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家里蹲,也就是蛰居族。
厚生劳动省将蛰居族定义为“人们普遍呆在家里超过六个月,避免上学、工作和社交等社会参与的状态。
“Hikikomori”是英文翻译而来,来源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编制的《 DSM-III 》诊断标准中的Social Withdrawal一词 。
根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结果,日本目前约有120万的蛰居族。
20多岁的人中,有2.4%至少经历过一次蛰居。
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大约有二十分之一的人经历过蛰居。
家庭是否陷入经济困难,与蛰居族无关。
蛰居族引发了日本更严重的8050问题,指50岁左右的家里蹲子女要靠80岁左右的双亲赡养,而且一家孤立于社会之外。
剧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主人公,一个是雅治,中年男人蛰居族,一个是惠麻,青春少女在蛰居的危险边缘,不过幸好,他们相互治愈了彼此。
二胎姐姐·内向·不合群先来谈谈本剧最触动我的故事线,惠麻线。
惠麻因为搬家和以前的伙伴群体分开,但是因为性格内向等原因又很难在新的学校交到朋友。
好不容易能够和朋友相聚,但是因为母亲要求回家不能相聚。
突然脱离原来的小团体真的很难受
因为母亲的要求不能聚会
因为肢体不协调很难合群真的太像自己了。
1.因为父母自顾自的搬家,导致I人脱离了原有的朋友,又很难交到新的朋友。
2.因为肢体不协调或者是不擅长体育啊具体活动之类的,会有不太合群,孤独。
3.父母缺少尊重,理解,进一步的沟通,动不动就说没收手机之类的话加重了她的苦闷抑郁。
惠麻开始早退,在一次争吵中,惠麻冲进了房间再也不愿出来。
典型社畜·温柔·社恐主人公雅治就像是每一个卑微的,加班,压力巨大的打工人,只不过雅治在某一个点,蛰居了。
起初我是很厌恶,瞧不起雅治的。
中年男人还要靠父母养着,天天呆在家里打游戏,每天不出门毫无社交。
但是越往后看会发现雅治是一个很温柔的人,他不是不想出门,而是“做不到”出门。
(这里夸爆松田龙平的演技)
雅治的倾诉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温暖开始将他们治愈雅治被治愈的过程中,奶奶始终的不勉强,不放弃太让人感动了。
因为腿摔坏了没办法接孙子,雅治在尝试出门但是因为克服不了自己终究还是没能出门接孩子。
奶奶也没有责怪雅治,表达了充分的理解。
奶奶对儿子给予充分的理解 在雅治能够三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奶奶甚至落泪了。
家人对家人无限的包容关爱真的让人很感动。
惠麻也开始和雅治聊天,听雅治的倾诉,在雅治回家时能够说一句“欢迎回家”
惠麻开始和雅治聊天
雅治在回家时 惠麻先说了一句 欢迎回家同样的,在惠麻闭门不出的时候,雅治用便签给惠麻安慰而不是紧逼。
剧中还有很多很多温暖的,治愈的人和细节,在此不赘述。
这部剧最感动我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社恐,苦闷,抑郁,自暴自弃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或者仅仅是一些小事的堆积进而崩溃,患上暴食症或是有自残倾向或是自暴自弃。
但这并不是我们的错。
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人生、人际关系或家庭问题的十字路口成为蛰居族。
但是由于人们对蛰居族娇生惯养、懒惰的偏见,现实是蛰居族及其家人对于寻求帮助犹豫不决,心怀忧虑。
我们不能judge每一个蛰居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蛰居族。
我们给每一个蛰居族给予关爱与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蛰居的边缘被拉回。
冲田修一在我这里真是从不失手,悠闲的、缓慢的、百无聊赖的,总是莫名治愈。
每个普通人、认真的人、努力的人、温柔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雅治,那样一蹶不振、懒惰、懈怠、颓废、无所事事,只是在呼吸的样子。
因为他也曾经只是个总加班、压力大、精益求精的打工人。
只不过某一天,在某一个点,心里某一根弦断了,于是变成了家里蹲。
看起来一把年纪靠父母养着,天天在家打游戏,从不社交的中年男人,被侄女认为“恶心”也不足为奇。
可是淋过雨的人,才会为别人撑伞。
何况他本就是个温柔的人,又有同理心。
所以对说着自己从学校早退了的侄女,他不会问为什么早退,而是说“偶尔也会有这种心情呢”。
对他无尽包容的爱他的父母也真是太棒了。
今天能在白天走出家门,明天能跟外人说一句话,后天遇到挫折又躲回房间里,没关系,已经很厉害了;愿意一起坐在一张餐桌上吃饭,都忍不住感动落泪;为了一瓶酒来回四小时结果没进门就失手打碎,那就哈哈大笑好了。
因为这些对他而言,已经是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了。
而他的父母充分理解了这点。
任何人都会有苦闷、压抑、崩溃的时候。
把一切的失败都看作没什么大不了,人才可能松弛下来。
把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看作了不起的事情,才能迈出巨大的一步。
你能说努力活着就不能被算作努力吗。
看着别人慢慢好起来的样子真是太治愈了。
今天看了一部日剧《0.5的男人》,讲述的是一个宅男逐步走出来的故事,等看完之后,个人观点是,这更象是一部鸡汤剧,因为男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宅男,他名牌大学毕业,之后进行了很好的企业,领导也对他委以重任,只是因为身上的担心越来越重,在没有很好发泄渠道的情况下,突然有一天就开始厌世了,然后就过起了闭门不出的生活。
他在家里时,依然靠着高智商在某个游戏里打成了头部的大神。
之后又想过直播赚钱,但因社恐的性格而失败了。
宅在家里的这些年里,母亲用了各种方式,甚至父亲还因此弄坏了腰,但一直都没有效果。
之后,是因为外甥女的到来,让他的心开始一点点的变化,然后又遇到了外甥学校的女老师,因为喜欢,所以慢慢的开通了更多的户外生活。
片子的最后男主终于慢慢回归了社会,虽然没有回到老本行,而是从便利店的店员开始,然后故事就结束了,大概是想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吧。
从日剧的序列来看,这只能算是一部及格水平的剧,不算是严格意义上从无到有的奋斗热血励志剧,最多只算是一个给职场人看的挫折自我调整自我和解剧。
人物的转变有点过于相当然,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因为编剧想让他转变了,或者说是男主想转变时,刚好遇到了这么一件事,于是就借着这种外力半推半就的完成 了。
从剧里来看,男主从事的应该是计算机相关的行业,大概率也超过了35岁,所以把男主放在国内的话,即便不主动辞职也大概率会被裁员吧,然后因为房贷、孩子上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先转行成了代驾、外卖、网约车司机等从业人员。
后续的发展大概率就要看个人的能力了,所以这样一对比,反而让男主的行为变的合理了。
好在,男主没结婚,没有房贷,没有那么大的生活成本压力,只要开心快乐的像正常人那样生活,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应该就超过90%的人了吧。
这样一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或者不生孩子,就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
最后,表白一下男主的母亲,正是一个理想中的妻女、母亲啊,从剧情来看,大概率是因为儿子出问题之后,一步步和生活妥协、和自己合解的结果;从现实角度来看,这样一天的默默付出,好辛苦、好累啊……
用0.5来形容一个人有点被迫社死。
松田龙平的表演演出了本色出演的感觉。
憨憨的特别像大豆田永久子的里前夫哥。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雅治本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因为上司的压力,自己的精益求精再加上霓虹的工作环境,把自己整自闭了,父母也是考虑搬到2.5居室能够让雅治未来不会孤独还能被照顾。
善解人意的妈妈大姐嫌弃,被侄女说“恶心”,雅治嘴上说要通过直播攒钱搬出去作为0.5の人的复仇,可是侄子的可爱活泼再加上母亲的助推,雅治终于被推出去接触社会了。
和上司和解
来回四小时的酒打翻 父子大笑
从一个宅男到会照顾家人的改造
终雅治想跟侄女改进关系请教老师,老师说首先不要擅自闯入,其次就是美食。
之前我以为精神疾病不好治,但咨询过后,精神分裂都是可以被医治的,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更不在话下。
环境改变,时间的作用,或者新的好的关系的建立,都可以让一个人立马变好。
不强迫别人,不提意见,发自内心的关爱,充分信任,慢慢会好起来的。
不愧是你 雅治😂
预告上映发布会上,松田龙平很客套、很平淡的表示:我早就想演这种废宅了,终于被老子等到了。
但给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并不觉得他是要挑战新角色,而是監督找我我就上。
第一集就有很变扭的地方:叛逆不爱搭理父母还能理解,哪有小姑娘敢当面说舅舅キモい的。
第二集客厅都摆了电竞椅,関家具这广告费没少花。
这钱投的也不知道亏不亏,代理店也不琢磨琢磨10点档和现在看日剧的受众是哪些人吗…不要说三世代了,现在你搞四世代温馨大团圆都打动不了观众了,特别日本愿意啃老、彻底躺平的,恨不得撕烂你的剧本杜绝倡导爱与和平。
一句话,有趣共情大家就不批评,但绝不接受感化。
不要搞温馨剧情了,让大岛里美来弄个小清新或纯爱番吧。
现在写本子的除了搞纯爱的没有一个能打的了。
非要搞这种老日式风格温馨剧就押坂本裕二上工,坂本叔圈人能力无敌,他能扛旗。
这一年年的,真的每季现在不是矮子里面挑高个了,是没死透的里面挑还能抢救的看一看。
再这样循环,大家就要被迫提前进入等晨间剧的老年生活了。
冲田表示暂拍五集,希望不要太虎头蛇尾吧。
说是0.5世代,其实是视作了“没有完全发展的不完整的人”,不是“1”的人,而是“0.5”的人,是不被视作完整的人的“那个”。
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种“应该要做什么”的低语或许会在人的耳边萦绕,似乎随着孩子的长大,从小公寓搬去大居所才是“1”的人。
所谓“1”的人,会不会也有些傲慢了呢?
哪里存在着让莲自由奔跑的地方呢?
(后面的故事说明了,即便住进了大屋子,莲其实也难以在其中自由奔跑,即便在幼儿园中看起来是在自由奔跑,其实莲也被限制在了幼儿园所规定的小朋友的位置中)如果要莲也成为“1”的人,那么莲或许更是不能自由奔跑了呢?
毕竟每个所谓“1”,都在彼此约束,密集的时候鳞次栉比排成固体,松散的时候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变为液态,却总归要求着一种所谓“团体的和谐”。
要对过去的房子说声珍重啊,它是我们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Ponta、扔年糕也一样,是人心中不必要的个人需求,也令我们在团体生活中面对个人诉求与所谓团体目标的冲突。
没收手机、不认识的学校、没有道别,惠麻的人生仅仅因为妈妈心中关于“1”的“应该”就有了巨大改变。
只是因为或许是“1”的妈妈觉得应该让惠麻在某个时间节点、以某种方式去达成某些事来稳固惠麻人生的位置,惠麻便要面对她被搅乱的轨迹。
另:给猫食加W Soup,其实也是人类主厨的无用功。
便利贴是否是有效沟通?
记性真好啊,0.5君(二)家庭作为一种团体,让惠麻因为外婆受伤而不能与朋友约会,而作为团体的同学,是不是也让惠麻在新的校园生活中变成了“0.5”呢?
人们是被一个个群体约束的,一个人不能拆成几份,却会被各个团体索求。
工作、同学、家庭……因而我们总难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达成完满而成为一个“1”,我们总在各种地方因为某些系统性的缺陷而成为一个“0.X”。
一个家庭共生,其实就是希望能够做到2.5吧,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难以达成“1”,因而彼此互助,达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期望。
而一般话语中的0.5,在各个需要人的地方,或许能变成1、1.5……0.5就是0.5就好了,如果硬撑着成为那所谓的“1”的话,着实是有很多麻烦事呢。
雅治妈妈说的雅治姐姐的工作与雅治爸爸的围棋教室是“他们该做的事”,也就是认为他们占据了某个位置,需要成为一个“1”。
因而她要求雅治爸爸成为围棋教室的霸王,要求雅治姐姐做好工作,她的观点正是因为他们有了“工作”(“该做的事”),所以要求了他们在该位置上的行为与成果,某种程度上说是“分工”的意义,但也铸就了“位置”的悲剧。
而她可能觉得自己“该做的事”是维持整个家庭的结构。
但若是她想去跳夏威夷舞呢?
一个人想要释放个性、满足自己欲求的话,ta存在的那个位置就要被其他人补足,显然在一个结构固定、分工明确的团体中,ta的这种诉求几乎无法得到满足。
让人们的这个愿望得到实现,便是“社群”“团体”在这个发展后的时代下的意义。
这件事,如果没有“0.5”的话,还着实有些困难呢(不过其实是如果人们不能接受人们不能都是“1”的话)(说起来,既给人们安排了“因为社会分工而不得不投入的开销”(比如在外吃饭而不自己做饭)、“家庭的责任”(比如家庭养老和子女抚养)、“安居乐业的成本”(购房买车)等“人生的位置”,又不安排充足的物资,或许也可以说作不接受人们不是“1”吧)。
雅治跳起了障连者的舞,送莲去幼儿园,这正是“0.5”的他所能够补足的“家庭的位置”。
正因为家里的人们在各处试着去充当“1”,那个家庭本身出现了挪用的亏空。
幸好雅治不被视作一个“1”。
所谓“悠闲的人”也是有必要的呢。
莲虽然是个小孩子,却依旧有自己的“位置”,幼儿园老师可能正是要保证莲在幼儿园的位置。
或许可以说,我们的社会从一开始就在让孩子们去接纳“团体中的位置”这个概念。
人们总觉得一个人存在就得有他的位置,他是长子、次子,她是母亲、姐姐。
他不是一个个体,他是整体的一部分,没有他这个整体当然存在,但既然有他,他就得撑起一个位置,那个位置之前是否存在不重要,是否不因他的存在而被需要也不重要,重要的似乎只是他得撑起一个位置。
当下所谓成熟的社会给了人们更多样的位置,但的确很多位置是泡沫般的副产物。
没有必要让每个人成为“大写的人”“1”,一个做着“shit job”的人即便在挣钱养家,他其实依旧不是一个“1”,因为那个工作本身本并不被需要。
5个大人,构成2.5是不是已经很不容易了?
说起来,家庭的结构与对应的位置,似乎还是千年以来般固化。
另:画了画的墙就不完整了吗?
其实只是我们觉得“墙”的那个位置要有“墙”的那种样子。
但那承载着个人回忆的笔迹,为什么要清理呢?
清理的掉吗?
“吃不了也是多样性”,emmm,如果已经被盛到碗里的话还是不提倡。
雅治的中午是他的晚上呢其实这也并没什么呢反倒是避开了很多竞争,不过在社会生活中无法自拔的人们却要保持与其他人使用共同生活周期的姿态。
人们只要不在变老前死去就会变老呢。
电竞椅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呢它也可以在“好像并不是它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关于便利店剧情,桑野桑也常常出现便利店的剧情,毕竟社恐也是需要物资的,就像宅家也不能不吃饭。
没有物质基础的宅是无源水无根木。
惠麻的舞很明显展示了“位置”的概念,第一集房屋设计其实也提到了雅治的“位置”,所以感觉整部剧都在围绕“位置”展开,而以“0.5的位置”切入。
雅治妈妈看着雅治和莲跳舞而哭而笑,可能还是觉得雅治似乎向“1”又迈进了一点点,但是能为“向1迈进一点点”而哭,就能为“好像还是0.5”而哭,所以并不好说是件好事。
(三)0.5也能娶西野七濑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
或许就是当下的世界吧。
毕竟雅治这位0.5可以记得Ponta,可以成为某款游戏的大会名人,可以删去像是质疑的疑问而通过语句给惠麻以浅浅的支持,可以和莲一起跳障连者舞,可以和莲在幼儿园当着家长老师和孩子们玩耍,可以躺在床上感慨惠麻收拾的屋子,可以因为几句话去查文字烧的铲子。
(但0.5依旧没有产出推动社会进步的东西)(看了第四集发现雅治之前是智能家居的某项目组组长,emmm,智能家居算不算推动社会进步呢……emmm)雅治送莲,莲的爸爸就只剩步行的背影了。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送莲”这个家庭的位置被雅治占据后,莲的爸爸似乎可以更全神贯注地投入“他该做的事”,但他似乎也失去了家庭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因而他的背影不免看着有些落寞。
幼儿园需要能编辑电子邮件的人,在这样的一个团体中,存在了某个空位,需要被补足,而有对应技能的雅治自然可以顺手帮忙了。
(说起来,前几天听说一个30万到50万人的县城预期接下来幼儿园适龄的幼儿只有约4000人,公立幼儿园便足以满足这个需求,那么目前的各种小型私立幼儿园中的老师们会面临就业的压力,最后幼儿园的老师们可能会面对更高要求。
)让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吃蔬菜的方案被说过千遍万遍却依旧要出所谓“创新”方案,其实就是强行找位置,这种强行找位置恰是它本身价值的缺失,所以雅治姐姐说“孩子不吃就不吃,不要骗他们”等等,其实就是在指出“你们这所谓的工作,没什么价值,反而可能创造麻烦”。
而惠麻在学校与在家庭的位置均不牢靠,所以增强了对游戏的依赖,强行把她放到某个位置去充当某个角色不会减少她的困惑与迷茫。
雅治或许能在她当下依赖的方面给予她帮助。
在惠麻已不在她本位(自己屋)的状态下要求她回归本位是很复杂的。
剧里给的应急方案也挺妥协的。
这些东西其实都在说明,强行用位置进行制约会带来很多问题,顺应“自然”、填补实在的缺失较之创造位置而把人塞进去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家里蹲与太温柔:“一个人呆着才自在”说的其实可能是不被人为规定的位置强行束缚进行对应行为,家里蹲对应的是自我躲避他人规劝,太温柔则是避免他人被自己影响。
但雅治妈妈还是“回归本位”的思想。
也就是顺应自然的雅治在面对立场耸立的当下社会时,面对那些创造奇怪位置、用位置去约束别人的人时,会有各种束缚,颇有些“秀才遇上兵”的意味。
(四)雅治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别人却总想把他放在某个位置,所以“他们真奇怪呢”。
雅治前上司当时的问题,可能只是因为“那里好像有位置”“那个人在那个位置上”,所以可能也“不是人们(单独)的错吧”。
小玉,人们只是在把他套进一个他们接受的位置的预设当中。
另:奇葩的大家会不会只是希望自己被接纳才勉强接纳别人,看起来彼此都开心的?
用周六的一个下午突击看完了这部日剧,虽然有在B站看过全剧解读,但由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还是坚持完整的看完这部剧,刚看完时心里想法特别多,觉得剧里出现的每个人都可以作细细的分析。
剧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雅治、雅治的父母、雅治的姐姐、姐夫、侄女惠麻和侄子莲,还有瞳老师和邻居小玉一家。
从雅治和侄女惠麻的对话中可以判断出雅治应该是患了抑郁症,长年躲在自己房间里不肯出门,最亲的母亲也只能通过便利贴传递信息给他,看样子已经这样持续很多年了,如果不是改户型姐姐一家回来住,也许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直到…我最想说的是剧中出现的三对父母:雅治的父母、惠麻和莲的父母以及小玉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关乎一生的,俗语说“三岁看八十”,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许多方面。
雅治和小玉讲到以前他和父亲的关系也不好,雅治的母亲说他们没能早些发现雅治的情况,也许早些发现雅治不至于发展成剧中刚开始的样子,但在剧中我们看到的是凡事都顺着雅治的一对父母,相信他们也是经历过非常难熬的阶段才能达到看似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会因为父母的老去而失衡,让他们不得不做出改户型的决定,父亲说“总要为他多想一想啊”,如果能早一些发现问题是不是就不会发展成这种情况?
可惜,没有如果;再来说说姐姐一家,自从他们住进来后两个人都忙于自己的事业,父亲像是隐形的,母亲为了重返职场也是非常拼命,这就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特别是处于初中阶段的惠麻,她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但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异样,直到接到老师的电话,惠麻妈妈一回到家就是对着惠麻大声指责批评并抢手机,很像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父母一样,而不是走进惠麻的内心看看她是怎么了,需要什么帮助,但看到他们站在门前向惠麻承认错误的样子真的很欣慰,后来父亲也主动承担了接莲的任务,感觉他们也成长了,相信他们会一直好好相处下去的,做幸福的一家人;最后再说说小玉的父母,小玉休学在家几年,天天沉迷游戏,他的父母采取了非常极端但又挺“平常”的处理方式,直接把小玉的电脑摔坏了,这导致小玉做出了非常过激的行为——出手打他的父亲,但被控制住后他望着天空非常无助的说出了一句“我什么都没有做,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是非常难过的,可以想见他一直在父母这种压迫性的环境下生活,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早晚都会出问题的,这种情况在现今社会也是非常普遍的…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其实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以前的孩子也没有现在的孩子学习这么累吧?
也没有这么大的学业压力吧?
也不会有这么看中成绩的父母吧?
这些是时代赋予的,我们无法选择时代,但我们可以选择应对的方式,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很多事他们还不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问题了,我们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父母,一定要冷静下来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在恰当的时间尽所能的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一起走向未来的每一天。
剧的结尾是每个人都在向好,但对雅治而言他非常难以回到他生病前的状态了,因此这也提醒我们要多关心身边人,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结果。
-- 都是一些杂感,想到什么就随便说说 --很喜欢这部剧的色调,明亮却不那么饱和,杂乱又不喧闹,布景都带着生活化的温馨感。
也很喜欢导演的镜头语言和编剧的处理,几条线索丝毫不乱,精雕细琢,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都严丝合缝地放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让整部剧有种严谨的匠人质感。
尤其尤其值得赞美的是导演和编剧都没有废话,需要交代的故事,需要表达的情绪往往只用一句话,一个镜头就完成好,让整部作品充满细节又那么简洁直接。
有些情节还适度留白,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
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太精致,太严谨了,跟这个剧随性自然的主题不是很搭,好像在用一种刻意的方式在讲一个随意的故事,导演的叙事风格和这个故事本身的风格稍有对立,有些情节能看出来是为了追求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刻意设计的(比方说那些小铲子),看的时候有种小小的违和感。
印象比较深的几处,一是雅治第一次去幼儿园见到保育院老师,她跑过来看着雅治,脸上还贴着小朋友的贴纸,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纯真热烈的美,一下子就击中了雅治(和我们观众)的心。
所以才有后面两人的互动,以及雅治的职业选择都显得合情合理了起来。
二是最后一集倒叙雅治家要新建房子的原因,老父亲跑步路过房产营销现场,看到年轻富有朝气的房产中介仿佛看到了当年还在职场打拼的雅治,那一瞬间的眼神里有那么多复杂的情绪:惊讶,怀念,惋惜,自责,向往。
能拍出这样的镜头,可见导演和演员深厚的功力。
这两处都是“只有一个镜头却诉说了千言万语”,含蓄隽永,简洁高效,真的很想让某满篇废话的“神剧”的导演和编剧来看看,什么是用镜头语言讲故事,什么是一点废话都没有的艺术作品。
然后说到男主,真是个难得的温柔的人。
也许就是因为他太温柔,太善良了,才跟这个污浊的世界格格不入。
后来遇到男主之前的上司,说他很会为别人着想,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确实如此,就算当了家里蹲,他也帮忙承担起了看护小外甥,接送他的责任,而这本来不是他的任务。
他把母亲给他留的字条都收起来,一张一张都是母亲的爱,他能感受到,并且珍惜这份爱,因为他自己就是个充满爱的人。
男主的母亲对这个外人看起来不成器的儿子,完全做到了接纳并且支持他,知道他的可贵之处,也知道他“跟别人的节奏不一样”,这样伟大的母亲,才抚养出了善良温柔的雅治君,母亲和雅治,都是家庭里爱的化身啊。
男主的上司,简直是本剧最可恶的人,他诉说雅治离职的原因时,感觉是在美化自己的职场暴力:“因为他太好说话了,所以就不知不觉地把工作都给他干”。
这不就是欺负老实人的美化版本吗?
对于这样恶劣,欺压过自己的上司,雅治的回应却是“不怪你,这是社会环境的问题”,简直是天使的化身,心中没有那么多憎恨,甚至对于害过自己的人也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共情,温柔到了极致,更显得上司面目可憎。
不过长年恩怨就这样了解,让人觉得好像太轻松到不可思议了,现实的情况肯定丑恶的多,可能因为本剧就是喜剧,所以冲突都设定成很容易就能化解了吧最后雅治的结尾,决定又重新出去工作,这个情节的设定让人觉得精妙无比。
出发的第一步,他选择了去经常光顾的便利店,与那个跟他搭过话的小哥做了同事,然后又在准备保育员考试,争取与那位帮助过他的保育员妹妹将来能够共事。
他选择都是 熟悉的环境,对他好的人。
主观上经历过那位剥削他压榨他的恶劣上司,他本能地会避开这类只会从他身上索取的人,客观上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会让他的回归之路更顺畅,无论怎么看都是充满生活智慧的选择。
雅治放弃了继续直播买顶楼公寓过着独自一人的生活,选择了鼓起勇气回归社会跟人建立有爱的连接,真是了不起啊雅治。
男主的演员松田龙平,表演的令人惊讶地松弛自然,大部分时候他完全融入了日常生活里,但是该强调的时候又能精准地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第一次出家门接小孩那个踉踉跄跄的背影,让我感叹这位演员真的是好会演。
唯一一点点小问题就是觉得有的时候面瘫的太过了,比方说在父亲的幻想中作为房产中介的他,还是面无表情23333。
但是总的来说,这位演员跟导演一样,在表达上非常的自信,不做多余的举动,不做夸张的事,非常自然地,举重若轻地完成了这部剧,足够的克制,没有炫技的感觉,因为对自己有底气,所以不需要额外的废话废戏来证明自己。
而且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已经足够的好,为观众呈现了这样一部温馨治愈的好剧。
生猛海鲜做得好没什么了不起,清粥小菜做得有滋有味才是本事,不是吗?
如果你的生活也遇到过,如果你也想或者已经在躺平,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你,先问一下自己从小到大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小成功?
给你五分钟的时间想想。
男主躺平前是研发主力受到领导的重用,意味着他一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至少上过大学。
你呢?
在日本,研发人员的工资会很高。
你呢?
你最高的工资拿到多少?
超过保安了吗?
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玩游戏能成为大神,网络世界的偶像。
你呢?
王者什么级别?
男主自我封闭前一定是家人的骄傲,个子高,不胖,很聪明,收入也很高,值得救,值得被爱。
你呢?
如果不是心理产生的问题,他的人生应该是让人羡慕的人生。
你呢?
你精神不出问题的话,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谁会爱你?
对自己好点吧,因为没人会爱你。
场景一:惠麻在学校里无法融入,早退回家打游戏,这个游戏里雅治的号是大神,发现惠麻关注了自己,带惠麻打游戏和聊天:惠麻说到自己的早退:
雅治其实最开始是想问:为什么早退?
想了一下,删除掉之后改成了:
这是非常温柔的一种共情,如果问为什么早退,会让惠麻有一种被质问的感觉,从而退缩。
惠麻早退,多少内心会有自我批评在的。
当听到有人说:偶尔也会有想早退的一天,她会放下那份对自我的指责,从而打开心门倾诉得更多:
(跟你聊天的就是这个恶心的大叔哦)场景二:惠麻问外婆,为什么雅治变成了家里蹲:
外婆的回答:
惠麻不解
外婆:因为雅治的温柔,所以才会无法拒绝他人,很难保护自己:
日剧就是这些点很显得功力,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际关系的乌托邦。
平和的温暖,从来都是心之所向。主旨很好,但长镜头干枯的叙事,昏黄的滤镜,童话的结局,未免还是些许乏味。
别去上班了,上班就不治愈了
好看,男主就是我的写照。剧里的妈妈真的好温柔啊。
很日本的风格
不得不说一句,和俺的事说来话长是不是有点太像了??
为什么要搞一个我的事说来话长的复刻,细节意蕴差很多。可惜了龙平
三集弃。拍得还可以,但没什么新意,美化废柴的日剧也太多了,真正辛苦的是那些“正常人”啊。
真希望生活中的所有难题,都可以荡荡秋千就能和解
为什么家里蹲的最终归宿都是找工作啊
一般
真的仅仅只是平铺直述得描写了中年“NEET”的社会现象而已,还拉了个18年上市半年就凉了但在岛国比较有知名度的猪场手游的赞助…虽说松田隆平的呆若木鸡甚是不二人选,还能看下西野七濑的笑里藏刀,但这种在东亚圈日趋流行的现象,丝毫没有任何有深度的分析和解决,默默接受不会缓解任何现状。1.5倍速播放丝毫不会觉得字幕过快,且本剧的处理冲突方式很难不与催婚催育挂钩…因为单身住在父母家被定义为0.5户人,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想起小时候自己数就餐人数时,将两三岁的小孩定义为半个人,因为他们并不能独立吃饭。最后,这2023年上半年的日剧,净全是标题党,即使你不和我做,要不就继承牛郎店…
龙平演蹲家宅男简直再贴脸不过,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完全无痕,将他本身疏懒且不失温柔的属性发挥到极致,根本无需说话,只要往那儿一站,一个被社会打击到丧失生活信念的小人物就活生生在眼前了!从共聚一个屋檐下的混乱可怕状况到逐渐步入正轨,一个个具有瑕疵、并不讨喜的群像也在实现着蜕变——而这一切都是在短短五集中发生的,剧本的细密和完整可见一斑了;难得的是明知流向偏理想化的治愈,仍觉得一种被说服的熨帖感。甥舅关系可算一个较新的人际关系切入点,不落窠臼。
松田龙平——这个星球上最精准演“丧”的人,他一出现,就能引发我“活着真没味儿”的共鸣。说他演得“松弛”都不足以概括,“松弛”还依旧是相对于“端着”的死板,还依旧是努力去“演”。松田龙平“丧”得浑然天成,又无比细腻,貌似顿感,实则太敏感脆弱易碎……仿佛他只是时间流逝的滴答声。滴答滴答。倒数。倒数。
人的确也会有那样的时候呢 活着就很好了 龙平很适合这个角色 可惜我的事说来话长的确太过好了 对比之下就有些显得这部剧平淡了些 看到评论说这个妈妈又养了一个高等游民儿子 笑死
只有日剧才能把废柴解释的这么清新脱俗
剧本的原创度得打个问号,但冲田修一的导演分还是足够吊打普通日剧的。
『頑張って生きてんのよ』最佳台词,優しすぎる。但是比起我的事说来话长还是差远了,主要是妹妹一家太窒息了,二孩管不来就当甩手掌柜,吵得我脑壳嗡嗡的。
好大一只巨婴 世界对男温柔以待😂
废物包浆式演技
好好拍“努力活着”比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