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式英语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我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飞机上的那个老头。
我觉得这个爸爸有 一点问题,明明孩子和他在一起,孩子受伤了,却还说妈妈,他太大男子主义了。
而妈妈的同学们都很好玩,让她喜欢了上这些课程。
但是课程的最后一节也就是期末考试,也是举办婚礼那天,这让妈妈很纠结,幸好她的侄女打电话叫了她的同学们来,然后妈妈就在举办婚礼那天演讲了一番,期末考试就考过了。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很美好。
我已经看了两部关于印度人学英语的电影了,里面会英语的人都可以嘲笑不会英语的人,说明在印度这个国家里面,会英语的人和不会英语的人就是两个级别。
从未在看一部电影如此为评分纠结,从第1分钟到第113分钟,一直在心里默默虚拟给星星。
一开始以为就是部普通的家庭温情片,然后感觉是部告诉我们英语学习很重要的教育片,有点反感,接着觉得就是部西方文化价值观宣传片,简直有点厌恶。
但是看到萨莎要孤身去纽约了,又重新提起兴趣。
插一句:她的小侄女实在是太善解人意了。
她在咖啡店受辱那段不太真实吧,虽然我没去过美国,但是一般来说点餐员都不可能如此粗暴,而且后面排队的人不可能都视而不见或者骂stupid woman。
这出戏就是为了衬托法国男的高大形象,为后面做铺垫啦。
还有就是,让萨莎感到学英语的迫切。
萨莎英语班的同学,每一个笔墨不算多,但是个性分明,让整部电影的基调light-hearted的起来。
最后在婚礼上的演讲作为考试这个桥段,我从第一次提到婚礼与考试撞期就猜出来了,嘻嘻。
萨莎的丈夫其实就是个混蛋。
言谈举止总是羞辱到妻子,说她天生就是做拉杜球啊等等,完全不顾忌妻子的感受。
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大女儿非但不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而是一根毒针,时刻扎痛母亲。
而萨莎在这段婚姻中选择了隐忍,婚礼上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掌声,得到了新婚夫妇的赞许的目光,让丈夫和大女儿吃惊和羞愧。
法国男人对她是一见钟情,穷追不舍,欲言又止,经常跟她用法语吐露心声。
萨莎也用法国男听不懂的印度语讲过人生大课,责任义务等等。
最后萨莎的选择无疑是理智的,回归到一个不懂英语只接受印地语的小妇人,她爱她的两个孩子。
她的丈夫把一切眉来眼去看在眼里,以后应该会知道妻子的珍贵,会更在意她。
可是,可是,回不去了就是回不去了。
这仍是一出悲剧,对于法国男,更对于萨莎。
萨莎如果没有这一番见识,想法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广阔,可能会满足于做个小女人,在家里勤俭持家做拉杜球,不时受女儿嘲笑虽然苦闷但也不会想太多。
可纽约一行,让她认识了那么在乎她(至少新鲜期内),而且虽然语言不通,但让她觉得connected的人。
她回到印度后,在阳光洒满厨房做拉杜球的早上,在拍着小儿子哄他快快睡觉的时候,在丈夫晚归她独坐花园仰望天空的夜晚,她会不会想念太平洋彼岸的曾带她去大厦顶端看风景的男人。
有一刻,我真希望,萨莎离婚,抛下丈夫儿女,跟浪漫到无可救药的法国男在一起。
反正印度女人结婚早,算起来,萨莎应该就30出头,她的人生为什么就要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埋没?
她可以跟法国男一起正大光明开始恋爱,结婚,继续生活在纽约,或者一起移民法国。
但是,即便如此,幸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她是萨莎,是家人大过天的萨莎。
她最后的演讲(有语法错误,但是这才是高水平的演讲,打动人心,演员水平很高):This marriage is a beau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 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ira, sometimes you'll feel you'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ira. Try to help each other, be equal, that should be nice. Sometimes married couple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s are feeling, so how will they help the other? It means marriage is finished? No, that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rself. Nobody can help you be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to feeling equal, 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 Mira, Kevin, maybe you'll very busy, but have family, son, daughter, in this big world,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 Family, family can never, can never be judg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ut you down, they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 Families are only one who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 Families are only one place where you get love and respect.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hank you.
看到电影中段,法国人对莎希表示爱意时,作为一个八卦的观众,心里想,快点好上吧!
一个女人,得到有尊重和欣赏的爱,心境会更加欢快和广阔。
一个看上去传统的印度女人,有自由思想,厨艺好,又温柔大方,而且肯学习!
觉得困在不懂欣赏和支持她的家庭太浪费了!
可是结局她说的那段致辞,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她跟法国人说:谢谢你让我懂得爱自己。
从一段爱情跳到另一段爱情,如果心境不改变,女人仍然会处于弱势的地位。
她说,这个时候,能够拯救自己的就只有自己。
她学英语是如此,做点心是如此,只想自己努力做好,不怪罪别人。
能够意识到自爱,这个女人就无敌了。
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她都有一颗坚强的心,不受别人的眼光约束,自然散发出自信的魅力(看到她老公最后看着她的眼神么?
)总的来说,是少有的让我感觉很美妙的印度电影。
莎希也真的很美丽,她的侄女也很善良美丽。
还有莎希紧张时候不断摇头的小动作也很可爱。
这是一部可以用多种角度来欣赏的电影,印度传统妇女对尊严的追求,印度人在纽约,法国帅哥恋上印度美女等等。
站在我的角度,我看到更多的是电影里对英语那种无国别的描述。
众所周知,印度被英国殖民很长一段时间,英语之于印度,就如普通话之于中国,均是官方语言。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过一些客家话的相声,其中一段相声里面把普通话描述为“官话”,说“官话”会被认为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通常只有读过书和做官的才会说“官话”,只是普通话本来就是我们的母语之一,很多方言会让人觉得是变了调的普通话而已。
现在的印度,英语也成为官方语言,很多地方都以英语为母语,渐渐非常多的印度人甚至不会说印度语。
电影里面,女主角就是一名传统的能烧出一手好菜的印度妇女,英语不好,时常被女儿和丈夫嘲笑,渐渐女主角心里即是愤怒又是自卑。
电影开始用了一些家庭琐事来描述女主角在这样环境的矛盾心理,后来借着去纽约参加婚礼的契机,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四周的英语速成班。
在这之前,电影没有急着讲述女主角如何刻苦学习英语,而是安排了两段故事。
一段是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印度老绅士,非常有趣,他只出现了5分钟,意在向女主角传达,凡事“要自信,大胆的去做”;另一段,是女主角独自去咖啡馆遇到巴辣的黑人女侍应,因为无法用英语点餐,被当众羞辱,令女主角夺门崩溃大哭。
第二段故事我有点深感体会,在一个人非常无助的时候,旁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想想自己平时都很是助人为乐,怎么轮到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一个人都没有,那种气愤和委屈。
回到电影,这四周的英语速成班,由一位基友老师负责,他非常有爱,班里的同学来自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有墨西哥的保姆,巴基斯坦的出租车司机,法国的帅哥厨师,貌似是中国的美女发型师,也同样来自印度的IT宅男,还有一位来自非洲的沉默男生,加上女主角,组成这个小小的英语班。
他们每天都得来,学得非常欢乐。
他们互相诉说着为什么要来这个班学英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是共同理由就是想融入这个英语的国度。
他们的英语都不怎么灵光,而且又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他们互相交流的时候都只能用蹩脚的英语,那种画面是即熟悉又搞笑的。
就像当时我们在大一的时候,老师都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我们就操着一口踉踉跄跄的英语,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拼出要讲的意思,特别希望能说出一口流利句子。
在班里有这么一段有爱的画面,基友老师失恋了,班里的同学在议论,当然是用蹩脚的英语,这时女主角说“虽然老师是同性恋,对于我们来说他是不正常,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同样不正常。
但是我们心痛的感觉会是一样的。
”基友老师带着墨镜,在门外听到这段话,感到非常的欣慰。
在这里,英语如同一道桥梁,在不同国籍的人之间搭起一道桥梁。
圣经故事里面说,上帝创造人类,但是怕人类太团结,能力太强大而反抗,觉得把人类四分五裂,让人类没有共同的语言,从而产生冲突,产生战争。
如果世界可以有共同的语言,就可以减少冲突,我必定义无反顾的去学会这种语言,为求和平。
人与人之间能谈得来,也会被称为有共同语言,可见共同语言是那么的重要,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就没必要再交流下去。
电影的结局也是温馨和欢乐的,女主角说“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讨厌,但如果你学会爱自己周围的一切都会渐渐变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就开始变得焕然一新,变得美好。
”谢谢你,教会我,如何爱自己。
今天带老妈去看印度电影,一如即往的歌曲升平,女主很美,男二法国人深情款款,有点假不住了。
结尾时女主的speech,演讲挺感人的,学会爱自己,重塑家庭地位,在印度男尊女卑的环境里,不可思议的是女儿对妈妈的不屑。
当然我也能理解去开家长会,因语言不通不能和老师正常沟通,是挺尬,但作为女儿不应该时刻贬低母亲,包括丈夫始终觉得妻子就是会做饭做甜团子,最终问妻子还爱自己吗?
是否也有了些许危机感,我觉得男儿法国人深情,两人对美食的共同爱好,真的好想你们在美国开一家法式印度餐,一直以来也挺困惑我的,究竟是家庭认同重要还是社会认同更重要,当然家庭和谐彼此尊重,家庭认同就够了,毕竟不需要自己去面临社会的枪林弹雨了。
但又有多少家庭能成为女性的避风港,时间久了,对方就疲了。
所以女性应该披荆斩棘,追求和男性同等的社会认同吧!
为女性加油!
近几年,印度电影佳作频出,从《我的个神啊》、《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摔跤吧!
爸爸》,一部部有魔力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印度人脑洞大开的温暖。
而这部八年前的印度作品《印式英语,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好片,连续不断的戏点不断积累直到最后爆发,环环相扣却清晰有序。
喜剧电影的背后,是关乎女性的思想解放与自我觉醒。
《印式英语》这部影片也标志着八九十年代印度印度头号女星希里黛玉Sridevi睽违14年后的复出。
“绝代佳人”影后希里黛玉
2013年CNN为纪念印度电影一百周年做了一个全印度调查,把希里黛玉选为“过去一百年印度最伟大的女演员”;英国《卫报》称希里黛玉是“印度电影的女王”。
她,就是印度国宝级传奇女星——希里黛玉。
她有一双充满神采的大眼睛,她漂亮还耀眼,是印度古典风范美的典范。
比起惊为天人的容貌,更让人称赞的便是她对印度电影史的影响。
她四岁从影,演过的各式各样的角色不计其数,《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她第300个银幕角色。
在希里黛玉的电影生涯里,曾获得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别奖,在宝莱坞堪称传奇。
希里黛玉是鼎鼎有名的宝莱坞女皇,从60年代直至90年代,地位无可动摇,犹如巩俐在中国的地位一样。
只要看过希里黛玉的表演,她一定会是那个深深打动你的荧幕女神。
为了相夫教子,超级女星希里黛玉在1997年宣布息影。
而《印式英语》便是她息影14年后的回归之作。
重新回归后的她,已经年过五十,但演技依旧精湛,在2012年主演的《印式英语》,题材紧扣当下流行的女性主义,掀起了一波热潮。
在本片中希里黛玉饰演了一位喜欢做拉杜球的印度家庭主妇沙希,保守懦弱,整日受到丈夫和孩子的嘲讽,最后靠着自我增值重获自信并赢得家人尊重。
也正是女神希里黛玉精彩绝伦的演技,将片中这个复杂的角色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
打破印度传统的女性励志作品影片的题材虽然为女性励志,关注点在女性实现自我独立上,但并没有一昧鼓吹女权主义,而是表现在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如何赢得家人和朋友的尊重。
我们都知道,因为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英语对于印度来说,就像中国的普通话,是官方语言。
现在印度很多地方都以英语为母语,渐渐很多的印度人甚至不会说印度语。
本片的背景便发生在印度英语变得日常化的当下,家庭、学校、公司甚至大街上人们都在用英语交流。
在印度,英语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有力标准。
希里黛玉饰演的家庭主妇沙希生活美满,有着一位事业成功的丈夫,还有一对成绩优异的儿女。
但是因为沙希不懂英语,所以总是默默忍受来自女儿丈夫的明嘲暗讽。
生活其实每天陪伴的只有人间烟火,亲手制作的美味甜点拉杜球令人称赞。
但老公说她生来就是做拉杜球的,女儿和朋友用英语聊天不屑母亲在旁“反正她也听不懂”,甚至想谎称妈妈生病而拒绝让妈妈参加家长会……
直到自己侄女结婚,沙希受表姐的邀请来到纽约帮忙筹备婚礼。
而初到纽约这个陌生的城市,人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沙希茫然无措,连点一杯咖啡都因为语言障碍备受职责。
连远在家中的老公和孩子打来电话也是贬低她,没有丝毫关心。
影片的前半段铺垫略冗长,不过也是为了还原那种无助、自卑的氛围,与“蜕变”后的女主沙希形成反差。
不过导演后半段用行云流水的叙事,通过女主角细腻的性格和形象的蜕变过程把观众感动得一塌糊涂。
正是各种的差别对待、不尊重,让沙希觉得自己应该有所改变,于是毅然决然地报名了英语辅导班,用四个星期学会了英语。
虽然四个星期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至少证明了:可以改变。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就会连同周围的一切都讨厌。
而当你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一切都会变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也开始变得焕然一新。
”沙希最后在婚礼上用掷地有声的英文致辞惊艳四座,让自己的家人刮目相看,就连以往最瞧不起她的丈夫也小心翼翼地问出“你还爱我吗”这样的话语。
那声“你还爱我吗”也正是她努力结果的毕业证书。
婚姻中的弱势一方总在呼唤帮助与尊重,但是得不到的时候怎么办?
家庭主妇沙希用自己的“蜕变”经历告诉人们:那也不要紧,要学会自救。
在印度这样男尊女卑的国家,女性生来就该为家庭服务成了传统。
而影片却没有刻意体现女性地位过于卑微的一面,沙希也以一个中产阶级的形象出现,唤醒了女性意识,让女性觉醒,活出自爱,才能重新感受到平等。
关于抉择:浪漫爱情or家庭责任电影中设置的男二角色让情节更加真挚感人,影片立意也更加鲜明。
在家时,沙希是个被丈夫被女儿嘲笑的家庭主妇,可在完全陌生的纽约,她遇到了给了她久违的温暖与赞美的人——一个浪漫温柔又体贴的法国帅哥。
他称赞沙希,你的眼睛就像乳白色云彩上的两滴咖啡那样美。
他理解沙希的无助悲伤,仿佛一道希望之光照亮了她艰难的处境。
他也是唯一能读懂沙希的人,他看见了沙希的天真可爱,还称赞她为“艺术家”。
这样一个含情脉脉、会说得满口情话,还能关心赞美你的男人,谁能抵抗住呢?
沙希的神情足以看出她已经深深地动容了,毕竟少有人对她这般温暖体贴,更重要的是那份真诚的尊重。
但是作为一个印度传统的女人,她深深明白自己的责任与立场,她绝对不会抛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哪怕心里是喜欢的,沙希还是拒绝了这位浪漫温柔的法国男子,不给他任何机会。
但他们都感谢对方在自己生命里的出现,像是一道炫丽的彩虹留下过惊喜。
因为法国男人,沙希知道了如何爱自己。
对于这段暧昧又近似乎“出轨”的感情戏,导演的处理相当聪明,既不能导向外遇,但这段情节的存在又必须有意义。
所以沙希和侄女的一段对话就刚好点醒了观众。
“我需要的不是爱,我真正需要的是尊重”。
侄女以为她拒绝法国男人是出于道德,但沙希表达的意思更加高级。
并不是有人爱你,你就该感激涕零地爱上他选择他。
不,爱没有什么稀奇,我想要尊重。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爱情这一种东西是珍贵的,并不是每一个人溺水的人突然被人爱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这也凸显了影片的立意——女性的价值并非是仅仅被人爱,更需要被人尊重。
出彩的细节处理:琐碎细腻在《印式英语》中,配角的存在展现了多元文化,看到过程中不得不感叹印度电影眼界的开阔。
另外在这部影片中,关于细节的处理也让人称赞。
例如,每日地铁员工的真诚微笑。
去办美国签证时,因为蹩脚的英文,美国签证官准备拒签。
而大使馆的印度工作人员,对签证官说,“你还不是不懂印地语就来我们国家了?
”
在对性取向不那么宽容的印度,沙希对同性恋者的态度也让人惊讶。
她说,“你们觉得同性恋者不正常,他们还觉得你们不正常呢。
”
还有女主沙希学会一个单词在纽约街头旋转等等。
电影表现的琐碎细微的细节也让剧情更加饱满,女主人公沙希的在影片中的形象也更鲜活细腻。
影片中也穿插很多印度元素。
一些街头的小吃,奶茶,印度的街景全部在中展现,他们并没有去故意美化街道,住宿场所,这样反而更显得真实。
他们在不遗余力的宣传他们的文化,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描述印度中产阶级的电影,讲述女性如何独立的故事,告诉人们用自爱才能重获平等与尊重。
影片温情但并不做作,漂亮的画面,朴实的叙事,满分的配乐,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很让人共情的电影,女主莎希很美也很有气质,不重样的印度传统服装也让人看得赏心悦目。
观影过程中不自觉的对印度的人文风情产生向往,有机会去旅游一下吧!
女主的表演很有共情力,看电影的时候,心一直跟着莎希的遭遇起伏,为女儿对她口无遮掩而生气,为她在咖啡店慌乱失措而揪心,为法国人对她心生爱慕而欣慰……除了女主的表演,电影配乐也是极佳,让人感觉很舒服。
说实话,我并不讨厌印度电影里面的歌舞,虽然很多人吐槽。
印度电影里面的歌舞即能表达欢乐又能表达悲伤,他们好像总是能把跟剧情贴切的歌词编成合适的调调,神奇。
一言不合就跳舞多欢乐呀,有时候就很羡慕喜欢跳舞的民族,汉族是一个“不会”跳舞的民族,尤其是底层的农民。
跳舞本来应该是一种没有钱也能享受的欢乐,我们却没有享受这种快乐的能力。
家庭是这部电影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占据电影的篇幅也最多。
相较于男人,印度女人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在电影里,孩子和丈夫几乎就是莎希的一切,除此之外,她唯一的热爱就是制作美食。
可是就连这点热爱,也不被最亲近的家人欣赏和尊重。
在印度,女人在家庭中好像就应该是一个没有自我的机器。
但莎希在这个环境中并没有变得麻木,当她的自我得不到尊重时,她会被伤害,能感觉到痛。
电影中随处可见来自最亲近的家人的尖刺,充满语言暴力,主要是针对莎希的。
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家人之间互相伤害也是一种常态。
在家庭中,你的自我是不被重视的,家人就意味着彼此牺牲,家人就意味着你我不分。
电影中多次强调了来自家人的伤害,例如莎希因为不会说英语而被女儿歧视,女儿因为母亲不会说英语而觉得她低人一等,甚至连同自己都被连累了。
丈夫只会享受莎希的厨艺,却从来不肯承认这是莎希的优点,甚至多次发出“她生来就是做饭的”这种评判,这个男人觉得他妻子付出的一切理所当然,自己在妻子面前表现的高高在上,好像只有贬低妻子才能显示出他的高大,在夫妻关系中他们是不平等的。
所以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这两者加一起足以毁灭自我,女人很容易在母亲/妻子的身份中迷失自我,最终变成了为他人而活。
对于男人来说也是一样,莎希的丈夫在结婚之前肯定不是这么对待莎希的,结婚对男人来说难道只是一个对女人宣布拥有权的仪式?
为什么结婚会让男人变得麻木不仁?
男人承担了经济上的责任就应该理所应当的在家庭中享受被服务的地位吗?
现代婚姻中男女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不是要明确?
家庭中的平等如何维持?
婚姻和孩子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两者带来的幸福感真的会多于它们带来的烦恼吗?
不婚不育是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我们会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掌控自我还是一样会迷失自我?
随着莎希到达美国,她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开始是新鲜,然后是不适应,直到开始上英语课,她才踏上发现自我的旅程。
You see see,一个被丈夫孩子所累的家庭主妇,在抛弃掉他们之后能活的多好!
可能人只有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才能发现真实的自我。
所以就算结婚了,也要进行单人旅行吧。
莎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被一个法国人喜欢,莎希很保守克制,法国人勇敢浪漫,莎希建立的防御被一点一点撬开,这种被人喜欢的感觉让她感到快乐,甚至把丈夫和孩子都抛之脑后了,这又让她很自责。
法国人在英语课上对她表达爱意,公开赞美她欣赏她,这让莎希很震动。
莎希震惊于自己竟然好久没有被人这么看重、欣赏过了,原来自己也是可以让别人喜欢的,而不是被别人(家人)贬低和讨厌。
法国人的表白让她重新发现了自我,之前这个自我一直躲在“家庭主妇”的后面。
最后在理智与情感面前,莎希还是选择了理智,只是可怜了那个痴情的法国人。
最后的婚礼演讲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也解答了我在前面提出的部分问题。
莎希用只学了四周的英语在侄女的婚礼进行了一次演讲。
看到这段英文我第一反应竟然是打开有道词典翻译,莎希只学了四周,我学了十年竟然还担心看不懂吗?
惭愧惭愧。
This marriage is a beau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 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IRA, sometimes you will feel you a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 wi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IRA. Try to help each other, to be equal, which will be nice. 爱情是世上最美好又最不稳定的感情,很难有情侣只依靠爱情走到最后。
如果想要爱情的话,你就不应该结婚,没有人会嫁给爱情,爱情的开始注定也是爱情结束的开始。
如果你们在爱情结束之前步入婚姻,那么毫无例外,爱情会在婚姻中死去。
最终,能够白头偕老的人们,并不是靠爱情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在爱情的基础上建立了更深厚的亲密关系。
爱情中充满着不平等,这些不平等也造就了爱情的魔力,相爱的人总是愿意为对方牺牲的,总是不计得失的。
比方说,男生可以一百天连续给女生买早餐,哪怕他并不是一个习惯早起的人,他所乞求的回报只不过是女生接过早餐时的微笑,或者仅仅是接受早餐本身,深陷爱情的男生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平等的事情,反而觉得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但不平等状态不会持续的存在,不平等注定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爱情的魔法迟早会消失。
爱情使两个人互相吸引,如果他们没有在爱情完全消失之前将爱情转化为更稳定的友情或者亲情,那这个爱情故事注定会是个悲剧结尾。
所以莎希强调婚姻中的友谊和平等。
Sometimes, married couple don’t even know how is the other’s feeling, so how will help the other, it means the marriage is finished? No, thar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erself, nobady can help you ba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feeling equal, 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 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发生不被最亲近的人理解的情况,我们很难去改变他人。
对爱人说“你怎么就不理解我呢?
你为什么总是不理解我?
”是没有用的。
因为你首先已经在这段亲密关系中迷失了自我,你只能感受到自己不想要的,但你感受不到自己想要的。
对方只看到了他印象中的你,而不是真实的你。
他印象中的你是由他和你共同塑造的,而不是一下子就出现了这个形象,一次次误解导致他一次次修正了你在他心中的印象,他并不知道你真实的自我,而你也早已习惯了扮演你现在的自己。
没有人能帮你,除了你自己。
当你感到不舒服,感到不平等的时候,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帮助自己,找寻真实的自我。
进入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暂时离开原来的环境,也许有用。
爱自己的人才会被别人爱,把爱都放到别人身上的人反而得不到爱。
MIRA, Kevin, maybe you will be very busy, but have family, son, daughter, in this big world,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 family can never be judge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ot you down, will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 family is the only one who will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 family is the only palce where you always get love and respect.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婚姻已经跟房子紧紧捆绑在一起,高昂的房价让普通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结个婚能把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榨干并把自己的下半生跟房子捆绑在一起,可能华尔街的资本家都都要向中国的资本家学习学习,房地产真的能一下子把社会上的资产全部回收。
年轻人对结婚和未来的焦虑几乎都是高房价带来的,不结婚就不用买房子,不买房子那人生得过的有多舒服。
我之前也有这种想法,甚至开始幻想潇洒的一生,但这终究不应该是人生的归宿。
这不是对资本的抗争,而是一种逃避。
现实的规则就是这样,要么加入竞争,要么出局。
人生最终的归宿还是家庭,family is the only palce where you always get love and respect.
几点感受:1. 印度中产阶级的生活还真是挺滋润的,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估计电影中有夸张美化的成分。
2. 印度、日本、韩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还有古乐、神社/寺庙,这些传统都为其年轻人提供文化认同的根基。
片中Shashi的外甥女即便出生在US,说着一口正宗的American English, 但是当她们穿上Sari, 跳起印度舞蹈,仍然回归到自己的本源文化,体会着一种骄傲的快乐,并且带动当地的老美一起跳,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输出。
再说日本,虽然很早就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但是从小的课外活动就是去参观其国家的各种古迹、接受其本国古文化的熏陶,年轻人去拜神社的仍不少。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号称5000年的文明古国,还留有什么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供自己的文化认同?
中国人除了work like a dog, 一心奔现代化、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之外,既不会跳舞又不会唱歌(少数民族除外),还各种被钳制,想想真是还没有非洲兄弟姐妹活得快乐。
3. 观影过程中,不时闪现出好莱坞电影的标志性元素,最后一个结婚speech的场景最为明显:家属挨个讲话,其实很boring,下面听的人都无比感动、起立鼓掌,不知道是夸张还是真是这样。
美国人的泪点、笑点都那么低?
4. 印度人眼中的纽约真好,各种发达、活力、个性、自由。
5. 印度母亲没有教育子女的权利?
孩子都明显那样冒犯她,完全不理解她的付出,她都不能教训几句,只能独自抱怨、哭泣?
在这个家庭中,母亲的地位最低,这是印度的普遍现象还是电影为情节发展所特意的设置?
有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对于家庭的问题轻描淡写就过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时长问题不够去说这些问题。
说几点个人觉得对自己很有感触的点吧。
1, 法国小哥好浪漫好帅好好啊,要是放到一个中国场景就是明知道人家女方有家庭还要拼命表白,道德三观怕不是有问题吧。
我们被规训地不仅是行动就连思想思维都不能想一下。
被规训的好狠。
2, 女主外甥女蕾拉对女主的女性互助,蕾拉是一个很自由,有个性,有爱的女性。
3, 人专注的样子很有魅力,也是女主的专注魅力持续地吸引住了法国帅哥。
4, 好想去纽约,法国看看啊,感觉那里的人好自由奔放那里的生活很有色彩。
嗯24年必须安排起来。
看了一部很舒服的印度女性电影《印式英语》,女主角看上去30多岁,特别亲切,特别美好,一查,女主角竟然是63年的,60岁了?
怎么可能!
再查查,喔是2012年的电影,女主拍电影时快50了,可为什么在院线会上映一部11年前的电影呀,好像也不是经典影片。
再查了下,女主叫希里黛玉,好熟悉的名字,已经去世了?
在2018年的2月24号。
恰好是五年前的今天。
我好像明白为什么电影要在今天重映了,电影里的美人前一刻还在顾盼生辉,下一刻我想象她60岁的样子,而现在,我已经知道她不会有60岁的样子了。
突然有点难过。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
印度人的电影就是没深度啊,各种下一步要做什么被猜到,还有bug……
和我想像的有点出入,铺垫有点慢。
太无聊了
俗套。印式英语也就比日式音乐能听。
3.5 一部目标清晰,却也比较无聊、过时的励志电影。通过「英语高于印度语」/「女性顾家庭高于学知识」两个设定,既要说印度社会在文化自信方面的欠缺,又要说社会陈规对女性家庭位置的束缚。但两个叠加在一起,其实蛮刻意和假模假式的。
2015/4/5東森洋片台 22:55~01:50
一个成长的故事拍成这么牵强和稀烂也是难为你们了
是我理解偏了吗,两性赢得平等的方式,就是女性向男性看齐,在知识和阅历上奋起直追,而男性只需要解开紧锁的眉头舒缓面部肌肉做个赞许的表情?主要收获是,对纽约地铁的印象大为改观!
不唱不跳就不是印度片了,有感人的地方
重重拿起,轻轻放下,还蛮典型的印度电影。就和08年奥运会时,全民说英文是一个事儿,文化自卑混着男尊女卑,但最后还是给你炖成了一桌年夜饭
在印度说印地语会被鄙视这是什么概念啊这个民族够了吧而且英语明明讲得很难听
纯家庭片,英语完全只是噱头。情绪很浓,女主被打压的时候很唤热血,极为也没有逆天的反扑。但是还是印度片儿的节奏,单线缓慢其他模糊。
鼓励
這種一面訴求「離開舒適圈」,一面推崇傳統價值的片,在台灣會賣挺合理的。對美國強勢作風的嘲諷,印度等外來、弱勢族群的驕傲(就連英文老師這個最有戲份的地主代表都是gay,他也沒糾正學生的不「正確」口音),全球化情境下的主體意識建立,收尾讀報的安排。女性意識。有處理同性戀,但不是印度人。
那个法国人的设置好烦
说不上有多好,但是很充实很温暖。说的对啊,只要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胖女儿实在太难看啦
小清新,剧情过于简单,家庭主旋律。反映了一些性别问题。 Man cook, art, women cook, duty. 5
语言让人自信。
按照莎希对于家人的定义,大概只有侄女茹阿达和英语班的同学老师符合了,另外我真的太讨厌莎希的女儿。在印度电影里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浪漫的法国人”这个词语的具象化,以及欧美人至少从表象上先进得多的男女平等观念,莎希作为一名典型的亚洲女性(以家庭为重,遇事先反省自己,责任至上),她注定不会冲破牢笼和劳伦特在一起,一直磕背德的我好伤心,两双会说话的眼睛能够减少多少语言的沟通啊,终归是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11年前的电影,放在今天来看竟然刚刚好,不说印度的真实男女平等情况和种姓制度,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且不偏不倚的表达出来就比我们做得好得多。是学英语,也是找回被践踏的尊严。话说电影开始以为是批判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我不需要爱情,我需要的是尊重”,女主老公可以滚蛋了,最后问“你还爱我吗”真恶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