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历史味道浓重的电影。
这部电影就讲述了1960年代女性争取Equal pay的过程。
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当时英国的特点:无休止的罢工、working class和上层社会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距,以及在女权运动之前男女工作上的差距。
影片最开始介绍福特公车时提到有男性员工4万多人,而女性员工只有不到200人,从事座椅皮革的缝制工作。
这样数量差距对比可以反衬出男女地位的差别,也说明了后来的工会中没有女性代表的现实。
女员工所在的厂房设施简陋,天热时没有良好的通风,所以女员工们也就不穿外套,碰上下雨天屋顶还漏水,工作环境之恶劣可见一般。
反观男员工所在生产车间,窗明几净,现代化的流水线,全然不像女员工厂房那样寒掺。
这就是当时女权运动前的背景。
另外片中很多地方反映了普通working class和中上场社会的差距。
首先是口音上的区别,英国是个平口音就可以判断出社会地位的国家。
而工厂女工的口音很明显就和毕业于剑桥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以及Minister Barbara Castle有所差别。
另外居住环境差距很大,女主角只是住的类似于Council House的住宅,简陋而又拥挤,而福特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却住独立的House,房子陈设上层。
而且女主角两次评论别人的衣服时都深表羡慕之情,显示了经济收入上和中上层社会的差距。
总之,虽然本片侧重于叙述女性争取Equal pay的活动,但是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一探1960年代的英国。
几年前看过柴静的文章,叫《伟大的脆弱》,讲MJ、奥普拉还有戴安娜王妃三个了不起的人背后的脆弱一面。
心理学说,人类会被那些有能力但偶尔会显露小缺点的人所吸引。
我想这文章就是这个意思吧,我们追求伟人的闪光一面,可背后的脆弱却会引起我们同情的理解和共鸣,反而更能笼络人心。
我还想起一个脆弱的女人,叫罗莎·帕克斯,美国国会称她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1955年,有色人种依然生活得非常艰难,就连公交车也将有色人种与白人分开来,下班后劳累的罗莎坐在有色人种区,但由于白人座位满了,司机要求罗莎起立为白人让出座位,罗莎拒绝了,她宁愿被捕也不愿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黑人的民权运动。
可是罗莎的性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强硬彪悍,真实的她羞涩而安静。
《达格南制造》里的丽塔也是这样一个女性,她外表羞怯、骨子里却非常果敢。
女性与男性的待遇相差悬殊,尽管女性的工作也非常繁重,但仅仅因为性别原因,女性工资被压得十分低廉。
丽塔合宜地站出来了,喊出“工资平等”、“男女平等”的口号,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但这正是动人的地方,不是吗?
看过太多收放自如的演讲,或激励、或愤慨,但是丽塔几乎发着抖、鼓足勇气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我忍不住要落泪。
我想这就是脆弱的力量。
一个个性稍显羞怯的女性,要对抗庞大的国家机构,她脆弱、但她不软弱。
和芭芭拉对话时,她说:“我们都是普通女工,您也是。
”丽塔很聪明,她早早走出了思想的误区,并且告诉世人,“这他妈本该如此,我们要平等!
”电影里丽塔的三次经历,使我落泪。
一是她颤抖着,第一次在闷热的车间里,喊出了:“工资平等”的口号。
第二次是她的丈夫说,我不喝酒、不打孩子,我已经尽力了。
丽塔无法掩饰愤怒和痛苦,”你以为罢工的意义是什么?
……你不喝酒,不打孩子,可是一切本该如此!
“第三次是她在大会上,向所有的人倾诉,呼吁男女平等。
我想丽塔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她很脆弱、很普通。
但她又是那么果敢、那么有力量,聪明、睿智。
每个人面前的鸿沟,其实并不难逾越。
重要的是,去试一试。
我在台北,看完影片的第二天,看到路边的牌子上贴这一句话,呼吁允许同性婚姻。
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层次,都会有一些弊端和盲区,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试一试,看看自己能够做成什么,让这个世界因为你有一点点改变。
1968年,英国达格南。
福特汽车制造厂无疑是英国私营企业里的龙头翘楚。
然而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汽车行业里,女性的地位却显得尤为低下。
187位缝纫女工在条件极为恶劣的工厂车间里,汗流浃背地埋头缝纫汽车座椅衬垫。
肮脏闷热的工作环境,漫长无比的工作时间,而最重要的是,她们的工资却因为性别原因而被压榨到异常低廉。
然而为了维持生活最基本的开销花费,这些女工们一直隐忍着这些不公平对待。
终于,她们决定高举标语走上街头,罢工抗议在工作中受到的性别歧视,要求同工同酬。
丽塔·奥格兰迪(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饰)无疑是这场女性权益斗争中的领军人物。
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不断的尝试,丽塔带领了众多女工踏上了维权之路。
很快,这次罢工席卷全英国,成为了颁布反性别歧视的“公平工资法案”的导火索。
四九年来,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那位说我们享受的是人家的斗争成果的,说错了。
真惊讶到了七十年代,英国才率先有了这样的立法。
中国在这方面真是进步多了。
Made in Dagenham达格南制造,BBC出品,1968年发生在英国福特汽车厂女工要求同工同酬的罢工运动。
没有俊男美女,没有刺激的剧情,但相当好看。
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平凡质朴却坚韧勇敢的丽塔,有点傻乎乎却憨厚善良的埃迪,与老兵丈夫相濡以沫的康妮,一心相当明星…却在梦想诱惑下对同伴不离不弃的桑德拉,剑桥毕业的高材生却被老公当做花瓶一肚子憋屈的丽莎,当然,还有剽悍的铁娘子就业部长芭芭拉。
女工们在工厂劳作的场景写实又充满生趣,“有男人出没”的警示声让人忍俊不禁。
没错儿,权利和正义并非唾手可得,需要勇敢的人们站出来去争取,这就是《达格南制造》的意义。
Sally Hawkins饰演了一个领军人物,她纤细的身形和颤巍巍的小嗓子,让人对她能否扛此重任深感担心。
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1968年英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女工发起了男女同酬的平权抗议活动。
在片中故事由女主的相对主观的视角出发展现,看似生活化、个人化,但我们回望历史可知,这次事件是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
但凡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很多时候的英雄,都是时势推动造就的。
当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被扶的上墙,这个“英雄”至少需要有起码的能力,以及绝对坚韧的精神。
不得不说,我在看本片的过程中,就注意到自己心里的怀疑。
很多时候随着情节的发展,都会升起想要息事宁人或是觉得差不多了该放弃了的感受。
只是旁观着她们的故事,都能体会到这样的压力,可想而知当这些看似弱小的女性们身处其间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
事实是女性从来都承担着很多,但在数千年被男性夺走话语权的文明中,哪怕同样生为人,基本的性别平等的权利,都会被解读为是过分的挑战。
这事情显然不对劲!
然而即便是现在,我们思想和观念里的束缚也还有很多,包括女性们自己。
在我们这个时代,性别间的有些矛盾可能缓和了些,问题隐蔽了些,“英雄”也就淹没在平日的生活里了,但那种对不公平的抗争意识和对现状的不甘于的精神,无分时代。
不过如果单说电影的话,表现的还是稍嫌单薄了。
对片中人物有那种担心撑不住的感觉,部分的还是和影片铺垫的不太够有关。
但是本片展现出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氛还是很好的,开头结尾处人们骑着自行车上班的镜头,让人回想起我们的80年代,朝气蓬勃。
而且60年代西方女性的服装真是好看,A字裙优雅又彰显独立。
还有片中几次提到女装品牌,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间有很大差别,管理阶级反倒和工人阶级穿着同样的品牌,安排的很有心思,让人联想很多。
女人普遍变得独立、刚强,也是这几十年科技物质发展进步的结果。
在这争取权益、挣得尊重的道路上,首先是女人自己要真的有能力,有想法,其次够坚持、有信仰。
易感如我,又一次的哭了。
里面的人物很有意思。
Rita,Babara,Eddie……我倒是觉得Eddie是个好男人,爱机车、爱Camping、爱家庭。
英式的口音很难懂。
英式的屋子、装修大爱。
英式的服装、发型大爱。
立马去搜索Biba这个牌子,和那件美丽的红色连衣裙。
当年那种塑料感的大耳环,大概也只适合金发女子来衬托了。
我就是想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姑娘最tm讨厌有人跟你说这话。
说这话的可能是催婚的长辈,也有可能是嫁了个有钱佬的正在家里专业带孩子的同辈,无论是谁,这话听起来都有种就像女人的唯一价值只存在于当家庭妇女的感觉。
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时,听到所有反对女性争取平等的人的说辞时的感觉。
"为什么女人要同工同酬,她们又不用养家。
"呵呵,是啊,因为她们的工作只是小打小闹,因为她们的本职是相夫教子。
那个剑桥毕业的嫁了好人家的姑娘让我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面的姑娘读完书出来的目标就是嫁个好人家,大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因为当时的价值观告诉她们,t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女性自我意识过剩的产物,但里面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家庭妇女,女人最想要的无非是有权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可是女人到底喜欢怎样的生活呢?
反正据我所知,还真有不少女的觉得嫁个好人家才是正经事。
对我来说,呵呵,bullshit!我不敢说这些猪队友或是怎样,但是,如果真是这种情况,所有女人都认为女人就应该回归家庭的话,我倒是能理解职业上的性别歧视了。
一个女孩进了公司,公司栽培她,给她好福利好待遇让她升职,结果三十多岁,正当好年华给公司创造价值的时候,辞职回家带孩子了,我要是老板我也吐血。
扯远了,就电影来说,同工同酬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虽然我当时也很能理解政府面对的压力。
就这样的平等人家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做到,当时的中国早就开喊妇女能顶半边天了。
从这点看来,足够甩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们和公知们一脸。
故事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福特公司女工罢工、争取男女同酬的成功故事,属于时代的milestone,小故事题材很大,讲述的很戏剧很生活。
把这个精彩的故事本身搁置一边不提,其中所激发的思索热情,可以让人回味很多。
故事最浅层的寓意是,权利是自己争取,敢想敢做才可以获得,不是别人给的、准许的、施舍的。
诚然最开始的不公正是吸血鬼的男人领导的资本公司开始的,不公正的是他们,但是如果一直坦然于这个不公平,那么真正让自己被不公平对待的则变成了她们自己。
就是这个道理。
就好比家庭暴力,施暴的的确是他人,但是不反抗不逃离,那么是自己对自己的施暴。
现在似乎实现男女平等了不是么?
时髦词是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
但是其实它们的真正意义已经被歪曲。
女权主义甚至妖魔化。
有女孩得意洋洋,“男女平等不是么,所以不是我伺候你,而是该你伺候我。
”令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的主义和男权至上没有本质区别。
男人付出,女人付出,that is sex equality。
女主角的丈夫说我不打孩子不打你我不酗酒还做家务,我这么好,你还要怎么样?
她说:你觉得自己是圣人一样了是么?
但是,(你说的那些)是就应该做到的呀。
大家对彼此好,难道不是应该的么?
其实现在性别歧视多多少少都还存在,女人在发脾气吵架的时候也会搬出女性的弱势:他们就该让着我们一点啊,之类的。
职场就更普遍了吧?
好比我们公司现在开拓新市场的局面,家乡在附近的比较稳定可以优先培养,有男友在本地的比较稳定可以优先培养,丈夫在异地的早晚会走……男性雇员在这点上顾虑就不多。
所以我们开玩笑说,时时刻刻跟老板暗示请把我们当男人使唤吧~为什么公司要这样不平等的对待,实在也是女性自己选择让他们有这般印象的。
丈夫男友去了外地,妻子女友会选择毫不犹豫地跟着去安定。
我team下面的女孩们,几个辞职的都是要去男友的城市。
这在我眼里好痛心的。
放弃的轻松,毫无后顾之忧,是因为一切有男人搞定。
轮到我的时候,我是表态会一同去别的城市,但那一定是因为我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让我有自信在新的城市迅速安定,甚至是乐见这种变动带来的发展。
爱情来的时候必然有一段冲动、迷糊的时期,上穷碧落下黄泉不至于,难舍难分还是差不多的。
为什么说爱情是一场crash呢。
朋友说来我的这个城市工作吧,没关系,过来的时候可以先住我这儿。
这样我是绝对不会去的。
之前看文章,虽然是小种观点,说婚姻的产生是封建制度为根源的。
男女之间的婚姻,是提供保护和提供服务的雇佣关系。
女人因为体质上的弱小,需要男人的照顾,所以过去的婚姻稳定是因为女人总逃不开没有男人庇护的不安全感。
现在男女关系趋于平等,女人从男人那里获得的生活保障逐渐减少,所以现代婚姻不稳定,甚至会走向消亡。
有人觉得太绝对,但是从感官上,两个对称的同体积的方块,总感觉要分离,不规则的多边形咬合力量似乎要强。
好吧这是从我不靠谱的个人感官分析的。
有人抱怨,一提结婚就提车啊房啊的,就别怪小伙子们抱怨你们女孩子势利。
有人说我,你想一个人生活,不着急恋爱结婚,是因为一个人惯了不得不靠自己,时间长了以为不需要别人。
不是这样,小时候秀秀一直言传身教的东西,除了傻里傻气的性格(呵呵),就是什么都靠自己这个道理。
无论是有那个人还是没有那个人,我还是靠自己多些。
所以找一个人是为了交换感情和感觉,不是交换帮助。
男女平等好长路要走呢,女孩子还是喜欢矫情可爱的多,偶尔强势的就像《中央公园西路》里那样,“我们喜欢你弱不喜欢你强”。
01《达格南制造》这个电影,是第二次刷,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把它当成一个历史、传记片来看,毕竟演的是英国六十年代的故事了。
到第二次刷,我才与自身,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发现电影中发生的,离我们现在并不遥远,甚至此时此刻也正在发生着。
电影的女主丽塔,是福特汽车制造厂的一名女工。
这个厂里有55000名男工,以及187名女工。
女工的工作环境恶劣,杂乱、肮脏、闷热,她们刚一到岗,就会把外衣脱掉,只穿着内衣工作,每当有男人进入车间,就会有姑娘大喊一声“有男人出没”,然后女工们就得匆忙的把外衣穿上。
她们每天汗流浃背、认真负责的工作着,可是在福特汽车制造厂里,她们是“低等公民”,拿到的工资不到男员工的一半,她们做的工作被认为没有技术含量。
也就是说,这工作是人就能干,所以只配得到最低的工资。
这个理由初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不合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越简单越门槛低的工作,拿到的工资就越低,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
可是,福特的女工所拿到的低工资,真的是因为工作内容本身没有技术含量吗?
不,这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愚弄人的借口罢了。
把性别歧视,认为女人“能力差”“没价值”“不配拿高工资”,用“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来包装一番,就可以义正言辞的宣称:我们不是因为你的性别才给你低工资,而是因为你的工作只值这些钱。
这样,女人们虽然对工资感到不满,却也无能为力,因为“没有技术含量”这个理由太正当了,它让低工资变得那么的名正言顺。
02其实很久以前,我就知道在老家很多工厂或者私人雇主那里,男女的工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男性的日薪普遍比女性高,即便做的是相同的工作。
但我乎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听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就像听到别人跟我说他一天吃三顿饭一样的平常,内心毫无波澜。
当我现在回头反思自己对这样的事情如此平静的原因时,却看见了一个让我不愿意接受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如果你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口井里,从来没看过外面的世界,你又怎么会知道,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呢。
那些本不应该却在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的事情,变得习以为常了,我不曾主动的思考过,它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是否应该如此,我没有批判的意识,只是顺从的接受下来,甚至把许多思想观念内化,以为那就是世界运行的一贯法则。
即便有时我觉得不对劲,但也只是抱怨两句就算了,对那些事情没有更深层的认知和探索。
当我听到家里的女人们说,男性的日薪两三百,女性的日薪只有一百多的时候,我头脑中自然而然出现的想法是“男性也许比女性做的更快,耗费的体力更多,更有能力”“男性需要养家,给的钱少了无法生活”等等。
如今,我为自己不自知的在为这种不平等辩护,而感到羞愧。
我再一次意识到,一个人想要有独立的思想,是有多难啊,在我头脑里的每一个观念,每一个想法,说出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被灌输的。
我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的想尽一切办法拓宽眼界、摆脱蒙昧,可是却不断又不断地发现,“天啊,我竟然又被骗了,真是蠢不可及。
”知识就像一面镜子,当我知道的越多,它照见的我的无知、愚昧也就越多。
03幸好,那些生活在五六十年前的女性们,她们有清醒的头脑。
丽塔和她的同事们因为薪资的不平等愤怒了,她们向管理层投诉,与工会叫板,不达到要求就罢工到底。
一开始她们也没有料到事态会发展的越来越严重,当艾伯特希望丽塔和他一起去见公司管理层的时候,她只是很随意的说了一句“那好吧”。
蒙蒂教丽塔“到了那,别被他们诱惑,如果他们问你问题,我点头,你就点头”,他把丽塔当成了一个没有脑子的傻瓜,以为她只是用来充数的。
可是当蒙蒂试图代表女工们与管理层和解的时候,丽塔把一打布料摆在了高管们面前,说:“来,你们把它们拼起来吧。
我们要把各类布料,想办法缝成一块,没有模板,我们只能徒手作业,一针一线缝出成品,就像制作车门饰板一样,这是技术活,你们却说没有技术含量”。
丽塔回到工厂,康妮要她对女工们宣布罢工的消息,她紧张的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 但是简单的一句“Everybody out”,让女工们沸腾了。
第一次的罢工只是牛刀小试,但没有得到公司高层的重视,于是女工们决定继续抗议,“Equal pay or nothing”。
04她们走上街头演讲、举牌游行,去游说和她们一样拿着低廉工资的女工,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她们的阵营。
但是这场斗争必然要面临重重阻挠,女工持续罢工,导致汽车没有车座可用,整个工厂瘫痪,上万人无工可做,原本应该和女工站在同一阵营的男工们这时候倒戈了,他们说“女人真好,那点小钱挣不挣都一样,但我他妈得工作”“女人不该和男人拿的一样多,男人要挣钱养家”“女人不该罢工,因为他们的丈夫还得工作”。
甚至连原本温柔体贴的丽塔的丈夫,也开始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开始责备她,与她争吵不断。
但是不管面对多少阻力,丽塔和那些坚韧的女性们最终赢得了这场战斗,福特工厂的一百八十七名女工的时薪提高到了男工时薪的百分之九十二,并且芭芭拉·卡素尔宣布,政府会全力支持,制定同工同酬法案,以及要在当年秋天,让此制度合法化。
05在看了越来越多的与女权运动有关的电影和纪录片之后,我实在是被这些比我们早出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女性们的无穷智慧、坚韧的意志所折服,她们太强悍了。
如果没有她们当初的斗争,如果没有那么多清醒的女性站出来,勇敢无畏的推动女权的发展,我实在不敢想象,今天的我们面对的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丽塔在全国工会会议上演讲时说:“世界上没有性别之分,只有甘愿接受不公之人和为正义而战的斗士,让妇女得到平等报酬,就是正义。
”
这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在六十年前是这样,在现在更应该如此。
就像芭芭拉·卡素尔训斥那些愚昧、顽固的下属时说的:“同工同酬是最根本的公平,如果你们两个笨蛋,不是那么的自私顽固、大男子主义,你们早就该明白了。
”
06电影中,丽塔准备去参加全国工会会议时,艾迪对她说的那段话,实在是让人血压飙升。
他说:“你觉得我不关注正事,整天混日子,但我已经尽力了,你知道吗?
我一直在克制自己,我喜欢喝酒,但不会每晚都喝个酩酊大醉,也没去乱搞女人,而且我从不打人,即使孩子也从未打过。
”
这段话真的太典了,我似乎无数次听到家里的男人对老婆说:“结婚这么多年,我一次都没打过你,你还想怎么样啊。
”也见过无数次,人们劝慰想离婚或者对老公不满的女人“他没出轨又不喝酒,不偷不抢的,还能赚钱养家,你就知足吧”。
但是人间清醒丽塔,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就因为你我平等,你他妈就成了圣人了吗?
这本来就应该如此。
你说的对,你不酗酒,也不赌博,还陪孩子玩,你不打我们,我真幸运啊,老天啊,本来就该这样,这不是特别优待,根本就不是。
”
可是为什么明明应该是最基本的事,却被人们标榜成“优待”,明明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却成了可以夸赞的优点了?
不就是因为这些原本应该是最基本的对待,女性们都没得到吗?
原本应该是基本素质的东西,也有太多人不具备吗?
通过向下比烂,那些做到了这些“基本”的人,成了“圣人”。
幸好,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孩不再被这套说辞欺骗了,我们不再因为别人说“男人都这样”就将就着接受一个糟糕的关系,就像丽塔争取同工同酬时说的“Equal pay or nothing”,女孩们说:要么平等,要么别来沾边。
07之前与朋友讨论性别平等这个话题,她说:“我觉得看的多了,会过度气愤这些社会现象,让自己很不舒服,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做好自己就好了。
”可能过去的我也有过这种心态,觉得无法改变,所以干脆不看不去了解,也什么都不说。
但当我看见了越来越多过去的女性们所做出的努力,并越来越深的体会到即便现在在我身边,依然存在着数不清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之后。
我开始觉得,了解女性,关注女权,成了我的一个使命。
我也许无法改变别人,也没有能力推动任何一点点进步,但至少我自己可以不用一直蒙昧着,我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改变,而即便仅仅只是在我身上发生的改变,也会成为一股力量。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看莎莉霍金斯的片子很少,但从看完《指匠情挑》起就很喜欢她。初看不美,但演技相当好,而且看着看着也就顺眼了。片子里她对丈夫怒吼的那几句话相信会让很女人如梦初醒。她们辛辛苦苦努力争取来的,本来就是她们应得的,不是嘛!
我们如何能记住那些改变历史的人
真实故事改编 特别棒
主要是看看衣服
一部争取同工同酬的女性主义片子,拍得中规中矩,不过可以看出早些年这种类型的电影和最近几年的女权片子风格上变化还是挺大的,逐渐严肃化了。
太应景了,超Feel good。
猜我在参加什么活动╮(╯▽╰)╭好吧忍不住想要从视听语言方面分析缺点怎么破=_=
演技有点差,权当纪录片看了
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it. 改编于60年代福特公司女机械工为同工同酬而罢工的历史真实事件。女权主义这条路,开始得太晚,现在仍在蹒跚,个人认为该片的警示作用大于励志作用,因为直到今天,女性都没能做到真正的同工同酬呢!
好多熟脸,Fingersmith里的苏啦,Sherlock里的蕾丝探长啦,贵圈果然很小。。。看得最有同感的一段是,Rita对她丈夫吼道,你不酗酒不赌博不打孩子,你是圣人,但这不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That's the exact spirit what we are lack of most!
哈哈,居然标注想看已经快三年了。裴淳华真女神,干练知性的气质。
推动这次运动的幕后老白男,还有那些通情达理的顺直白男,这是什么fairy land啊,哈哈!
拍得有点太理想化
女权主义。。呵呵呵呵。自古以来社会分工有所不同,男女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人类社会或动物世界均如此。之所以上天制造了两性,并不是为了今天的我们把他们逐渐趋同。自然规律不可逆。 去年北外英语系的女生更是瞎闹。电影不错。主题我不喜欢。我是极端保守主义右派。
我就是激动坏了电影没法好好鉴定。霍金斯是真好但有点儿“太”好了,过度“好演员”了
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
WX-D9 尽管是真实事件,拍得感觉太理想主义,不像真的!
我发现多数人觉得这是部女性电影,感慨女性到底要什么,我就讶异了我怎么完全没这种感觉,是因为生在上海的我们从小就被当男孩子养吗,无论读书事业都要和男人一样挣,男人也从来没把上海女人当女人的原因吗。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很真实的工人阶级斗争电影,比咱们的主旋律真切很多。
你千辛万苦想要争取的,其实是你本应该就拥有的东西.世界各处的女性在不同步的时空为现在的我们换来了自由和平等,但可惜它依然存在,这个世界仍然需要我们去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