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朋友去看的,在片子开演前半个小时,auditorium几乎就坐满了。
片头曲夹杂着男主和妻子结婚典礼的片段,浓重的白雾填满着屏幕,戴戒指,宣誓,都有着强烈的不真实感。
影片一开始,便是三个诡异的小女孩玩过家家。
话说我从还是个萝莉的时候就讨厌洋娃娃,坚定地认为她们都是活的,直到现在一看到洋娃娃就直接联想到在你熟睡的时候她在直勾勾的看着你看着你看着你!!
跑题了,然后这三个萌妹子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就像被操纵了似的,走到房间的落地窗前,打开窗户,纵身一跃,在洋娃娃的注视下跳了下去。
接着镜头就转回丹尼尔那张苍白的脸,蔚蓝的眼珠还带着些许孩子气,只是红红的眼眶仿佛告诉我们他的精神状态不算好(年少丧妻的打击),浓黑的头发显得他更加阴郁。
然后他儿子---那个金发蓝眼的正太就登场了,一出场就以他圆圆肉肉的脸颊迅速的秒杀了我,主角气场太浓啊,此正太长大后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丹尼尔跟儿子做出了星期五一定会团聚哦的约定后,就出去工作了。
然后就是丹尼尔遵从公司的安排去接受一个女人的遗产。
那栋房子位于一个乡村,是要从乡村经过一条长长的,曲折的,在海中?
沼泽中?
湿地中?
每到晚上便会被淹没的路方能到达的。
村子里的人似乎十分排斥他,尤其是送他去女人遗产的车夫,态度更是恶劣,高收费还不送到地方。
于是丹尼尔穿越了树林草丛之后,终于到达了外表荒凉,爬满了枯死的藤蔓的别墅。
别墅里面装潢仍然华丽,地板依然光亮,桌上的信件,摆设是那样的整齐,仿佛它们的主人从未离开过。
丹尼尔一个一个房间整理过去,二楼走廊尽头的一个房间的门却打不开。
于是我知道,剧情要开始了。
丹尼尔在别墅的那一夜真正是惊心动魄。
屋外的黑衣女人,窗户上的手印,不停摇摆的摇椅,紧张的音乐,还有。。。
后排配音的小黑,让本该紧张的气氛变得极为搞笑。
每当我聚精会神准备被吓的时候,都被他们的尖叫和笑声弄得笑场。
比如丹尼尔在村子里通过猫眼看被家里人锁起来保护的小女孩的时候。
他刚把眼睛凑过去,小黑的尖叫就此起彼伏;比如黑衣夫人的身形掠过的时候,几乎是同时,小黑的尖叫响起了,真尼玛智能人工配音。
在这样的气氛下,当丹尼尔一手拿斧头一首拿蜡烛在走廊上紧张的慢慢前行时,我居然在心里默默地吐槽哈利波特你的魔杖呢,没有魔杖就算双持战斗力也不行啊!
然后当黑衣夫人的身形如同食死徒摄魂怪一般飘逸的接近时,我终于hold不住大声地吼了一嗓子Expecto Patronum!!!!
于是大家都笑场了。。。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能真正吓到人的电影,它是以声效配上突然出现的人物来渲染紧张的气氛,手法堪称拙劣,但是当你认为你已经知道了情节会怎么样发展下去的时候,你就会意想不到的被惊吓到。
当丹尼尔挖出男孩的遗骸将其与黑衣夫人合葬时,我还以为咒怨消除了,于是看到小正太被保姆带来的时候心中一轻,哈利波特再次拯救了世界!!
当火车呼啸而来时,所有声音都安静下来,一家三口又团聚在一起了。
影片在三人远走的背影中,黑衣夫人不停地念叨中结束。
其实片子里可以发掘的笑点还有很多。
比如丹尼尔坚持说他看到了黑衣女人时那坚定的神态,那紧紧抿在一起的小嘴,对方惊悚不敢置信又夹杂的些许厌恶的神情,还有那句经典的台词:“I saw her." 要不是扮相不同我还以为看的是哈利波特呢。
更别提黑衣夫人酷似贝拉的装扮,像我这样战斗力只有3的渣都没有害怕。
咳咳,这样说虽然有些失礼,但是在小黑破坏了气氛之后,真的没有办法找回看恐怖片的感觉了。。
总而言之,有空又有钱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情节非常不错。
总的来说不错,故事清楚,细节到位,氛围则超额完成任务。
标准英伦灵异:迷雾、大雨、沼泽、老宅、老照片、摇椅、多胞胎、八音盒、洋娃娃,恐怖元素全攻略,悬疑氛围上位,厉鬼强势逆袭,悲情坚不可摧。。。
挖坟墓一幕恍惚Supernatural加强版,小哈太人性,要是sam和Dean就撒点粗盐,点一把火,大家就都得救了。。。
最后回归流行的走不出命运圆环结局。
寂静岭啊暗夜侵袭啊。。
小哈沧桑出镜,转型成功。
≪黑衣女人≫,讲述律师前往小镇办事却触发发生在小孩们的灵异事件的故事。
我真的不得不佩服英国人,拍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是最牛逼的。
本片也是改编自小说,由哈利波特主演。
片中的恐怖,不是传统恐怖片的那样,而是一惊一乍的吓你一跳,可以说是年度恐怖片佳作。
配音,总监的一贯水准。
总之,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容易让人怀念过去的恐怖片,经典的英伦式氛围与布景,传统却不失扎实。
故事不算复杂,一步步递进,逐渐拨开故事全貌。
《黑衣女人》的恐怖效果还是达到了的,导演在恐怖氛围的制造与心理惊悚的诱导上,都有着稳定的表现。
但是被国产恐怖片坑害过的鄙人,一直等着最后的解谜过程。
还好,片中的鬼就是鬼,没有科学解释。
《黑衣女人》的恐怖地点设定是很讨巧的,一个涨潮后会与陆地隔离的岛上荒废的古堡,阴暗,诡秘,周围环境阴冷潮湿,乱草丛生,在这样的设定下,那种孤独与无助很能加强恐怖的感觉。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太让我意外了,观影过程中,我很少被这张看了十年的“哈利波特的脸”所干扰。
我最担心丹尼尔无法摆脱哈利波特的束缚,不过值得大赞的是,我的担心多余了。
丹尼尔出色地完成了角色的表演,这也跟他做足了准备工作有关,包括阅读原著、观看之前版本的《黑衣女人》等等。
这片子目前看来,唯一跟“哈利波特”有关的是,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扮演哈利爸爸的安德尔·罗林,曾在1989年版本的《黑衣女人》中扮演本片中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所扮演的角色亚瑟·科普斯,冥冥之中。
关键词:鬼宅、人偶、忧郁男主、儿童、悬疑、诅咒由饰演过哈利波特的丹尼尔主演,男主角的妻子难产去世,由于需要评估统计财产去了一栋废弃的宅邸,从而发现了照片和信件中的一些陈年往事。
虽然剧情上常见,但是整部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
电影的色彩本就阴郁,加上鬼宅所在的位置是沼泽地包围之下,给人一种孤独、孤立无援的无力感和压抑。
有人说结局为什么男主和儿子还是死了,观点有三种:第一:男主角已经被黑衣女人诅咒,背景音也提到了“我永远都不会原谅杀死我孩子的人”,也就是说虽然男主找到了黑衣女人的孩子尸体,但是诅咒并未得到破解,她的怨气已经根深蒂固。
第二种说法:男主找到的孩子尸体并不是黑衣女人的儿子,而是男二的儿子尸体,片子里也说了,那个男人的孩子尸体找不到了,因为随着涨潮,尸体被冲走了,而正巧被男主挖到,所以根源问题没解决,自然诅咒没被破解。
第三种说法则更加人性化,至少在某一点上:男主和孩子过的很不好,男主因为妻子的死亡而终日沉浸在丧妻之痛的悲伤中难以走出,孩子更是少了母爱的关怀,与其这样不快乐的痛苦活着,还不如让他们都死了,和亡妻团圆。
影片最后,男主睁开眼睛,他周围的世界色彩发生了变化,观众可以分辨出这不是活人的世界了,他已经死了,然而电影中的男主并未有过死亡时候的痛苦,他直到睁开眼睛后还在巡视四周的变化,可见他没有死亡瞬间的记忆。
最后的最后,黑衣女人侧着头看向应该是男主所在的方向,她的表情虽然木然却不狰狞丑恶,这代表了什么?
是报恩吗?
用另一种常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然而事实上男主在见到从迷雾中走过来的妻子时的笑容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不论以上三种观点如何,他最后还是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幸福。
PS:本片让某洛多多少少觉得有点像《招魂》,不过男主演技在线。
推荐指数:8恐怖指数:7.8
“影片根据英国小说家苏珊•希尔(Susan Hill)1983年出版的畅销小说改编。
小说《黑衣女人》自出版之后很快被改编成话剧,这出话剧被英国媒体评价为“戏剧舞台上最令人激动、最吸引人和最成功的作品”,从而在英国伦敦西区连续上演了20年,其长盛不衰的效应相当惊人。
电影版《黑衣女人》的剧本将由《海扁王》编剧简•古德曼执笔。
据国外媒体报道,作家苏珊-赫尔(Susan Hill)的惊悚小说《黑衣女》(The Woman in Black)曾在1989年被改编成电视电影。
那一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被解决了,由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主演的新版《黑衣女》将于明年2月份上映。
虽然电影是以小说为基础改拍,但电影版的主线和小说版不同的地方其实不少。
在电影版中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的律师将会前往英国小镇处理爱丽丝-德拉布罗(Alice Drablow)留下的遗产。
来到小镇上之后,他马上感觉自己身处另一个黑暗的世界。
在预告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经典的美式恐怖元素,比如脏兮兮的旧玩具、破旧的古屋、小孩的押韵旁白、目光呆滞的制服女以及银版拍摄发黑白粗糙成像效果。
”在网上看到的简介。
被“那一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
”雷到了。
但确实是冲着他去的。
其实很少看恐怖片,我对恐怖片的概念分为三类,一类是如《第六感》《致命ID》《恐怖游轮》这种看完觉得make sense能引发思考的悬疑片,虽然没有什么太过恐怖血腥镜头却看完不禁后背发凉但却有种欲罢不能称赞构思的巧妙。
还有一类是像《惊声尖叫》,剧情可以一句话概括了就是能一惊一乍演了两个小时,第三类是日本经典的什么贞子咒怨类,搞些鬼了魂了有的没的看完也没什么好想的就是恐怖,这类是害怕有阴影从来不会看的。
我想这部偏第二类。
剧情很简单。
一个女人的孩子死了,而且是有人能救却没有救。
于是此女发疯,写信诅咒悲剧制造者Rot in Hell。
由于怨念太重死后成为一厉鬼,自己失去了孩子便折磨让别人痛失孩子生不如死。
偏偏某天镇上来了个丹尼尔,女鬼一定惊异怎么有如此淡定之人,此哥在闹鬼的房子里一个人淡定的住了两晚上,期间门口时隐时现的人影,十字架下的幻象,窗户上的手印,打不开的房门,陈年照片信件,女鬼本人还亲自多次现身搞了几次惨剧和甚至一次附体,都没有下走此哥。
不仅如此,此哥还处处体现了格兰芬多的优良传统:勇敢,从头到尾几乎面不改色;抵抗邪恶的本能:明明办了公事可以一走了之却明知有女鬼偏向鬼屋行,与黑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还有一颗善良的心:自己跳到沼泽里挖出小男孩的尸体夜里召唤回女鬼还亲自跳进坟墓将小男孩葬进母亲棺材。
多么高尚的要让人感动的落泪了好不好??
可是此哥你以为这是霍格沃茨么,正义战胜了邪恶,爱的关怀感动了食死徒,一句护身护卫赶走了摄魂怪,一句除你武器打败了伏地魔。
你以为再次上演了大难不死的英雄传奇,信心满满的安慰着别人:she has gone,可人家怨妇偏偏不领情好不好,“I will never forgive I will never forgive” 我就是怨我就是怨。
最后竟然出师未捷身先死。
自己悲了个剧。
霍格沃茨的时代,结束了。
PS:其实结局蛮好,与其活在生的担惊恐惧中,不如安安稳稳死了,反而团圆了。
只是看完也没get到point为什么原小说会那么成功。
难道观者只是为了找点刺激么。
对于丹尼尔,他一开口我就控制不住的觉得那是哈利波特 。
刚告别哈利波特又演了这么一部苦逼的片子,看到他全身浸在泥沼里那段真心觉得,孩子难为你了.. 眼睁睁的在荧幕上看着他从一个小正太变成了英国大叔,虽然告别了那个时代,Daniel,衷心祝福你以后一路走好,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舞台。
本片属于恐怖片,还是稍微有点吓人的,但是结局没有看懂,有木有啊,亲们,求解析·····那女人为嘛还要害雅思他孩儿,never forgive you,you又指谁?
那个Mr. daily最后为嘛又会看见那黑妞儿,也就是说黑妞儿最后为嘛要吓他求解析!!
文/时漆从小说到话剧,再到电影,《黑衣女人》的故事蓝本的确是经过反复试炼的。
只是,在全球恐怖惊悚片没落的趋势之下,也没能激起多少涟漪。
中规中矩的影片,谈不上失望,也挑不出亮点。
想必有一大半影迷,纯粹是冲着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去的。
借助漫长的八部《哈利波特》,被观众所熟知,并迅速成长,可以说是已经顺利的完成了“荧幕成人礼”。
作为“后哈利波特”时代的第一部作品,选择压抑黑暗的题材,挑起丧妻痛楚的大梁,看得出他是在极力让人们忘却先前小男孩的形象。
没有了魔棒,没有飞天扫帚,转眼间就化身为了凡人。
于是在乐此不疲的独闯阴森老宅、进火场救人、潜沼泽捞尸体等举动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他的敬业有加。
单凭这些桥段,我想对于片子本身而言,就没什么好吐糟的了。
《黑衣女人》的故事内核简洁明了,那便是一位母亲的“爱之深,恨之切”。
类似的报复就好比是低调版的《咒怨》,毕竟人家黑衣女人从来不亲自动手,而且目标只是孩童。
哪像是十恶不赦的伽椰子,向来都是来者不拒的。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诠释的亚瑟,饱经风霜的模样,在贯穿始终的英伦式阴暗布景中,一直沉浸于痛失爱妻的悲伤之中,晃晃而不可终日之下,本能的对神灵抱有信仰,或者说是幻想。
如此一来,他便不知恐惧为何物,孤身一人反复探寻凶宅。
当故事行进到屋内的椅子会自发摇动,玩具会无缘由的被激活的时候,咱们国人俗称的“鬼”就必有无疑了。
自此,亚瑟便更加一发而不可收拾,妄图同“黑衣女人”对话,看来是想跟“她”交个朋友,顺便问问能否给去世的妻子捎个话,送点日用品什么的。
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手法,在现今的恐怖片中是被滥用的、遭人诟病的。
恐怖片的成败正是在于此,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让观众信服的理由,给恐怖元素的延续找一条顺畅的、出其不意的道路。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只是打着“恐怖”的幌子,自说自话的在无病呻吟。
其实《黑衣女人》的故事,可挖掘性还是很有深度的,完全能够说的比现在好一些。
就拿西班牙的《孤堡惊情》来说,国内也引进过。
同样是以母爱为主题,在不失恐怖惊悚的前提下,通过插叙、倒叙的手法,花大量的笔墨去呈现母子关系的闪影,不但不会显得拖沓,反而会大大提升情感的深度与价值。
而反观《黑衣女人》中,除了寥寥几封默读出来的信件能够感知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剩下便是无休止的报复。
难道导演是认为,那句反复念叨的“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最能凸显出母亲爱子的疯狂么。
那么,这段母爱就委实阴暗,一点也不纯美了。
在没看过原著小说的前提下,我以为加几场母亲与孩子嬉戏、分离、思念的戏码,再把孩子的死与小镇民众的冷漠联系起来,或许从情感上,会更有料一点。
当然,也免不了会落入俗套的窠臼。
但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毫无营养、苍白无力地将复仇进行到底吧。
当“爱”成为“恨”的理由,这个社会就不和谐了。
为此,国内的版本在末尾处的设定是,火车并没有装死父子俩,很俗很和谐。
只是,那个搀扶了摔倒老人,轻则赔钱,重则牢狱的,还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
我有必要做个说明,免得大家看不懂我在说什么(该死的广电):国内上映的版本把结局剪掉了,真正的结局是亚瑟和小约瑟夫都被火车撞到,然后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亚瑟的妻子,一家走远了。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结局无比坑爹——没有别的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我对它的看法——实在是太坑Arthur Kipp这个爹了,毕竟他那么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并且真的努力了,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了。
所以尽管在微博已经被剧透过,知道电影的结局是什么,但是全片刚结束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故事莫名其妙。
然而现在,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还是值这五颗星的。
之前翻译过一些作为主演的Daniel的采访,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说的那句“最初的书是讲述过去的故事——它是我的角色已经是一个老人的时候倒叙的——电影里没有这样”似乎表示原著中的亚瑟是活了很久的,当然我没看过原著,不了解详情,我只能回归到这个电影。
而现在的电影中,亚瑟和小约瑟夫是这个结局。
虽然亚瑟对妻子的过世非常沮丧,看起来一直很悲伤,但从全篇来看,我相信他是希望自己更够跟儿子继续活下去的。
明显的表现就是他还在用心工作(他被安排去办理过世的Drablow夫人的事务),打算不做完好不走;最后在火车站看到小约瑟夫有危险还是毫不犹豫地去救他,刚到另一个世界之后第一句话是找Sam,明显是希望儿子和自己都平安。
可当他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之后,没有去想为什么自己已经帮助那个黑衣女人找到了她儿子,她却还要弄死自己的儿子,相反,他抱着儿子直接跟妻子一起走下去了——他不是那个会怨念无辜者的黑衣女人。
这是让我觉得这个结局仔细想想还挺有意思的地方。
想来亚瑟的努力其实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是基于一个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的认知,他觉得只要帮那个女人找到她的孩子,原本已经放弃生命的她一定能够走下去,而不是停留在不属于她的世界做一些毫无道理的事情。
超出他的认知的是,有些人做事就这么毫无道理,他们活着是这样,死了也是这样。
而这也改变不了亚瑟面对生活和命运总是那么坦然和从容,生死都如此。
也许唯一不坑爹的就是经过亚瑟一番努力,小约瑟夫没有跟另一些孩子一样成为充满怨念的游魂。
上面我很努力地没有提及哈利•波特,现在不得不提了。
从那些宣传这部电影时的采访可以看出,尽管Daniel的两部舞台剧口碑都很好,甚至受到专业奖项的肯定,但毕竟电影还是电影,他很希望在银屏上做到不再跟哈利•波特的元素重叠,他说如果新角色的名字还叫哈利,他会有些忌讳的。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必须面对:“我已经跟粉丝调解了好长时间了。
有人是希望我一直都是哈利的。
”对此我想说,新角色从外形上来讲确实能跟哈利区分开,但是就本质而言,很多地方跟小哈如出一辙,这导致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知道大家如何——我是不止一次有“哈利•波特既视感”出现。
首先就是好奇心,Daniel接受采访时自己也指出了,亚瑟一直对房子的秘密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至于这好奇的来源——Daniel说他简直都想摇着亚瑟的肩膀告诉他赶紧离开那所房子,呆在那儿没好处,但后来还是理解了亚瑟想确定妻子去了另一个世界并且过得很好的心情。
这一点就跟哈利•波特没有什么太多区别,《密室》中总是听到怪声、《火焰杯》原著中发现“巴蒂克•劳奇”出现在穆迪的办公室,如此等等,他都要去一探究竟,只是也许哈利的好奇更纯粹一点。
《黑衣女人》中亚瑟一手举着斧头一手举着蜡烛的样子,真的让我回想起《囚徒》中哈利一手拿着魔杖一手拿着活点地图找小矮星彼得(电影有所改编)的样子了,作为哈利死忠,看的时候心底难免有种很温暖的感觉。
然后是救人的勇气。
我相信,如果是哈利,当他知道着火的房子里还有个孩子,他也一定会去救她的——有求必应屋里连跟自己一直关系不好的德拉科他都能冒着那么危险的烈火救了呢。
只可惜这次没有身边保驾护航的罗恩,也没有前方开路的赫敏,更没有威武霸气的飞天扫帚,更更没有詹姆•波特传给他的身手敏捷。
(PS:从这里其实可以证明小哈的守护神一直是牡鹿、第一个儿子取名字先用“詹姆”是有道理的,他知道他亲爹有多重要。
) 还有那个被好多幽灵似的东西追的场面,我真想对喊出守护神咒的朋友说,你不是一个人。
当然还有让人想喊出“Harry, your wand!”的场面——这种场面真的存在。
很难说这个效果对Daniel最初的预想来说是好还是坏,但我个人觉得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尽管对演员来说,突破自己以往的形象、不被定型很重要,但作为一普通观众,我扪心自问,比起忽然就去演一个不良少年什么的,亚瑟这个角色好多了。
我还是更喜欢看到这样一个有着正面能量的角色。
当然我也还是很期望他接下来的同志诗人的角色,嗯。
至于说正面的能量本身,可以用HP系列的那些“对勇敢者来说,死亡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像是可以去休息了”之类的话来描述,也可以用C.C.的话从反面说:永生会使生命变成经验,没有了死亡,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活着。
所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面对的是黑衣女人还是伏地魔,他都赢了。
哈利对死亡有多坦然,老伏对死亡就有多纠结,放到亚瑟的故事里也是一样的,黑衣女人无法面对孩子的死,从此变成了充满诅咒的怨魂,可是亚瑟会继续下去,即使在另一个世界,也会从容地前行。
————————————————写这文的时间跟看电影仅差一天,可能有很多没考虑到的地方,一点感想,还望大家轻拍哈
119/365Sonntag, 29. April 2018Tag der ArbeitHeute ist der erste Tag des Tags der Arbeit. Ich bin nicht gereist, weil ich kein Geld habe. Denn ich möchte etwas Geld sparen, um Jay's Konzert zu sehen. Ich werde diese Tage für zwei Kurse in der Schule bleiben, Datenstruktur und 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 Mein guter Freund gab mir eine Software, die zum Photoshop CC 2018 passt. Nachdem ich die Software aktualisiert habe, waren viele der in der Vergangenheit verwendeten Plug-Ins nutzlos. Die Hilfe des Freundes ist gut, aber meine eigene Initiative ist besser. Alles in allem, dank der Freunde im Fotografie-Kreis, denn da ist immer etwas dabei.
故事、手法、人物都毫无新意,为吓人而吓人,还吓得不专业。看丹尼尔怎么看怎么是哈利波特,也不光怪大家刻板印象,他的演技实在尔尔。
Damn,Daniel你不但变成货真价实的怪蜀黍,还忘了你的守护神咒。。。
悬念色彩很浓,有点被吓到,只是结局让人实在难以接受。
要不是为了看蛋泥,估计这部电影会无人问津,平庸的故事加咋呼的视听效果,蛋泥虽然演个四岁孩子的爹,但是观看途中还是认为其会掏出魔杖念出咒语,娃娃脸转型不容易啊。
飞机上看的节奏慢慢的屏幕黑黑的哈利波特想转型没转成的不惊悚的恐怖片。。。
没魔杖的丹尼像根草
初试看完觉得结尾不好,细想下其实是我们习惯要求完整的收尾,这种肯定没有续集的电影理应有个ending出来。但如果在这种超理性的现象面前,随便来个屌丝捣鼓一下都能破解咒语,那BOSS也太不济了。这样结束挺好,像万能钥匙,像恐怖游轮。至于丹尼尔,蓄胡子修鬓角,还是掩不住孩子气,一走路就暴露了。
………………不是happy ending啊啊啊
我发现国外鬼怪杀人基本都是无差别,谁碰上谁倒霉,完全没有国内强调的善恶有报,一点积极作用都没有。哈利同学的娃娃脸留点胡茬也像是霍格沃茨的学生,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孩子他爹,想转型任重而道远啊
看这个电影你不能想象他是哈利波特,也不可能危难的时候掏出小木棒冲你哇啦哇啦的说个不停。老女人的形象还是可以的,起码是最亮点的造型
尼玛谁叫我看的?一年看不超过3部恐怖片的我被吓死尿,哈利波特好坑爹你当你铁甲小勇士还是缺心眼?一个怨妇专门弄小孩的故事把我吓死了。。。
太平庸了,连高潮都这么无聊
你胆子怎么那么大!跑鬼屋一次又一次!你以为你还能用魔杖么!
妹的。。。当那个黑衣女人尖叫着冲过来的时候耳膜都要被震破了!!!!
这是一部非常传统的恐怖片,影片无论场景布置、道具运用、摄影手法、剧情节奏和配乐它都做到了优秀。至于那些打低分质疑本片剧本的同胞们,我只想说你们对恐怖片这种早以日落西山的电影类型要求的实在太高了...
靠一惊一乍声音吓人的恐怖片,你懂的,哈利波特也无力
刻意的恐怖比刻意的煽情还无聊。不过丹尼尔到是真长成翩翩绅士了。
此片告诉我们,好心未必有好报!哈利波特居然还成了4岁孩子他爹了。结局居然哈利波特和他4岁的儿子都成鬼了,黑衣女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好好的出现过~鬼片就是爱那么一惊一乍,看的让人心烦,看完很闷。
满吓人的
哈利波特被坑爹,从头惊悚到尾。