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看完了这部05年的电视剧,感觉很不错。
王琦瑶这个女子,有着上海人的精致,美丽能干,至于聪明,就难以判断了,小事上聪明,但是在大事上太感性,所以间接导致命运的不幸。
前十四集是欢乐而美好的,黄奕这个演员很不错,比起现在的整容过度的假脸,那时真是青春靓丽。
瑶瑶,程先生,丽莉,三个人组成“和谐的小圈子”。
王琦瑶有着漂亮女孩的很多特点,故作不在意一些其实心里顶在意的事情,有时发嗲带着软绵上翘的尾音“啦”,闪着一双葡萄般黑亮水盈盈的大眼睛,眼波流转,一颦一笑都那么吸引人,她明知道程先生的爱意,却有着点欲拒还迎的姿态,她把程先生只是当个“底",片头那句“程先生,你真是个好人”就成了程先生一生的注脚,连片首曲《如果没有你》也像是唱给他的。
她不能被软弱的程先生吸引,却逐渐迷上神秘成熟的李主任。
电视剧里她是爱上了李先生的,李先生的演员吴兴国演得很好,这一段爱情放到当下是道德不容的,可是黄奕这么漂亮这么热诚,竟然让人无法讨厌,只能理解。
乌桥月夜的浪漫,而李主任与外婆在饭桌上更是得到思想的共鸣和理解,家人和爱人,一切都很美好和谐。
除了长久的等待和盼望,不断的别离更加催化了感情的浓烈。
可惜,最美好的最绚烂的时光都迅速过去了。
太年轻的时候经历过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人就成熟得特别快。
遗留下的除了反复被拿出来缅怀的烟斗,那盒不曾用过的金条,引来祸事的身份背景,就只余下了寂寞了。
换到张可颐演,一时都不太适应,直到演到文革,才让人习惯。
和康明逊,感觉倒是寂寞久了的缘故,加之当时以为程先生有了女朋友,就阴差阳错地接受了康,因为他的小资追求兴趣比较一致吧。
文革动乱期间看得人几次落泪。
当程先生兴奋地告诉母女两个自己帽子摘掉了的时候,当他们衣装考究地在舞场翩翩起舞,仿佛隔了这么多的时光又回到了30年前的时候,电视前的我都忍不住为他们流泪。
这也是他们心灵上离的最近的时候了吧。
可惜程先生也是一直和王没有缘分啊。
二十年前要求婚时,瑶瑶遇到了接她的李主任,犹豫之后走了;十年前琦瑶想要走进程先生一步的时候,碰到了玛丽表情,所以悄悄地走了;而80年,他们因为终于渡过动乱,患难见真情而渐入佳境之时,康明逊回来了。
程先生就只能是一个备胎,又一次被冷落。
“如果没有你”就像唱给他,没有他,日子怎么过,这么多年程先生都已经习惯了就这样站在旁边看着瑶瑶,守护她,实际也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了,这个男人可怜又可悲,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在她生命里占据了一个小小角落。
王琦瑶的一生,不能算是好的,她越走越错,开头开得太好,太浓烈,后面就只剩下寡淡和不堪了。
开始的情节很平淡,文字朴实无华,以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为题,细腻的描绘了上海这座城由内而外的美丽。
不至于扣人心弦,但事物贴切而又真实,令人很舒服。
故事的刚开头,王琦瑶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她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受欢迎,她有些小聪明,在一众女孩中卓尔不群。
她有个好朋友叫做吴佩珍,吴佩珍有个表哥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明星、电影、导演、摄影机,那是个多么吸引少女的地方啊。
王琦瑶有了第一次去电影厂的经历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在那里,王琦瑶认识了导演、程先生,还有越来越多社会上的人士,她拍摄了杂志照,被冠以“沪上淑媛”的名号,人生轨迹从此慢慢开始改变。
上海小姐的选举,使王琦瑶一举成名,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
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
当选上海小姐后,周围的赞扬让她有些自视甚高。
虚荣心开始变得膨胀,她拒绝了程先生的追求,选择做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交际花”的庇护所。
她觉得自己应该属于上流社会,只有李主任这样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
但美梦还没做多久,上海解放后,李主任在逃难的途中死去,王琦瑶的的梦终于跟着破灭了。
纸醉金迷、黄粱一梦,归于平淡的生活让她感到冷清寂寞。
短暂的蛰居苏州后,终是受不了那海上繁华的挑逗,回到上海,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弄堂护士也好。
平安里,王琦瑶带着那份骄傲回归平淡。
上海小姐的殊荣,与李主任的往事,倒像是改朝换代被人们遗忘的前尘旧梦。
25岁,在最该婚配的年纪里,她遇到了康明逊,一颗静如死水的心,受到了挑逗。
她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他是家族庶出,两个夹缝中生存的人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而爱情的结果是有了结晶,却无法白头到老。
她理解她的爱人,为了保护他,甚至不惜将腹中胎儿嫁祸给同样被命运抛弃在边缘的萨沙。
也罢,男人不是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自己可怜,倒不如和可怜的孩子共度余生。
随着岁月流淌,女人就像是古董,时间越久,越失了光泽。
很多年过去,这陈旧的古董终于有人又拿起来轻拂去灰尘。
有太多的人说王琦瑶与老克腊拥有的是一份畸形恋,从年龄来看确实如此,但王琦瑶的心,又何尝变老了呢。
老克腊的怀旧和王琦瑶的不老之心,两人的爱情确是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
只不过一切都太晚了,就算是一整盒金条换取他最后的陪伴,也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
倘若老克腊一直没有出现,可能王琦瑶会平淡度过晚年,可有了他,再一下子抽身退步,王琦瑶就什么也没了。
四十年的罗曼蒂克,到头来竟是这么一个可怜的结局。
王琦瑶的一生,一直在等候着有人来成全她的人生,她的自尊、被动与自我防卫,使她无法主张自己的人生。
曾经的繁华一梦换来了几块金条,而这几块金条成了她最后的底气,成了她的安身立命之所。
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
旧上海的繁华与糜烂共同存在着,繁华的表面就像是一层华丽的外袍,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繁华后面是更大的落寂。
我似乎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
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人事之间的安排也总是错着位,一错便一直错,错到后面也就是一首长恨歌了。
“那样的繁华,能让人做多久的梦啊。
”在书里对王琦瑶的不太理解经由电视剧里的演绎拨开了云雾。
阅读的时候更容易带入自己的情感,随着王琦瑶年岁的增长,自己的心也似乎跟着慢慢变老,想象着年过半百的她,难免再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中年妇女,大多都是安于现世的,一对比,王琦瑶真是很轻浮了。
剧也许是为了迎合观众,把很多人物隐而不露的方面表现了出来,书中稍显冷漠的人际关系也更加炙热,人物被美化了,连许多悲情之处也借助欢快的背景音乐减轻了沉重。
特别是最后一集里,看到一个知命之年的女人那么努力的想要留住自己的青春,虽然做法有些荒谬和离谱,却显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美感,油然而生的是一腔同情与敬佩。
回想年轻时的她,喝水不喜温吞,要么滚烫,要么凉透,这是她的爱情观,是凌驾于她的人生观之上的。
因曾经绽放过,绚烂过,被人追捧过,即使已近繁华凋落,一经触碰,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也是难以自持的。
时光在她身上似乎流逝得特别慢,那未老的容颜与倾人的身姿给了她重享青春的资本,却也蒙蔽了双眼。
世间繁花终将凋落,人终敌不过岁月。
烫水和凉水她都无福消受了,连那杯温水也没了,往后的日子,失去“退路”的王琦瑶还会继续折腾么?
合上书的当下,深感王琦瑶的悲源自于她的作,但剧终细想,这只是一个不甘于只是活着而尽情生活的人,人物形象更显高尚了。
剧中多次拿她与费雯丽作比,现在回味,她还真就是中国的乱世佳人。
突出几处历史事件使剧在原有故事基础上更显真实和饱满,选角大多合适,演绎也很到位(味),若拍摄过程能多几分细心,剪辑过程多几分耐心,私以为这部剧必可谓上乘之作。
年代戏不得不说,有时个人的悲剧色彩大多来自于时代的动荡,王琪瑶一生中与形形色色的男人经历了各式爱情,四个男人,最后想到了程先生,真是让我心酸,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从头到尾都未曾离开王琦瑶的男人,但是备胎了一辈子,他一辈子都没赶上好时代,上山下乡的时候他成了下放农村的知识分子,闹文革的时候他当了老师,反封资修的时候他又成了走资派的摄影师,他总是一副穷困潦倒,命运多舛的样子。
他与王琦瑶不同,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个梦,就是能在王琦瑶身边永远和她在一起,而这个梦就要实现的时候他却要死了。
其实主要是很喜欢谢君豪这个男演员,很有味道,hk人,演起内地剧一点都不违和,气质很好,台词功底很棒。
夜晚来得迅速,暮色很快就晕染开来,外面已经黑了,心随着夜幕的降临一点点沉下去,一天又过去了,真快啊。
下午看完长恨歌,电视版为了拉动人气,跟原著相比,改动了不少,看原著的时候,心是静的,冷的,所有的事情在作者的笔触下都是理所当然地就发生了,没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好比李主任死了,对于他的死王琦瑶甚至连悲伤都没有太多,也许王琦瑶自己都说不清道对李主任的感觉。
而电视剧中为他们的相遇、相知做了戏剧化的安排,甚至捏造了以蒋莉莉母亲为首的豪门八姐妹,为李主任的背景做足了铺垫。
原著中只说李主任是死于空难,而电视剧——枪响之后,王琦瑶亲眼看到李主任倒在大街上的另一边,她意识到李主任是为了她才会被这么杀死,以至于后来的很多个晚上,王琦瑶都会在梦中重现这一幕,在无限悔恨和心痛的压迫下,挣扎着醒过来。
又好比程先生,在原著中死于文化大革命,很自然地,和那个年代无数个受不了打击的知识分子一样,在一个月凉如水的夜晚从窗台上一跃而下,匆匆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而王琦瑶则继续生活,接触着遇到新的人,开始一段段新的感情,最后被抢劫者勒死,可以说是凄凉至极,曾经风光的“上海滩三小姐”最后竟以这样的结局收场,而关于凶手和其他所有人,作者都没有交代,不了了之地结束了全文,看完心里只有淡淡的哀痛和惋惜。
而电视剧中,程先生为了王琦瑶而坚强地活着,一次次地在她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最后,王琦瑶结束了一段跨年恋之后,程先生被查出了肿瘤,做手术前,两人掏心肺地一番话之后,终于把这一辈子的感情都挑明了,程先生把很多年前准备的求婚戒指送给她,观众会记得,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王琦瑶是女中的学生,程先生原来计划在他生日的时候送给她,却因王琦瑶选择了李主任爽约未能送出去。
一直到最后都没有交代程先生的结局,不知道他的肿瘤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的,到底会不会致命,而对其他人,和原著不同,电视剧对剧中每一个副主角的结局都给了交代——薇薇移民英国,严师母去加拿大投奔了儿子,老克蜡依旧在上海生活....仿佛是为了让观众放心一样。
其实我个人认为,关于程先生的剧情设计,尤其是感情戏,有造作的嫌疑,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即使存在也是万般无奈,不过就是这样造作的感情,才能抓住人的心,这样故意安排和改造的情节,让这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就算王琦瑶再过分,再任性,犯了再多的错误——不管她是去做高官的外室,或者怀了别的男人的孩子,还是和一个能做自己的儿子的男孩在一起,程先生总是原谅她,爱她,等她。
程先生就是王琦瑶被绝望笼罩时透出的那丝光亮。
程先生说没了王琦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下来,可是王琦瑶又怎么离得开程先生,她在他得肺结核不想见她的时候,一次次地去医院,从别人口中得知程先生去了医院,她便跑去问他到底怎么了。
说到底,他们俩谁都离不开谁,在爱情方面,王琦瑶一开始是看不上程先生的,她也不讨厌他,只是觉得他有点呆,她又对自己充满信心,她知道程先生不会看上蒋莉莉,所以最开始的时候,王琦瑶抱着七分撮合三分看戏的心态对待蒋莉莉和程先生的关系,也顺便报答蒋家的知遇之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感情其实已经转化为亲情,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在王琦瑶的亲弟弟都对她避之不及的时候,只有程先生三天两头来看她。
他们早已离不开谁了。
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电视剧,尽管不是那么自然,充满人工的感动,可是我们的生活不就是需要点感动来让我们看到希望么。
与王安忆的文字初识在初中。
那时经常跑去5楼上的黄婆婆家借杂志看。
虽说都是不好的房子,但是我家总是脏乱的,她家总是简单干净的。
加上楼层的优势,光线也明亮许多。
房子怎么样,全看住的人的心思。
看到王安忆的小说是在她家,夜晚。
小说讲的是一个进城的女青年,扭扭捏捏学着城里的一套,挑老公也挑了一个斯文女气的城里男人。
一切都那么像城里人了,又怀念起农村里男人的粗蛮样和力气劲儿。
这篇小说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但是读的时候全然沉浸,读后多年仍记得读时的感动和场景,马上翻看作者的名字,王安忆。
一直记在心里。
读书,与书与人,都是要讲缘分的。
后来又草草翻过她的《长恨歌》,记住了王琦瑶,李主任,程先生。
相比之后更具现代感的《蜗居》,《长恨歌》更文气,更温婉,更暗自崎岖。
代代年年都有这样的故事,年轻的女子,中年的男人,女子不谙世事的崇拜遇上稍有成就男人那么点的私心与贪欲,欣喜,错爱,纠结,可终场究竟是难堪难看的。
这类的文艺题材,不知是警示录还是助推器,情感中有真亦有美,终究是一时的贪,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
人不是神仙,可以有许多心动的瞬间,触动的场景,但究竟是时光短浅,结婚生子,柴米油盐,亲戚相见,头疼脑热,相互扶持,这些都是时光才能打磨出的踏实砝码,让人安稳过日子的根基。
一生太短,有这么一个人已足够费心思,够幸福。
可代代都有这样的女子和那样的男人,跃跃欲试,前仆后继。
借用警幻仙子对宝玉说的那句:痴儿竟是未悟!
比起年轻时的扮演者黄奕,中年的张可颐显得更有味道。
看到最后竟看出眼泪,程先生那样的人是幸福的。
文艺园地中,开满了很多不正的妖娆之花。
但愿人们能看到警示以自防,莫因耽美而效仿。
直率善良的人是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忧伤的。
比如王琦瑶一开始就安心的嫁了程先生,该是多平淡而又真幸福的故事啊。
我们现实中的生活,被不被写成小说,有没有材料写成小说,根本无足重轻。
生在其中,能感觉幸福,这才是天大的事儿呢。
毋庸置疑,上海是一座充满文艺气息的城市。
从张爱玲笔下的海派风韵到萌芽杂志的新概念文学,这座城始终与文字、文化、文人有绕不开的关系。
在我心中,北京是艺术家的天堂,深圳是商人的天下,而上海则是文人的故乡。
里弄、阁楼、亭子间;电车、码头、歌舞场;教堂、洋房、咖啡厅;礼帽、旗袍、唱片机……这种种元素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上海文艺的景象,既有西方世界的摩登,又有古老中国的韵味。
王棋瑶—一个历史转折中的爱情殉道者《长恨歌》是王安忆代表作,是一幅描写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画卷。
读小说时,我惊讶于作者散文式的写作手法,那些长篇累牘的文字描写,我想一定是作者对于这座城市和书中人物发自内心的感悟凝练,故而才能如此洋洋洒洒、欲罢不能。
可对于好奇于情节走向的读者来说却是很考验耐心的,好在我先看了电视剧再看的小说,情节不是最吸引我的,细节才是。
也好在电视剧导演深得小说精髓,对于细节的把握值得回味(时常入镜的话筒算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玉了)程先生家的咖啡吧台、多次出境的手工咖啡壶;爱丽丝公寓楼底的大门、房间内部美式田园风的布置;平安里弄堂里的街道,街道旁清晨倒马桶的住户;甚至细到瑶瑶姆妈旗袍扣上别着的玉兰、王琦瑶38号房间门口放钥匙的玻璃碗饰……从演员阵容来说,也是明显偏爱上海人,从黄奕到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
王每一次爱都是飞蛾扑火,而她每一次爱的男人都辜负了她。
自古男儿皆薄幸,唯一对她衷心拥护的程却给得了忠诚给不了爱情,王对程不是没有感情,程多年的守护换作谁都会感动,但温吞水的性格却是这段感情无法升格为爱情的死穴,断了王最后这个底,多么悲催的人生。
但王的本性是热爱生活的,并且善良得无害于任何人,她甚至还聪明能干,是个宜家宜室的好女子,这种女人一旦嫁给一户好人家,我相信一定是个称职的妻子和母亲,但问题是王始终无法如愿,真的就像被诅咒了一般。
这也许就是命,当你明知会走向不济却无能为力。
这种无能为力是因为她过不了心里那一关:始终追随自己的感觉生活。
她是如此注重感觉的一个女人,这种特性让她拥有超越常人的审美,能把简单的小日子过得精致考究,让她经历波折依然满怀生活的热情,让她无愧于上海小姐的头衔;这种特性同时也让她沉迷虚荣幻想而无法自拔,使得在爱情的路上一错再错,甚至愈演愈烈、晚节不保,最后以一种最不耻的方式在人生舞台上谢幕。
一个多么华丽的开场—上海小姐第三名,一个多么丑陋的结局—因为失去理智的忘年恋引来杀身之祸。
这也许正是优秀小说具备的浓烈戏剧冲突,我想更是作者想要表达人生不完美强烈诉求的一个惊叹号!
是的,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承认出身、运气等一些类似宿命论的东西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只是一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向现实妥协被视为一种事故和不纯洁,但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活的哲学远没那么简单,再精明的人也无法保证每次都做出正确决定。
因此,我们无权斥责王,如果你是她,也许还不如她过得好。
我们常说,好的戏剧往往是悲剧,因为戏剧容易让人一笑了之,而悲剧往往发人深省,因为悲剧恰恰映照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是容易引起共鸣、甚至震撼人心。
好的小说世代流传,我们感叹人物命运,却很少帮人物思考如何扭转命运,当然,这也许是很不文艺的想法,文学作品又不是法制节目,一定要拿出个解决方案来,但成熟的读者能够思考这些问题恰恰是好文学的价值所在吧。
比如王的故事,如果没有她一步错、步步错的选择,长恨歌就失去了绵绵无绝期的艺术美感了,但若把王当作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或者就是我自己,不再是小说中的人物,回到现实,我一定要想个扭转乾坤的方法,比如说主动追求程,或是主动争取得到康家的承认,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努力争取过。
有人说,如果王这么女权主义,就不是那个莺莺燕燕的小家碧玉了,可面对糟糕的人生,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
-现在再看,前几集的bgm真是加得恰到好处,乱流中一个有欲望有野心也有美貌有本钱的女孩儿。
-有很多值得注脚的地方,以及很多隐喻和暗示。
貌似老电视剧喜欢含蓄,现在的电视剧都铺张开来,一句一句说给你听。
-在国外听到上海话和评弹还蛮那个的。
剧中反复出现的蒋月泉,配着剧情的发展,很恰当很出色。
-李主任的死从飞机失事改成王琦瑶眼前的枪杀稍微抓马了一点额,搞得只像是王琦瑶痛失所爱,她作为女人的失败被抹掉了。
-虽然电视剧需要拍得比较实,剧情也改得比较实,但还是看出了一点小说里空的意思,黑白滤镜,快进快退,文字的注脚,有些舞台剧,挺好的。
-和小说比呢,电视剧的王琦瑶更随着世事变迁一些。
虽然小说里也是,王琦瑶这个女人的小世界是依附着男人的,但是不如小说里,王琦瑶有自己的选择,电视剧更像是一个软弱需要方向需要依靠的女人。
-蒋莉莉要结婚,王琦瑶在布料和首饰里挑礼物,比着自己身上试,问程先生的意见,这一段加得令人心酸。
-平安里之后有点过于狗血了,况且我理解里的王琦瑶更爱自己。
平安里的王琦瑶时时拿出李主任的烟斗,怀念爱丽丝公寓的爱情,让我觉得这个王琦瑶和小说里有了偏差。
小说里的王琦瑶,守的是李主任留给她的金条,不是她为李主任买的烟斗,这还是差很多的。
-我突然觉得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女性的意淫,天下哪里有这么多细腻九曲心肠的男人。
-非常不能接受后期剧情对程先生的编排,让他什么都看到,但还是一味付出。
“底”这个概念按得太死太实了,不好。
程士砥是不会自杀的,程先生才有飞身一跃的尊严和勇气。
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
-如果这部剧在现在重播会不会被骂死?
套在现在的观念里的话,直白说,王琦瑶妥妥一个绿茶婊,蒋莉莉是揭露她的人,程先生就是一个老实备胎,康明逊就是渣男。
尽管故事捋清楚就是这样,但我很排斥这样去想这个剧情。
虽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我更愿意想的版本是,都是心思,都是算计。
-电视剧似乎有意编排的是,程先生和王琦瑶本应该是一对,只不过是“阴差阳错”惹的祸。
不过我对小说的感受呢,程先生和别的男人没有不同,是王琦瑶生命里的一个符号。
每个男人都有他的作用,程先生的作用是托底,文革里自杀后,王琦瑶再也落不到底了,不见得是电视剧里,阴差阳错的、本可以成为的眷侣。
-蒋莉莉这个角色演得很好,很符合书里轻微的神经质。
查出来是肿瘤之后,王琦瑶和程先生来看望蒋莉莉。
蒋莉莉说到过去的日子,十足地让人心酸。
但没让她撑到那段时候其实也是对蒋莉莉莫大的仁慈了。
-小说里把那十年隐去了,只留一个程先生的自杀带过这段时间。
电视剧里拍得好充实,令人胆寒。
-电视剧比起小说差的最大的是,小说里的王琦瑶不仅是上海女人,更是一个上海,电视剧里的王琦瑶是更寻常百姓了,但最多也只是一个女人了。
所以电视剧平安里之后剧情大动,让人觉得有点不适应,是有这个理由在里面的。
失了这个精髓,平安里之后就不大吸引人了。
-不太专心地把结尾看完了,大跌眼镜。
严师母说,真的给老克腊一个老上海他又害怕了,可见电视剧确实试图给王琦瑶加上上海这个意象。
可惜加得失败,情节又改编得叫人看不下去,生生让王琦瑶最后掉了价。
还是平安里之前,黄奕的王琦瑶最好。
开始的情节很平淡,文字朴实无华,以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为题,细腻的描绘了上海这座城由内而外的美丽。
不至于扣人心弦,但事物贴切而又真实,令人很舒服。
故事的刚开头,王琦瑶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她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受欢迎,她有些小聪明,在一众女孩中卓尔不群。
她有个好朋友叫做吴佩珍,吴佩珍有个表哥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明星、电影、导演、摄影机,那是个多么吸引少女的地方啊。
王琦瑶有了第一次去电影厂的经历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在那里,王琦瑶认识了导演、程先生,还有越来越多社会上的人士,她拍摄了杂志照,被冠以“沪上淑媛”的名号,人生轨迹从此慢慢开始改变。
上海小姐的选举,使王琦瑶一举成名,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
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
当选上海小姐后,周围的赞扬让她有些自视甚高。
虚荣心开始变得膨胀,她拒绝了程先生的追求,选择做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交际花”的庇护所。
她觉得自己应该属于上流社会,只有李主任这样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
但美梦还没做多久,上海解放后,李主任在逃难的途中死去,王琦瑶的的梦终于跟着破灭了。
纸醉金迷、黄粱一梦,归于平淡的生活让她感到冷清寂寞。
短暂的蛰居苏州后,终是受不了那海上繁华的挑逗,回到上海,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弄堂护士也好。
平安里,王琦瑶带着那份骄傲回归平淡。
上海小姐的殊荣,与李主任的往事,倒像是改朝换代被人们遗忘的前尘旧梦。
25岁,在最该婚配的年纪里,她遇到了康明逊,一颗静如死水的心,受到了挑逗。
她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他是家族庶出,两个夹缝中生存的人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而爱情的结果是有了结晶,却无法白头到老。
她理解她的爱人,为了保护他,甚至不惜将腹中胎儿嫁祸给同样被命运抛弃在边缘的萨沙。
也罢,男人不是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自己可怜,倒不如和可怜的孩子共度余生。
随着岁月流淌,女人就像是古董,时间越久,越失了光泽。
很多年过去,这陈旧的古董终于有人又拿起来轻拂去灰尘。
有太多的人说王琦瑶与老克腊拥有的是一份畸形恋,从年龄来看确实如此,但王琦瑶的心,又何尝变老了呢。
老克腊的怀旧和王琦瑶的不老之心,两人的爱情确是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
只不过一切都太晚了,就算是一整盒金条换取他最后的陪伴,也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
倘若老克腊一直没有出现,可能王琦瑶会平淡度过晚年,可有了他,再一下子抽身退步,王琦瑶就什么也没了。
四十年的罗曼蒂克,到头来竟是这么一个可怜的结局。
王琦瑶的一生,一直在等候着有人来成全她的人生,她的自尊、被动与自我防卫,使她无法主张自己的人生。
曾经的繁华一梦换来了几块金条,而这几块金条成了她最后的底气,成了她的安身立命之所。
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
旧上海的繁华与糜烂共同存在着,繁华的表面就像是一层华丽的外袍,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繁华后面是更大的落寂。
我似乎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
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人事之间的安排也总是错着位,一错便一直错,错到后面也就是一首长恨歌了。
王琦瑶终其一生都沉浸在那个旧上海的繁华梦里。
从拍杂志封面到评选上海小姐,周围人都在有意地将她一点点地推向最高处。
风光无限好,只是高处不胜寒。
一个女孩子生得好看本不要紧,最糟糕的是周围人都在说她好看,这就好比糖衣炮弹,一点点腐蚀人的心智。
王琦瑶与李主任是为了努力跻身上流社会,跟康明逊则是不愿低服于命运,跟老克腊则是努力想抓住旧梦的尾巴。
但触手所及皆为幻影,就像阳光照耀下的泡沫,好看却摸不得。
她一生争强好胜不服输,到头来却过得比谁都凄惨。
外婆一语中的:“这孩子的头没开好,想再转回来就难了。
”王琦瑶的梦想里,从来没有一点是分给程先生的。
看电视的时候真的万分心疼程先生,他是把王琦瑶捧在手心,放在心尖上的。
无论王琦瑶犯了多么大的错,他永远会第一个站出来替她遮风挡雨。
“我王琦瑶就算有一百个错,在程先生那里,永远都是一个原谅。
”程先生和王琦瑶本应成为俗世中平凡却人人艳羡的佳话,但若如此,也就不值得长恨以歌之了。
电视里极大地美化了李主任和王琦瑶之间的关系。
得益于吴兴国的演出,把李主任这个角色演绎得分外有情味儿。
他是杀伐决断的军统特务领导,是流连风月的情场高手,还是个热衷京剧弹评的高级票友。
总之,一人多面,以至于看剧时有点恍惚,觉得他跟王琦瑶之间是真爱。
最喜欢李王二人去苏州邬桥的情节,旗袍长衫,并肩而立,再加上秀美的山水,咿呀作响的弹评,真有才子佳人的感觉呢。
时光在这一刻仿佛被无限拉长,可以一直到地老天荒。
蒋莉莉是一个非常倔的角色,她与程先生、王琦瑶之间的感情极为复杂。
三人交往之初,另两人各怀心思,倒是她单纯活泼,真诚得可爱。
可说到底,王琦瑶在利用她的家世,程先生在利用她接近王琦瑶,最后真相揭开,她真是受伤最狠的那个人。
解放之后的生活里,她愈发偏执古怪。
我想她那么决绝地要与过去隔绝,或许也有这段原因吧。
生病弥留之际,她反倒是放下了所有的一切,三个人的美妙小圈子,她是最先离开的人。
没想到2020年还会为一部电视剧流泪,表白全体演员!
太过言情
谢生好呆,不过穿越时间的爱恋,确有动人之处
可颐❤
看完张可颐cut来的。海上各个时期的年代感均有到位呈现,摄影剪辑配乐无一不绝,整部作品精致熨帖;“苍凉与华美”,正是上海气韵。张可颐处处惊艳,容色体态气质完美贴合,演技更令人惊喜,唯太过清丽良家,少了一丝不切实际的虚伪,否则她的王琦瑶可与李媛媛的苏文纨相媲美。2023.12.17-12.20p.s.五年级的五一后在家乡台断断续续看过一点,现在回想那时候能看懂什么呀🥲2007.05
看过最多次数的电视剧 私心认为黄奕最美的时候 后来刚换演员的时候有点接受无能 但张可颐也越看越美 程先生和李主任的形象更是合适得不得了 谁都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改动了书里的结尾 故事走向温情 这一生 是知己 是无望的爱人 也是永远的伴侣。剧中婚纱太美 简直是我意难平。 看过最多遍的电视剧,2023重看,6.6号看完,还是觉得割裂严重,前14集才是我心中的长恨歌,黄奕才是我心中的王琦瑶,换人后少了点味道。主角其实却是程先生,长恨歌,恨不是恨,是遗憾,遗憾的是王琦瑶怎么没有圆满的人生,这是圣人对美的保护。瑶瑶选的男人一个不如一个,错过的却是最好的那一个,后面已经有点活该的意味,但这种事情,永远都是旁观者清。但如果可以,谁不想做王琦瑶呢,旖旎姿色,浮华名利,风花雪月,赤诚真心,想要什么有什么。
朋友推荐。旗袍很美,喜欢李主任。“做做吃吃”、“认真地活”
电视版其实比电影版精致许多,人物刻画又多在细节和实处添笔,比小说中的虚写丰满许多,张可颐演王琦瑶的中老年时段,精明老成有余,却少了股上海女宁的妩媚,反倒是黄奕演出了少女时代的娇嗔,私以为她在这部片子里表现最好,虽然王安忆嫌她不大像王琦瑶
黄奕不太行
时隔11年,来看这部电视剧(๑• . •๑)
又爱又恨/摄影,音乐,剪辑,配音那是真的好,在我看过的国剧能有类似艺术美的凤毛麟角/然而剧情实在是~长恨歌,恨在哪里?尤其最后几集可把我恶心坏了~还有那录音话筒分分钟让人出戏!
十多年前的剧集,影响整体感观,演员还是挺到位的
公正地说,这是我看的黄奕演过的最好的作品。
比较平庸的改编。选角尚可,偶尔有还不错的片段,但也有非常糟糕的地方。穿帮镜头很多。
一场绮丽悲苦无奈的上海旧梦。
跟原著出入还是挺大的,尤其后半部分和结局。
王琦瑶高中时代选黄奕来演砸了- -
张可颐太他妈有气质了!
本想打四星的,剧情安排得很不错,但剧组太粗糙,我多次看见剧组拍摄用的话筒悬在空中,让人好出戏,减颗星
素净唯美 百转千回 看这个精致的、破碎的上海旧梦……自寻烦恼 苦中作乐 痴缠半生不过也就是个浮华的梦 不甘心、任命还是真的看清楚 那个最害怕自己离开会留你一个人在这世上的人 毫不吝啬的疼惜宠爱 怎能再辜负
骚浪贱的一生,当小三,地下情,睡女儿男朋友,这可能就是遗传自她外婆的天生下流胚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