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先说优点:1、马蹄莲意象的运用,马蹄莲的花语是清白、忠贞和爱情2、结尾记忆闪回的升华确实有打动到我3、涂们老先生演技在线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电影是很私人的东西,但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 如果电影时长把握在40mins之内我会很喜欢,但是导演将电影时长拉伸至100mins,我觉得剧本不足以支撑这100mins。
拍阿尔茨海默症主题电影,但是剧本写得非常无力、矫情、没有深度。
问答式台词设计尤为生硬而且非常不自然,请问我是在看鲁豫有约还是在看许知远呢?
导演的摄影机聚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利用病症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无异于杀人诛心!
让我认为导演这是对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一种消费,只是借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壳,讲好自己那推进困难的爱情故事。
影片一股半吊子台湾小清新风味,拍不出来赴台环岛之旅的出发点的同时还放大阿尔茨海默症病友的焦虑,全程强行煽情,生硬无不比让人融入不到情节之中去,BGM一定要人物对话或者内心独白的时候响起,导演你有没有考虑到人物情绪不饱满时,直接带出BGM会让观众非常出戏。
一场森林戏直接杀死了整部电影,可以全剪掉了其实,真没必要这么集中的煽情和讲爱情金句、大谈恋爱观念,我的真吃不消,森林这一幕把阿灰拍的人设崩塌,把郑先生拍的爹味满满,真的删掉这一段对电影来说会好很多。
最后电影不是综艺,说教式抒情+金句释放+美丽空镜是拍不好的,希望导演下一部能把故事讲好,能不受其他非人为因素干扰。
《叫我郑先生》是一部由邹德全导演,涂们、王真儿主演的公路爱情电影,虽是一部不占据市场主流票房的小众文艺片,但其深刻动人的情感内涵与逻辑巧妙的叙事手法也使其在上映后收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好评。
影片风格自然朴实,节奏舒缓悠长,于简洁的片段叙事中渗透复杂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
本文将对影片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思想内涵加以分析,从而展现其创新与动人之处。
一、现实情感的虚构:时空交错并行的叙述手法电影讲述的是郑先生为怀念和铭记逝去的妻子而去海岛寻找记忆,阿灰为拯救瘫痪的丈夫而去海岛记录声音,这一对年轻的妻子与年迈的丈夫跨越时间的差距集合在海岛,共同开启了一场阿尔兹海默症幻觉中的旅程。
集中于老年群体的阿尔兹海默症疾病常表现为记忆力衰退、知觉下降、幻觉等症状,影片以此为逻辑基础展开叙述,营造现实与梦幻交相呼应的效果,构成了一场意念精神世界与外在现实世界亦真亦幻交替中的旅程。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影片看似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实则又是建立在具备科学逻辑的现实基础之上的。
近年来,聚焦老年人群体的影片越来越多,例如2022年上映的电影《妈妈!
》同样以阿尔兹海默症老年人群体为表现对象,通过对其生活和精神细致入微的描摹,刻画出女性老年群体的生存状态与母亲对女儿始终如一的爱和救赎。
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前进的热血冲劲不同,由于人生阶段的定型与不可改变而常常产生对人生经历持久执着的反思、回忆与弥补遗憾的渴望,亦由于机体的衰老、日积月累产生的疾病、身心的孤寂等处境而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和革新的脚步,常无法与年轻人共情而发生矛盾,影片塑造的老年群体因此常呈现为此类形象。
这种聚焦老年题材内容的影片的大量出现也展现出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日渐重视,老年人不再是作品中的次要角色,转而成为刻画形象的中心角色,使得这一群体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得以更加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影片《叫我郑先生》前半部分旅程的叙事都是以郑先生的主观视角进行的,但观众在初次观影时也并不知道这一隐藏视角,直到结尾处揭秘两人的真实关系。
影片题目“叫我郑先生”也是为了呼应在结尾处揭晓郑先生的全名,正是阿灰守护的丈夫——郑林予。
这种叙述手法可以勾起观众对全片细节铺设的联想回忆与再次观看的欲望。
这与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叙述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在结尾处揭晓另一种叙事视角答案,打破了观众上帝视角的地位。
由于观众观影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合并,因此对其对境遇产生更加深入的共情,促使真相揭晓时的震撼效果更加充沛。
二、浓缩情感的信物:交相呼应的符号意象影片首先在前半部分使用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示两人的生活状态,给予两人共同的环岛目标。
之后使用交叉蒙太奇使得双线并行开启两人共同的环岛之旅。
这个过程中埋设着众多交相呼应的符号意象:每一株代表“至死不渝忠贞不渝的爱”的马蹄莲、记录心情感受的笔记和留言、在歌厅红包场里一首彼此都爱听爱唱的《雨水我问你》、赠送彼此的猫头鹰挂饰、一同环岛出行的摩托车、妻子的花裙与丈夫的伤疤等等,每一个场景片段与符号意象都是基于两人共有的回忆追寻,同时于细节之处设下伏笔完成前后呼应。
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碰撞和重合,跨越三十年的交集,将浓烈的情感凝聚于物象之中,只为彼此的执念与不舍。
“每个人都得有个念想”,念想其实是人的一个动力、动机。
这个念想对于片子里的郑先生而言极其重要,阿灰也是如此。
三十年前阿灰每天喂食瘫痪丈夫的流质鱼汤与三十年后郑先生在鱼店里执着品味搜寻的鱼香味;三十年前阿灰留下无尽思念的书店与三十年后郑先生激动落泪手写回应场面等情节的呼应共同暗示着两人的真实关系。
除此之外,两人一同漫步行进的洞穴隧道和给予彼此的猫头鹰护身符,内心共有的那份对爱人的念想,森林探险中郑先生寻找到迷路阿灰后一起摸索的下山路,总想着鼓励并帮助阿灰的冥冥善良,渴望着带阿灰一起去看那片海滩的笃定向往等等细微之处的情感刻画也哀而不伤。
双方从对方众多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的爱人,同时达成了镜像呼应式的心愿与遗憾的重新满足。
三、深刻情感的主题:坚贞之爱对彼此的救赎两人三餐四季,走过半生,家庭中细枝末节的琐事与情感构成了名为“生活”的艺术。
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孤独的,唯一克服这种孤独的时刻就是与他人相伴而行的时刻,许多的情感共识是人与人在交集中共同铸就的,小岛是两人年轻时曾经一同浪漫环游走过的回忆,因为内心始终怀着对彼此的爱,两个彼此孤独环岛的人才会以跨越时间的年龄差异再次在同一空间内相遇。
无需多言,彼此表达爱的方式只是一句“我等你”“我也想你”,就已经汇聚了交融在彼此内心的千言万语和深刻默契。
在记忆将死、生命临终的时刻,爱是郑先生努力挽留记忆的情感源泉,也是阿灰不辞辛苦环岛录音的动力来源。
与此同时,这段环岛的经历对于两者而言都是救赎,阿灰完成了唤醒瘫痪在床的丈夫的愿望,郑先生完成了与妻子共同环岛经历的重新追溯而将对妻子的记忆铭刻在心。
即使一切经历终将随时间而逝去,但这份追忆的过程成为了两人永恒爱情的见证。
现实中的爱情,常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而造就,爱情之旅的展开也同时造就了两个有着共同经历的人。
另一个值得关注与推敲的点是,妻子环游海岛是丈夫瘫痪之后的事,丈夫环游海岛是妻子死亡之后的事,两人都在对方遭遇灾难后不离不弃。
2022年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也同样聚焦两个有着相似命运的苦命人,展现着同甘共苦、携手前进、彼此救赎的爱情故事。
每一份真挚的爱总会打动我们,而爱也正是人类得以延续和拯救彼此的解药。
四、结语或许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为人们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愿提供一个实现的渠道,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也应当是疗愈人心的艺术,通过观影的过程在一场美好的梦境中获得安慰,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在现实中实现了愿望呢?
人生如同一场雕刻时光的旅途,很多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前进与流逝而淡化,而留下沟壑交错的皱纹和日渐增多的白发。
通过这部影片,导演邹德全想要传达一种努力生活的态度:“无论是爱情还是工作生活,只有你勇敢地去做了、放开手去做了,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成为你最后不想删除的记忆之一。
”“我想让看完的观众都意识到很可能有一天你也会得阿尔兹海默症,很可能到了那一天的时候,你都筛不出来你想保留哪一段记忆。
所以与其这样,在你现有的生活中,过得精彩一点,让它更轰轰烈烈一些吧。
”我们也应该相信,一切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真爱总是会在生命中久久回荡,成为心灵的救赎。
我参加的是厦门的点映➕线上见面会,去之前看了豆瓣的短评,在看之前就对《叫我郑先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挑剔目光。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跟不上什么老少配。
从一开始的偏见目光,到后面疑惑为什么妻子和阿灰会有重叠部分,再到最后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感情力量所致。
如果有人说这会让人引起误会,那ta就是没有认真看,而且我也认为如果真的一开始有误会产生的可能,随着剧情推入也会感受到细微的不对劲,因为从头到尾都在暗示阿灰就是郑先生的妻子,包括但不限于阿尔兹海默症会出现幻觉,郑先生说自己找到了很像妻子的女孩,妻子和阿灰说的话出现了重叠…感情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而不是为了让人流泪而催生出来的。
同时,在影片中年轻的阿灰和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的相处更像是同龄人的普通友情模式,我觉得并不违和,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做到,也让人感到非常奇妙。
导演在见面会上所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你能否筛选出一段最不想忘却的记忆。
”听到这句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之一。
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像这样的电影能上映实属不易,我觉得还是得多多支持。
当人都没有耐心好好坐下来花两小时看一部好电影时,ta还能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大家都说纳什疯了,他确实疯了,精神分裂症伴随了他一生,所以《美丽心灵》的那种改编合情合理。
关于室友、小姑娘、特工也可以理解为纳什渴望的友情、家庭、事业,并且镜头语言都有伏笔,暗示观众这都是假的,比如进实验室选搭档为什么不选室友,比如小姑娘从远处的鸽子群跑过来但是鸽子并没有因受到惊吓而飞走。
但是,同样的逻辑框架,直接套到阿尔兹海默患者身上,属实有点奇怪。
(我不了解阿尔兹海默,只是感觉有点怪,如果阿尔兹海默患者也会出现幻觉,也能强行说的通)再说说跟《闪灵》有关的那一段,看过的应该都能看出来,但是《闪灵》那一段其实我理解的是,作家一直写一直写,但是永远都是重复的一句话,其实是表明人已经疯了,并且《闪灵》是惊悚片,这样直接套用,实在有点怪,也不像是致敬。
(高级的致敬参考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看似公路片,但是用了半小时去铺垫背景,然后中后段才上路,有点拖沓。
电影设定2020年,就算不是不是2020,也一定是2016之后,因为墓碑上显示老伴儿2016年去世的。
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人在使用45℃抬头仰望、脸部特些这种矫情得都要原地扣出故宫的镜头,再伴随着故作文艺地朗诵书店过客的留言,又叠加一层debuff。
再说了,都2020了,用个智能手机不犯法吧,智能手机不比纸质地图/问路好用啊?!
老人不会用,年轻人也不回吗?
智能手机不文艺是吧?
朋友走了,郑先生在葬礼现场的那一段,倒是看得人鼻子发酸。
整体来看,就挺一般的。
风景很美。
这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这是一部走进电影院,让我惊喜又落泪的电影。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歌厅,小吃店,书店,树林,海边,吊桥,隧道⋯无数意象交织在一起,是关于爱的记忆。
爱情可以跨越年代,跨越时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是当代爱情的启示录,让我们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
此外,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
这是一部不可能有差评的电影,因为它慢慢的叙事节奏,让人慢慢地舒服着,享受着,温暖着。
老人郑先生在旅途中,结识了年轻女孩阿灰。
他们一个为了怀念过去,一个为了憧憬未来,共同开始了环岛旅行。
影片虽然节奏很慢,却不无聊,反而故事感满满。
是那种“你有茶,我有故事”的感觉。
两人的旅途中,风景美得让人向往,故事暖得让人羡慕。
这是旅行电影,也是文艺电影。
最后的结局,更是堪称点睛一笔!
意料之外,却又早有伏笔。
本以为影片会在平平淡淡的温暖中结束,然后结局却在轻描淡写中,给予观众回味无穷的感动!
这样的影片,注定小众。
这却也是好事,可以让人静静地在几乎没人的影厅里,默默地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暖心。
然后,你将再次对爱情,相信并憧憬着…
无论尝试多少次,我还是没办法使用专业术语来写影评。
所以,就这样吧,这原本也不是一篇影评,是看完电影后,想对自己说的话。
我有时觉得生活是真实的,有时不这么觉得。
最近三年以来,这两种情况经常交叠着发生,偶尔会莫名其妙笑起来。
多亏了某种临时性的掩盖面部表情的道具,犹如一个寓言,我所表现的,只是我的眼睛。
有人说眼神是不能作伪的,当然不是这样。
看电影之前,想要看一场日落。
无奈时间和天气都不合意,有霾,淡淡的红在天际虚弱地透出来。
就连这样的暮色也很难让人安静欣赏。
广场上有人在唱当下的流行歌,一些人坐在阶上听,一首唱罢,大家鼓掌。
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安然坐下,让自己成为这其中的一分子?
走路没有什么好处。
我走得也很累了,然而我不能。
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小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对的,所以才会那样做。
这几年逐渐明白,有些决定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对,或者好。
可能是错的,还会很辛苦,然而我还要那样决定,才是它真正的意义。
我沿着河岸缓慢地走,想象一捆无形的荆棘在我的背上。
郑先生也是这样做的。
我对于电影的口味很恒定,像爱吃的食物、喜欢的音乐一样没有变化。
《雨水我问你》的前奏一响起来,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歌,这会是我喜欢的片子。
旋律有些熟悉,可能小时候在街头曾经听过。
或许是在梦里听过,这样一首显然地带着梦的气质的歌,又甜美,又酸涩,又温柔,又感伤。
还有放学的小孩子唱的歌。
郑先生房间的配色。
他们念的诗。
风韵犹存的酒家女郎,穿着亮晶晶的金色裙子。
女主角的脸在镜头下非常细致,她有一双动人的眼睛,鼻子的折角有些钝,带来一种温柔的观感。
所有这些令我觉得安全而满足。
像一碗择去刺的鱼肉,一碟削好切块的苹果,小心翼翼地剔除掉所有会硌到我的部分。
开始没有几分钟,其实我就在哭了。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着。
”我想起一篇遥远的小说里的这句话,比另一句更有名的令我感受更深。
不知老之将至是多么难,如果自己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人不能够在此生最快乐的那一刻自然死去?
对于人来说,既然知道剩下的日子都是在走下坡路,那就不需要再去感受。
对于社会来说,也能减少一些压力。
还好我这个想法不会实现。
许多人都是抱着侥幸,明天会更好,虽然大多时候,只会更差。
或者更差和更更差。
我开始预演几十年后,我每天都把一个记事本挂在脖子上。
必须做成防水的,洗澡的时候也不用拿下来。
万一我不识字了,怎么办?
如果到了这一步,想必我身边没有任何希望我活着的人了吧。
那我就该自杀。
万一我忘记自杀了呢?
可以说,在电影自己告诉我之前,我完全没有发现它可能的走向。
虽然回头想想,细节的暗示已经足够多。
在我之前的揣测里,无非就是阿灰的丈夫醒过来或者没有,活着或者死去的差别,而至于郑先生,也许给一个背影,或者字幕。
我想不出这个即将失去记忆的老人在他最后的精神生命里,还能获得什么希望。
但电影成功制造出了这种希望。
在生命的尽头,我们知道自己没有白白去爱,这就已经足够。
今天我爱你,明天我记得我昨天爱过你,后天我记得我昨天记得我前天爱过你……或许我们无法制造和离去的人在一起的记忆,但还可以制造想念离去的人的记忆。
看完电影走出来,天已经黑了。
我走过许多台阶,关于它们和河水的回忆都如前世一般陌生。
走了一会之后,来到一张led大屏幕发出的光下。
它有着明亮的蓝色背景,上面写着几行红色的标语。
这种纤毫毕露的明亮完完全全是电影的反面。
我站在这片光里,笑了起来。
生活在青岛的六十多岁老郑,在老伴去世的四年后得知自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于是为了在自己全部遗忘之前再纪念一次老伴,在2020年踏上了她三十年之前同样的台湾环岛之旅。
如果你之前曾起心动念的想去台湾环岛那么推荐你去看看此片,给自己先导过过眼瘾(真的是台岛实地拍摄的呦)。
近期用阿尔兹海默做素材拍片的不少,《妈妈》里是是女儿,这部里是丈夫。
但国内的处理和国外差别很大,国外真是把那些残忍的撕开给你看。
而国内的处理都是让患者很体面与安静祥和,除了反复表现些健忘和偶发的情绪激动外,真的就是个健康老人。
优点是片子的制作还是很认真的,制片是香港方的,监制是台湾的,摄影指导有廖庆松老师,片里有林雪和高捷的客串。
算是两岸三地的合作拍摄了(近年很少见了),又是台湾实景,涂们老师的遗作。
必须得再说下,涂们老师的台词是真好(老一代演员的普遍优点)。
片子里涂们老师还致敬自己的《老兽》骑着小摩托在台南游历,还致敬《杀手莱昂》也和花说话抱盆马蹄莲。
用角色的主观意念作为悬念在国产片里就算是不常见吧。
但放在国外确实没啥新意,描写精神分裂的惊悚片常规套路。
你要注意看其实片中从开始就不停的给你提示,阿灰(这名字就是记忆尘埃的意思,但真的老土,想起了陈道明老师在《无间道3》叫的影子———哈哈哈)家里的布置就是按30年前的,家具,台灯还有随身听都是老物件。
还有无论在排档吃鱼还是在高捷老师的书店里,别的演员都是按看不见阿灰来表演的,还有那俩倒来倒去的猫头鹰平安符,直到最后的底之前,让她穿上涂们老师整理老伴遗物时收拾的连衣裙(这个有些问题,30多年的衣服有点太嘎新了,还有老太太这三十年体型上没有变化吗?
或是老伴特别喜欢这裙子从年轻时一直细心保管,那应该这裙子对她特别重要,但片子里没有交代,只是简单的当提示符号用了)。
用双姓名字有些讨巧。
还有的缺点是,细节上抠的不够,涂们老师生活的房子是按起居多年的旧屋布置的,但墙围子明显是新刷的,风吹雨打四年的墓碑像是昨天才定制的,老郑飞抵台湾按表述是从台西一路往东南逆时针环岛去了台南(走了约四分之一圈),但看外景像是从台东的花莲一路顺时针环岛往南到了垦丁。
还有如果伤处是在上臂肘部能引起植物人昏迷三年吗?
还有居家照顾的植物人除了上面需要打营养液从胃管导食物糊之外,下面还有需要插尿管和挎粪袋,哪儿有那么干净光溜。
剧情结尾的翻转高潮处理真的很煽情(感人),但细反思结构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尬。
“人,总要有个念想。
”这是郑先生的选择,是重新踏上和妻子的回忆之旅,将记忆的碎片,拼成曾经深深爱过的证据。
因为有些事情,做过第二遍以后,可能会忘记的更慢一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又一次次的走进影院,去看看那位在荧幕中的“郑先生”。
那些令人尊敬的电影人、热爱电影的演员、还有优秀的电影,本就该属于大银幕,不该“隐入”小屏幕。
生活在青岛的六十多岁老郑,在老伴去世的四年后得知自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于是为了在自己全部遗忘之前再纪念一次老伴,在2020年踏上了她三十年之前同样的台湾环岛之旅。
如果你之前曾起心动念的想去台湾环岛那么推荐你去看看此片,给自己先导过过眼瘾(真的是台岛实地拍摄的呦)。
近期用阿尔兹海默做素材拍片的不少,《妈妈》里是是女儿,这部里是丈夫。
但国内的处理和国外差别很大,国外真是把那些残忍的撕开给你看。
而国内的处理都是让患者很体面与安静祥和,除了反复表现些健忘和偶发的情绪激动外,真的就是个健康老人。
优点是片子的制作还是很认真的,制片是香港方的,监制是台湾的,摄影指导有廖庆松老师,片里有林雪和高捷的客串。
算是两岸三地的合作拍摄了(近年很少见了),又是台湾实景,涂们老师的遗作。
必须得再说下,涂们老师的台词是真好(老一代演员的普遍优点)。
片子里涂们老师还致敬自己的《老兽》骑着小摩托在台南游历,还致敬《杀手莱昂》也和花说话抱盆马蹄莲。
用角色的主观意念作为悬念在国产片里就算是不常见吧。
但放在国外确实没啥新意,描写精神分裂的惊悚片常规套路。
你要注意看其实片中从开始就不停的给你提示,阿灰(这名字就是记忆尘埃的意思,但真的老土,想起了陈道明老师在《无间道3》叫的影子———哈哈哈)家里的布置就是按30年前的,家具,台灯还有随身听都是老物件。
还有无论在排档吃鱼还是在高捷老师的书店里,别的演员都是按看不见阿灰来表演的,还有那俩倒来倒去的猫头鹰平安符,直到最后的底之前,让她穿上涂们老师整理老伴遗物时收拾的连衣裙(这个有些问题,30多年的衣服有点太嘎新了,还有老太太这三十年体型上没有变化吗?
或是老伴特别喜欢这裙子从年轻时一直细心保管,那应该这裙子对她特别重要,但片子里没有交代,只是简单的当提示符号用了)。
用双姓名字有些讨巧。
还有的缺点是,细节上抠的不够,涂们老师生活的房子是按起居多年的旧屋布置的,但墙围子明显是新刷的,风吹雨打四年的墓碑像是昨天才定制的,老郑飞抵台湾按表述是从台西一路往东南逆时针环岛去了台南(走了约四分之一圈),但看外景像是从台东的花莲一路顺时针环岛往南到了垦丁。
还有如果伤处是在上臂肘部能引起植物人昏迷三年吗?
还有居家照顾的植物人除了上面需要打营养液从胃管导食物糊之外,下面还有需要插尿管和挎粪袋,哪儿有那么干净光溜。
剧情结尾的翻转高潮处理真的很煽情(感人),但细反思结构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尬。
放过阿兹海默症吧!会让人误解的
剧情平淡 没有高潮 好像一个自传体散文 情节太过于简单 看见一段能猜到下一段 但感人性是有的 甚至这种平淡的剧情是给这种感人性是加分的 3分🧐
4+1/10。学台湾文艺片/日式文艺片只得皮毛不得神髓,使得故事和人物都脱离现实、不着地。而这种轻浮感又使得本来应该以“拍虚得实”的手法来展现的叙述诡计未能实现其预期效果。风格化的尝试是值得赞赏的,但还是太不成熟了。涂们老师遗作加一分。
真假
看了开头阿灰家的30年前布置和穿着,阿灰录音、郑先生听磁带,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不过还是很期待揭开真相的那个情节,本来以为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情片,实际是爱情片
台词生硬,但剧情好厉害。
湿漉的森林,午后的书店,古老的录音机,一遍遍的诗歌朗诵,一次次的爱你。
四星给老演员,其它不说了。
高级唉
故事还行,其他各方面都差点
3.5,影片的反转并不高明,但是看完依然有不少的解读空间,就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这部片子吧,一方面是老郑趁着自己记忆尚存时重走了一遍妻子三十年前曾走过的路,阿灰不过是在红包场上偶遇的一个女孩,却因为记忆的模糊她幻变成了他的妻子,他一直都是一个人在走;另一方面是阿灰对曾经丈夫走过的路的一次发现,希望通过这些场景录音,希冀植物人丈夫的唤醒,路上她也遇到了老郑,于是彼此互相感悟。不过本片对于阿灰这条故事线的讲述对比老郑又显得太无足轻重,所以第一个层面的讲述相对来说我更为信服,但尽管可能他们彼此的目的和走的路各不相同(虽然一样都是环岛),可相同的是对对方的记忆和怀念寄托都是在宝岛上,他们思念的心情是一样的深刻在心。
看之前下意识的以为是一部狗血片,但实际上在设计上很有巧思。广电那里还囤了多少部这样的作品,拿出来放放吧。
“有些事,怎么能忘了呢?”讲了一个小品式的、但挺有意思的故事,可惜台词太垮了,两位演员明明都很擅长生活化的舒服的表演,偏偏要念着奇奇怪怪的台词,可惜了。岛省风景太好了我啥时候才能去啊!!!三星半,纪念涂们老师。
很舒适的一部电影,陈年往事娓娓道来,画面什么的也很美,可这个配音多好有点不适,播音腔有点重,这不对,不够生活!我是骑自行车环过台湾的,郑先生骑摩托的那段公路海岸线我在原地也有拍照,完全同场景,那么问题来了,他从南往北骑的,怎么最后到了垦丁……方向错了😂然后,鹅卵石海滩在台东……
结尾没有太大的感觉,镜头和剪辑没到位,都不如心花路放那个反转。现实题材还是少一些没必要的跳切。女主可惜故事感的气质了,演技虽然算合格,但是偶尔不自然,有时还有些许做作。
2017年没有疫情,台湾还有自由行,涂们老师也还健在。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一些让人始料未及的事儿,堆叠在时间上,积累成了蒙尘的岁月。然而人的情感总是能籍由文字声音味道绵延数载,哪怕失去记忆,心心念念的人,恍惚中再见,一如少年模样。
2017年,北电毕业,受好友海鹏邀请,进入邹导儿剧组,与涂门老爷子,王真儿,一起环岛台湾,拍了这部影片。5年了,其中被口罩偷去了三年,也经历了无数困境和压力,如今终于定档,得以面众。难忘在垦丁沙滩夕阳下的奔跑,迷雾山林潮湿的寻找,青岛老街一束捧花的独行,鹅卵石沙滩怒涛的咆哮……可惜,斯人已逝,但记忆不会灭掉。还好通过电影,能与天国的涂老师再次见到,涂老爷子,想您了。
有些事情,做两次,可能忘记的会慢一些
刚开始以为主要是讲阿尔茨海默症的,看完才发现是一个不愿意遗忘那份深情的故事。你的念想是什么?是不想遗忘。其实,得到过才会不想遗忘。如果一辈子爱而不得,是不是忘了也是一种解脱。
疫情当下院线中能有这样不做作的温情文艺片子让人心头一暖。看的过程中一开始觉得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有些粗糙,文艺腔有些俗,王真儿撑不住女主,但是到结尾反转才发现前面的那些所谓缺点又仿佛在闪烁着努力为最后的泪点铺垫的光芒,粗糙也好文艺腔也好,国外电影看得多了大陆电影也可以多一些;王真儿也确实没有喧宾夺主,给涂爷做配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