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苗拍的这个系列的电影很好很不错,2023年值得一看的电影,看了让人热血沸腾!!!
之前就看多东北警察1,现在看了东北警察2哇简直就是爽片东北警察2没有铺垫是浪费的,文戏去衬托武戏武戏是直接对抗暴力元素直接拉到满非常的好看尤其是动作设计很不错,很用心看了再厕所打斗简直太燃了,让我没有想到呀,这是水平太猛太猛了还有就是在车上的打斗,也是很燃,主角配角都让我记住了 一个李红旗一个小周希望身边都是这样的人民公仆 不安全都很难剧情老套,武戏来补,燃爆了!!!
看到李红旗这个名字,不知为何,我立刻联想到了伟人的一段话“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的宣传工作,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
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恭喜谢苗老师,近年来在适合自己的定位的舒适区产生多部佳作,在某些商人导演还依靠买热搜买推广蹭热点流量做电影商品的时候,我们却看到有谢苗老师在动作电影领域,坚守阵地,稳扎稳打,低调发育,茁壮成长的成果。
谢苗参与的电影团队,他们的进步性扎实的体现在电影中,如果有影迷看过谢苗近年来的作品,他及团队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一部影片比一部影片的优秀,而这种上升的势头,从《东北警察故事2》中所表现出来的质量来看, 仍然远远未到其瓶颈。
谢苗的身上继承了李连杰的功夫电影的严肃的那种特质,这不同于成龙大哥那种诙谐灵动的动作风格,也不同于甄子丹老师那种浑厚稳重的自信,更不是吴京老师那种轻盈飘逸的转换腾挪。
谢苗的身上,有一种功夫的严肃性——凶狠毒辣迅速果决, 这种严肃性在这部电影中,与他那种愤怒的气质尤为吻合,这种探索结合电影剧情中的身份,使得他的暴力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扬而不至于使人感到不适。
我认为,他们的团队对于谢苗功夫路子的这种把握特别的合适。
他很愤怒,他的愤怒并非是一种对生活的憎恨,对自身的憎恨,而是源于一种高于生活的、理想主义的、嫉恶如仇的愤怒,这种愤怒,犹如严肃的利刃,犹如出鞘的长枪,巡弋于城市的上空,往每一个深沟和阴影中投射,时刻准备的爆发和惩戒罪恶。
这个点,与谢苗那张稍显稚嫩却眉头紧皱、表情深沉的脸结合在一起,就像是金刚怒目、天神下凡,而他也象征着暴力机关真正的纯粹的暴力性,这种暴力性并非是对于平民百姓的,而是专门对于不法分子所表现出来的。
功夫, 不是猴戏,我们可以看到以好莱坞为首的资本引导着世界观众,将李小龙所呈现给世界的功夫表现从实战、强横、暴力、硬碰硬的对抗方式,软化为东躲西藏,地上翻滚,跳来跳去的舞蹈表演。
他们要求演员念诗意的半文半白的对白,拿着两根仙女棒或马桶抽组成的双截棍挥舞,教育人们不要在意功夫的严肃性、力量感、反抗性与功夫背后的正义性和伦理观念,而去阉割功夫的阳刚一面,去柔软,去包容,去隐忍,去承受各种各样的侵害,立地成佛/放弃抵抗/自我驯化/原谅对手。
他们用各式各样的包装和新奇概念标签化功夫电影,最后却指向特定的群体,暗示与培养年轻人,你们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你们的家庭观是有问题的,你们的文明是有问题的。
于是中国的武侠叙事,从八极拳,长拳,八卦掌等渐渐的变成轻巧灵动的咏春,变成了似乎能够解释一切宇宙问题的太极,变成了黑洞和母女爆头痛哭的文化忏悔现象。
于是近些年来,国内的大荧幕上的功夫也随之愈发离谱起来,不仅仅是老派的套架再也看不见了,甚至连自由搏击都少见了,特效与慢镜头,吊钢丝与视频剪辑统治性的覆盖了大部分动作戏,那些功夫演员武术替身们无处可去,纷纷转行离开,消失在生活的灰色边界中。
一时间功夫电影放眼寰球竟然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而成为了西方影视工业的一张名片,他们挥舞着功夫的大棒用蹩脚的拳法拯救世界杀穿战场赚的盆满钵满,而那些中国最优秀的武师与武指只能远渡重洋去为他们出售自己的技术讨口饭吃……可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两个仍然在挣扎的身影,谢苗就是其中一个。
他拍了很多所谓的烂片,烂到让人同情,甚至是为他惋惜。
许多观众都在猜测腹诽他的自甘堕落,为他不能力抗资本奉献佳片而揶揄他,似乎谢苗就是通俗小说中的那名“伤仲永”的主角,被年少成名惯坏了,不成器了。
然而其实真正看了他近年来拍的电影,才明白他的严肃和认真,敬业和拼搏,这些年,他依然保持着灵活的身手,也依然在功夫电影的领域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着,他的作品中没有关于他懈怠和骄傲的表现,他的愤怒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抗争和野蛮的劲头,这种劲头赋予了他新的气质,使他成为了一种跟王宝强老师,范伟老师类似的演员,这种演员,有生活的积淀,这使得他们所饰演的角色,往往有一种透过大荧幕打动观众们的特别的,真正的人的气息。
谢苗,王宝强,范伟老师,都用同一种对事业的执着和质朴的职业精神不断盛产佳作。
2023年注定是个好年份, 前有范伟老师珠玉在前的犯罪嫌疑电影《漫长的季节》,后有王宝强老师乡村格斗题材的《八角笼中》,如今谢苗的《东北警察故事2》紧随其后,在基于现实主义架构的故事基础上采用略浪漫化的叙事方式, 为观众们接二连三的献上了优秀的答卷。
《东北警察故事2》的成功,不仅仅是谢苗自己的成功,一部电影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它整体的剧情流畅度,与生活经验的贴合度,戏剧性转折的合理性,节奏的把控,画面的生动、鲜活,台词的口语化等等,都做到了网络大电影的极致,其实这部电影,已经具备了上线荧幕的基本素质,当然其血腥暴力镜头肯定会吓退一部分观众,所以天然的具有了一定的观影门槛的自我限制。
但是积极的看,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出团队对于动作片如何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不拘泥于依靠制造屠戮与疼痛的效果来满足当代人被阉割的暴力性换取票房与口碑的当代商业动作片非主流流行趋势,在《东北警察故事 2》中,采取更似一种老港片式的动作逻辑——表现肢体与精妙的技击、摔跤远大于用血腥与死亡的冲击观众的视觉与思维。
并且必须指出的,是主创团队也从未有抛弃那种非主流镜头叙事形式,只是采取了将其以人为的、有意识的压缩并且将其放在正义方身上而弱化了其中的非义性等调节手段,使其不那么扎眼与残酷。
这种取舍与调解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尽责的规劝,不要被那些所谓的动作片里的杀戮机器摧毁驯化自己的理性,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身就是对暴力性的驾驭而非堕落成被暴力快感驾驭的野兽。
难能可贵的是,是这部电影背后的政治指导,不机械不教条,它非常好的在情与法,在个人与集体,在道德和伦理与规则和法治中,做到了极好的平衡,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总体来说表现出极高的完成度,使得电影成为很好的响应了《文艺座谈会》精神的作品模板,这种模板对同类电影都有一种极富视野的借鉴和榜样作用,探索出了一种电影表现在新时代的边界感,让后面的创作者可以沿着这条辙印安全的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很珍贵。
在看《东北警察故事2》之前,我刚刚结束了南朝鲜电影《犯罪都市3》的观看,两部电影题材雷同自然能够比较,高下优劣的差距也十分明显,虽然拥有巨星马东锡的南朝鲜《犯罪都市3》的投资是《东北警察故事2》的几倍,然而无论是叙事还是影片表现力,都远远及不上后者。
两部电影都是讲述警察打击犯罪团伙的故事,然而盘踞在南朝鲜的日本黑道与南朝鲜黑警合作贩毒,广搜组的逼斗侠如入无人之境的扇所有犯罪分子大逼斗的故事,看的让人忍俊不禁,直呼南朝鲜人的滑稽胡诌之下表现出来的脆弱敏感的自卑性格。
反观《东北警察故事2》的叙事,从开头的引,埋下线头,警察的职业习惯和思考方式,对于城市的掌控和了解,抽丝剥茧探听走访,使得案件的层层递进顺理成章,监控,拦截,狙击与分兵,警力的动员和组织都有表现出来,谢苗作为主角穿针引线,只承担部分追捕功能近而引发一场场动作戏,使得电影合理许多,值得一提到是,电影主创团队充分考虑到在我们这个环境下,歹徒作为黑恶势力,也并非穷凶极恶至杀人放火的水平,因此仅仅依靠人多而能与谢苗作为孤警打了个堪堪旗鼓相当,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使得电影中的动作技术能够压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而不显得突兀和离谱,至少比大逼斗抽什么拿武士刀的杀手,拿手枪的黑警要现实许多。
不同于南朝鲜奔放的精神胜利式编剧情怀,中国的文人,往往更偏爱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总是不自觉的愿意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和表现一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是客观的因素造成的,也是主观的因素造成的。
区别于西方人爱强调一切都源于人的性,但是中国人则注重务实,更愿意结合具体的情况,条件和问题来思考。
在《东北警察故事2》中,无论是犯罪分子还是警察,还是普通人,受害者均有自己的立场,导演与编剧的叙事野心是有一些的,比如那个经典的悖论“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你不答应,只不过价格喊得不够高”和谢苗在安慰受害者女孩的那句“不要道歉,坏的是那些人,与你无关”。
人是有高于生活的东西的,《东北警察故事2》展示了一种畸形的兽化资本文明,反派的性(兽)欲,金钱观念,极端暴力性,明确的专制性等等,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反抗这种兽化的资本法则的理想主义者,谢苗为首的,维护公平、法治的人民卫士,他们一个月拿几千块钱工资,奔波在一线,遍体鳞伤但是却敢于反抗一种极端野蛮的丛林兽群秩序,谢苗最后同马教练的对决,谢苗缓缓地拉下车库门选择在黯淡的车库中独斗困兽,充满了作为人截留一只仓皇逃窜的狼王的隐喻,而最终的结局,也是为这条禽兽套上了象征法律的手铐。
可以说从深层的角度来观察整个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念的斗争,一气呵成,收放自如。
这个故事有正有奇,有轻有重,有感情有法律,有立场有观点,有哲思有辩证,综合的看,其实主创团队的水平其实已经远远高于中国电影文本市场上相当多的人了。
当然,一部电影不可能没有优点,《东北警察故事2》的缺点的确是客观存在的,譬如一、虽然它具有黑土地的气息但是并没反映出黑土地的独特性,即没有通过影片表现出标题的“东北”的“东北性”,虽然里面的演员的口音和方言是东北口音,但是其实这并不能反映出东北地区的特性,比如黑土地的湿地风景,比如黑土地的工业集群,比如黑土地一望无垠的稻田,比如黑土地的皑皑白雪,比如黑土地幽默的风土人情等等,这使得这个故事从“东北警察故事”塌陷成“警察故事”,或者说《愤怒的警察故事》,这使得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城市而不突兀,比如海南岛等。
这其实是一种创作短视,当然也不是主创故意为之的。
解决的办法可以从主创多深入观察东北生活,体验东北生活,了解一些东北的特色地理环境知识,去湿地公园转转,还有老工业区,老日据区,老仿俄区等街坊资料等学习一下,多做一些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和探索,比如将一些搏击安排在巷战中做到环境做更有机的融合等等…这样可能会有更惊艳的效果,也更容易吸引全国未去过东北旅游对东北人文地理不了解的观众们的兴趣与关注。
二、影视配乐严重反映出资金不足的短板。
电影中谢苗愤怒的气质的确很适合朋克音乐,而黑土地的悠扬又适合手风琴等乐器,东北是老工业区,有着丰富的音乐记忆,尤其是红色音乐,工人音乐记忆。
比如大火的“漠河舞厅”就是利用乐器优势,牢牢地抓住一种群体记忆,用音乐叙事,将东北林场的故事与爱情故事与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风靡全国。
音乐本身的成就是有限的,但是它唤醒的人们对于东北记忆的怀念,激发的对于没有去过东北的人对于东北的想象,宽慰了人们对于一个逝去的年代和夭折的爱情的惆怅的感受。
好的电影必须要配合好的电影,谢苗的战斗背景音乐不够奔放狂野,不够愤怒,不够朋克,虽然用了电吉他和贝斯,但是鼓点和金属的燥感太过谨慎,不知是处于害怕喧宾夺主还是刻意迎合最后那段打斗的节奏,导致音乐被动的跟随电影节奏而表现的僵硬,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观众的情绪,断断续续的停顿让观众非常难受。
解决的办法其实还是从预算中找,提前规划好角色性格与配套的音乐主体,安排好音乐情绪与电影叙事情绪的同一性,相信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会为这部电影带来更多的投资,希望未来团队能够在音乐上多投入一些资金,使得未来的影片能够得到更好的更多元的表现途径。
三、剧情的短板。
剧情是有一定短板的,当然这种短板是出于戏剧性的考量,比如尽可能的让谢苗孤军深入,因此产生了一些个体先于组织命令的主管英雄主义的情况,这无意会将客观现实扁平化,将复杂案情简单化,给一些识别能力不太高的观众带来直观的冲击大于辩证的逻辑思考的负面影响和不良模仿冲动。
再就是对于犯罪集团涉黑涉恶的描述过于刻板脸谱化,恨不得满脸坏写在脑门上,这很容易被一部分受到西方电影熏陶的观众所抵触——他们的观念中反派和坏人必须具有独特魅力,表现出某种复杂性,譬如年初比较火的高启强等犯罪类型。
他们对于真实的涉黑涉恶的罪犯接触较少,所以崇尚一种有层次的戏剧性反派,而本剧的反派则过于单薄了,它们恶的过于直接,这降低了它们的信服力。
譬如涉黑涉恶的犯罪手段表现问题,还有些比如小周独自看押罪犯十八等等之类的剧情,这些都会成为一部分观众攻击的点。
当然,这也仅仅是第二部而已,相信未来团队一定会在本次的经验上不断的迭代,将此类问题逐渐的解决掉。
总的来看,《东北警察故事2》在今年的国产电影中,绝对是对得起观众的一部作品,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其中的女性演员的表演——其中几个镜头有女性被扇,被殴打的镜头,可以明显看出来是女演员真的被打到面部,这让人不禁敬佩剧中的女性演员,她们跟谢苗一样真刀真枪的上,她们配得上一份褒奖,配得上观众的掌声。
也相信这些真正尊重演艺事业的演员们,一定会在未来的演艺人生中收获更高级的荣誉!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不应该是挑唆彼此的对立,撕裂彼此的信任,加剧彼此的对抗;它必须承担一种教育责任,加强人民与反黑反恶的斗争,加强人民对于黑恶势力受害者的包容和关怀,更能够提高人民的审美,振奋人民的精神,鼓舞人民的行动,丰富人民的视野;它必须承担一种宣传责任,鲜活警察的形象,表现警察的生活,还原警察的情感,阐述警察的信念,使人民与警察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警察的原则和方针更加的理解和支持。
这部电影,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但是它真切的走在正确的路上,它勇于承担一部电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一点是值得广大人民群众肯定的。
《东北警察故事2》是诞生在黑土地这片文艺热土之上的优秀作品,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东北人民的文艺观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南方的饭圈文化不同,东北的文艺作品往往扎根于民间与基层,乡村与社会边缘,野蛮向阳,无拘无束。
黑土地的人们在严寒和广袤的湿地中培养出独特的幽默感和道德观,他们的文艺作品其实一直站在流行的最前沿的夹缝中,一面它们极其包容,能够迅速吸收不同的风格,一面它们质朴而坦诚,粗犷而直爽的展示自己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在某个时期它们经受着资本巨大的冲击,在异化与抗击异化中不断的修复自己庞大而笨拙的身躯,它们如同进入了一场不能说的泡沫的二十年,从骄傲的长子沦为劳务输出、人口流失的问题大区。
面对世界的动荡表现出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这一切都反映在几十年的东北文艺作品中——在那些嬉笑怒骂间总有一抹掩饰不住的悲怆和方徨。
然而随着党和国家振兴东北的实际投入不断增加,东北的文艺作品近年来也焕发了新的活力,产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影视作品,无论是正剧还是网剧皆有,不同于那些寄生于互联网虚浮的偶像流量小生答卷,东北近年来产出的文艺作品往往是禁得起时间检验,含金量十足的优质文艺资产。
而这片饱受创伤却依然生机勃勃的土地,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推动文艺阵线,为文艺奉献优秀的表演者和创作者,孕育关于文艺的思考和自我批判的奋进力量,除了那山与绵延的森林,高原的天空与一望无垠的肥沃黑土地上所承载的丰收的热情,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借由一段王宝强老师的故事,来解释这种现象的背后源动力:王宝强当年导演烂片《大闹天竺》被金扫帚奖点名,他决意去现场领取金扫帚奖,许多人曾劝他不要去,认为金扫帚奖一不是专业的,二不是权威学院和行业所为,三是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罢了。
然而王宝强老师却敏锐的察觉到看似荒诞的金扫帚奖背后的群众叙事问题,他认为必须要站在一个批评主题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上,可以让他对观众道歉,可以让观众们看见他接受群众批评的态度,他对于自己首部电影的不严谨和自己水平的限制, 为观众献上了一部烂片感到忏愧,他去了,他在所有人都没当回事的掌声中真正的检讨自己,六年后,他真的用更好的作品回报观众。
这个例子,说明了无论是《东北警察故事2》团队全体及谢苗还是王宝强,还是屡次产出优秀佳作的黑土地文艺热土与栖息其上的创作者们,他们其实是有着相同的共性:心里记得人民,人民就记得你;心底尊重观众,观众就尊重你。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由秦鹏飞、杨秉佳两位导演操刀,然后编剧是杨秉佳导演。
主要讲述了一位人民警察因为意外结识了地头蛇,然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法分子的秘密并与其斗智斗勇最后将其逮捕的故事。
这部网大的台词很吸引我,很有趣很形象,会让你觉得话里有话。
比如“结账”—“那…那就…120?
”—“别赔了”,会一下子让你知道那个冤种老板想便宜又抠门还有对警察的畏惧以及红旗的幽默。
又比如“你看看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拼什么命呢”“3150,基本工资2100,外勤补助400,饭补300,油补100,伤病补贴150,我就挣这些,足够了,滨州316万老百姓给我发钱,所以我现在代表他们,正式通知你回刑警队接受调查”能让我感受到编剧在用脑子写台词,还有我感觉最妙的是最后故事结束红旗上司说“刚才特别精彩,你没看着,可惜了”一语双关hhh。
和目中无人相比我觉得这部网大在剧情上更紧密完整,打戏也非常的精彩。
在片尾看到两位导演在现场指挥,能感受到两位导演一文一武,文武结合,怪不得,怪不得打戏这么棒怪不得剧情不注水,太赞了!
还有我要表白我的打戏男神谢苗,你帅惨了知道吗?!
谢苗!
谢苗!
谢苗!
《东北警察故事2》。
7分。
秦鹏飞导演,谢苗主演作品。
大家都在等谢苗,一个谢苗,一个释小龙,再不火的话,动作演员真的要断档了。
“东北警察故事”这个IP本身还是局限性比较大,如果要打造系列的话,不如《目中无人》,很多网友都很期待《目中无人2》能在院线大卖,大家都真心期待。
谢苗饰演的东北警察李红旗继续抓犯罪分子,黄赌毒集团,从小马仔一路挖到大姐大再挖到黑老大,最后挖到大BOSS,一路打过去,动作戏真精彩,尤其是洗手间和自家兄弟十八那一战,在狭小空间拍出了很多细节,尤其是脚上功夫,非常好。
但李红旗没有风格,动作戏和人物性格都风格不明显,不像《叶问》,动作戏非常潇洒;也不像成龙大哥的《警察故事》,动作戏非常拼命而又很滑稽。
总之,谢苗还差一个好本子,或者说他还差在大片里的一个经典桥段。
但谢苗真的该火了!!!
首先真是震惊于,网大都有这样的素质水平了??
心里还一直以为国内网大=4.8分。
同比奈飞的红色通缉令等,成本可能是十分之一,但水平真的可以一比。
电影本身的打斗质量极佳,厕所戏、车内戏还有最后的直播场械斗都留了极深的印象,几乎可以成为教科书般的杰作。
谢苗的打功和最后的花絮,似乎一下把人拉回了到了成龙的鼎盛时期。
文戏也还是不错的,婚托这几年似乎不再见报,但确实是现实中存在的情况,打到服也是让人直呼过瘾。
黄色产业链似乎近些年很少见,但黄赌毒比起来,在国内风险收益比最高的无疑是黄,也基本有完整的呈现,相比第一部更是巨大的进步。
最深刻还是一切有价的呈现,确实一切都是有价的,不同意只是价格不够高,也因此不要用价格考验人性,但谈妥把老公叫来又轻描淡写的说好的你们回去过日子吧,实在是留下了无比的想象空间,这对夫妻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折磨呢?
当然也有不足,儿时友伴的反复背叛似乎缺乏实际的逻辑,警察也永远来的太慢,不过还是期待能有系列的续集呈现!
1、厕所和车内打斗比较精彩,可以说是在近期的动作片里比较用心的了。
此外还捎带上婚托、擦边直播秀等等流行元素,可以说也是想了不少办法的。
但最后与反派老大的对战反倒显得有点简单了(其实我觉得反派老大长得挺东北味的,比较像)。
2、很多网大根本就是不讲究镜头不讲究用光不讲究色彩色调,反正抓起来就拍,完全就是水平视角加上大平光,跟电视剧的水平一样,这部至少导演和摄影还是花了心思 的,还弄了不少航拍镜头。
而且这个故事本身颓唐的东北语境也让网大不讲究布景不考究环境的特点恰巧对应上了,成了正向助力,但如果下次不是这个故事背景就需要注意了。
3、最后谢苗的手表表盘看不清楚,似乎不是西铁城的,如果改成citizen牌的,感觉还能再拔一拔高度。
谢苗的角色有点虚,虽然历来正面英雄都有点虚,但是既然给他赋了一个孤儿的背景,那就最好稍微表达一下他作为孤儿热爱警察这个职业的原因,不然看起来就只是像一个倔脾气认死理的角色。
4、虽然现在看来是动作片最荒芜的时代,其实《疾速追杀》一类的意外火爆,说明市场还是有的,就看能不能用心做,能不能找准新一代观众的需求点了。
吴京是抓到爱国这个卖点了,那么谢苗想在大银幕上火起来,恐怕还得找找自己的卖点,否则 像张晋一样只是会打而没有把自己的人设立起来,也走不长远的。
5、结尾的片场实录其实不需要加,成龙能用是因为他拍的是喜剧而非正剧或悲剧,即便是成龙这种用法也曾经被某国影评人评价过说是像小孩子在向大人讨赏钱表功劳一样。
这个片子本身是正剧,这样的结尾反倒消解了片子本身的感觉,属于力气用错方向了;结尾的剧中人物后续结果的字幕一样也完全不必要,又不是什么真实事件改编题材的,不必画蛇添足。
说起谢苗,那绝对是当年妥妥的童星,可惜的是和李连杰合作了几部电影之后,没有了谢苗的消息。
等到谢苗再次“出山”,已经是网大见。
不过,看起来谢苗是扎扎实实拍戏,认认真真做人的,不蹭流量,不走捷径,这一点在这个资本决定一切,流量就是金钱的当下,难能可贵。
故事开场,谢苗也是“被相亲”了,但运气不好,遭遇婚托、饭托和天价菜,要是落到别人身上,大概率是乖乖掏钱认输。
但谢苗是什么人啊,打小就霸气侧漏的主儿,能被你们几个摆弄?
要不是岁数到了,这店都能给你拆了。
这么些年下来,谢苗确实成熟了不少,拆店就算了吧。
人老板也“老实”,此后见着谢苗来相亲,都给了个友情价。
故事线其实相对比较弱的,主打一个“爽”字,谢苗在故事里头大打出手,真的很久没见这么干净利落的动作戏了。
慢镜头?
那是流量小生干的事儿。
谢苗必须拳拳到肉。
只是,“时代变了”,这样的动作片,市场越来越小,甚至连成龙都不得不服。
谢苗也想着“这桌我买单”,但一听价格,和“天价菜”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故事最大的反派,是这位“教练”,东北那旮沓不是很熟悉,这样的角色,在东北真的有生存空间吗?
这是个疑问。
但是,看上个姑娘,立马图穷匕见,然后逼人跳楼的事儿,当下应该很少见的了,毕竟,马教练自己也说了,是个人都有价。
大概是这种事儿干多了,马教练自己也麻痹了。
不过,故事不重要,故事从头打到尾,如果真的有充足的资金,甚至可以和尼欧别别苗头。
支持谢苗,希望早日大银幕见。
国产片来说,还算不错的电影。
演员演技不尬,打斗戏精彩,就是剧情有点牵强,仿佛剧情的存在就是为了带出打斗戏而已。
这两天刷短视频看到两三个谢苗威风暴击坏人的片段——剧情走向看起来有点土,但又有点点爽,土爽土爽的感觉,被勾引起了想看的欲望。
看完整体感受就是上面这句话。
说实话,比挺多国产片、网络大电影好蛮多的了。
夸完了,接下来要满足我的吐槽欲了:电影剧本是咋写的啊,编剧纯纯是为了带打斗戏倒推写的故事吧?
怎么就那么巧,男主角相亲就相中夜总会被逼良为娼的妹子?
怎么就那么巧,去到夜总会就遇到男主角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
怎么就那么巧,兄弟明知道男主角是警察,也不管警察的价值观,就带他去认识自己的黑社会老大?
仿佛巴不得向警察兄弟大声喇叭说:“哥,你看我混的这个地方就是黑社会,你来看看呀!
”怎么就那么巧,这黑社会老大就是害死警察另一个朋友的主使人。
警察就这么顺理成章的去追查他的犯罪。
而且相亲妹子变节通风报信给警察的细节也太傻了吧,就在黑老大的地盘、门口给警察打电话。
就不能回家后偷偷的打吗?
是巴不得黑老大不知道她告密吗?
这么一连片的“顺理成章”构成了整个故事。
看得我直牙痒痒。
这故事设定,还不如说警察内部受到举报或线人提供线索,安排男主角去和夜总会妹子相亲,顺藤摸瓜发现自己发小在夜总会工作,和他套交情,让他带自己去认识黑老大,假意要当黑警,表明自己干警察挣那三千块钱工资不甘心,让黑老大带自己发财,然后暗中查案……怎么想都觉得我这种设定更符合逻辑常理。
嗯,吐槽完毕。
还是再夸一句谢苗打斗戏还是挺有诚意的——哦对了,最后的高潮打斗中,警察被黑老大用杠铃片用力打脊椎倒在地上,那种程度都能到脊椎断裂半身不遂了吧,咋做到一转眼又生龙活虎的出现再斗一场?
我还是不理解。
韩国的犯罪都市已经算是爆款IP 了,最近还有一个我爱你,我发现真不是所有剧都适合拍成商业院线电影,就是那种题材,你要是拍成文艺片,像隐入尘烟那种的叙事语调会很好看,但是为了照顾商业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强硬煽情,以老年爱情为一个道德绑架式的剧情经过,其整个电影根本不适合拍成商业片。
但是这部网剧有很多的创新,比如在KTV 里面扔钱让女人跟自己那个场景,空间找了一个二层的,往下扔钱,即写实,又很具有象征意义,女人在下面代表场景里的卑微,钱扔下去又代表一种羞辱和消费。
再比如拍色情片的片场设计出来的打斗场景,非常创新,我好像还没看见在拍色情片的场景下打出中国功夫的。
再比如,在KTV 那个门廊里面,那么小的场景做打斗设计,我是真没想到,很意外的,就我看那地方,五六个人围着谢苗,我估计导演怎么也得让他出来打,结果直接在里面就动手了。
最牛逼的还是在车里设计的打斗戏,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内,完成这么多高难度的武大动作太厉害了,100部电影,99部,在车里要不直接开枪崩了,要不就后面掏刀抹脖子了,这种从前排,打到后排的动作戏我真是第一次第一次看见,我觉得你要有那个预算,几十个亿,你可以玩速度与激情,还有碟中谍7 ,租下来全世界最火的旅游景点,实景拍摄,拼命爆炸,但是要是没那个预算,在这种小空间设计精彩点,反正就我的观感来说,这个车里面的打斗设计,比速度与激情8 的更让我喜欢,更让我觉得意外和刺激,而不是速度激情里面,一个大铁球滚来滚去,又是撞断公交车,又是悬停的更加好看。
最后的 决斗场景设计在修车房,我印象中上一次看见在修车房打斗的,还尼玛是双龙会的结尾呢,当年大哥成龙那个在里面那个武打设计历历在目,从那个吸风的,到成龙被人打的嘴巴贴在铁丝网上,到最后没有系安全带的人在汽车加速中死去,几十年了过去了,今天回忆起来都觉得历历在目,成龙大哥对场景的利用和道具的使用至今是无可比拟的。
剧情并不复杂,也没有牵扯深层次的政治因素比如高层保护伞,就是流氓和警察的简单的正邪对立的故事,就是武打类型片,我觉得武打的类型片没落了不是没人会打了,也不是观众不喜欢了,是没人去研究那些细节了,整天研究怎么拍爱国,怎么拍爆炸,拍大场面了。
就网剧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但和主流电影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文戏弱也就罢了,武戏也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比如说卫生间那场打戏,和《碟中碟6》中卫生间打戏相比就逊色不少。
以前动作片是中国一家独大,现在中国动作片除了谢苗、甄子丹外,都在慢慢向阿三靠拢,除了慢镜头就是摆造型,已经被别人远远甩在身后,真是悲哀!
如美国的《惊天营救2》、郭达坦森系列;泰国的《拳霸》;菲律宾的《突袭》等等,水准都在中国之上。
再说说文戏,一般的警匪片,都着重描写警匪勾结。
本片没有任何勾结,警就是警,匪就是匪,界线分明。
那我就不明白了,你马强装什么逼啊?!
一点靠山都没有还给警察甩脸色,嫌命太长??
果不其然,几天功夫就被警察挑了老窝。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3.0。
挺浪费时间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