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接触不那么恶俗的新电影的方式主要变成了在往返国际的航班上,在那不知道白天或黑夜的环境里,不论耳机声音多大,引擎豪不间断的嗡嗡声充当着永久背景音乐的角色,飞行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颠簸或即将降落时候的广播,总是会让看电影的心情戛然而止;更不用提狭窄的空间,以及经常遇到不讲礼貌的前座或隔壁了。
在那样的背景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受罪,空间和时间都十分局促且没有意义。
11月12月两次跨越赤道的南半球的行程,每次都坐的是CX家的航班,所以电影版权的选择相对固定。
在来回几次看掉了几部不论是名气或者风格都比较火爆的西方大片之后,最后一次从悉尼通过香港返回北京的路上,观看了两部日本的作品。
因为是要去英语世界出差,自然是想通过西方电影,来提高对英文的敏感度的;而且一直以来对日本电影慢节奏,淡渲染,深内涵的stereotype,让我不愿意在苦大仇深的时候之外去看。
这次,因为12月以来事情的爆发,虽然不至歇斯底里或者感官崩溃, 但可能真的也已经达到了心灰意冷的境地吧,所以上来自然就想看日本的影片。
其中一部在两班航班里断续地看完了,片名叫作《Still the Water》,这部电影中文的名字不知道,本名是假名,意味不明,而这三个似通非通英文单词,构成了我对这部没有看过电影的全部感觉。
日文和中文相似,都属于topic & comment句式和语言,但却又不是很相同。
当这三个字出现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这不是一个经典的祈使句结构,still是绝不能作为动词理解的;题目似乎更像是表达the water is still the same(nomatter what happens, or even after what has happended)的感觉。
其实,看到这三个字,我的感觉说不上来,看着电影封面一对少年少女,在阳光、大海和树下的样子,那时这样一副情景的出现,像是在隐喻我心里一个已经再也达不到的梦,心里默默地心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同时也莫名的喜欢。
影片节奏如我预期般的慢,并不惊艳的少年少女换换地开展他们的故事。
少年(Kaito)很安静,似乎总是心事重重,而少女(Kyoko)则像真正16岁年纪的真爱一样,固执地带领两个人的感情。
基调奠定了之后,一组长镜头刻画了一副看似隐忍实则疯狂的性爱场景,不知道男女双方的身份,只能看到一个健美男人背后山口组一般夸张的一条青龙从肩胛一直延伸到股底。
稍后一个镜头,那个男人的尸体漂浮在清晨冷峻的大海里,警察过来调查,群众希望相信,在这个风景秀美远离城镇的小镇里,这一定是意外。
在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去海边之后,少年少女下课后,熟练地同骑一辆自行车,独处海滨,少女问少年是否是他知道此事。
少年否认,少女说自己不会跟任何人说,少年急促反抗式地再度否认。
少年一直不愿意下海游泳,他说海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少女被铺垫成为一个喜欢穿着衣服在大海里游泳的人,也许是她看到了什么,但是影片没有任何交代。
少女的妈妈是当地的萨满,当地人信奉某种特别的宗教,有独特的舞蹈和唱歌,妈妈病得很重,但不知道是什么病,只知道命不久矣。
少女的爸爸是个乐观阳光的人,为妈妈建立所有他能够确保的小幸福。
爸爸妈妈最后会开心地逗少女,关于她男朋友的事情。
大家都很和谐,虽然都知道,母亲即将离所有人而去。
少年的父母分开了,有一个片段是少年请求妈妈去东京看望爸爸,母亲虽然嘴上说不理解,但是答应了,并给出了机票。
东京,少年的爸爸是个画家也是纹身师,对话中少年有询问他们为什么分开,而爸爸的回答并不直接,但是却很真实地有那种依然牵挂,但是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分开的感觉。
父子二人去洗澡,爸爸的背后,也有一条大得夸张的青龙纹身。
在返回的飞机上,少年看着爸爸留下的纸条:“请为我保护好妈妈(Misaki),这是我们男人之间的约定。
”后来一日,矛盾爆发。
Kyoko想和Kaito做爱,Kaito拒绝。
回家后,Kaito对过来安抚坏脾气的妈妈爆发了。
他责怪她的淫乱,爸爸走后就不断和其它男人厮混,即使一个刚刚死掉,又可以再找到另外一个。
妈妈什么话都没说,站在那里任他随意地发泄。
少女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出现在小屋里,质问少年讲话的方式。
最后,少女以威严的口吻,责骂他对待感情软弱,没有决心。
男孩夺门而走。
翌日,海风大作,白天像夜晚一样的黑。
而少年的妈妈再也没有出现,既没有在家,也没有在上班的地方。
少年疯狂出门寻找的时候,少女将他引到了自己家。
此时少女的妈妈已经离开人间,而少女的爸爸安抚少年说:“以我认识的她,她没有做出轻浮的事。
你爸爸很早就离开了她,而你才是她的希望所在。
而人类正常的情感,我认为是没有必要拒绝的。
”天晴后,三人找到了妈妈所在的工作场所,男孩找到了妈妈,大声呼喊着“请让我保护你!
”,而后两人相拥。
在晴朗却清凉的红树林里,少女和少年做爱了,很细致的面部刻画,女孩有真正纯真幸福的表情。
而后,两个人躶身下海游泳,场景美如画。
《Still the Water》看完后,心里依然如刚开始看到封面时候一样,那阳光,那树,那大海,心里默默地疼,可又不知道为什么,却很喜欢。
爱情需要执着,需要决心,需要野性,也需要理解。
可逝者如斯,在这个一切都那么不明朗的时代,能够敞开心扉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得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来面对可能隐藏着的诡谲?!
我知道这部能登得上戛纳的电影,必然有诸多可以解读之处,手法亦是精妙,力度拿捏不偏不倚。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点,而且作为日本电影,本身这些中国普遍不具备的东方优秀特质,就用被质疑。
其实,作为电影本身,《Still》究竟是否优秀,我也不是很在乎的,只是。。。
只是我,这个时刻的我,看到如此的画面,对待那份开始就注定的无本之木,却流之深远的涓涓细流,情难自禁。
究竟什么是永恒,在这焦虑的世界里,那真正值得我永远虔诚信奉并追求的,原来是时间。
死亡总会到来,你知道的在那些没有对白的长镜头里,穿过平静的、涌动的、咆哮的海,阳光下的神树,海风吹起的白色窗帘,厨房里的光洁厨具,公路两旁的稻田,东京夜晚的霓虹,两种后背的纹身......关于死亡的念头向我涌来。
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是一种打发时间的胡思乱想:如果下一秒便是一切的终结。
我这一生,24岁21天。
我这一生,可列出过不少愿望清单,心比天高,可现实又难又曲折,也有无数天马星空的幻想,也曾问过自己,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是现在这样的吗。
如果下一秒死亡便降临,那我还没有坐上一辆摩托车的后座,在任何一片亚热带的海边公路上飞驰;还没有在自己的小酒馆里款待自己的朋友们,深夜不打烊,以慰藉换他们的诉说;还没有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与世界、心中的心事与情结拍成电影或诉诸笔端,唤起一部分人心中的共鸣,带去一些力量,或者,至少不再那么孤独;还没有云游四海,好好看看这世上不同的风光与活法;还没有考上全国Top2大学的研究生和全球Top10的博士,体验学霸的光环;还没有去学习MBA和戏剧表演,既有经营管理自己商业帝国的能力,又可以在精神的世界里放飞自我;还没有成为国外哪个富豪或权贵家小孩的汉语私教,并获得支持开自己的公司或者学校;还没有成为上海钟意的某区有自己一套房的人;还没有真正完全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养可以抱着睡觉的狗狗,和它一起玩耍;还没有不定时地举办各种主题Party,邀请旧友和新朋友们一同狂欢;关于人生的另一半、恋爱、婚姻、孩子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倒是决定如果遇不到那个今生值得的人一定不会将就,毕竟我如此怕痛的人若能因为某个人忍受十月怀胎的痛苦以及后续包含了太多痛苦的改变,那一定是真爱了,因此,如果我的死亡已开始凝视我,那我也看不到这一个伟大理想的实现了;享受过肉体的美好,如果真的不能再拥有也值了......这就真的是我全部的愿望了啊,有的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实现,所以是货真价实的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了!
我当然都一一试着努力过,或在努力着。
跌跌撞撞地走过好多弯路,旧伤刚刚好;在现实碰壁时,也开始选择谋爱先谋生,有时谋生的过程中给自己的意志力出了好大的难题,我在不做-焦虑-怀疑目标定的太高做不到-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就变懒惰-继续焦虑的状态下,开启了逃避式睡觉的模式:我害怕,所以天亮了我就以睡觉的方式逃避现实,荒废掉一天的时间后,晚上继续恐慌无法入睡,总之逃不掉。
我觉得我在为了体面骄傲地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活着。
我想着那一个个我真的好喜欢但可能要为了体面而割舍的愿望,和不知道谋生完轮不轮得到的愿望;也做着那些为了面子却又觉得自己做不到的目标,我已经望而却步、精疲力竭了。
哎。
但想着如果下一秒就死了,我觉得一切都轻松起来。
杏子的神圣巫女妈妈离开这个世界时,那么从容淡然,她是杏子爸爸这一生的力量,如最有劲的海涛那般,妈妈离开了,海涛依旧在;杏子当下无法释怀的;界人纯洁内心里无法理解也自然无法接受的表现淫荡的母亲;界人母亲一人难以承受的破碎;海边老爷爷越老越怕给别人添麻烦、怕给人带去不痛快的小心翼翼和印象里杏子外祖母年轻时的美丽样子;界人爸爸的选择;杏子爸爸的怀念......这所有的一切在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在死去的那个人的世界里,她过去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和她一起消失在世界里。
那些过往,对于死亡而言,只是来一趟人间的体验。
最后也无法留恋。
我从不相信往生。
就让一切就此彻底终结。
看这部电影时,外面还下着雨,雨下了好几天,是我喜欢的天气。
我坐在阳台旁的沙发上,在欣赏完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伴随着屋里类似的情绪——姥姥的眼泪。
她九十多岁了,她总是哭,总是哭,每天都在渴望并祈求死亡的降临,在我有此类记忆的印象里,她便已经渴望了近十年,可她身体依旧康健,而且健忘。
我希望她可以多忘记一些悲伤,记住快乐,忘掉渴望。
而我呢,我有一天也会死亡。
但我不想以日日渴求的方式等待它,而是想着这一刻我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至少轻盈、快乐一些。
在向死而生的漫漫长路上,也多注重一些当下的快乐,但凡现在可以做一些的就不把他们延迟到未来。
以此来避免到了最后想的还都是那些未完成的梦和难以实现的目标。
我一夜没睡,但也不要在白天沉睡,如果可以,我要死在今晚的良夜里,在夜里我安稳沉睡时,不以无法入睡的慌张和焦虑来迎接;我喜欢雨天,我立马拿起相机,去老房子接我的两只可爱狗狗,带他们去山里面踩水、玩耍、我们都不撑伞,让雨淋湿自己,我还用相机记录这一切;看完电影就写下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这样我的一部分文字就可以在这一刻定格下来,从前我堆在以后去写的文字,他们都没有随着我当时的思绪留下任何痕迹,在死亡到来之前,内心的那部分将会一片荒芜;想成为up主,没有风格也可以先发一些自自然然的好内容;想要留下文字,就找一些契合的公众号开始写你想写的故事;自己想发展的那个谋生的帝国,没事就认真思考并记录一下模式和方向,使其系统化。
想到死亡将至,我便不再拖延了,不自信的事情也可以不磨蹭地每次积累一寸欢喜。
杏子妈妈离开时,大家唱着她生前爱唱的歌,跳着她生前爱跳的舞,丈夫女儿陪在她左右,她也随着大家轻微地摇摆,以这样的方式快乐的离开了。
我要为一种意外来做准备,至少在猝不及防之时,可以回忆起更多的曾经亲手点亮的幸福。
看她的片子不多,每每看时偶间会闪过岩井俊二或是侯孝贤。
但却不似侯孝贤的平淡,或岩井俊二表里如一的冷峻。
那是另外的一种情绪,不许多加揣摩便可从镜头中直接获得的。
你却无法言说那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绪,淡然?
忧伤?
亦或是间或消极下的坚定?
喜欢她镜头下的海,上次有这样的感叹是在看《利维坦》,只是那个俄罗斯导演的海是幽暗深沉略显男性化的。
抛弃故事只是那些海也足够欣喜。
假设有人滔滔不绝对你说他有如何爱海,情感中却没有透露出丝毫敬畏与恐惧,那你可以断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只是叶公好龙。
好吧,不要那么刻薄,你可以温柔点告诉他:你只是喜欢绝非爱。
晴天的海,雨中的海,潮汐下的海⋯⋯每个时刻她都呈现着不同的颜色和情绪。
而河濑恰恰把阴天的海拍的那么立体化,让你透过画面嗅到那样阴冷潮湿略带腥咸的味道。
马尔克斯写海,那是带着玫瑰花味道,在一月里有着坏脾气的海,村子里的人们隐约闻到玫瑰花香,便似乎嗅到了死亡的来袭。
海如死神般,以自己的方式通知着即将来临的死期。
在北京河濑直美中期作品回顾展看的片子,从介绍里了解到《第二扇窗》拍摄地点不是河濑直美的故乡奈良,而是在四面靠海的奄美大岛,片长120分钟。
较之以前的作品,制作的精良实属难能可贵,但没变的是故事愈发缓慢的节奏,以及对死亡,爱欲,自然,和生存的讨论。
当然在这120分钟里,空镜头的时间比例理所当然的占了有五分之一,每一个巨猛的海浪、树木告春的风、头顶的阳光、遥无止境的路,都交织着深厚的感情与生命浓浓的的密度,像要竭力渗透进去,带着淡淡的诗意和自然主义独具的情感味道。
少年界人和少女杏子是一对恋人,某天海岛浮来一具背部刻有纹身的男子尸体,似乎这件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在到来之时,就已经开始悄悄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界人似乎总带着一点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忧愁,而杏子也因为母亲的疾病开始对死亡产生质问,影片便以这两条线索分别展开故事。
死亡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属于生命中的第一件大事,性爱也是,而这两件事情正好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里。
在故事慢慢展开的过程中,这两个少年也渐渐从心里的郁结里走出来,就如界人指责母亲淫乱的时候,杏子冲进来和他说:”你之所以这么浮躁,是你一直没有做好失去的准备。
”最后他们欣然接受了生命馈赠的一切,包括失去。
看到这里,你便会发现,这依旧是河濑直美的个人体验和生命哲学。
甚至是界人生活中缺席的父亲的角色,也是河濑直美自己的体验。
影片在结尾的时候,少男少女在森林里做爱了,顺便提一下做爱的镜头很美,丝毫没有一点秽意,之后他们潜游在了蔚蓝色的海底,便是你看到的海报,一直持续,不断变化角度与镜头,但和河濑直美之前影片一以贯之的长镜头所表达的意义完全没有改变,不论是回归森林、河流或者海底,都是又回归了生命本质的意义:延续。
需要提及的是,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便是界人来东京的这段,不单单是因为城市在河濑直美电影里的独特性,而是父子间的这种情感。
镜头穿过东京乱糟糟的夜市,父子俩意兴未阑,界人问他:你为什么非要留在东京,在任何地方不是都可以画画吗?
父亲则想和儿子喝个酩酊大醉,但儿子还未成年,还有三年,父亲拍着儿子稍显宽厚的背,眼神里都是属于父亲独有的自豪和关切“再有三年我们就能好好喝一喝了。
“接着跳转室内,两人互相搓背,父亲看着儿子开始变化的身体,骄傲的提醒说:界人也要开始有烦恼了。
至于和很多人同样困惑的纹身,我是这样想的,父亲和母亲的情人即影片开始附在海面上死去的男子背后都有一个大的纹龙,这应该是河濑直美选择用符号去省略,她不想表现母亲和她情人之间是否相爱或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但是因为父亲就是从事这样的工作,这就表明父亲和母亲选择分离是因为有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并非不再相爱,所以这个被淹死的男子背后也有一条差不多的纹龙,而这个纹龙就给她要去解释这些关系剩下了很多麻烦,你去想吧,我这里也没有唯一的答案。
这样解释可能更接近河濑直美的爱情观和态度。
另外,河濑直美在电影里加了一些当地的特色文化如:三弦,段落一:杏子一家三口躺在院子门口纳凉,兴之所至,杏子弹三弦而唱,父亲手足蹈之,弦声优美,歌声动人,其乐融融。
段落二:母亲弥留之际,想听《远行吗,爱人》,大家随着弦声唱起来:我必须走了,去一个遥远的岛屿,但我会一直记着你(歌词大概是这样的),歌词有点像是在母亲告诉杏子,死亡并不是彻底的分离和忘记。
一个小小岛屿上特有的生活活动和文化,竟是这样的富有生命的哲理,看的时候让我诧异,也感激导演向我们展现了它。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都是印满河濑直美个人美学以及个人情感标记的一部电影,我欣赏她从没有过放弃这样的创作,这在整个日本电影界以及世界电影里都是难得的,这部14年的新片没有让我失望,纵然我不太喜欢他最后有点生硬的结尾,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怎么可能会有完美的作品。
关于生命,自然,爱和理解的画面。
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带着反观的心态与视角来看待它。
它平凡,普通,伴随着海浪的声音听着老人,父母,少年少女的倾诉。
你会感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可以渺小,也可以与之融为一体。
秋日的午后,宁静又强烈的日光,透过落地窗照射在白色的房子里,在天花板顶端成拱桥状。
透明的玻璃茶几的灰尘清晰可见。
手握一杯荷叶茶。
我打开了这部随意点开的画面。
我觉得,我不想称它为一部电影,虽然它确实是一部电影,我看到的是生命,自然,爱与困惑的联系。
它是生活,我们自己或者身边切身实际发生过的,或许正在发生的生活。
杏子的父亲说,人在大自然的面前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和他对着干不具有任何意义。
这是千年,万年来的规律,生活在岛上的他们祖祖辈辈在最初一直明明白白的定理。
既然是定理,那么他必定是无法任由谁随意改变的。
唯有我们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站在除了自身以外的立场,才能够理解。
界人的性格安静,这样的人很容易陷入自己所设定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看不明白,想不通,不善表达。
而在大海面前,一场突入的暴风雨让他记起父亲说的话,要保护妈妈。
于是在风雨过后,他才明白,原来拧巴的那个人是自己,什么都不懂得的是自己。
杏子的父亲说起,是否记得你和阿岬刚来岛上的时候么,她所有的能量来源于你。
单身母亲,上高中的儿子,独自工作,在岛上安静而忙碌的生活。
寂寞,孤独,苦闷不仅仅存在与自己一个人身上。
母亲总是那么帅气的样子,只是在孩子面前,她总是当那个坚强的人。
生活已经如此辛苦,生命已经如此脆弱,所以相信每一人,成年者都不会去对待生命轻率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开始不理解,但请试着去理解母亲。
而开始,海里的那具尸体,可以说他对待自我过去轻率,也可以说,这是个人选择,旁人无法就此做定义。
大海,可以吞噬一切东西。
但,当人们冲浪的时候,借助的是最后海浪的力量,最后那一股力量,你会感到自己与它融为一体。
相对与界人对大海的讨厌,杏子和所有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样,自然的喜欢海,常常穿着校服在海里游泳,兴致所致时来一个仰脚翻。
烦恼,每个人都有,少女的烦恼大多是来自与不知道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是否也喜欢自己,杏子也逃不过着既定的烦恼。
不过她是个大胆的孩子,在海边,她主动亲吻了男孩,回到家门口时,告诉男孩,我喜欢你,你呢?
得到肯定回答之后心满意足的互道晚安。
我想,这一句我喜欢你,你呢?
换做你,我,她/他。
校园里的多少少男少女。
又或者长大后的我们,有多少人有勇气对自己尚未不确定的感觉问出口,我们顾虑面子,害怕被拒绝,更害怕拒绝之后的尴尬,或者我们害怕之后彼此见面无法成为朋友。
所以我千方百计的试探,如果结果是单方面的话,通常有的人选择保持好朋友的关系,或者独自一个人远离对方。
这似乎联想得太远了。
但这就是关于爱情,关于生活,或许你正在经历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女孩不一定要矜持的等待男孩追,想必现代女孩大多都进化成supergirl了。
所以,爱,要说出口,管它结果,表白再说,如被拒绝,去看大海,大海不会拒绝任何人的叨扰。
老人说,人老了之后就尽量不去麻烦他人了,变得越来越胆小。
但你们应该可以很大胆,孩子就应该是大胆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想做的事情就去做。
想起了母亲住院时,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病房里,打电话给舅舅也尽量把情况说的恨轻巧,叮嘱不让外婆知道,打电话给我,叫我不要回家,不用担心,不必回去照顾,正常上班。
年轻时的我们总是索取,所得一切以为理所当然。
长大之后,我们开始学会了自处自理。
与世界的相处,即使遇见了黑洞,这个黑洞变得无比庞大,直至在内心爆炸,我们仍旧无法告诉任何人,我们害怕麻烦。
指导老了之后,如老人所说,变得更加胆小了。
新生儿开始也对世界,周遭的人事充满恐惧,也可以说是胆小的,一个是人生的开始阶段,一个是人生即将结束阶段,然而两者前后都一味的相似。
从孩子还原成孩子。
等我们都长大了,父母就成了我们的孩子。
老人也有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或许只是因为自己不能再游泳了而感到遗憾。
片尾老老人说,我再也不能游泳了,我再也不能游泳了。
那些孩子其实都不知道海里到底存在着什么。
时间,岁月,它会告诉你,海里有什么。
如果你想看,克服你的恐惧,与她融为一体的时候或许会直知晓答案。
亦或得以一睹她的芳华。
生老病死,人,躲不过的宿命,任何生命的到来,消失或许并非偶然,也并非毫无缘由。
当我们在该困惑的年龄就看透一切,那人生来未免显得苍白无趣。
当杏子以为自己的母亲既然是女巫应该不会死的时候。
这是她的困惑,然而,如果她早已看清世事,或许不会觉得内心苦闷,无解。
也就不会唱,你一定要走吗,那我该怎么办呢,人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候不需要答案,需要的是感受。
开心也好,伤心也好,这是大海,暴雨,台风,数目等等一切事物无法感知的情绪。
或许最后我们都会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即使是有缺憾,生命本就有她既定的路程。
杏子的母亲说,她并不惧怕死亡,听说大陆的人们,生病了就想尽办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她或许觉得可笑。
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豁达的生死观。
孔子说,六十而知天命,有时候并不需要等到六十才知天命。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命运这种东西,即使善待她也未必换来六十年的生命。
但我们仍旧选择善待她,正是因为生命不知道何时消失。
有的人,很多人,有很多尚未达成的梦想,心愿。
但如果命运注定就此终结,那么平和的,像杏子的母亲那样,平和的接受她如何。
因为她的生命和女儿的生命已经缠绕在一起,所以她不害怕。
因为女儿是她生命的延续,所以并不害怕。
最后杏子的母亲,在村民们的歌舞中静静的闭上了眼睛。
森林,大海,乌云涌动,变幻莫测,风雨过后的天更晴朗,空气更清新。
这是大自然经历洗刷后的新生。
我们的烦恼,痛苦,悲伤。
也会经历时间的洗刷变得更加透澈,清明。
多人、物局部特写多手持摇晃镜头对人物神情流露(多长镜头 人物对话多摇镜 ——问答时剪辑平缓 非硬切)应情绪氛围选择虚胶 色彩低调低沉低光比青春期的思索 是不论受什么影响都有的 想讨论的东西太多太杂了病床前跳舞那段和关于死亡生命缠绕延续的思考着实不喜欢 男主爱情观的可笑狂妄 狭隘自大 父亲感情的缺失 反倒不是矛盾的导火索 一直在身边的母亲却是想爆发和挣脱的 原生的缺陷不单两方的罪 还有青春萌芽的钻牛角尖 无力压抑的苦闷思考 我该死的青春也充满了很多的不懂 但不是旁人的劝导 而是👇所以导演 这很矛盾 说教有意味 但没有真情实感 没有感情的抒情是没有温度的 飘渺玄乎 故作深沉的晦涩有感的台词1.自己的问题自己思考,你会想明白的,虽然不容易,但其实很简单,这样做,把手放在胸口,抚心自问,能让心里舒服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2.东京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力量,一种独有的温暖,虽然我并未走遍世界,但是在东京,我所指的都是精神层面的,我能感受到一种富足感,至今仍能感受到,我总是很忙碌,让我倍感疲惫,时间飞快流逝,但即使如此,这座城市让我更加渴望表达自己。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第二扇窗》,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河濑直美真心不知道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但她贵在是一个营造氛围的好手。
麦麦景色好美啊,尤其是水中的场景,少年在海里游的几个画面简直难忘。
但内容感觉好空,理解是要表达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成长与迷茫,但总有种生搬硬套,非要凑成一部片子的迷惑。
Pincent阿姨片也有一些看上去是相当浅显的,像是公式化组接起来的一样。
只对一些局部仍有好感,如海水汹涌的“视听触感”和直接利用年轻的身体来表达,仍有一些冲击力。
一桶猫可能是对这种表达情绪和氛围的电影不感兴趣吧 整体给人一种端着的感觉 到处都流露着刻意 野心很大最后却没有说服力 只有摄影确实很美 无数的空镜就好像风景宣传片Joeyside未免太drama了点吧河濑大妈子夜无人山羊放血、原住民岛歌、少年和少女晒黑的肤色,有些符号是情,有些符号是命;男孩念念不舍的纹身是病,那个令人牵肠挂肚的男孩也是病,所以要治好他、也为了痊愈我自己,请让我们做爱吧。
女孩的部分很成立,但男孩所有激烈的情绪爆发和全自动和解都像是为了奔着和女孩的“修行”而去,结尾确实美不胜收,而电影也确实只惊艳了我这几十秒就收了。
约克纳帕塔法美感也会过载,过载便会倾覆。
河濑直美的空镜和奄美大岛是她的基座,所以倾覆了也还是一息尚存。
我略知她一二野生的姿态是河濑直美与挚爱的森林所做的分手的决心,宏大的海洋变成她手下亲近大自然的最新法宝,但是无论是语焉不详的成长轨迹还是奇情幻爱的男女纠缠,都在万物有灵的人生议题上落了下乘,海洋无法对抗森林,你能感受到镜头的偏爱与不舍。
一丝不挂的泳者在蓝色中肆意游荡,你无法联想到这美丽是如此咸湿,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苦中也无法作乐。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张艺谋《归来》没能入围戛纳主竞赛,使得只有河濑直美《第二扇窗》在挑亚洲电影的大梁。
河濑直美,一个拍纪录片出身的女导演,看她的片子需要比看小津更加一倍的耐心。
从《拥抱》到《黄樱花的来信》,日本导演历代相传最屌的一点就是在完成了现代化的同时又保存了自己的美学特质。
他们不会今天学美国明天学欧洲,他们发明和制造着这个世界最广泛运用的摄影机。
在缺少偶像派导演的今天,河濑直美有着取代贾樟柯的潜力。
河濑直美作为一个女导演,经常自己掌机摄影,加上十几年的纪录片生涯,把她的耐心和毅力磨练得惊为天人。
最后,作为脑残粉,4月18日恭祝《第二扇窗》勇夺金棕榈。
散文诗电影: 山峦、大海、天空、树林等自然风光拍摄得旖丽炫目,不过隐喻的场景太过流俗,比如起重机剪掉树枝,去世前的台风。
做得最好的仍然是民俗场景,比如妈妈临终床前的三味线民歌,跟《沙罗双树》里的处理手法相似。
只有在这类极度陌生化的场景里,河濑直美的作品才会散发出吸引的魅力。
最后一幕裸泳戏也算是点睛之笔。
在影片的一开头,镜头给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大海重复的拍打浪花,急湍得水波以及灰朦的天空,这一切像要被吞噬了一般让人发慌,却又感到无力,然后突然镜头又一切,一个平静的让人感到有什么要发生的海滩镜头。
导演河濑直美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在电影里也能看出,空镜头一边又一边的重复的大自然行为,真实的让人忘记摄像机的存在。
也因如此,所以她把第二扇窗的取景地放在了鹿儿岛,一个被大自然包围的美丽小岛:天空、山坡、森林、海洋、珊瑚等等,唯美的不可思议。
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有两个割羊的特写镜头,近乎残忍的特写,一只挣扎的羊,一刀下去,鲜血,停止挣扎,死亡。
我觉得这里面都有隐喻。
其一它一种阶级性暗示,在人面前,动物是可以被控制被利用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认为人才是无敌的。
其实在人的上面,便是自然。
在大自然面前,人永远是被动地,是被控制的那一方。
大自然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在自然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让人感到敬畏;另外一种含义就是面对死亡,我们都束手无策。
它是一件必然的事清,只是时间问题。
切入内容:河濑直美把那么多的镜头给予海,从它着手,它是宇宙的一个神奇产物,未知的浩瀚没人能读的懂它。
大海是男主人公界人第一次看到一句尸体浮在他的眼前,那是他最直面感受到死亡的气息的一次,从此,他害怕大海,害怕死亡,他把那种害怕压抑在心里。
而女主人公结子则是因为她的母亲病重,而开始去思考死亡。
此时的他们都是青涩而懵懂的。
其实按常理来说,作为一个16岁少女,应该是不会问出:“人死了以后还会复活吗?
”或者“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吗?
”这种低级问题的。
但是导演这样安排总是有她的想法吧,16岁正是开始探索世界的年纪,对很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
就是要有了这样的设定才好继续之后的剧情嘛...比如男主人公去东京找了他的爸爸,通过男人与男人的对话方式对生活的理解又深刻了一步。
而女主人公则是通过母亲病重时全家人一起度过美丽的时光,当妈妈沉醉在大自然的和风,阳光,绿叶,泥土中时,那是将死之人才能更细致的体会到生活、世界的美好...在被动地接受与主动地承担中,少年与少女都开始放下心理的恐惧。
后半部分,少年骂了自己的母亲因为怀疑她和别的男人有过性关系,而在台风来临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妈妈,在这里,少年就完成了男孩向男人的蜕变,他开始理解到什么才是真的爱。
他跑着去他妈妈上班的地方大声喊出:“妈妈,我来保护你以后都由我来保护你。
”这是他和他爸爸之间的约定,男人之间的约定。
而少女在后来也能淡然的接受母亲死亡的消息。
因为她好像发现,其实死亡也没有那么可怕,如果能在活着的时候好好地去爱的话。
影片得最后,男女主人公终于发生了性关系,一起完成了少年向成人蜕变的关键一步,男孩在消除了和妈妈的误会时同时也消除了对大海对死亡的恐惧。
而后两人赤身裸体的在蔚蓝的海里游泳拉着手翻转,自由的像抓不住的鱼。
就像女主在影片中说的那样,他们与大海融为了一体。
他们接受了自然赋予的一切。
是电影是自然 应有狂暴风雨 结尾美煞旁人
沙罗双树>>>殡之森>第二扇窗问题与《殡之森》如出一辙,人物的喧哗过分破坏了自然的宁静,河濑直美的说教欲是她目前阶段最大的致命伤。
太巧了,完全就是最近正在想的,被她用电影表达了一遍;甚至这一电影之外的巧合,也被包融在电影所激荡出的大海之内;生活、电影、大海,是同一件事;不啰嗦了,听海浪声
摄影和主题都是非常可取的。但是,naomi,你还是去拍纪录片吧,别糟蹋了。
愛是我們心中最大的浪潮。它吞噬,粘稠,深不可知,可是不要害怕,在最后一支巨浪襲來時與它融為一體,你終獲能量。
阿姨不拍奈良,却依旧烙印着浓浓的奈良魂,这一次,树林化作了大海。奄美大岛与东京,一个国度里的两种世界。
評論犀利得令人顫抖 大概喜歡本片的只有河瀨腦殘粉以及我這種完全沒看過河瀨的人
ハシケン的配樂超喜歡了。喜歡女孩一家三個人互相膝枕,男孩回東京見父親,尤其喜歡虹郎自行車載淳子的場面。其他就是大型說教現場+大型竜美大島觀光宣傳片。河瀨阿姨故事方面本來就不是很強,這次景也拍得刻意,像來竜美大島取景了就一定要狂拍一氣。虹郎當年演得不如淳子,也可能因為角色不好發揮。
非常一般的片子。空空如也
17 Jan, 2015. 「不要羞于去感受旷野的风,潺潺的河水,树木,漫天的星斗,头顶呼啸的飞鸟,而它们毫无意义,和其他无意义之事一样。」
散淡静美,为身患现代病的人找心灵出口,还是女导演一贯的标志性镜头,浓浓的母性心结,散文诗式的故事移植到日本南部奄美群岛,仍专注于自然主义情怀、人与土地生老病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隐秘与依赖的初衷意旨。 除了一些台词略显生涩,都很喜欢,两个青春期的小演员尤其好。四星推荐。
生命。
形式很文艺,内容装文艺
一星给摄影画面
重复了一遍《沙罗双树》,山羊的哀嚎和两段三弦太好了
就是这么慢慢地慢慢地,到最后沸腾
HKAFF 2014
3.5
看得出来导演和编剧都卯足了劲“一削啃妹”地试图打造一部深刻丰富又充满内涵的人生感悟,可惜“KI磨气瓦鲁一”,我现在巴不得所有的小孩儿都傻乎乎瓜兮兮的阔爱得死才好~~~最桑心的事情莫过于秀了下限还被说成是秀得不好看了,没必要对吧~~~~
河濑第一部,看得人心旷神怡,不明白为什么会差评的这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