片像一支轻轻吟唱的歌,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温柔,亲切,清澈,美好。
阿蕊的三个孩子,大女儿阿玲离婚了,因为她忍受不了丈夫太好心肠,为了朋友宁愿家人吃苦受累;儿子一直在创业,一直在失败,也许还一直在啃老;小女儿被男友劈腿,妈妈冲到台北想要告诉她,却又怕伤了她的心;前女婿阿川常来光顾,陪伴她的时间也许比两个女儿还要多。
她期望阿玲能和阿川复婚,然而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归宿;她盼望儿子能争点气,然而他多半一辈子都这么平庸了;她希望小女儿能过得幸福,然而谁又知道幸福这条路到底在何方。
她真正能做好的,也只有自己了——服务好每个顾客,不论老的小的,力争让他们满意。
为离世的许医生理最后一次发,将他最好的形象留给家人;为忙于种田的青年理发,让他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为春心萌动的高中生剪出他想要的发型,又心疼他被迫失去这发型而流下的泪水;为满百天的宝宝剃去胎发,笑称她已为这家人理了三代的头发……如阿蕊这样的老一代手艺人,将渐渐退出时代的舞台,但他们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与人为善的处世准则,更看重感情的价值理念,值得代代传承。
从《步履不停》到《走走停停》再到《本日公休》,影片名字的选择,似乎也体现主人公与主创的心态。
《步履不停》与《走走停停》都有几分被迫的意味,而《本日公休》,却是主人自己的选择。
《本日公休》特别像台湾版的《走走停停》和《步履不停》,但是显然比后两者更接地气也更温馨一些。
曾几何时,台湾因为她的小确幸,似乎成了东亚科技和经济发展最缓慢的地区。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台湾的文艺与生活,更让人能体会到那种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附近社区的温情。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我总是慢人半拍?
经历多了,也就知道并且接受,其实大家都是《走走停停》。
直到有一天,自己整理好老朋友新交情,保养好老车踏上新路,也许依然挣得不多,但随时可以选择《本日公休》。
做人,最重要的是护住这个顶。
对不起,有点串台了。
每年过年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整修车子,理发,预备过年回家,这一刻你多希望你选择的手艺人是负责的,不变的,懂你的。
台式温情流水账,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身边生活细节的人,就一定能从这一家人里找到与自己生活中相似的原型。
就因为事道不行,所以才要更努力啊。
人生就像煲汤,前一分钟你觉得汤还没入味,后一分钟,大火收汁你觉得整个咸掉,所以时间才能真正的烹饪大师?
手艺人,不要哗众取宠,只有真的经历时间的打磨,文火慢炖,即使没有那么高的天分,上天也会因为陪伴的时间的情分,原谅你的笨拙。
直直开,人生就顺了。
距离四星就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立意很好、主题很好、摄影很美,演员很到位,但是就是差了点什么。
整片很浓厚的日系家庭剧的风格,摄影是台湾特有的淳朴小清新,接地气而亲切,另外就是犹如是枝裕和电影般的细腻笔触,不同的是台湾的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跟日本的拘束内敛比较起就更加的落落大方和热情亲近。
全片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台中一个乡里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那份乡间的淳朴,影片的主角就是这个乡里里一家极其old school、不起眼的理发店和她的女老板为核心开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每一个老顾客尽心尽力剪了四十多年头发的老板娘,本片的内核恰恰还不是亲情,我以为是讲的这种坚持,后面发现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一个小老百姓的视角、以一个非常低姿态的镜头呈现,他们的平凡,可能就像我们每天经过的一家便利店、面馆铺、五金店的小店主一般不起眼而又组成了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景,我们的女主人公阿蕊,正如她的人生宗旨一般,用心坚持、诚以待人,专业备至,这是匠人的精神,我能记住每一个客人的头型是圆是方,能记住每一个顾客习以为常的发型,能记住他们每一个理发的周期和特别日子,我的用心换来顾客的一份满意而获取我的一份报酬,而不是我精心设计的时间付出与收入比例的计算,也不是我潜心研究权衡利弊的A、B、C、D套餐,这是初衷也是初心。
另外影片还引出了亲情的分支,却没有给出亲情的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大儿子却抱怨没有跟前女婿比较的亲近,这家人的状态是若即若离的,父母抱怨年轻人坏了就换、不合就离、挣快钱不坚守专业 ,但是同样他们理解不了现在的内卷,每一个初生牛犊都有着同样的初心,但是在大城市的快消经济和资本压榨下,初心会丢淡、动作会变形、良知会下沉。
所以我觉得结局给的开放性结局,好像说了一整个故事,但是又好像啥也没说。
拍短片会好些
太自我感动啦
在妈妈给“临走”前的客人剪发时,演技飙升到顶点,我眼眶湿润。
并不是说很烂,但是就很没意义,真的不需要去看,和阳光普照那种,差远了,就是个家庭生活状态而已。
东亚版feel-good movie,想给两星稍微有点不忍心😏
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宏大叙事,小小的细节,乱乱的线路,总之日台就是爱把小细节铺开展开讲一个故事,平淡无奇,却又能不经意间勾起来一点心火,但是火候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
温情满满的生活小品,推荐
想起了《孤味》,但感觉还是有些散。
太刻意了,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评论,台湾电影在努力学日本,然后成了不三不四的,又刻意又努力的想让人夸奖的笨孩子
8点档温情片豆瓣都给这么高分?弯弯吹别太多
台湾电影总是可以拍得这么细腻真挚,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琐事中拍出人间温情,而且导演和编剧都很克制,没有可以去煽情,也没有跟观众讲道理,只是娓娓道来酸甜苦辣。特殊社会文化环境下的题材和样式,比起工业化流水线出来的电影,自然有份弥足珍贵。专程开车上门给老客户理发那段是点题之笔,也是观众情绪的高潮,之后的剧情也不是狗尾续貂,而是把电影的主旨和意境延续下去,生活是一点一滴构成的,并不仅仅只是几个高潮和瞬间。
表面文章
观感很像日本电影,也带点公路片的味道。一生一份职业,维持的不是家业,而是一种情感,一份操守。子女们对老妈的不理解,跟老妈走得近的则是已经离异的女婿,后者也是经营着一份到处被赊账、入不敷出的修理店。故事相对比较散,但并不说教,最喜欢长途跋涉去给老人理发的段落。电影也没有一味的怀旧,结尾女儿们对这份职业的态度,以及离异女婿找到新的伴侣都是例子,生活还是要相互融合、且向前看的。陆小芬好久不见了,一直觉得她像张艾嘉,陈柏霖胖了,林柏宏越来越帅
没看电影之前就已经听了无数遍洪佩瑜唱的主题曲,果然电影传递出来的感觉就跟《同款》一样:像夏日午后微风吹拂的麦浪,又像雨天没来得及收的柠檬干。台中小巷里恬静悠然,年代久远的理发店,门口的💈似乎从来没停止过。买智能马桶也好,推广太阳能发电也罢,失恋了从台北撤离,三次考驾照都没过,看不惯的同事换家店还是同事…影片里的世界如何运行,影片外的小社会大家又是如何生活,好想去亲眼看看。女主最后跟同龄的阿姨们在海边拍照,想起几年前追星时遇到的湾湾阿姨们,她们真是自由快乐充满活力还热情啊。
《同款》(作词吴念真·作曲陈建骐)写得真好,唱得真好!洪佩瑜刚唱两句,我的眼泪就pia哒pia哒掉下来了。这段「若是互相信任和理解 再是陌生也会变熟识」的故事也成了本片最动人的桥段。电影从一个几十年的小理发店生发,可想讲的太多,便显得散了:围绕着母亲,牵出儿女、儿女的伴侣、老主顾、老主顾的儿女,最后甚至成了“出走的决心”,她身边的人越多,作品的光芒就越少,幸好陆小芬有在尽力揽回许多色彩。至此正好看完金🐴60的女主提名作品,不得不感慨「感谢有🐴」还在提醒着观众:大中华区依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大女主表演,她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梦想、不同遭遇,她们在这个世界生活着,她们都可以成为镁光灯的焦点。这无比动人。
https://b23.tv/SgdyJU6 五十多年的理发店
温柔至极金马影后有时候换个发型就能解决问题想不到几位Tony能让全体哭有笑中学生的悲哀离去的盐水鸭做梦挨骂染头发一切烦恼终会被化解太阳能种田露台晒柠檬干膝盖坏了也不退休所有刺眼也变得顺眼路途遥远也不觉得孤单
可能只剩下真诚了
很平淡。感觉煽情的部分很刻意,而且三个孩子的部分也很单薄
平静娓娓道来,温馨疗愈,这个世代节奏太快了,没有耐心认真对待一件事,甚至偶尔慢下来欣然一部好电影的时间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