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托尼·厄德曼

Toni Erdmann,爸不得你快乐(港),颠父人生(台)

主演:彼得·西蒙尼舍克,桑德拉·惠勒,米夏埃尔·维滕博恩,托马斯·洛伊布尔,特里斯坦·皮特,哈德维奇·米尼斯,露西·拉塞尔,英格丽·比苏,弗拉德·伊凡诺夫,维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语言:德语,英语,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托尼·厄德曼》剧照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7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8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9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0

《托尼·厄德曼》剧情介绍

托尼·厄德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Inès在一家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以他为耻,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 Erdmann的诙谐人物,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致命觉醒47路巴士我们在躲谁?欢迎来到麦乐村小两口3391公里临时保姆2君主!先发制人长城红水瓶座初始者短暂的婚姻非婚之婚城市猎人去处不遥远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风云传奇看不见的女儿不明身份指挥家尖子攻略你的错误极光之恋五个校花两个爸神不要投骰子扫黑神探我就是这般女子画罪师神烦警探第八季他们说“我很好”

《托尼·厄德曼》长篇影评

 1 ) 《顛父人生》:做隻快樂的猴子

一年又過了。

2016全年度最好的電影是哪部?

隨著《顛父人生》上映,答案已然揭曉。

去年坎城影展創下場刊影評最高分而名噪一時,未料大熱倒灶僅僅拿下費比西影評人獎——風水輪流轉,近日奧斯卡賽季本片獨佔鰲頭,一路橫掃多個前哨站最佳外語片獎。

《顛父人生》確有機會承襲幾年前《絕美之城》走勢,失利坎城憤而轉向奧斯卡討回公道……扳回一城很好,但老話一句:榮耀是一時的。

這部由德國女導演瑪倫艾德執導的喜劇,描述退休鋼琴教師溫佛瑞,有個事業有成、卻成天忙得焦頭爛額的女兒伊內絲。

一趟羅馬尼亞之行,不忍女兒被工作吞噬的他,決定另闢分身「東尼厄德曼」,使盡怪招,百般入侵、干擾、繼而扭轉女兒的生活態度。

單就劇情大綱,似個簡單的勵志小品,電影卻扎扎實實演足一百六十六分鐘。

記得當時看完,大受震撼的我隨即上臉書大讚特讚,有網友是這麼回應的:「如果拍成九十分鐘,就會成為經典。

」這句話挺能闢開一個探討本片的開場白:人們眼中,一部好電影的節奏是什麼?

架構又應該長成什麼樣子?

甚至,一個父女碰面的場景,該燦爛得多俐落,才算美麗?

《顛父人生》開場接近一小時,以不尋常的繁複、叨絮、神經質,試以喚回那些我們記憶中對父輩聲聲叮嚀的不耐,矛盾是,你我忍不了長輩,卻百忍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們看到這位父親溫佛瑞,祭出種種怪招來滲透女兒的工作圈、交友圈,順勢強引出女兒無微不至侍候尊貴客戶這一條戰戰兢兢的副線。

沒轍的女兒隨著父親一路敲敲打打,逆向尋找生活因果——整部《顛父人生》嘟嘟嘟嘟親情信號無所不在,它頑皮、滑溜地閃避你對好片的定義,堪稱自成一格,且自信得很。

劇本扎扎實實走了一巡險棋,每場戲,都試圖以親密手勢,摳挖發癢的笑穴——越到後面,你恍然父親本無意瓦解女兒的生活,而是從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去激撞出新的觀照,去認清可容忍的生活形態,以及忍無可忍的周而復始。

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文質相符地任由片長自由張展,繼而霸氣地對觀眾宣布:這就是親情的真相。

「倒吃甘蔗」是個貼切的形容,然而辨識「這是一部傑作」的關鍵戲,卻是一首惠妮休斯頓的歌。

後段伊內絲面臨身心俱疲的臨界點,被父親逼唱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瀕臨崩潰的她,拍子、音準一概付之闕如。

這一引吭高唱也徹底瓦解了她的生活格律,親情的結界,在「父操舊業╱女兒試啼」的覆蓋下,不再模糊。

看到這裡,我慶幸我有哭,還能哭,這代表我有機會成為一個伊內絲那樣的人。

再看堂而皇之自封電影片名的虛構人物「東尼厄德曼」。

東尼一角的行徑,或許多數時候惡搞成分多過蛻變的期待,卻也誤打誤撞實踐了所謂結構,反過來想,每當東尼用盡十八般武藝,癢癢地拖長每場戲,未嘗不是賜予父女多一點相處時間的仁慈第三者?

一切絕非扭轉一成不變的生活那麼簡單,此外,搞怪老爸那一副超吸睛的上顎假牙、黑色假髮,到全身滿滿長毛的變身三部曲,乍看無厘頭的實驗,卻令人難以忽視它對靈長動物的指涉——我聯想到靈長類動物學知名的「鏡子測驗」,意即,溫佛瑞藉由讓伊內絲看清父親猴模猴樣,來認清自己現下生活也忙得跟猴子一樣。

編導高竿手筆痛快辯證出一款血親彼此模仿的變與不變。

簡單講:同樣是猴子,妳可以做隻快樂的猴子。

片尾,扮成長毛吉祥物的老爸,索性蓋住臉,將「蛻變舞台」讓給女兒,這又是編導將「選擇」全權交給伊內絲的高明安排,說穿了,願不願意改變,沒人逼得她。

於是我們看到一場將錯就錯的裸體趴,舉重若輕地將她人生高甩、翻面,檢驗一遍,捧腹之餘帶有不失烤焦味的深深暖意。

尤其當吉祥物離去,女兒迅步尾隨,老爸背影一個讓女兒會錯意的拭淚手勢,竟是疲憊欲摘頭套的喘不過氣,然而當女兒擁抱突襲而至,老爸寧可還以緊擁而不開口求援,一進一退、一攻一防之間,父女一生矛盾的牽繫溢於言表。

末了,疲憊老父終究走向醫院櫃台,懇求櫃員協助摘卸,那身心俱疲的背影,透釋出溫佛瑞對父親身份繳了械的知命與勇敢,當下讓我想起《喜宴》片尾郎雄過安檢雙手高舉那姿勢。

這串戲驚人的場面調度,無疑配稱影史經典。

男主角彼得西摩尼謝克幾年前作品《寂寞心風暴》被夾在一雙女兒中間兩面不是人,這回小有還以顏色之勢。

其表演適收反諷,細細逗引女兒,一方面也爬梳自己,不慍不火,精彩非凡。

十年前以《靈界線》橫掃柏林影后等多項影后榮銜的桑德拉惠勒,比起當年狂放的著魔演出,這回角色「卡」在一個應接不暇、動彈不得的「崗位」,倒也不認輸地昂挺出一股哀傷中不失詼諧的扭曲感,風格獨具。

特別是末段那場生日趴,桑德拉穿梭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進去、又出來,苦澀表情層層掙扎出新抉擇,小衣服也可以演出大隱喻,值得喝采。

看他倆天衣無縫的合作,是隨手撿起兩枚拼圖竟恰恰能拼組一塊的驚喜享受!

再說一次,很難依你我所悉的美學定則來檢視這部片,那麼的化簡為繁,喋喋不休,又超乎語言所堪概詮,偏偏看完身心通暢不已……吃了A食物,拉出B大便。

前幾年,我們曾為《分居風暴》天衣無縫的精準凌厲所震懾,一窩蜂奉它為編劇的極致範本,這回不按牌理出牌的《顛父人生》則為另一搞怪系的驚世傑作,也是極致;因此我敢斷言:《顛父人生》不見得被視為「美學表現」的里程碑之作,卻是新世紀「美學態度」的領跑之作,我們甚至不必在意它於本屆奧斯卡外語片角逐,有多麼捨我其誰、勢在必得,只管赤誠迎向它就對了!

這是一部讓你樂意脫光衣服任它澆淋的電影,兜繞一大圈,只告訴你一個心靈雞湯式的道理。

簡單不過,卻是一生的課題。

轉自http://blog.udn.com/wayne119/87099973

 2 ) 这是一篇看完了却不舍得写下的感受

好久没有看这样的片子了,这种安安静静的,却在每一个安静的瞬间蕴含了太多太多可以细细咀嚼的东西。

好喜欢那一个个固定机位,好喜欢那一个个留白。

有时候觉得看这样的欧洲电影和日本电影就是一种奢侈,因为要用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看。

而你不舍得像看其他片子一样快进一点点。

特别喜欢的一个细节,就是女儿砸了脚,父亲自然的去摸了下头。

那一刻,很想永远回不去的那个小时候。

一直没觉得这片子是个喜剧,直到女主脱裙子那一段,忍不住一直笑。

因为某一刻觉得女主机器人式的动作好像卓别林。

但是笑着笑着又开始悲伤。

因为那就像自己无数个仓促的瞬间。

你想去做一件事,想要去做得好完美好完美,但结果却好混乱好混乱,你好想哭好想哭,却只能挤一下眼泪然后接着去做。

疯狂的悲伤。

真的没想到女主接下来的行为,那一刻,我真的由衷的赞叹这位叫做桑德拉惠勒的女演员。

真的是位伟大的演员。

开始特别喜欢她。

喜欢她梳的头发喜欢她把西装穿得那么好看喜欢她走路的样子在追过去叫papa的那一瞬间泪水终于喷涌而出玛伦阿德没有用任何配乐莫大的悲伤与感动在一片安静中爆发这样的功力问究竟有几位导演能够具备伟大的导演于是我终于明白了最厉害的喜剧竟是最让人悲伤耳边依然回荡着女主唱的如果有一天,你的梦想之地引领你走向孤独那就从爱中寻找力量吧然后听到papa说你知道吗你在布加勒斯特时问过我的那个问题有关人生那个所谓活着的价值问题就在于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占据干点儿这个 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还有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察觉

 3 ) 托尼•厄德曼先生,你好!

德国人拍的电影,大概和他们的工业制品一样。

严肃,认真,就连讲个笑话也是一本正经的,当然,还有一如既往的高质量。

比如这部《托尼•厄德曼》,挺好看,挺典型,看完还会觉得挺有意思的德国电影。

女儿是公司高管,独立,美丽,精明,马上要派到罗马尼亚,德国人眼中的第三世界,作为外派高管,为公司为股东拼杀,榨取当地人的每一分利润。

老爸看上去好像是女儿所有一切高大上的反面形象,邋里邋遢,距离流浪汉远比高级白领近得多,看似人高马大,却是一身毛病,时不时开一些只有自己才会乐个不停的玩笑。

而且,最重要的是,看上去这对儿父女关系不怎么样。

而且,这个看上去不太靠谱的老爸还突发奇想,想要去罗马尼亚看看自己的女儿,表现一下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很眼熟的感觉?

是不是有那么自己身边一丝丝的影子?

父亲到了罗马尼亚,异国他乡对于一个没怎么出过门的人本来就不是太容易,更别说他还要去“关心女儿”,按照他的方式。

看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甚至凭空创造了“托尼•厄德曼先生”这么一个虚构的人物,就这么闯入了女儿的生活,好像公牛冲进了瓷器店。

一次次狼狈而逃,但又一次次卷土重来,就在这么磕磕绊绊中,生活的河流也就这么不管不顾的向前流淌着。

女儿呢?

似乎父亲的到来给她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亲情的温暖,而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与之比起来,老板的业绩压力,合作方的顽固不化,同事的暧昧关系通通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她,其实从一开始没有做好接受父亲的准备,或者我们猜她压根儿就不想接受。

父女关系,似乎已经出于什么不为人所知的理由,被她选择性的遗忘了。

两个人就这么拧着,扭着,相互折腾着,从最初那种冷冰冰的客客气气,到相互嫌弃下的各种不舒服,不痛快,再到互相试探底线,小心翼翼的寻找中间平衡点,直到最后那个看上去还算是比较温暖的结尾,大家学会了在不干扰对方太多的情况下去接受对方,包括对方的不完美,尤其是最后的那个拥抱,双方的身体虽然还是带着那种惯性的僵硬,但是脸上的笑容似乎已经预示着一些东西已经默默地改变了。

影片拍得比较松散,一开始还以为拍成了流水账一样,加上导演个性十足的摄影风格,大量的手摇镜头,长镜头以及跟随拍摄,也是纪实味儿十足。

和大多数欧洲电影一样,节奏缓慢,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常常忍不住想要拖动一下进度条。

随着情节的推进,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被带入进去,随着这对父女的喜怒哀乐或惊讶,或紧张,或开会大笑,或低头沉思。

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看,这是一部好电影。

因为导演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之外,还把我们每个人都拽进去了,从剧中人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会看到自己。

越来越忙碌的自己VS越来越老的父母;越来越没有耐心的自己VS越来越需要耐心的父母;越来越现实,凡事第一反应就是要结果的自己VS越来越啰嗦,被这个现实的世界落得越来越远的父母;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中国人含蓄内敛,不懂得“爱你就要大声说出口”,可是如果从电影看来,德国人似乎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想想也是说的通,今日之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变革,都可以从中找到很多西方世界的影子。

我们花了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走完的路,自然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只是在积攒了大量经济财富的同时,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和重组,包括人际关系的调整,也是不容小觑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时候。

因为大家没有那么忙了,那些被高速增长压下去的问题其实没有得到解决,此时此刻自然会渐渐浮出水面。

比如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

听上去这似乎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很棘手很麻烦的问题。

并不是我们不爱彼此,而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向对方表达,而他们,曾经是我们最爱的人。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别忘了,风水轮流转。

今天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不好,那么,明天我们老了之后,又当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相处不好,那么如何去面对这个并非一直善意的世界呢?

延伸阅读黑白印象传递的并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白衣飘飘的年代有这么一个怪老头一念无明,到底有多好与其金刚怒目,不如拈花微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生活需要一杯好酒一个资深影迷眼中的《地球:神奇的一天》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变形金刚志明与春娇的七年之痒别扯什么主旋律,你就是部烂片,只可惜浪费了那些好演员!

尊严殖民地的背后有什么静水流深,敦刻尔克

 4 ) 荒诞地面对永远没有答案的生活

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父母?

如何面对生活的荒诞?

又该在何时卸下自己人生的伪装?

《托尼·厄德曼》给出了一个独特的回答。

这是一部令人无比尴尬而又真实的喜剧电影,你不能指望所有人喜欢。

因为有些片段太过荒诞或炸裂,或许有人感觉不适(比如加料小蛋糕和Nude派对)。

影片总体质感有些类似路易CK的喜剧比如《百年酒馆》,不过没那么悲剧,但两者的内核大致是一样的。

《托尼·厄德曼》这类“尴尬喜剧”其幽默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荒诞基础上,以此才能呈现出绝佳的效果。

两者都是一种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荒唐,把主人公置身于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处境,否则就会沦为一场闹剧。

类似一喜里面《父亲的葬礼》,虽然当时全网疯传很多人喜欢,但我看的时候就感觉有种无头无尾的莫名其妙感,似乎只是为了荒诞而堆砌荒诞。

说的直白一点,只是看起来荒诞,但内在有一根很无聊的逻辑贯穿其中。

当然也可能只是我单纯get不到,或者他们疯批的程度还不够。

好像那句流传甚广导致现在听起来已经变得很土的话: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虽然很土,但确实有它的道理。

(但我也不赞成所有的喜剧都是悲剧或者都必须加上悲剧内核,比如卡姆的幽默就很纯粹直接痛击笑穴,这里就不扯远了)这里谈谈影片中个人最喜欢的几个片段:一是女儿正在酒吧跟闺蜜吐槽已经回家的父亲,结果身后父亲伪装的“托尼·厄德曼”突然举杯站起,闺蜜感觉好玩又非常无厘头,女儿则大受惊吓,一是背后说坏话结果当场被抓包,二是没想到父亲还整了这一出,于是心理防线瞬间被突破,但碍于面子(也由于过于荒诞而)无法开口,只好哑口无言,跟闺蜜一起看父亲演戏。

二是父亲到女儿家后发现女儿正在洗澡,于是突发奇想准备给她一个“惊喜”(或惊吓)并藏身衣柜中(你也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但就是感觉好玩,荒唐,而且知道肯定会出意外,于是你开始静静等待)。

女儿洗完澡回到卧室开始换衣服,之后突然拉开柜门。

父亲的声音先从里面传了出来:“请你不要害怕”。

女儿当然害怕的要死(笑死,怎么可能会有人不害怕呢),疯狂后退并尖叫,发现是自己的父亲后上前一通暴揍,父亲脸上还挂着那种似是而非的诡异笑容,看起来已经预料到她的反应但又感觉惭愧。

三是那段非常著名的“Nude派对”场面了,女主因为派对即将开始但是脱不下来自己连衣裙,最后在门铃催促中终于以一种非常滑稽的方式扒了下来,但是没时间换新的了,于是彻底放飞自我临时决定举办Nude生日派对并光着身子开门。

究竟是什么突然唤醒了这个做事条理、规划周密、业务能力极强的女强人的疯批人格,难道仅仅是一条不好脱的连衣裙吗?

小插曲是派对中间有人装扮成一只巨大的毛绒怪兽闯入,吓了众人一跳,但所有人都不知道是谁。

女儿估计隐约猜到是谁,披上浴巾一路尾随,最后跟到公园的时候女儿终于大喊“爸爸”。

怪兽停了下来,父女俩紧紧拥抱然后分开。

就在这么充满着温馨安宁静谧的时刻,父亲扮演怪兽突然又吓唬起女儿,女儿虽然沉浸在温馨的氛围中(虽然没多久)但还是被吓到。

当观众以为导演要煽情的时候,老托尼突然又给你来这么一下子。

让你哭笑不得的同时,深刻明白生活中温馨的时刻也是如此短暂而脆弱。

回到开头,这部影片给出的答案不算标准,因为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荒诞必须要自己直面并体会,不论你是被冷落的父亲,困在光鲜束缚中的女儿,还是影片开头那个送个快递就莫名其妙遭遇cosplay变态的无所适从的小哥。

影片最后女主终于勇敢迈出新的一步,告别了内耗的工作并学父亲戴上了荒唐的装扮,但在父亲拿相机拍照之前还是把它们摘了下来,重新回到了自己平常冷静的状态。

是的,改变哪有那么容易,偶尔疯批一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

哪怕生活再荒诞,我们还是要努力正常去面对。

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你不能大骂自己的老板是傻x,不能质问自己写的狗屁论文到底有什么创新贡献,不能咒骂社会不公与不平等,为什么自己的股票基金全线飘绿,不能抱怨无法改变的环境,不能责问为什么自己没有出生在经济上行的时代。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正常”去应对生活的不正常,哪怕不正常的真的不是我们,而是其他事物。

但往往不是勇敢,而是这些不断的摇摆与愈发坚固的伪装才真切地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我们多数人也像老托尼一样,在被这个不正常的世界拒绝后,只能戴着那副荒诞的微笑假牙转身摇摇晃晃地落寞离去。

 5 ) 一部幽默又温情的人生电影,感受亲情的伟大。

《托尼·厄德曼》,其实我是奔着封面去的。

封面让我充满了想象力。

后面看影片才知道,金发的是女主,而后面的黑色毛发是父亲扮演的长发玩偶。

这一拥抱是全片最感动的地方。

我们小时候总是把父亲看得很伟大,无所不能。

依赖父亲,追着父亲后面跑,想要被父亲举高高。

和他一起去冒险。

你的很多第一次里面都有他的出现。

可是又在什么时候,我们越长越大,开始懂事,开始知道父亲并没有这么伟大,开始攀比。

甚至很多时候会埋怨父亲的太平凡,没有成就,开始恨他。

而托尼·厄德曼 就是一个这样的父亲角色。

但是他却有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幽默感”。

他总是带着假牙套,假发,手铐。

喜欢角色去逗身边的人。

但他同样很孤独,需要和亲人在一起。

他的女儿在一个大城市工作,有非常好的职位。

但是总沉浸在工作中的她,常常非常忙碌,很少回家陪伴家人。

也老是忧心重重,来不及停下来享受生活的乐趣。

父亲的突然造访逐渐改变了她。

让她整个人放松下来,重拾幸福。

我很喜欢结尾时候父亲说的一句话。

👇

结尾女儿也拿着假牙安在自己牙齿上,带上草帽,学父亲滑稽的样子。

父亲转身说去拿相机给她拍一张。

镜头就一直拍她在等待父亲的画面,就慢慢结束了。

我宁肯相信,父亲可能突然犯病,最后去世了。

所有的事情只要有了悲痛,才会让人后知后觉。

这样才能让女儿从此之后变成像父亲一样的人。

全片2个小时40多分钟,很冗长。

如果没有很好的耐心状态建议不要看哦。

不要用爱奇艺观看,因为会有很多删剪片段。

这部片子看的时候几次让我觉得太长了,想放弃。

但是也知道看到最后肯定是一部好片子。

果然也没有失望。

^_^

 6 ) 过去与未来

前妻再婚后与他称不上亲密,母亲是个脾气有些怪的老太太,本人没有什么朋友,女儿事业忙碌与他的关系也有些疏远,只有一只都要走不动的老狗常伴左右,但最后连它也去世了,于是他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面对这种现状没点幽默感还真不知道怎么过下去,就他本人而言其真实的性格其实是有些耿直木讷的,可一旦画上了妆或者戴上了假牙就变得诙谐善谈起来。

他关心自己的孩子,确因双方沟通甚少不了解女儿的现状。

他想看看女儿究竟现在过得怎么样,确一次次不小心地搞砸了女儿的事情,他与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不甚了解许多新兴的概念,为人不甚“灵光--”不知道如何对女儿的上司阿谀奉承。

而女儿在外永远用一副无懈可击的面容面对着上司、合作人、同事,她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欣赏父亲一生的成就,对他人冷漠,但无极限的对自己委曲求全地去迎合那些对她来说有用的人最终让父亲问出了:”你还是人吗”。

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由此可见。

随着钢琴伴奏而来的一曲高歌是个情绪上的爆发点,接着而来的裸体排队也是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与高大的毛绒怪物的拥抱算得上是父女俩内心上的一种和解。

父亲用一种他所能给予的笨拙爱的方式多少改变了些女儿的生活态度。

爸爸生活在过去,女儿生活在未来,根源所在。

 7 ) 短评写不下,只为记录几个瞬间

8.5分。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法,摇摇晃晃的镜头,展现着再真实不过的父女关系,谈论着再日常不过的琐碎生活,有狗的死、问及女儿的平日消遣活动,女主叉子拉拉链的方式也是真实。

为了解女儿而参与的一个个尴尬的社交局,用的最笨拙的方式去爱,虽然此部分稍显莫名其妙。

因为没叫醒女儿而导致错过的电话,老人家的演技炸裂,那种无辜、惶恐、心疼女儿的面部表情,极其到位。

光鲜的人物背后也是一个又一个窝心的故事。

女儿送走父亲时隐忍的眼泪,阳台看着父亲远去背影的时候终于滴了下来。

 8 ) 究竟有多少人看懂了

打开豆瓣影评,清一色父爱。

这部片子的绝望窒息感,沉默尴尬,远比亲情父爱来的浓厚。

这部片子拍的如纪录片一样真实,情感代入让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有多少人真的看懂了这个片子?

我不敢说懂,但是我对ines的行为十分理解,因为我经历过。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精英必须经历的一种撕裂式疼痛,而且不是一时,是一辈子,为了从中产跨入上层,为了从项目经理成为合伙人。

从头来看,ines被从德国总部(发达国家大城市)派遣到罗马尼亚的乡下,几乎独自一人撑起了项目。

周围都是破败的小房子,街头踢球的孩子,和ines住着的公寓,经常去的商场格格不入。

她来自精英层,融不进这个城市大众生活的氛围,也不被上流社会(她的客户)所接受。

孤独。

没有朋友的日子,本就难熬,还要面对什么都不懂,既要带着又要防着的女下属。

毕竟,教会了徒弟,老板会马上用更年轻美丽的女下属取代ines,也许ines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因为了解所以防备。

另一面,面对既是炮友又是同项目组同事的男下属,ines无法拥有纯粹不掺杂利益的爱情,也要时时防备男下属在老板面前抢了功劳,或是留下可取代的印象。

毕竟,职场女性每前进一步那么艰难,却经常被男同事后来居上。

客户那边,大客户想要ines背黑锅,ines明白,这样做,只会毁了自己的信誉名声,让合伙人踩着她的尸体和客户建立更深刻的关系。

她不愿意,也无法反抗,当上司以升合伙人作为诱饵要求ines在这个破地方再呆一年的时候,她愤怒的抗议,最终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工作的压力,一个又一个方案的设计,伴随的是大客户不想被琢磨透的心理,客户公司内利益势力以她为渠道的斡旋,下属部门的不积极配合和蔑视,以及被方案损害了的员工的怨恨。

尽管如此,ines还是要一个人扛起来这一切,职业的不抱怨,努力工作,让工作占据了整个大脑与生活。

工作被批评,方案不被认可也就算了,客户歧视她是女性,不配谈生意,只配陪她新找的老婆逛街。

一个靠自己能力走到高处是职场女性,给一个靠美貌上位的金丝雀当陪衬,这是最大的侮辱了吧。

但是没办法,既是把老爸晾在一边,也得去做。

无关愿不愿意,只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必须折腰的一个手段。

这种生活有几个年轻人经历过,孤独还要坚持,满心愤怒委屈也要坚持,被误解被讨厌也要厚着脸皮坚持,只是为了那个自己都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成为合伙人)。

这是精英阶级走入上流社会的必经之痛,先是没有尊严的被践踏,然后努力被认可,被接受,直到下一个倒霉蛋来到,你成为欺负人的一员,最终被接受。

对于男人,这也许有效可行,对于女人,这条路未必行得通,更多的是金丝雀式的服从,才会被接受。

而ines在以女子之身去撞男权社会的天花板,她自己也知道身单影只,但是付出了这么多没有回报,她不甘心,她不服气。

讲到这里,这才是影片的开端。

带着对ines绝望和孤独的理解,你会理解她为什么活成了这个屎样子:外表光鲜,永远的真丝衬衫加黑色西装,指甲断裂也要穿高跟鞋,不知是不是为了让人忽视她性别而总是穿裤子,性格咄咄逼人,对女助理严苛,对男助理防备。

活得很累,却也无法休息,大脑根本无法停止思考工作,因为一旦停止,会发现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思考。

ines脚趾甲破裂的痛,我都是感同身受。

出差在机场赶飞机,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我整个人和车反倒在路上,手指甲夹在了推车缝里。

当时整个拇指都充血,而为了赶飞机我洗手间都没去直接登机。

飞机上的三个小时,钻心的疼,没有冰袋没有流水,我就忍着眼泪,感觉痛一点点消失,变成麻木,而后,就木讷的看着变紫的手指,眼泪都没了,心里一片荒凉。

当没有友情,爱情,精神寄托只有工作时,只有亲情还能让即将变身丧尸的ines变回人类。

她不是不想和家人亲近,可是母亲有了新的家庭她未必融入,与其假装开心不如假装打电话。

与父亲的亲密会议也随着童年离去慢慢模糊,而父亲不适时的幽默带来的只有尴尬。

父亲是逃避面对事实的一类人,每当问题矛盾需要谈论解决,他就会带上牙套装疯卖傻,美其名曰幽默,带给家人失望。

他的行为是最先推开有精神沟通需求的子女的。

但是当天认识到女儿离开后,他开始努力的去改变,不再逃避面对他们之间厚厚的隔离,尝试去了解她的生活,她是否开心。

他想要开始改变他们之间的僵局,她却觉得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平衡。

比起父亲的角色,用toni的身份去接近ines,起码不会被拒绝,可是却对于ines,这只是父亲幼稚的游戏,她无奈也要陪着玩儿下去。

ines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可是我理解,因为她的痛苦没人理解,她封闭在自己世界的死循环,但是她仍然在忍着父亲的胡闹。

她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只是这么做并不合适,但是父亲没认识到。

这是一个child outgrow parent的悲伤故事,所以不会有咆哮抱怨,只会有隐忍的叹息,和最后深沉的拥抱。

因为那是爱呀,把你从地狱的煎熬召唤回天堂。

拯救人于绝望不需要太多的言辞,只要陪伴就好。

我记得从飞机上下来,我辞了职,在家躺着看电视,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忙东忙西。

我们互相不搭理,但是就觉得,心里好平静,再也不会有强装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勾心斗角,也不会为了说一句话斟酌半天:那是我的家人,在我的身边。

也是那个时候,莫名的眼泪就开始流,仿佛要把几个月来的委屈,不甘,痛苦,都发泄出来。

然后,洗把脸,生活里就有了阳光。

ines的过程,来到更为缓慢,更为尴尬,也更直白。

但她最终还是找回了自己,那个唱歌澎湃,理直气壮,不再委曲求全的自己。

她赤裸的面对所有人,嘲笑那些不敢剥取世俗皮囊的懦夫,与脱去男权伪装后的上次平等相处,她找回了自信,那个最开始带着梦想,带着希望的初心。

这种爆发,来自于父亲,来自于toni erdmann如影随形的出现,提醒她,她不快乐,她辜负了很多人,让她去思考,为了这些让她难堪的人,而放弃一直尝试修复关系的父亲,到底值得与否。

影片的最后,ines辞职去了麦肯锡(点赞),也学会了用“幽默感”与父亲沟通,可是最后一幕,她还是拿下了假牙,眼神中一片落寞。

她还是在那个真实的社会,努力着由精英走向上层,她无法从心里接受父亲所属的阶级,可是装着融入也让她觉得很累。

不被理解,不想伪装的孤独感,即使在亲人身边,也挥之不去,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天地之大,竟无处容身。

去新加坡,只是另一种逃离。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

以前我不懂,总觉得桥上的风景一定很美,站在了桥上才发现,原来河边的灯光也五彩斑斓。

把希望寄存在到不了的地方,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可是过程中难免变得不开心,失去了自我。

活在当下,接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失去了继续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人啊,总是在选择,进进退退,被各种选择烦着,一抬头,发现人生已过去大半。

 9 ) 第二次分娩

第二次分娩——关于《托尼·埃德曼》我们有多少个角色?

我们有多少张面孔?

我们有多少种生活?

我们是否每天游走其中,将它们频繁切换,并为这种驾轻就熟而沾沾自喜?

孩子总是赤裸着出现在父母面前,而后逐渐将自己层层包裹,直到令他们难以触及;而将这些壳层层褪去又是另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们上一次赤身裸体地站在他们面前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对他们坦诚相待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将自己的生活毫不遮掩地展示给他们又是什么时候?

《托尼》就这样讲述了一个女儿将这些壳层层褪去的过程。

作为一个职场女性,在整部电影里,她逐渐打开自己,如同打开一个复杂而精巧的包裹。

这个还原为赤子的过程,在影片后半部分裸体生日派对一段获得了精神和形式上的双重实现。

作为全片的高潮段落,这个段落的存在无论是在故事发展中,还是人物心理轨迹中都呈现出令人咋舌的精准——并且难得的是——它拥有闻所未闻的趣味,刺激和戏剧张力。

如果说女儿是层层褪壳的渐进过程,而父亲则从一开始携带摇摆不定的分裂性。

作为自己,他只能孤独无聊到开快递员的玩笑,被前妻排挤出女儿的生日宴会,像自己的老狗威利一样睡在草坪上,充满不安和伤感;而他戴上滑稽的假牙,化身为自己虚拟出来的可笑人物:托尼·埃德曼——他就可以满嘴火车,成为能言善辩的泡妞高手,德国大使,商业顾问,一个摇滚明星式的人物。

高尚的喜剧电影总是会攒动人们用不恰当的方式去做最恰当的事,用最不情愿的方式去配合自己心底最需要的渴望,从这点来讲,《托尼》对故事的处理方式无疑是聪明的。

然而对于喜剧元素的铺陈,《托尼》又是节制的,不但镜头在语言元素和表情动作上显得谨慎而羞涩,更是在情节编排上加以控制。

女儿和男友宾馆幽会一段并没有出现父亲的任何讯息,但这种离场反而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在场,因为显然女儿已然心猿意马。

更何况,“死亡”这个意象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它是一个比父亲更深远而强大的在场——昭示着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一个无法改变的结局。

学校孩子化妆成骷髅高唱“今天来,明天走,没什么好抱怨的”,老人院杀人的玩笑,海龟葬礼,就连影片结尾都在预示着必然到来的离去……就像死亡紧随生活本身,它追随着影片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这是《托尼》沉重而危险的一面,也是一部喜剧的底线。

拥有底线或者前提,并在之上建设起的一种立体的温厚,这种坚实无疑是具有强大感染力的。

《托尼》是温吞的,它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一种可能性。

有没有可能让父母再次全然走进成年儿女的生活,并且成为其中一部分?

有没有可能采用无需激烈的方式,让双方抛弃欺骗和蒙蔽,再次坦诚?

在这种建立在开放和谅解,而不是互相封闭和彼此欺骗基础之上,频繁用道德胁迫和价值观捆绑的两代关系面前,一些诸如“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下跪洗脚”等形式化的奇怪方式显得多少有些无力和可悲。

在本届戛纳,原本在众星拱绕的主竞赛名单上没有任何存在感的《托尼》成为最大的惊喜。

人们喜爱这部影片,不像是追捧珍贵的名画,或是精致的珠宝;倒像是拥抱一个熟悉的朋友,一棵家乡院子里的高大树木——在162分钟里,人们时而置身事外,对着主人公的尴尬遭遇窃笑不已,时而又被带入到银幕中,随着他们懊恼和焦躁,你已经分不清自己在观看还是在参与这个故事——因为《托尼·埃德曼》在影像上是趋于真实的,这种精致的去特征化,和主竞赛单元众多大牌导演刻意营造的驾驭感和风格化背道而驰。

尽管大都是手持摄影机拍摄,摄影师Patrick Ort还是在试图避免纪录片式的跟拍痕迹,而是同半即兴表演的演员进行充分演排和配合,使得影像写实的同时不失稳健,在镜头运动和画面调度上带着德国式的纯粹和高效;他通片白描,并固执地使用标准镜头,企图最接近第三观察者的正常视角。

影片的画面全部以近景和中景为主,一种距离感贯穿影片始终,这种距离感像是父亲和女儿的距离本身;他会和你保持在五步左右的距离,不是十步,也不是一步;他在你流泪时不会把脸伸到你面前,而是在你背后默默地看着你;你发怒,他躲躲闪闪——在你躲躲闪闪的时候,他紧随不舍,却也不会过多坚持。

影片没有任何配乐,在声响处理上,被刻意加强的环境音强调着现实世界的嘈杂,“空气声”更是随处填补人的听觉。

人物的动作音效等一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也是被提高后带到观众耳旁。

这一切努力使得两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可信。

招摇撞骗的德国大使是可信的,穿着Kukeri满街晃荡的老人是可信的,裸体生日派对是可信的,反倒是看上去似乎正常的事情,那些商业会务,情人幽会,夜店嗑药……显出了足够的荒谬和动摇。

无疑,电影在走向真实化,这种大趋势已经在近年来的各大影节数次得到印证。

《托尼》这样一部回溯影像本源的影片在戛纳主竞赛单元拦腰出现,让朴赞郁《小姐》这种“视觉大制作”多多少少看上去有些尴尬,就好像穿着晚礼服的商人去参加一场不修边幅的天才聚会。

面对嘈杂的时代,当演说家一个个试图把辞藻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更加冠冕堂皇,一个朴实无华裸身相搏的人又显得何其勇敢。

人从子宫里被分娩出来,大概需要几十分钟,而从父母那里真正分娩出来,往往需要几十年;血脉链接,成长烙印,外界和家庭的冲突此生彼长,背叛,疏远,捡拾——两次从黑暗中破身而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回望自己的源头,用赤裸的身姿同他们平等对话——也许无论是哪一次,都将是困难而光荣的经历。

2016.5.14 Cannes/

 10 ) 一部尴尬的电影

全片有很多问题。

首先,它夹杂在现实与不现实(其不现实不是指剧情的超现实,而是指剧情的不合理)之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其次,这可能是我看过最让人感到尴尬的电影了。

片子绝大部分故事发生在罗马尼亚境内,但从角色(导演的秘书、同事,和同在罗国的德国老板,等等)到环境(洗浴中心、购物中心等),片中整个在罗马尼亚的一切都是被物化的,被用来当做导演抒发自己关于职场女性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之论点的工具。

它让这个片子看起来不真诚,像是一个书生在给课堂上学到的正确知识背书。

物化的人物设定导致僵硬的故事情节,最终导致我作为一个观者的无所适从。

我感到这个片子里发生的一切对导演和女主人公可能特别重要,但对我则可有可无,于是只有镜头前的尴尬剩了下来,我也就只能感到尴尬。

即使我偶尔也看到了突兀的冷幽默,也只能加深,而不是缓和这种难堪。

这种只顾着自己表达观点并自我陶醉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小资的惟我主义。

小资者自己并不处于苦难的中心,但出于对苦难的关切或恐惧,渴望通过放大自己在苦难中的存在感使得苦难就有如自己的责任一样。

片中女儿的焦虑或许可以代表导演,或导演看到的焦虑,但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职场焦虑。

它只是一种被臆想的、似真的,被刻意包装(且包装得很尴尬)的情节烘托出来的,也许“可以反映真实”的焦虑。

由于它被以一种曲解的,自恋的方式表达,它——尽管可能让同样属于小资的电影节评委和部分“艺术电影粉丝”感到不明觉厉——却无法让一个真正现实中的平常人感到共鸣,更别说看到曙光。

那请问这个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

自娱自乐吗?

(巾城)

《托尼·厄德曼》短评

有个这样的老爸,女儿也是不容易

5分钟前
  • 离释
  • 还行

托尼厄德曼。我评价一个电影的标准就是,会不会不停的看时间。好电影应该是,这就要演完了啊?艹就剩包个小时了啊!这绝逼是我喜欢看的电影。托尼厄德曼,我不断的看时间,脑子里想,这电影咋还不结束?这咋还有一个多小时啊?这片老外们都是咋选的啊?不断的抬手看时间,手腕子差点都撸出火星子了啊。

9分钟前
  • 湿佳侦探邓小闲
  • 较差

no

12分钟前
  • 低度开发的
  • 较差

以替换的身份进入对方的职业日常从而以舍近的方式修复父女关系,全片极精确且详细地塑造处于尴尬、羞耻、愤怒和无助等交替情绪中的主角,让天真剧情极富张力而喜剧成分更多归为内部逻辑,伪装与坦诚、穿着与赤裸构成对位,作为家庭悲喜剧的同时也尤其对女性在当代新自由主义经济中的定位作出苦涩评论。

15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远好于预期!今年迄今最佳。差不多是《母亲》之后看过的最好的父母/子女主题。厄德曼的生存哲学真是让人感动。

17分钟前
  • leftear
  • 力荐

拖沓得让我受不了。所以不喜欢文艺片

22分钟前
  • 避开目光
  • 较差

还场刊有史以来最高分,场刊傻逼吧。我觉得我就是戛纳一生黑。小助理在裸体派对上在多给看一点我还能考虑加加分。

26分钟前
  • 宅拾叁
  • 很差

正如海報傳達的第一印象:被無形的陰影包圍,柔軟地浸沒在滑稽又悲傷的黑色怪物懷中。(在電影里看到這一幕時我直接大哭)。托尼一切幽默的“失敗”才是本色,不會創造奇跡,留下溫柔卻可悲的側影。不同的生活方式,縱使能相互看見,卻也再難靠近;彼此都明白靠近的意圖和無法逾越的隔閡時,我們就尷尬了起來,畢竟大家都只是資本主義世界的效率零件罷了。面對這一處境徒勞無解,難以割捨的生而為人的牽絆與感情卻始終留有溫度,眼睜睜地看著一切又怎能不憂傷。劇情與對話捕捉還原了狀態的真實。因其有意接近真實日常,而較多放棄視覺內容,固然有些遺憾但實在動人。

29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故事的汤底搁到任何一个文化环境中相信都是可以成立的,无非看表达方式是否讨人喜欢。整部电影就是为了看父女拥抱的一幕。

34分钟前
  • 白井黑子阿尼娅
  • 还行

幽默感一点儿也没有get到,无聊癌尴尬癌爆炸,文化差异啊!离家的孩子,担忧的父亲,大毛怪的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全世界都一样。

39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较差

get不到德国人的幽默

43分钟前
  • eviloan
  • 还行

节奏实在太慢了,这让我这种看惯了好莱坞商业片的人难以适应,不过万幸故事很有趣,我能看得进去,虽然文化差异让我不大能够理解角色们的行为,但好几次我都在想,如果我妈突然化妆成另一个人跑来我工作的地方,我一定会当场疯掉。步入社会后,很多时候我们都戴上了假面具,越来越在意形象,回家后都没法彻底卸下伪装,其实家人更想看到我们小时候的样子。裸体派对是全片最搞笑的一场戏,但我不觉得这是喜剧,主演们也都说不认为这是喜剧,而是悲剧。

47分钟前
  • 欢场华佗
  • 还行

别看拍摄手法似乎有点儿独特、与众不同,但其实里头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很形式化、俗套。理解为什么有人评论说这片子像电视剧。

51分钟前
  • particleswreck
  • 还行

三星半.用多国语言造就某种杂糅风格的《托尼·厄德曼》在"主题呈现"上却颇为德国式地坚持了实际性的解释学立场,在此意义下它无疑是马力克《圣杯骑士》的喜剧版本:日常操劳的用具(集中表现为衣装)和"工作事务"遮蔽我们之是,唯当损坏反常之际作为pragmata的物和作为(总在职场操神之外的)亲属的人方才触目;但一碗鸡汤远远不够,沉沦亦自有其生存论上的积极情状!只有老人和濒死者能依其"空闲"的本质而体验本真的时间(而他们"所剩"的日子恰恰最少),游戏和歌唱根本上无济于事.

53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

能看到这样的父女关系描绘有种开心混着欣慰的感觉,才发现茫茫电影史,能描绘成年后的父女关系到如此地步的片子好少。想整理研究女导演创作中的父女关系,又怕自己会难过,哎。

58分钟前
  • 推荐

又是看得又哭又笑,也是第一次能在笑到不得不摁下暂停的同时还能感到背后张牙舞爪的无力和悲伤。如果《神圣车行》是10年代某种譬喻化的格式塔的话,本片就是日常反过来对这一格式塔的实证和演示:那个被轨迹、日程和角色塞满的平庸生活里看似溢满了能量,实则什么也容不下;只有通过坚持乔装成另一个人,定义人之为人的原初特殊(“父亲”)才能凸现。但是玛伦阿德又远不止于让我们带着复仇的讥笑同世界游戏,因为她知道敌人从不存在,对抗也只是反面的谎言,换言之,她意识到了人类的有限性,不足以让他们心无愧疚地做出任何一种姿态的宣言。因此摄影机松弛了时长,角色也低下了头,Ines摘下假牙的那几秒钟,她的顿悟像《比海更深》中台风夜过去后的晴天:所谓时间的水波,它不是催着我们向前走的进程,而是抛开我们远去,留下的那块残影。

1小时前
  • 白斬糖
  • 力荐

还好

1小时前
  • 小妖の七七
  • 较差

有点儿鸡汤有点儿长

1小时前
  • 达东先生
  • 还行

很轻松的剧

1小时前
  • 苏晓晓
  • 还行

kinda sucks.

1小时前
  • Msconife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