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2013-8-11 星期日大陆肿么了,小时代1居然能狂收近5亿票房,如果我们不抵制四娘烂片,恐怕小时代10.0也只是未完待续。
作为屌丝文青一员的我,再怎么样,我也不想再摊上四娘这个破时代的破事儿,因为七月份花了35大洋入场看小时代1时,鸡毛蒜皮已经掉落一地,更别提那一身节操碎落一地,作为大陆影迷,烂片忍受力不是一般般的好,可,四娘的小时代真的是我的烂片上限了。
本该小时代2或小时代12上不上映都与我无关,可8号上映了,四娘这块红砖又拍到咱们中国大大小小的荧屏上,这倒没什么,重点是,今天晚上我浏览了2013上半年大陆票房排行榜,小时代1居然狂收4.753亿票房,我当时看到这个数字,瞠目结舌之余我肠子也悔青了,因为第一部我也有份买票入场,35块,我可以去pizza客吃一顿至尊套餐了。
我不明白小时代1的4.7亿票房从何而来,当然,四娘有强大的粉丝团,或者你可以说四娘拥有强大的脑残粉,可,脑残也得有个脑子吧,这样的烂片,居然还能引起那一坨坨懵懂少女的尖叫声不断?
其次,我始终不能相信这样的烂片能有4.7亿票房,但如果这4.7亿不像豆瓣上大堆水军那样水的话,那恐怕地球人再也阻挡不了四娘小时代的2.0、3.0甚至13.0。
我只看过电影小时代1,可我怎么也不觉得它跟原著小说小时代1.0有一毛钱关系,电影小时代1只是又长又臭地呻吟她们奢华的青春,再甚者,四娘还用一个长镜头来缓缓拍摄郭采洁这个傻逼顾里在无人小街上哭泣的,我只想说,多大点事嘛,就拍几滴眼泪和几盏路灯嘛,用不着长镜头吧。
电影版小时代1根本上连小说版1.0的一半内容都木有拍摄出来,而四娘的小时代2却立马变成了小时代2青木时代,而作为小说版的青木时代其实是小时代1.5,不过是在1.0的基础上增添一大堆意淫漫画,然后四娘便堂而皇之地继续卖他的破书。
我不知道四娘的电影小时代还会出多少部,我估计至少会出4部,因为至少要与他编辑的小时代四部曲同步嘛。
但,小时代1的电影版只是拍摄原著小说的三分之一,如果四娘接下来的2.0或XX.0还能像第一部那样赚钱至少不会亏钱的话,我估计小时代10.0都可能未完待续。
所以,凌晨时分写下这点破文字,不为喷四娘有多脑残或其他云云,只不过是给大家提个醒或让大家能加入这场抵制烂片的声援里头。
4.7亿的票房,对于一个79天拍出两部118分钟影片的导演,而且这个导演还在这79天里编辑他的小说版小时代4.0,毫无疑问,四娘是无比的成功。
然而成功得看处于什么样的身份,从前初中时我以为郭敬明是个作家,上了高中看韩寒的书以后,我认为他是个成功的编辑,因为她的《夏至》或其他我都记不起名字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照搬韩国小说或其他不大出名的小说,然后重新编辑再加上郭敬明这个作假名字,堂而皇之地推向书架上。
再到后来我知道他接手了柯艾杂志社和做了一个真正的主编,继而推出了杂志史上最为坑爹的《最小说》,从10块钱一本到15块,再到20块,如今估计已经升到25块了,他的破杂志基本与中国猪肉价格起飞,可,人家猪肉还懂得与GDP看齐,还会降降价神马的。
再到导演小时代影片以后,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也能挤入导演行列,可,导演这事我倒觉得他没摊上,我倒觉得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人,不折不扣的暴发户。
先讲点题材话,之前达芬奇奢侈假冒家具四娘就已经摊上过事了,上百万的一套达芬奇沙发威武地摆放在他办公室里头,那会央视315打假新闻播出时,四娘家的达芬奇马上就撤了,幸好央视打假只是打在那些家具而不是那些坐在家具上的所谓作家,不然四娘的节操又该洒落一地了。
回到四娘商人这个身份上,当然,尽管我不喜欢他编辑的小说或主编的杂志,更别提她用79天拍出来的两部电影,但,我还是挺佩服四娘的,至少在商人这个身份上,他取得辉煌成绩,能买起百万家具已经是实力的证明,尽管最后发现给达芬奇坑了,多行必自毙嘛,他老人家坑读者坑多了,也该让被坑一次嘛。
而在小时代1的电影宣传时,又可以说,四娘是个成功的营销高手,因为影片还没上映,地铁啊,公交或其他能挂海报的烂尾楼几乎都能见到小时代的海报,而那段美轮美奂的预告片更是再网路上引起一阵热议,继而便是电视宣传,恶心的芒果台和能去的电影台几乎都跑遍。
再者,重提旧事,以一篇“日韩人”的博文,再次将自己推上话题的风口浪尖,本来是咸丰年前与韩寒的一件破事,四娘倒是聪明,等到电影宣传才利用这件破事来炒作自己来营销自己。
再者就是,四娘懂得,作为他的第一部影片,商人重利轻“别理”嘛,利益为重,所以尽管作为烂片女王的杨幂,四娘依旧毫不犹豫地高薪请来她本色饰演杨潇,因为杨幂也拥有强大的脑残粉丝团,当年那部烂得无以复加的《孤岛惊魂》就是靠着脑残粉狂赚9千多万。
估计四娘看准杨幂的残粉,当然,他自身的粉丝也不少。
PS:一部烂片能有近五亿的大陆票房,在台湾香港上映几周却只收得几十万票房,可想而知,大陆电影业有多大的问题了。
粉丝做的事情是捐钱给偶像,以表支持,不论偶像质量如何,这个行为本身能给粉丝带来精神上的虚拟交流体验。
那么有了粉丝的钱,偶像才能够继续活跃下去,那么粉丝就能够一直看见自己的偶像活跃在这个或者那个圈子,那么偶像就会活力爆棚,虽然偶像只是为了敛财而已。
而当他敛财成功,并且用这些钱换来的物质以示众人的时候,粉丝会惊叫,并且感觉到自己支持对人了,并且油然而生一种自恋式的喜爱与特定情况下爆发的优越感。
那么如此反复,良性循环。
对于我们而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省下一笔钱,吃多一点饭,如此反复,也许也是一个良性循环。
柴智屏,靠偶像谋生的女商人。
郭敬明,靠女人谋生的性别不明商人。
整个事件的定义可以参照对这两个人的定义。
在这里提倡,非脑残粉请通过网络,最先下载本片枪版,用省下的钱买一顿饭,边吃边看,阅后再议。
不过,可以事先打分!
在我看来,公开谈论《小时代》都是一件蠢事。
但这不是一篇黑《小时代》黑郭敬明的评论。
写这个东西换不到一分钱,所以暂且把我的主观当客观用。
我是86年的,大概在16,7岁的时候接触到郭敬明,读了《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和一本杂集忘了名字。
《幻城》不入流;《梦》倒是不错,不过没多久被证实是抄的;让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那本杂集里的一句“我爱钱,钱也爱我。
”当时我并未察觉这个连买班尼路也要炫耀的少年究竟如何讨财神喜欢,笑笑就把那书扔下了。
再一次看见他是在不久后的一期《快乐大本营》上,郭敬明作为嘉宾出席,何炅草草的介绍了一下他,随后的环节几乎就再也没有他的镜头。
直到节目完毕所有演职人员一共站在舞台上欢庆结束时,摄像师才给了他一个特写。
一个其貌不扬气质萎靡的矮小少年,瘦弱的身躯被人群挡来推去,眼里带着落寞与不甘。
如果他是个豁达的人,肯定会明白这是一档娱乐节目,当时他毫无娱乐价值自然不会是主角被冷落更是理所当然。
可郭敬明是个豁达的人么,这个我不太清楚。
郭敬明无疑是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至于才华,我认为有。
至于你们怎么看是你们的事。
我只是没有喜欢过他,所以现在也不怎么讨厌他。
再后来,我看到了他的成功,无论是整容也好投机也罢,从动机学的角度看骂他的人其实更有趣。
简而言之,就是骂贪腐又拼命考公务员骂垄断只是因为他们没聘用你……不用再举例,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好批评的,本来人性的基础就是自私。
至于“风骨”之类的东西,那是要被人嘲笑的。
对郭敬明的恶感无非就是我们都不要脸为什么他就混的比我好?
如今纸媒奄奄一息,郭敬明及时做起了电影。
本来他的小说就仅有时效价值,想必他本人是最清楚这一点的,他也坦承想拍电影很久了。
作为一个爱看电影但是不懂拍电影但是想要了解的拍电影爱好者,我买票去电影院看了他的处女作。
觉得还不错。
挺好笑的,让我出于真心的笑了几次,这就很不错了。
本来对他就没有多高的要求。
呃废话一句我的个人看法:一个人对自身要求多一些对外界要求少一些的话,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好不少。
不过我是不会花钱去看下集了,想当然的觉得和1应该差不多。
如果有个可爱的妹子坚持要求我陪她看,我也不会十分抗拒。
打了这么多废话还是顺手发了把删了怪可惜的。
不回复评论,拜拜。
--我又回来了,刚刚看完小时代2。
老相好叫我陪她看,她刚20岁,这没什么问题吧。
虽然镜头衔接的莫名其妙,也算得上清楚的讲明白了一个故事,但是缺乏连贯性有点像没上油的齿轮。
很多镜头可以看得出郭导还是做了很多功课或者看过很多电影,导致了整个叙事风格的高度不统一。
摄影师还是很不错的。
谈谈角色吧,杨幂柯震东负分,体会不到一丝叫演技的东西。
另外宫洺的人设就是用来搞笑的吧,那就不吐槽了。
郭采洁和郭碧婷在用力程度上匀和一下感觉会更好。
郭采洁的服装肯定是郭导的品位,了不起的郭采洁居然把那些东西都穿得毫无违和感实在了不起。
好评还算多hold住姐只有片尾比较亮,算是引爆了宫洺这个隐形谐星。
周崇光这个角色的定为应该就是花瓶吧,有几个镜头还是蛮有人味的,不过听说他现在是郭导的新欢,那一闪即逝的眼神里有些舞女的辛酸。
还有别的角色吗我不太记得了。
呃我这样说有些刻薄了,总而言之,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参与这场郭导的闹剧的诸位都应该算得上尽心尽力了。
这年头写个正儿八经的“影评”感觉自己挺非主流的。
再见。
我又回来了,我想起有句关键的吐槽忘了说。
本来配乐还算中规中矩的,周崇光胃癌后和宫洺见面时配的是啥JB玩意啊!!!
另外,我认为把影评发在小时代吧才是对的。
刚刚发了一份过去。
http://tieba.baidu.com/p/2518714615黑粉的论调我比较赞同两个。
1,老郭就是骗小孩钱的一把好手。
2,交流跨越不了年龄的代沟。
还有一个问题,归根结底不是郭敬明的错。
这个问题就是“像《小时代》这种水平的电影或者说郭敬明这种艺术天分的人不应该占用这么多的公共资源”,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该检讨一下自己。
有人会说,你不爱看可以不看!
亲爱的,你知道么,人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
你无法拒绝你妈妈让你去接电话,也无法拒绝你爸爸让你出门买根烟。
当然,也无法拒绝闪烁着惊光请你去看小时代2的那双眼。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人生虽然有很多无可奈何,可是有些事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去做的。
钱并不是万能的,花钱买不到亲情,花钱也买不到爱情。
花再多的钱也不能让我去看小时代3。
我牺牲了自己,为何种姿势能在电影院睡觉做出了深刻的研究。
1.普通的头靠着椅子上睡。
(这种姿势对脖子不好2.手杵着脑袋睡。
(这种姿势对手的抗压能力要求很高3.趴在面前的背椅睡。
(这种姿势适用于面前没人的情况。
4.整个人趴在旁边的椅子上睡。
(这种姿势适用于旁边没人的情况下,且对腰部有很高要求5.回家睡觉(强烈推荐。
如果说小时代是一坨屎,《小时代2》就是一坨屎还被人削掉了头上那个妙不可言的尖。
我之前并不打算看《小时代2》,因为已经见识了郭敬明的拜金之后就不用继续为他的票房捧场了,而且我周围没有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小时代》这个系列的。
我们觉得它太赤裸,简直是把我等工薪阶层拉到大街上爆cei一顿,再眼睁睁的看着有钱人过来买我们流过的血。
但《小时代2》我还是看了,是跟我朋友一起看的。
我是第一次看,她是第五次看。
然后我就突然意识到像我发小这种就是传说中的《小时代》的受众群。
她说她第一次看也觉得这什么玩意啊,然后又看了看觉得那种姐妹情谊就是她生活的真谛,只不过人家是高大上,在她的头顶上生活。
她疯狂的迷恋着顾里这样的女孩子,觉得如果和她在一起就算是低人一等的跟班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社会已经沾染上的“一切向钱看”的恶习。
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样的财富面前还不如一个名牌包来的实惠。
所以郭敬明还是击中了一部分人的内心世界。
她们喜欢名牌,崇拜着像顾里一样的女孩并梦想成为她的闺蜜。
她们像林萧,但可能表现的更势力一点,她们也有一个乱七八糟的生活,出入各大时尚场所,妄图以自拍把自己嵌入到那种生活之中。
虽她们的生活并不是被钞票充斥,但事实上如果有机会,她们一定会前赴后继的冲上去。
郭敬明在21世界的中国炮制出这样一个供这个特定群体意淫的美梦,就好像80年代的琼瑶陪着两岸三地的女人一起做梦一样。
当然他造梦的技术不怎么样,以阶级来划分的话,他不过是一个仰望着上流社会的充其量是大管家的角色。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根本不认为他在传递一种价值观,因为如果他有个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小时代》最起码应该拜金的更好看才对。
事实上它的混乱不堪恰好可以说明,郭敬明仅仅只能片段的重现他的黄金王国,还只能以一种穷讲究的文艺方式来意淫,他把自己包裹在金钱里,像一个火焰弹迅速的射向群众,有一部分人被烧伤了,更多的人在旁边咒骂着这样的行为。
但当然,也有一部分死士本来就过着渴望纵火的生活,他们站到郭敬明的前面,为他挡住了他人的职责。
这就是粉丝。
而为什么这些粉丝都涉世未深?
因为我们普通人已经被真实伤的体无完肤,根本不相信这样黄金般炫耀的感觉,在我们看来狗屎都比它真实。
但还有那样一些人她们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生活过,她们看或者没看过郭敬明,却着实憧憬着他笔下的生活,她们养足了他,他就为她们造梦。
他是个拜金的造梦者,你说这叫意境,我说这是饮鸩止渴。
看到以后立马把这好友拉黑了,太可怕了,原文如下:对不起,我又要表扬《小时代2》了,你见过有内地导演把背叛、死亡、仇恨拍得笑破肚皮的么?
郭敬明做到了!
12.6亿的《泰囧》算什么?
论影片的艺术呈现手法以及所达到的喜剧效果,徐峥和郭敬明之间隔着1000个姚明。
徐峥,我知道你很努力了,但你真的没本事拍出一部《小时代》,滚粗吧!
矮子:这次电影要上映了,我很担心票房策划:这个不用担心,你的脑残粉肯定会去看,先保证基本票房,然后我去随便雇几个人去网上发些帖子把你这个电影炒起来,再找一部分人把你的电影喷的狗血淋头矮子:为什么还要找人喷策划:你懂个BIBI,你一骂,就有人想到底难看到什么程度,他们也会去看,毕竟这边人傻钱多速来矮子:你果然是个人才,找你果然没错策划:但是,还有一点,你在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放话一定要狠,把那群没看你电影就在喷的人调动起来矮子:看我的新闻发布会当天矮子:你们这群没看过我电影,纯属为了黑而黑的人没资格骂我!
众人:你等着,我现在就去看,等会我回来骂你个天昏地暗策划:好了,成功了,走您转载自:ACfun #475 乔尼亚·斯德辛
青春和成长是整套《小时代》系列的最强音。
和《小时代2》一样,许多表现成长的影视都选择在后期“黑化”基调,比如《哈利波特》第五集往后,比如《超人前传》第六季之后,灰暗残酷的现实搏斗令曾经阳光明媚的少男少女心力交瘁。
成长要经历创痛,这不难理解。
《小时代2》“坠入黑暗”的立意不错,也充分具备扩展第一集格局的潜力,但矛盾的起点编排不慎,反成了自曝其短的软肋。
猝不及防的祸起萧墙,秘而不宣的感情关系,信任与隐瞒的心理博弈,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以及老掉牙的煽情法宝——车祸和绝症,编织成一张滴水不漏的大网,将所有主人公兜进一场充满了指责、仇恨、委屈和彷徨的情绪风暴中。
戏剧冲突很足,问题是,他们好像几乎不和外界发生任何交流,一门心思扎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过生活,尤其是让男女以排列组合顺序,轮流作两两感情联结,这是《生活大爆炸》之类高度封闭的情景喜剧才会采用的套路。
《小时代》不是情景喜剧,而是耗资不菲的时尚大片,主人公身处上海这个繁华之都、社交之都、令人纸醉金迷享乐无穷的魔都,且“先进帮扶后进”,个个走在时尚的最前沿,他们在片中短短几年的见识阅历和奢侈享受,已比大多数观众一辈子还多,因此,具体到交际圈子、情爱对象的选择,纵然不是《喜爱夜蒲》那么广阔豪放,怎么也得媲美《婚前试爱》的艳遇不断吧。
来来回回就在这三瓜两枣中打转,一纠缠就好几年,难道接触这么多,竟遇不到其他人选吗。
郭敬明热衷男色,在第一集已昭然若揭,但仍属克制,这回终于抑制不住,变本加厉,唯恐天下不乱。
凡有年轻男角登场,必有脸部几乎贴到镜头的高精度特写,或喜或悲,或嗔或恨,或笑意盎然或潸然泪下,都被从各个角度紧密无缺的捕获到,几乎每换一个表情,就要不厌其烦的加一个特写。
更有裸身出镜时,让镜头近距离扫过上身每一寸肌肉,连沐浴露广告也要自惭形秽。
相比之下,诸多美女的脸部特写不但数量少得多,镜头距离也比较正常,全没有那么浓浓的炫耀感。
片中男角,大多是独自出场,有机会享受这种全方位的画面优待。
而女角则是结伴成群时居多,哪怕穿了一身露背的性感礼服,也只远远给个镜头,郭敬明对于性感的审美品味和欣赏取向,似乎在佐证某些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和笔者同去的朋友抱怨,片中几个帅哥不但长的相似,连装束发型都如出一辙,实在分不清。
笔者后来想想,郭导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唯一的解释是,他就好这一口,选了这一群角儿,宁可让观众分不清,也要给自己过足眼瘾,以及其他的不知什么瘾。
片中年轻一代都是当红偶像出演,养眼的很,但中年人的选角就水准大失。
笔者曾以偶像美剧作比为《小时代1》辩护,但偶像美剧不会只打扮年轻一辈。
从《罗斯维尔》到《绿箭侠》,青少年固然个个光芒四射,看他们的父母辈,中年美妇风姿绰约,中年绅士棱角迷人,这还不算,镜头还会时不时偷瞄一把她们光滑纤细的小腿,和他们完美无瑕的胸肌,这才是偶像派帅哥美女成熟后该有的样子。
而《小时代2》里的中年人色相贫瘠,两位戏份不少的母亲徐娘早已过了半老,风韵荡然无存,妆容掩不住老态,收购发布会和订婚仪式上亮相的几位,男的头发稀疏眼神猥琐,女的皱纹从脑门堆到了脖子。
想想校花校草们过上二十年若是这个样子,多令人寒心。
虽然依旧没有期待中的私人飞机、巡弋游艇和欧洲毕业旅行,但影片的炫富指数总算比第一集有所提高,不再是窝在一个小阳台过圣诞、摆几张椅子搞发布会那种土鳖行径了。
林萧和顾里的关系犹如华生和福尔摩斯,虽然以前者视角叙述,但后者才是大放异彩的主角,感情漩涡里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心人物,商战戏码中她又是无可替代的一号智囊,与宫洺和叶传萍的交锋构成一条重要的励志线索,甚至主宰了高潮对决。
富人翻身当了女一号,影片也有了更多机会来触及高端洋气的领域,终于能见些别墅会所、锦衣玉食,终于有上亿的现金流能充充门面,也终于能在台词里多出现几个奢侈品牌了。
唯一不满的是,顾里这样的人,就不该让她和大娘水饺有任何交集。
文/方聿南
有一天,某人在看《金瓶梅》时,心中忽然有些困惑:“根据《水浒传》中记载,武大郎身高不足五尺,宋朝的尺寸,一尺等于31.68cm,算起来武大郎1.5米左右吧。
1.5也没有很矮的啊,都可以写好几本《小时代》了!
”这是迄今为止我见过最棒的高端黑,而且完全是无心之举。
对于这类看《金瓶梅》不忘学习和深究的好同志,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话说回来,在“专注黑《小时代》三十年”群体中,别人既然给你贴了这样的标签,你说你其实真的很客观去看待那样一部电影那样一个人,他们也不会信。
在他们的定义里,说四娘和《小时代》好话,至少不给差评,那才叫客观。
于是冷笑三声之后,索性放开来说。
昨天一个只看了这篇文章最后一段的群友,给出了三个结论:“评的真刻薄,一个根本无法接近郭敬明的人写出了一篇自以为很了解郭敬明的东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劲地骂人家,然后看着人家怎么成功”、“你这样的人,这辈子应该也没法给自己创建一个维基百科了”。
我不知道四娘的粉丝是不是也都会有类似的心理,理解、成功、名望,大抵也就是他们觉得可以宽容一切的缘由,他们觉得一切恶评《小时代》和郭小四的人都是出于嫉妒,对于这一类逻辑,我直接冠之以“脑残”之名,这就是我的“傲慢与偏见”。
用某个朋友的话来讲,《小时代2》就是“比1还2”。
所有吐槽《小时代》的东西,我在第一篇影评里已经写的够清楚了,广大网友的各种神来之语也比我骂得更有力,所以这篇文章里我不准备再细述《青木时代》是如何“比1还2”。
这么无聊的事情做一次就够了,烂片本来就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而脑残粉是你看着他吃翔,好心想提醒他一下,他还以为你要抢他翔的那些人,无药可救。
所以,既然这是你们所认为的成长的一个阶段,那就姑且让你们成长,等以后你们想起往事就一阵恶心的那天;既然你们觉得这部电影的最大价值是“那是我们的青春”,那我就来和你们聊聊,什么叫做他妈的青春。
时间应该是2003年左右,我读高三。
《萌芽》和《科幻世界》属于每个月基本会买的杂志。
有一次逛书店,看到了新书推荐那里摆着一本《幻城》,站着翻阅了一会,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
后来不知不觉就看了半本多,回学校上课去,心里还惦记着结局,终于找了个时间再次跑到书店,买下了《幻城》。
那时候我每周的全部生活费是60元,《幻城》的定价是18元。
那段时间,我好巧不巧地正好看了《圣传》,所以虽然对两本书里都有“你自由地……”这个表达心里有些疑窦,但还是被郭小四那些虚幻精致的文字所诱惑,被故事情节所打动,所以也不觉得白花了那些钱。
后来知道成书的《幻城》其实是在之前的短篇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那期发表短篇《幻城》的《萌芽》我又正好没买到,更是觉得物有所值。
那时的《幻城》,郭小四的简介还非常矫情和青春,头像还是那张瘦得神似周星驰的照片,没有现在这般白嫩精致。
那时候的春风文艺出版社正火,青春书籍正火,80后作家正火。
及至后来,我一本接一本地买郭小四的书,《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都还在家里的书架放着。
那时候韩寒的《三重门》是我所不屑的烂书,《零下一度》是我看不上的耍嘴皮和小聪明,而郭敬明的《一梦三四年》以及《幻城》里的后记《回忆中的城市》是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是那种还要特意打印出来随时翻阅的待遇。
同样的事情,我只复印过《南方周末》纪念张国荣的几个版面。
那时候,郭小四的身高是一件最大的谜案,网络上随时可以看到“第四维”、“梨落”等ID。
但是在《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时,我开始觉得郭小四好像没那么用心去讲述他的那些真实的生活了,——不,他其实更用心了,只是都用在了雕琢文字上,而不是抒发情感上。
所以尽管他的文字更加华美,然而内容也更加空洞。
不过《梦里花落知多少》出来时,我再一次惊艳了。
故事情节也好,文字的表达也好,各种幽默、意外、嘻嘻闹闹,很能抓人心扉。
那时候我在复读,每周的生活费还是60元,《梦里花落知多少》定价是20元,看到书时身上没钱买,我跑回了学校找班主任借了20块钱再回到书店带回了那本书。
如今那本书的背后还留着当时的稚嫩笔迹。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郭小四陷入抄袭官司,他的名声越来越臭,却也很神奇地越来越红。
我上了大学,好像一下子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夏至未至》还稍微翻阅了一下,《悲伤逆流成河》已经丝毫不关注了,只是“悲伤逆流成河”这句话成了平时和同学调侃的常用语。
《岛》的第一期第二期因巧合倒还是买了,没记错的话应该也是20元一本,多少还是有点眼前一亮的感觉。
《最小说》就完全不在关注的范围了,《小时代1.0》也是别人买了,拿来打发时间看了一下。
以上就是我对郭小四的书的情感变化过程,矫情点说,也许也可以时候是我品味上的一个变化过程。
从2000年之后,网络的繁荣,“新概念”的红火,80后写手群的崛起,一堆参差不齐的青春文学书籍占领市场。
惭愧的是我正好好那口,但凡是“青春”标记的书籍,我一概通吃。
对所有80后写手虽然说不上如数家珍那样熟悉,但是基本也都略知一二。
韩寒的幽默和小智慧开始吸引我,苏德的风格依然不大吃得透,蒋峰的书成了必备品,张悦然的文字仍然不是我的菜,周嘉宁的小情怀有点意思,不过我的最爱其实是庞婕蕾。
其他还有徐璐的《1460》成了送人的礼物,张怡微、颜歌、那多、小饭等人的书都是枕边的常客。
而在李海洋的《少年杀人事件之后》,我已经都不记得什么时候居然彻底不再想起《萌芽》这本杂志了。
对青春书籍的各种不加选择,成了大学时很多朋友开我玩笑的引子。
但看书杂而多自然不会有什么坏处,反而让自己能够更全面去了解和思考这样的一群人和这样的一件事。
大一大二的时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还让我在班上、中文班上以及选修课的班上讲了三次80后作家的各种事情,美其名曰讲座。
记得那时候对郭小四的描述是“躲在没落王国深闺里的寂寞小太监”,诚然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刻薄之语,引来底下诸多学妹的怒目相对,但是大概那时我对他的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了。
之后80后作家群各自发展,学习的学习,转行的转行。
韩寒成了公知,郭小四成了别人鄙视你的标签,蒋峰等人依旧红不起来,更多的80后作家则完全不知所踪。
留下来还和文字打交道的,都一致投身杂志。
韩寒的《独唱团》,郭小四的《最小说》,张悦然和周嘉宁等人的《鲤》,还有笛安的《文艺风赏》、落落的《文艺风象》,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吗?
或许有人做杂志只是玩票,有人只是为了赚钱,但更多的人我相信是所谓的坚守自己的追求。
此时我也已经完全从当初的半吊子郭粉成了彻底的韩粉,郭小四的粉丝群从高中生往下发展,韩寒的粉丝则从大学生往上发展。
当然没什么所谓谁高谁低谁优谁劣,可是已经形成各自鲜明的阵列。
如今郭小四愈发高傲冷艳,大富大贵,他的抄袭被人各种攻击,身高也被人嘲笑得不留半点余地。
韩寒则当了爹,卷入骂战,闹了绯闻,依然各种嬉笑怒骂。
本来大家各自过活,相安无事。
但是现在《小时代》拍成了电影上映了,而且是拍成了一大坨奇烂无比的糟粕,并且公然堂而皇之地占用那么多资源,你还敢在那边大言不惭秀下限说那叫青春!
品味可以无所谓高低,但是品德必须有所谓好坏,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叫青春?
70、80、90后各有各的成长的时代背景,当然不可能要求都一样。
我当然不指望你们有《牯岭街少年杀人》的那种残酷青春,不指望你们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那种懵懂青春,不指望你们有《古惑仔》的那种热血青春;你们可以不知道小虎队,不知道beyond,不知道烤地瓜,不知道红黄蓝;听周杰伦长大可以是青春,十年随着《哈利波特》长大可以是青春,看郭敬明长大也可以是青春,连在录像厅看港台三级片长大都可以是青春,可就他妈的《小时代》算是哪门子的青春!
再牛逼的现在,都有傻逼的曾经。
但是傻逼不要紧,你要发展成为脑残那就真没救了。
我不会因为曾经喜欢过郭敬明的书而不好意思,可绝对会因为说半句《小时代》是我们的青春之类的话而感到恶心。
你们说什么90后要接手话语权什么的,80后各种挣扎不甘心所以诋毁《小时代》,稍微有点脑子行吗?
时代更迭是历史必然,可是脑残是种病,半点审美都不顾的追捧那叫纵容。
你们这些语文全都是校门口保安教出来的脑残粉懂吗?
就这样还敢接手话语权,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客观地讲,各种说郭小四在导演时多认真之类的细节我都相信,真的,我欣赏他的商业头脑,认可并且佩服他对工作的态度,但是他的认真是准备了那么一大锅翔给世人,你让世人还要对他感恩戴德,那是你们脑残粉才会做的事情。
没人会反对你说大家不看《小时代》也不会都去看《小武》之类的文艺片,可是不代表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把其他电影都挤掉。
你赚你的钱无可厚非,你用你的名牟利也可以理解,可是如此这般恃宠夺财,唯利是图,那叫无耻。
郭小四在很多采访里说那些拿身高攻击他的人都是人品低下的人,事实上如果不是对身高这个话题很忌讳,他应该是无所谓的才对,不会这么耿耿于怀。
不过骂人不揭短,为了不做一个人品低下的人,我这里就不问他为什么放弃治疗了,最后,祝白雪公主和郭敬明过上幸福的生活。
艾晨2013/8/13
很多年以前,我就看过小时代。
不过那时候是实体书,现在书翻拍成了电影,很多人一听说导演是小四,就免不了质疑四起,就像那些年里很多人一直对青春是明媚的忧伤颇有微词。
我一直认为无论什么风格的小说和电影,那都只能代表多数人的青春,少数人的成长而已。
电影里,我所看到的各个角色的俊男美女,完全符合了我所理解的小四作品里那些张扬热情似火的表达。
很多人都说,小时代里充满了各种纸醉金迷和不合时宜。
我想说的是在很多年以前小说里的品牌我一个不认识,到现在电影里的品牌很多我依然不认识。
看过书看完电影,对我映像最深刻的绝对不是那些眼花缭乱的品牌。
而是那些遗落在记忆中的一颦一笑,消散在岁月中的美好旧时光。
看完电影,我依旧像多年前那样,只羡慕林萧,只因为她有一个朋友叫顾里,电影里让我映像最深刻的是林萧从简溪的公寓出来,门口等着她的是刚刚大吵完的顾里。
不是每个姑娘都幸运有顾里那样的朋友。
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里应该都有一些人陪伴。
你有没有一看见蓝天就想起你们放过的风筝,一看见学校就想起你们深夜没聊完的话题,一看见白衬衫就想起你们衣角的皂香,一看见马路就想起就想起你们散步的操场。
我有。
我有一群朋友,没能伴其左右。
电影里面他们爱的人,爱他们的人,最好的朋友都在一起,所以无论生命有多少磨难,都有机会对最亲的人恶言相向,得到庇佑。
而我只能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驻足仰望。
我不知道在下个路口等待我的到底是三月草长莺飞的江南,还是十月黄沙满天的大漠。
不知道自己独自再走完这一程,我们是否能够如约相见。
多数人的青春一样,少数人的成长不一样。
关于电影更多,我并不专业。
当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就像所有的事物都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样。
原来小4不是把《小时代1》拍成了上下集,而是把一部电影的内容通过慢动作拉长成2部的时间啊!
这部比第一部好多了啊,这样结束,不用小说最后的结局就蛮好的了。
笑了
我发现我还真是吃这套。画面足够吸引人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情节的零散和跳跃。这次我就不黑幂幂了,因为我的眼睛根本没离开过顾里呀,这种秒杀片子里所有男人女人的角色简直就是我的心头好。
其实我感觉还不错 过个眼瘾
感觉还是不错的~~情节,剧情,笑料,对于中国影片来说很不错咯,故5星鼓励。至于什么装逼范儿之类的东西,瑕不掩瑜啦
1可以接受,2不行……这货太坑爹,20分钟快进完都是太给他面子了
满分好评,近年来看过最真实的90后人群最赞的写照没有之一。每个人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都掩藏着满目疮痍的人生,永远不要羡慕看似无忧无虑的人,他们的人生也许比你的还要更加可悲。看过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被一个人背叛后的绝望,我决定,再也不背叛一个人,不再让爱我的人尝到撕心裂肺的痛苦。
给一颗星我感觉自己像个慈善家。
烂片烂片烂片烂片
没看过书的绝逼接不上剧情吧!老是搞大场面的MV式镜头旋转也很让人想掀桌好吗?!!!要不是顾氏夫妻 真不想再看!
我比较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呢?因为不用看就可以直接打一星,太省事了。
比第一部好了很多 很好看
致友谊
一星一星就一星 出来混要讲信用 说你黑你就黑你
真心觉得拍摄手法不错,妆发也是相当的不错,至于台词一如既往的恶心以及各种抄袭变异林夕的歌词!我呸!
感觉比第一部好。。。
只希望编剧能长脑子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拍的比上部好,至少有剧情了,虽然简溪和席城都像是打酱油的,但是主要人物的脉络倒是出来了,感情线描述的有点薄
小时代1以来最难看的电影,内容各种"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