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至暗时刻

Darkest Hour,黑暗对峙(港),最黑暗的时刻(台),至暗之时,黑暗时刻

主演:加里·奥德曼,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莉莉·詹姆斯,本·门德尔森,斯蒂芬·迪兰,萨缪尔·韦斯特,汉娜·斯蒂尔,罗纳德·皮卡普,乔丹·沃勒,理查德·拉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至暗时刻》剧照

至暗时刻 剧照 NO.1至暗时刻 剧照 NO.2至暗时刻 剧照 NO.3至暗时刻 剧照 NO.4至暗时刻 剧照 NO.5至暗时刻 剧照 NO.6至暗时刻 剧照 NO.13至暗时刻 剧照 NO.14至暗时刻 剧照 NO.15至暗时刻 剧照 NO.16至暗时刻 剧照 NO.17至暗时刻 剧照 NO.18至暗时刻 剧照 NO.19至暗时刻 剧照 NO.20

《至暗时刻》长篇影评

 1 ) 小白猪丘吉尔

前几日,看纪录片《启示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学到了一首小歌,叫《我们去齐格菲防线晾衣服》(We’re gonna hang out the washing on the Siegfried Line),是那时候英法两国对抗德国时吹的牛逼,当然这歌唱了没几天就被打脸了。

但这歌真的太洗脑了,我摇头晃脑喜滋滋地听了一个星期,安利给身边的所有人。

我相信你怎么不高兴,听完这歌都会高兴一点。

德国人用天才曼施坦因计划绕开马奇诺防线后,还把这歌报复性地改编了一下,末尾来了一句:“哥们儿,我相信你不用再洗衣服了。

”5月9日的曼施坦计划使德国在战役第一阶段就消灭了法军近三十个师,法国都做好投降准备了,英国也被逼得几乎无路可退。

5月10日,丘吉尔当选成英国首相。

也就是说仅上任一周,法国战败几乎成为现实。

这哪里是当首相啊,这是没办法了,被叫来收拾残局的。

扶大厦之将倾的丘吉尔无疑是个伟人,他的意志和文学天赋我们早已有耳闻,他是被放在神坛上的。

而这部电影,我们会觉得他有点可爱,所以他是“小白猪”。

可爱是因为他有趣,他穿着浴袍从湿乎乎的浴室里跑出来、他和夫人打趣、他因为破产而保证自己“每天只抽四根雪茄”,他挂了满墙的帽子,就像我和宋老师的头衔。

更可爱的是他灰心丧气喃喃自语咒骂希特勒是德国佬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个在演说方面充满天赋的政治家、这个曾鼓舞无数人再次燃起斗志的伟人也有落魄之时——可爱是因为真实。

打字员的存在增加了描绘丘吉尔生活场景的篇幅,我本以为她是被虚构的,谁知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她提供了一个他人视角,别人眼里的丘吉尔情绪不定、不拘小节、令人有些害怕,也提供了人民的视角,英国百姓被蒙在鼓里而惴惴不安。

剧本将丘吉尔的形象塑造地立体且真实,相对来说写实主义,而灯光和拍摄则偏戏剧性一点,尤其是在内阁丘吉尔头顶正中央打下来的那一束上帝眷顾般的强光,仿佛觉得剧本太老实了,要添一点调皮,就像丘吉尔这老头子。

 2 ) 伟人的成长沃土

看《敦刻尔克》的时候,以为那会是部像《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辛德勒名单》式的好莱坞大片,没想到诺兰玩起了结构和电影时间,完全违反好莱坞的创作规律,那当然是部好电影。

不过看《敦刻尔克》之前如果看了《至暗时刻》,会更好的理解那部电影。

《至暗时刻》的故事并不复杂,讲德国在二战中不断侵略欧洲国家的过程中,英国面临和解和对抗的选择,国内保守派步步紧逼,而丘吉尔以其个人的意志和领袖魅力,说服国会继续对抗法西斯,最终英国在为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对丘吉尔这个人,我听过一些趣事,也看过他写的散文,据说他还会画画。

他除了是政治家,还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至暗时刻》中刻画的丘吉尔,是他在1940年内的关键时刻下的一段时间的事情。

正是因为面临抉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独特的魅力。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丘吉尔是个爱家爱国的人,虽然晚年的他脾气古怪,初次和莉莉·詹姆斯主演的打字员见面,就呛得她委屈地说不出话来,但他和妻子,仍旧充满温馨的爱。

电影中也讲了她妻子回忆讲述的一段往事。

《至暗时刻》剧照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他仍旧看得清大势,当保守派打算和解的时候,他明确的说明,坚决不允许希特勒那个独裁者继续下去,他明白不管英国多么危险,一再容忍地退让,只能让这个世界陷入混乱。

他不断研究战争形势,并做出有效的部署,包括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

当他被逼地快要接受妥协的时候,国王看出了事情的真相,他开始支持起丘吉尔来,对于战争的事,他让丘吉尔去问民众,而当民众说出永不妥协的时候,他从人民那里获得了力量。

伟人就是伟人,懂得从人民群众中借势。

电影对丘吉尔的刻画是出色的。

首先,这个人物在故事中有始有终,他从当选首先开始,就没打算妥协,一点也没顾忌到保守派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底。

其次,这个人物的癖好和人物本身结合很棒。

可能丘吉尔在生活中就是那样一个人,对打字员要求严苛,生活中不拘小节,慢悠悠抽着雪茄。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一点惧色也没有,一直给人民带来无比的勇气和信心。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又会感觉到这个人物活生生的存在。

英国人写过《纸牌屋》,也拍了剧,后来美国翻拍,火遍全世界。

《纸牌屋》揭露了西方政治的暗黑,岂不知,在中国政治面前,简直是小儿科。

毕竟在中国有些人物我们是无法坦坦荡荡评论的。

我们一概不知。

丘吉尔这个人物在电影中随着时间的推动,所经历的事一波三折。

最打动人的是他到了民众中间,他去坐了地铁,并收集了民间意见。

故事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这才是个真正的领袖的样子。

看了这部电影,没感觉到那是至暗时刻,反而觉得是黎明前的黑暗。

而最近在北京发生的事,却让人感觉这个冬天无比的寒冷、魔幻和黑暗。

《至暗时刻》剧照丘吉尔是个英雄,英雄的诞生自时势,也得有沃土。

加里·奥德曼演技绝佳。

 3 ) 史诗级的履新

11940年,丘吉尔上任首相的第1个月。

这个就是片子中说的至暗时刻。

除了敦刻尔克30万人撤退的问题悬在头上以外,温斯顿来自上院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的掣肘,逼他与希特勒议和,使他倍感苦恼。

God's teeth! Do not buggering it up!于是此片虚构了首相走出专车,到地铁中向人民听取民意的过程,有20来人明确表示永远不投降。

使得首相大受鼓舞,片子在这样的勇气浪潮中结束。

说白了就是塑造丘吉尔的片子,要活泼泼的。

正如他的妻子Clemmy的评价:you are strong because you are imperfect, you are wise because you have doubts。

2电影发生的地点绝大多数都在战时政府大楼。

黑暗,与世隔绝。

这是剧组在约克郡寻找到的老房子,并且,白金汉宫的内庭也是在那里拍摄完成。

议会辩论的气氛也掌握得很好,历史学家李德Reed下了大功夫。

此人应邀来过我们南京大学。

除了丘吉尔的着装,他的古巴雪茄烟,建筑的内饰,除了历史的细节以外,最重要的是他抓到了核心的气质——人不管成败,都必须勇敢面对。

这就是片名至暗时刻的真正含义。

Hear,Hear感谢欧德曼,让我们有了与偶像面对面的机会。

3不知道为什么,见证这样的艰难时刻,总让我想起中国的历史。

比如三国演义当中紫须小儿孙权找到鲁肃,说张昭那些人早就被收买了,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是投降还是去战斗,只有鲁肃愿意去为三分大计去奔波。

中国的抗日也是如此。

还有安史之乱,曾国藩面对的太平天国。

勇气,确实是罕见的品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隐性的崇拜丘吉尔的原因。

在大学时候,我把丘吉尔英文的演讲词背诵了一遍又一遍。

似乎勇气可以附体。

 4 ) 《至暗时刻》

果断打出满分!

真是一次历史文化、视听艺术的享受。

结合以前上映过的《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你会对二战的同一历史时刻有不同角度的丰富了解和精神感动。

导演只有38岁,却连续拍出了《傲慢与偏见》05年、《赎罪》07年、《安娜卡列妮娜》12年等历史题材名片,不仅是他个人才华出众,更是他所处环境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及稳定所致;片面、多变、狭隘、虚无的历史、艺术观掌控下,是出不了这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

 5 ) 该Gary Oldman得奖了

可以说这部是对诺兰的敦刻尔克(Dunkirk)最好的补充,刚好后者唯一拉掉的角度就是下达撤退命令,号召民众来营救的领导人在那几天内的故事。

本片十分准确又生动地呈现了丘吉尔本人的各种特色,他慷慨激昂的演讲,他直爽、果断和坚韧的个性,他对于言辞的斟酌,还有他说话时的气势和偶尔展示出的幽默感。

加里奥德曼显然是在化妆和表演中完全化身为这个角色,几乎看不出他本人,声音也变了,是一次相当值得拿影帝的完美表演。

历史上任何国家或政坛领导人,特别是战争时期的,真的很难简单用几句话或一个词去评价他们。

因此大部分政坛人物的传记都是关于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阶段展开。

不管他做出的决定是否完美,是否每个人都同意,至少,本片展示出了在二战爆发时,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面临的艰难抉择,和在那几天中做出的决定和影响。

影片从一开始就很注重丘吉尔的身形、动作,说话的态度和声音,以及周围人对他的感觉。

英国国王都觉得他很吓人, 莉莉·詹姆斯饰演的女秘书更是第一次见他就被骂到哭着跑出去。

他的每次演讲也都十分震撼人心,充分展示出这个人作为领导者的魅力和威慑力。

当然在99%都是秃顶老白男的议会里,一次次发表长篇演讲,也会让本片看上去跟任何一个历史传记片一样,不免有沉闷的时候。

好在丘吉尔也很幽默,常常爆出惊人之语。

比如对一个抱着婴儿的妈妈说:“我天生娃娃脸,小宝宝都长得像我!

” 他也会在与妻子单独在一起时展示出温柔的一面,让人很吃惊地看到这个似乎什么都不怕的人其实是怕老婆的。

也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历史内容,比如Dunkirk 撤退期间,丘吉尔曾像美国总统求救,希望借船去救英国士兵,还拉下姿态很焦急地对美国总统说:”我曾用你借我的钱,买了你的武器啊,现在为什么不能给我?

!" 结果美国总统冷冷地说:“我想了办法啊,但真的没辙啊,我没船,但可以借你些马."如果能在看本片前看诺兰的Dunkirk,你会对本片有更好更深刻的理解,也会看到在士兵们生死一线的时刻,这位虽然不在前线上的胖子,其实也奋战得很艰难。

很显然他的决定是这场撤退的关键。

而且他的决定也没有让他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卖国贼。

在战争时期,这类勇敢又不屈服的人更容易获得人心。

非常令人深刻的是,出口成章的丘吉尔,在评价希特勒的时候反而不知要用什么来形容,最后只用了“那个人”指代希特勒。

在当时,也许他很难去界定,但历史自然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大部分人的决定只决定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但有些人的决定却改变了一个国家和很多人的命运。

 6 ) 《我们将战斗到底》~片尾演讲中英对照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言语的力量可见一斑。

keep calm and carry on.

 7 )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

评述伟人是需要勇气的,就好比作为小山丘的你要向世人介绍珠穆朗玛峰该如何攀登一样,没有站在相同的高度,说什么都像添加了过多的臆想。

表演伟人是需要勇气的,就好比作为小人物的你要让世人相信此时此刻的你就是他一样,没有相同的人生经历,做什么都像是融入了刻意的表演。

好在,有这部《至暗时刻》的存在。

在历史变革的节点,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总得要有人站出来,要么万世流芳,要么遗臭万年。

影片开始,弹劾张伯伦的英国议会上,丘吉尔的座位上只留着一顶帽子,同僚说他一定在哪里明哲保身,说他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他自己。

张伯伦辞去英国首相一职,由丘吉尔接任。

在去见乔治六世前,妻子为他整理衣装,他问:“我做什么?

”妻子说:“做你自己。

”丘吉尔答:“我要做哪一个自己。

”镜头一转,照向了摆满帽子的墙。

人类是复杂的高级动物,人心不只一面,伟人更有千面,导演匠心独具的处理,巧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又谦和地将最终评述权交予了在座的观众。

去往白金汉宫的路上,司机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您看,根本看不出在打仗。

”丘吉尔说:“我还没坐过公交,我领面包从来不需要排队,我看过别人煮鸡蛋,就觉得自己也会煮。

”关于战争带来的伤痛,“旁观者”和“道听途说者”是没有立场定论的。

首次就职演讲中,丘吉尔说:“我没什么可奉献的,有的只是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

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

因为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

”偌大的议会大厅,议员们交换着眼色,按兵不动,无人支持。

面对狼烟四起的欧洲,面对纷纷开始投降的邻邦,丘吉尔决心鼓励老朋友站起来抵抗,他从英国乘飞机飞往法国,透过舷窗他看见法国的民众,看见一位法国少年。

镜头从机舱内切向地面,少年用手作望远镜状看着丘吉尔的飞机,然后慢慢收紧手指,最终飞机在“手指望远镜”的镜头中消失不见,忽的画面一转,转向丘吉尔与法国政府的会面。

这样的拍摄手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传记类型电影中常涉及到的空间时间的人物转换问题。

即使丘吉尔不懈努力地协调着,但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以及战事情况不容乐观,他坚持的“坚决抵抗”政策无人支持,用同僚们的话说:“丘吉尔的100个主意4个是好的96个都是馊的。

”与此同时,以张伯伦为首的一众内阁想将丘吉尔换下,借由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与希特勒谈和,维护英国表面的“和平”。

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中,记者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邸门前向丘吉尔追问法国的情况,追问法国是否已经沦陷?

原本急急前进的丘吉尔转身用手比了一个“V”。

后来丘吉尔也时常在拍照时比“V”,他相信胜利的种子只要不断播撒在大地上,终会生根发芽。

从官邸出来,丘吉尔到达了广播间,距直播开始还有几秒的时间,他仍在修改着他的讲稿,钟表的指针指向整点,开始直播的红灯陡然亮起,全红的画面中,丘吉尔的脸晦暗不清,直播室里一片寂静,然后他缓慢而又坚定的声音充斥着整个直播间,他说:除非我们胜利,我们必须胜利,我们必将胜利。

回到家中,他疲惫地对妻子说:“过去十年,我是唯一一个向民众说实话的人,直到今天。

事实上,我们的军队,正在全线撤退。

”被逼至敦刻尔克海岸线的英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丘吉尔决心牺牲四千驻守加莱的士兵,救三十万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将士回家。

“谈和”的事情再次在内阁会议中被提及,丘吉尔也再次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但他说:我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让希特勒知道,他征服不了我们的祖国。

离开内阁会议室,丘吉尔在首相专用盥洗室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打电话寻求帮助,却遭到接连拒绝。

加里•奥德曼的三段式表演,堪称教科书一般的演技,语句的停顿、换气、表情,将丘吉尔从友好到妥协到气愤的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孤立无援的现状,没有让丘吉尔准备和谈,他选择孤军奋战,当晚他致电拉姆齐上校,征用所有的民船进行敦刻尔克救援行动,并定计划为“发动机行动”。

内阁会议例会时“主和”的一派发现丘吉尔半点儿议和的心思都没有,张伯伦和他的亲信哈利法克斯继续施压,反问丘吉尔所坚称的“奋战到最后一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究竟是指什么时候,丘吉尔愤怒地说:“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你还去和屠夫谈条件!

”入夜,丘吉尔向死守加莱的士兵发出了电报,他在电报中写到:你们每在世上存活的一小时,都对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有着重大的意义。

绝不能撤退,绝不。

影片至此,丘吉尔的秘书雷顿小姐哭了,我的眼睛也再度一起湿润了,她问丘吉尔,现实的战况究竟是怎样。

丘吉尔带她去了地图室,地图宛若围棋棋局一般,代表英军的小旗子,被代表德军的小旗子重重围困在敦刻尔克。

雷顿小姐问丘吉尔,如果没有救援,敦刻尔克的部队还能坚持多久。

丘吉尔答:一天,或许两天。

镜头切换到驻守加莱的部队,尼尔森准将看完电报,对躺在床上的伤兵们说:你们是好样的,然后他一路走出房间,仰头注视着天空,炮弹从天上落下,据点被夷为平地,画面由实景镜头变为地图效果,继而又变为雷顿小姐在看地图的眼睛,一滴泪水从清澈的眼眸中滑落。

此时此刻英国的民众都还不知道驻守加莱的四千将士的牺牲,敦刻尔克的将士也不知道加莱守军的境遇,但历史知道,历史会铭记这一切。

胸口发紧,眼睛酸涩的厉害,想起一句话:如果你觉得生活轻松,那么一定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和丘吉尔‘绝不和解’之心同样坚定的,还有内阁‘除了考虑和谈别无选择’的想法。

看着孤身一人负隅抵抗的丘吉尔,妻子说:“虽然你不是完人,可是你很坚强,你抱有怀疑之心,所以你很睿智。

”与此同时,向来不喜欢丘吉尔,但在‘是否应该同法西斯战斗到底’这个国家大义上,敬重丘吉尔的想法和坚持的国王乔治六世对丘吉尔说:“ You have my support.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胆识,谁就配得上我们所有人的信任。

让民众去支持你吧。

”启动发动机计划的那天,大雨。

丘吉尔在去参加战时内阁会议的路上,看见没有伞的人们在雨中奔跑,看见孩童带着希特勒头像的面具追逐打闹……他准备抽雪茄,却找不到火柴,而后他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打开车门,消失在雨中,去往地铁站。

接下来是两个镜头的跳转,一边是内阁会议上,丘吉尔的座位空空如也,桌子上放着他的雪茄和火柴;一边是地铁车厢里的民众发现丘吉尔时,久久不能从震惊中平复。

丘吉尔向车厢里的乘客借火柴,询问了借火人的姓名,接着又询问了一个怀抱婴儿的夫人的姓名,大家纷纷向首相报出自己的名字,随着大家一个一个的站起,我仿佛看见星星点点来自民众的火焰渐渐在车厢中凝聚。

丘吉尔说近来有个一直在困扰着他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祖国被践踏了,你们怎么办?

”“Fight!

”“如果和平谈判呢?

”“Never!

”闻此答案,丘吉尔潸然泪下,车厢里的小姑娘问他怎么哭了,他说我时常会哭,你们会慢慢习惯的。

那一刻的他褪去了首相的帽子后,就是个会落泪会结巴会忘词会独自发呆的普通老人。

这样的他,可爱而伟岸,一如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他的画面:卧室一片漆黑,他划亮了一根火柴,点燃了一只雪茄,在火柴的光亮中,映照出一个身型臃肿的男人。

之后,这个臃肿的身影总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是‘身边站再多人,与你相同的也还是只有你自己’的孤独。

丘吉尔在地铁中引用了一段话: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迟早会降临,要为守护先祖的遗骨与信仰的神殿,去直面强敌并力战而亡。

这次谈话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主战的信念,在威斯敏斯特站下地铁后,丘吉尔首先会见了全体外阁成员,他展开一个火柴盒,上面是他用笔写下的,在地铁车厢中那些民众的姓名,他将民众的意愿传递给外阁成员,并同外阁成员达成奋战到底的共识。

影片结尾,丘吉尔在议院会议上发表了演说,他说:“如果必要,我们就进行持久战,如果必要,我们就孤军奋战。

无论如何,这就是我们准备做的。

这就是英王政府以及政府中每个人的决心。

这就是国会和全国国民的意愿……即使是欧洲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文明古国已经或即将沦于盖世太保及一切可憎的纳粹机构之手,我们也不会气馁,也不会屈服,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国土上作战,要在各个海洋上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这段《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丘吉尔在议院发表的演说,我已经听过很多遍,几乎可以背出。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无论多久,再听仍旧热泪盈眶。

If necessary for years .If necessary alone.这样不惜一切代价的决绝与心甘情愿承受孤独的心,让我的情绪也一起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影片画面处理很平实,贯彻传记片该有的历史真实感,又加入了人物内心的活动,配合优秀的背景音乐和非凡的演员演绎,使得人物形象更富有张力。

伴随着议会全员通过丘吉尔奋战到底的决议,丘吉尔在欢呼中独自走出议会大厅。

从无人支持,到几乎全票通过,丘吉尔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主张,诚如他所说:不懂得改变主意的人,改变不了任何事。

《至暗时刻》虽只是讲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人生中的一小段至暗时刻,却也是整个世界被战火所波及民众的至暗时刻。

片尾曲时漆黑一片的大屏幕写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丘吉尔——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

——他们说,在最黑暗的地方见吧。

 8 ) 又是短评写不下

1、终于有导演完美利用了莉莉詹姆斯嘴角下垂自带三分苦大仇深的特质,比起《唐顿》和《灰姑娘》简直堪称惊艳;2、就算化妆已经仁至义尽,天知道狗爹那双尾脚耷拉的眼睛有多难藏,抱着找茬儿的心态看前半段的时候仍能清醒地意识到演员的真实身份,然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彻底失去这份故意的清醒,心甘情愿的陷入他角色的悲喜中去;3、运镜布局真的非常细腻,几乎可以做到每一祯截出来都是比例构图;再就是设计感很强,典型的比如丘吉尔会见法国代表的飞机和地下小男孩的互动转场、失眠的电话后突然一个拉窗帘从黑夜到another day的明暗切换、和老美电话那会儿和之前乘电梯时做的聚光灯场景……乔怀特玩儿这套古典审美的东西真是越来越溜了;4、一个不好,煽情痕迹太重,一度被激出的眼泪每每让大弦乐和啰嗦台词怼了回去,结尾三十分钟恍惚间重温了《建国大业》精选片段,八一厂导演纷纷表示这种群众路线的表现方法我们三十年前就闭眼拍了;5、一个鸡汤:就算是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咬牙挺住,总能撑到bgm昂然响起的那一天。

 9 ) 如何面对至暗时刻

文/橡皮至暗时刻不请自到,不按门铃。

1940年6月4日,发电机行动成功,丘吉尔先为听众温习了1940年5月第二周开始的噩梦之旅,才报告出沉甸甸远超预期的获救数目。

关于为护航发动机行动而吸引德军火力的加莱,丘吉尔提到,四天激烈巷战后,陆军将领被告知只有一个小时时间投降,长官嗤之以鼻。

丘吉尔形容:寂静重新笼罩加莱,皇家海军仅带回30名幸存者,剩余全部同伴命运未卜。

电影中是一个数十秒长镜头,跟随准将行走加莱最后的军队中匆匆拆丘吉尔亲署的电报来读,沿路火、光、血、伤、呻吟都齐了,他站定合纸自血污大兵人群中抬眼望穿防空洞,镜头化为数梭轰炸机携弹炸起的浓烟火光。

噩梦这么长,而天还会亮。

当时的抉择在事后考量仍格外扣人心弦。

诸位,这并非宣传所谓“传记电影”,每部与历史有关电影,都是想象力在钢筋镣铐中的一次奇袭。

电影创造者矜矜业业梳理证据罗织观点,站在文字记载、历史影像和常识公理上,不可冲突、不得偏颇,仍有旁观者在生,仍有普世价值需考虑,起舞空间极其有限。

电影中有意形容,丘吉尔为这项任务添加的遗憾、警惕和不妥协。

夫人的感慨他毅然纠正,获任首相不是实现自己成年愿望,是实现自小婴孩起的夙愿;他说,不在肉体正当年华获得肯定,却在烂摊子无人收拾时只能以风烛残年的智慧顶上,这不是荣誉,这是复仇;英王定时间开周会,恨不得拒绝一切过国王的动议;一周见一次老板英王有如拔牙;与自己老板午餐会,他直言I’m unwanted;英王犹豫是否避乱去加拿大,暗示不想落个溃走的名声,他不动声色请国王考虑应该保护自己安全。

世故圆滑的老手卖几个萌,重重困境中再加点障碍。

电影继续强化个人色彩的声色俱厉、勇往直前。

在作战室中被议和派逼到墙角,堂堂首相,不玩任何手腕,夺门而出只为打一个也许拯救世界的电话。

保守党唯张伯伦马首是瞻,两位老先生无处不在的嘀嘀咕咕,只有大权在握的那个人脸上波澜不惊、没有任何回击、目中只有街景,向我地铁里的民众朋友汲取了真实的精神力量。

只有主角光辉灿烂。

因为不是主角,所以与首相之位擦肩而过的同属上流人家出身的Halifax可以退后成为脸谱。

据无据可考的网络资料,他也有种种主角光环所需的有辨识度的小细节,比如发不出“r”音的贵族口音;适合第一男主的庞大身高;天生萎缩的左胳膊及缺失一只左手;良好教育、优雅才华,不仅体现在爱写日记,战后立即写了本回忆录Fullness of Days,读者数量比起诺奖的丘吉尔先生当然过于寥寥,1957年出版后未查到有复刻在遥远东方更无人翻译。

在电影里,Halifax和张伯伦的联手、翻脸,从始至终都是被代表正义和爱的事实、民众打脸,无需主角本人亲自回应,像一场单方挑衅的奇怪戏剧。

尤其是,反方Halifax怕不服下议院众拒了首相之位,又想通过制造机会攻击丘吉尔再翻身上马,即便动机看起来略显曲折,电影也没再费心给出更合理的解释。

天真、忠心、赤胆,并得到了天命站在自己这边的庇佑——这是典型的胜者传记。

江山已定,胜利奖给最忠心、最有才华、冲破层层荆棘见到阳光的人,我们捍卫的国家、集体、个人都获得想要的殊荣。

没有任何霸道总裁文能比这个更酣畅淋漓。

Gary Oldman的演技确实值得叹服,所有公开资料可以找到的数十分钟演讲中,有时丘吉尔先生本人那仿佛就要快醉昏过去的声音反而不如电影版演绎的有说服力。

换句话说,没有大束追光把人脸打得棱角分明、背景泛着天国般令人信服的余辉、白手帕纷纷而下而听众都用黑眼仁十足的渴乳眼神望着这些环境加持,Gary Oldman的声音也更像神之召唤。

丘吉尔本人杂音不断的广播录音中那音域区间很窄、含混不清甚至对比起来有点平静的声音,放在几十年前不过是黑暗时刻无数天中的一天。

对,我觉得银幕上的著名演讲是Gary Oldman赢。

真实版本的讲演,贵在可信,贵在可行。

看过敦刻尔克的老兵采访,身在缺乏信息沟通的战争当场,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正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里,甚至没人能知道自己在输赢的哪一方。

不把每一次讲演当成戏剧化的盖棺定论,也正是把每一个时刻都当成积攒力量走向想要结果的最终时刻。

这和我们奋力过好的每一天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不是反对电影这么处理历史。

我们确实需要精心炮制的普世价值,当细节一再经得起考究,主角身影高大到不能忽略,电影下的结论才通过似乎满足了类比推理的逻辑显得可信。

把主角留给电影,把真实留给时间。

无从知道在我面前的是否这大格局、小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至少放手一搏。

 10 ) 总的来说 值得一看

《至暗时刻》的导演是乔.赖特 作品一贯讲述二战故事 这部作品也一样 讲述的是德国在二战中频繁侵略欧洲各国 其中也包括英国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或和谈 或反抗的对立局面中 丘吉尔一致主张反抗 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最终说服国会同意抵抗法西斯 男主角扮演者加里.奥德曼演技精湛 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

《至暗时刻》短评

电影还是不错的,只是我一想到丘吉尔曾经也是侵略者(侵略南非的布尔人),他也正是靠着侵略战争获得了进入政治的钥匙,现在他又成为了反抗侵略的代表。这世界真是又讽刺又矛盾。

7分钟前
  • 爱看书的熊猫
  • 很差

和《敦刻尔克》与《国王的选择》一起看更有意思。Gary Oldman个人秀。地铁上的那场戏很动人呀。

9分钟前
  • mOco
  • 还行

不喜欢。。。ps一星给打字员小姐姐

13分钟前
  • 如雷贯耳的昵称
  • 很差

电影拍得一般,主要是被加里叔的敬业打动了。从体态到各种小动作上的还原和模仿,所有演讲桥段的激情澎湃、铿锵有力。郑秋冬到这儿的距离隔了一整个英吉利海峡

16分钟前
  • 叭卦我最懂
  • 还行

前部与中部节奏拖沓、叙事平平、手法过于文艺,结尾还行故事收的不错

20分钟前
  • 还行

老实交代排练了多少次,同时说出同一个单词...

23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

及格线以上的传记片,摄影加成

27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痛苦不堪的观影体验,养成早睡习惯,十点以后精神完全撑不住,时醒时昏,错漏大半。没有演员脸的历史脸,调动情绪吼起来。教科书彪悍演技,各方面的优秀,但也实在没啥触动的点……突然很想读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31分钟前
  • bird
  • 还行

“丘吉尔的演讲”里国王竟然不结巴了……「敦刻尔克」前传?真是无聊到只能看摄影的主旋律。无非也就是比某些主旋律高明一点点,但都是靠套路到姥姥家的技巧撑起来的。相比之下「国王的演讲」从选题到技巧都好太多了。如果说“英国(再一次)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民粹主义就能解决问题吗?

3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3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实在不喜欢,最后上车深入群众的时刻鼻头有酸到,其他时候难有感

40分钟前
  • Yuruky
  • 较差

典型英式冲奥传记片,说是传记片却又只展现比较单薄的首相形象 桥段设计真的是老掉牙到想快进,剧本糟糕得几乎要掩盖表演和摄影的优点了 太失望了

45分钟前
  • Moviegoer
  • 较差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太专注主角的大脸了。

50分钟前
  • 躺平鸭
  • 较差

加里·奥德曼的演技简直无敌,妥妥的最佳男主,但是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慢节奏剧情的电影……

54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话real多,思维real政治正确,除了两场Gary Oldman演讲戏外,其余都……算不上臭,但挺烦的

57分钟前
  • GA
  • 较差

看了8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后面快进看了,我不适合看传记片

1小时前
  • Yu Aoi
  • 很差

英式主旋律 没有惊喜中规中矩 情节充实个人英雄主义 深挖的部分太少 浅尝辄止 纯靠言语煽动

1小时前
  • 权舆
  • 还行

奥德曼一个人的独角戏,虽然编导演贺所有技术部门都很出色,但所有的光芒都被奥德曼抢光,包括电影的陈旧和沉闷,也都被这精彩绝伦的表演所掩盖掉了。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2.5,丘吉尔演讲集,虽然说拍这种家喻户晓的故事很难,但,既然找不到好的角度,不拍不就行了?

1小时前
  • 文白
  • 较差

奥斯卡颁奖季套路片,这类片子要么主角演技超神,要么政治正确,毫无亮点,毫无新意,不明白拍这种片子有什么意义。

1小时前
  • 洛风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