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不是宫斗剧,但后宫始终是个看点话题。
后宫里的女人们,永远是要出来抢镜的。
作为一个颜狗,一开始被很多女角的造型和妆容雷到,但安贵妃一出场,就不能不让人注意到她。
她是赵樱子啊,是《归还世界给你》里把靠颜值混社会的娜扎都比下去了的时尚icon!
这回也是她,给了《大明风华》舔屏的空间!!!
我一直喜欢这样气场两米八的女子,在《归还世界给你》里就觉得赵樱子颇有点章子怡的神韵,那种天生的上镜脸、电影脸,高级得很。
到了古装剧里,她更给到了《十面埋伏》中在古装章子怡的那种惊艳感。
要是不说她是赵樱子,差点以为就是章子怡。
赵樱子的眉眼舒展明艳,鼻子更加纤巧,轮廓没有硬伤,浑身上下散发的贵气,还胜过章子怡刚出道时的那种小家碧玉气质,更为大气。
始终觉得,整部剧里,最美的无疑就是安贵妃,雍容华贵,娇艳欲滴,皮肤白到反光,还非常透亮。
她的演技也特别棒,本来一双美目顾盼生辉已是很迷人,但这双眼睛还仿佛会说话。
她对初入宫的权妃说,希望权妃死在她前面,因为宫里的日子实在太寂寞了。
此时她的眼睛里不仅有着对权妃的怜悯,也有着对自己久居深宫的煎熬的痛惜。
赵樱子的气场更是强大,在后宫中沉浮,没有安贵妃这种气场,是没法多活几集的。
当权妃无故失踪,她质问太子妃,以及教训胡善祥时,是说不出的高贵凌厉,一言一行都霸气侧漏。
而找到权妃后,她得知权妃实际上并未被皇上临幸,她寄托于权妃身上的希望一朝落空时,她的眼泪簌簌而下,那种绝望与悲戚,也在她的演绎中展露无遗。
除了像章子怡,其实某些角度和镜头,还会觉得赵樱子跟陈红、张敏这些经典美人颇为相似。
按照三庭五眼的审美标准,赵樱子的三庭五眼是教科书级别的,不管三庭还是五眼,都标准得没有误差,所以才会与那么多美人有相同点吧。
不仅全剧最美,看赵樱子不怒自威,这种表演就叫做高级。
有的时候真是不服气,为什么她不是孙若微,真的很想早点看到赵樱子的大女主人生。
别的还好。
就是听这些皇子们 和皇帝日常对话 老大老二老三 爹来爹去 一口一个老爷子 爷爷 的喊的那么接地气。
听着那个尴尬啊!
不是应该叫父皇或者父亲吗?
这些皇子皇孙仪态举止和台词,还有说话语气哪有一点皇亲贵族的样子啊?
总是闻到一股浓浓的渣土味儿。
怎么看着这帮人感觉像是《乡村爱情》的演员们跑到皇宫里演戏去了。
而且那个胖太子和赵本山真的也太像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姑且叫做紫禁城里的《乡村爱情》吧!
看《大明风华》的时候,脑海中总响起一首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首《黄台瓜辞》的作者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李贤,李贤写诗的时候正是太子。
之前,武后废了萧淑妃的儿子李忠,立自己儿子李弘当太子,结果李弘很快猝死,年仅23岁。
有传言,李弘是被武后毒死的……李弘死后,李贤继位,当上太子的他并没有因此位高权重,扬眉吐气,而是在母亲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面前不由自主流露出了自己的害怕与忧心,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像不像《大明风华》中梁冠华演的太子朱高炽?
父皇朱棣去御驾亲征,他要留下监国,责任重大,结果父亲回来之后没有一句嘘寒问暖的话,先是一通劈头盖脸骂,然后查他批阅过的奏折……父亲遇刺是他失职,国家监管不力是他失察,没有政治手腕是他失志,但有了政治野心就更是失心疯,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别人只能看到位高权重的风光,谁能看到位高权重背后的责任与压力呢?
剧集看到现在,太子唯一松快的一刻居然是被父皇将监国的权力交给了弟弟,他终于可以在家舒舒服服喂狗了。
但你以为太子弟弟们朱高煦、朱高燧过得就好吗?
用的时候要你鞍前马后为皇上卖命,不用的时候便让你去就藩了,简直连臣子都不如。
臣子做的不过是一份工,但偏偏皇子这份工并没有下朝的时候。
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是在谋反,但大部分时候是不得不反。
如果不反,活得久太憋屈了,或者说既然皇上总是要怀疑我谋反的,那不如不反了。
可是皇上的怀疑有错吗?
当他成为皇上,就注定了是万人之上的孤家寡人,人人都虎视眈眈他的位子,他一眼望去没有一个人能真的和自己一心,没有一个晚辈靠得住,所有的恭顺和听从不过是因为皇上这个身份,时时有暗箭袭来,必须小心提防。
因为,有朝一日他们一旦翻身,就有可能也被踩在脚下。
《大明风华》中也有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亲子情,一步一回顾。
”这首诗确实是明朝一首很有名的诗,原作者是明初宰相汪广洋,原诗基本上差不多:“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电视中,当朱家父子们看到这首诗,都忍不住哭了。
这首诗放在这里确实很恰当,就算是百兽之王,无人敢惹,他仍有软肋,那便是亲情。
可就因为是百兽之王了,连孩子们也不得不一入侯门深似海,先敬罗衣后敬人。
现在很多帝王的电视剧已经拍不好帝王的亲情了,后宫充斥着勾心斗角,帝王高高在上,君威难测。
很多帝王戏中的帝王与子女的对手戏都很单一疏离,父威子惧,仅此而已。
《大明风华》在拍出君威的同时,也拍出了家人之间的生活气息。
为什么相比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我更愿意看老朱家的生活日常呢?
就因为他们不仅是皇上、皇子和皇孙,更是父亲、儿子和孙子。
外人面前再仪态威严,一步不能错,家人面前也还是终于可以放肆一点点(但有时候也会格外严格一点点)。
饰演朱瞻基的朱亚文接受采访说:“在这部作品中,虽然我们讲的是宫墙大院里的事情,导演和编剧更多的是希望让观众看到人和人之间真实的相处和摩擦。
所以用一种风趣幽默的方式,更容易让大家有代入感。
”
朱棣有时候看着三个都与自己有相似之处,但又都各不争气的儿子,像极了一个失望又无奈的老父亲。
爷孙之间的感情倒是很好,没办法,隔代总是会更亲一些。
三兄弟之间的感情和争端也是不断,仔细想想真的太接地气了,这和我们身边那些喝起酒来在一张桌子上能回忆到童年如何一起玩耍感情多么要好,但一提到房产就不免各有小算盘的亲兄弟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只能说王学圻、梁冠华、吴越这样的老戏骨演技是真的好哇,他们所饰演的角色虽高高在上,但又很接地气,虽有欲望和野心,但也有正常人的情绪起伏,角色丰富而多层次,能够立得住。
吴越的太子妃,所有台词都说得特别日常化,仿佛她就是生在这个府中的,每天都操心着这些个事情。
好像老版《红楼梦》中邓婕的王熙凤,台词活灵活现,特别自然,一点不突兀。
除了演员的演绎,一定也是因为台词写得好。
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也是如此。
在最新更新的剧集中,朱瞻基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做皇上身边的红人,过的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日子,我有腰牌傍身的时候我可以肆无忌惮,一切都理所当然,但没了腰牌,我就是个有闲无职的废人。
爷爷在我眼前射箭,背对着我,只有十丈,我竟无法上前……”他说的很平静,但作为观众我却忍不住要红了眼眶。
明明是爷孙,隔着一个腰牌,就是隔着万丈距离了。
朱瞻基何尝又不是黄台下的瓜呢?
时时害怕着“摘绝抱蔓归”。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他,虽保有赤诚,却也不乏狡诈,虽然聪慧,也难免多疑。
他敏感孤高,却也渴望真爱。
所以他对孙若微的感情,是很喜欢她,但是又不能轻易就喜欢她。
她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和破绽,可是她又总能在最后关头放下仇恨,心生良善。
这两个人的对手戏甜吗?
当然是甜的!
他手扶着手,脸贴着脸教她射箭,然后下一秒就把她抓了起来,狠心扔在了诏狱里。
她为了给朱棣挡箭而身受重伤,他不离不弃在她身边陪伴,忧心忡忡。
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和亲情一样,都与现实、身份纠缠,会有反复、有小甜蜜、也有大道义,并不是像那种偶像剧般的恋爱,而是苦里带着甜,玻璃渣子里面找糖吃。
作为一个生活在南京的人,还不得不说,看《大明风华》真的非常亲切。
毕竟我们走着走着就走到了郑和公园,再走走又去到宝船公园……看到剧中的郑和,不免想到当年他就是从这里出发,远航海上。
还有南京城遭受的靖难之役,编撰《永乐大典》,迁都……朱家爷孙动不动就去鸡鸣寺找清净,男女主角总是去秦淮河游船……
而说到秦淮河,我不禁想到去玩耍时,那里不仅有秦淮八艳的旧居,也有夫子庙、江南贡院,科举考场和风月场所毗邻而居。
在你最紧张的关头,你需要过最放荡的生活,这便是人性。
看似两个极端,却又和谐相连,最危险的也是最安全的,最亲近的也是最疏远的,最窝囊的也是最精明的,最深爱的可能也是最痛恨的……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写出《黄台瓜辞》的太子李贤,那般惊恐示弱,小心翼翼,但终于还是被母亲武后猜忌,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
不久被逼自尽,终年仅29岁。
这个结局也是李贤的宿命。
让每个角色都能在各自的行为动机里逻辑自洽、都能经得起推敲,是影视作品很难做到的。
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大明风华》目前为止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期待后续情节了……
对于观众提出土木堡的起因改为明朝劫掠蒙古,导演张挺回答道:“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单方面的。
我方洁白无瑕你方完全挑衅......在这个问题上,这个戏两边各打五十大板。
”来来来,你给我说一下抗日战争呗,是不是要把日军侵华也各打五十大板?
这个导演三观扭曲,难怪会编出这么篡改历史的烂片,那些给这剧刷五星的傻缺们,如果你家爷爷奶奶不是在抗战中当了汉奸,你们是怎么昧着良心给这烂剧打五星的?
这个导演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爷爷奶奶死在了日军屠刀下,那是他们活该,因为战争不是日本挑起来的,你爷爷奶奶也有责任。
这哪是正剧的人物感觉,这不台湾偶像剧吗?
宣传着历史偶像剧类型的,我看着玩玩或许评个5分。
另外,抵制黑朱元璋我+1。
(凑字数,感兴趣的历史剧,喜欢的人物我都会百度多查查,感觉挺有趣也涨知识。
孙若微就是孙皇后,真名不详,山东永城县主簿之女。
原配皇后胡善祥因为生不出儿子被废,后立她为后。
胡善祥是锦衣卫百户之女。
)
以往看古装偶像剧因其弱智程度是不能带脑子的,编剧也不敢编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剧情以免露馅。
这部剧的编剧胆子大啊,为了表现朱棣一家的“聪明才智”,啥都敢编。
前面几集只是当背景音没仔细看,最近这两集真是弱智到新境界。
孙若薇要选秀女把身世编圆了,所以养父要自杀,因为皇上能把老底翻出来。
皇上真是要查,死的这么新鲜,尸体翻出来看看起不是更容易暴露问题。
真的纯粹为了煽情而煽情,下线而下线。
最无语的是临了还要跟乔振宇讲要一生一世护女主周全。
exm?
你牺牲自己好让女主嫁入宫中,还要耽误男二让他主动去做小三?
反贼这一线的剧情真是没法看,看了只想打人。
又说太孙大婚,尚仪给太子妃报账,一共275万7千两银子,根据查证我们算算太孙到底要花多少钱。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要知道明朝中后期世界大量白银通过商业贸易流入中国,理论上永乐年间的白银购买力应该更高一些。
我们暂且就以一两银子约660人民币计算,太孙大婚的花费约18亿1962万人民币。
这是什么天价婚礼?
编剧是把钱不当钱吗?
以为银两和人民币元等值?
这个剧看得直叫人在心里骂脏话。。。
我不是历史考据党我是逻辑党我才不管它什么不什么偶像的,服装不标准的。
真要说历史它奉天殿还不合格呢,让人从新建一座?
我就看演技看剧情看美女,毫无疑问它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所以我搞不懂那些才看一两集就打分要不是特别高要不就是特别低。
你们看完了嘛?
还是说你们从其他渠道看完了?
评剧评烂点、哪部剧没有瑕疵你说说,烂点谁不会评还要你说?
再说这部剧我才看第一、二集我也觉得剧情尴尬、所以我打算等它出完了再看再打评分(毕竟很多剧评分都是前高后低或者前低后高)就为了汤唯和朱祁镇那句“言不正也要打”。
但出于无聊我看了新出的第三、四集剧情依然尬、所谓的接地气有些刻意了,大家可以看看《朱元璋》就是那个你就是馋她身子、你下贱的出处,真接地气。
但是我可以看出来导演想拍些别的东西
就是这随意的朴实无华的在每个人之间关于权力与亲情的的写照,心里恨不得对方马上去死但表面笑呵呵。
(还有很多细节表现这一点) 以及朱棣为什么要立朱高炽为太子而不是朱高煦这个更像自己的人。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因为朱瞻基但这部剧就把期中缘由演绎得很好(朱高炽并不蠢、且有能力)
感觉他是不是很像历史上一些比较仁慈的太子,事实上他就跟他爸说了这么一句就什么都没再劝了,并不像历史上那些太子反复强调、劝说。
然后亲眼看着很多人被杀也没再说什么(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表现这一点)
近年以来,国产电视剧出现了复古的潮流。
宫斗剧、权谋剧的热潮,使得皇宫成为新的竞技场,赢得权力,成为万人之上,戗伐敌对者,掌握主宰他人命运的生杀大权,是“爽感”的有力生产者。
也因此,各种宫廷大剧如雨后春笋,中国历史上帝王不管有名没名几乎都被拉出来搞创作了。
我一开始也以为《大明风华》是诸如此类的宫廷升级剧,不过也由此引发了我一个观看的好奇心:通常来说,戏剧一般都讲究一个上扬的调性的,但这剧却一直写到朱祁镇朱祁钰,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乃是奇耻大辱。
按通常处理,写到朱瞻基登基女主角当上皇后就可以了。
由朱棣到朱祁镇,这个发展调性是向下的,不符合一般的戏剧处理规律。
《大明风华》自开播以来受到许多抨击:恶意抹黑历史人物形象,胡编乱造历史。
我不通过电视剧学历史,更看编剧通过人物传达了什么。
就算是个人的发散过度,但在我看来,《大明风华》是一股清流,一阵清风,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台词俗哩接地气,不装腔作势故作高深,最值得惊喜的,是整部剧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揭下皇权那层华彩的外衣。
很多人都说《大明风华》自从朱瞻基死后,就不好看了。
确实,前期剧情塑造的两个核心人物——朱棣和朱高炽,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想象里的两个明主形象:一个霸主,一个仁主。
朱棣,是帝王也是枭雄,杀伐果决,雷霆万钧,有恢复华夏疆土,让万邦来朝的宏愿,隐隐激发着国人心理最深处的大国情怀。
朱高炽,仁政爱民,休养生息,礼贤下士。
前期剧情中,他是最让观众感到温暖与人性的形象。
只是,恢复华夏疆土的宏愿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事实是,朱棣为此拖着六十万大军在外飘摇。
皇帝有一层层将士护卫,小兵则是以血肉之躯面对刀剑。
一将功成万骨枯,史书上也只会把这个功绩记到皇帝的身上。
但大多数宫廷电视剧,总会造成我们若回到古代也会生于帝王将相家的假相,忘了自己只是茫茫众生中的一员,是堆成史书功绩上的一根骨头。
而朱棣自己,因为夺位不正,害怕有朝一日建文突然出现抢走他的皇位,从此就生活在可能失去皇位的梦魇之中。
因此他时常若惊弓之鸟,为了让自己心安,孙子的人头都可以随时送出去。
朱高炽,做皇帝和做人,几乎都无可挑剔。
只可惜,短命,就做了十来个月的皇帝。
他的短命,未必就没有在朱棣身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二十多年的原因。
他的两个兄弟,一母同胞的兄弟,一个被烧死,一个被幽禁一生。
朱瞻基,惊心动魄但也算有心无险地做上皇帝了,也没有兄弟来跟他争皇位。
可是呢,他还不是一样陷入了梦魇,变得狠厉阴暗,与他爱的人离心。
做了十年皇帝,在四十岁,古代也还是壮年的年纪,就死了。
到朱祁镇这儿,就更是笑话了。
朱祁镇登基之时,一个五岁小儿无来由地尖叫一声,下面一堆胡子花白的老头就下跪山呼万岁,这个场面还不够荒谬不够可笑吗?
一个五岁小儿,哪来的施政理政能力,来管理一个国家?
成年后也是昏庸无道,亲信奸佞,最后闹出皇帝被人俘虏的笑话。
热血沸腾的北京保卫战,在也先将朱祁镇绑到阵前当人肉盾牌时,直接将大明将士战争的意义消解了。
这个人是天子,多么的尊贵,可此时他却如此狼狈,连尊严都没有,比我们还不如。
而且是他将我们拖入这等狼狈的境地,我们却还不能伤着他。
“这战打着还有什么意思?
”而朱祁钰,天降皇位,犹如中彩。
尝过权力的滋味后,没有人能够割舍得下。
为了坐稳龙椅,也是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宫廷兵变如同儿戏。
上位的是徐有贞这样毫无骨气,只会用玄学糊弄人的草包。
为了兵变的合法性,于谦说杀就杀了。
好笑荒诞情节的背后,其实是在一次次拷问观众:权力,以及使用权力的人,真的有那么高尚?
那么伟大的吗?
剧中一句台词形容得再恰当不过了:“你爷爷在猪圈里待得太久,出不来了。
”进入权力的斗兽场,人就回退到了原始丛林,礼义廉耻通通不存在。
皇帝做到最后,只能是孤家寡人。
而这样属于一家一姓的天下,寄望于明主的出现,就跟买彩票中大奖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或者说,其实在任何时候,将天下兴亡寄望于一人,都是可笑的。
更不应该给权力掌控者披上一层美丽的华衣,去称颂他赞美他。
大明之“风华”,其实最后落到了于谦身上,整部剧也只有于谦能担得起风华二字。
看到于谦时,我总会想起了鲁迅的那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饰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全剧错误漏洞太多了,简直不能忍。
最不能忍的是汉朝的七王之乱竟被说成是八王之乱。
汉应该是七王之乱,发生于景帝初年,只有三个月既被平息。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前后十六年。
天下也自此而乱,后又形成有五胡十六国的局面。
这两件事前后相隔四百多年呢怎么也能搞错呢?
这也太不尊重历史了吧?
导演是小学都没毕业吗?
也不知道是怎么好意思舔着脸在各大媒体大言不惭的讲历史的还有像朱高煦的造反时间明明是在宣德元年。
怎么就能够改成洪熙元年呢?
胡皇后并无子嗣,朱祁钰本是吴贤妃所出。
胡皇后怎么就成了朱祁钰的生母,而且还是孙皇后的妹妹?
如果要拍一个戏剧冲突较强的戏剧化的效果,就不要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招摇撞骗好吗?
例如其他错误奏折这一名称的出现时代,以及马哈木生卒年月、三大殿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是何种状态。
还有仁宗皇帝是暴毙而不是在即位前就依然病入膏肓。
诸如此类细枝末节的历史错误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实在有太多错误了)只是希望在做历史正剧的候可以尊重一下历史。
如果只是简单的做一个古装剧就不要打着历史正剧的名声了!
全剧错误漏洞太多了,简直不能忍。
最不能忍的是汉朝的七王之乱竟被说成是八王之乱。
汉应该是七王之乱,发生于景帝初年,只有三个月既被平息。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前后十六年。
天下也自此而乱,后又形成有五胡十六国的局面。
这两件事前后相隔四百多年呢怎么也能搞错呢?
这也太不尊重历史了吧?
导演是小学都没毕业吗?
也不知道是怎么好意思舔着脸在各大媒体大言不惭的讲历史的还有像朱高煦的造反时间明明是在宣德元年。
怎么就能够改成洪熙元年呢?
胡皇后并无子嗣,朱祁钰本是吴贤妃所出。
胡皇后怎么就成了朱祁钰的生母,而且还是孙皇后的妹妹?
如果要拍一个戏剧冲突较强的戏剧化的效果,就不要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招摇撞骗好吗?
例如其他错误奏折这一名称的出现时代,以及马哈木生卒年月、三大殿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是何种状态。
还有仁宗皇帝是暴毙而不是在即位前就依然病入膏肓。
诸如此类细枝末节的历史错误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实在有太多错误了)只是希望在做历史正剧的候可以尊重一下历史。
如果只是简单的做一个古装剧就不要打着历史正剧的名声了!
打一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能给0星
说实话我挺佩服敢拍《大明风华》这个故事的导演。
明朝历史可是出了名的复杂,能在厚厚的《明史》里揪出孙若微这么个人并以她为线索人物进行叙事,是很独特的角度了。
做为线索人物来说,孙若微这个人物太合适了。
第一,与清朝的孝庄、慈禧相比,她的名气并不大,这就给了作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第二,这个人物确实经历了明朝的五代帝王,当然这也实在是因为朱高炽和朱瞻基这对儿父子短命,但这却给了孙若微一个宏观见证整个历史的机会。
一个人的一生,竟然经历了靖难之役、迁都北京、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英宗复辟… …这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啊!
首先吸引我看《大明风华》的其实是汤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她的第一部电视剧。
但当我真的追完十几集,发现更吸引我的部分反倒不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啊爱啊什么的,而是这几个男人之间的亲情。
朱棣祖孙三代之间的相爱相杀非常有趣。
曾经有人评价说,朱棣父子之间,是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
朱棣看不上自己那个不良于行的胖儿子朱高炽,但又对脾气秉性和自己很像的二儿子朱高煦心存芥蒂。
朱棣自己的王位也是靠靖难之役得来的,这些既定事实都给了朱高煦一些希望——既然继承王位的不一定是嫡子长孙,那我朱高煦为什么就不能取而代之呢?
然而对于朱棣来说,所处的位置不同,立场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朱棣这种篡位而来的皇帝,对于篡位这种事是最忌讳的。
在历史上,宋太祖也有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作为一国之主,最怕的当然也是自己的部下、子孙,也有样学样地来一出黄袍加身。
一来朱棣担心有人会动摇皇权,二来朱棣深知这样得来的皇位也付出了极大代价。
当然朱棣心里还有第三个原因,这一点在剧里也表露得很明显。
在朱棣看来,他心里觉得真正可靠的继承人其实是朱瞻基。
这有点儿类似于传闻康熙选择雍正是因为乾隆,皇帝为了长治久安,选择了孙子的同时,也忍受了平庸的儿子。
这种戏剧性的描述未必属实,但这种说法对于小说家、剧作家来讲却是非常有趣的设定,可以从中衍生出很多有意思的情节。
电视剧颇花了些笔墨来描述朱棣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手法上非常生活化。
私下里,他们“你、我、爹、儿子、咱们爷们儿”的叫着,摒弃了那些“朕、父皇、儿臣”这些文绉绉的称呼,他们之间,就像市井人家的父子兄弟在拌嘴吵架。
这种生活化的描述真实吗?
尤其是这些市井人家才有的称谓,放到帝王家不违和吗?
可以说,在这个历史时间段,这种表达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伟大帝王,朱元璋与朱棣父子之间的各种批阅其实都是大白话,接地气得很。
虽然贵为天子,但作为帝国的一代目和二代目,他们戎马一生,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时间去培养什么皇家礼仪。
尤其是朱元璋,讨过饭,做过和尚,一朝成为天子,也绝对“不忘初心”,就惦记着那口珍珠翡翠白玉汤。
而在军营里长大,随着朱元璋一道打天下的朱棣,一口一个咱们爷们儿也合情合理。
要说那种讲话文邹邹的“贵族气质”,那还得是朱允炆、朱瞻基这样的,从小长在宫中,在博学鸿儒的熏陶与教育下长大的王子王孙们才会有。
所以,在我看来,朱家三代人的生活化场景,恰巧赋予了这部剧真实感、历史感,同时也摆脱了宫斗剧、大女主剧这样的标签。
而这段故事也比较符合我所了解到的史实,历史上的朱高煦,作为藩王早就应该就藩云南,然而他迟迟不肯离开南京,就是为了争夺太子之位。
到了后来朱瞻基登基做了皇帝,朱高煦学父亲朱棣,叔叔造了侄子的反,最后又被镇压,这恐怕也是朱家后代难逃的宿命。
我相信,随着电视剧故事的发展,这些情节我们都会看到。
但具体情节会怎样推动?
人物动机会怎样呈现?
这些我相信我们都会在将来的剧情中找到解答。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那种完全按照史书照本宣科而来的所谓“历史正剧”,那历史书早已经给我们剧透得一塌糊涂了。
历史有90%的东西是确定的,但历史真正的魅力其实就在于那未知的、不确定的10%,而这也正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最有魅力的地方。
历史已经写就,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早已注定,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命运的终点的?
结局是已知的,但这个过程是充满悬念的。
你可以说它是“戏说”,但这样的戏说,我觉得是合理的、有趣的、值得看的。
绝对值8分,后期在线,越发精彩。
拍得很有质感 不过编剧能力忽高忽低。老朱家的戏精日常很有意思,女主线槽点很多。
比庆余年好看多了
这编剧真的,转个行行不?最新的孤战迷城鼓吹日谍,这大明洗白叫门天子和他那阴险溺爱的妈,三观真的很炸裂以后不要编剧了行吗?不要拿你扭曲的三观再荼毒观众了
挺好看。分怎么这么低呢?怎么着?踩着明粉儿尾巴了?明粉儿在作妖?本就是一部乐呵乐呵的电视剧而已,非要当历史正剧看?中国有历史正剧吗?即便那些评分高的历史剧哪部不是胡扯的?就明粉儿事最多,最矫情。本来就是个类似甄嬛传的娱乐剧,还要上纲上线的,你们脑子有病?什么叫“不尊重历史”?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尊重历史。你去问问康熙认不认识韦小宝。萧峰是不是大辽的南院大王。大宋抵抗蒙古的将领里有没有的叫郭靖的。段誉是不是大理国皇室。朱元璋的大哥是不是张无忌。少林寺有没有易筋经?达摩创的72绝技能不能打AK47? 呵呵,是不是都不能拍了?呸!一群臭虫以为自己真是护国良将了?懂什么叫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包容性么?本朝本就创作环境恶劣,不仅要应对朝廷,还要应付你们这群苍蝇。关键是你们也没咬对方向呀。这是历史剧吗?
四星打给老朱家的家长里短,填补了帝王之家的家庭生活的空白。
实在没剧看时可以用来打发时间。演技一般,剪辑烂到家。
一代废物孙皇后被改成历经六代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玛丽苏大女主,我就知道明史官的棺材板压不住了。但凡孙皇后长点脑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子都不至于亲征被俘虏。别大明风华了,叫大明疯话吧!大明虽好不容易有个剧但也不是像你们这样糟蹋明史的。衣服丑绝人寰,张叔平做个人吧!
原本是可以打3星,但是我看到丑化朱元璋,用伪清抹黑朱元璋的画像,甚至演员也是抹黑朱元璋的形象后,那就只能打一颗星了,甚至服化道一堆帽正,朱元璋出场戴的还是冥器?excuse me?冥器?导演你是满人是吧?
但凡有所良知都不会把鞋拔子脸黑搓像堂而皇之的搬上屏幕,在冠以“正剧”“还原历史”的帽子,这样的“文化自信”真是太可笑了
朱家父子孙三代讲得很好,每个人的性格、行动都站得住脚。本来来看cp的,不曾想被搞笑朱家人俘获。
汤唯太出戏了,看不下去了。弃!
第九集漫天喧嚣中就只见两人相携而来,白衣翩翩,不枉少年,这里,真香
朱棣骑着一匹马,走入漫天血色的晚霞。这是我见过影视剧最好的一幕帝王下线,其次是于和伟这江山谁都带不走的曹操。剧组还是非常用心的。但是汤唯这条线实在让人打不了五星,希望后三十集能找补回来。
拍摄手法老套传统,服饰80年代电视剧质感,节奏拖沓莫名其妙,冲着演员来的,但被上世纪即视感劝退
历史还是戏说,自己的定位没搞清楚。汤唯的演技还是可以接受的。
满满的故弄玄虚,为了华丽抛弃了节奏,结果就是每看五秒走神三次。音乐各种嘈杂,剧情对观众的引导也有欠缺。看得累。
大女主玛丽苏,快吐了
9102年了!!!还要拍亲姐妹自幼失散长大重逢为了男人反目成仇的情节?!编剧都是干什么吃的?!
选角有问题 服化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